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新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都为一系列的欧洲的风情,它向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各地人文历史的窗户。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书页间自由快乐地穿梭旅行,感受身未动,心已远的境界。
《29、一座铜像》是其中的一课,抓住一座城市的标志性铜像这个点,叙述了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而炸毁布鲁塞尔市时,他机智地用自己的小便扑灭了导火线,保住了城市,保护了全城的百姓,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并为他建立了一座铜像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本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小于连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个单元整合学习的高度,掌握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去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
本单元重点训练的目标是,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目标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找近义词等。
二、学情简介
反复朗读,自我感悟。是我班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自主感悟的能力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中有想法,但不知如何表达,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去感悟课文内容的方法。然而,就本课学习来看,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缺乏对英雄这个概念的具体理解,因此在全文学习中,贯穿理解急中生智的含义;以及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了解比利时人民为何塑造一座撒尿小男孩的铜像的原因自然成为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训练的重点目标,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架设平台,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形成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8个塞、尿、迸、涸、库、屹、览、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节。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了解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3能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并能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这座铜像。
四、教学设计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导入新课前,我带领学生一起浏览世界各国著名城市的风貌。(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的导读课中,已初步浏览了许多著名的城市:透过小艇我们了解了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浏览了令人神往的日内瓦,参观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今天我们就要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游览一下,去瞻仰一座铜像,去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课件出示应作相应调整、布鲁塞尔风光图片,最后定格于于连铜像。)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觉?
2、出示课文第一节,朗读并质疑。
意图说明: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让同学们通过图片文本,回顾本单元介绍的异国风情,然后将画面定格于一座铜像,自然揭示了本课阅读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简单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感,再阅读本文的第一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针对课文中与之相矛盾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学时,当我问道:看着这座铜像,读了这段介绍以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有的问:为什么布鲁塞尔的广场上要矗立着这样的一座铜像?这个人究竟做了一件什么事,人民都要纪念他?他只是撒了一泡尿而已,为什么称他是英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也为教师的教提供了突破口。
3、揭示板书课题:29、一座铜像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哪几节向我们介绍了关于这座铜像的故事。
意图说明: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引出课文的重点学习段落。
第三板块:重点研读课文第三节,感受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1、指名1人朗读课文第3节,思考:小于连究竟做了什么,使人们将他称为英雄?请你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简要回答。
2、交流出示板书:急中生智浇灭导火线
3、借助字典,理解急中生智。
意图说明:从教材内容来看,小英雄急中生智是一个显性的信息,学生初步阅读便能够捕捉到,但对急的具体理解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通过读文划句,直奔事件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板书,一是为学生概括节意作铺垫,二是为深入研读提供抓手。
4、深入研读第3节,联系相关语句感受急。
(1)默读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搞破坏。想一想,小于连发现了怎样的险情,请你画出有关句子,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当时的情况险、急在哪里?
(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搞破坏。这段话应出示)
(2)交流出示板书:路过小院发现险情(干涸连着)
(3)师生配合朗读,了解发生险情的过程。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于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在要求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来细化对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感悟,借助同伴互助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表意见的机会,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学生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勇敢作铺垫。
对干涸一词的理解,我采用查字典的方法,请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拿出工具书,查查干涸这个词语的意思,字典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干涸的涸既干的意思,同学们也就了解了这个词语,干就是涸,涸就是干,从而也知道了这个词语原来是用两个同义词来进行构字的。
5、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
(1)为什么小于连非得用自己的小便浇灭导火线呢?请你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说说原因。
a.填空:
面对滋滋燃烧的导火线,小于连想到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想到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又想到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最终他________________。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仍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但理解的重点落在智字上。通过说话训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虽然当时小于连想出的方法有些不雅,但这也是最好、最合适的方法,在学生完成填空的同时,教师则通过随机的引读,反复强调情况的紧急,这样无疑也使学生明白了要想把课文内容学深、学透,联系上下文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和勇敢。这也是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撒尿的小男孩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的缘由。
(2)引读:小于连急中生智,布鲁塞尔城-------全城的老百姓---------直至结尾。
随机板书:城市保住百姓得救
6、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第3节节意。
意图说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而概括节意是本年段的重点训练目标。起始阶段,教师应为学生概括节意提供一定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尝试概括。在这里,我就引导学生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7、引读第4节理解词语瞻仰。
瞻仰这个词语的意思既恭敬地看,相信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及平时的知识积累,能很快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还设计了一次小练习,即:除了课文中说到的瞻仰铜像以外,我们还可以瞻仰什么?这样,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对瞻仰这个词语的语言环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板块:总结概括,引导实践。
1、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
2、小结:其实,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在游览时,不仅要观赏风景,还应该去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
意图说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学生学语文,不仅是要感悟文本的内涵,还要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结合本单元的导语,我将本课教学的语言实践目标定位在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知道游览名胜,可以赏景,还可以了解历史。从而,将课堂学习引向广阔的生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
附板书设计:
路过小院发现险情(干涸连着)
一座铜像(小英雄于连) 急中生智浇灭导火线
(瞻仰)城市保住百姓得救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座铜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二、教学要求及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四、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课文后练习题1和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名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评价同学生读书情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五)课外引申,加深印象
1、美丽的布鲁塞尔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请你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铜像的来历。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如果你作为游客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你会给小于廉带去什么礼物呢?(交流)
(六)总结全文,揭示规律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内容、感情、学习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受到启发、感想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阅读《注音自读课本》中的《孙中山的故事》。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座铜像》探究感悟”,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探究
1、课文中提到的侵略是什么意思?
侵略的意思是以武装入侵、政治干涉或经济文化渗透等方式,侵犯别国的领土和主权,掠夺别国财富,奴役别国人民,干涉别国内政,损害别国利益的行为。
感悟
①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他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接着,发现院子里有几颗夺目的火星迸跳着。
这部分简短的语句把事情的起因小于连去广场的途中闻到火药味交代得清清楚楚。浓烈的意思是浓重而强烈;夺目的意思是耀眼;迸的意思是向四处溅射或爆开。
②小于连急忙跑过去,只见一条又长又粗的导火线,在干涸的深沟里吱吱地燃烧着。他沿着深沟往前跑,发现导火线连着市政府地下室的大火药库。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在搞破坏。
从又长又粗、吱吱地燃烧着、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看出情况危急。想象如果导火线继续燃烧,将会有什么后果?导火线系着市政厅的安全,系着布鲁塞尔城的安全,系着全城老百姓的生命。从沿着、发现看出小于连爱动脑筋,善于观察。从断定一词不难看出他小小年纪已经懂得识破敌人的阴谋,沉着老练,见多识广。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一座铜像》课后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总之,课堂中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座铜像》教学案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把所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能力,这是我语文教学的主旨。力争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使学生不仅在学,更希望他们能把外在的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和能力。教学实录片断一:师:同学们,你们看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广场上也有一座铜像(出示背景为布鲁塞尔城广场上小于连的铜像照片),就是这位小男孩,你能用几句话说说这位小男孩的样子吗?(出示句式:小男孩。)生:小男孩大大的脑袋,翘翘的鼻子,笑嘻嘻地在撒尿,太调皮了。生:小男孩翘翘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光着身子,正在小便,真是可爱极了。生:小男孩头顶着卷曲的头发,他圆圆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他光着身子正在调皮地撒尿。生:小男孩真是既调皮又可爱。大大的眼睛,歪着脑袋,挺着个大肚子,光着身子,在撒尿。师:从同学们的描述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眼中的这位小男孩十分顽皮、可爱。请大家再来读读比利时人眼中的这位小男孩是什么样的呢?(师出示文中句子: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正在撒尿,真是又调皮又可爱。)师:轻声读,读出语气。(生自由轻声读句子。)师:小男孩什么样?谁愿意来读?师指名读句子。师:是啊!这位同学读的时候,通过对卷卷的、翘翘的、光着身子、正在撒尿这些词语语气的把握,使小男孩既调皮又可爱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板书:调皮、可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师:我们以后在写人物的外貌时也可以学着这样的方法,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具体。现在,让我们大家也来学一学他这样把小男孩调皮可爱的样子说出来吧!(师出示填空:小男孩,,,正在,真是。)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并使这一学习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这需要有一个感染、感化的过程。首先,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先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小于连的样子,再出示课文中描写小于连外貌的句子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读,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方法活灵活现地把小于连又调皮又可爱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眼前。最后我还设计了填空,使学生刚习得的写作方法进一步强化。这样的训练过程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其次,学生知识能力的内化还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巩固和提高,针对这一语言能力的掌握,我还在课后设计了读写结合的训练介绍自己熟悉的塑像,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使用这一作文方法思维能力。教学实录片段二:师:如果导火线上的火花没有浇灭,那城市将会被毁、老百姓将会妻离子散,那是多么凄惨的事呀。幸运的是,小于连用他的机智保住了布鲁塞尔城,也使全城的老百姓得救了,看,今天美丽的布鲁塞尔风景依旧。(师配乐播放布鲁塞尔城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布鲁塞尔城的魅力。)师:正是因为有了小于连,美丽的布鲁塞尔城保住了,也使布鲁塞尔成为欧洲最美的风景城市之一,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师引读第四节:于连用自己的勇敢、机智挽救了布鲁塞尔城市,不仅成了布鲁塞尔的小英雄,而且也是世界闻名的小英雄,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因此(学生齐读第四节)
师: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是啊,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怎么样?(师出示: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
生: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佩服他遇到紧急情况能急中生智想出办法解决。
生: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敬佩他勇敢与机智。
生: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喜爱他、敬佩他的聪明。师:是啊,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故事的小朋友,都会敬佩他的机智、勇敢。我们也来学习用凡是都的句式来说说。(师出示句式:凡是,都。)(学生先在下面小声准备。)师:谁先来说?生:凡是到过日内瓦的人都会被那里绮丽的景色所陶醉。生:肖明凡是看到老师,都会向他们打招呼。生:凡是听过小于连故事的人,都会佩服他遇到紧急情况能急中生智想出办法。生:凡是到比利时旅游的人,都会去看看小雨连的铜像。分析:本课教学中还涉及到了凡是都句式的认识、理解与运用,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的学习只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了使学生能在真正理解该句式的前提下掌握并正确运用,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学习的体验中。前面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小于连的英勇故事,更敬佩他能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能想出好办法使整个布鲁塞尔城市保住了,百姓得救了,大家由衷地感激于连。因此,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指导学生反复读句子,理解凡是都句式的用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不仅学着用新学的句式说话并且能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接着,针对这一句型对学生进行拓展的说话练习给予巩固。通过这样的层层指导、练习使语文的知识点扎根于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知识与能力。语文课上要使学生真正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与知识,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会运用课文中规范的、优美的语言,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也给老师提出了更深入研究的目标。老师只有在细读文本的前提下,理出文本语言重点,通过层层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情感。
参考资料
小于连的自白
我叫小于连,因为用铜铸成且常常一丝不挂撒尿不止,所以很多外国人特别是中国朋友形象地称我为撒尿的小铜人。别看我个头只有50厘米,我可是布鲁塞尔第一公民。
我生于15世纪勃艮第王朝时代的布鲁塞尔,由于我的出生档案不幸毁于兵荒马乱之中,因此我的生卒日期已无法考证。我之所以闻名遐迩,仅仅因为我为布鲁塞尔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而已。当年,当外国入侵者点燃炸药引线准备炸毁布鲁塞尔时,我急中生智撒尿浇灭了导火索,才使布鲁塞尔幸免于难。布鲁塞尔市民为了纪念我,为我立了一座石像。后来到了1619年又专门塑造了一尊铜像取而代之。因此,我便成了比利时500多年历史的忠实见证者。
比利时人民在屈辱中挣扎的历史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自我记事起的15世纪到18世纪,比利时先后经由勃艮第、西班牙和奥地利统治。到1794年,法国又占领了比利时,直至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然而,拿破仑的失败并未结束外国统治比利时的历史。拿破仑的敌人担心法国扩张势力卷土重来,于是决心在法国东北边界建立一个具有缓冲作用的屏障国家,结果1815年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将比利时移交荷兰统治。直到1830年比利时才摆脱荷兰统治而独立。至此,我多灾多难的祖国才终于结束了外族统治的屈辱历史。
我也有我自身的苦恼。白天还好,游人如织,他们一边与我拍照一边听关于我的历史和传说,我也把他们看个清清楚楚,站在各色人中,倒也陶然自乐。可是到了晚上,特别是寒气袭人的漫漫冬夜,留下我一人孤苦伶仃,好生凄凉。幸好,经好心人提议,布鲁塞尔市政府终于在20世纪后期为我雕塑了一个年龄相仿的异性同伴,虽然隔了几条街道,但我终究有伴了。
此外,还有令我十分痛心的事,那就是我多次被盗。首次被盗发生在177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士兵将我掳走,险些引起布鲁塞尔市民的骚动;路易十五令士兵将我物归原主后,愤怒的市民方得以平静。在此后200余年里,我又陆续被盗过10多次,好在每次都是有惊无险、失而复归。所以,我痛恨那些仅以一己之私利而欲将我占为己有的唯利是图之辈。
如果参观者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我穿着他们本国服装的模样,因为遇到外国国庆时我便会穿上该国的民族服装。说到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1698年,巴伐利亚总督见我常年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心有不忍,便赠我一套礼服,这是我塑像以来的第一身衣服。从此,各国政府都以赠送不同的民族服装来表达对我的爱心和对比利时人民的友好情谊。我的衣柜里至今还摆放着北京市于1979年在布鲁塞尔建城1000周年时赠送我的一套中国民族服装呢。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西师版三年级上册《一座铜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
1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
2质疑。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指导学习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指导学习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
3指导学习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1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
2全班交流。
3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座铜像》教案(三年级上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
1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
2质疑。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指导学习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指导学习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
3指导学习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1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
2全班交流。
3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述性诗歌,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句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诗歌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有较强的探究学习意识,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书写认真,朗读、课外阅读和习作水平较高,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困扰、渺茫、晨曦、劳作、边陲、翩翩起舞、焕然一新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首歌。课件出示深圳城市建设图片,背景音乐为《春天的故事》)
2.歌中唱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指名说)
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
现在的深圳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著名的经济特区。可是以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3.是啊,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读诗歌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为每一个小节标上序号,把你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课文中的生词都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生词,指名小组读,齐读。)
面庞困扰渺茫
晨曦劳作边陲
翩翩起舞焕然一新
3.这首诗歌一共几个小节?八个小节。(指名朗读)
4.指名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原来的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回答。
5.读了这首诗歌,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指名质疑)
三、细读感悟,理解文本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小村庄吧。
1.请你默读第1、2小节,看看它告诉我们什么?
(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板书:昨天。这座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贫穷落后)
2.可是,短短的几年时光,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自己读读37小节,看看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自由读诗歌)
指名回答:村庄的道路、房屋的变化,城市建筑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变化等。
3.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相机板书: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4.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要读出你的感受。(指导朗读)
5.是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焕然一新!
(1)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2)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指名回答)
(3)请你读读这句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指名回答,你有什么感受?(相机板书)
(5)你能有感情的读读这一小节吗?(指导朗读)
6.改革开放让深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如果配上音乐来朗读这首诗,我想你会更深切的感受到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诗人那种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指名配乐朗读全诗)
四、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深圳昨天今天对比的图片,播放《春天的故事》)
深圳,这座昔日的小村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座座厂房,所有的变化让世人瞩目。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缓缓流过,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我们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直到有一天,你回头看看过去的日子,不经意之间你会忽然发现,原来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同学们,只要你愿意去观察、去思考,你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你会感受到时间在流动中带给我们的永恒。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如今提到中国,世界人民的眼里只有佩服和惊奇,毕竟,中国变了。请你在课后读读《中国一日》,感受一下中国的飞速发展。
六、布置作业
1.把诗歌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2.观察自己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把它记下来。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今天
改革开放
贫穷落后翻天覆地
焕然一新
教学反思
深圳、改革开放等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因此在导入环节,我用现在的深圳图片配乐导入,引导学生谈话交流歌中的内容,让学生对深圳的发展感到惊叹,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兴趣,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新课标强调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初读感知,读通诗歌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由原来的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切入,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边读边思考。
在细读感悟、理解文本的这个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3-7小节,引导学生读文章,谈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在美读中体会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在学生理解了内容,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之后,我就重点指导朗读。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等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我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读,如赏读,个人读、同桌读、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总结升华这一环节中,我再次出示深圳昨天今天对比的图片,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时间给村庄、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读的容量加大了,形式增多了,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还不够,我应该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情况下,谈出自己真切的感悟,发表建议。我会继续努力,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的内容,力偶啊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板书课题,解题。
2. 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自学诗歌。
1. 围绕课后题1.2进行自学。
2. 小组讨论。
三、汇报自学收获。
1. 指名读诗,说说写了什么。
2. 小组轮读诗歌,说说每节写了什么。
3. 你读懂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1. 师范读。
2. 学生练读。
3. 指名读。
五、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1. 学生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
2. 教师补充。
六、朗读诗歌。
1. 试着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2. 背诵喜欢的句子。
七、课堂练习。
填空
昨天指的是(),是一座()。
今天指的是(),已变成了一座()。
18、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通过比较,体会特区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到现代化新城的巨大变化。
2、质疑问难,理解课文,积累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质疑问难,理解课文。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我国从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邓小平爷爷在广东一个小村庄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把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由此也拉开了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今天我们来学习反映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的诗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1、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三、分小组合作学习
1、正音“边陲”“和着音乐”
2、这首诗描述了深圳特区原来与现在的不同,体会第3节在文中的作用。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结合最后一节,理解变化的原因)
4、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指导诗歌朗读
五、体会诗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1、提问:你们感觉诗中哪几句写得很形象、很生动,为什么?你能联想到什么?
2、全班讨论
3、总结:本诗作者以最大的激情歌颂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歌颂了我们伟大祖国美好的今天与未来。
板书设计:
18、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贫穷落后
环境变化
今天(焕然一新)改革开放政策好
人的变化
教学效果反馈:
“和着音乐”的“和”是多音字,在这里读hè,教学时要加以强调。
本课教学我以朗读训练为主,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学生朗读兴趣浓厚,收效不错。
诗歌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太大,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于老师的“说教”上。
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长城王崧舟教案教学设计-筑起一座活长城,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越国时期,直到明代。八达岭长城是明代长城的精华。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凝聚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心血与智慧!然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多少代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灰飞湮灭。唯长城宛若一条腾飞的巨龙,气势磅礴,多少的风风雨雨中,依然屹立。长城王崧舟教案教学设计-筑起一座活长城
这样的长城,是我们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引得无数中外游客竟折腰,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样的长城,作为我们炎黄子孙需要我们去登,需要我们去看,需要我们去理解,需要我们去感受,/需要我们去赞美,更需要我们去刻骨铭心。它仅仅是一座长城吗?不,屹立在长城的背后是更崇高的中华民族,是中国人!我们去登,去看,去理解,去感受,去赞美,去刻骨铭心不仅仅是长城,我是在读筑起长城的人那。其实所有的读,所有的感受到最后汇成一种感觉:我们真的感到很自豪,很伟大。
一、登长城。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这个班有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来!说说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师:(没人举手)肯定有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长城工程浩大,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多。从这句话,我体会到长城工程非常的浩大。因为,它所用的石头可以修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而且这道墙非常非常的长,可以围绕地球一周,还有剩下的。这说明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说得不错!(板书: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咱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再读!
(生齐读)
师:再读!
(生再齐读,后指名读)
师:把浩大、艰难读出来!(指名读)
生:(读,略)
师:浩大读出来了,艰难没读出来。
生:(读,略)
师:不错,你读!
生:(读,略)
师:听王老师读。(范读,略)你读!(接连指5名学生读)
通常当人们刚认识一个人,我们肯定先是注意到是他的外表,然后引起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个人的内在美,同样,登上长城后,我们先是感觉到它工程浩大。围绕着长城工程浩大,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多。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article/几个方面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去领悟长城的雄伟。让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长城的雄伟,刚毅,坚强,庄重的形象。
二、赞长城
师:同学们,成千上万的参观者闭上眼睛。(生闭眼)随着王老师的描述,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在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肢体健全的正常人,也有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等等。睁开眼睛!把你看到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写下来。写第一题上,写完以后,连起来再把那个句子读一读。开始!
(生写作业第二题(见附一),师巡视)
这一环节,把长城形象化,具体化,让孩子从不同角色去赞美长城,不仅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是一次感情上的提升,在运用中移情体验,发挥想象,老师和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了任务。
师:把你想像到的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一位双腿残废的
师:等等,等等,双腿残疾,不要说残废。
生:一位双腿残疾、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写得好!你再想像一下八旬老人,双腿又残疾。他会怎么赞叹长城?他的那个话该怎么读?得读出老人的味道。
(该生再读)
师:像老人了。(笑)尽管声音低沉,感情确是非常深沉。
生:(读)一位满头银发、年近八十的爷爷,(师:又来一位八十的老人。)(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登上长城,/article/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你看!老人激动得嗓子都沙哑了。(笑)咱们不说老人,说别人吧!
生:一位环游了世界的领导人,带着他的家人,随着人群满怀激情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像一位领导人!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外国人的吗?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奇怪?美国人的中文怎么这么好?(笑)模仿模仿美国人说中文的口气!
(生用外国人的口气重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能不能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用英文说说啊!确实了不起。咱们可是武汉外国语学校的同学。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verygood!
师:真好,真好!verygood!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小孩子的吗?
生:一个仅有三岁的小弟弟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肯定是个神童,(众大笑)三岁的小孩就能发出这样的赞叹,神童!也说明咱们的长城也确实了不起。
生:一位满头白发的外国老人,拄着拐杖,随着导游的介绍一起兴致勃勃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真好!同学们,这就是咱们的长城啊!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来带着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感情。咱们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三、赞筑起长城的人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课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晃的夕阳
啊,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
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祖国边陲的这座村庄,
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
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人们呢?我熟悉的乡亲们呢?
难道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
不,他们没有离开故土,
在这里,到处看到那熟悉的面庞。
他们开着卡车,运送水泥、钢材,
提着皮包,和外商谈判办厂。
伴着灯光,学习杂交水稻的知识,
和着乐曲,翩翩起舞放声歌唱。
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脚下,
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界射向四方。
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就像那彩色的特区新城一样。
这就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
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
传递着新的信息,描画着美好春光。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之一》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识字一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568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