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和八国联军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②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导火线
2、经过:
①爆发: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日军控制制海权
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
内容影响
割三地: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领土损失严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两亿:白银2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四埠: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许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朝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廊坊之战,迫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联军和议→八国联军与清军共同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勾结,镇压人民反抗)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
↓
内容影响
赔款:白银4.5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炮台,允许驻军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禁止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强以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阶段标志
开始形成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订)
程度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或《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订)
△随堂练习——《全品》第1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2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二)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
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分析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
①《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难点分析:
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是难点。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各阶层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派袁世凯编练新军;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农民阶级则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但最终都失败了。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提问:“今年是纪念甲午中日战争多少周年?”
历史不容忘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一、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背景
(1)日本:
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日本国土狭小,
资源匮乏(出示日本地形图)
②经济危机,国内矛盾重重
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④长期充分的战前准备:
政策上,“大陆政策”;军事上,扩军备战,搜集情报
(2)中国: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材料:慈禧挪用北洋水师军费庆寿与日本天皇皇后捐献首饰作军费对比)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③军事上:有限的近代军事装备
④态度上:认识不足,虚骄自大,“避战求和”,寄希望
于西方列强“调停”
2、战争经过:(动态地图显示)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爆发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
重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幻灯片显示部分网址,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镜头。(播放《甲午风云》片断)
3、战争结果:签定《马关条约》——最严重、大大加深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马关条约》。(图片)
《马关条约》内容危害
赔二亿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割三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半个世纪
开四口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允设厂(资本输出)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影响:
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东亚病夫”。同时,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巨大获利也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时局图》)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清政府;维新派;革命派;农民。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历史。)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由旁白同学紧接着场景四结合幻灯片讲解)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
1.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面对民族危机进行了哪些探索?
3.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
主体知识
一、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从明治天皇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强占,侵略朝鲜、夺取,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②朝鲜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2.经过
①1894年7月,日本在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②日本在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日军在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③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这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
①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惩阻碍着中国的发展;巨额的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②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沉重的危机。俄、德、法“”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③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改革。
④中国和各阶层民众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①概况
A.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
C.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②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维护帝国主义的。
②经过
A.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的率领下从进犯北京。
B.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和光绪帝在逃往途中任命和与联军议和。
③结果及影响: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重难诠释
1.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①“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②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
③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知识运用
1.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内河新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新口岸
C.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巨额赔款
2.下列对三国干涉还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日本妥协告终B.反映了列强在侵华上的矛盾
C.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D.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3.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所产生的最严重的影响是
A.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B.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C.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峰
4.下列对于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农民阶级可以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以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请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评价这一观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单元第14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4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一、教学目标:
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的内容及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分析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
化。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
①《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
民地化的程度。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难点分析:
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是难点。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各阶层展开了一
系列的探索。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派袁世凯编练新军;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
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
阶级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农
民阶级则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但最终都失败了。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音乐导入(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提问:“今年是纪念甲午中
日战争多少周年?”
历史不容忘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一、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背景
(1)日本:
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日本国土狭小,
资源匮乏(出示日本地形图)
②经济危机,国内矛盾重重
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④长期充分的战前准备:
政策上,“大陆政策”;军事上,扩军备战,搜集情报
(2)中国: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材料:慈禧挪用北洋水师军费庆寿与日本天皇皇
后捐献首饰作军费对比)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③军事上:有限的近代军事装备
④态度上:认识不足,虚骄自大,“避战求和”,寄希望于西方列强“调停”
2、战争经过:(动态地图显示)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爆发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
重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幻灯片显示部分网址,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镜头。(播放《甲午风云》片断)
3、战争结果:签定《马关条约》——最严重、大大加深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马关条约》。(图片)
《马关条约》内容
危害
赔二亿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割三地
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半个世纪
开四口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允设厂(资本输出)
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
强国,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东亚病夫”。同时,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巨大获利也
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时局图》)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清政府;维新派;革命派;农民。通
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历史。)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由旁白同学紧接着场景四结合幻灯片讲解)
板书
第16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起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挑起战端:丰岛海面偷袭清军
一、中日甲午战争经过陆战:辽东半岛旅顺大屠杀
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结局:《马关条约》导致国势危艰
中国面临瓜分狂潮军事改革
影响清政府
戊戌变法
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兴中会
民众
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
四、重难点突破
1.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①“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②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
③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53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