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开放式教学的尝试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开放式教学的尝试”,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学校每班每周排两节历史课。本学期按计划学习《历史》必修2。

2005年3月2日,星期三下午高一(1)班的历史课。学习的内容是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根据教材的内容及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方面备课,并写了教案。由于当时在银川新城商业广场举办瓷器展销活动,课前布置学生抽时间去参观。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冶金、制瓷和丝织的发展与成就。

这节课开始很顺利。首先用谈话法,从丝绸之路、china与瓷器等问题导入新课,依次学习古代手工业的形态和高超的冶金技术。学到古代瓷器时,学生先阅读第18页的文字介绍,再辨认第19页的宋代瓷器。因为有文字介绍,学生在讨论中较顺利地区分出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征。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活跃,与教师的交流也很融洽。此时,一名叫马丁的学生拿出了一本中国古瓷器鉴赏方面的书递给我,并要我给他们讲讲古瓷器方面的知识。其他学生也有此要求。我粗略地翻了翻书,觉得古瓷器知识太欠缺,也就很难给学生以满意的讲解。无法,只能让马丁同学就这本书上了解的内容给大家讲讲。没想到马丁的讲解学生很喜欢,一发不可收拾。到了下课的时间,学生意犹未尽,纷纷要求再给一节课的时间让马丁继续讲解。但学校安排的课时有限,于是答应学生另安排时间。

根据新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课程标准》的精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经课后反复思考,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决定在高一年级举办古瓷器鉴赏报告会。后安排高一各班学生自愿报名,自己准备报告材料。3月11日,高一年级全体并邀请全校有兴趣的师生共同参加报告会。当天下午第二节课后,报告会按计划在阶梯教室举行。会上共有16名学生上台报告演示。有的学生带来了VCD片,大多数是图片和文字介绍,还有一位同学带来了两件瓷瓶展示。报告演示会持续了两节课,学生对古瓷器有了较完整的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无论如何是达不到的。这一活动从历史课教学模式看有几个变化:一是学生由被动管束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由静听老师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二是由单一班级授课制变为多种因材施教的教学;三是由单纯的知识与能力教育变为社会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学生自我准备的报告会尽管有新意,然而事后反思,这次活动多有遗憾:一是准备略显仓促。如果准备时间再长些,参与的学生再动员多一些,可能会更好;二是学生的品析仅局限于一般的介绍,缺乏深度。我想,以后的教学中遇到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进一步完善学生报告演示会的学习形式外,可以请研究瓷器的专家或专业瓷器收藏家给师生做专门的专业讲解,可能效果更好。m.jab88.CoM

相关知识

维护和平的尝试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2-4维护和平的尝试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一、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

1、主要活动:

(1)成立初:

①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

②国际联盟中的卫生等机构或组织,为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

(2)30年代: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姑息、纵容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侵略

2、评价:

(1)历史地位:它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积极作用:

①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③为联合国等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3)消极作用:

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

②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探究一:国际联盟为什么不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1)国联盟约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战争的可能性。

(2)国联的许多裁军计划也成为了空谈。

(3)特别是在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二、苏俄的和平外交

1、外交政策:

(1)提出《和平法令》(1917)

(2)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2、外交活动

(1)1922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

(2)1922与德缔结《拉巴洛条约》

3、影响:初步打破苏俄建国以来的孤立境地;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三、《洛迦诺公约》的签署

1、背景:鲁尔危机后,法国国内和解力量占上风,欧洲安全问题提上日程。

2、内容:《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

3、作用:

(1)积极作用:改善了法德等国的关系,有利于欧洲稳定

(2)消极作用: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3)公约实质:纵容德国向东发展,即“祸水东引”

(使法国在欧洲地位削弱,英国成为欧洲大陆仲裁者,而德国成为最大的赢家)

四、《非战公约》的签订

1、背景:

①《洛迦诺公约》削弱法国地位,希望争取美国对其安全提供某种保证

②美国出于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和提高美国国际地位考虑,决定缔结多边的非战公约

2、内容: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3、作用:

积极:①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直接作用)

②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历史地位)

③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④也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后世影响)

消极:①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②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疑难解析

1、综合一战后的经验教训,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

①坚持民族自决原则

②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③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④以发展促进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

2、维护和平尝试失败的原因?

①凡—华体系的隐

②国际联盟的“大国一致”原则

③非战公约的保留条款

④大国强权的烙印

⑤各国利益的冲突 

⑥文明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冲突……

⑦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基础金题

1、《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①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②改善了法德关系③有利于当时国际关系的稳定

④限制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⑤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2、下列对国际联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一战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B.它的出现反映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

C.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大国一致”

D.它未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3、列宁曾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下列各项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①其主要条约导致战败国强烈的复仇主义情绪②它在处理领土问题上根本未履行民族自决的原则③它无视被压迫民族的利益,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④美国在该体系中并未谋得利益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4、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是

A.《四国条约》B.《五国条约》C.《九国公约》D.《非战公约》

5、下列关于《拉巴洛条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平等互利为基础B.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C.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俄的企图D.为苏德世代友好提供了保障

6、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B.《洛迦诺公约》C.《拉巴洛条约》D.《非战公约》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宣称)总统再也不能像在我国如此之长的历史中那样仅仅是个国内人物了。我国在力量和资源上已升到头等地位,从今以后,我们的总统必须永远是世界列强领袖之一。

——布鲁斯特.C.瓦尼《从整体考察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的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减军备方面却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主要的贡献在于制止苏美之间发生直接冲突。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祸殃。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我仍然深信一个真正的联合国是弥合这个四分五裂世界的唯一答案。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美国倡导建立国联的真实目的。

(2)据材料二、三,指出作者对于国联和联合国在制止危机方面的分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从材料二、三中看出,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存在哪些相同的问题?分析其原因。

(4)材料四传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为达到这个目的,联合国已经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如果要进一步改进联合国的工作,你觉得还需要做些什么?

答案:

(1)目的:依仗美国的经济优势,向世界各地扩展势力,取得在国际事务中的霸主地位。

(2)分析基本正确。

理由:20世纪30年代,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都没有起到制止侵略维持和平的作用。比较客观地辩证地指出联合国成立后的三十年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美苏矛盾,但在防止美苏发生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3)问题:在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时,往往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原因:一些大国为了自身利益谋取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4)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维和行动;推动裁军和控制军备;维护人权和非殖民化等三个方面的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进行联合国机构改革。(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反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反思

原子是很抽象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不能像化学实验那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就给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因此在备课时就一直思考怎样才能把无聊的理论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使之参与课堂。经过多方思考,我决定在课件上多下功夫,在课件中加入视频、flash动画、声音等元素,尽量使ppt吸引学生眼球。事实证明这一想法是正确的,上完这节课后我最大体会是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比如在进行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及排布、离子的形成等知识点时,借助视频或动画讲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子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的动画演示过程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这一抽象的知识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这样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帮学生化解了难点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在这节课教学中,每到视频或动画播放环节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就连平时不注意听讲的同学,到这一环节时,都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所以在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然而本节课并非没有遗憾,本节课中不能运用多媒体的纯理论教学环节中,由于问题设置难度较大,多数学生回答不上来,使课堂氛围一度低沉,部分学生此时出现走神现象,所以我在思考: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设置是否也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呢?这一想法有待验证。

《原子的核式结构》复习教学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复习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原子的核式结构》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3、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提问]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课本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知识然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2)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展示]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分析]

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过渡]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又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结构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span核电荷数

电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

表示法NaNa+Cl-

联系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谈“力的合成”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谈“力的合成”的探究式

摘要:探究式教学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全过程,从中获得体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设计从日常现象贴入,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制定计划,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在收集数据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验证,形成结论,最后通过集体交流评估,不断完善方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关键词:力的合成科学探究--

1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本设计正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设置悬念,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获得体验,猜想并验证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运用其解决课前设置的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2.1科学探究

引言:三加四等于七大家都知道,那么,若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作用于其上同一点的3牛和4牛的力,从效果上看,是否相当于对物体施加一个7牛的力呢?即三“加”四等于七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呢?经过本节课的探索大家就明白了。

2.1.1贴近生活,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①两个同学共提一桶水,两人手臂间夹角大些省力?还是小些省力?②河岸边两队纤夫正沿河两岸拉纤。③一条水平绷直的钢丝,杂技演员一站上去,钢丝变弯到一定程度……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合力与分力及其等效性、力的合成概念,并提出探讨的核心问题:合力与分力有什么关系呢?

[说明:通过现象及问题的呈现,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物理学的亲和感,萌发好奇心,激活思维,产生急于探究的冲动,这是科学探究活动自主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

2.1.2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以两个共点力合成为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主要解决以下问题:(见表1)

[说明:应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设计方案,明确待测量,选择器材,设计操作步骤。使学生体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制定方案的能力。]

2.1.3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根据学生设计的三种不同方案(见表2),分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若干个小组,进行操作、测量,学生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工协作。

[说明:三组设计大同小异,各有其优缺点,但具有互补性。对于学生设计方案的热情和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即使方案有缺陷或不完善,也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标准模式或方式,否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科学探究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

2.1.4大胆猜想谨慎验证

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学生经分析初步发现:力的合成并不是将两个力简单相加,合力可能比任何一个分力都小,合力的方向一般也与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同。但要直观地发现它们满足平行四边形还很不容易,这时应引导学生以某组数据为例,在同一点分别做出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力的图示,鼓励学生科学探究需“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分析并猜想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用其它几组数据进行验证。

[说明:猜想尽管带有一定想象、推测成分,具有偶然性,但它是学生依据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进行思辨的结果,是创造思维的表现,也是科学家科学研究中产生的新的想法,新的发现途径之一。课堂上应结合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形象展示,启迪学生思维,做出猜想并验证,使学生了解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2.1.5交流评估形成结论

在猜想得到验证的基础上,A.B.C三组同学间互相交流各自用不同方案得出的结果,概括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形成结论。然后分析各组实验设计及操作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法,进一步完善方案。在了解矢量与标量的区别后,明确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切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2.2回归生活

引导学生思考课前大屏幕呈现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必要时小组讨论,协商解决,待学生基本完成后,利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清晰地展示出力的合成知识在这些问题中的具体应用。解开这一组谜团后,可让学生思考:实际中物体往往受到多个共点力,怎样求多个共点力的合力呢?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说明:通过学生间交流合作,培养集体协作意识,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并完善方案,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发现新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在不断解决又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为其进一步探究留下拓展的空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79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