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5、诗五首教案(语文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5、诗五首教案(语文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5、诗五首教案(语文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

1、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2、据题质疑:
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3、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4、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

(1)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当儿童笑问客人的时候。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主题:《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

1、学生齐读诗歌。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品味感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4、主题:《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课堂小结。

《回乡偶书》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不事雕琢,言辞亲切平和,却深情表达了回乡的喜悦和对岁月流失的感伤。《夜雨寄北》(又称《夜雨寄内》),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三、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m.JaB88.CoM

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4、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5、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6、有感情地背诵。

四、《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4、名句赏析: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2)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附: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默写背诵诗歌

相关知识

25.《诗五首》导学案


25.《诗五首》导学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阈()宦化()萋萋()柯()
2.文学常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 、 、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乐天”就是。
3.《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
4.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二、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三、学习第一首《杂诗》
1.朗读《杂诗》
2.作家作品简介:
小组讨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是一种什么意思?相当于什么?

2、“应知”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五、品味感悟:
思考:①“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②“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六、课堂小结
《杂诗》表现作者(),()的精神。
《夜雨寄北》(又称《》),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感情。

第二课时
一、预习反馈
1.背诵《杂诗》、《夜雨寄北》。
2.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淮上与友人别》
合作探究
二、《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4、思考:①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里东西?有什么作用?
②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5、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
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4、主题讨论:
四、《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3、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途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这是一首七言诗,“酬”的意思是。
②、解释下列各句中词语的意思:
⑴二十三年弃置身(弃:)
⑵暂凭杯酒长精神(长:)
4、诗中“万”、“千”是实数还是虚数,该如何理解?再举出这样的例子两例。

5、诗中引用典故的一句是。
6、颈联使诗的情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五、【诗文赏析】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本课小结】

总结反思
我的收获与体会:

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30、诗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教学难点

诗中意境的体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
(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
(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赏析《江南春》
1、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怎么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许多寺庙,笼罩在烟雨蒙蒙中,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
2、学生阅读《江南舂》,思考:
[问题一]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问题二]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诗中描写了莺、绿、红、水、村、山郭、酒旗下寺、楼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无哏贷美和向往之情)

四、作业
试背五首诗。

第二课时
一、齐诵五首诗

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揭示标题,划出标题停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将诗人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奠大的精神慰藉。将月亮人格化了)
[问题二]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三、教师范读《望岳》
1、介绍泰山。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舂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会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如此美景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看那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得到?(要点提示:登岳)
[问题二]由此首诗,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混气概)

四、赏析《观沧海》
1、教师结合图画讲述:一个人登上一座山石,面对着波涛翻滚的大海和海中树木茂盛的山岛,看着一轮红日仿佛从海面升起。如果此时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战事连连告捷,正挥师北征,他会作何感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具有(心胸开阔、雄心勃勃、野心勃勃、一统江山、囊括宇宙、称霸天下¨予肯定)。
2、诵读全诗。
3、合作探究。
[问题一]诗中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
[问题二]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要点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银河代表宇宙,可它们似乎就在大海里运行,从波涛中涌出。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像融为一体,绘摹出大海万千气象和吞吐星辰、囊括宇宙的气魄)

五、默诵《登飞来峰》
[问题一]与《观沧海》相比较,二者在写法、结构上有何相似之处?
[问题二]点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要点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六、作业
背诵五首诗

口语交际——古诗文朗诵

活动目的

1、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学生语文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参与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灿烂文化的感情。
3、激发学生朗诵古典诗歌的兴趣,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修养。

课前准备
1、结合六、七单元古诗的学习,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练习正确、有感情、抑扬顿挫地朗诵这些作品。
2、收集课外古诗文作品,确定一些补充篇目,练习声情并茂地诵读,做好赛前的积累准备。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结果按组评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各组选出1位,共四位同学与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另选两名主持人,共同讨论确定评分标准。
5、在黑板上写出“古诗文朗读背诵比赛”大字及彩色花边图案等,以营造气氛。
活动过程
1、主持人开场演说,并宣布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2、四个小组按次序每组各齐声朗诵指定的一篇古文和一首诗歌,评委亮分并给予点评。
3、由组长到主持人处抽签得到朗诵篇目若干篇,各小组准备10分钟后开始第二轮比赛。

5、主持人宣布最后得分结果。教师对整修比赛过程做总结,点明意义,多多表扬,提出希望。

诗词五首(语文版七下)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诗词五首(语文版七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并背诵五首古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对比联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串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背诵诗词,理解大意,把握诗词描绘的形象、意境,体会感情。

难点描绘意境。突破方法

对古诗词的教学,就是在基本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诵读、多感悟,通过诗

词描写的形象、意境,来达到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投影片。

◆学生准备

熟悉五首古诗词及补充资料。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1.朗读,体味

2.重点提2.把握情感

3.拓展巩固3.对比朗读

一、《迢迢牵牛星》(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境导人。投影古诗。秋夕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2.牛郎织女的故事,尽人皆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借助这个神话传说,抒发情感的。(板书题目)介绍:《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

3.“诗”是抒情色彩较浓的一种文体,要想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当时的意境,就必须反复朗读,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谈谈本诗

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4.请同学们将这种情感通过吟咏来表达。(师要做必要的示范和指导)

5.请同学们将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1.看投影,朗读古诗,进入情景。

2.结合注释①了解《古诗十九首》:收

录在萧统编的《文选》,题目都是用

诗的首句为题。

3.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结合注释,理解

内容,积累词语。

谈本诗所抒发的情感(全诗抒发了

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

情)

4.至少找五位同学来表演,可选好、

中、差同学轮流表演。

5.改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内

容要充实、丰富;语言要优美,能将

人带入意境之中。

小组评议,将最佳作品在全班朗读,

朗读仍要做到有声有色。

二.《渡荆门送别》(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每个星期天的下午返校的时候,母

亲送你上车,你总会觉得有些许留

恋,这时,看看路旁的树,都会觉得

它们似乎在向你招手,谈谈当时的

感受。

2.板书《渡荆门送别》,提问“送别”到底

是谁送,送谁?

3.请反复朗读本首诗,并结合注释,理

解诗意。请同学们把自己体会到的

意境,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4.朗读表演。(本诗充满激情,最好请

几位男同学来表演)

1.各抒己见,谈出真情实感。

2.整体感知,找到理解本诗的突破口:从首尾两联看,是故乡水……长江送诗人离家远游。

3.把握诗歌字面意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本文是作者顺流而下,但他却说江水跟从自己游览,可见诗人的大气魄;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莽莽无际的辽阔草原,依然滔滔不绝,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晚上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乘船的诗人仍旧喜爱那不远万里伴随着他的家乡水,诗人虽是远行,却少了几分忧愁多了几分激情)

4.朗读。

三、拓展阅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李白的诗句很多都与长江有联系,

大家就曾学过他的《早发白帝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开

阔,激情荡漾。

(投影):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请同学们朗读、比较,这首诗与《渡

荆门送别》在意境上有何相似之处。

1.朗读、比较。

这也是李白青年时期初次出四川

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

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

眉山尖的半圆的秋月,山月的影子

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

流,好似也依恋着这个初次离家的

游子,与《渡荆门送别》有异曲同工

之妙。

2.两位同学将两首诗做对比朗读表

演。

四、复习导入《春望》(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杜甫的《望岳》。,那是作者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怎样的豪情壮志。可是诗人在中年却经历了安史之乱,长安被占,诗人被俘,在长安城时,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板书题目、作者)

背诵《望岳》,朗读《春望》,了解背景。

二、重点提示(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录音,范读。

2.简介律诗各联的名称,并提问。

(1)首联写什么景象?你怎样理解

“草木深”?

(2)颔联中的“花”、“鸟”怎会使作者

“溅泪”、“惊心”呢?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情感?

(3)“家书抵万金”是否太夸张了?

3.国难家愁使诗人变成了怎样的形

象?

1.听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自由朗读,排除字词障碍。

2.记录、记忆。

(1)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的破败、人烟

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含着人作者无限的感慨。

(2)由于感伤国家破败,看到美丽的

花、听到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

自己的感伤。

(3)并非夸张,这是作者对亲人思念

之切所致。

3.描述诗人的形象。

三、辐射对比(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诗人的爱国情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体会,让我们以读来进一步体

会诗歌内涵。

2.下学期我们将学习杜甫晚年的代表

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通过

这三首诗会对这位诗史的一生有所

了解。(投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小组轮读课文,互评。朗读表演。

学习自学、讨论,整体感知即可。不

做过多要求。

2.看投影,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形成印象。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两首诗歌,一首低回婉转,一首意境宏大,都是中国诗歌中的

精品。请同学反复吟咏,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搜集一两首与这两首诗在内容、写法上

有相似之处的诗歌做做比较。读了《春望》一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

安城中,目睹春花,耳闻鸟鸣,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

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

些插不住了簪子了。

五、板书设计参考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皎皎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荆门

2.填写诗句

①迢迢牵牛星,________。

②________,札札弄机杼。

③盈盈一水间,________。

④________,江人大荒流。

⑤月下飞天镜,。

⑥,恨别鸟惊心。

⑦烽火连三月,。

◆个性练习设计

1.请写出至少三句有关写长江的诗句。

2.阅读《相见欢》,回答下列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心绪。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________。这首词中的

“愁”与“春望”中的“愁”有什么不同。

3.古人描绘凄惨环境时,常用一些动物形象的描写。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1.回顾旧知

2.指导朗读2.感知理解

3.诱思导学3.思考表达

4.引导辐射4.拓展丰富

一、情境导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李白曾有一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

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虽是

一首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

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朗读记忆,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岑参是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释题(“歌”是指歌

行)

二、指导朗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初读课文

2.听读、正音、范读。

3.请大家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巡视,个别辅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读

课文。

2.请2至3名同学朗读课文,其它同学

帮助正音。听读,把握感情基调。

3.自由诵读,熟悉课文内容。

三、诱思导学(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诗的前四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疾风

暴雪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这一比喻句的本体、

喻体分别是什么,你认为这个比

喻句用得好吗?为什么?

2.哪几句是写酷寒中的军营生

活。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作顺

序是什么?

3.(投影:“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中哪一句

与李白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

妙。请找出来并默读。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1.默读思考(从视觉角度):

作者把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比喻

成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十分新

奇、贴切。,作者不畏奇寒、昂扬向上的精

神得以表现。

2.分析发言:

次六句写酷寒的军营生活。运用反衬的手

法,先着意写“珠帘”、“罗幕”,以见主人地位之尊贵,取暖设施之优越;但是穿“狐裘”、盖

“锦衾”仍觉寒冷异常,乃至都护也手脚僵

直,拉不开弓,穿不上甲。“瀚海”二句从帐

内写到帐外,仍紧扣“寒”来写。

3.默读雪地送别的四句。勾划诗句“山回

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畅谈感受。

边地虽酷寒,但不觉其苦;主客虽难舍,

但不觉缠绵。本诗气势磅礴,精神昂扬。

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四、引导辐射(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赏读《沁园春·雪》,思考:这两首诗中的景物都是以“雪”为主,但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

(此题旨在使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学生回答,要联系词句:两首诗都对雪景做了描写,都表达的是不畏严寒,积极向上的精神。岑参的诗主要突出边地的奇寒,毛泽东的词,描写北国雪景,色彩丰富,动静结合,两首诗各有千秋,都是传世名篇。

五、导入《西江月》(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朗读带。

2.请同学谈听了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1.静听、欣赏。

2.谈感受(仿佛来到了乡村夏夜,明亮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

二、朗读理解(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名解说作者、题目。

2.指导朗读。

1.依课下注释解说:西江月,词牌名。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爱国词人。

2.个人朗读、齐读。

六、诱思导学(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出思考题。

(1)在上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

物,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同学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

(2)上片,夜色清幽,气氛恬静,那么

下片则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2.提出问题。

(1)你如何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

(2)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

忽见。”这句中看出:本来很熟悉茅

店的位置,一时竞找不到了。这是

为什么呢?

3.鼓励个人背诵,看谁背得快。

(提出齐背要求:声音洪亮、注意语速)

1.理解词意。

(1)词人选取了风、月、蝉、鹊这些寻常景物,经过巧妙组合,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惊鹊”、“鸣蝉”似写动实写静,以动衬静,真神来之笔。

(2)由近而远,着力描写远处的“星”、“雨”、“茅店”、“路”、“溪桥”,与上片清幽、恬静的氛围相映成趣。

2,分组讨论,明确:

(1)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鸣,在他听来,俨然是蛙儿们在“说丰年”。

(2)词人因醉心丰收景象而竟忘了自己的位置,反映了词人当时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

3.踊跃背诵。集体背诵。

七、辐射比较(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写农村风光的诗

句?与本诗描写的意境有何异同?

交流,思考。(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

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诗一词。在作者的笔下,一幅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或令

人感慨,或使人陶醉,在思想、情感上都给予了陶冶,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

六、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召开一次讨论会,围绕对古诗文的不同看法展开讨论。观点一:“古诗文那么难

学,现在又不写古诗文,有什么必要学呢?”观点二:“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学习古诗文可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语文

整体水平。”你怎样看待上述两种观点?你还有其他观点吗?将你的观点说出来,并

说说理由,大家讨论。

教学探讨与反思

古诗文教学,一要重视“读”,特别是朗读;二要重视“想”,联想诗人创作时的意境;三要重视“情”,品味作者所抒之情。做到了这三点,就差不多了。另外,应利用早自习,多积累名家诗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810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