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三味书屋》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三味书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三味书屋及鲁迅,导入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馆()段()厉()弛()

招()管()断()历()驰()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三味书屋。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关系。

C.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

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m.jaB88.Com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

四、品味词句,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事事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习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练笔:请同学们观察校园(或校园的局部),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顺序,展开想象,有重点地写一段话。

延伸阅读

三味书屋学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味书屋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课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运用“一面……一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味书屋的有关知识。
2.学习并运用课文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三味书屋的图画,指名说说图画内容。
2.齐读课文第二段,比较同学们的发言,说说课文在叙述上的优点
3.明确学习目的,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声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哪些内容。
3.说说鲁迅的书桌在哪儿。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音形,交流记忆方法。
1)检查生字读音:强调:“塾、绍、寿、弛”是翘舌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塾()墨()砚()弛()
熟()默()观()驰()
2.理解词语:
(鲁迅、戒尺、严厉、默默、毫不松弛、奔走、信念、料理、花骨朵)
四、学习第一段。
1.读课文,想段意。
2.理解“书塾”的意思。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看图,说说你对三味书屋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图文对照,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上等词语,告诉学生作者是按空间位置,从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叙述的。
(2)讨论:这样写有何好处,有何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何使用方位词帮助叙述介绍?
(3)理清本段层次
(4)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本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本段,说说本段的大意(“早”字的来历及其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2)根据“早”的形状、来历、作用将本段分为3层。
(3)学习“早”字的形状的写法及其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写法,写“早”字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理解:“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4)体会重点句: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体会带点词语及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一面……一面……”
(5)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刻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个坚定的信念”。
三、总结课文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今天过去,还有明天,时间好像永远用不完,是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五、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1.小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语境中识记生字新词特别是新词词义。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说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音形
1)读准字音:持、梭、奔
2)记清字形:忧、哀、慰、梭、奔、若
2.理解词语:
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欺骗、日月如梭、滋味、假若、与其……不如里
七、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沪沟桥的狮子 三味书屋 教案教学设计



1.卢沟桥的狮子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6个字,其中14个要求学会。正确读写“歇后语、联拱石桥、厘米、甚至、鼻子、大概、淘气、清楚、挑衅、驻扎、抗日战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所用的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同学们请看,图中画的是什么?
2.揭示课题后,可跟学生聊一聊,谈谈各自对卢沟桥的了解。让学生带着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来学习课文。然后,指导看图,先看大图,再看小图,看后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范读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提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并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生字自己拼读,字型复杂的要注意分析,想办法记住。
3.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可以查字典并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四.交流自学情况
说说各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段介绍了卢沟桥的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六.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生字重点提示
2.写字。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视情况或当时解决,或留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重点探究。
让学生阅读此段课文,思索:“课文写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形态?”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狮子形态、动作的词语,如“蹲坐”、“低着头”、“偎依”、“藏”、“按”,把几种形态的狮子概括地说一说。还要结合“好像……”后面的联想部分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自读中想象,在引读中想象,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具体表达出来。如,“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水声淙淙,好像美妙的音乐,小狮子陶醉了。”
3.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形态的狮子?”可先让学生看看第二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明白还有好多狮子的形态课文没有写出来。
4.再引导学生看两幅小图,想想这两幅小图上的狮子有什么特点,从课文的描写中找一找。引导学生试着用“……有的……好像……”表达出来。如,(1)有的大狮子笑得咧开大嘴,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小狮子也笑得那么开心,大概是受到母亲笑声的感染吧!(2)有的大狮子把两只小狮子搂在怀里,好像是太用力了,小狮子疼得直叫唤。
5.最后,要鼓励、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外、插图外的狮子的形态,如发怒的狮子、奔跑中的狮子、酣睡中的狮子,并用上述句式练习说话。可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自学这两段。
2.交流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
自主练习:
[题旨说明]
1.第一题的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有针对性地学习和体会作者抓事物特点进行观察、描写的方法,最后体会作者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描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第二题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根据看到的事物进行合理想象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出作者看到的狮子的样子和作者由此产生的想象,并了解作者是根据狮子不同的姿态想象的,“看到的狮子”和“想到的狮子”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合理。其次再指导学生想象狮子还会有哪些姿态,这些姿态的狮子可能在干什么。想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尽量想、大胆想。
3.第三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再指导学生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指导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4.第四题的目的是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应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
[自主性练习设计]
1.称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是________。我还从________(哪些地方)了解过“七七事变”。我知道“七七事变”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________。
2.想象一下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态,它可能是在干什么?再从中选出你认为想得最好的一个写下来。
想到的狮子形态是________,它一定在是________。我想给它取个名字叫________。
3.在学习小组中设一个“背诵大擂台”。竞争出一个背诵第二自然段最好的同学当小擂主,再与其他小组的佼佼者展开背诵比赛,胜利者为背诵擂台赛的擂主。擂主再迎接其他同学的挑战,胜者为擂主。以此类推,看谁是最后的总擂主。
[评价指导]
激发学生谈出自己背诵的经验,评价自己的背诵方法是否科学,背诵的效果是否好。

2.三味书屋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书,了解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激励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2.指导学生读文、看图,学习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学会本课八个生字。理解来历、料理、几乎、奔走、严厉、默默、信念、毫不松懈等词语,并注意学习应用。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了解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所用的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学习第一自然段;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写字。
第二课时:结合看图学习第二、三自然段;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同学们请看,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三味书屋
2.介绍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在浙江省的绍兴。(板书:绍(sho)兴。教学“绍”,读准翘舌音。绍兴是浙江省的一个文化古城。)在他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生活很困难。鲁迅从小就喜欢看书、绘画。他的外婆住在浙江农村,他常常去那儿,交了很多农民的孩子做朋友,使他了解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培养了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鲁迅青年时代学过医,后来为了国家的兴盛,他用手中的笔写了许多文章揭露社会的黑暗,以唤醒劳苦大众起来与反动势力斗争。鲁迅先生的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书已经被翻译成世界上50多种文字。世界人民敬爱鲁迅先生,喜爱他的作品。
这篇课文写的就是鲁迅先生童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和在那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
提示:三味书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鲁迅先生小时侯在这里读书时有什么叫人难忘的故事呢?听老师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提示自学要求:
6.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并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7.生字自己拼读,字型复杂的要注意分析,想办法记住。
8.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可以查字典并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
9.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四.交流自学情况
说说各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侯读书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布置和陈设。
第三自然段: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味书屋是个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相机解释:“书塾”,就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六.检查生字
1.生字重点提示。
鲁迅:“鲁”上下结构,上面是“鱼”,下面是“日”。
书塾:“塾”上下结构,上面是“孰”。左右两边写的一样高。“丸”是九上加点。
砚:发准字音。右边是“见”,不能写成“贝”。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寿”字先写三横,然后写一撇,再写下面的“寸”。
毫不松弛:“毫”,突出字型,下面是“毛”,表示像皮毛那样只有一点点。“弛”本义指弓上的弦不绷紧松下来。
2.写字。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视情况或当时解决,或留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导入新课:三味书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鲁迅小时侯在这里读书时有什么叫人难忘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观赏图中都画了些什么。
学生可以先随意说出图中都画了些什么,在学生对图中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内的陈设。
指导学生准确地使用量词。
一()画一()古松
一()梅花鹿一()八仙桌
一()椅子一()戒尺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书中是如何描写的呢?
3.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与图画对照,思考:文中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有关词语。
“正中”“画前面”“分别”“东北角”
4.出示课件把三味书屋内的摆设放到相应的位置。
看图理解“分列”
课文是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写的。
5.看图,师生一起回忆第二自然段内容。
6.小结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提示: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是很用功的,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故事。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件事,是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
写的是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理解“来历”:本课指“早”字是怎么刻在书桌上的。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早”字的?
提示:一个“”字为什么把它比做“花骨朵”又比做“火把”?注意:花骨朵是会开放的,火把是会燃烧的。
我们读下面的内容就能知道,为什么把鲁迅小时候在书桌上刻下这个小小的“早”字,比做“花骨朵”,又比做“火把”。
3.自由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上个“早”字?结合学生回答理解词语。
“几乎”:差不多。
“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里的“于”是“在”的意思。当铺是一种特殊的店铺,经营有经济困难的人到这种店铺借钱,必须把东西押在店里。
4.读到这里,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5.讨论: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批评鲁迅,鲁迅为什么不向先生解释,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呢?他在想什么呢?
6.讨论:鲁迅这么想,他是怎么做的?学到这儿,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这个“早”字比做花骨朵和火把吗?
7.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8.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9.介绍读物:《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百草园》等。
(五)作业
2.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介绍一处景物。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自主练习:
[题旨说明]
1.第1题,培养仔细观察、认真阅读的习惯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让学生积累表示方位的词语。做题前要看图,弄清“画”、“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鲁迅的书桌”所在的位置,然后看书,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想象,可从画的内容、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的样子展开,还可想到其他可能有的事物。
2.第二题,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鲁迅先生的好品质,同时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理解词语要联系前后文,同时结合少年时代的鲁迅生活艰难的情境去思考。第1小题,要让学生想象小时候的鲁迅既要料理家务,又要去当铺、采药,还要上学,因而必须急急忙忙、焦虑万分地赶路的情形。第2小题,有三个问题。可先弄清“坚定的信念”指什么,然后再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早”字,最后再从“坚定”、“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一生”去思考为什么要用“刻”而不用“印”。
3.第3题,比较字形,不仅要弄清两个字的不同之处,而且要尽可能地联系字义去分析。写词语的括号要拉长一些,最好改成一条横线,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写一些词语。
4.第4题,朗读第三自然段,要把鲁迅刻“早”字时的坚定决心表达出来。背诵第三自然段,先要理清段落的层次,然后逐层背诵。
[自主性练习设计]
1.按照课文原文填好前两空,然后展开联想,把句子补充完整。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还像______________。
2.想象鲁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情形:他怎么赶路的,他的神情是什么样的,他心里想些什么。想好后跟同学交流交流,然后扮演鲁迅,把具体情形表现出来。
[评价指导]
1.独立思考:根据第一题中两句话展开的想象是否具体?背诵课文是不是用了较好的方法,比如,是否先读懂内容,然后大声朗读,最后才背诵?
2.小组评议:第二题,难度较大,无论是谈“体会”,还是谈理解,不同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宜一刀切,也不必一律要求“深刻”。比如,为什要刻“早”字,有同学能说“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上课不迟到”,也是值得肯定的。组成的词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括号外的字可以在组成词语的前、中、后。

资料提供者:张平

快乐读书屋三(教科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快乐读书屋三(教科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快乐读书屋三

做毽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小时候做毽子的方法,步骤。体会那个时代孩童的生活乐趣和纯真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做毽子的方法,从中体会到自己动手做毽子的乐趣。

教学准备:

准备一个做好的毽子

教学思路:

1、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课间爱做什么游戏,大家既然这么爱踢毽子,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个呀?让我们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2、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做毽子的步骤。

(2)、小组内互读,有疑问的地方标在书上。

3、结合实物,理解课文。

(1)、出示插图和毽子,引导学生通过读、议、画的方式,明确毽子是如何做出来的,什么样的毽子既美观又好踢。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4、拓展延伸。

你还会做什么游戏用具,从中有什么感受?

5、检查识字。

“黏”是多音字:zhān,粘贴;niān,同“黏”。

6、推荐作业。

(1)、说一说做沙包的过程。

(2)、课间进行踢毽子比赛,共同感受活动的乐趣。

“快乐读书屋四”《赛马三月街》


“快乐读书屋四”《赛马三月街》

时间: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和遇事沉着不慌张的思想品质。

2.了解白族最盛大的节日“三月街”,让学生通过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勇于参与的精神,培养学生遇事沉着不慌张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按发展顺序描写活动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白族“三月街”和其他少数民族节日的)、歌曲《大中国》。

学生搜集各少数民族的资料及诗歌、民歌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

(欣赏各民族欢度自己节日的画面,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或相应节日名称。)

2.(画面定格在白族“三月街”上)白族是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员,这是他们的传统节日“三月街”,今天我们就跟随“快乐读书屋”(贴出快乐读书屋的图片)走进白族的“三月街”看一看。

3.板书课题:赛马三月街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课件上优美的画面,动听的乐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谈话质疑,激趣导读。

我们知道“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那么“赛马三月街”是什么意思呢?请你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1)自读释疑。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思考课题含义。

(2)交流体会。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课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开火车”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并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明白?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总结、质疑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

(2)集体交流,理清层次。(课文是按赛马前、赛马中、赛马后的顺序写的。)

(3)同桌互读、探究答案。

“三月街”热闹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赛马场上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

“我”是怎么对待的,“我”的心情怎么样?从哪儿看出来的?

请你说说“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4)汇报朗读、谈感受。

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朗读相应的段落(按赛马前、赛马中、赛马后读课文),引导学生谈感受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也可以范读课文。

3.讨论:如果在一次活动中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办的,说给大家听一听。教育学生要遇事沉着不慌张。

三、整体感知,总结升华

无论白族还是高山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民俗和文化。我们是祖国母亲的孩子,56个民族密不可分,请记住美好幸福的生活源自祖国。最后让我们在歌曲《大中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播放歌曲《大中国》,师生共唱,结束本节课。

卢沟桥的狮子、三味书屋、和时间赛跑、加了一句话、珍贵的教科书、爸爸和书、壮丽的青春、颐和园、海滨小城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卢沟桥的狮子、三味书屋、和时间赛跑、加了一句话、珍贵的教科书、爸爸和书、壮丽的青春、颐和园、海滨小城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1卢沟桥的狮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正确读写“歇后语、联拱石桥、厘米、甚至、鼻子、大概、淘气、清楚、挑衅、驻扎、抗日战争“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有关卢沟桥狮子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卡片。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卢沟桥和有关抗日战争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
在北京西南广安门外,有一座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你们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片)这座桥就叫作卢沟桥。图中都有些什么?(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对卢沟桥,你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资料收集的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卢沟桥因横跨在卢沟桥上而得名。卢沟桥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拱桥。它始建于金大定29年,成于明昌三年,清朝康熙时毁于洪水,后又重建。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朝乾隆皇帝题的“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三、指导看图。
先看大图,再看小图,看后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四、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两遍,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在文中将自己喜欢的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交流。
(1)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词,并提示易错的地方。
“联、侵”是前鼻音。
“抗”是后鼻音。
“概”读“gài”,不读“kài”。
(2)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类似谜语的迷面,后一部分类似谜语的迷底。人们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隐去,所以叫歇后语。如文中的“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向学生介绍几则歇后语,或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联拱石桥:板画或出示图片,并问学生在那见过联拱时桥。
望柱:桥栏板之间的柱子。结合看图理解。
挑衅:借口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五、精读课文(第1——3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第1——3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找出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一句话,在下面画上“”。
2、学生反复自读这句话后,体会这句话概括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哪些语句你最喜欢或很有感受?为什么?
4、通过全班交流,明确这些特点是这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读,分别说出自己读这些句子的感受。相机解决: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5、重点探究“形态各异”的特点。
(1)课文描写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形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谈谈打算怎么学。
可从文中找处描写狮子的动作、形态的词来想象狮子不同的形态。
可看图想象狮子的不同形态,并结合语言文字体会。
可通过边读边想,想象不同形态狮子的画面。
也可通过表演,再现狮子的不同形态。
还可结合句末的省略号,想象其他狮子的形态。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学法,自读感悟后,全班交流讨论,适时评价,并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3)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的狮子,你想说什么?
6、学生整体朗读第1——3自然段,注意读出欣赏、赞美的情感。
六、小结。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识记字形,抄写生字词。
2.完成思考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卢沟桥的闻名不光桥上的狮子多、各具形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在七七事变中,卢沟桥的狮子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
3、引读课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狮子亲眼目睹了——(学生接读)“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5、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理清层次。
2、请学生交流打算用什么方法背诵。
3、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
四、拓展练习。
1、交流观察当地的石狮子所得,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石狮子的资料。
2、引导学生用“有的……好象……”练习说话、写话。
3、交流抄写的句子。
五、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写狮子形态各异的句子。
板书
1卢沟桥的狮子
数量多:数不清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甚至历史意义的建筑
形态各异:有的……有的……
2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鲁迅、绍兴、纪念管、戒尺、家务、严厉、当铺、料理、绣像、毫不松弛“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把握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4、图文对照,学习课文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抓住重点词句感悟、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课文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2、了解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体会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或有关三味书屋的投影片,鲁迅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指导看图。
1、(出示挂图,或有关三味书屋的投影片)让学生看图,知道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
2、介绍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从小喜欢看书、绘画。鲁迅青年时代学过医,后来为了国家的兴盛,他用手中的笔写了许多文章揭露社会的黑暗,以唤醒劳苦大众起来与反对势力斗争。鲁迅先生的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书已经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世界人民敬爱鲁迅先生,喜爱他的作品。
这篇课文写的就是鲁迅先生童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和在那儿发生的一个故事。
3、让学生自主观察。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这幅图?然后交流、比较,看哪一种观察顺序更好。
4、‘按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观察图中都画了什么,并说出观察所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听教师范读课文,思考:三味书屋是什么样子的?找出叙述三味书屋的部分。
2、探究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依次画出文中表示方位的有关词语。
(2)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把三味书屋的摆设放到相应的位置。相机看图理解“分别、戒尺”两词。
(3)练习朗读,让学生说说该怎么读,才能让人感到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在反复练习中体会写方位和主要事物的词语要读重音。
(4)小结: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条理非常清楚。我们在观察事物或习作时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写事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三味书屋是个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生交流各自收集到的有关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资料,教师随即出示鲁迅的放大照片。
四、检查生字词的学习。
1、请学生当小老师,提示同学们读音、字形上的易错之处。
2、重点练写“鲁、戒、断、弛”。
五、课堂小练习。
1、用上适当的量词:
一()画一()古松一()梅花鹿
一()椅子一()戒尺一()八仙桌
2、学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三味书屋。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看图介绍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提示: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读书,有个什么故事另人难忘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交流了解大意:课文写了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相机引导理解“来历”:本课指“早”字是怎么刻在书桌上的。
2、学生自由读书质疑,再交流,梳理出主要问题。
(1)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2)当受到寿镜吾老先生严厉批评时,鲁迅为什么不向先生解释,而是“默默”的回到座位上呢?
3、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合作讨论。
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个关键句来体会。
探究问题(2)时,要联系“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句子来体会。
提示:鲁迅为什么,不向先生解释,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想什么?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体会。
“坚定的信念”指什么?“信念”前加上“坚定的”又告诉我们什么?
从“默默地”、“深深得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读好以上两个关键句,通过自读与听教师范读,在比较中体会。
5、背诵指导。
(1)让学生读读想想。
围绕“早“字写了几层意思?
(2)提示方法。
熟读后,可逐层试背,再把整段连起来背
(3)你还打算用什么方式练习背诵?
(4)学生练背,同桌对背。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练笔:按一定顺序观察教室或自己住处的室内陈设,并用一段话写下来。
2、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板书设计
(墙)正中一幅画
样子正中:先生的座位
(画)前面四面:学生的座位
三味书屋
东北角:鲁迅的座位
形状
“早”字的来历来历:迟到、批评、默默、刻
3和时间赛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初步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4、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重点
“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额学习、生活中,会不会留意时间的流逝,有没有觉得时间似乎总是有的,用也用不完呢?我们学习了第三课,也许你回改变相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三、检查自学。
1、让学生当小老师,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
四、学习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边读边将这部分难理解的词句画下来。
2、交流不理解的词句,重点解决思考*练习3中的四个句子。投影或电脑课件出示这四个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理解、体会。
读父亲的话,看看父亲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读读“我”的生活体验,看看“我”怎么理解的,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明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出示父母或自己小时侯的照片,计算一下自己的年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感受到“时间一去不复返”。
指导朗读爸爸的话及“我”的生活体验。
五、小结。
1、朗读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朗读时注意声调应缓慢、低沉些,带有一点淡淡的哀愁。
2、让学说交流学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摘抄思考*练习3中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回忆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1、时间那么宝贵,我们怎么利用好时间呢?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和时间赛跑,课文写了几件事?
2、在书中标上序号,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说内容要点。
3、画出写“我”跑赢了时间的感受的句子,读一读。
4、追问学生:你跑赢了时间了吗?了解昨晚完成作业的时间。
5、指导朗读,体会“我”与时间赛跑取得成功的快乐。朗读吖,力求体现出跑在时间前面的胜利者的喜悦和自豪。
三、学习第九、十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作者和时间赛跑后的体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受益无穷”。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我”和时间赛跑深刻体会的句子,并画上“——”。
3、投影或课件出示句子:“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1)读读句子。用换词法理解“假若”。
(2)小组合作讨论: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名人的事例来说明,谈谈自己的看法。
4、投影出示填空题。
在战斗中的时间赛跑();在工业生产中和时间赛跑();在体比赛中和时间赛跑();在科学研究中和时间赛跑(),在学习上和时间赛跑()。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完成该题,并交流。
5、指导朗读第九、十自然段,可读的慢一点。
四、总结课文。
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板书
3和时间赛跑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受益无穷就能成功
4*加了一句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从故事中体会到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体现课文插图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明确要求,自学课文。
1、读一读阅读提示,说说阅读要求。
(1)了解盲妇人乞讨过程中情况的变化的原因。
(2)说说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阅读感受。
2、按阅读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边读边在课文上做记号,把表现盲妇人乞讨过程中情况变化原因的重点词句画出来。
(3)把课文最后一段话多读几遍,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感受用铅笔写在课本上。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有疑难的问题做好记录。
4、教师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学,集体释疑。
1、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要求说清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2、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加以梳理,确定解释重点。
3、学生集体解疑,教师适时点拨。重点讨论: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1)比较朗读下面这组句子,说说在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2)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话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3)交流各自的感受,理解“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体会这句话能打动人的原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以抒情的语调来读,教师可范读最后一段话。四、相互采访,感悟内化。
1、请一位同学扮记者,其他同学扮采访对象,进行现场采访,深入理解加上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
2、变换采访角色,换位体验。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板书
4*加了一句话
“我什么也看不见”(不幸)
(风烛残年)(贫困交加)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更不幸)
5珍贵的教科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渴望、俯冲、轰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经过.
2、理解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珍贵的教科书>:什么叫“珍贵”,你在生活中将什么视为“珍贵”的?
2、检查预习,出示一组词语.
渴望激励振奋人心争先恐后炮火连天完整无缺兴高采烈
根据课文内容,以上哪些词语你觉得最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为什么?并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讨论练说:将词语连起来说一说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轻声读每个自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讨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下面内容的,并完成提纲
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
教科书和张指导员未说完的话激励”我”前进.
3、课文围绕着“珍贵”写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同学们能从提纲中筛选出最重要的词语来作为每个大段的小标题吗?请上黑板板书.
盼书
取书
护书
激励”我”前进
三、细读课文,理解“珍贵”.
1、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写教科书的“珍贵”.你最感到的是哪个部分?
2、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部分最令人感动.默读自然段.
3、四人小组中一名同学大声读课文,其余三名边听边用“_____”画出张指导员说的话,用”*”画出描写张指导员护书时动作的词语.
4汇报成果,投影出示句子.
“快卧倒……”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5、交流讨论:这三处话张指导员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各处的省略号有什么不同用法?并进行朗读指导.
(1)敌机突然轰炸,情况紧急,张指导员说的话被打断.朗读时语速要稍快.
(2)张指导员伤势太重,生命垂危,说话断断续续.
(3)最后张指导员嘱咐下一代要好好学习,话没说完就牺牲了.
6、指导朗读.
7、年轻的张指导员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教科书献出了生命;这些来之不易的教科书显得尤为珍贵.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8、讨论.
(1)“趴”能改成“倒”吗?
(2)为什么要用“压”
(3)结合“完整无缺”体会张指导员的献身精神.
9、分角色朗读.
10、总结:张指导员牺牲了,这浸染着他鲜血的教科书成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四、学习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张指导员未说完就牺牲了,请你想象他想说写什么.请写下来.
3、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理清叙述顺序。
1、这篇课文围绕教科书的珍贵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理清叙述顺序。
二、谈谈议以,精读课文。
1、同学们,年轻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了,他临终前惦记的是什么?
2、交流了上节课作业。
3、同学们决不会辜负张指导员的期望,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群在战争中坚持学习、热爱学习的孩子。《珍贵的教科书》中的“珍贵”还表现在“盼时”、“取书”和“激励”等情节中。
4、小组合作探究。
5、反馈交流,研读课文。
(1)孩子们为什么“盼书”?简介历史背景。
(2)出示题板,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没有();就()没有();就()没有();就()没有();就()
(3)怀着渴望教科书的心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4)终于有了教科书,它又是怎么来的?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党中央如此关心说明了什么?
(5)“取书”片段用小剧本表演,配合感情朗读完成,并在其中体验“振奋人心、争先恐后”的语气,读出张指导员的激动和孩子们的急切。
6.总结;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三、课外延伸,进行小练笔。
1、说一说,当孩子们拿到这沾染着张指导员鲜血的教科书时,会是怎样一种场面?孩子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再动笔写写当“我”拿到血染的教科书时……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
板书设计
5珍贵的教科书
盼书保护
来之不易珍贵寄托先烈的期望
极激励“我”前进
6*爸爸和书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
2、体会爸爸对子女的关怀和期望,引导学生热爱书籍、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体会父亲对子女的深情,懂得书的来之不易和读书的乐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1)你读懂可什么?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2)还有哪些地方你没读懂?请同学们一起探讨。
3、质疑问题归纳如下。(用幻灯出示)
(1)爸爸的公司倒闭了,我们家的生活艰难,为什么爸爸还要带“我”去买书?
(2)为什么“我”捧着这本刚买的童话集就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
(3)爸爸问“我”:“怎么样,乘汽车比坐汽车强!”这举话怎么理解?
(4)“我”大声回答:“买书比坐汽车强!”这时,“我”心里想些什么?
(5)这本薄薄的童话集为什么“我”缠着爸爸读了一遍又一遍?
(6)为什么许多年过去了,对“我”来说,这本薄薄的童话集比任何一本书都珍贵?
三、再读课文,演剧激趣。
1、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表演课本剧。
一、合作探究,自学感悟。
1、讨论。
2、分析。
(1)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
(2)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3)思考讨论。
①“我”和爸爸是在哪里挑中了这本童话集的/
②如果把“挑”换成“买”好吗?
小结:同学们在表演时,要演好爸爸“挑”书的动作。
(4)思考讨论。
A、书买下了,此时,“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我”捧着就像捧着珍宝似的
B、那么,该怎样表演好这个“捧”的动作呢?谁来试一试?
3、讨论。
对刚才同学的表演,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4、分析。
思考讨论:对“冷”的表演重要吗?为什么?
A、因为路远天冷,“我”实在走不动了。“爸爸问我:‘怎么样,成汽车比买书强吧?’”在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B、是寒风呼啸,“我”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车强!”这是为什么?
5、讨论。
“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番话的。”你理解了吗?谁能体会爸爸当时的心情?请发表你的看法。
6、请同学们再表演三至十二自然段课本剧,同时给予较高的评价。
五、总结。
板书
6爸爸和书
爸爸和书
希望我们热爱学习节衣缩食买一百多本
7黄继光
教学目标
1、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其中4个。正确读写“战役、占领、进攻、枪弹、愤怒”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4、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舍身堵枪口直至壮烈牺牲的经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阅读有关黄继光的故事,了解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等知识。
2、准备课件、课文插图
3、地图一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交流预习时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激发情感。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生在学习小组中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读书情况。
(1)各组派代表,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就不理解的词语,学生间交流、解答。教师适时予以点拨。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3、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应重点讲清划分的依据,只要言之有理均给予肯定,可指导学生学会用归并法分段。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名读一、二自然段,思考:从这两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1)上甘岭战役的时间:1952年10月。
(2)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3)任务:要在黎明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
3、指导朗读。
全班齐读,读出紧张的感觉,以烘托气氛。
二、复习巩固生字词。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预习第三至十二自然段,做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继光》这一课,知道了黄继光所在的迎接受的新的任务——要在黎明之前夺下597.高地的主峰。当进攻开始后,战士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文中怎么说的?黄继光有何表现呢?
二、讲授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三至六自然段),思考上述问题。
2、汇报交流。
(1)比较句子。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枪弹压了回来。
(2)出示并朗读句子。
3、学习地三部分(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三部分,学生默读,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描写深深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画下来。
(2)学生深情朗读,思考:这些片段为什么会打动你?
(3)汇报交流,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①啊!黄继光突然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班起立,有感情地齐读,要读出对英雄的赞美、歌颂。
教师引读:就在这猛烈的炮火中,在探照灯的山东下,我们看见黄继光那英雄的身躯——学生接读: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②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剖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③讨论并引读。
④再读一遍,体会情感。
(4)播放课件,激起情感共鸣。
(5)齐读第三部分。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此时此刻一定有许多感受和体会,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呢?你觉得怎么读最能表达你的感情呢?
4、学习第四部分(第十二自然段)
全班朗读后小结:正是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二、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1、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了,“黄继光”的名字与他那不朽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同学们看着这座纪念碑(课件展示),你会用一句怎么的话来纪念来讴歌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呢?
2、学生包含激情撰写后朗读。
3、教师总结。
三、布置作业。
板书
6黄继光
进攻受阻接命令逼近敌人
主动请站露真情战友牺牲
胸堵枪口为祖国负伤又站起
惊天动地奏凯歌晕倒又站起
胸堵枪口
8*壮丽的青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这一真实而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学习英雄欧阳海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4、学习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体会英雄欧阳海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二、学习“提示”,指导自学。
1、认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2、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2)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
(3)这篇文章那里最让你感动?把它找出来,多读几遍,为什么令你感动?
三、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1、汇报自学情况。
(1)每个人都把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受感动,互相补充。
(2)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1、讨论;课题为什么叫“壮丽的青春”?你认为还可以取什么题目?比较一下,哪个题目好?
二、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用自己的话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朗读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读读自己为什么受感动。
引导学生谈:
(1)当时的情况如何危急?
(2)欧阳海是怎样挺身而出的?启发想象,体会欧阳海崇高的思想境界。
(3)事情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以“壮丽的青春”为题?
三、感情朗读,体会境界。
1、激情。
2、指导学生怀着对这位英雄无限崇敬之情,充分的读,练习把课文朗读好。
四、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板书
8*壮丽的青春
峡谷险,驮马惊
箭步飞身,推离轨道舍生忘死无怨无悔英勇献身,谱写颂歌
9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西岭、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和插图,理解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
三、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内容: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四、汇报学习情况。
1.汇报朗读和生字掌握情况。
(1)指名朗读,看看是否能读得正确、流利。
(2)“鹭、含、岭”这三个字的读音和字形好记吗?
(3)集体朗读。
2.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的大意。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4)你能说说三、四两行诗句的意思吗?
(5)这两行诗句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6)大家再认真读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在描写这些景物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3.你认为诗人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1)学生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五、感受诗的对仗工整。
1.这首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是数量对数量,“黄鹂”对“白鹭”是鸟对鸟名。诗人将它们对得多么工整啊!这首诗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对子,你能试着将它们找出来吗?
2.注意这些地方,再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六、总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课后自学的古诗《绝句》。
二、导入新课。
三、介绍诗人。
四、解题。
五、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这首诗。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六、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要求: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七、汇报自学情况。
1.汇报朗读和自学生字的情况。书写生字。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讲了行船之快。指导朗读。
八、体会诗人心情。
1.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
2.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
3.试想: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怎么欣喜呢?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背诵。
九、总结。
这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把行船写得惊心动魄,表达了诗人重新获得自由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十、布置作业。
10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总结。
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完成思考?练习3。
八、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11高大的皂荚树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皂荚树的特点。
3.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2.了解皂荚树的特点和一年四季为同学们提供的方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课文除了写皂荚树的高大,还写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皂荚树的高大表现在哪里?课文哪几个段落描写了它的高大?
2.课文还写了什么?
3.画出你读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四、学习第一至四自然段(第一部分)。
1.请大家默读第一至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这四个段落中读懂了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高大、茂盛的特点的?
3.作者在描写皂荚树这两个特点的时候,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
教师小结:这种写法直接明了地点出了皂荚树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2.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至十自然段(第二部分)。
1.课文最后说“皂荚树啊,你给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皂荚树给了同学们哪些快乐?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至十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2.这部分与课题“高大的皂荚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3.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4.指导朗读。
5.皂荚树给了同学们什么启迪?
6.“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一句中,“一颗种子”指的是什么?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总结全文,谈感受。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皂荚树具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你还知道有哪些人和物具有这种品格吗?启发学生谈感受.。
七、布置作业。
把你要赞美的人或物写一写。
12*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这座海滨小城将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说明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
三、汇报自学情况。
1.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2.找出概括说明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的一句话,并指导朗读。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座海滨小城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四、小组合作学习。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滨小城的?
2.课文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这座海滨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五、展示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汇报:
1.作者通过描写天、天上的海鸥和云朵,海、海面上的船只等景物我色彩,以及这些景物在早晨时的色彩变化来表现大海的美。
2.沙滩的美主要通过描写贝壳的多,出海捕鱼队归来时的情景来表现的。
3.小城庭院的美主要写栽了很多树。
4.小城的公园美主要写榕树茂盛,给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好去处。
5.小城的街道不但美,而且很干净。街道是用细沙铺成的,它干净到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六、总结。
如此美丽又整洁的海滨小城究竟在哪里呢?
感情朗读课文。
七、复习巩固生字。
八、布置作业。
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观察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再说给同学听。
13五彩池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12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3.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成因,从而感受叁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引导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
2.检查读书情况。
3.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字形。
四、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讨论课文记叙的顺序:让学生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来说。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五彩池究竟在什么地方?自读第一自然段,找答案。
2.找出作者概括五彩池特点的一个词。
3.朗读第一自然段。
六、学习第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放投影片,教师以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加以解说。
(2)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词句,思考:这一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五彩池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交流,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
(2)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这段第一句话介绍了五彩池什么特点?
②指导朗读理解第二句比喻句,展开想像,体会五彩池的晶莹耀眼的美。
③通过导读、用手比划、简笔画,引导学生理解五彩池的“大小、深浅、形状”等不同特点。
(3)讨论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水池还像什么。
(4)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5)背诵第二自然段。
七、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的(1)、(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指名读。
2.指导朗读,抓住三个“却”字,让学生理解池水的颜色发生的神奇变化,体会作者见到这神奇变化时的惊叹。
3.小结: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2.让学生自读课文,对这一自然段进行质疑。
3.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池水颜色变化的原因。
(1)学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2)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或纠正,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3)小结讨论的结果。
4.熟读成诵。
5.说说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可以用书上的句子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读出恍然大悟和赞美的语气。
五、总结全文,再次调动学生激情。
看到这神奇的景象,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1.学生自由发言,抒发情感。
2.作者也情不自禁地赞叹:“原来五彩池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3、学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2.向父母介绍五彩池,并说说颜色变化的原因。
14*珍珠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可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准备
珍珠泉的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象听到的景象。
2.学生谈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三、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学习生字。
1.先读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对第一次的想象内容进行补充,并让学生读国出的有关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学生选择的句子进行组合,把选择同样语句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起朗读,讨论自己的体会。
(2)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反复诵读,教师进行点拨并指导朗读。
(3)让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其他同学倾听,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补充、质疑。
(4)齐读全文。
四、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1.(出示练习)文章先介绍了珍珠泉在_______,接着重点描述了珍珠泉周围的_______,以及潭底冒出的_______,最后抒发了作者对珍珠泉的_______之情。
2.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
五、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小结,激发习作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15小狮子爱尔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
4.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大家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课文的题目,心里会想些什么问题?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记叙顺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的读音。
(2)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2.快速读课文,画出点明小狮子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具体地说是按照爱尔莎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的顺序来记叙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把这些部分再好好地读一读。
四、引发想象,谈体会。
1.读了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说说对小狮子爱尔莎和那位女科学家的印象。
2.概括出“我”和爱尔莎之间感情深厚。
五、小结。
1.复习生字词。
2.学习了解文章叙述顺序的又一种方法——找关键词语,理出顺序。
3.一边读一边想,认真体会,发现问题。
六、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组织学习小组。
1.根据小狮子爱尔莎出生、成长、和被放回大自然的经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指名读。
3.按照学生找到的语句进行分组,分成“出生、成长”、“放回大自然”两组。
二、开展朗读比赛。
1.讨论出比赛规则:分别给自己的队起名字,进行合理的分工。
2.学生准备,教师引导、点拨。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互相帮助,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
3.进行比赛,引导感悟、体会。
(1)“出生”部分要引导学生体会爱尔莎的可爱和作者对它如母亲般的关怀。
(2)“成长”要透过三个事例中的重点词语,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
(3)“放回大自然”部分,抓住女科学家内心的感受,她和爱尔莎难舍难分的情感,体会她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小结,深入体会。
1.了解了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出作者与小狮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大家还有什么感想和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说出来。
2.如果让你给课文改个题目,你会怎么改?
四、画出描写“我”无限关爱小狮子爱尔莎的语句,把它们工整地抄在摘抄本上。五、布置作业。
思考:学习了《小狮子爱尔莎》后,你认为爱尔莎是放回大自然好呢,还是留在女科学家身边好?
16*朱鹮飞回来了
教学目标
1、识本课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科考队员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读懂“阅读提示”,把握学习目标。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要在一节课中读懂、学会,有什么好办法?
我们可以根据阅读提示中的要求来进行阅读,也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
2.引导朗读阅读提示。
2.提示告诉我们可以怎么读?
(1)读读想想,课文样一步一步叙述的。
(2)在课文中找一找小光和小伙伴们为了寻找、保护朱鹮都做了哪些事。
(3)想想他们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三、自读课文,弄清课文的记叙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不熟练、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认读生字。
2.讨论: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1.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
2.讨论:小光和小伙伴为了寻找、保护朱鹮都做了哪些事?
3.小光和他的小伙伴们为保护朱鹮立了大功,我们应该好好把他们的事迹宣传一下,也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谁把他们的事迹读一读?
指导朗读。
五、创设情境,激发谈话,进一步理解课文。
1.如果小光和他的小伙伴们今天来到我们班,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会向他们提出什么问题?
2.选两位同学扮演小光和小胖子。其他同学谈自己的体会,或向他们提问。
六、小结。
同学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让我们向小光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保护身边的动物,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地球永远生机勃勃,永远多姿多彩!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生字。
2.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
17捞铁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深入探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
五、书写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观察图画,引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画面上有哪些人物?简单地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打捞第一只铁牛的经过?哪个自然段写打捞其他铁牛的经过?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超铁牛?
(2)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交流。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读。
(2)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3)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第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也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2.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
二、延伸课外。
1.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
3.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
18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

快乐读书屋《家》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快乐读书屋《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快乐读书屋《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歌,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比喻,因为这里的“家”已超越了“家”的本意-----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这里的家指的是生活的空间,指的是能给人以庇护,给人以生存的条件的场所。全诗充满了生动的想象,读来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2个生字。

3.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家,那小鸡、小鱼有家吗?它们的家在哪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一起去看看吧。

二.指导阅读:

1.稀有读文,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

2.同桌一起读,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

3.指名读。

4.评一评。: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

2.指导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试着读出感情。

3.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4.朗读比赛。

5.尝试背诵。

四.识字:

1.出来“泥、种”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的?

3.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然后用组的词说一句话。

五.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课文中说了哪些内容?你能模仿着再说几句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六.小结:

把续编的儿歌写下来。(写在笔记本上)

快乐读书屋《家》教学设计


快乐读书屋《家》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儿歌,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比喻,因为这里的家已超越了家的本意-----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这里的家指的是生活的空间,指的是能给人以庇护,给人以生存的条件的场所。全诗充满了生动的想象,读来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认识本课2个生字。3.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家,那小鸡、小鱼有家吗?它们的家在哪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一起去看看吧。二.指导阅读:1.稀有读文,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2.同桌一起读,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3.指名读。4.评一评。: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三.朗读感悟:1.教师范读。2.指导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试着读出感情。3.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4.朗读比赛。5.尝试背诵。四.识字:1.出来泥、种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的?3.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然后用组的词说一句话。五.拓展延伸:1.齐读课文。2.课文中说了哪些内容?你能模仿着再说几句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六.小结:把续编的儿歌写下来。(写在笔记本上)

教科版语文三年上册快乐读书屋四块糖


《四块糖》——教科版语文三年上册第八单元快乐读书屋教学设计

牡丹江市紫光小学郝乃艳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陶行知用四块糖教育学生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做错事后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学习陶行知理解他人的宝贵品质。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陶行知用什么方法使学生主动认识了错误。

2、王友为什么会流下悔恨的眼泪,他是个怎样的学生。

教学过程

一、回顾:理目标,梳学法

1、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老师这有一个字“才”(出示)。能组个词吗?(人才、才子、有才、才干、育才)。同学们都是祖国未来的人才、才干、才子,培养人才叫育才。现在大家回想一下,在第八单元我们就学习了两个感人的育才小故事,你还记得吗?快打开书看看。

2、第15课《掌声》主要写了什么?这两次掌声包含的意思一样吗?在学习时,我们画出了课文中描写小英哪些方面的句子,来理解她的心理活动和掌声的含意的?

3、第16课《一节特殊的课》你又知道了什么?在学习时,我们围绕“特殊”这个词,主要画出描写老师和学生什么方面的句子学习的?

4、同学们的收获真多,现在想一下,这两课我们是怎么学的?还记的方法吗?(课件演示学法:一、读课文。二、找重点词句。三、交流汇报。)

二、自学

(一)读提示,初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用学到的方法走进快乐读书屋八,了解关于四块糖的感人故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短文前“快乐提示语”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谁想来读?(出示:教育家陶行知用“四块糖”做了什么?每一块糖产生了什么效果?)

快乐读书屋就是让大家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读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示语中的两个问题,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去分组学习,会学吗?(屏幕回放:读书方法,一、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读准、读通,读顺;再同桌互读课文,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二、找重点词句。用读读、画画、想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从哪些重点词句读懂的,多读几遍。三、交流汇报。与小组的伙伴一起说说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具体的)

(二)用学法,巧探究

1、学生小组学习

2、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讨论的这么热烈。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谁能把这篇课文给大家读一读?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重合作,多交流

1、通过“读读、画画、议议”的方法,对提示语中的两个问题:解决了吗?结合你画的相关词句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第一块糖(1)第一块糖谁想来说。(找生读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句子,师读陶行知的话,训练:“王友惊疑地接过糖”,心想()。

(3)读出你的感受。(指导)

第二块糖:(1)第二块糖。(找生读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句子,师读陶行知的话。训练:“王友更惊疑了,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没想到()没想到()。

(3)你认为王友是一个怎么的同学,读出你的感受。

(4)如果说第一块糖是奖励王友,能按时到(相机板画式板书)你知道这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对王友什么品质的奖励吗?(板画板书:尊重)

快乐读书屋八(教科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快乐读书屋八(教科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快乐读书屋八

清贫

教学目标: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对方志敏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学生班级范围内交流,互相补充。

(2)教师补充,强调方志敏同志的为人品质,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提问: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2、板书课题。

3、自由交流。

4、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出“清贫”。

二、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1)什么是清贫?

(2)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方志敏同志的这一可贵品质。

2、集体反馈交流。

3、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批注。

4、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再次朗读。

五、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1、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

2、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3、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

(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辩一辩。

1、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2、学生充分思考,辩论,教师最后做正确的引导。

七、作业:1、把文中的一桩趣事说给家长听。2、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写一写。

快乐读书屋一球星“马嘴”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快乐读书屋一球星“马嘴”》,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快乐读书屋一球星“马嘴”
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懂得两代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
2.对本课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理解儿子为什么被称为“球星”马嘴。
2.儿子为什么不直接告诉老爸自己就是马嘴。
教学准备
字卡,重点语句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足球比赛吗?了解足坛名将吗?知道世界上有“球王”之称的足球运动员是谁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另一个“球星”马嘴的故事?(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课前搜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读《原汁原味窦桂梅》有感--云晓


读《原汁原味窦桂梅》有感--云晓

窦桂梅,早闻其名,未见其面。

一日,于凤凰语文网论坛上读一一篇窦老师的报告摘录《原汁原味窦桂梅》,于字里行间领略了这位名师的风采,倍受启发。

一、教师领着学生在小河泡一样的课堂里扎猛子,头上不撞个大包才怪呢。

今天,全国都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效果很明显。当然,也有遗憾。就教材处理来说,有些教师把“改”变成了“挖”,在课堂里挖呀、挖呀、挖呀。一堂课,从来没有想过要用教学这条船引学生走进广阔的大海。而是一个劲儿的和孩子研究船头、船尾……这就好比在小河泡里扎猛子,说不定会把学生的脑袋上弄个大包。为什么会这样?只因我们没有深厚的学养,没有对教育、对自身进行过很好的审视和反思。我们教师自己的“学习力”不够,我也不够。所以,当教师的必须读书,必须不停地学习和反思。不然,你只能领着学生守着“那口井”挖呀挖,结果到头来把自己和学生们累得满头大汗,还没有真正实在的收获。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有驾驭课堂的本事:既有钻进去的力量,又有飞出来的底气。

思:是啊!作为教师来说,他的素质、认识水平对于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处在知识平台的哪一层、思维与知识是否是开放与不断更新的,可以说就决定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方向。从窦老师的观点对照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知识积累还是太浅薄了,只能引领孩子们在浅水中活动,真需要学习再学习,带领孩子们游向语文知识的浩瀚海洋中才行。

二、我常想:巩俐和冰心都75岁的时候,谁漂亮?

人,要想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要想保持内在的魅力,读书就是最高档的“身心保健品”。一个人读书读多了,内心那个丰富呀!感觉社会、人生、周遭一切的时候,你的心境就不一样,看书看多了,我觉得人生怎么这么有意思、这么多姿多彩!我常想:巩利和冰心都

75岁的时候,谁漂亮?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读书滋润了我的内心,精神世界变得丰富了,人就舒展了,神经也展开了。有的老师每天皱着眉头,有的老师脸上乌云密布,孩子怎么可能星光灿烂呢?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孩子大多长不开,皱皱巴巴的,不信你琢磨琢磨。其实,精神的状态对生理有直接的影响。内心健康丰富的人,心灵就舒展,甚至眉毛、眼睛都可舒展开来,脸上也就写满了阳光,还不长疙瘩,因为毒都排出去了。

思:心态最重要,我们从事的这一职业,有先天益处:每天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一起,只要保持一颗童心,就会长葆心灵的青春。当然还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做一个有内涵、有气质的人,做一个享受生活、享受工作的人,那样当你75岁时,你会比巩俐漂亮多了。

三、***是装不出来的。

一个孩子喜欢你,不是因为脸上有多少褶皱,而是因为你的眼睛里有光、有韵、有神,因为你的眼光能“抓人”,因为你的眼能“勾魂”。***应该是自然的生命姿态才好。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适当再收一点,把握好“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应该把***化为自己最重要的精神气质。我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

孩子心中的阳光是教师用***去点燃的。***是装不出来的。教师的***靠的是内在的、真正的对学生的喜欢,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这种爱的***最后化作就是对教育的执着,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泛爱!

思:窦老师将问题点得太透了。从平时的上课来主,我也总觉得***过后很累,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那种愉悦却是久久难以平抑的。教学工作时间算长,越来越明白了教学的本质。孩子也是人,以心换心,他们会公平地看待每位老师,不断地沟通,心与心的交流,孩子们会用真心对待教师的真心。而相对来说,孩子们更喜欢的是一个和他们一起玩得疯、学得乐的老师的。***面对教学,冷静处理矛盾,成就自己为一名学生喜欢、活力四射的老师。

四、越是有点小毛病的课,越水灵,越鲜活。

做教师的一定要有特色,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完美的人是不真实的的人,这就好比塑料花,虽然一直都开放,可是没生命。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怎样完美,而是要考虑怎样更有特色,只有这样,你才会因为鲜活而让学生记住。我觉得我上课有风格。我的风格不一定是最好的,不一定你喜欢,但我个人觉得我有特点,我有独特之处。我经常想,没有鲜明的个性,是教师最大的敌人。怎么能够不跟着风跑,不成为课改的演员,而是让课改为自身的专业特色服务?

现在,有些年轻老师的公开课看起来完美得不得了,一点毛病都没有,那也不对,因为雕琢的痕迹太浓了,要知道,越是有点毛病的课,越水灵、越滋润学生。所以,大家不要学一个模子,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宁要真实的哑剧遗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让我们的教师成为他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思:玉无完玉,人无完人,读了窦老师的观点,自己如三伏天喝了一杯冰水,心中一下清亮起来。以前总是学这位老师的思路,学那位老师的语言,学来学去,教学快没有了自己的东西。看还还要善于吸收,善于学习,针对自己的水平来确立自己的风格。当然,成为一名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这个要求很高,那么至少就让自己有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吧。

窦老师是名师、学者型教师,看问题比我深入多,今后要不断学习。不说为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话,自私些,也要为将来75岁时成为一名有内涵、有气质的漂亮者而努力!

教学,细节处见文味《海伦 凯勒》听后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细节处见文味《海伦 凯勒》听后”,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细节处见文味《海伦凯勒》听后

教学,细节处见文味《海伦凯勒》听后

作者:金魁 今天随堂听课,听了《海伦

凯勒》第二课时。边听边思考,有点感受想和大家分享。虽然今年不教毕业班,但这篇课文以前教过,对比今天的课堂,我感觉教学线条粗了些,有几个细节没有能够把握好。我把自己过去教学时注意的几个细节说一说,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细节1:“隔绝”一词

的教学,应当把这个绝字充分体现出来,不仅要准确地弄懂绝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根据海伦的实际情况想象到底什么和海伦永远地隔开了,而且隔绝了【隔开和隔绝区别就在于一个绝字,什么叫绝?没有一丝一毫的光线,没有一点点哪怕最细小的声音,那才叫隔绝啊!】。由此可以充分理解海伦起初脾气暴躁的原因了。

细节2:海伦为了摸单词,小手指都磨破了,磨出了血。这处我曾经引发孩子们讨论:小手指可以有两种意思:其一,幼嫩的手指;其二,人的小拇指。这里应当是哪种意思?【显然应当是前者,因为下文写老师逐一给海伦包扎的句子。】

在这之后想象怎样拼命地学才导致了那么多的指头磨出血来,结合海伦的年龄想想,自己眼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

细节3:练习,练习,练习……一处的教学,我引导学生注意并讨论以下3个问题:1

练习之间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让学生分别将用顿号和逗号的例句反复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停顿时间的差异,从而理解作者这两个逗号用的是那样深沉,而富有层次。】

2

三个练习的层次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读出三个练习的不同层次,可以是渐强,也可以是渐弱,只要学生能说出道理即可。当年,我的两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我读得越来越高,是因为海伦的形象在三个练习中,在我的心中越来越高大。另一个孩子说:我读得越来越低,是因为我想到了海伦练习中吃的苦,我想到她的手指,我越来越心疼,所以越读越慢。】

3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写到的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充分体会简单词汇重叠后丰富的表达内容。】

这课教学细节还有不少,我暂举三个和大家交流,希望您能批评指正。

 作者:金魁南京教师培训网 

让语文味浓一些,再浓一些──我教《白鹅》


一、享受积累,学字学词

1、我教鹅字:

师:同学们注意这个鹅(鵞)字,我在上,鸟在下,好像人骑在鸟的身上,这样对鸟很不尊重,人和鸟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写法现在已经被废除,规范的写法是这样的,请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

师生共写鹅字。

(关于这个鹅字,教材中已指出:鵞是鹅的另一种写法,现已废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写好规范字,我愿意这样解读异体字──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想让学生在学会规范写字的同时,享受汉字所特有的文化情趣,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汉字,亲近母语,亲近语文。)

2、我教净角:

师:知道什么是净角吗?净角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男子。(出示净角脸谱)这就是净角的脸谱,浓重的色彩,夸张的画面,是我们的国粹之一,喜欢吗?

(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师必要的讲解是不可缺少的。针对知识点的讲解策略却不尽相同,然而,既然是一个知识点,就应该抓住它并生发开来,尽力展示这一知识点所隐含着的文化内涵。词语净角的教学,既有色彩、形状的视觉诠释,又有京韵十足的声音传递,再加上情感、态度的文化注解,相信这个词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我教三眼一板:

三眼一板是描写鹅吃饭这一部分的灵魂词语,是作者丰子恺活用词语一板三眼而来。先生旨在通过运用这一词语,来揭示鹅吃饭的刻板、可笑、不懂变通。然而对于当今的孩子来说,单独理解这个词语,就有困难。那么,感受又谈何容易呢?教学时,我采用了避难就易、层层感悟的方法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师:鹅的吃饭更有趣,同学们赶快读一读,看看它是怎么吃饭的。

相机出示: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让大家都知道鹅吃了哪几样食物?

(生读)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让大家听出鹅吃饭的顺序?

师:鹅吃的东西能少吗?这种吃饭顺序能打乱吗?这种吃饭方法就是──

师板书:

三眼一板

师:三眼一板也叫一板三眼,原指京剧里的一种板式,就像我们音乐课上的四四拍,同学们会打吗?

(师生打节拍)

师:多有趣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鹅这有趣的吃饭方法。

(这一词语的处理,深入浅出,学生兴致高,教学效果也较理想。阅读教学过程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要有一个过程,我这样做,是否是尊重了学情,尊重了学生,尊重了课堂?我思索并实践着。)

二、享受朗读,培养语感

1、我教大模大样净角出场: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指名读,学生读得一般。)

师:看来大家还未见过净角出场吧,相信看过之后一定会读得更好。

(课件演示净角出场)

师:看到了吗?你对净角出场想说些什么?

(学生谈观后感)

师:真会看,鹅就像他这样走路的,让我们再看一遍。

(课件再次演示)

师:跟鸭子走路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读出它们的不同。

学生再读,绘声绘色。

(语感的培养不是讲出来的,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启发,可能讲得少了,但学生的语感却能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留出时间,让学生思、悟,留出时间让学生享受朗读。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可以让人感受,语感也自然会流露于学生惟妙惟肖的诵读声中。)

2、我教狗偷鹅食:

师:正是这样三眼一板的吃饭方法,我们的鹅老爷才为我们上演了这样一幕──

出示: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老爷的脾气空空如也。

生读。

师:(有学生举手)等等,他发现了问题,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鹅老爷被换成白鹅了。

师:白鹅和鹅老爷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白鹅让人感觉不到鹅的高傲,鹅老爷可以让人知道它高傲。

生:如果换成白鹅就不知道它有多威风了。

师:鹅老爷多有派头啊,看来不能换。好,就让我们把鹅老爷上演的这一幕读出来吧,看谁能读成一幅会动的画面。

(生练读)

师:可以试试了吗?谁来读?

(生读到窥伺处)

师:窥伺是偷着看,你这么大声鹅就会发现的。

(生小声读)

师:太慢了,你这也太慢了,哪能吃上饭啊?

(生加快读)

师:(范读)扬──长──而──去,多得意啊!

生:扬长而去空空如也!

(鼓掌)

师:听你这样一读我也想读,请大家看着我读。

(老师绘声绘色地读,博得阵阵掌声。)

师:有趣吗,可以这样读一读吗?

(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博得阵阵掌声。)

(基于对前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品词析句的方法领会和感受,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尤为简单,让读凸显课堂,以读代讲,层层推进:一读,比较白鹅和鹅老爷表达效果的不同,给读定个基调;二读,对比鹅、狗的不同表现,给读增添情趣;三读,教师示范,创设情境,让读更有激情;四读,学生展示,享受朗读,让读更具魅力。)

三、享受感悟,训练表达

我教一句话: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之后,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由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师:其实文中用了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动物。这句话是──

生:(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聪明的孩子可以把这个句子读成一个词语。

生:(齐)高傲。

师:同学们,难怪作者愿意像堂倌一样不胜其烦地伺候这位鹅老爷,他喜欢这白鹅吗?那你怎么来读这一句话呢?

出示: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受,还是这一个句子,学生却读出了白鹅的有趣和可爱,把高傲中所隐含的内容读了出来,披文入情,从而把薄书读厚。同一个句子,读出不同的味道,这是否是尊重了个体差异?是否是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这是不是朗读所带给孩子们的读书乐趣呢?)

四、课外续读

师:这么令人喜爱、如此有趣的家伙,谁能把它忘了呢?难怪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原文中曾这样写道(课件出示):我的房子要卖掉的前几天,我把这白鹅送给了远方的友人,在送出的几天之内,我感觉与一个朋友诀别了,心中十分留恋

师:他在留恋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

(如果课堂还在继续,相信学生知道他在留恋什么,这样的课外续读既是对文本的回归,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加深印象,把文字内化成鲜活的形象,留于学生心中,又是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整节课的教学在读、思、悟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训练了表达。整节课每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水乳交融的。真读书学语言重情趣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我想: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带领学生享受了语言,亲近了文本,也是学生期待的课堂。)

《《三味书屋》》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必修三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240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