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示例1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示例1”,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示例1JaB88.cOm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明清经济的发展
2.“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可以是本课的教法之一,也可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
2.重点讲解法。本课内容涉及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讲解。避免面面俱到,不分重点。
3.材料辅助法。对于本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通过补充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4.纵向联系法。可以把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和现在的改革开放作一比较,从而证明“锁国必然落后,落后导致挨打”的道理,做到以史为鉴。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在下面的这组投影里,讲了一个甘薯传入我国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具体内容。
甘薯之父陈振龙
陈振龙这位祖居长乐乡下的秀才,是我国的“甘薯之父”。甘薯,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我国北方又称地瓜。甘薯有红、白、黄、紫等多种,可充饥,制淀粉,酿酒。酿出的酒,当地人称“番薯烧”。
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弃儒经商,到了菲律宾。他见菲律宾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1593年夏,福州一带大旱,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金学曾同意试种,但提出要“秋皇算帐”:就是到收成时要验收。当时,统治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严禁薯种出境外传,陈振龙就悄悄买了薯苗,封装在竹筒里,捆扎在商船边,沉在水中,在海上走了七天七夜,经厦门带回福州。7月份种下去,11月就收成果。金学曾派人验收后很满意,感谢陈振龙为饥民度过荒年做出贡献。第二年,金学曾就让各地推广,为纪念金巡抚的推广之功,人们改称“金薯”。后来甘薯迅速推广到了山东、河南、河北、浙江、台湾等地。陈振龙五代陈世元,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甘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国际上将振龙带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
同学们,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那么,在明朝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方面还有哪些成就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想带回去试种。可是,那时东南亚各国,严禁甘薯外传。他买通酋长的奴仆,得到薯种,偷偷带回老家种植。后来,福建商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看到当地漫山遍野都长着甘薯,在乘船回国时,用重金买下了几尺薯藤,缠在缆绳上,涂上泥巴,带回家乡种植。就在他归乡的那一年,福建发生大饥荒,陈振龙让儿子把薯种献给福建巡抚,建议推广种植。甘薯的种植,逐渐推广开来。
从上面这两件事不难看出,明朝的对外交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清朝却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延缓了经济的发展,这是为什么?
导入语例示三:
你知道世界上种植范围最广、解决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粮食问题的作物吗?它们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被传入中国的?由于它们的生长条件低、产量大,成了荒年穷人度荒的“救命粮”。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准备把庙里最值线的物品——宣德炉偷出去卖掉。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下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瓷器之天价。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学习了本课,你就会有所了解。
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
[板书]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容,总结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
[学生看书]……
[学生总结]在农业方面,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手工业方面,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到清代已有三万多台织机。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商业方面,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教师引导]请大家用最简明的语言来概括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学生概括]农业方面,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发达,制瓷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商业方面,大量的商贸城市的出现,商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同时板书: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
手工业水平高规模大基地多
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教师讲解]
玉米在明朝的文献中称为“御麦”“玉麦”“番麦”“西番麦”“玉蜀黍”“玉高粱”,原产美洲大陆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到秘鲁和智利的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航海到美洲大陆,见到玉米。1494年他第二次航海归来,把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西班牙国王,玉米开始传入欧洲,而后向世界各地传播。16世纪时传入我国,传入的路线有三种说法:一是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经中亚引种到我国西北地区;二是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再传入我国西南云贵地区;三是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由葡萄牙人或中国商人经海路传到我国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教材采用后两种说法。玉米传入后,首先是从山区开始种植的,到明末,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都有种植。
关于甘薯的种植,我们可以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想带回去试种。可是,那时东南亚各国,严禁甘薯外传。他买通酋长的奴仆,得到薯种,偷偷带回老家种植。后来,福建商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看到当地漫山遍野都长着甘薯,在乘船回国时,用重金买下了几尺薯藤,缠在缆绳上,涂上泥巴,带回家乡种植。就在他归乡的那一年,福建发生大饥荒,陈振龙让儿子把薯种献给福建巡抚,建议推广种植。甘薯的种植,逐渐推广开来。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发展状况:
明朝的手工业,一是棉织业的由南向北移动。明代的中、后期,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提高,工具日益进步,分布范围也更广泛。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县产的标布尤为盛行。苏州府也是诸县皆产木棉布,浙江的嘉善县纺纱织布都很发达,所产棉纱数量尤多,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城所在地)纱”之谣。北方地区由于“风气高燥,棉毳断续,不得成缕……不便纺织”,明末北直隶肃宁人“乃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后来就织出了细密几与松江中品相类的棉布。以后,北方各地的棉纺织业便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精美的松江布,每年输送京师达十万多匹,送入宫廷的有龙凤、斗牛、麒麟等花纹,染上大红、深紫、赭黄等各种艳丽的色彩。一匹上好的松江布,可卖上百两的银子。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课本上的插图“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或者用投影打出):
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刚才讲过的内容(即: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来判断课本上“动脑筋”中小男孩和小女孩谁说的对?
[学生回答]小女孩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小男孩说的更准确,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教师讲解]丝织业在明代以苏州最为著名,明清之际遭到破坏,康熙时得到恢复,到雍乾时已有发展。当时,“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全城拥有织机三万多张,其中缎机通常由132个部件组成,所牵引的经线一般达9000根,有的多达17000根。所产“江绸”“贡缎”驰誉全国,时人称:“江绸贡缎之名甲天下。”除此之外,发生在苏州的反税监斗争也能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苏州的丝织业地位。下面请看苏州门券上的故事——伟大的织工抗税斗争。
[投影显示]
如果你去苏州旅游,去谒拜五人墓,你就会发现,傍着五人墓,有一座葛贤墓。在苏州五人墓的门券上,也赫然印着“葛贤墓”的文字。葛贤,原名葛成,也是明代的一位英雄。
明代的苏州,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各种手工业作坊遍布全城,纺织业尤为发达,仅纺织工人就有一万多人,苏州已成为明代纺织业的中心。正因如此,苏州的纺织业,也就成了朱明王朝榨取的目标。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初夏,苏州一连下了两个月的淫雨,酿成大水灾,农田一片汪洋,小麦颗粒无收。桑田也同时被淹,严重影响养蚕,造成丝价昂贵,纺织业作坊的老板收缩业务,又导致大批织工失业。城里城外,饥民啼饥号寒,惨不忍睹。尽管苏州遭灾,人民受难,腐朽的朱明王朝,一点也不体恤,不仅不设法救灾、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加紧盘剥人民。太监孙隆,被万厉皇帝派到苏州来加征税捐。孙隆到苏州后,纠集了一批地痞流氓作爪牙,在各城门口和交通要道上设卡立关,对进出苏州的货物加征税捐,城内的商家、作坊,也加派税额,纺织业加派的税额最重。充当税官的地痞流氓,更是浑水摸鱼,乘机勒索。弄得客商不敢进城,丝绸布匹销路大减。苏州的纺织业由于受到水灾的影响,已经风雨飘摇,难以为继,而孙隆之流的巧取豪夺,更使纺织业雪上加霜,濒临崩溃,全城纺织业作坊纷纷停工歇业。一万多以出卖劳力换取生活费的纺织工人,面临失业,断了生计,一家老小,生活无着。为了求温饱,求生存,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税斗争终于爆发。在这一场伟大的斗争中,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织工领袖——葛成。
葛成,昆山县人,在苏州纺织作坊中打工为生。他为人正直,生就侠骨义胆,因葛成在同业织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抗税斗争兴起,理所当然被公推为领头人。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六月六日,全城织工二千多人在市中心玄妙观的机房殿内集会,公推葛成、钱大、陆满等廿余人为领头人,焚香盟誓,奋起抗税。浩浩荡荡的织工抗税队伍,在葛成等人的带领下,从玄妙观出发,首先冲向葑门税卡,把正在作恶的税官黄建节、徐怡春打死,继而兵分多路,把其他地方的税卡全部捣毁,许多税棍被打死,不死的也都抱头鼠窜。愤怒的群众,还把十二家税棍的房屋点火烧毁。
在整个抗税斗争中,抗税群众表现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群众的斗争锋芒,始终只对为非作歹的税官税棍,对其他人则秋毫无犯。连明朝的万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止破起衅之家,不及无辜一人”。抗税队伍包围了孙隆的税监司衙门,衙门前人山人海,绵延数里。葛成手挥蒲扇,沉着指挥,“罢私税,捉孙隆!”愤怒的吼声震天动地。不可一世的太监孙隆,吓得面无人色,浑身抖,只能化装潜逃,从此再也不敢到苏州来。轰轰烈烈的抗税斗争,进行了三天,打死税官税棍十七人,烧毁税棍房屋十二家,在群众斗争的强大压力下,苏州知府被迫宣布撤销新增各项税改,撤走各处税卡,斗争取得了胜利。
葛成还参加了以五义士为首的市民抗暴斗争,五义士牺牲后,自愿为五义士守墓。崇祯三年(公元1632年),葛成病逝于五人墓。葛成的英雄事迹,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苏州市民都十分敬仰他的为人,尊称他为葛贤。葛成死后,苏州人民把他安葬在五人墓旁。许多地方为他建立了纪念祠堂,有些人家还供奉他的牌位和画像。
[教师讲解]景德镇是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课本上所选“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为宣德年间产品。瓶上的画面,表现一条矫健的巨龙,正在苍茫无际的海洋里翻涌,似有翻云覆雨的气势。深蓝的海浪和白色的龙身,充满着动感和活力。(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
[教师引导]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进步,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概括明清商业的发展状况。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明清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较大的商业城市,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许多实力雄厚的大商人,其中晋商和徽商最为著名。
[教师讲解]关于明清的商业发展,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一是“票号”的产生,二是《皇都积胜图》。先看票号的产生过程:明清时代,商业逐渐繁荣。两城市间的贸易往来,买和卖,都是用现钞白银交换,十分不便。易地采货购物,常常身带几万两几十万两银子上路,很不安全。只好请镖局派武艺高强的镖师,在旅途上护送。走到荒僻处,有时仍难免要遭抢劫。
当时山西平遥县商人李大全,开了一爿规模庞大的颜料店,全国各地有若干分店。因为他的资本雄厚,在北京的有些平遥同乡商人把银子托付给李老板北京分店的经理雷履泰,请他写信回去,以便在平遥李老板的总店支取。这件事,给头脑十分灵活的雷履泰很大的启发,他立即向李老板建议,白银在途中,商人们总是担惊受怕,何不将颜料店转业,专营白银的异地汇兑业务。精明的李老板算盘一敲,主意打定,立刻拿出30万两银子,请雷履泰经办此事。异地凭票兑银,商店取名叫票号,“日升昌”票号,他们当时大概并没有意识到,“日升昌”票号,这便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现代金融业的开路先锋,时为1823年。
接着,若干平遥大商人,看到此新兴行业有厚利可图,也跟在雷履泰后边转产,专营异地汇兑,存款放款等信贷业务。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整整100年间,全国各城市,共开设了资本雄厚的票号51家。小小的平遥县城,就有22家总号,400多处分号。平遥票号满天星斗,遍布全国各商埠,远及海外一些城市。洋人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平遥票号,统称为“山西银行”。
平遥票号,开头只是商号间的业务往来。后来,各省地方政府收入的大宗税银,也委托票号,代为汇入北京的皇库;帝国中央兵部,发往各处的军饷,也委托票号代领代发。商业银行,又兼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职能。
现在的平遥城内,在当年“日升昌”票号原来的那几十间大店里,办了一个票号博物馆,展现平遥票号的发家史。现金往来,闪失不得,此处展览有票号种种精密的科学管理方法。
[投影显示]:
《皇都积胜图》(局部)
《皇都积胜图》有明朝礼部侍郎翁正春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的长跋,此图应是16世纪80年代(隆庆至万历初年)的作品,但作者已难于查考。图卷以正阳桥至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一带为中心,描绘了明代北京的繁华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景象。在北京的郊区,画面上展现一条大道,人们马驮、车载、肩挑、手提,络绎不绝。在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的“朝前市”,画面上出现了布棚高张、夹道纵横的情景,货摊一个紧挨一个,冠巾靴袜、衣裳布匹、绸缎皮毛、折扇雨伞、木梳蒲席、刀剪锤头、陶瓷器皿、灯台铜锁、马镫马鞍、书籍字画、文房四宝、彝鼎佛像、古磁雕漆、珠宝牙玉以及草药、线香、纸花、玩物等等,可谓应有尽有,百货齐全。正像当时一首诗所写的那样:“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首天外分晴晦,路窄行人接踵行。”原图卷较大,显示的是截取描绘正阳门内外情景的部分。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晋商和徽商的具体情况,或播放祁家大院和乔家大院或者平遥古城明清一条街录像)
[教师过渡]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那么,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二、资本主义萌芽
[投影显示]
(施复)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施复是个小户儿,本钱少,织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脱……
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出丝来,细圆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细不均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能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机,家中颇颇饶裕……
且说施复是蚕丝利息比别年更多几倍,欲要又添张机儿,怎奈家中窄隘,摆不下机床,大凡人时运到来,自然诸事遇巧。施复刚愁无处安放机床,恰好间壁邻家住着两间小房,连年因蚕桑失利,嫌道住居风水不好,急切要把来出脱,正凑了施复之便。……(施复)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同学们,这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一篇《施闰泽滩阙遇友》里的故事梗概,描写了嘉靖年间吴江县盛泽镇施复夫妇发家的故事。这虽然是篇小说,但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它通过施复夫妇发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丝织业中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有的因经营亏损而失败,沦为受人雇佣的机工;有的则像施复那样,因为善于经营,不断赢利,积累起数千金的资产,由三、四张织机扩充至三、四十张织机,雇佣众多机工(即“讨几房家人小厮”),从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并结合施复发家致富的故事,提炼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并复述其基本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体现在中国明朝时期的表现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其基本情况是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这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到了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教师讲解]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使手工业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它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也促使手工业生产者不断产生分化,少数资金较为雄厚、生产条件较好、善于经营的逐渐富裕起来,大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当雇佣工人。这样,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机户拥有资金和生产资料(织机、机房、原料)雇佣工人来替他生产,靠剥削工人来发财,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过着“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朝不谋夕”的生活,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标志。
[教师过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以后,并没有大踏步地向前发展,而是举步维艰。特别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更是阻碍了它的进步。什么是“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政策?这是我们下面将要学到的内容。
[板书]三、“闭关锁国”政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找出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影响。
[学生看书]……
[教师板书]“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学生回答]
生甲: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外来侵犯两方面的影响。
生乙: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一个过程先是禁海政策,继之是四口通商,然后由四口降为一口,由十三行管理。
生丙: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二是与世隔绝,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逐渐落后。
[教师引导]请大家再补充一下,使之更完善。
[学生补充]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里,统治者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政策以及统治者的妄自尊大也是主要的两点。
[教师引导]请大家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清朝“闭关锁国”,则使中国在世界上迅速落伍了。
(“想法”的大致思路如下: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②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③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教师讲解]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并下令在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隶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统一台湾后,开始开放海禁,允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并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规定禁止炮械、军器、火药、硝磺的贸易。后又担心本国商人到南洋勾结海寇进行反清活动,除东洋贸易外,严禁中国商人到南洋贸易,只许外商来华贸易。后来,因发现到宁波的英国商船数量不断增加,并带有大量武器,清政府担心澳门故事重演,又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并规定外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事宜。对出口货物的品种也加以限制,除原先规定的不许军火出口外,粮食、五金、书籍也严禁出口,丝茶的出口品种和数量也有一定限制。乾隆年间,两广总督李侍尧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会馆中,并不许在广州过冬,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国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落入外国商人手里而为他们所垄断。明代以前一直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造船业和航海业,也随之衰落下来,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大型船队遂告绝迹。清朝的闭关锁国,还严重地阻碍了其他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在中国出口货物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茶叶,主要产于福建、安徽等地,清政府不准就近从海上出口,必须经陆路运往广州再出口。经陆路长途运输,不仅时间长,茶叶容易变质,而且被沿途的关卡层层敲诈勒索,又增加成本,这对茶叶生产的发展显然是个障碍。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落在西方的后面了。
[布置作业]
想一想: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板书设计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活动与探究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图1)
徽商的房舍
(图2)
《皇都积胜图》
(图3)
《南都繁会图》
(图4)
附图片资料:
(图1)明代施复夫妇住在苏州,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图2)商人赚钱后修建精美的家宅,购置大量良田。
(图3)此图描绘明朝中后期北京商业繁荣的情景。
(图4)明代《南都繁会图》的局部,上边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
根据上面四图,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并描述明代工商业发展概况。
(参看课本上相关内容)

相关知识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设计理念〗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大量引进外来高产农作物;棉纺织,丝织和制瓷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能力目标:
①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引导学生联系明清对外交往的情况和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思考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通过阅读、思考、表述、反问等培训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先学后教,以教导学”,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②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
③运用实物展示激趣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15—17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但封建专制制度却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这说明封建制度已无法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已经衰落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腐朽。
②通过学习,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罪恶行径,同时认识到落后和封闭就要挨打,只有开放才是民族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1、重点
①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处理:明朝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典型表现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闭关锁国。处理:政策根源:“重本抑末”的封建经济策略;基础:自给自足的超稳定的封建经济结构;思维:天朝大国的浅见陋识;客观原因:欧洲殖民扩张;对中外交往的畏惧;具体表现:海禁;影响:弊大于利,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2、难点: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处理:已趋于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事例分析:闭关锁国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教学准备〗
1、实物资源
①玉米、土豆、花生等农作物。
②棉布、真丝、呢绒、化纤织物等纺织品。
③清朝铜钱若干。
2、小黑板-----《预习提纲》
(1)明朝时我国广泛引种了哪些高产农作物?你觉得这些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2)明朝时手工业技艺的先进,手工业品的畅销说明了什么?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4)“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②“机户”和“机工”各是什么人?他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③它所描述的情况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这些地区、这个行业出现这种情况?
④假如你是明朝时的一位“机户”或“机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将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5)闭关锁国。
①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
②清朝“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你知道同一时期的欧洲政府最关注、热衷的是什么事情吗?
③从历史的角度看,清朝的“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闭关锁国”给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上课前准备好的玉米、土豆、花生等农作物,在学生的疑问中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农产品你知道原产于哪里吗?它们是怎样从国外传入我国,在我国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学习了这一课你就会了解这些问题。
----56----

二、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3—124页的内容,思考、讨论第1、2、3个预习题,时间3分钟。
师:明朝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口大量增加,粮食供给日益紧张,遇到灾荒年月就尤其突出。为解决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朝大量引进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师:这些高产农作物的种植将起到怎样的作用?(解决粮食紧张问题,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师: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编著的《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纺织、陶瓷、采矿、冶金等18种手工业的发展,其中有许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当时还未发明呢?(放映一段有关的录像资料。)
师: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物品中,最受外国人欢迎的就是丝绸和青瓷碗盘。现在请思考一下:明朝时手工业技艺的先进、受工业品的畅销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1)当时中国科技仍较发达。
(2)中国的商品有一定的销售市场。
师: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所谓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物品,商品经济是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那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商品种类增多。农民和手工业者生产的粮食、棉布、丝绸、瓷器等都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
(2)城市繁荣。明朝商业城市很多,较著名的就有三十多座,这些城市大多集中于运河两岸,交通十分发达。而北京和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引导学生看《皇都积胜图》和《南都繁会景象图》,提出问题:图中的“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反映了什么景象?(商品经济的繁荣)
师:明清时期中国最有名的商人是晋商和徽商,他们除经商外,还直接投资于手工业生产,成为了早期的资本家。现请看课本第125页有关明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并思考、讨论第4个预习题,时间3分钟。
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
师: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机户出钱购买原料和织机,机工出卖力气为机户干活)
师:机工在什么地方为机户干活?(机房)
----57-----

师:那为什么明朝中期以后江南一带的丝织业中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
(1)男耕女织本就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传统的经济生活。
(2)明朝农业的发展使百姓有了一定的购买力,也使江南地区剩余的劳动力转而专门从事棉纺织业。
(3)唐宋以来,江南已成为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像松江等地自元朝以来就是中国的纺织基地,有从事纺织生产的优良技艺,专门人员和销售市场。
假如你是明朝时的一位“机户”或“机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将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现请思考一下,机户雇用机工替他生产,付他工资;机工们干了一天的活从机户哪儿领取工资,是否合理、公平?为什么?在学生回答是教师引导:剩余价值是机户发家致富的奥秘,他们之间雇用与被雇用、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所以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
师:清朝前期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师:“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清朝时它得到了严厉的实行,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呢?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与之交流并引导:
(1)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经济策略。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具有的超稳定性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交流。
(3)统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固步自封,虚骄自大的浅见陋识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
(4)是在封建专制日趋衰落时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消极防御策略,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
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不可能)
师:那“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严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师:联想一下郑和下西洋时的辉煌,并联系今日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清朝“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落后的防御政策,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会严重妨碍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止和倒退。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
------58------
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看不能及时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师:正是由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勇敢的加入了世界竞争的行列中,你们应该不忘过去,好好学习,面对未来。
三、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种,手工业技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应运而生,但类似与闭关锁国这种背离世界发展潮流的封建国策却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同时也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进程。
四、自由空间
请学生就今天所学的知识谈谈感想,提提问题。
五、练习:材料“机房之内,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材料中“机房”、“机户”、“机工”实质上各指什么?
2)“机工”是怎样获取报酬的?
3)“机户”与“机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4)这种现象出现于何朝何地?
六、作业:简述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条件、表现、意义。

附:板书设计
一、清朝对外交往采取闭关政策,理解其作用
A进步方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自卫作用
B消极方面:阻碍手工业发展,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的交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二、农作物引进新品种:
16世纪从国外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
三、松江是棉纺织中心,杭州、湖州也是棉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四、明朝制瓷业以青花瓷为主。
五、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二十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清经济的发展概况。资本主义萌芽。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思想教育目标: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却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中后期有所增长,但发展非常缓慢。腐朽的封建制度,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3.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思考清朝前期闭关政策的影响,以提高辩证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对比明清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以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探究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四、教学过程
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宋元经济的发展概况。经济在明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农业方面:引进了国外的大批农作物。比如: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棉纺织业基地。苏州和南京的丝织业的发达。松江棉布的畅销。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特产清花瓷。
商业方面:著名的商贸城市:南京和北京。很多的富人从事商业活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比如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出名。
(二)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出现。在苏州和松江的纺织业首先出现。有很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出现了所谓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局面。而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到了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一词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清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可以自供自给。这种封建的自然经济,是造成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虚骄自大、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2、从18世纪下半期起,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衰弊陵夷之际”,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后来清朝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简介其含义)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广州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闭关政策的影响:正面的,是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这里要注意“一定的”这个限制词,不可过分夸大。闭关政策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终究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因为中国能否抵挡住外国的侵略,决定于中国与外国的力量对比,实行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相反却妨碍了中国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反面的,使中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其严重的后果,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分析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分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分析

教学设计说明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锁国。让学生明白明清为什么闭关锁国。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考模式。

课标精解

1.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闭关锁国”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理解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中国紧跟世界潮流的有利契机,但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导致中国在世界发展中之间落伍掉队,这是使中国在近代遭受百年屈辱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本课的学习具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的繁荣与强大,也为学生学习近代历史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了半个学期的初中生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较分析问题能力,利用学生的这一进步,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安排了一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一些问题,以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读史料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启发式教学和提问讨论法。

2.分组讨论,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历史,感知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1)明清经济的发展(2)“闭关锁国”政策

重点解读:(1)明清的商品经济相比前几朝得到空前发展,并且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2)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及后果,对我们中国近代的影响深远处理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

2.教学难点:资本主义萌芽

难点解读:明清时期在东南沿海出现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学生理解会有一定难度

处理方法: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以及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理解

课时1课时(共计总课时:二十八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史料教学法:展示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结论,获得新知识。

2.情境导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讨论问题,以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

3.启发式教学:使用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或文字资料展开讨论、评说,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5分钟

设计:课件展示烤红薯、烤玉米、酸辣土豆丝等这些学生经常看到的食物,询问学生是否吃过,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食物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食品,而是外来食品,那么什么时候传播到我们国家来的呢?借此引入本课

由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食物导入本课,这样既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历史设计意图:

与现实的距离。

讲授新课30-35分钟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然后请学生回答明清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课件展示

1.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2.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

3.商业:商业城市商人

4.资本主义萌芽

学生归纳出来之后,在逐个突破,先来看农业。

问题1:明朝大量引种了哪些农作物?并且指出哪些是高产农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指导学生在书中找寻相关农作物,分组回答: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教师课件展示这些农作物的图片,并且展示这些农作物从国外传播到我们中国的路径:从美洲逐渐引进到我国、

问题2:为什么统治者会大力推广这些外来作物?这些新作物的引进对明清时期的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会带来粮食危机。外来作物的引进,一方面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而花生、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接下来再来看明清手工业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并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棉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2.丝织业中心:明代苏州;清代南京。

3.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青花瓷)教师多媒体展示明代松江的棉布,苏州的丝绸,景德镇的四大名窑: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色釉瓷。并请学生回忆唐宋时期还有哪些有名的瓷器(唐:青瓷、白瓷、唐三彩;宋:哥窑冰裂纹瓷器)

教师过渡: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很多物品在满足了自身消费还有剩余的情况下就被投入到市场中去买卖,这就使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明清商业的发展,首先课件展示两幅图片给学生,一幅是南都繁会图(南京)南都:注解:今南京。街市上店铺林立,店铺前悬挂着招牌,有的写着“西北两口皮货发客”,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这说明当时的南京除销售本地商品外,还销售来自外地甚至海外的东西。另一幅是《皇都积胜图卷》局部(北京)注解: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看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有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教师总结出,出示这两幅图的含义是大家通过这两幅画卷可以清楚了解到众多商业城市的空前繁荣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一个突出表现,而商人数量增多,则是另一突出表现。

接下来课件展示晋商和徽商,这两大商帮在明清时期赫赫有名。

课件展示晋商的代表:乔致庸及其住宅乔家大院,课件展示其生平简介:乔致庸(1818―1907)字仲登,祁县乔家第三代人。他出身商贾世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他是乔家门中最长寿的人,活了89岁,一生娶有6妻,因乔门中有不许纳妾的家规,都是续弦。电视剧中的陆玉菡是虚构的,6妻中没有陆氏,6妻留下6子11孙。当国家到了国将不国的境地,大批银子流向海外时,他一改往日不治家宅的习惯,于同治初年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徽商的代表:胡雪岩历史上被称作红顶商人。课件展示其生平简介: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徽州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再接下来介绍资本主义萌芽;先课件展示给学生一则故事: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有一张织机,养几筐蚕,缫丝织绸,生活过得还可以,他们织得绸缎光彩润泽,在市场上人们争相加价购买,他们赚了很多钱,不到十年,他们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种生产的

基本特征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基本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实质(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教师过渡:14~16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英国等也相继出现了工场手工业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且发展相当迅速,这与其政府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的是怎样的对策呢?请阅读教材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目。

二、闭关锁国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具体表现有哪些?

3.“闭关锁国”的影响。学生积极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

1.(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2)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3)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2.(1)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2)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3)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接着展示相关示意图。

3.利:一定的自卫作用。弊: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教师顺着学生思路,课件展示与现实相关的题目:我们在理解清朝的闭关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基础上联系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1)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2)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3)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内容,分别是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锁国”政策,重点主要是学习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中“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散失与世界共同进步的机会,之后的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耻辱史,所以我们今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

板书设计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2.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

3.商业:商业城市商人

4.资本主义萌芽

二、闭关锁国

评价方案

针对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很好的给学生解决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闭关锁国等问题,学生参与度比较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精选学案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一、知识链接: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二、新课导学

(5分钟)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农业:引进作物_

2.手工业:

(1)棉纺织业:从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推进。

(2)丝织业:_______、_______。

(3)制瓷业:以_______为中心。

3.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_______、_______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时间:_______

(2)地区:_______、_______等江南地区

(3)领域:_______部门

(4)特征:以生产______为目的;“_______出资、_______出力”。

(5)实质:机户是_______,机工是_______;他们之间是_______与_______的关系,是_______性质的生产关系。

(6)发展:清代具有_______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1.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__政策;统一台湾后,实行__通商;后来只开放______一口通商,由“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积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分钟)

材料1:明朝中后期,仅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方、一些行业稀疏低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材料2:清朝前期,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制盐业、台湾的制糖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矿业,都出现了雇佣生产关系。

材料3:“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乔治三世的信

请回答:①材料3反映出乾隆皇帝怎样的思想?

②材料1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③清朝前期这种生产关系的萌芽比明朝中后期有哪些发展?

④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历时近二百年,这种生产关系一直处于萌芽状态。阻碍其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10分钟)

1.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这种政策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

六、(5分钟)

1.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吃到的玉米棒、甘薯最早应在()

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2.假如你是明清时期一位精明的商人,那时你最有可能去经商的城市是()

(1)苏州(2)北京(3)松江(4)南京

A.(1)(3)B.(2)(3)C.(2)(4)D.(3)(4)

3.促使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明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B.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水平超过前代

C.明初经济兴盛D.苏州丝织业发达,许多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

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5.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D.维护清朝的统治

6.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往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惟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么?

(3)这一政策实行了多少年?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4)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三、

1.盲目自大,故步自封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涉及的地区越来越多,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广。

4.腐朽的封建制度

四、

1.(1).郑和下西洋: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物质交流,并发展了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闭关锁国有正反两方面影响:

正面的: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抵御了外国侵略,是沿海获得了暂时的稳定。

反面的:阻碍了中外联系,严重阻碍中国的科技、经济发展,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直接导致中国后来被列强侵略!

2.(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2)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3)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利:一定的自卫作用弊: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2)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3)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五、

农业: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手工业::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丝织业中心;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机户和机工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造成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六、

1.C2、C3.A4.D5.D

6.(1)闭关锁国政策

(2)广州,十三行

(3)近200年,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1.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2.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05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