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导学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

内容

教材第四页的例1解决问题。


学习

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难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导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预设导语:

小朋友们,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老师想组织一次游园活动,你们想参加吗?(课件出示情境图)看,我们已经来到了游园地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在游园地点有许多数学问题要我们去解决,你们愿意解决这些问题吗?

相机板书:解决问题

温馨提示:

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到鲜活的画面上来。在生动形象的表述中去采集数学信息,寻找数学问题,从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自主预习、交流解惑

预设环节:

(一)师出示学习提示,指名通读提示内容。

学习提示:

1、仔细观察教材第四页例1的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要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你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二)引导学生进行二次阅读,每读完一个问题,看书思考找出答案,再去解决下一个问题。比一比谁是解决问题小能手!

(三)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预设过渡语:

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呢?下面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组内,通过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习情况。

(四)指名汇报并说清自己的想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汇报提示的问题,遇到重点、难点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地进行点拨指导并相机进行板书: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22-6+13=29(人)

3、13-6=7(人)7+22=29(人)

13-6+22=29(人)

答:现在看戏的有29人。

(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种算法的内在联系。

(六)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解决。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解决加减混合的应用题的办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指名大声朗读提示,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再次明确预习时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按照提示的问题,一步一步进行预习。重点内容或不懂得问题要把它标在书上,也可以写在练习本上。m.jAB88.cOM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要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织组内成员先轮流回答提示的问题,再讨论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广开思路,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汇报每种算法时,要说一说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解答,学生解释不清的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基础天地:

1、男生有22人,女生有27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

2、公共汽车上原来有52人,到站后下车18人,又上来14人,车上现有多少人?
拓展空间:

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请你口头编一道加减混合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先独立完成基础天地,再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汇报时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先同桌交流,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本课知识解答,再独立编题,指名汇报。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说一说。


扩展阅读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混合运算》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混合运算》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混合运算》教案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 2×3=6(元)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学生3: 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 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 2×3+7

② 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 练习

1.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 25-3×7= 72÷8-4= 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 5÷5+5=6 9-3×2=12 48÷8-4=2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编辑推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课时导学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课时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

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难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导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预设导语:

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相机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预习、交流解惑

预设环节:

(一)师出示学习提示,指名通读提示内容。

学习提示: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编辑推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件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 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有多少人滑

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二、合作学习:(课件出示例1、例2)

1.小组4人对上面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3.全班汇报: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就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

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P5/做一做1、2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

右按顺 序计算。

四、智力大比拼

1、 一艘汽艇每分钟行驶640米,是帆船速度的4倍,帆船15分钟能行驶多少米?

2、 P8/1—4

五、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答:现在有113人。 答:6天接待客人1974人。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课时导学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课时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课时导学案

学习

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难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导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预设导语:

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相机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预习、交流解惑

预设环节:

(一)师出示学习提示,指名通读提示内容。

学习提示: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你们喜欢野餐吗?看一下这个班的同学们,他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1) 请同学们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第一个问题: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强调:要弄清楚式子的意义,22条鱼,每人分4条,可以分给5个人,还剩2条鱼,所以5后面的单位是人,而2后面的单位是条。

(3) 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书竖式 ,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竖式。

提醒学生注意:各数位一定要对齐

(4) 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及竖式。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5)观察比较: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观察一下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一定是比除数小的。

(6)请学生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找到需要的条件,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集体交流。

2、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 ( )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

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

① 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 )份,还剩( )根

板书:9÷2= ( )……( )

② 把11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有( )个,还剩( )个

板书:11÷4=( ) ……( )

再一次提醒学生注意:在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所得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总结:同学们,你们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跟着图上的小朋友们一起去搭了帐篷,还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课后请你们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编辑推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第一课时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平均分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内容:P8、P9例1、2

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对比,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

2、能将具体事物按照指定的份数用不同的分法平均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将具体事物按照指定的份数用不同的分法平均分。

教学难点: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白板、小棒或者圆片

预学指导:

1、把6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

(1)如果一个小朋友分1个,另一个小朋友分()个。

(2)如果一个小朋友分2个,另一个小朋友分()个。

(3)如果一个小朋友分3个,另一个小朋友分()个。

(4)上面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你从中发现了哪些信息?(同学们要去参观科技园,买了很多食品,他们正在分这些食品。)

2、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分这些食品的呢?哪种分法才合理呢?(应该每个人分得的一样多才合理)

3、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检测预学,提出质疑

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三、共学探究,解决疑难

(一)例1

1、自学指导

看数学书第8页的例1(动手分一分)

(1)把6颗糖果分成3份,你会怎样分呢?你有哪几种方法?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合适,最公平呢?

2、先学

3、全班交流

观察、比较,发现:每份分2颗,每份都是一样多,最合理,最公平。

引导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4、检测:

做一做(第1、2题)

(二)例2

1、自学指导

看数学书第9页的例2,

(1)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动手分一分。(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

(2)按照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你们组有哪些不同的分法?(无论怎样分,只要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全班交流

(1)把一些物品等分时,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把18个橘子分成6份,你会怎样分呢?你有哪几种方法?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合适,最公平呢?

3、检测:

做一做

四、拓展延伸

1、每份分得(),叫平均分。

2、

把6个三角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3、

把()个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4.平均分,画一画

MM3

五、当堂训练

练习二(第1、2、3、4题)

六、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二年级下册《狮子和兔子》第一课时学案


二年级下册《狮子和兔子》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练习用“认——想——写——用”的步骤和方法独立识字。认字13个,写字3个。随文理解重点词:恼羞成怒、筋疲力尽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狮子的表现,体会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识记生字,并加以书写。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狮子的表现。

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自由讲讲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让大家讲讲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看到你们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老师感受到你们对童话故事的喜欢。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童话王国去认识两个动物朋友。

出示“狮子”的图片,让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狮子”,提醒“狮”字是翘舌音,用“()的狮子”说说印象中的狮子。

出示“兔子”的图片,让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兔子”,提醒“兔”字不能少一点。说说印象中的兔子。

2、狮子和兔子,一只凶猛、威武,另一只乖巧、机灵,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补充课题:和)齐读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一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二、检查预习,初知内容

1、(出示生字词)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这些生字词读一读。

讨厌提醒解决叮咬蹲在一边凭着脾气

笑嘻嘻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

2、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

3、指名认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请小老师提醒哪些生字的音容易读错。

4、请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5、了解课文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狮子和兔子之间的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呢?(板书:?)

2、我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同学了,懂得说话要有理有据,不管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吗?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用“——”画出来,并读一读。)

3、同桌交流后,全班汇报。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从哪里看出来?

⑴(出示句子:从前有一只狮子,他力气很大,脾气也很大。他自认为是百兽之王,根本不把别的动物放在眼里。)(板书:力气大脾气大)

狮子为什么会脾气很大?理解“自认为”。

你能读出他的自大吗?生试读,指读,评价,再读,强调重音。

⑵看来这只脾气很大的狮子遇到了麻烦。他遇到了什么麻烦?

“咬”要用什么?所以左边是口字旁,表示它的意思与嘴巴有关。观察它在田字格的位置,说说怎样把“咬”字写好。(着重指导结构、笔顺、重点笔画)跟老师书空,描一个,写一个。展示,评议。

被蚂蚁咬的感觉可不好,狮子感觉怎样?它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⑶(出示句子: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想把红蚂蚁赶走,可是累得筋疲力尽,还是赶不走身上的蚂蚁。)

①在描写狮子对付红蚂蚁时,作者是抓住什么来描写的?

自由读,找出描写狮子动作的词,用三角号标出。

你从狮子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想象一下,

吼着:狮子会吼些什么?(诅咒红蚂蚁)

蹦着:狮子为什么蹦着?(希望红蚂蚁从身上掉下来)

翻滚着:为什么不停地翻滚着?(希望压死红蚂蚁)

指名到讲台上表演狮子边吼边蹦的样子,评议。

透过这些词语,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只怎样的狮子?谁能把这种着急读出来?指名读,评价(提示:抓住重点词语重读,边想象边读);再指名读,齐读。

课文通过动作描写把一只脾气很大的狮子呈现在我们面前。

②结果怎样?

a、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筋疲力尽”的意思。狮子为什么筋疲力尽呢?

大家想象一下,狮子跳着、吼着、蹦着、翻滚着,就是有再大的力气,也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了。

谁能把筋疲力尽的感觉读一读呢?生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b、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理解词语,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遇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呢?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全班试读。

4、据板书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刚才我们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体会到这是一只力气很大,脾气也很大的狮子。狮子费了很大的力气,发了很大的脾气,赶走红蚂蚁了吗?看来,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课文我们先学到这儿。

四、识记字形,练习书写

1、出示要写的另外两个生字“讨、厌”,认读,观察字形,说说写好这2个字应注意什么。

2、同学们很会观察,相信一定能把字写好,打开生字练习册,把这2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3、展示,评议。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还知道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么,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得靠什么呢?狮子究竟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布置作业

1、练写“咬、讨、厌”三个生字,比一比,看谁写得好。

2、熟读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狮子和兔子

力气大

脾气大

二年级语文下册《雨后》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雨后》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

一、复习导入预设3:“一片海洋”。你觉得这是一片什么样的海洋?什么特别多?(欢乐、花)你能把这么多的快乐读出来吗?(指生读,齐读)

预设4:“闪着金光”老师比你们细心,还从树梢上发现了快乐。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梢上会闪着金光?(指生读)你还看到哪儿闪着金光呀?(图片)()的()闪着金光。

雨后的广场真是太快乐了,玩着玩着,好像自己真成了——神仙。我们都来做一回快乐的神仙。(齐读)

(二)、学习第2-3节:

瞧,在这一群快乐得像神仙似的孩子们中间,有两个特别引人注意,他们是——小哥哥和小妹妹。他们快乐吗?自己读一读2、3小节感受下他们的快乐,可以把你的感受到的快乐划下来。(自由读2、3小节)

那就请你来读一读哥哥的话,其他同学想想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小哥哥的快乐。

▲预设1:“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预设2:“他喊:‘妹,小心,滑!’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指生读)“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1)发射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动图)指生读。评价:看来你感受到了小哥哥的兴奋和骄傲。你真的把快乐发射了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男生你们感受到了小哥哥的兴奋和骄傲了吗?(男生齐读)

小哥哥,摔了一跤你这么兴奋和骄傲,为什么嘴里说着糟糕——糟糕呀?你在担心什么?你来读出这种糟糕的感觉。我想呀,你一定是回去怕被爸爸妈妈责怪,所以连说——生接:“糟糕糟糕”

②即使回家会被责怪,但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生接:(发射出兴奋和骄傲().你能演一演小妹妹是怎么玩水的吗?一男生在前踩,女生在后表演踮脚尖采访:你为什么要这么跑呢?读出小妹妹的小心翼翼过渡:小妹妹害怕自己摔跤,心里还希望自己摔一跤()让我们听听咱们班的小妹妹读,怎么样?全体女生读第四小节。5、雨后的广场欢乐吗?小哥哥和小妹妹踩水欢乐吗?你们欢乐吗?让我们!六、板书雨后小哥哥(兴奋骄傲爱护妹……)一群孩子(快乐)小妹妹(可爱害羞……)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集体备课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集体备课”,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突破措施: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四、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曹红:教学例1时,可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可以让学生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这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让学生看到,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等去量桌子、铅笔盒、剪刀等物体的长度,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方军:(1)认识厘米。

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1立方厘米),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教材由此引出厘米尺,并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在此基础上,教材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先出示一个图钉,通过测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学生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在引出尺子时,教师应说明发明尺子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尺子的作用。在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先让学生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然后让学生量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巩固1厘米的表象。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活动,如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1厘米的长度等,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范恒云:(2)用厘米量。

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时,要注意说明量的方法:量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先示范。学生自己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认识米用米量。

张永敏:(1)认识米。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见下图),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度量比较方便。然后教材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见下页图)。

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应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把1米长的尺子(或用竹竿、木棍等制成)。引出米尺时,为了使学生印象深刻,可以让学生先用小尺子,再用米尺量一量比较长的物体如黑板或讲台,使学生体会到:量比较长的东西,用米尺量比较方便。教学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指着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子的长度是1米,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并相互比较一下,使学生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接着让学生两臂伸平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使学生借助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袁自芳:(2)用米量。

例3,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为了加深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认识,教科书第5页安排了“做一做”,让学生用卷尺量学生跳远的距离。这部分内容和练习一的第4、5题都是让学生实际量物体长度的题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量出1米长的绳子,然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可能有的学生会用自己的小尺子一次一次地去量,得出1米=100厘米,也可能有学生直接用老师的米尺去量,一下就看出1米长的绳子是100厘米。不管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注意对量的方法的指导,同时注意测量时同学间的相互配合。

测量跳远的距离时,要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一课时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

学习内容:P2例1

学习目标:

1、学会收集数据;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根据统计表对问题做出简单的分析;

学习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白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学指导:

读课本第二页的统计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定做哪种颜色的校服合适?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3、如果按一个班级的统计结果给全校学生制定蓝色的校服,合适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定做新校服,可是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喜欢别的颜色,现在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学校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二、检测预习,提出质疑

1、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2、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应该怎样调查呢?

3、这种方式合理吗?

三、共学探究,解决疑难

师:统计表中有哪些信息?

生: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

师:全校选这种颜色的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四、拓展延伸

四人一小组,调查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动物园游乐园

(1)要完成以下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当堂训练

P4第1、2题

板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画家和牧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画家和牧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画家和牧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和善、诚实勇敢和实事求是的教育思想。学生通过朗读,赏析优美语句,感受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学生情况分析:

课文描述的是一千多年的故事,距离现在较遥远。怎样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那时那刻,那景那情,唯有将学生带入文中,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身临其境,方能体验。所以,此课的教学思路,就是创设情境,品读重点语句,师生同步进入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进入戴嵩作画的地方,进入不同的角色,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故事,实现学生与文本最近距离的对话。

教学思路: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能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熟练地认读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文本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

在朗读、说话、想象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并学习戴嵩的品质。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角色,想象人物心理,领悟并学习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等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体会人物品质,让学生有自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巧妙引题

1.导课: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我国著名画家的国画作品(投影出示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的国画作品)。这些画家都是画动物得名,关于这幅《斗牛图》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课件引入我国几位著名画家的国画作品,学生欣赏后,对戴嵩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学文的兴趣。)

二、认读生字,感知全文

(一)初读课文

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大画家,一个是小小年纪的放牛娃,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认认真真地把这个故事读两遍吧,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对句子,读通故事。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大画家,一个是小小年纪的放牛娃,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一问题,让学生认真读课文,使学生读书有明确的目的,激发学生读文时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字词

1.投影出示词语(带音节的词语),自由读,分行读,齐读。

2.去掉音节,还有信心读好吗?同桌读,交流:刚才读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比较难读,领读。理解“惭愧”(竖心旁,说明“惭愧”是一种内心活动。理解“牛蝇”一种昆虫,形状像蜂,可以透过牛的皮肤吸牛的血。)

3.出示单独的字,开火车读读吧!

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教师点拨形声字的记字方法(形声字:购、价、抹、批、驱、惭、愧、拱)。

(设计意图:识字中通过同桌交流、难字集体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4.投影出示要写的三个字,教师范写“购”,形声字,古代人们用贝壳做货币。学生摆正姿势,书写一遍。

5.游戏

我画图画你猜字,先画一顶小帽子,帽子下面是一张脸,脸上最明显的就是这两撇八字胡,胡须下面是一张嘴巴(商),教师示范书写。

我做动作你猜词。教师做拱手的动作,学生猜。古人什么时候会拱手?(见面,道歉……)别小看了拱手,这可是古代人文明礼貌的表现。

(设计意图: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记忆生字,既达到了识记生字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三、品读感悟、了解戴嵩画技高超。

1.课文中哪一个人以拱手示人?(戴嵩)

2.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著名)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用笔画出课文中表现戴嵩是著名画家的句子。

4.读相关句子,鼓励其尽量将所画的句子都读出来。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中进行充分地体验,入情入境的读文,体会到戴嵩作为一名著名画家画技的高超。)5.交流: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画吸引人)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从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笔细描”吗?

投影出示一幅国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这幅图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呢?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过国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语有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设计了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找和说的过程中形象地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出示句子:“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一位商人称赞道。

自由练读,指名读,所说为什么这样读?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这幅画呢?我们先来词语加油站加加油。投影出示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栩栩如生、活灵活惟妙惟肖等,指名,自由读这些词语。请同学选一个或几个词语,也可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夸夸这幅画。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词汇量有限,我及时地送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等好词,引导学生及时运用,意在及时补充了学生的知识需要,从而不仅进一步体会到戴嵩的画技高,而且也对词语进行了运用和积累,当然,为了不桎梏学生的思想,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夸赞斗牛图。)

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课文中出现的“纷纷夸赞”。

(设计意图:重点部分的教学始终贯穿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大画家戴嵩精湛的画技。)

但大家都在纷纷夸赞戴嵩的画时,一个牧童挤进人群,他说什么?听了牧童的话围观的人会怎么样说?戴嵩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我们下节课学习。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著名画错了

画技高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导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45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