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过程与放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清洁、也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而火力发电又在电能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电能最主要的来源。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
[提问]
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
点和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
[激疑]
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分组实验探究]
锌铜原电池原理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教师讲解]
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设疑]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体会到,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思与评价]
在刚才的分组实验中,同伴或其他组的同学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启发?你又提出了
哪些好的思路?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你现在还能设计出其它的原电池装置吗?
[课后作业]制作水果电池
[小结]
通过前面的两组分组实验,我们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学们对于通过实验来进行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也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需要,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出了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用途不同的实用电池,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那么,你所知道的电池有哪些呢?
[学生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常见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巩固练习]
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假如要求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你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证据和结论又是什么?
补充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镁B石墨C铝D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AXYZBXZYCYXZD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
问题:
(1)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2)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加入NaCl的作用是
5、生活中,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试结合生活实际讨论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答案:1.BD2.C余略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高一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启发、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PPT展示火力发电示意图。

情境引发的系列问题:

【问题1】燃煤发电过程中伴随着怎样的能量转换关系?

【问题2】火力发电有哪些优缺点?

在火力发电的过程中,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环节才能转化为电能。由于转换环节多,能源利用率低,造成能源的极度浪费。那么,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提出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

能?

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创设情景

引发思考

原电池概念引入

【过渡】

问题:在导线中产生电流的本质是么?

问题: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什么反应?

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够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板书】原电池概念

分析讨论得出:

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而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

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理论,初步让学生认识到原电池是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工作原理探究

【过渡】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够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那么,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内容,并总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一】


问题:实验现象是什么?

问题: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什么?

问题:分析电子的转移情况,谁失电子?谁得电子?

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化学能转化成什么形式的能量?

问题: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实验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问题:锌片上有什么现象?

问题:铜片上有什么现象?

问题:使铜片表面产生氢气的电子是谁提供的?

问题:怎样知道所架设的桥梁中有电子流过?

【实验三】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并接上电流计,插入稀硫酸。

问题:电流计转动说明什么问题?

问题:电子如何流动?

问题:导线中电子定向移动产生电流,溶液中的电流怎么产生的?

【板书】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动画展示】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

【小结】

1、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必须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放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同时架设桥梁,让电子从氧化反应区域转移到还原反应区域,形成原电池。

2、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本质上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是同时进行的,距离不但可以产生美,还可以产生电。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内容


【实验一】

锌片逐渐溶解,锌片周围有气泡产生;

Zn+2H+==Zn2++H2↑

锌失电子,H+得电子;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必须使氧化反应(失电子)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




【实验二】

锌片:锌片逐渐溶解

铜片: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锌提供给溶液中H+的电子

电流计









【实验三】

导线中有电流产生;锌片负极,铜片正极。

外电路电子流动方向:

锌→铜

内电路:阳离子→正极

阴离子→负极

锌片(负极):氧化反应

Zn-2e-=Zn2+

铜片(正极):还原反应

2H++2e-=H2↑

学生观看视频


加深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认清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方向,为下一步实验做铺垫。

通过指针的偏转,结合实验二,得出电子的流动方向。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如何利用电流计判断电极的正负。

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

教师引导过渡,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问题:如果两极的材料相同和不同时,将会产生什么现象?

问题:如果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不同时,将会产生什么现象?

问题:如果两个电极在同一容器和在不同容器中,将会产生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内容。

学生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必须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两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必须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师】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请同学们思考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都有哪些?

学生尝试着总结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学生思考总结,更深入的理解原电池

课堂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思考,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

评价反馈

课堂练习

思考并回答

及时巩固

学以致用

根据本节课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自制水果电池。

学生课后完成

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铜片(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三、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必须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2)两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4)必须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四、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化学能与电能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材分析
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会判断正负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3)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水果电池。
(4)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初步认识传统干电池、二次电池及常见的新型电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2-4(改进)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根据已有电学知识生成跟原电池相关的概念(正负极、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等)。
(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根据实验2-4的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并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5)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常见化学电源,学会用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化学电源的发展和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识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三.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五.教学主线:(第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引导】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同时了解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二次能源,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又是如何转化,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过渡】通过图2-7,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中,火电仍居榜首。结合图2-8燃煤发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回答】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提问】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有何弊端?
【小结】环境污染,转化步骤多、损失大。
【提问】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必须要选择合适类型的化学反应。电流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引起的,在前面学过的哪种反应类型有电子的转移?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实验2-4改进)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教师引导
①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何变化。Cu和稀硫酸能反应吗?
②将锌片与铜片并排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③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次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铜片表面的气泡可能是什么?
②该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③电子从何而来,如何流动?
④该过程有电流产生吗?如何证明?
④在铜片和锌片之间连接电流表(或小灯泡)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这个过程实现了哪些能量之间的转化?(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②如何判断该原电池的正负极?
③如何用式子表示正负极表面的变化过程?
④在内电路中,溶液离子的流动方向如何?
实验改进: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改成“小试管+锌粒+铜棒+稀硫酸”原电池,现象更明显,而且能明显观察到铜片表面产生气泡速率的变快。
【过渡】原电池的发明实现了化学能和电能的直接转化,怎么判断一个类似的装置能否组成原电池?(能否有电流产生或使用电器能够运行)
【学生活动】P41“科学探究”,学生自行从给定的用品中选择组成原电池,画出电池装置示意图。根据小组画出的示意图进行实验,讨论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使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探究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实验用品:锌片、铜片、铁片、石墨电极各两套,导线、金属夹、灵敏电流表、果汁、酒精、250mL烧杯。
【讲解】根据学生实验结果Cu-Zn、Cu-Fe、Cu-C、Cu-Cu、Zn-Fe、Zn-C、Zn-Zn、Fe-C、Fe-Fe、C-C等可能组合进行分析,得出可形成原电池的装置。
【思考与交流】通过以上实验,原电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各起什么作用?构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
【小结】原电池应由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电解质溶液作反应介质,提供离子移动;导线,使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课外作业】
1.制作水果电池,并画出水果电池的构造示意图,下节课作交流展示。
2.从课本、商场、网上等了解化学电源的发展,了解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下载相关图片、录像、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以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引导】将上节课介绍的原电池真正应用到生活中是很不方便的,但是真正要改造成化学电源给予应用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有代表性的化学电源。
【展示】一粒锌锰电池
【投影】图2-11(省去电子转移方向)
【提问】①图片中几种物质的作用;②电子移动方向;③负极电极方程式
【学生回答】
【思考与交流】P42“思考与交流”,分析锌锰电池为何失效,如何改进?
【过渡】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最大弊端是什么?(一次电池,电池垃圾,引出二次电池)
【投影】图2-12(略去正负极的标注)
【提问】①图片中几种物质的作用;②电子移动方向
【学生回答】
【过渡】现代社会对耗电量高的便携式电器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对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更加青睐。
【投影】展示一系列新型充电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
【讲解】每种电池优势
【过渡】燃料燃烧的本质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直接燃烧转化成的热能再转化成电能时转化率不高,燃料电池的面世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投影】图2-15(略去电子移动方向、正负极标注和H+移动方向)
【提问】①判断正负极;②电子移动方向;③负极电极方程式;④H+移动方向;⑤该电池总反应;⑥与干电池或蓄电池的不同之处
【小结】化学电源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第二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教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制作的水果电池,并分组讨论,推出最优秀的作品。
【学生】交流与展示自己作品,并讲解制作过程。
【教师】原电池转化成技术产品就是化学电源,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池是干电池。下面请我们的同学展示有关三种化学电源工作原理的演示文稿。并讲解。
【学生】交流与展示。(①干电池:锌锰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②充电电池: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③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要回收废电池?废电池如何处理?
2.为什么说燃料电池是绿色能源?

高一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一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之后,了解了火力发电原理,进一步学习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首先展示电池和火力发电图片,引出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话题,紧接着提出探究主题:

第一个探究主题: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学生通过两个探究问题和实验探究,从能量转变的角度分析实验中能量变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得出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完成第一个探究主题。

第二个探究主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通过探究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与稀硫酸是否反应,及铜片表面产生气泡原因,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进行,从而使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从而形成电流。

第二个探究主题:原电池的组成是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原电池的正负极如何确定?原电池的工作条件是什么?原电池的组成是什么?从结构来看,原电池的必须有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以及一些辅助物(容器和导线)。由于负极在反应中提供电子,所以一般用易失去电子的活泼的金属;而在反应中正极上获得电子,因而用能导电的物质,一般是不活泼的金属;电解质溶液要保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容易盲目去探索。本节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因为小组的每个成员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同,充分的讨论有利于组内的交流和互助,使实验探究活动成为全体同学而不是部分尖子生的活动。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肯定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心里有很多想法,其中不乏正确的和错误的,常规的和富于创新的想法。因此要让学生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既能丰富学生对原理和正确结论的多角度的认识,也是对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肯定和保护。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应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小组较合适,以便于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和讨论。在学生实验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接受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个别指导。

教学过程中分别设计两组学生探究实验和一组学生自主探索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问题,并用模拟动画进行理论探索,目的在于加强了物理化学知识的综合,提高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结合人类探究原电池的历史和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将引导学生研究相关内容,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敢于置疑,勤与思考,善于与人合作,回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去获取信息,会利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算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养成务实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件知识,充分体现人文内涵,发挥探究对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体验到在实验中的收获所带来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尽管本节课,通过学生探究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①引入火力发电让学生分析,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逻辑性不强,让学生花费了较多时间。

②在引导学生实验中,尽量是简单实验,恰当引导,以免学生产生问题。

③有些探究问题难度太大,问题的导引跨度过大,没有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干扰,影响学生听课效率。

④在有些知识的处理上还存在理解上误区,在以后的教学中多研读教学参考,做好调整,多总结,多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之后,了解了火力发电原理,进一步学习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首先展示电池和火力发电图片,引出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话题,紧接着提出探究主题:

第一个探究主题: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学生通过两个探究问题和实验探究,从能量转变的角度分析实验中能量变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得出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完成第一个探究主题。

第二个探究主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通过探究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与稀硫酸是否反应,及铜片表面产生气泡原因,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进行,从而使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从而形成电流。

第二个探究主题:原电池的组成是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原电池的正负极如何确定?原电池的工作条件是什么?原电池的组成是什么?从结构来看,原电池的必须有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以及一些辅助物(容器和导线)。由于负极在反应中提供电子,所以一般用易失去电子的活泼的金属;而在反应中正极上获得电子,因而用能导电的物质,一般是不活泼的金属;电解质溶液要保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容易盲目去探索。本节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因为小组的每个成员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同,充分的讨论有利于组内的交流和互助,使实验探究活动成为全体同学而不是部分尖子生的活动。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肯定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心里有很多想法,其中不乏正确的和错误的,常规的和富于创新的想法。因此要让学生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既能丰富学生对原理和正确结论的多角度的认识,也是对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肯定和保护。由于本节课采取讨论式和学生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应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小组较合适,以便于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和讨论。在学生实验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接受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个别指导。

教学过程中分别设计两组学生探究实验和一组学生自主探索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问题,并用模拟动画进行理论探索,目的在于加强了物理化学知识的综合,提高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结合人类探究原电池的历史和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将引导学生研究相关内容,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敢于置疑,勤与思考,善于与人合作,回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去获取信息,会利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算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养成务实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件知识,充分体现人文内涵,发挥探究对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体验到在实验中的收获所带来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尽管本节课,通过学生探究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①引入火力发电让学生分析,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逻辑性不强,让学生花费了较多时间。

②在引导学生实验中,尽量是简单实验,恰当引导,以免学生产生问题。

③有些探究问题难度太大,问题的导引跨度过大,没有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干扰,影响学生听课效率。

④在有些知识的处理上还存在理解上误区,在以后的教学中多研读教学参考,做好调整,多总结,多反思。

分享: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5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