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解放军突进中原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同类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及三大战役的胜利进程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各种救国方案的实施结果,总结战略决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讲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认识这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用力证明。
2.通过对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认识这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解。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二)难点
1.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2.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
(三)解决办法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这方面的史实,如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通过比较,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阶级土地改革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团结大多数民众,保证革命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二,土地改革的具体路线。通过比较几次土改,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认识中国共产党正走向成熟。第三,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重点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及实施的情况,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教师可选择部分影像资料,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要引导学生注意:一是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可列出一张国共双方力量对比简表,说明战争进入1948年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大为改观,从人数、装备、作战经验与土气等方面加以比较,明确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二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善于捕捉战机,制定适时的作战方针,说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是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结果,是各解放区及国统区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及政治上积极支援的结果,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3.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教师可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内容列表归纳,提供学生思考,不同时期的政策变化,以及土地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教师需要讲明二点:一是时代特征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纲领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农民迫切得到土地的愿望,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证革命的胜利进行。
4.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选择的倾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内容,使学生明确第二年的基本任务,了解内线与外线的地理范围。结合解放战争第一年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共军队力量对比的变化,说明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的条件。选择中原地区为战略主攻方向,不仅可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财力、物力消耗,而且可以打破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可设计活动地图,说明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的演示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在讲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比较以前几次土地改革的大致情况,加深对此次土改的认识。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学习,设计作战方向与目标,配合战争形势示意图,掌握三军形成品字阵势及各解放区军民反攻的情况。
3.“战略决战的胜利”学习;设计《敌我力量变化情况》简表,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列出《三大战役简况》表格,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填出相应内容。
4.用归纳法与谈话法,师生共同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准确识记以下史实:《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突进中原;解放区军民转人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培养学生以下能力:知识的综合归纳及比较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放军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和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基本的识图、读图能力。
(二)整体感知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1947年开始,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土改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基础上,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发起战略反攻,三路大军展开成品字阵势,驰骋中原,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其他解放区的反攻顺利进行。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敌我力量对比起了巨大变化,战略决战时机成熟。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决战。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全国的胜利指日可待。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计两个问题:(l)抗战时期推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是否需要调整?(2)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对以后的作战有什么影响?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目,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掌握1947年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总路线,分析土改的作用和成效。通过比较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讨论,不仅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更能加深他们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认识上改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教师还可以紧扣“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太平天国纲领和三民主义思想中的类似内容,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一目,建议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时间概念。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内容,哪些是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师制好《敌我力量变化情况》简表,由学生分析变化带来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解放战争第二年的的战略方针》内容,分清“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的地理范围,了解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运用教材《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讨论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在了解各解放区战略反攻的成效基础上,认识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战略决战的胜利”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示意图》,并由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归纳战役前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讲清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战略决战的结果和意义,分析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学习过程中,可由学生或分析讨论,或上台描述,或填充分表格,或绘制地图等,形式力求灵活多样,不拘泥形式。
(四)总结、扩展
结合板书做小结。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依靠人民的政策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战略反攻和战略的决策和胜利,说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七、布置作业
1.自己绘制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和战略决策形势图。
2.比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不同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从中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实事求是的原则。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2.战略反攻胜利的意义
战略决战的胜利
l.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2.三大战役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胜利的原因
l、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胜利的原因

九、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通史》(21、22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1921-194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著,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精选阅读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设计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战略决战的胜利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1)抗战时期推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是否需要调整?(2)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对以后的作战有什么影响?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掌握1947年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总路线,并利用相关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土改的作用和成效。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认识土改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教师还可以紧扣“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太平天国纲领和三民主义思想中的类似内容,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时间概念。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内容,哪些是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利用记录片《战略反攻前的国共实力对比》,由学生归纳战局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内容,分清“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的地理范围,了解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运用教材《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讨论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在了解各解放区战略反攻的成效基础上,认识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示意图》,并由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归纳战役前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讲清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战略决战的结果和意义,分析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小结
结合板书做小结。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依靠人民的政策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战略反攻和战略的决策和胜利,说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板书设计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三军挺进中原
2.战略反攻胜利的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2.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称作战部队和指挥作战时间战果意义
3.胜利的原因

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
3.北平和平谈判
4.渡江战役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及和谈的斗争史实,培养学生学会从复杂历史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观察、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各种救国方案的实施结果,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概括斗争特点、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七届二中全会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事实求是的态度及决策,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国民党速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反动的阶级本质,而其腐朽统治则是它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
3.通过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保证。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北平谈判。
3.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二)难点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三)解决办法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提出问题:“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有什么影响?”“毛泽东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对今后中共领导人民革命有什么作用?”等。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指明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和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蓝图。
2.北平谈判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重庆谈判的内容,通过北平谈判与重庆谈判的比较,了解北平谈判为什么失败而重庆谈判能够取得一些成果,认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大局。
3.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及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概括的五点分别谈谈体会,从184D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中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略)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法与比较法结合,由学生通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八七会议之比较,北平谈判与重庆谈判之比较,了解革命的发展和中共的方针,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2.归纳法,由学生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谈谈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的体会,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准确识记以下史实: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北平谈判;渡江战役和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运用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任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发展的规律;归纳和比较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人民必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基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创了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新中国的新时代。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说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使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崇高思想境界。
(二)整体感知
随着三大战役的顺利进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消灭,全国的胜利指日可待。此时,将介石仍在欺骗人民,以假和平作缓兵之计。中共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的苦难,提出在八项条件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对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四日占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覆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对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情况略作回顾,向学生提问:“进入1949年,战争的进程对国共两党的影响如何?”让学生明确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已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将革命进行到底”一目中,要注意讲清四点:第一,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将介石集团军事败局已定,企图再次欺骗群众,假意和谈,重抬军备。美国政府重新审查自己的对华政策,采取了支持桂系李宗仁取代蒋介石,由李宗仁出面同共产党和谈,企图划江而治。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后又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戳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围绕“和谈”展开的斗争,说明共产党善于把握时局,具有争取革命彻底胜利这一关键环节的革命胆略和魄力。第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教师引导学生从毛泽东的报告内容出发,分析工作重心转移的条件和目的,认识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作了准备。第三,北平和平谈判。教师结合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蒋介石的“引退”,李宗仁和谈的目的,中共的主张。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谈判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海后修正案上签字,其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暴露,美蒋反动势力“守江谋和”的图谋终成泡影,这充分说明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虚伪性。第四,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教师可用谈话法,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习。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一目,教师可采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就教材归纳的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原因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进行对比,说明中国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立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坚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一定会强盛。
(四)总结、扩展
结合板书作小结。结合教材上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的内容节选,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革命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为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内容作铺垫。
七、布置作业
学生就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进行归纳,并写出自己对比的体会和认识。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将革命进行到底”
1.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北平谈判及国民党仅和谈阴谋被揭穿
4渡江战役及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1.国民党反动统治
政治孤立
军事溃败
统治腐败
众叛亲离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理论指导
人民军队
统一战线
人民支持
3.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九、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通史》(ZI、22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南京政府的覆亡》,丁永隆、孙宅巍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 ,


教案示例1

——“农业的发展”

对“农业发展”的几个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处理、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从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形成观点,最后表达的过程。

(同上)

分小组学习法、讨论法、谈话法

计算机或投影仪(根据学校的具体状况决定采用某种工具,主要是用来展示学生找到的资料)

[导入]今天我们在学习了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之后,从更高的视角来综合的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农业发展的前景。

[提出要求]我们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把“农业发展的成就”、“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科技兴农”、“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四个问题作为四个专题,根据讨论提纲,在小组里已进行了讨论、交流。

每组派两个代表就自己的专题进行讲解,其他组的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和看法,可以自由提问。讲解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就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各组学生按顺序进行讲解

[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引导及点评、

[小结]总结学生对前四个方面的讲解,引出“农业发展的前景”这个问题。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讲述,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总结]对这次探究活动表示肯定;对同学的出色表现进行鼓励,对讲解好的同学给予点名表扬。

讨论提纲:

第一组:农业的发展成就:

1.用图片或举例说明过去我国农业的落后情况。

2.用图表说明我国主要农产品在世界的位次和中国粮食增长情况。

3.举例说明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巨大成就?

4.我国农业现在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处在这个阶段?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要求具体、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回家问父母、爷爷、奶奶或熟悉农村情况的街坊邻居。

问题2、问题3、问题4:参照教材相关内容。(鼓励自己找资料,用图片、照片或事例把要讲的内容具体化)

第二组: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例子说明农业结构的概念

2.读“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详细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所占的比例。

3.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此来分析目前的这种产值结构的不合理之处,说明为什么需要调整结构。

4.举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

5.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内部如何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弄清每天自己三餐吃什么?得出你自己的饮食结构。同理,弄清每天自己三餐里的食物都来自于哪些农业生产部门,得出农业的结构的概念。

问题2:看图我国农业产值构成,从中可以得出各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由学生直接读图说出。

问题3:随着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你能说出有哪些变化?乳肉蛋奶水果蔬菜增加了,粮食减少了,现在的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就不合理了。应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牧业、林业、水产业,使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

问题4:可让学生先朗读然后提问:为什么要把水稻改为其他经济作物?让大家一起讨论。

问题5:可在网上或其他途径得到一些图片如:优质水稻田、优质棉田、优质果品产区、优质经济作物、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家禽养殖,屠宰生产线加快优质猪、牛、家禽的生产等。

第三组:科技兴农:

1.讨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做出了什么贡献,这说明了什么?

2.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依靠科技兴农。

3.介绍“杨凌模式”,为什么它被称为中国农业科技的“硅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让学生朗读文章,然后讨论,可和下面的问题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搜集图片(搜集图片:种子工程在温室中工厂化生产优质种子。太空柿子椒,用先进手段培育新品种,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地膜覆盖。广泛推广先进技术。林木球果实采摘机器人,伐根机器人,嫁接机器人等。)

问题3:因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集中了各方面多学科雄厚的科技力量,对动植物、旱作农业、环保农业、节水农业、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是对农业这一大产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是发展优质农业的方向,因此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1.讨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2.为什么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马上出售,而是以此为原料进行各种层次的加工,然后,推向市场,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花生和花生糖的价格、棉花和服装的价格差别。

3.从土地上收获的农产品到市场提供的各种商品,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经过哪些环节?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如,小麦到面包、糕点。这些环节是否都需要农民来参与。

4.读“阅读材料”:江苏省捉拧县经过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在、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状况。现在每年生产160万头猪、4500万只禽,还有1、6万多公顷蔬菜,有6000多公顷稻田养蟹,有5万平方米的池塘养黄鳝。这么多东西能卖的掉吗?肯定能!为了搞好商品流通,县内建成了猪苗、水产、粮食、花卉等是十大市场,还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设了不少销售点,更重要的是全县有1.5万农民经纪人,走南闯北,购进购出,使农产品没有积压,大家都说:农民经纪人起了大作用。

农民经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让学生朗读文章片段,然后讨论。也可和问题4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3: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4:农民经纪人是架在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他们的工作是购进购出,从农民那儿卖进农产品,再买给需要的消费者,他们赚取中间的差价。

第三节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困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略决战,解放战争大局已定;渡江战役、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原因之一是战略战术的失败;国民党战争的失败也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2、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民心向背去理解战争胜负的方法;通过结合历史地图解放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地图研究历史问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解放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1947年,国民党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直至重点进攻被粉碎,人民解放军则由积极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这一战略态势的转变是怎样形成的?
因为在全面进攻的八个月作战期间,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歼灭国民党军71万人,使国民党无力再全面进攻,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而人民解放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重点进攻。
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加上陈、粟兵团和陈、谢兵团,在黄河、长江之间形成品字阵形,把战争引入蒋管区,从而形成了战略反攻的态势。
2、简要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从国民党方面分析——经济上的崩溃;政治上的腐败,丧失民心;军事上战略指挥失败,士气低落;战争的非正义性;从共产党方面分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支持;战略战术的正确;人民解放军将士的英勇;战争的正义性。
作用:三大战役共计歼灭和整编国民党军154万人,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生存的有生力量,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渡江战役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也加速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的到来。
(二)探索与争鸣
有人说,国民党军队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联系史实,说说你的观点。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辨地回答这个问题。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不完全正确。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失败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从战争性质角度而言,国民党进行的是一场反人民、反人民的非正义战争,违背历史潮流;二从经济角度而言,从抗战胜利后的“大劫收”到滥发法币和滥发金元券,导致入不敷出,经济崩溃;三从政治角度而言国民党推行一党独裁,玩弄假和谈,镇压国统区民主运动,杀害进步人士,丧失民心,这是国民党失败根本原因;四从军事上而言国民党违背人民和平愿望,发动了内战,战略指挥上失败,军心士气低落;种种原因综合作用,导致了国民党的失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28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