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
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2.介绍乔治桑。
(师生共同回忆。)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小说家。她一生写了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早期作品被称为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印第安娜》《瓦朗蒂娜》《莱莉亚》等,都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苏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在这些作品里,她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尽管没能明确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毕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攻击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而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小法岱特》。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静谧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介绍“田园交响乐”。
《田园交响乐》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在他双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写成的。贝多芬不仅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大自然。他曾经对朋友说过:“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鹑鸟、夜莺和杜鹃是和我在一起作曲的。”可见他是在用心灵感受田园、感受自然、感受乡村生活。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田园交响乐》是贝多芬交响乐中惟一的标题音乐。标题音乐通常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怕人误解他的作品,明确地说:“《田园》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5.联系课文,学生闭眼听田园交响乐。
6.学生交流听音乐的感受。
7.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是乔治桑对这部伟大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解读。她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悟,用清丽流畅的文字,细腻传神地描绘出了贝多芬的乐思: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创造生命的根基,人在自然里可以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大自然的安谧寂静能让人进行深刻的思考,并集中内心力量去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
可以这样说,这是文学与音乐艺术大师心灵的碰撞与交流。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把听觉上的东西化为视觉上的感受的?
明确:通感的运用;意蕴深厚的意象。
(师生共同找出子在课文中的相应文字。)
2.作者为什么能把听觉上的东西化为视觉上的感受?
明确:(1)联想和想象;(2)人生感悟。
3.语言特色。
明确:(1)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通感;(2)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乔治桑独特的抒情方式,极富表现力。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听什么样的音乐?如何去听?

四、作业
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下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乔治桑
听觉视觉
通感意象
倾诉式语言

相关知识

《贝多芬百年祭》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贝多芬百年祭》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贝多芬百年祭》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贝多芬的事迹,把握贝多芬音乐中所体现的精神,正确评价英雄的人生选择。
2、找出中心语句,写出内容提要,整体把握文意。
3、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
二、本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
1、背景介绍:
 一百多年前,一位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乐曲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逝去了。他,就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乐圣贝多芬。他艰难坎坷的一生,坚韧超凡的毅力,同他的音乐一起启迪着后人。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家罗曼罗兰称贝多芬为“胜利的普罗米修斯”。“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则称贝多芬为“反抗的化身”。
萧伯纳不但是位出色的剧作家,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青年时,他就希望成为男中音,工作之余,他为《明星报》撰写了不少音乐评论。音乐拉近了贝多芬与萧伯纳的心灵距离。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萧伯纳发现了贝多芬钢琴曲与众不同的个性,那撞击、咆哮、怒吼的音乐深深吸引了他。在贝多芬逝世100年后的1927年,萧伯纳为自己崇拜的音乐家写下了这篇文章。
2、作者介绍:
 乔治萧伯纳(1856—1950),英国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圣女贞德》《苹果车》等,它是“易卜生主义”的继承人,英国“新戏剧”的创始人,作品具有高度的社会性,语言机智雄辩,以幽默讽刺著称。
三、批注:
批注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它是把段落要旨、心得体会、疑难注释等随手批写在书上,有旁批、眉批、尾批等形式。旁批是在句子旁边批注,眉批是在书上方批注,为批是在段、篇或回的末尾批注。批注可以是对语句表达技巧的评价,也可以写对语句内涵的挖掘,还可以写出自己的个性感受。
以下为本文部分语言的批注,仅供参考:
1、原句: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但是如果我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那就是说比韩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责怪我。
批注:谁的灵魂更伟大,这是无法评价的,这句话非常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的谦逊品性和伟大灵魂的礼赞。
2、原句: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而疯劲上来之后,他总有意不去管住自己,于是也就成为管不住的了。
批注:也许贝多芬之所以是贝多芬,而不同于其他谨守法度的音乐天才就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管住自己,什么时候该放任自己的疯劲!
3、原句:莫扎特天性文雅,与当时的传统和社会很合拍,但也有灵魂的孤独。
批注:作为一个音乐天才,却不得不穿上紧腿裤,做一个宫廷侍从,莫扎特屈从传统屈从社会的同时,也给灵魂戴上了镣铐,从此意义上说,贝多芬是何等聪明!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


课题《东海之大乐》
学习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是本文的重点。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一课时
自主学习
【背景介绍】
庄子在文中宣扬人类精神的一种理想境界,即一种不受地域局限,不受时间局囿并且不受教育束缚的大境界。地域、时间和所受教育三个方面,都能够对人的见识和精神遭受蒙蔽。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今年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一)朗读课文(分组朗读)
(二)梳理内容:
要求: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组内交流,请一位同学讲解,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两涘()渚()崖之间不似礨()空
三、阅读研讨小结
1、实词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东面而视。东面,向东面。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变化。面目,脸色。
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轻,认为......少/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墟,处所。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赞许。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受气,禀受自然之气。
之:
野语有之曰。说法,代词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的,助词
2、虚词:
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于,被。
拘于虚也。于,被。
今尔出于崖涘。于,从。
莫大于海。于,比。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于,在。
3、句式
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

引领探究
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训练检测1.评《秋水》
李性学云:不读《秋水》篇,胸襟终不开阔。细玩似未然。此犹是庄子皮肤语,第其议论痛快,笔势纵横发越,要自亘绝古今,所以人多喜之。(明孙鑛批点《老庄合刻》)
2、《吕氏春秋去宥篇》云:
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其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悦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指身)矣。
“此有所宥也”,毕沅疑“宥”与“囿”同,谓有所拘碍而识不广也。以下文观之,犹言“蔽”耳。此所谓“囿”,即《庄子秋水篇》所谓“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之类。《去宥篇》所谓“凡人必别宥然后知”,意谓凡人必能看透自己由地域、时代、政教、风俗,以及其他来源所养成之偏见,方能知事物之真相。
总结升华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作业反思:
1、课本上完成练习二
 2、完成《课堂新坐标》本课练习
 3、预习第2则,思考: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5.山水田园诗四首
课文剖析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边,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了几分乡愁。移舟:靠岸。泊:停船过夜。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客:诗人自指。]
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情投意合。江清:指平静的江面。月:指江中的月影。]
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名家赏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清张谦宜《幺见斋诗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
“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于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两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终南:终南山。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前两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林表:林外。霁(jì)色:雪停后的日光。]
后两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众人都把贫贱看成耻辱,所以都互相高攀富贵人家。我自己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相与:互相。尚:崇尚,指高攀。膏腴:富贵人家。畋渔:打猎捕鱼。]
前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晦暝:昏暗。]
这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天气不好时,就闲居在家。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让诗人感到非常悠闲。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优游:生活悠闲。兀然:傲然。]
最后四句的明志之语,表达了诗人以酒为伴而与南山终老的愿望。
游终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终南山高大得像塞满了天地一样,早上太阳、晚上月亮都出在石头上。夜晚来临后,高峰上还是风景明朗,深谷里大白天却一片幽暗、天不亮。南山:指终南山。留景:残留着阳光。景,日光。]
前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地步,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这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大山中正不偏、山中人正直不诳,险峻山路在他们心中也平坦康庄。中:正。]
这两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青松、翠柏的枝叶在长风中起波浪,散漫在千沟万壑间响起涛声清旷。长风:吹得远、持续得久的风。壑:沟,山沟。]
这两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我因此悔恨自己白作一个读书郎,到头来无非是天天在虚名中彷徨。朝朝:天天。]
结句两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名家赏评盘空出硬语。《出峡》诗有“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句,同一奇险。(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奇语横出,结有玄想。(明唐汝洵《唐诗解》,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校点本)
此诗章法老练,意境不凡,和王维《终南山》诗相比,各有独到。(镌仲联语.《中国所代薯名文举家评俜》,东新育出版社1983年版)
结构巧解
《宿建德江》
前两句写诗人停泊在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终南望余雪》
前两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后两句写林表的“霁色”,因余雪而增“明”,城中的“暮寒”因雪消而更烈。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前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中间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以酒为伴而与南山终老的愿望。
《游终南山》
前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然后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接着写山风的威力惊人,结句两句,写诗人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淡了。
终南山奇景→游玩感受反衬
写作特色
《宿建德江》
情景相生、思与境谐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至沓来,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终南望余雪》
炼字精准
这首诗炼字精准。“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霁”“明”: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晖,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白描手法
这首诗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方法。
《游终南山》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奇出意表。孟郊诗的这些独特风格,在这首诗里得到了突出表现;诗中的含蓄美值得品味。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主旨探究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宿建德江》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终南望余雪》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怀。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1.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
2.此诗描写安静、淳朴的农村生活,抒发爱好闲适、向往隐逸的情怀。
《游终南山》
1.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
2.这首诗描写终南山的巍峨、高峻,并通过对深山之中的人和景的具体描绘,渲染其脱俗的环境氛围,从而表达出自己的高洁情怀。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

山水田园诗四首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山水田园诗四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终南望余雪》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jì)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全唐诗》编诗一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的小诗。
(二)、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主旨)
2、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3、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三)、思考讨论: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明确:没有。诗人这样写是写初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点。
2、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明”二字的妙处。
明确:1)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2)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四)小结: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三、学习《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一)、作者简介:储光羲(约706一约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yǎn)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曾隐终南山。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全唐诗》编诗四卷。
(二)、基本解读:
1、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主旨)
2、“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3、“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4、“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三)、鉴赏要点:
1、艺术特色: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2、知识点回顾: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在诗歌中,指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四、学习《终南山》
(一)、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是韩愈的诗友,被时人称为“孟诗韩笔”,早年屡试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潦倒,诗歌内容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凄苦冷涩,奇崛险怪
(二)、基本解读:
1、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主旨)
2、“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3、“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4、“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5、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鉴赏要点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三)、艺术特色:
1、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2、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五、作业:课后练习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65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