88教案网

波长、频率和波速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波长、频率和波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物理
选修3-4第十二章第3节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波长、频率和波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第12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个课时,主要学习描述波的三个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波速。本节内容是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象中求出波长。
2).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源振动周期的关系。
3).知道波速的物理意义,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周期(频率)、波速的决定因素,知道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谁变谁不变。
5).能从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正确画出下一时刻和前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等概念的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
2).通过画出下一时刻或前一时刻波形的训练,提高绘图技能,同时体会波动的时间和空间周期性。
3).通过对波动问题多解性的讨论,训练学生全面、周密思考问题的素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波动过程的重复之美,体验周密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
1.波速、周期(频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画出某时刻波形的技能。
3.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有关波的知识和现象,在初中已经学过诸如声波之类的波的知识,但是那时候的知识过于感性和肤浅,通过高中的学习会把知识落实的更加科学和深刻。
五、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探究、交流、多媒体课件。
六、教具和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把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内容做完整并且核对答案。
2、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还有教具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复习并引入新课
师: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主要异同有什么?
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回答问题。
师:与振动过程相比,波动过程要多出一种运动形式,那就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因此描述波动就需要更多的概念,本节课我们就学习描述波动的概念,同时进一步研究波动的运动规律。
●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内容:波长、频率、波速的学习
师:自学课文5min(例题除外),准备回答以下问题:
(下列问题在学案上给出,并留出作答空间.)
一、波长
1.教材上是怎样定义波长的?还可以怎样定义?波长用什么字母表示?
2.图-1所示的波形中ab、ac、ad、ae各线段哪一个是波长,哪一个不是波长,为什么?
质点f、g、h分别到哪个质点的距离为波长?在图-1中标出。(安排此题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波长的定义,尤其是理解“总是相同”和“相邻”的含义。)
3.在纵波中一般如何找波长?
二、周期与频率
1.什么是波的周期与频率,它与波源的周期、频率是什么关系。
2.如果说周期显示出波动过程时间的周期性,那么波长显示出波动过程什么的周期性?
三、波速
1.什么叫波速?波形向前平移的速度等于波速吗?(因为波的形状平移常常被用来解决问题,所以提出此问题为解决具体习题做准备.)
2.如何计算波速的大小?能否利用教材图12.1-3说明为什么.
3.波速、频率的决定因素分别是什么?一列波从一种介质传入另一种介质时,波速、频率、波长如何变化?
教师组织生、生之间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同时分别在空白处或图上作答.
●部分问题的答案为:
一、波长
1.波长还可以定义为:“振动位移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二、周期与频率
2.波长显示出波动过程空间的周期性。
三、波速
1.波形(如波峰、波谷;疏部、密部)向前平移的速度就等于波速。
2.(波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或。
第二部分内容:波动规律的进一步研究。
四、画出下(前)一时刻波的图象
师:由于波的传播过程就是波的形状向前平移的过程,同时每经过一个周期,波就传播一个波长,所以根据某时刻的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我们很容易确定下一时刻或前一时刻该波的图象。画出学案上图-2中所要求的波形,并回答学案上提出的问题。
(以下各图在学案上给出,先给学生一段时间作图,然后利用实物投影让几个学生展示并说明自己的作图过程与依据,教师分别用课件验证学生所作图正确与否,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作图的规律与技巧作为笔记写在空白处,以提高作图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问题1:以后的波形与原波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2:以后的波形与原波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3:以后的波形与以后的波形有什么关系?
问题4:以前的波形与以后的波形有什么关系?
建议总结出以下规律与技巧:
(1)画下一时刻的波形时沿着传播方向平移,画前一时刻的波形时逆着传播方向平移。
(2)平移距离是波长的几分之几取决于时间间隔是周期的几分之几。
(3)当时间间隔超过一个周期时,只考虑周期整数倍后剩余的时间。
(4)沿着传播方向平移几分之几波长与逆着传播方向平移(1-几分之几)波长得到的结果一样。
5)可先选定两个相邻的特殊点进行平移,然后补全余下的部分。
五、认识波的多解问题
【例题】如图10-11中的实线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曲线。经Δt=0.5s后,其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设Δt<2T(T为波的周期),
(1)如果波是向右传播,求波的周期和波速
(2)如果波是向左传播,求波的周期和波速
分析:
根据题意,由于Δt<2T,所以经过Δt=0.5s的时间,波传播的距离不可能大于两个波长。如果波是向右传播,图中的波峰1可能到达虚线的波峰3或波峰5。如果波是向左传播,图中的波峰1可能到达虚线的波峰2或波峰4。根据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就可以求出周期T,进而可求出波速v.
解:(1)如果波是向右传播的,应有Δt=(n+3/4)T(n=0,1)
所以T=4Δt/(3+4n)(n=0,1)
由式v=λ/T

当n=0时,T1=2/3s,v1=36m/s
当n=1时,T2=2/7s,v2=84m/s
此题还可以用其它方法求解,请同学们课后去讨论、去思考。

师:由于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周期性,所以造成了重复性,因此波动题一般具有多解性,完成学案上的几个问题,体会这种多解性。
(以下问题在学案上给出,先给学生一段时间完成题目,然后利用实物投影让几个学生展示结果并说明自己的思路,教师与其他学生作点评,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规律作为笔记写在空白处.)
1.如图-3所示,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有两个相距为1m的质点P和Q,当P达到负最大位移处时,Q正好处于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那么这列波的波长可能为多少?
2.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0时刻的波形如图-4中实线所示,t时刻的波形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已知波速为30m/s,则t可能为多少?
3.除了波的时间与空间的周期性可以造成多解以外,由于一些已知条件的不确定性也可以造成多解,例如说波沿着x轴传播,就有沿x轴正方向传播和沿x轴负方向传播两种可能,你还能列举出其他实例吗?
●建议总结出以下规律:
(1)空间周期性
在波的图线上,凡平衡位置坐标之差为波长整数倍的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振动物理量完全相同;坐标之差为半波长奇数倍的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振动物理量大小完全相同,方向相反(针对矢量).所以两个振动关系确定的质点间的距离与波长的关系不确定
(2)时间周期性
波动中各质点的振动都是周期性的,因此每隔一个周期波动图重复一次,所以在明确了两个时刻的波动图象关系后,不能确定两个时刻的时间间隔与周期的关系。
(3)一些已知条件的不确定性也可以造成多解。
【课堂总结】
1.波长、频率与波速。
2.如何画出某一时刻的波形。
3.能理解与解决波的多解问题。
【作业】
教材P30例题2;P311、2、3、4、5

相关知识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利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解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例1已知人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体12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基因频率和AA、Aa、aa基因型频率是多少?

解析等位基因成对存在,30000个人中共有基因30000×2=60000个,蓝眼3600含a基因7200个,褐眼26400人,纯合体12000人含A基因24000个,杂合体14400人含(26400-12000)×2=28800个基因,其中A基因14400个,a基因14400个。则:

A的基因频率=(24000+14400)/60000=0.64,a的基因频率=7200+14400)/60000=0.36

AA的基因型频率=12000÷30000=0.4,Aa的基因型频率=14400÷30000=0.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35314

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20课时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学习要求
1.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作法,频率分布直方图更加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总体分布的情况;
2.频率分布折线图的作法,优点是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趋势,如果样本容量足够大,分组的组距足够小,则这条折线将趋于一条曲线,称为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案例1下表是某学校一个星期中收交来的失物件数,请将5天中收交来的失物数用条形图表示.
星期一二三四五
件数62351
累计68111617
解用EXCEL作条形图:
(1)在EXCEL工作表中输入数据,光标停留在数据区中;
(2)选择“插入/图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柱形图”;
(3)点击“完成”,即可看到如下频数条形图.

案例2从某校高一年级的1002名新生中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身高样本,数据如下(单位:cm)。试作出该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
168165171167170165170152175174
165170168169171166164155164158
170155166158155160160164156162
160170168164174171165179163172
180174173159163172167160164169
151168158168176155165165169162
177158175165169151163166163167
178165158170169159155163153155
167163164158168167161162167168
161165174156167166162161164166

【解】上一课时中,已经制作好频率分布表,在此基础上,我们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1)作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
(2)在横轴上标上150.5,153.5,156.5,…,180.5表示的点。(为方便起见,起始点150.5可适当前移);
(3)在上面标出的各点中,分别以连结相邻两点的线段为底作矩形,高等于该组的
至此,就得到了这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
0.08

0.06

0.04

0.02

150.5153.5156.5159.5162.5165.5168.5171.5174.5177.5180.8

同样可以得到这组数据的折线图.

0.08

0.06

0.04

0.02

150.5153.5156.5159.5162.5165.5168.5171.5174.5177.5180.8
【小结】
1.利用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规律,这样的直方图称为频率分布直方图(frequencyhistogram),简称频率直方图。
2.频率直方图比频率分布表更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样本的分布规律。
3.如果将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相邻的矩形的上底边的中点顺次连结起来,就得到一条折线,我们称这条折线为本组数据的频率折线图(frequencypolygon)
4.频率分布折线图的的首、尾两端如何处理:取值区间两端点须分别向外延伸半个组距,并取此组距上的x轴上的点与折线的首、尾分别相连
5.如果将样本容量取得足够大,分组的组距取得足够小,则这条折线趋于一条曲线,这一曲线称为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
6.频率分布表的优点在于数据明显,利于对总体相应数据的计算或说明;频率分布折线图的优点在于数据的变化趋势直观,易于观察数据分布特征,且与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关系密切;频率分布直方图则两者兼顾但两者皆不足.所以三种分布方法各有优劣,应需要而运用.

【精典范例】
例1为了了解一大片经济林的生长情况,随机测量其中的100株的底部周长,得到如下数据表(长度单位:cm)

135981021109912111096100103
1259711711311092102109104112
1091248713197102123104104128
10512311110310592114108104102
12912697100115111106117104109
1118911012180120121104108118
12999909912112310711191100
991011169710210810195107101
1021081179911810611997126108
12311998121101113102103104108

(1)编制频率分布表;
(2)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3)估计该片经济林中底部周长小于100cm的树木约占多少,周长不小于120cm的树木约占多少。
【解】
(1)从表中可以看出,这组数据的最大值为135,最小值为80,故全距为55,可将其分为11组,组距为5。

从第一组开始,将各组的频数,频率和填入表中
分组频数频率

10.010.002
20.020.004
40.040.008
140.140.028
240.240.048
150.150.030
120.120.024
90.090.018
110.110.022
60.060.012
20.020.004
合计10010.2

(2)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0.05

0.04

0.03

0.02

0.01

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
(3)从频率分布表可以看出,该样本中
小于100的频率为:
0.01+0.02+0.04+0.14=0.21,
不小于120的频率为:
0.11+0.06+0.02=0.19
故可估计该片经济树林中底部周长小于100cm的树木约占21%,周长不小于120cm的树木约占19%

追踪训练
1.在调查某产品尺寸过程中,将其尺寸分成若干组,是其中的一组.已知该组的频率为,该组的直方图的高为,则等于(C)
A.B.C.D.

2.有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12.5,15.5),3;[15.5,18.5),8;[18.5,21.5),9;[21.5,24.5),11;[24.5,27.5),10;[27.5,30.5),5;[30.5,33.5),4.
(1)列出样本频率分布图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画出数据频率折线图.
解:(1)频率分布表为:
分组累计频数频数频率
[12.5,15.5)330.06
[15.5,18.5)1180.16
[18.5,21.5)2090.18
[21.5,24.5)31110.22
[24.5,27.5)41100.20
[27.5,30.5)4650.10
[30.5,33.5)5040.08
合计501.00

(2)频率分布直方图为:

(3)数据频率折线图为:

3.某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得到他们在某一天各自课外阅读所用时间的数据,结果用下面的条形图表示.

根据条形图可得这50名学生这一天平均每天的
课外阅读时间为(B)
A.0.6小时B.0.9小时
C.1.0小时D.1.5小时

第5课时6.2.2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
分层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方图的高表示取某数的频数
(B)直方图的高表示该组个体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
(C)直方图的高表示该组个体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与组距的比
2.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
(A)落在相应各组的数据的频数
(B)相应各组的频率
(C)该样本所分成的组数
(D)该样本的样本容量
3.在100个人中,有40个学生,21个干部,29个工人,10个农民,则0.29是工人的()
(A)频数(B)频率(C)累计频率(D)累计频数
4.对于样本频率分布折线图与总体密度曲线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频率分布折线图与总体密度曲线无关
(B)频率分布折线图就是总体密度曲线
(C)样本容量很大的频率分布折线图就是总体密度曲线
(D)如果样本容量无限增大,分组的组距无限减小,那么频率分布折线图就会无限接近于总体密度曲线。
5.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所有矩形的面积和为_____________
6.200辆汽车通过某一段公路的时速如下图所示,则时速在的汽车大约有______辆
频率
0.4
0.3
0.2
0.1
04050607080时速(km)
7.如果将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相邻矩形的上底边的中点顺次连接起来,得到的折线,我们称之为这组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将样本容量取得足够大,分组的组距足够小,那么频率折线将趋于一条曲线,我们称这条曲线为总体分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运用
9.测得20个毛坯重量(单位:克)如下表:
重量185187192200202
频数11122
重量205206207208210
频数11211
重量214215216218227
频数12121
(1)列出样本频率分布表(含累计频率);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10.有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
38
911
105
4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数据落在的可能性约是多少?

频率分布表


6.2总体分布的估计
第19课时频率分布表
【学习导航】
学习要求
1.感受如何用样本频率分布表去估计总体分布;
2.自己亲自体验制作频率分布表的过程,注意分组合理并确定恰当的组距;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案例1为了了解7月25日至8月24日北京地区的气温分布状况,我们对往年份这段时间的日最高气温进行抽样,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随机抽取近年来北京地区7月25日至8月24日的日最高气温,得到如下样本(单位:℃):
7月25日至8月10日41.937.535.735.437.238.1
34.733.733.332.534.633.0
30.831.028.631.528.8
8月8日
至8月24日28.631.528.833.232.530.3
30.229.833.132.829.425.6
24.730.030.129.530.3
怎样通过上表中的数据,分析比较两时间段的高温(≥33℃)状况呢?
【分析】
要比较两时间段的高温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分别统计这两时间段中高温天数.如果天数差距明显,则结论显然,若天数差距不明显,可结合其它因素再综合考虑.上面两样本中的高温天数的频率用下表表示:
时间总天数高温天数(频数)频率
7月25日至8月10日17110.647
8月8日至8月24日1720.118
由此表可以发现,近年来,北京地区7月25日至8月10日的高温天气的频率明显高于8月8日至8月24日.
上例说明,当总体很大或不便于获得时,可以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我们把反映总体频率分布的表格称为频率分布表.

案例2从某校高一年级的1002名新生中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身高样本,数据如下(单位:cm)。试作出该样本的样本的频率分布表。

168165171167170165170152175174
165170168169171166164155164158
170155166158155160160164156162
160170168164174171165179163172
180174173159163172167160164169
151168158168176155165165169162
177158175165169151163166163167
178165158170169159155163153155
167163164158168167161162167168
161165174156167166162161164166

【分析】该组数据中最小值为151,最大值为180,它们相差29,可取区间[150.5,180.5],并将此区间分成10个小区间,每个小区间长度为3,再统计出每个区间内的频数并计算相应的频率,我们将整个取值区间的长度称为全距,分成的区间的长度称为组距。
【解】
(1)在全部数据中找出最大值180和最小值151,则两者之差为29,确定全距为30,决定以组距3将区间[150.5,180.5]分成10个组;
(2)从第一组开始,分别统计各组中的频数,再计算各组的频率,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分组频数累计频数频率
440.04
1280.08
2080.08
31110.11
53220.22
72190.19
86140.14
9370.07
9740.04
10030.03
合计1001

【小结】编制频率分布表的步骤如下:
(1)求全距,决定组数和组距,组距=全距/组数;
(2)分组,通常对组内数值所在区间取左闭右开区间,最后一组取闭区间;
(3)登记频数,计算频率,列出频率分布表.
在分组时,为了容易看出规律,一般分组使每组的长度相等,组数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一般地,称区间的左端点为为下组限,右端点为上组限。我们可以采用下组限在内而上组限不在内的分组方法,也可采用下组限不在内而上组限在内的分组方法。如果取全距时不利于分组(如不能被组数整除),如何处理可适当增大全距,如在左、右两端各增加适当范围(尽量使两端增加的量相同.

精典范例
例1某铸件厂从规定尺寸为25.40mm的一堆零件中任取100件,测得它们的实际尺寸如下:
25.3925.3625.3425.4225.4525.3825.39
25.4125.4325.4425.4825.4525.4325.46
25.4025.3925.4125.3625.3825.3125.56
25.3725.4425.3325.4625.4025.4925.34
25.3525.3225.4525.4025.2725.4325.54
25.4025.4325.4425.4125.5325.3725.38
25.3625.4225.3925.4625.3825.3525.31
25.4125.3225.3825.4225.4025.3325.37
25.4725.3425.3025.3925.3625.4625.29
25.4025.3525.4125.3725.4725.3925.42
25.4225.2425.4725.3525.4525.4325.37
25.4025.3425.5125.4525.4425.4025.38
25.4325.4125.4025.3825.4025.3625.33
25.4225.4025.5025.3725.4925.3525.39
25.3925.47
1)这100件零件尺寸的全距是多少?
2)如果将这100个数据分为11组,则如何分组?组距为多少?
3)画出以上数据的频率分布表。
4)如果规定尺寸在之间的零件为合格产品抽样检查,合格品率大于85%,这批零件才能通过检验,则这批产品能通过检验吗?
【解】
1)该组数据中最小值为25.24,最大值为25.56,它们相差0.32,故可取区间
[25.235,25.565],并将此区间等分成11个区间,这100个零件尺寸的全距为
25.235-25.565=0.33
2)组距为
3)
分组频数累计频数频率
110.01
320.02
850.05
20120.12
38180.18
63250.25
79160.16
92130.13
9640.04
9820.02
10020.02
合计1001
4)尺寸在之间的零件的累计频率为0.12+0.18+0.25+0.16+0.13=0.840.85
故这批零件不能通过抽样检验。

追踪训练一
1.一个容量为20的数据样本,分组与频数为:,,,,,,则样本数据在区间上的可能性为(D)
(A)5%(B)25%(C)50%(D)70%

2.下面是不同厂家生产的手提式电脑的重量(单位:kg),试列出其频率分布表
1.92.02.12.42.4
2.61.92.42.21.6
2.83.22.31.52.6
1.71.71.81.83.0

分析:全距3.2-1.5=1.7故可取区间[1.45,3.25]并将此区间分成6个小区间
分组频数累计频数频率
440.20
950.25
1230.15
1750.25
1810.05
2020.10

3.一本书中,分组统计100个句子中的字数,得出下列结果:字数1~5个的15句,字数6~10个的27句,字数11~15个的32句,字数16~20个的15字,字数21~25个的8句,字数26~30个的3句,请作出字数的频率分布表,并利用组中值对该书中平均每个句子包含的字数作出估计。

分组频数累计频数频率
1~515150.15
6~1042270.27
11~1574320.32
16~2089150.15
21~259780.08
26~3010030.03
合计1001
可以估计,该书中平均每个句子子包含字数为:
3×0.15+8×0.27+13×0.32+18×0.15+23×0.08+28×0.03≈12个.

4.李老师为了分析一次数学考试情况,全校抽了50人,将分数分成5组,第一组到第三组的频数10,23,11,第四组的频率为0.08,那么落在第五组(89.5~99.5分)的频数是多少?频率是多少?全校300人中分数在89.5~99.5中的约有多少人?
解:频率是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第四组的频率是0.08,则第四组的频数是4,从而可求出第五组的频数、频率,并由样本估计出全校300人中分数在89.5~99.5之间的人数.第四组的频数为,第五组的频数为50-10-23-11-4=2,频率为,所以全校在89.5~99.5之间的约有人.

第4课时6.2.1频率分布表
分层训练
1.在10人中,有4个学生,2个干部,3个工人,1个农民,数0.4是学生占总()
(A)频数(B)概率(C)频率(D)累积频率
2.在用样本频率估计总体分布的过程中,下列正确的是()
(A)总体容量越大,估计越精确
(B)总体容量越小,估计越精确
(C)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精确
(D)样本容量越小,估计越精确
3.一个容量为20的数据样本,分组与频数为则样本数据的可能性为55%的区间是()
(A)(B)
(C)(D)
4.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已知某组的频率为,则该组的频数为___________
5.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分成若干组,已知某组的频数和频率分别为30和0.25,则n=___________.
6.已知样本7,10,14,8,7,12,11,10,8,10,13,10,8,11,8,9,12,9,13,12,那么这组数据落在8.5~11.5内的频率为________
7.将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为8个组,如下表.
组号12345678
频数10161815119
并且知道第6组的频率是第3组频率的两倍,问第6组的频率是多少?

8.列出下列数据的频率分布表。
14.114.413.912.112.3
13.013.114.013.813.2
12.913.213.613.413.1
13.812.712.513.712.6
13.512.812.613.513.2
13.313.413.614.213.6

思考运用
9.某中学为了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打算组织100名学生组成校运动队,限制每名学生只参加一个运动项目,其中有13人报名参加了田径,10人进入了体操队,11选择了乒乓球队,另外参加三大球足球、篮球和排球的各有24人、27人和15人,请列出学生参加各运动队的频率分布表

10.有一个容量为45的样本数据,分组后各组的频数如下,根据累积频率分布,估计小于27.5的数据约为总体的多少。

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选修3-4第十三章第3节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利用光干涉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与应用,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重要意义,在考试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干涉的条件;
(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
(3)用波动说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利用两相邻亮条纹中心间距的表达式测单色光的波长
四、学情分析(根据个人情况写)
五、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理论分析、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双缝干涉仪包括: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另外还有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实验目的:
(1)观测白光及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
(2)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2、实验原理:
(1)光源发出的光经滤光片成为单色光,单色光通过单缝后相当于线光源,经双缝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通过屏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如果用白光通过双缝可以观察到彩色条纹。
(2)若双缝到屏的距离用l表示,双缝间的距离用d表示,相邻两条亮条纹间d的距离用Δx表示,则入射光的波长为。实验中d是已知的,测出l、Δx即可测出光的波长
3、实验器材:
双缝干涉仪包括: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另外还有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
4、实验装置:
如教材上图所示,将直径约为10cm、长约为1m的遮光筒平放在光具座上,筒的一端有双缝,另一端装上毛玻璃做光屏,其上有刻度,先取下双缝,打开光源,调节光源高度,使他发出的一束光恰好沿遮光筒的轴线照亮光屏,然后放好单缝和双缝,两屏相距5cm-10cm,使缝互相平行,且位于轴线上,这时可看到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单缝屏和光源之间放置一块滤光片,则可以观察到单色干涉条纹。
5、实验步骤:
(1)调节双缝干涉仪,观察光的双缝干涉现象
(2)用单色光入射得到干涉条纹,测出n条亮条纹的距离a,得相邻条纹间的距离
(3)利用已知的双缝间距d,用刻度尺测出双缝到屏的距离l,根据公式计算出波长
(4)换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观察干涉条纹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并求出相应的波长。

6、通过合作探究导出实验的注意事项
(1)调节双缝干涉仪时,要注意调节光源的高度,使它发出的一束光能沿着遮光筒的轴线把屏照亮
(2)放置单缝和双缝时,缝要相互平行,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3)调节测量头时,应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条纹的中心,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对齐另一条纹的中心,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就表示这两条条纹间的距离
(4)不要直接测Δx,要测几个条纹的间距计算得到Δx,这样可减小误差
(5)白光的干涉观察到的是彩色条纹,其中白色在中央,红色在最外层。

课堂巩固训练

1题:(见导学案)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保持狭缝间的距离和狭缝到屏的距离都不变,用不同的色光照射时,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红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最大B.紫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最大
C.红光和紫光干涉条纹间距一样大D.用白光照射会出现白色干涉条纹
答案:A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十、教学反思(根据实际情况写)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597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