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高》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目标:1、再次认识高(相对与小学)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3、会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各个边上的高
4、探索并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关系
重点:1、会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各个边上的高
2、探索并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关系
难点:画钝角三角形的各个边上的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接触过三角形的高,但时间相对比较久远,对高的定义的理解不是那么透彻,尤其是钝角三角形各边上的高的画法不是很到位,部分孩子在脑海里停留的是错误的高的位置。因此在初中阶段有必要让学生自己从实例中抽象出高的概念,并由此概念探究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各个边上的高的位置。
教学过程:
活动一:理解高
问:我的身高怎么测量啊?
学生交流,回答:从头到脚的距离。也可以看做是从头到地面的距离。
师强调:测量时,我们的身体保持直立,与地面垂直。
理解高时,我们可以把顶端当做一个顶点,过顶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高即顶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
也可以理解为“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垂线段即为高”
活动二:三角形的高
问题1:三角形按照角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学生回答引出三角形的分类。教师在复习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研究三角形的高。
问题2、画锐角三角形的高
师:你可以画出锐角三角形的高吗?你能画出几条呢?
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能画出三角形三边的高。
师:你能用语言描述你的作图方法吗?(允许学生交流后给出结论,要求学生回答尽可能标准)
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高。
问题3、折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观察三条高之间的位置关系
目的是探索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位置关系。有了前面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结论,学生比较容易得到结论,但是实际操作给学生的感官更为强烈。
结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问题4:作直角三角形的高
师:直角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呢?
生:3条。
师:你能将它的三条高做出来吗?
学生自己操作,操作后交流确认。
师: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是否满足我们刚才所给出的三角形的高的定义?
学生小组交流确认答案。
师追问:直角三角形三条高也相交吗?交于哪里?
学生确认给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
问题5:作钝角三角形的高(难点)
师:类比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应该有几条高呢?
目的:渗透数学中类比的思想,让学生对比着思考问题。
师:你能将它的三条高做出来吗?
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可以在此处引领学生回顾课前给出的树的高度的例子。类比的思考钝角三角形中夹钝角的两边上的高的作法。此处是难点,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
在确认了学生的思维正确的情况下,请一名学生黑板版演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师: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是否满足我们刚才所给出的三角形的高的定义?
学生小组交流确认答案:不满足。
应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高。
问题6:你能折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吗?如何可以,请观察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是否交于一点?
学生小组交流,交流之后分享。
其中之一:将钝角三角形固定在一张A4纸上,将三角形的三边所在的直线折痕折出来,过三角形的顶点作折痕的垂线,顶点与垂足的连线即为高。
这是本节课的高潮及最难点,也是结论的验证与应用的结合。给学生的思维以启迪,在操作中不断探索和应用高的相关知识,同时动手操作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但是难度还是现实存在的,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完整的操作,强调配合,小组团结,共同参与,得出结论。
结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综合结论: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活动三:三角形高的识别与应用
活动三:课堂小结
师:知识上你学到了什么?
生:(1)认识三角形的高线;(2)能画任意三角形的高线。(3)了解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师: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了我们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师:情感上你学到了什么?
生:通过折纸,画图等活动,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我们的识图技能,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6章概率初步》全章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6章概率初步》全章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六章概率初步
教材简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事件的分类及判断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稳定性;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及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认识可能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事件的分类和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然后通过试验感受在实验次数很大时,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稳定性,进而认识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本章内容是中考重要考点之一,主要以考查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等概念的区分以及简单的概率计算为主,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难度较小.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本章难点】
借助频率的稳定性理解概率,根据事件发生的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思想方法】
1.体会和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如通过类比,学习和区分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利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几何图形的面积的大小,确定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体会转化思想,如本章所涉及的有关几何概率的计算题都转化为用公式P(A)=来解.
课时计划
1感受可能性1课时
2频率的稳定性2课时
3等可能事件的概率4课时
1感受可能性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并能区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2.在实际问题中,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识别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教学难点】
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136~P13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必然事件:一定会发生的事件.
2.不可能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
3.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无法事先确定会不会发生的事件.
5.投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的点数,则下列事件为必然事件的是(A)
A.两枚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之和大于2
B.两枚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之和等于2
C.两枚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之和大于12
D.两枚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之和等于12
6.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有1个红球、1个黑球和2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不同外其他都相同,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白球可能性大于摸出红球可能性.(填等于小于或大于)
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下列问题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太阳从西边落山;
(2)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3)水往低处流;
(4)三个人性别各不相同;
(5)经过有信号灯的十字路口,遇见红灯.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
【解答】(1)(3)是必然事件;(2)(4)是不可能事件;(5)是随机事件.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最简单的方法:判断这个句子的正确性.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它就是必然事件;如果这句话是错误的,那么它就是不可能事件;其他情况均为随机事件.
【例2】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有7个红球、5个黄球、4个绿球,这些球除颜色外没有其他区别.现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如果要使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最大,需要在这个口袋中至少再放入多少个绿球?请简要说明理由.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此题中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解答】至少再放入4个绿球.理由:袋中有绿球4个,再至少放入4个绿球后,袋中有不少于8个绿球,数量最多,这样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最大.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对于此类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问题,由生活经验可知,在同类事物中,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则摸到或选中的可能性就越大,即可能性的大小主要看这个事件中出现这个结果的机会的大小.
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下列语句描述的事件中,是随机事件的为(D)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只手遮天,偷天换日
C.瓜熟蒂落,水到渠成D.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2.在利用如图所示的程序进行计算时,下列事件中,属于必然事件的是(A)
A.当x=2时,y=0B.当x=0时,y=4
C.当x>0时,y>0D.当x>0时,y<0
3.如图,转动如图所示的一些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当转盘停止时,猜想指针落在黑色区域内的可能性大小,将转盘的序号按可能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④①②③.
4.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大小、外形一模一样的5个红球、3个蓝球和2个白球,它们已经在口袋中被搅匀了,请判断以下是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必然事件.
(1)从口袋中一次任意取出一个球,是白球;
(2)从口袋中一次任取5个球,全是蓝球;
(3)从口袋中一次任取5个球,只有蓝球和白球,没有红球;
(4)从口袋中一次任意取出6个球,恰好红、蓝、白三种颜色的球都齐了.
解:(1)随机事件;(2)不可能事件;(3)随机事件;(4)随机事件.
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2频率的稳定性
第1课时频率及其稳定性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通过试验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在某一常数附近,并据此能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3.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
【教学难点】
大量重复试验得到频率的稳定值的分析.
教学过程
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140~P142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在n次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了m次,则比值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
2.一般地,在试验次数很大时,某事件发生的频率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即该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3.投掷硬币m次,正面向上n次,其频率p=,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p一定等于
B.p一定不等于
C.多投一次,p更接近
D.投掷次数逐步增加,p稳定在附近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小亮、小颖、小菁四位同学用投掷一枚图钉的方法估计顶尖朝上的可能性,他们的试验次数分别为20次、50次、150次、200次,其中,小菁的试验相对科学.
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红、黑两种颜色的球共60只,这些球除颜色外其余完全相同.为了估计红球和黑球的个数,七(4)班的数学学习小组做了摸球试验.他们将球搅匀后,从盒子里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把球放回盒子中,多次重复上述过程,得到下表中的一组统计数据:
摸球的次数n5010030050080010002000
摸到红球的次数m143395155241298602
摸到红球的频率0.280.3170.31
(1)请将表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请估计:当次数n足够大时,摸到红球的频率将会接近________.(精确到0.1)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用摸到红球的次数除以摸球的次数,得到摸到红球的频率;(2)从上面的试验可以发现,虽然每次摸出的结果是随机的、无法预测的,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摸到红球的频率将会接近0.3.
【解答】(1)0.330.3010.2980.301
(2)0.3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熟记频率的定义和稳定性是解此题的关键.
【例2】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除颜色外其他都相同的红球6个和白球若干个,每次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放回,摇匀后再摸,通过多次试验发现摸到红球的频率稳定在0.3左右,则盒子中白球可能有()
A.12个B.14个
C.18个D.20个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设袋中白球的个数为a.根据题意,得0.3=,解得a=14.
故盒子中白球可能有14个.
【答案】B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也可以直接用红球的个数除以得到红球的频率求得球的总个数,再减去红球的个数.
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某种彩票的中奖机会是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买一张这种彩票一定不会中奖
B.买一张这种彩票一定会中奖
C.买100张这种彩票一定会中奖
D.当购买彩票的数量很大时,中奖的频率稳定在1%
2.在一个不透明的塑料袋中装有红色、白色球共80个,除颜色外其他都相同,小明将球搅拌均匀后,任意摸出1个球记下颜色,再放回塑料袋中,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后发现,其中摸到红色球的频率稳定在30%附近,则塑料袋中白色球的个数为(A)
A.24B.30
C.50D.56
3.一粒木质的中国象棋子车,它的正面雕刻一个车字,它的反面是平的.将它从一定高度掷下,落地反弹后可能是车字面朝上,也可能是车字面朝下.七年级某试验小组做了掷棋子的试验,试验数据如下表:
试验次数2080100160200240300360400
车字朝上的频数14485084112144172204228
相应的频率0.700.600.530.560.600.57
(1)请将数据表补充完整;
(2)根据上表,画出车字面朝上的频率的折线统计图;
(3)如将试验继续进行下去,根据上表的数据,这个试验的频率将稳定在多少?
解:(1)0.500.570.57
(2)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3)如将试验继续进行下去,根据上表的数据,这个试验的频率将稳定在0.57左右.
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频率的定义
在n次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了m次,则比值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
2.频率的稳定性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2课时用频率估计概率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概率的意义,能根据某些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3.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初步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根据某些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143~P14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概率:用常数来表示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我们把刻画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2.一般地,大量重复试验中,我们常用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来估计事件A发生的概率.
3.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P(A)是0与1之间的一个常数.
4.用频率估计概率,可以发现,某种幼树在一定条件下移植成活的概率为0.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种植10棵幼树,结果一定有9棵幼树成活
B.种植100棵幼树,结果一定是90棵幼树成活和10棵幼树不成活
C.种植10n棵幼树,恰好有n棵幼树不成活
D.种植n棵幼树,当n越来越大时,种植成活幼树的频率会越来越稳定于0.9
5.在一次统计中,调查英文文献中字母E的使用率,在几段文献中,统计字母E的使用数据得到下列表中部分数据:
文献字母个数字母E的个数字母E的使用率
9821210.123
112379030.080
534406523810.098
3356979234110790.102
1082749531071922010.99
21956800752206658470.101
(1)请将上表补充完整;
(2)通过计算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字母E的使用频率在0.1左右摆动,并且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这种规律愈加明显,所以估计字母E在文献中使用概率是0.1.
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题】随机掷一枚图钉,落地后只能出现两种情况: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1)求真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试验,并将试验数据汇总填入下表.
试验总次数n204080120160200240280320360400
钉尖朝上的次数m4123260100140156196200216248
钉尖朝上m的频率n0.20.30.40.50.6250.70.650.7①②③
请补全表格: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为了加大试验的次数,老师用计算机进行了模拟试验,将试验数据制成如图所示的折线图.
据此,同学们得出三个推断:
①当投掷次数是500时,计算机记录钉尖朝上的次数是308,所以钉尖朝上的概率是0.616;
②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钉尖朝上的频率在0.618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据此估计钉尖朝上的概率是0.618;
③若再次用计算机模拟试验,当投掷次数为1000时,则钉尖朝上的次数一定是620次.
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
(3)向善小组的同学们也做了1000次掷图钉的试验,其中640次钉尖朝上.据此,他们认为钉尖朝上的可能性比钉尖朝下的可能性大.你赞成他们的说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根据频率的定义求解可得;(2)根据频率估计概率判断即可;(3)根据概率的意义,结合题意可得答案.
【解答】(1)0.6250.60.62
(2)②
(3)赞成.理由:随机投掷一枚图钉1000次,其中针尖朝上的次数为640,针尖朝上的频率为0.64,试验次数足够大,足以说明钉尖朝上的可能性大,故赞成他们的说法.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时,两者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当试验次数很多时,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率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
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下表记录了一名球员在罚球线上投篮的结果,这么球员投篮一次,投中的概率约是(C)
投篮次数1050100150200250300500
投中次数4356078104123152251
投中频率0.400.700.600.520.520.490.510.50
A.0.7B.0.6
C.0.5D.0.4
2.口袋中有9个球,其中4个红球、3个蓝球、2个白球.在下列事件中,发生的可能性为1的是(C)
A.从口袋中拿一个球恰为红球
B.从口袋中拿出2个球都是白球
C.拿出6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球是红球
D.从口袋中拿出的球恰为3红2白
3.甲、乙两位同学在一次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试验中统计了某一结果出现的频率,给出的统计图如图所示,则符合这一结果的试验可能是(D)
A.掷一枚正六面体的骰子,出现5点的概率
B.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
C.任意写出一个整数,能被2整除的概率
D.一个袋子中装着只有颜色不同,其他都相同的两个红球和一个黄球,从中任意取出一个是黄球的概率
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3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第1课时概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理解和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概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147~P14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设一个试验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
2.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3.完成教材P147议一议第1题:
解:(1)会摸到1号球、2号球、3号球、4号球、5号球这5种可能的结果.
(2)相同.它们的概率均为.
4.完成教材P147议一议第2题:
解:所有可能的结果有有限个,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题】一只不透明的箱子里共有8个球,其中2个白球、1个红球、5个黄球,它们除颜色外均相同.
(1)从箱子中随机摸出一个球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2)再往箱子中放入多少个黄球,可以使摸到白球的概率变为0.2?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多少种?满足条件的结果有多少种?(2)已知摸到白球的概率,可以根据概率公式列方程求解.
【解答】(1)因为一只不透明的箱子里共有8个球,其中2个白球,
所以从箱子中随机摸出一个球是白球的概率是=.
(2)设再往箱子中放入x个黄球.
根据题意,得=0.2,
解得x=2.
故再往箱子中放入2个黄球,可以使摸到白球的概率变为0.2.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求概率主要是求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关键是分别求出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和所求的随机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数,后者与前者的比值即为该事件发生的概率.(2)第(2)问也可以根据概率公式直接用除法求出盒子中球的总数,从而求出还需要往箱子中放入的黄球个数.
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完成教材P148习题6.4第1~3题.
略
2.已知一个口袋中装有7个只有颜色不同的球,其中3个白球、4个黑球.
(1)求从中随机抽取出一个黑球的概率是多少?
(2)若往口袋中再放入x个白球和y个黑球,从口袋中随机取出一个白球的概率是,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1)因为一个口袋中装有7个只有颜色不同的球,其中3个白球、4个黑球,
所以从中随机抽取出一个黑球的概率是.
(2)因为口袋中有3个白球、4个黑球,再放入x个白球和y个黑球,从口袋中随机取出一个白球的概率是,
所以=,则y=3x+5.
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2课时游戏的公平性及按要求设计游戏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理解游戏的公平性,并能根据不同问题的要求设计出符合条件的摸球游戏.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判断游戏的公平性,根据题目题目要求设计游戏方案.
【教学难点】
按题目要求设计游戏方案.
教学过程
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149~P15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用概率判断游戏的公平性:若获胜的概率相同,则游戏公平;若获胜的概率不相同,则游戏不公平.
2.按要求设计游戏:若设计公平的游戏,则要使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相等;若设计不公平的游戏,则要使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不相等.
3.完成教材P149议一议:
解:(1)第二位同学说的有道理.
(2)不公平.游戏是否公平,应看双方获胜的概率是否相等.
4.完成教材P149做一做:
解:(1)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装入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2个红球、2个白球,摇匀后,从中任摸一球,则摸到红球的概率为,摸到白球的概率也为.
(2)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装入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2个红球、1个白球和1个黄球,摇匀后,从中任摸一球,则摸到红球的概率为,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概率都为.
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游戏,在一个不透明的袋中有8个白球和6个红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从袋中任意摸出一球,若摸到白球小明胜;若摸到红球小红胜,这个游戏公平吗?请说明理由;若你认为不公平,请你改动一下规则,使游戏对双方都是公平的.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概率公式可计算出P(小明胜)和P(小红胜),再比较两个概率的大小即可判定游戏不公平,然后改动规则,满足袋中白球和红球的个数相等即可.
【解答】不公平.理由如下:
因为P(小明胜)==,P(小红胜)==,
而,即P(小明胜)>P(小红胜),
所以这个游戏不公平.
可改为:从袋中取出2个白球或放入2个红球,使袋中白球和红球的个数相等,这样游戏对双方都是公平的.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断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关键是看双方在游戏中所关注的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否相等.
【例2】用12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
(1)使得摸到红球、白球和蓝球的概率都是;
(2)使得摸到红球的概率为,摸到白球的概率为,摸到蓝球的概率为.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摸到各种颜色球的概率,求出它们的个数,便可进行游戏的设计.
【解答】(1)根据概率的计算公式可知,P(摸到红球)=,所以摸到红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P(摸到红球)=12=4;同理可得摸到白球和蓝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数均为4,所以只要使得红球、白球和蓝球的数目均为4个,就能满足题目要求.
(2)同理,由(1)可知,只要使得红球的数目为4个,白球的数目为6个,蓝球的数目为2个,就能满足题目要求.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灵活运用概率的计算公式求出各色球的个数是解题的关键.
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有8个大小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摸到红球的概率为,摸到黄球的概率为,摸到绿球的概率为0,则白球有4个,红球有2个,绿球有0个.
2.有一盒子中装有3个白色乒乓球、2个黄色乒乓球、1个红色乒乓球,6个乒乓球除颜色外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李明同学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乒乓球.
(1)你认为李明同学摸出的球,最有可能是白色颜色;
(2)请你计算摸到每种颜色乒乓球的概率;
(3)李明和王涛同学一起做游戏,李明或王涛从上述盒子中任意摸一球,如果摸到白球,李明获胜,否则王涛获胜.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为什么?
解:(2)P(摸到白色乒乓球)==,P(摸到黄色乒乓球)==,P(摸到红色乒乓球)=.
(3)公平.理由如下:因为P(摸到白色乒乓球)=,P(摸到其他球)==,所以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
3.现在有足够多除颜色外均相同的球,请你从中选12个球设计摸球游戏.(要求写出设计方案)
(1)使摸到红球的概率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
(2)使摸到红球、白球、黑球的概率都相等;
(3)使摸到红球的概率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且都小于摸到黑球的概率.
解:(1)12个球中,有6个红球、6个白球可使摸到红球的概率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
(2)12个球中,有4个红球、4个白球、4个黑球可使摸到红球、白球、黑球的概率都相等.
(3)12个球中,有3个红球、3个白球、6个黑球可使摸到红球的概率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且都小于摸到黑球的概率.
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游戏的公平性
2.按要求设计游戏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3课时几何图形中的概率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与面积有关的一类事件发生的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与面积有关的一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教学过程
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151~P152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与面积有关的几何概率也就是概率的大小与面积大小有关,事件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所有可能结果所组成的图形的面积除以所有可能结果所组成的图形的总面积.
3.完成教材P152想一想:
解:(1)图中共有20块方砖组成,这些方砖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小球停留在任何一块方砖上的概率都相等,所以P(小球停留在白砖上)==.
(2)同意.因为袋中共有20个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这20个球被摸到的概率都相等,所以P(任意摸出一球是白球)==.
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如图,有甲、乙两种地板样式,如果小球分别在上面自由滚动,设小球在甲种地板上最终停留在黑色区域的概率为P1,在乙种地板上最终停留在黑色区域的概率为P2,则()
A.P1>P2B.P1<P2
C.P1=P2D.以上都有可能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图甲可知,黑色方砖6块,共有16块方砖,所以黑色方砖在整个地板中所占的比值为=,所以在甲种地板上最终停留在黑色区域的概率为P1=;由图乙可知,黑色方砖3块,共有9块方砖,所以黑色方砖在整个地板中所占的比值==,所以在乙种地板上最终停留在黑色区域的概率为P2=.因为>,所以P1>P2.
【答案】A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公式求几何概率通常分为三步:(1)分析事件所占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2)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3)代入公式求出几何概率.
【例2】如图,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被均匀的分成了20个扇形区域,其中一部分被阴影覆盖.
(1)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时,指针落在阴影部分的概率是多少?
(2)试再选一部分扇形涂上阴影,使得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时,指针落在阴影部分的概率变为.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先确定在图中阴影区域的面积在整个面积中所占的比例,根据这个比例即可求出指针指向阴影区域的概率;(2)根据概率等于相应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得出阴影部分面积即可.
【解答】(1)因为转盘被均匀的分成了20个扇形区域,阴影部分占其中的6份,
所以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时,指针落在阴影部分的概率==.
(2)如图所示,当转盘停止时,指针落在阴影部分的概率变为.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几何概型中若是等分图形,则只需求出总的图形个数与某事件发生的图形个数;若不是等分图形,则需求出各图形面积的大小.
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有一把钥匙藏在如图所示的16块正方形瓷砖的某一块下面,则钥匙藏在黑色瓷砖下面的概率是(C)
A.B.
C.D.
2.图中有四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若干等分,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白色区域的概率相同的是(D)
A.转盘2与转盘3B.转盘2与转盘4
C.转盘3与转盘4D.转盘1与转盘4
3.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如图,指针落在惊蛰、春分、清明区域的概率是.
4.向如图所示的正三角形区域内扔沙包(区域中每个小正三角形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沙包随机落在某个正三角形内.
(1)扔沙包一次,落在图中阴影区域的概率是;
(2)要使沙包落在图中阴影区域和空白区域的概率均为,还要涂黑几个小正三角形?请在图中画出.
解:如图所示,要使沙包落在图中阴影区域和空白区域的概率均为,还要涂黑2个小正三角形(涂法不唯一).
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几何图形中的概率计算公式:
P(A)=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4课时转盘问题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计算转盘问题中的概率,进一步理解几何概型,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计算转盘问题中的概率.
【教学难点】
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教学过程
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154~P15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转盘问题中的概率计算:指针停留在某扇形内的概率等于该扇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即P(指针停留在某扇形内)==.
2.完成教材P154想一想:
解:P(落在红色区域)==,P(落在白色区域)===.
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题】某商场柜台为了吸引顾客,打出了一个小广告如下:
本专柜为了感谢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厚爱,特举行购物抽奖活动,中奖率100%,最高奖50元.具体方法是:顾客每购买100元的商品,就能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如果转盘停止后,指针正好对准黄、红、绿、白色区域,顾客就可以分别获得50元、20元、10元、5元的购物券.(转盘的各个区域均被等分)
请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小亮的妈妈购物150元,她获得50元、5元购物券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2)请在转盘的适当地方写上一个区域的颜色,使得自由转动这个转盘,当它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某一区域的事件发生概率为,并说出此事件.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根据随机事件概率大小的求法,找准两点:①符合条件的情况数;②全部情况的总数,二者的比值就是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2)指针落在某一区域的事件发生概率为,则该区域应该有6份,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1)因为转盘被等分为16份,黄色占1份,白色占11份,所以获得50元、5元购物券的概率分别是,.
(2)根据概率的意义可知,若指针落在某一区域的事件发生概率为,那么该区域应有16=6(份).根据等级越高,中奖概率越小的原则,此处应涂绿色,事件为获得10元购物券.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转盘中哪种区域的面积越大,则指针指向哪种区域的概率越大;(2)根据几何概率的大小设计概率模型就是选定一个图形,再分割图形,使其中一部分图形的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等于几何概率.
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如图所示的圆形纸板被等分成10个扇形挂在墙上,玩飞镖游戏(每次飞镖均落在纸板上),则飞镖落在阴影区域的概率是.
2.完成教材P155随堂练习第1~2题.
略
3.有一个质地均匀的正12面体,12个面上分别写有1到12这12个整数(每个面只有一个整数且互不相同),投掷这个正12面体一次,记事件A为向上一面的数字是3的整数倍,记事件B为向上一面的数字是4的整数倍请你判断事件A与事件B,哪个发生的概率大,并说明理由.
解:因为P(A)==,P(B)==,,所以事件A发生的概率大于事件B发生的概率.
4.如图所示,转盘被等分成六个扇形,并在上面依次写上数字1、2、3、4、5、6.
(1)若自由转动转盘,当它停止转动时,指针指向奇数区的概率是多少?
(2)请你用这个转盘设计一个游戏,当自由转动的转盘停止时,指针指向的区域的概率为.
解:(1)指针指向奇数区的概率是=.
(2)答案不唯一,如:自由转动的转盘停止时,指针指向大于2的区域.
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转盘问题的概率计算公式:
P(指针停留在某扇形内)==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知识点汇总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知识点汇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知识点汇总
一、三角形及其有关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Δ”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ΔABC”,读作“三角形ABC”。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的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
(3)作用: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4)一般地,对于三角形的某一条边a来说,一定有|b-c|<a<b+c成立;反之,只有|b-c|<a<b+c成立,a、b、c三条线段才能构成三角形;特殊地,如果已知线段a最大,只要满足b+c>a,那么a、b、c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如果已知线段a最小,只要满足|b-c|<a,那么这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
4、三角形的内角的关系:
(1)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6、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7、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中线:
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重心),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3)三角形的高线:
定义: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垂心)。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在它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是它的斜边的中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它的外部;
区别
相同
中线
平分对边
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
(1)都是线段
(2)都从顶点画出
(3)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
角平分线
平分内角
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表内部
高线
垂直于对边(或其延长线)
锐角三角形:三条高线都在三角形内部
直角三角形:其中两条恰好是直角边
二、图形的全等
全等图形: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DEF,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注意: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边边边: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角角边: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4)边角边: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5.注意: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6、用尺规做三角形(依据判定)“SAS”“ASA”“SSS”
题目: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a,b,c.
求作:ABC,使AB=c,AC=b,BC=a.
作法:
(1)作线段AB=c;
(2)以A为圆心b为半径作弧,
(3)以B为圆心a为半径作弧与前弧相交于C;
(4)连接AC,B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题目二: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m,n,∠α.
求作:ABC,使∠A=∠α,AB=m,AC=n.
作法:
(1)作∠A=∠α;
(2)在AB上截取AB=m,AC=n;
(3)连接B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题目三: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α,∠β,线段m.
求作:ABC,使∠A=∠α,∠B=∠β,AB=m.
作法:
(1)作线段AB=m;
(2)在AB的同旁作∠A=∠α,作∠B=∠β,
∠A与∠B的另一边相交于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图形(三角形)。
作图题的一般步骤:
(1)已知,即将条件具体化;
(2)求作,即具体叙述所作图-+形应满足的条件;
(3)分析,即寻找作图方法的途径(通常是画出草图);
(4)作法,即根据分析所得的作图方法,作出正式图形,并依次叙述作图过程;
(5)证明,即验证所作图形的正确性(通常省略不写)。
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实际上是利用已有的全等三角形,或构造出全等三角形,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相等),把较难测量或无法测量的距离转化成已知线段或较容易测量的线段的长度,从而得到被测距离。
2、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先明确实际问题应该用哪些几何知道解决;
(2)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几何图形;
(3)结合图形和题意分析已知条件;
(4)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541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