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上册数学《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上册数学《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二上册数学《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数学归纳法”既是高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贯通了高中数学的几大知识点: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解决的内容是: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特别要注意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运用和恒等变换的运用)。只有真正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掌握了证题步骤,学生才能信之不疑,才能用它灵活证明相关问题。本节课是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节课,有两大难点: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有效性;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利用。不突破以上难点,学生往往会怀疑数学归纳法的可靠性,或者只是形式上的模仿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极大的阻碍。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法”和“讲练结合法”。通过课件的动画模拟展示,引发和开启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师生”和“生生”的交流合作,掌握概念的深层实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数学推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

(2)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使用范围。

(3)初步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和一个结论。

(4)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等式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米诺骨牌实验加深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的理解,使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辨证关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学会用总结、归纳、演绎类比探求新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体验探索中挫折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的治学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2)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尤其是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和恒等变换的运用。

教学难点:

(1)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发现法、类比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

如何通过有限个步骤的推理,证明n取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二)新课讲解

1、多米诺骨牌实验

要使所有的多米诺骨牌一一倒下?需要几个步骤才能做到?

(1)第一张牌被推倒(奠基作用)

(2)任意一张牌倒下必须保证它的下一张牌倒下(递推作用)

于是可以获得结论:多米诺骨牌会全部倒下。

2、类比总结(板书)

板书例1

引导学生总结数学归纳法步骤:

第二步的证明没有用到假设,这不是数学归纳法

注意:递推基础不可少,

归纳假设要用到,

结论写明莫忘掉。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①明确首取值n0并验证真假。(必不可少)

②“假设n=k时命题正确”并写出命题形式。

③分析“n=k+1时”命题是什么,并找出与“n=k”时

命题形式的差别。弄清左端应增加的项。

④明确等式左端变形目标,掌握恒等式变形常用的方法:乘法公式、因

式分解、添拆项、配方等,并用上假设。

课堂练习

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在验证n=1成立时,左边计算所得的结果是(C)

A.1B.C.D.

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时,假设那么

③课本37页练习1,2,3

(三)、课堂小结

1、数学归纳法能够解决哪一类问题?

一般被应用于证明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2、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是什么?

两个步骤和一个结论,缺一不可

3、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关键在哪里?

关键在第二步,即归纳假设要用到,解题目标要明确

4、数学归纳法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递推思想,运用“有限”的手段,来解决“无限”的问题

注意类比思想的运用

(四)、作业:39页习题2-3A组1,2,3

(五)、板书设计:

数学归纳法(一)例1:……学生板演

数学归纳法:证明:…………

1.…………

2.……

…………

相关推荐

高二数学数学归纳法的应用008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数学数学归纳法的应用008”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7.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小节的重点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证明数或式的整除.教学时应对书写与表达提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证明数或式的整除性时,更要注意说理清楚,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一个抓手.
2.本小节的难点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或式的整除性.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在授课时要重点分析“补项法”的证明思路:通过补项为运用归纳假设创造条件.不要让学生单纯机械地模仿.另外还常用作差方法,通过相减后,证明差能被某数(或某式)整除,再利用归纳假设可得当n=k+1时命题成立.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2.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或式的整除;
3.进一步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与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证明数或式的整除.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回顾: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两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完成步骤(i)而缺少步骤(ii)不能说明命题对从n0开始的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
如+1,当n=0、1、2、3、4时都是素数,而n=5时,+1=641×6700417不是素数.
同样只有步骤(ii)而缺少步骤(i),步骤(ii)的归纳假设就没有根据,递推就没有基础,就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如2+4+6+…+2k=k2+k+a(a为任何数)
2.讲授新课:
用数学归纳证明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4+2×7+3×10+…+n(3n+1)=n(n+1)2
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32+…+n2=n(n+1)(2n+1).
[说明]上述两例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完成两例讨论后向学生指出:
(1)由于证明当n=k+1等式成立时,需证明的¥资%源~网结论形式是已知的,只要将原等式中的n换成k+1即得,因此学生在证明过程中,证明步骤必须完整,不能跳步骤;(2)有些等式证明题在证明当n=k+1正确时,需用恒等变形,技巧较高,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完成很困难,这时可通过左、右边的多项式乘法来完成.
如求证:…(nN*).
证明:
(1)当n=1时,左边=1,右边=×1×(4-1)=1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N*)时等式成立,即,
则n=k+1时,

即等式成立.
由(1)(2)知,等式对任何nN*都成立.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成立时,在逆推过程中应注意等式左右的项数的变化.由当n=k到n=k+1时项数的增加量可能多于一项,各项也因n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根据等式的特点仔细分析项数及各项的变化情况.
例如:求证:
(*).
例3(补充)在1与9之间插入2n-1个正数数,使1,,9成等比数列,在1与9之间又插入2n-1个正数,使1,,9成等差数列.设,,
(1)求、
(2)设,是否存在最大自然数m,使对于nN*都有被m整除,试说明理由.
解:(1)
(2)
当n=1时,=64
当n=2时,=320=5×64
当n=3时,=36×64
由此猜想:最大自然数m=6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上述猜想:
1.当n=1时,猜想显然成立;
2.假设当n=k(kN*)时成立,即能被64整除,
则当n=k+1时,
由归纳假设知能被64整除,又也能被64整除,所以也能被64整除.
由1、2知,能被64整除(nN*).
又因为,所以存在最大自然数64,使能被64整除(nN*).
[说明]本例是较难的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的综合题.在第(1)小题的解题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起到了对等差、等比数列知识的复习作用.本例也可以先将等差、等比数列的公差d、公比q用n表示,然后求出、(可让学生完成),同时本例的第(2)小题既复习了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式的整除性,又为进一步掌握归纳—猜测—论证的问题提供了保证,是否选用本题教师可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水平决定.
3.巩固练习:
练习7.6(2)1,2,3
4.课后习题:
习题7.5A组习题7.5B组
5.课堂小结:
(1)本节中心内容是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适用的范围是:证明某些与连续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2)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分类是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二种,完全归纳法只局限于有限个元素,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具有可靠性,必须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证明;归纳法是有一系列特殊事例得出一边结论的推理方法,它属于归纳推理.而数学归纳法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方法,是一种证明命题的方法!因此,它不属于“不完全归纳法”!甚至连“归纳法”都不是!
(3)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递推(递归)思想,它的证明步骤必须是两步,最后还要总结;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
①验证P()成立.
②假设P(k)成立(k∈N*且k≥),推证P(k+1)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核心,是在验证P()正确的基础上,证明P(n)的正确具有递推性(n≥).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或起点,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因此,两步缺一不可,证明中,恰当地运用归纳假设是关键.
(4)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递推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从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何感想?你能否体会到数学归纳法的魅力?
六.教学设计说明
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对方法作简单的灌输,学生必然疑虑重重.为什么必须是二步呢?于是教师反复举例,说明二步缺一不可.你怎么知道n=k时命题成立呢?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解释,可学生仍未完全接受.学完了数学归纳法的学生又往往有应该用时但想不起来的问题,等等.为此,我们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
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过程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对归纳法的认识开始,到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再到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直到怎么办结束.第二阶段是对策酝酿,从介绍递推思想开始,到认识递推思想,运用递推思想,直到归纳出二个步骤结束.
把递推思想的介绍、理解、运用放在主要位置,必然对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带来指导意义,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渗透隐含于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思想的一种尝试.
2.在教学方法上,这里运用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讨论、探索的方法.目的是在于加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为了使这种参与有一定的智能度,教师应做好发动、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的思维参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尽快提出适当的问题,并提出思维要求,让学生尽快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把每节课的课题作出层次分明的分解,并选择适当的问题,把课题的研究内容落于问题中,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新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想在这方面作些研究.
3.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还要注意其中第二步,证明n=k+1命题成立时必须用到n=k时命题成立这个条件.
即n=k+1时等式也成立.
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递推思想要求的不是n=k,n=k+1时命题到底成立不成立,而是n=k时命题成立作为条件能否保证n=k+1时命题成立这个结论正确,即要求的这种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证明的主要部分应改为
以上理解不仅是正确认识数学归纳法的需要,也为第二步证明过程的设计指明了正确的思维方向.

数学归纳法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数学归纳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4数学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动思维
情境一、财主儿子学写字的笑话、“小明弟兄三个,大哥叫大毛……”的脑筋急转弯等;
教师总结:财主的儿子很傻很天真,但他懂一样思想方法,是什么?以上都是由特殊情况归纳出一般情况的方法---归纳法,这就是今天的课题.人们通常也会用归纳法思考问题,小孩也会由此总结出什么年龄人该叫爷爷,什么年龄人叫阿姨,叫哥哥或姐姐.
情境二:华罗庚的“摸球实验”
1、这里有一袋球共12个,我们要判断这一袋球是白球,还是黑球,请问怎么判断?
启发回答:
方法一:把它全部倒出来看一看.特点:方法是正确的,但操作上缺乏顺序性.
方法二:一个一个拿,拿一个看一个.
比如结果为:第一个白球,第二个白球,第三个白球,……,第十二个白球,由此得到:这一袋球都是白球.特点:有顺序,有过程.
2、如果想象袋子有足够大容量,球也无限多?要判断这一袋球是白球,还是黑球,上述方法可行吗?
情境三:回顾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首先设计情境一,分析情境,自然引出课题----归纳法,谈笑间进入正题.再通过情境二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境三点出两种归纳法的不同特点.通过梳理我们熟悉的一些问题,很自然为本节课主题与重点引出打下伏笔.
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承上启下:以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用的都是归纳法.什么是归纳法?归纳法特点是什么?上述归纳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得出结论:
1.归纳法:由一些特殊事例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特点:由特殊→一般;
2.完全归纳法: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法;
3.不完全归纳法:根据事物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特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归纳法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气象工作者、水文工作者,地震工作者依据积累的历史资料作气象预测,水文预报,地震预测用的就是归纳法.
4.引导学生举例:
⑴不完全归纳法实例:如欧拉发现立体图形的欧拉公式:(V为顶点数,E为棱数,F为面数)
⑵完全归纳法实例:如证明圆周角定理时,分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外部及一边上三种情况讨论.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数学,与学生一起回顾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并在这里我安排学生举完全归纳法的实例和不完全归纳法实例,进一步体会归纳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其实早已接触过归纳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寻论证方法过程的氛围中.
三、借助史料,引申思辨
问题1:已知=(n∈N),
(1)分别求;;;.
(2)由⑴你会有怎样的一个猜想?这个猜想正确吗?
问题2:费马(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是对微积分的创立作出贡献最多的人之一,是概率论的创始者之一,他对数论也有许多贡献.他曾认为,当n∈N时,一定都是质数,这是他对n=0,1,2,3,4作了验证后得到的.后来,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却证明了=4294967297=6700417×641,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没想到当n=5这一结论便不成立.
教师总结:有人说,费马为什么不再多算一个数呢?今天我们是无法回答的.但是要告诉同学们,失误的关键不在于多算一个数上!
问题3:,当n∈N时,是否都为质数?
验证:f(0)=41,f(1)=43,f(2)=47,f(3)=53,f(4)=61,f(5)=71,f(6)=83,f(7)=97,f(8)=113,f(9)=131,f(10)=151,…,f(39)=1601.但是f(40)=1681=,是合数.
承上启下:这里算了39个数不算少了吧,但还是不行!我们介绍以上两个资料,不是说世界级大师还出错,我们有错就可以原谅,也不是说归纳法不行,不去学了,而是要找出运用归纳法出错的原因,并研究出对策来,寻求数学证明.
教师设问:,不完全归纳法为什么会出错?如何弥补不足?怎么给出证明呢?
设计意图:在生活引例与已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看数学史料,能够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体会归纳法,感受使用归纳法的普遍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在数学中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常常会得到错误的结论,不管是我们还是数学大师都有可能如此.那么,不完全归纳法价值体现在哪里?不足之处如何去弥补呢?结论正确性怎样给出证明?学生一定会带着许多问题进入下一阶段探究.
四、实例再现,激发兴趣
1、演示多米诺骨牌游戏视频.
师生共同探讨多米诺骨牌全部依次倒下的条件:
⑴第一块要倒下;
⑵当前面一块倒下时,后面一块必须倒下;
当满足这两个条件后,多米诺骨牌全部都倒下.
再举例:再举几则生活事例:推倒自行车,早操排队对齐等.
2、学生类比多米诺骨牌依顺序倒下的原理,探究出证明有关正整数命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设计意图: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强调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这里通过类比多米诺骨牌过程,让学生发现数学归纳法的雏形,是一种再创造的发现性学习.另外,这个环节里,我在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类比概括能力方面实践的不够好.应该让学生在类比多米诺骨牌游戏的基础上说出数学归纳法原理,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即可。事实上,情境的设计都是为学生更好的知识迁移而服务的。概括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鲁宾斯坦指出:思维都是在概括中完成的.心理学认为“迁移就是概括”,这里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数学原理的迁移,突破口就是学生的概括过程.
五、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1、类比多米诺骨牌过程,证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师生共同完成,教师强调步骤及注意点)
(1)当n=1时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
则=,即n=k+1时等式也成立.
于是,我们可以下结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任何n∈都成立.
2.数学归纳法原理(学生表述,教师补正):
(1)(递推奠基):n取第一个值(例如)时命题成立;
(2)(递推归纳):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归纳假设)
利用它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归纳证明)
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3、数学归纳法的本质:无穷的归纳→有限的演绎(递推关系)
设计意图:至此,由生活实例出发,与学生一起解析归纳原理,揭示递推过程.教师强调数学归纳法特点.数学归纳法实际上是一种以数学归纳法原理为依据的演绎推理,它将一个无穷的归纳过程转化为一个有限步骤的演绎过程,是处理自然数有关问题的有力工具,一种具普遍性的方法.
六、讨论交流,深化认识
例1、数列中,=1,(n∈),通项公式是什么?你是怎么得到的?
探讨一:观察数列特点,变形解出.
探讨二:先计算,,的值,再推测通项的公式,最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探究尝试,一方面体验“观察—归纳—猜想—证明”完整过程,既能巩固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也能使他们体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同的方法也体现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七、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请两位同学板演以下两题,教师指正)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1)=.
2、首项是,公比是q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下列推证是否正确,说出理由?
证明:假设时,等式成立
就是成立
那么
=
这就是说当时等式成立,
所以时等式成立.
4、判断下列推证是否正确,若是不对,如何改正.
求证:
证明:①当n=1时,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设n=k时,有
那么,当n=k+1时,有
,即n=k+1时,命题成立
根据①②可知,对n∈N*,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练习题1,2的证明难度不大,套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不难解答,通过这两个练习能看到学生对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的掌握情况.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保证不盲目拔高,同时不冲淡本节课的重点,对例题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与补充.通过3,4的易错辨析,进一步体会数学归纳法证题时的两个步骤、一个结论,“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
八、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1、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
2、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它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枚举法仅局限于有限个元素,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可靠性,数学归纳法属于完全归纳法;
3、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递推(递归)思想,使用要点可概括为:两个步骤一结论,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
4、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递推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归纳思想、辩证思想.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十、书面作业:见教材P56
课后思考题:
1.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
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2.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1
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a=3,b=11,c=10)
设计意图:思考题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完整思维探究过程的再体验,也是对下节课内容的铺垫与伏笔.

归纳法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归纳法”,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人教版B]
2.3.1数学归纳法

教学目标: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教学重点: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推理与证明方法
二、引入新课
1、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些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常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先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kN*,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叫做数学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即先验证使结论有意义的最小的正整数n0,如果当n=n0时,命题成立,再假设当n=k(k≥n0,k∈N*)时,命题成立.(这时命题是否成立不是确定的),根据这个假设,如能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就可以递推出对所有不小于n0的正整数n0+1,n0+2,…,命题都成立.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结论正确;
(2)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
4、例子
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那么an=a1+(n-1)d对一切n∈N*都成立.
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例3判断下列推证是否正确,若是不对,如何改正.
证明:①当n=1时,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设n=k时,有
那么,当n=k+1时,有
即n=k+1时,命题成立
根据①②问可知,对n∈N*,等式成立
课堂练习:第80页练习
课后作业:第82页A:1,2,3

高二数学数学归纳法学案练习题


§2.3数学归纳法(1)
一、知识要点
1.数学归纳法原理:

2.在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第一步验证初始值可称为“初始步”,第二步运用归纳假设可称为“递推步”,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二、典型例题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中,为首项,为公差,则通项公式为.

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
例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

三、巩固练习
1.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在用数学归纳法解题时,为什么步骤⑴和步骤⑵两者缺一不可?

分析下列各题(2~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中的错误:
2.设,求证:.
证明: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
那么,当时,有
因此,对于任何等式都成立.
3.设,求证:.
证明:⑴当时,,不等式显然成立.
⑵假设当时不等式成立,即,那么当时,有
.
这就是说,当时不等式也成立.根据⑴和⑵,可知对任何不等式都成立.

四、课堂小结
运用数学归纳法注意两点:
1.验证的初始值至关重要,且初始值未必是1,要看清题目;
2.第二步证明的关键是要运用归纳假设,特别要弄清由“到”时命题的变化(项的增加或减少).
五、课后反思
六、课后作业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第一步验证=.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第一步即证不等式
成立.
3.当为正奇数时,求证被整除,当第二步假设命题为真时,进而需证=时,命题亦真.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从“到”左端需增乘的代数式为.
5.用数列归纳法证明,第二步证明从“到”,左端增加的项数为.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列各题
6..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527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