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学案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正数和负数”,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1正数和负数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甲乙丙
甲——3∶22∶2
乙2∶3——3∶1
丙3∶10∶1——
试计算甲、乙、丙三个队各自的总净胜球数.
思路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甲队主场以3∶2赢乙队,甲队有1个净胜球;甲队客场又以3∶2赢乙队,又增加了1个净胜球.甲队与乙队的两场比赛中甲队净胜球的总数为2.
甲队与丙队的两场球,甲主场以2∶2与丙队握手言和,甲队净胜球数为0;甲客场以1∶3负给了丙队,这场球甲队的净胜球数为-2.甲队与丙队的两场比赛中甲队净胜球数为-2.
总之,甲队与乙队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为2,与丙队的两场比赛净胜球数为-2;这样甲队总净胜球数为零.
相信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分析,自己也能说出“乙队总净胜球数为1,丙队总净胜球数为-1”.老师可以让学生来试试说说看.
特别提醒:股票的涨跌、球赛的胜负都是当今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主动去接触或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同时也充分说明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我们所学的数学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4春季某河流的河水因春雨先上涨了15cm,随后又下降了15cm.请你用合适的方法来表示这条河流河水的变化情况.
思路分析:从上面的叙述可见河水的水位是先上涨了,随后又下降了,水位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也就是说“最终水位的改变量是零”,或者说“水位的总变化量是零”.
与最初的水位相比先上涨的15cm,可以记作“+15cm”,而随后又下降了15cm,可以记作“-15cm”,这样水位又回到了原来最初的位置,“水位的总变化量是零”,即这个变化量为“(+15cm)+(-15cm)=0cm”.
特别提醒: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如果某个量经两次或多次变化后又回到了最初状态,就可以用“0”来表示总变化量;或者说这个量的最终变化量是“零”.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零的内涵极其丰富,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在以后讨论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时,需要提醒学生重视零的一些性质,并关注零在这些概念或运算中所“扮演的角色”.
四、思考问题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绝对不会做的题目很少,但由于没有把问题看懂而造成的不会做的题目却相对较多.一旦老师帮助学生把问题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学生往往都会说“这题其实不难”,“我也会做,只是没有认真读题罢了”.
怎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效获取题目呈现给我们的信息,做高效的阅读者?这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问题。教师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应该投入充足时间,而且一定要持之以恒.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学习材料,但是很多学生却把教科书放到一边,到处去购买一些价值并不高的参考资料,不认真去挖掘教科书蕴含的丰富营养.这些做法或倾向也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调整的,如果教师能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地养成阅读教科书的好习惯,养成认真阅读数学问题的好习惯,那么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学习能力的提升都会受益非浅.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19年数学7年级上册人教版 有理数的加减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1)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形。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包括正小数)及数0的四则运算。现在引入了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那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呢?
2.问题:[
一位同学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问题中并未指出行走方向。(大部分同学都会用小学学过的的知识来完成。先给予肯定,鼓励同学们对小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再鼓励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分类):
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同号两数相加法则)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了50米,写成算式就是:(+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
写成算式就是:(―20)+(―30)=―50。
(师生共同归纳同号两数相加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我们先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写成算式是(+20)+(―30)=―1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写成算式是:(―20)+(+3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方()米处。
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所得和的符号似乎不能确定,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式中的加数不妨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
你能发现和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3)=();(+3)+(―10)=();
(―5)+(+7)=();(―6)+2=()。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0=()。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为零
问题:会不会出现和为0的情况?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问题:你能有法则来解释法则3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0=()。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一般地,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3.例题:
例:计算:
(1)(+2)+(―11);(2)(+20)+(+12);(3);(4)(―3.4)+4.3。
解:(1)解原式=―(11―2)=―9;
(2)解原式=+(20+12)=+32=32;
(3)解原式=;
(4)解原式=+(4.3―3.4)=0.9。
4.五分钟测试:
计算:(1)(+3)+(+7);(2)(―10)+(―3);(3)(+6)+(―5);(4)0+(―5)。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在按法则运算
运算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问题:要借助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8:1,2,3。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59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