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在梦的远方2》,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梦的远方
林清玄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教学设想:
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母爱话题导入: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
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
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病榻前的
关切焦灼,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
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
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二、作者简介(创设情境)
欣赏作者林清玄的肖像图片,一方面引出温文尔雅的林清玄自信坚强的一面及其
强烈的个性、远大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引出其创作风格,以此为本文教学作铺
垫。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17岁开始发表作品,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
作(1973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
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
次。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
量。他本人长得没有文章漂亮。他头一次在大陆与读者见面时,林清玄自我介绍
说:“想生在盛唐,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为台湾八小家;想长到一米八,
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陈晓东,但很多人
都说我长得像达摩或十八罗汉;我儿子说,爸爸,你快成伟人了,因为《世界伟
人传》上的伟人大多是秃头。”
三、整体感知——“读”
1.教师提示:采用自由读、抽查读、推荐读等形式,走进作品中,使学生通过各
种形式的读与作者产生共鸣,自己受到感动。
2.学生进行交流,口述故事情节,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教师给予肯定鼓励
,达成共识。
3.读完后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文章以什么为顺序?(时间)
*以什么为线索?(回忆)回忆了母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那么,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些故事?
(请大家翻开课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误喝香仔油,母亲救我一命。
②撞缝纫机脚险送命,母亲为我流泪。
③体弱大补得疝气,为我奔走两年。
④照顾无微不至,奇迹般健康起来。
⑤成绩好性格古怪,为我烦恼伤心。
⑥算命求得心安。
⑦离家在外求学远,担忧牵挂、惦念。
⑧讲述求梦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四、总结归纳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请珍爱这份
情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满怀信心地去描绘人生绚丽的图画。
五、课后作业
1.母爱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查找有关母爱的文章、诗词佳句。
2。认真读读日本童话,想想它给了你什么启示,请再找两个这样的哲理寓言故事,下节课讲给同学听。

相关阅读

2.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课前自主
[走近作者]
王海桐,北京大学学生,2001年四川省高考状元。
[识记积累]
1.正音
拙劣浑浑噩噩樯橹金戈铁马
诠释干瘪丑陋逡巡懵懂世事
尴尬世事尘嚣呓语刻骨铭心
2.辨音
呜咽人才济济
咽喉无济于事
3.辨形
苛刻啼笑皆非恬静灰心丧气
坎坷流言蜚语概括法网恢恢
呵护
4.词语理解: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浑浑噩噩:形容混沌无知的样子。
逡qūn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玉树临风:形容英俊潇洒的样子。
释然:放松。
诠释:解释。
攥住:用手握住。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啼笑皆非:哭笑都不是,形容处境尴尬或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状态
懵懂世事:糊涂,不明白事理。
尴尬:处境窘困,不易处理。
呓语:梦话。
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跟随在后面。
呵护:保护,爱护。

【课文初探】
1、导语主要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主线(文眼)是文中的哪句话,找出来。

3、细读课文,找出各部分的“困惑和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关键句。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
A.绚烂询问嶙峋恂恂而起
B.呜咽咽喉哽咽吃糠咽菜
C.攥住编纂篡夺算术
D.稚嫩秩序铁椎困难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组
A.重叠叠加跌价跌跌撞撞
B.彷徨仿佛羞涩差错
C.巴恬静怡然懵懂坑蒙拐骗
D.糟蹋拖塌踏步一沓糊涂

【疑难探究】
1.如何理解“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

2.作者说:“不如做黑夜里的烟火,在刹那,用一生的热情幻化绚烂的景致,照亮我们苍白的灵魂。”此话意在强调什么?

3.如何理解“生活是在偶然雨必然间彷徨的流浪汉”?

【文段精析】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习惯!多么可怕又强有力的力量!我无法否认,这种习惯给我的生活和学业带来了很大的促进,可它同时也带给我巨大的压力,虽然最开始我并没有觉察到。这种压力,随着岁月流逝逐渐强大,以至于因我在高考模拟考试中发挥失常,父母再三强调“不给我压力”时,我苦笑——这份压力来自十几年前的那次惩罚,那次训斥,甚至那次奖赏。这是不是应了佛家人说的“因果”?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发现“习惯”带来了另一个负面效应:我害怕出错,我变得和我母亲一样追求完美,唯一不同的是——我清楚明白地知道:“完美”永远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样的心理障碍和十三四岁特有的偏执与不驯,“成就”了我初中三年灰色的心理历程。
1.文中开头说:“习惯!多么可怕又强有力的力量!”请你说说文段中“习惯”的“可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请联系全段内容,解释“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一句在文段中的具体含意。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A、岱宗(dài)温馨(xīn}隽永(juàn)游目骋怀(chěng)
B、伫立(zhù)糟粕(bó)租赁(lìn)舐犊情深(shì)
C、和煦(xù)箴言(jiān)揣摩(chuǎi)长篇累牍(dú)
D、慰藉(jiè)肄业(sì)驾驭(yù)残羹冷炙(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思忖赋予人才倍出食不裹腹
B、装潢向往原形毕露以逸代劳
C、幅射谜团欲盖迩彰察言观色
O、臆测奥秘剑拔弩张以德报怨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有关人士指出,司法公正要在实体,程序以及保证实体、程序公正的法律设施等方面。
②美方强调美国政府一个中国的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立场没有改变。
③我国政府规定,自3月20日起,在国内销售的转基因食品,必须进行。
A、体现奉行标示B、表现执行标识
C、表现执行标示D、体现奉行标识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似乎有一种不可理喻的力量,将我一分为二,又将我合而为一。
B、正当他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时候,突发脑溢血,九死一生。
C、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
D、穿上时装的妹妹,容光焕发,趾高气扬,愈发让人喜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我国公民因私出国和从事出入境中介服务的机构逐年增多。
B、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实质,是日方能否真正正确认识和对待那段侵略历史。
C、国际局势处在最为深刻的变化,需要各国人民冷静思考、认真对付。
D、只有农民富裕了,农村进步了,农业发展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6、填入下面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他生病住院也不好好休息,在床边、桌于上堆了不少书、信和文稿,,而仅仅换了一个地方办公。
A.简直使人怀疑他是病人。
B.谁也不会把他看作病人
C.简直使人以为他不是病人
D.他决不会被人着作病人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答: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

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答:

4.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语言表达】
1.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美呢?

①因而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
②也许废墟和残垣断壁本身就是美,这种美与其整体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有关。
③不论是帕台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我们推想它失去的部分时,不是依据实感,而是依据这种想象。
④我们的感动,就是看到残缺美的感动。
⑤这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2.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流水与树根的对话。
一天,流水遇到了树根。
流水讽刺树根说:

树根谦和地回答:

到了春天,流水穿过山涧,走过草地,惊讶地看到树根滋养出的鲜花装点了大地。

3.从下面这则关于四川大地震的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概括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听到乐刘会的呼救声,救援人员闻讯赶到。此时乐刘会压在废墟中已近70个小时,援救过程中她断断续续告诉记者:
“被困时,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我等着你们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
“我听到外面有人在说话,我就不停地喊救命……”
“没有(你们的)声音,我就不喊了。我要节省力气。”
“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
“我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在里面会自己保护自己的。”
在废墟中,她告诉其他被埋的同事:“一定要坚持,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正是靠着坚定的信心,她熬过了漫长的时间。
5月15日下午4点,被埋72个小时后,乐刘会终于获救。当躺在担架上的乐刘会看到妈妈时,她再也忍不住了,放声痛哭。
论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论据: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课文初探]
1、导语主要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介绍写作的缘由和主线(文眼)。
2、主线(文眼)是文中的哪句话,找出来。
——“我愿意写我的困惑和思考,而不仅仅是‘状元成长录’。”
3、细读课文,找出各部分的“困惑和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关键句。
——导语部分:
困惑:“在无数人眼里,我是一个‘很会考试,考得很棒的人’。这让我不舒服。”
思考:“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肉的。”
——《奶奶拂袖而去》:
困惑:“真可惜,我只是个他人口中‘无用’的女孩,既不美丽,也不灵巧。”
思考:“任难以成为‘梧桐’的无奈与不甘心做‘梧桐’的抗争在心底拔河,注定我永久地挣扎与反抗。”
——《我比想象的灵巧》:
困惑:“一句无意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
思考:“态度是成功的标准,对于自我生存的态度,可能是启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也可能是锁头。”
--《习惯是一种力量》:
困惑:“在在有意无意的暗示、训言中,我慢慢变得很努力地去做每一件事,总期望能做得更好,一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猛然惊觉这成了一种习惯。”
思考:“这种习惯给我的生活和学业带来了很大的促进,可它同时也带给我巨大的压力。”
——《享受青春的美丽》:
困惑:“而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小姑的不幸英年早逝这一意外又沉重的打击了我。”
思考:“所以没有永远,只有这一刻,可以为我们感受和掌握。”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困惑:“什么时候我不再需要他们的鼓励,我会真正坚定而自信地走上自己的道路?”
思考:“这些呵护使我所有信心的来源。”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答案:C
2.答案:D
【疑难探究】
1、如何理解“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
——提示:要成功,必须得付出。
2.生命没有永恒,要把握住现在。
3.作者的梦想美丽而羞涩,是源自于她的时而自信时而自卑,自卑之时,她以为生活要靠偶然的机遇;自信之时,她相信生活是必然的结果,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困惑。
【文段精析】
1.答案:一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高考模拟考试中发挥失常。二是造就了自己初中三年的灰色心理历程——追求完美但又觉得完美可遇不可求。
2.答案:习惯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了促进,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A(B粕pòC箴zhēn。D肄yì)
2、D(A人才辈出B以逸待劳C辐射欲盖弥彰)
3、D(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表现;表示出来;显现出来。
奉行:遵照实行。执行:贯彻施行;实际履行。标识:表明特征,用以识别的记号。标示:显示。)
4、B(不可理喻:没法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蛮横、固执、愚昧。九死一生:死的可能性远大于活的可能性,但终于脱险。比喻多历艰险而大难不死。风声鹤唳:形容非常慌张,到了自惊自扰的程度。趾高气扬:脚抬得高高,得意扬扬,形容骄傲自大、自命不凡的样子。)
5、B(A搭配不当,“因私出国”后加“人数”;C成分残缺,“变化”后加“时期”;D词序不当,应为“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村进步了”。)
6、C
【诗歌鉴赏】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阅读提升】
1、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2.(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3.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4.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语言表达】
【参考答案】
1.②①③⑤④
2.示例:流水:你永远处在黑暗中,瞧你丑陋的样子,只知道喝我的汁液,你一无是处。
树根:是啊,我匍匐地下,默默地汲取,是为了春天变得更加美丽。
3.示例:论点:信心能创造奇迹。论据:四川大地震中,乐刘会被埋在废墟中72个小时。她坚信会有人来救援,并一直坚持到获救。
【写作训练】
【构思提示】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示例之二
第一课时
一、教师提示:
这是一篇悼词,从内容上看,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特点是说理,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把道理说清楚,使人家信服。议论文的写作主要靠推理,但优秀的议论文往往在说理中适当地运用形象的语言,来帮助阐述抽象的道理,使要说的道理明白易懂。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还能以情感人。恩格斯的这篇文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1、2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这两段,有形象的记叙描写,也有抽象的议论,哪里是形象的记叙描写?哪里是抽象的议论?
2.议论的要点是什么?
3.如果没有第一段这样的记叙描写,作者开头就写“马克思永远离开我们了”,接着就是第二段的议论,效果将会有什么不同?
4.第一段记叙描写和第二段的议论是怎样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第一段是记叙描写,第二段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议论的要点是提出全文的论点--两个“对于”介词结构。第一段这样的记叙描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鲜明动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没有这样的记叙描写,文章就不能产生这种感人的力量。但这种记叙描写是为第二段的议论服务的,它与记叙文开头的交待时间、地点、人物,是不同的。
三、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3——6自然段)
(一)分析第三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者运用了一个比喻性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在马克思以前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种种唯心主义说法,以说明马克思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用的是哪个词语?这个词语的本义是怎样的?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出:这个词语是“繁茂芜杂”。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有的宣扬人类社会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发展的,有的宣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总是把物质和精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颠倒了,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繁茂芜杂”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二)分析第四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这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作者运用了比喻性的语句,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请找出这样的语句。
②“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具体谈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出:“在黑暗中摸索”是个隐喻句。“豁然开朗”是比哈性词语,意思是眼前突然出现光明的境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来剥削工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以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对此虽也作过研究,但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顺应自然的、永恒的。这是由于他们受时代的局限和带有阶级的偏见,他们不可能发现真理,不可能正确解释这个问题,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学说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的说法,所以作者用了“豁然开朗”这个词语。“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热烈赞颂了马克思这一光辉发现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鲜明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第五段,紧扣上两小节,以极大的热情,对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工作以高度的评价。
第六段指出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研究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以此推动革命事业。同时说明了科学也是一种生产力。
(四)教师小结:以上四个自然段,承接前文第二个“对于”介词结构,阐述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贡献,说明马克思是最伟大的思想家。
第二课时
四、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7、8自然段)
(一)分析第七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这段阐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作者用“得心应手”、“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语来赞颂马克思。这些词语各写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怎样的表现?
②对马克思一生的革命活动,作者特别颂扬马克思创建“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这是为什么?作者是怎样颂扬马克思这个伟大功绩的?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出:“得心应手”,表现了马克思高超的斗争艺术;“热烈、顽强”,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很少见”,是对上述诸方面的概括。第一国际的建立,是《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的伟大实践,是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进行最后斗争实现共产主义的真正起点,所以作者特别颂扬这一点。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让步性的假设复句,“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自豪”。这些描写性的词、语、句,极其生动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如果不用这些描写性的词、语、句,即使用更多的笔墨,也不能收到这样动人的效果。
(二)分析第八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马克思毕生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所以革命人民爱戴他,阶级敌人憎恨他。这一段里,作者也用了形象的描绘,来代替抽象的议论,你认为哪句是形象的描绘?
②“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个比喻句,具有怎样的含义?如果不用比喻句,这意思就怎么表达?效果将会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出:这个比喻句很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如果不用这个比喻句,就得分别阐述这两层意思,那样一来,文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三)教师小结:以上两个自然段承接前文第一个“对于”介词结构,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说明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
五、朗读第九自然段,指出这是全文的结论
六、教师总结:
这篇论文,极其简洁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文章不仅令人信服,并且令人感动。令人信服,是因为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他的业绩是客观存在,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感动,则是因为文章在说理过程中,适当地有机地运用描写性语言,从而打动读者的心弦。这种形象的语言,有时是一整段,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词语,它与议论性的语言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产生征服人心的力量。这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般地说,优秀的议论文往往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在今后阅读论文、写作论文时,都要注意这一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


3“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板书:赞其功

四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八自然段)。

用下列练习引导。

1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马克思有如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

参考答案:

1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

3不是,他没有“私敌”。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板书:颂其德

五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

1“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

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不可估量的损失。

六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改后文段,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

第二自然段用两个“对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氯气
1、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结构
(1)位置:
(2)原子结构:
(3)存在形式:
2、氯气的物理性质
(1)状态:(4)毒性:
(2)颜色:(5)密度:
(3)气味:(6)溶解度:
3、氯气的化学性质
(1)Cl2与金属的反应
与Na的反应:
与Fe的反应:
与Cu的反应:
说明:
①大多书金属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与Cl2发生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
②变价金属与Cl2反应时被氧化为高价。
③干燥的Cl2在常温下不与Fe反应,因此可用钢瓶贮存液氯。
④CuCl2溶液在较小浓度时为蓝绿色,较大浓度时为绿色。
(2)Cl2与非金属的反应
①Cl2与H2的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应用:工业制盐酸
思考1:在点燃和光照条件下H2与Cl2反应的现象为什么不同?

②Cl2还能跟其他一些非金属单质反应,如磷单质;但不能与C、O2直接化合。
2P+3Cl22PCl3(液体)
PCl3+Cl2=PCl5(固体)
思考2:燃烧一定要有O2参加吗?

(3)Cl2与水的反应
①Cl2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叫,溶解的氯气少量跟水反应,
生成和。反应方程式。
实验4-4:氯水的漂白作用
现象:
结论:
实验4-5:干燥的氯气能否漂白物质
现象:
结论:
小结:起漂白作用的是,不是.
说明:HClO也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思考3:将氯气通入盛有湿润的石蕊试纸的集气瓶中,有何现象?

②HClO的性质
a.不稳定性,易分解.
2HClO2HCl+O2↑
b.强氧化性。能漂白染料和有机色质,还能杀菌消毒。
c.弱酸性。次氯酸是弱酸,酸性比碳酸还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③氯水的性质
叫氯水,饱和氯水呈色,具有刺激性气味,主要含有的粒子有:分子,离子,所以新制氯水有性、性和性。
说明:
久置氯水由于HClO见光分解,溶解的Cl2几乎完全反应,实际上变成很稀的盐酸,主要含有的粒子有:H+、Cl-、H2O。它不再具有新制氯水的漂白、杀菌、消毒作用和强氧化性,故必须随用随配,并保存在棕色瓶中。
思考4:a.有时打开自来水龙头,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为什么?

b.直接用氯气来漂白、杀菌消毒有什么不利因素?如何改进?

(4)Cl2与碱的反应
①Cl2与NaOH溶液作用
常温下,Cl2通入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lO、H2O,该混合液
就是漂白液,有效成分是,反应方程式为:。
②Cl2与Ca(OH)2反应
将Cl2通入冷的消石灰中,反应方程式为:。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有效成分是:,一般含有效氯约。
其漂白消毒的原理为:
Ca(OH)2+CO2+H2O=CaCO3↓+2HClO
漂白粉长期露置空气中会发生反应:而失效.
思考5:漂白液、漂白粉有何区别?存放漂白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Cl2和还原性物质反应
Cl2+2FeCl2=2FeCL3,
Cl2+2KI=2KCl+I2,
Cl2+Na2SO3+H2O=Na2SO4+2HCl
(6)Cl2还能与很多有机物质反应,生成多种含氯化合物.
4、Cl2的用途
是化学工业中的重要物质,可作消毒剂,制造盐酸、漂白粉、氯仿等有机溶剂,在有机化工中是合成等的重要原料。

二、氯离子的检验
实验4-6:完成下表

实验现象
解释或化学方程式

加入AgNO3溶液后加入稀HNO3后

稀HCl

NaCl溶液

Na2CO3溶液

自来水

蒸馏水
思考6:检验Cl-时,为什么滴加AgNO3溶液后还要再加稀硝酸?

三、成盐元素——卤素
1、卤族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与氯元素处于同一纵行——第Ⅶ族的元素还有:,这些元素最外层都有个电子,都是元素,都能与Na、K、Ca、Mg等金属反应生成盐,统称为。(X2表示)
2、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氧化性:F2Cl2Br2I2
(2)与H2的化合反应
F2Cl2Br2I2
条件无,冷暗处混合即可点燃或光照加热至500℃持续加热
产物
稳定性很稳定稳定不稳定很不稳定,
生成同时分解
化学
方程式
注:
a.HX都极易溶于水,在潮湿空气中都能产生白雾.
b.HX水溶液都是酸,酸性强弱为:HFHClHBrHI,切HF为弱酸,其余为强酸.
c.HX的还原性强弱为:HFHClHBrHI
(3)与水的反应
F2:2F2+2H2O=4HF+O2
Cl2、Br2、I2:X2+H2O=HX+HXO
3、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
(1)单质:F2可制取HF;Br2制备溴化物和溴酸盐;I2遇淀粉变蓝,用于检验碘盐。
(2)AgX:只有AgF可溶,AgCl白色↓,AgBr浅黄色↓,AgI黄色↓。
AgBr用于制变色眼镜和照相底片,AgI常用于人工降雨。

练习:
1、下列氯化物中,不能用金属和氯气直接反应制得的是()
A.CuCl2B.FeCl2C.MgCl2D.KCl
2.关于氯气的叙述中,下列正确的是()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的气体
B.氯气在自然界中既可以以化合态存在,也可以以游离态存在
C.氯气不能溶解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氯气
D.氯气、氯水、液氯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都属于纯净物
3.下列物质中,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A.Cl2B.氯水
C.NaClO溶液D.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
4.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既有分子,又有离子
B.新制氯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气体,该气体是氯气
C.新制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没有任何现象
D.新制氯水可以使干燥的布条褪色
5.在含有Ba2+离子的酸性溶液中,能够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AlO2B.CO32-C.ClD.SO42-
6.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Fe2++Cl2Fe3++2Cl
B.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l2+2OHCl+ClO+H2O
C.铝片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H=AlO2+H2↑
D.金属铝溶于盐酸中:Al+2H+=Al3++H2↑
7.A、B、C、D四种物质均含有元素X,有的还可能含有元素Y或者Z。
元素Y、X、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②X在A、B、C、D中的化合价分别为0、-1、+1、+5。
③室温下单质A与某种常见一元强碱溶液反应,可得到B和C。
④化合物D受热催化分解,可制得元素Y的单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X、Y、Z的元素符号:X:,Y:,Z。
(2)写出A、B、C、D的化学式:A,B,C,D。
(3)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33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