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混合运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探究过程十分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和推理思维教学。如我在教《连加、连减》时,在学生看图(左边3只小鸡,中间2只小鸡,右边1只小鸡)讲图意并列式计算后,我让学生观察3+2+1这个式子里有几个运算符号,3、2、1各表示什么?整个式子表示什么?从而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我们用加法计算,而这种加法式子我们叫连加;接着让他们小组讨论3+2+1这个算式应该怎样算,最后让他们思考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在探究教学中,我用思考题启发学生说话,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或补讲,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在教连减时,我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的式子(3+2+1)我们把它叫做连加,那这个式子(8-3-1)叫做什么呢?此时,我紧扣“旧”知识,捕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点,给学生探究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而形成初步的探究氛围。
教学设计综述: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一册中的“6到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一节计算教学课。它是学好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关键。计算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因而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项最基础性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3点: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由于计算教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显得十分枯燥,以往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扎实。基于以上情况,教师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1)情境激趣,引发思维2)网上探究,合作交流3)强化练习,拓展运用4)全班交流,总结评价。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资源以其它媒体和手段无法替代的情境再现、超时空交流等功能与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操作性平台,为学生呈现了仿真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提供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导他们积极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支撑下的数学基础性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认知的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促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牢固地掌握,并达到灵活运用。
教学策略分步阐述(教案模板):
课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学科年级
教学目标
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
重、难点
信息环境及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分步策略
谈话引入:“小朋友,都乘过公共汽车吗?”
计算机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8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老师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通过切换、演示功能,把学生操作后的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原来有8个人,到站后,上来×人,下去×人,车上还剩×人”。接着老师请学生们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刚才交流的结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设置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
选择学生三个板块的练习题上传至教师机进行展示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作总结评价。
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
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
小组同学的合作讨论下,列出了各自的算式,
学生自主地选择点击相应的板块
由学生自己介绍进行全班交流
多媒体技术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静态的图像与音频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鲜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的
运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的重组建构
通过对经验的唤起,学生在操作和思维活动中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原理等意义,通过意义的建构,感悟并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概念的掌握和巩固,关键在于应用。
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强化新知识的练习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信息技术呈现的图像、声音的激励下,不断体验成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查老师这节课是利用我镇的两步八环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总体来说预设目标达成,课堂导学服务于课堂生成,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悟,乐学,会学;查老师有个绰号叫幽默大师,今天大家都见识了,他不愧这个称号。虽然我们老校区没有多媒体,平时学生借助这个就没有,但查老师仍然选用多媒体辅助性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成课堂导学高效,着眼学生发展,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下面我就说说听课后的几点感受:优点很多:比如:课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利用唱歌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来了,老师就开始进入正式上课,老师害怕学生还沉浸在游戏里,就故意将课题板书错误,看学生是否能发现,从而到达老师的目的,就很好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查老师从学习目标的设定上说:1、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充分体现新课标、教材、学生和谐统一。2、重难点突出,具有操作性和可测性。在学情展示环节:先让学生组内对子互查预习情况,进行对子、小组交流、讨论、纠错、汇报,教师准确知晓预习情况,充分了解学生问题、分析问题和提炼问题,很好地过度到合作探究环节:首先设计的问题紧扣教学重难点,具有探究价值。从课中来说,学生学习氛围浓厚,合作机制健全,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有效的、选择性的进行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独立做,再在小组内对学,出现问题再在小组内群学解决,学习习惯良好,思考交流讨论时间充足,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组内汇总展示汇报有序进行。并且在学生讨论时,查老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学情,不是当旁观者,从而能将学生暴露的问题在全班及时纠正,真正达到了学生会的不讲,就讲学生不会的。运用学案导学,结合实际,查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导学案,一切预设服务于课堂,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课堂灵动,生动。教师精讲,方法指导,思路点拨适时,交流、质疑、纠错、汇报、补充、评价、完善及时,有效调控,恰当处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氛围宽松和谐,学生能大胆指出老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像以往的课堂如果学生指出老师的问题,就会觉得不尊重老师而不敢说出来,体现人文性。老师为学生设定的课堂检测紧扣主题,激活思维,设计不同梯度的习题内化知识,由易到难,做到训练到位,触类旁通,这是从设计上说。从学生的学习上说,老师遵从学生学习知识的发展规律,每次习题练习都是让学生先独做,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习,发现组内成员有疑难问题就在小组内相互帮忙解决,老师只是在各小组内巡查点拨。为了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查老师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尝试课堂总结,注重反思与体验,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便于知识的梳理。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你说这样,我说那样,相互补充,就将本节课的只是梳理出来了。为了下一课的精彩,查老师为学生设定了本节课的预习目标,让学生齐读预习目标,让学生明白下节课的学习新
知是什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能回家自学,查老师利用课件将旧知与新知有效连接,为学生自学做好铺垫,找准切入点;查老师的引领环节达到引而不讲,导而不说,方法指导做到明确、具体、有效;做到导学引领简单、清晰、明了。并布置课后延伸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究,自主学习,给学生留白,查老师这样说,我认为不相等的,不信你们下来算来看看,这样学生就会去动笔算算自己开始猜想的是否正确,给予思维拓展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探究提升。
但我也有几点建议:1、板书不够规范,这是我与查老师都有的毛病,老师的板书不规范,学生就受到我们的影响,导致上来板书也不规范。2、查老师在课中说了一句错了算了,我认为应该说,孩子有错是正常的,老师都有犯错的时候,只是以后认真思考,你也会是最棒的!3、评价表的价值应该体现,也就是上完了一节课,学生们的表现都在上面表现出来了,哪个组获得冠军组,评出来对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说的这些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意见,说得不对不当的地方望查老师理解,包容,同时,其他老师批评指正,我们共同进步。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混合运算巩固练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练习四第5一11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混合运算的三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按运算顺序计算已经学习的三步计算式题,使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二、组织练习
1.口算练习四第5题。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
2.做练习四第6题。
然后集体口算一遍。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观察,每一道题对不对,错在哪里。让学生改在练习本上。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不能从左往右先算165减657第2小题的小括号为什么不能去掉?
指出: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小括号里又含有加(减)和乘(除)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小括号在题中能够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不能随意添加或去掉小括号。
3.做练习四第7题对比练习。
(1)做第7题第一组。
小黑板出示。
提问:这一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为什么?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把这三道题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检查计算结果。
提问:这三道题的计算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指出:我们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一定要先看清题目,确定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然后按运算顺序一步一步正确计算出结果来。
(2)做第7题第二组。 ‘
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二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谁来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三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三道题计算的结果相同吗?这说明我们在计算时除了看清数和运算符号之外,还要注意什么?
(3)小结:这里两组题,每一组题里虽然数和运算符号的排列次序相同,但因为有的有小括号,有的没有;有小括号的题括号的位置也不一样,所以运算顺序就不同,这样计算的结果就不一样。因此,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一定要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4.根据要求加小括号。
小黑板出示。
提问:如果不加括号,最后一步算什么?能根据后面的要求加小括号吗?
学生口答,老师添括号。
38x3+372÷6……最后一步算除法
38x3+372÷6.….·最后一步算乘法
说明:在算式里添上小括号,就能改变运算顺序。这就是说,如果在一个算式里,要改变顺序把某一部分先算,就可以把这一部分括在括号里。
三、解答思考题
1.解答第一组题。
观察左、右两个算式,思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的结果相等吗?为什么?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反馈:左边的算式表示把4个47和1个47合起来是5个47,右边的算式先算4加1得5,再算47x 5也表示5个47,因此这一组题的得数相等。
2.解答第二组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些运算顺序,你们根据已有的这些知识,判断一下这第二组题的得数是否相等。
指名几个学生口答。
说明:200÷2x4含有乘、除运算,应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除法再算乘法,200÷(2x4)有了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乘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两道题的运算/顷序不相同,因此第二组两道题的得数不相等。
四、布置作业 ·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8题。
家庭作业:练习四第9、10、ll题。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则混合运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在教学式题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来口述式题的运算顺序,减少运算顺序的错误,同时也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业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式题的运算顺序用简单的画顺序线,以增强运算顺序的形象感。如:第11页例题5: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 42+6(12-4)
(2) 42+612-4
口述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减法,再算 口述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号外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加法。 算减法。
而在教两三步计算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时,我先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让其明白列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只有多巩固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则运算式题的顺序无误,列综合算式条理清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获是差生做式题的计算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信息窗1进入景区
教学内容:教科书108页—109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
学生欣赏图片
通过欣赏感受泰山的雄伟,为下面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活动二
1、(课件演示坐车来到山下的动画)师:我们已经来到了进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旅游团一同有多少人)
2、(课件呈现信息窗1)
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3、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4、师: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5、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6、师: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加法。
7、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能回答: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需要多少张票?……
学生根据画面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导游说:“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
游客说:“还剩5人。”……
学生尝试解决,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9+9+9+9+5
先算9×4=36(人)
在算36+5=41(人)
9×4+5
5+9×4……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个组的人数,在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学生自由发言。
关注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关注学生能否找出同来解决问题的信息。
学生独立探索。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交流,及表达是否清晰条理。
关注学生能否讲清自己的想法。
关注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景明确运算顺序。
关注学生能否对不同方法进行评价。
活动三
1、(课件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画面)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了?
2、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板书:应该找回多少元)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4、师:对这个同学的方法,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
司机要交3辆轿车的停车费,他拿出来50元。……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要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自己的思路,可能出现的算法:
(1)4×3=12(元)
50—12==38(元)
(2)50—4×3=38(元)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回答。
能否认真观察画面,寻找有用信息。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讲解算式的含义。
在相互的质疑、解疑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活动四
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
都是先算乘法。
能完整清晰地发言,并能专心倾听别人的讲话。
活动五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110页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关注是否能掌握乘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活动六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评价是否公正客观。
《同级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探究乐趣,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并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同级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屏幕展示图片)同学们,这是哪部动画片?看过吗?他们都是谁?
二、探究
新知:我们先和熊大熊二一起参观学校。
第一站:数学趣味屋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第二站:图书阅览室我们学校正在创建书香校园,老师要求学们大量阅读外书,看,他们读得多认真!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读题。你了解到哪些与读书有关的信息?
2、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
综合算式:53-24+38=67(人)
3、左边的是分步算式。先求什么?像53-24+38是把左边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就是它们的综合算式。含有加减两种运算,就是混合运算。加减是同级运算,所以这样的算式就是同级混合运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4、以前我们计算这种同级运算,都是直接写得数,看不出运算顺序,熊大熊二还有疑问:有没有一种算法,能看出按什么顺序计算的?你们也有这个疑问吗?
5、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1)边讲解边板书:
计算之前先思考运算顺序。这道题按什么顺序计算?先算什么?
(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在算式的下面先写“=”,要写在上面数的左侧,不能和上面的数对齐,那样就挡着上面的数了。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第三站:教室---尝试脱式计算
48-8+17
1、做之前,先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按什么顺序计算?先算谁?
(2)“=”写在哪儿?注意什么?
(3)第一步算完后,没参加计算的运算符号和数怎么办?
2、学生试做。组内交流各自的计算。
看看熊大熊二是怎么计算的。大屏幕展示。
关于脱式计算,还有什么疑问吗?
3、巩固脱式计算。
15÷3×5
(1)15÷3×5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按什么顺序计算?提示乘除法也是同级运算。
(2)学生独立算题,两生板演,教师巡视。
(3)订正时,对照大屏幕,说说脱式计算的过程。
(4)展示发现的问题算法,共同寻找问题所在,共同解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三、智慧大闯关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来看看熊大熊二的收获。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除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第思考问题。
3、建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学习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真棒,差几条船呢,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名同学的算式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师:当算式里有除法和减法时,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②45÷5=9(条),实际上只有8条,所以不够。
学生独立探索,全班交流。
学生边展示宾讲解,可能有一下方法:
①45÷5=9(条)9-8=1(条)
②45÷5-8=1(条)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关注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境明确运算顺序。
活动三
师:从图中,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学生独立观察画面,寻找信息,并能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清自己的思路。
能否认真观察画面,寻找有用信息。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讲解算式的含义。
活动四
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师:当有除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
都是先算除法。
能否完整清晰第1发言,并能专心倾听别人的讲话。
活动五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第113页自主联系题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关注能否掌握除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活动六
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评价是否公正客观。
《混合运算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范混合运算的运算格式。
2、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两级运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并提出混合运算都包括哪几种混合运算。学生回答、
指名让学生回答三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第一道复习题
学生做练习
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教师指出在练习过程中有同学的书写姿势不正确,并出示课件指出了正确的书写姿势,并给姿势错误的同学加以纠正。
学生汇报结果。
师: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是什么?
生答
2、课件出示第2道题
学生做练习
教师再次指出书写姿势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学生做练习。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3、改错题
34-17+33×8÷418÷3×3
=34-20=24÷4=18÷9
=14=6=21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3、书上练习题
练习十一练习1题、4题、11题
三、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记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l、“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l~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式题。
2.使学生知道先求两积(两商、一积一商)再求和(差)的混合运算可以把第二级运算的两步同时计算、脱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
(1)出示150x 3+320、400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检查每一
步计算。
(3)提问:在我们学过的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式题里,如果有乘法和加、减法,或者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在1昆合运算里,如果没有括号,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l。提问:例1里有没有括号,有哪几种运算?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
(2)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检查订正。先看是怎样算的,再看每一步结果。
(3)如果学生没有用比较简便的计算过程,则提问:在加法前先算的哪两步?两步乘法能不能同时计算同时脱式?所以可以省略哪里的一步?省略这一步,怎样算,怎样写?(计算并板书比较简便的计算过程)
如果学生已经用比较简便的计算过程,则提问:这道题里先算了哪两步?最后算了什么?这样算对不对?
小结:这道题按计算顺序,是求前后两部分的积相加的结果,
要算出两步乘法的积之后才能相加,所以,我们可以把前面和后面两步乘法同时计算同时脱式,这样计算的过程就比较简单。
2.教学“试一试”。
(1)如果将例1里的加号改成减号,乘号改成除号,(板书:
150÷3—40÷8)应该怎样算?怎样算比较简便?
(2)指名两人分别板演,其余做在课本第14页上。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追问:为什么前后两步的除可以先算?
3.小结:今天这里学习的是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混合运算。
因为题里都没有括号,所以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由于这里都是先求前面和后面两部分的积或商,再求这两部分的和或差,所以前面和后面两部分里的乘或除可以同时计算,同时脱式,这样算比较简便。
(评析:这里的小结,既指出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乘或
除,再算加或减的运算顺序,又让学生明确了本单元学习的混合运算三步式题的特点和比较简便的计算过程。语言不多,但却全面,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把两题里先算的部分画出来。
(2)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第1题。
(1)让学生在书上口里填得数。
(2)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得数,老师板书。
(3)提问:每一道题都先把哪两步算出来,再算差或者和?
3.做练习三第2题前4题。
(1)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四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第3题。
(1)做第3题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检查板演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看一看计算的结果相同吗?
指出:第1小题先算30个25和50个25,再加起来是80个25,得2000,第2小题先算30力口50得80,再乘25就是80个25,也得2000。
(2)做第3题第(2)题。
学生集体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看一看计算结果相同吗?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为了使计算简便,前面和后面的乘或除可以同时计算,同时脱式。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三第4、5题。
2.家庭作业:练习三第2题后4题。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推广,帮助学生产生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联系特性。下面结合课堂教学,谈本节课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探究中,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创新意识的一种培养,在别人已经找到一种解决方法时某位同学如果还能找到另一种方法,就更加有利于发展创新意识。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四、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训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
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加法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L口算。
(1)用门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四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口算结果。
(2)用卡片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口算。
5.2+2.8 3.63+6.37 O.72+O.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提问:在整数加法里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两个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
追问:我们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第16复习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板书: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从左往右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在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里,没右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现在我们来看例6;
(2)出示例6。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要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
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师板书用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口述运算过程和结果,老师板书。
(2)追问:谁说—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
4、教学例7。
(1)说明:我们已经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那么,刚才我们复习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是不是适用于小数加法呢,请看下面两组题。
出示教材中两组题。
要求学生算一算、比一比,看看每组算式里圆圈两边的结果是不是相等,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提问:第—组结果相等吗?(板书等号)第二组结果相等吗?
(板书等号)
你从这两组算式小发现了什么规律?这里字母表示的加法运算定律里,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2)说明:从这里可以看出,加法运算定律里的字母可以表示整数和小数,也就是说,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3)出示例7。
请大家仔细看—看这里的4千加数,想—想可以怎样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4.8+5.2)+(8.63+0.37)
追问:为什么这样算可以简便?
提问:这里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接下去怎样做?(老师板演)
小结:在小数的连加算式里,如果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数,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先加。这样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5、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四、组织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小黑板山示,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
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四第3题后两题。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中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
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20页复习题。
指名学生口答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说明理由。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2.按照要求,在算式里添上小括号。
24x18—16÷2 ……最后一步算乘法。
24x18—16÷2 ……最后一步算除法。
提问:在混合运算中,使用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在列式时为了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要用到括号。但有时只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 ])
说明:像这样的括号,叫做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带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式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说明运算/顷序。
中括号是加在小括号外面的第二重括号。请同学们照课本上
读一读,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然后告诉大家。
提问: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怎样算?(板书: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题。
现在请大家看下面的例题,(板书例题)请大家说一说,这道题有怎样的特点?
说明小括号外面还有中括号。让学生说一说要先算哪一步。
(板书算式,说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并在下面划线)
提问:小括号里面计算的结果是几?(板书递等式)接着要再算哪一步?(说明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并在下面划线)
请同学们接下去一步一步算在课本上。同时指名一人板演。
集体订正。
追问: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要按怎样的/顷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运算过程。
2.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方框里填数。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在方框写出相应的数。
提问:第1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第2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运算顺序在练习本上列出这两题的综合算式。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要把前两步括在括号里?第2小题为什么要把减法这一步括在括号里?
想一想,使用括号有什么作用?
3.说运算顺序。
让学生依次说一说练习五第2题的运算顺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要怎样算?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2、3题。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45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