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说课
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中,不可能完全读懂,总有相当部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例子。在学习中,为了把握课文内容,首先要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其次有必要把课文中所引的文言文弄懂,这样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这些引文,包含了作者倾向和观点。课文的不少内容,都是对这些引文的解释、发挥和分析。弄懂了这些引文,就要进一步领悟课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例如,课文阐述中国戏曲也是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时,先加以分析:“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接着举“趟马”这个动作,说明“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又如,课文在论述笪重光那一段话时,也是先略加分析,然后以川剧《刁窗》《秋江》和齐白石的画为例加以证明。阅读课文时,把观点和材料搞清楚了,有助于把握全文的精髓,对全文内容的融会贯通。还要做到触类旁通,用课文观点阐明其他问题。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观赏经验和阅读经验来理解课文。可以说,学生大都听过戏,看过画,看过书法作品,参观过建筑,欣赏过音乐、诗歌朗诵,所有这一切,都应该与理解课文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之间的对话。
●教学用具
古典乐曲《渔舟唱晚》,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苏园六纪》中的有关剪辑,马远名画《寒江独钓图》,褚遂良摹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作品。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课间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毕,上课)刚才我们听的是有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单地说,这首曲子是由声音的高低、快慢构成的。那大者,金鼓齐鸣,众乐齐奏,势若排山倒海,动地惊天。小到一两声笛鸣,犹如林间细雀低低絮语,或是弦乐轻轻弹奏,似微风吹拂,牵起丝丝涟漪。甚而至于有时音响全无,成为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声音的高低伏起,时断时续,使音乐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这就是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绝妙效果。
二、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1.提出三个问题供在通读课文时思考。(1)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作怎样的概括?(3)本文分几个层次来论述的?
明确: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或“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2.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明确: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明确: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明确: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这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一是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昉思强调“全”,王士稹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三、课文感悟
教师举出一些艺术上的实例,学生分析何者为虚,何者为实。虚与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
明确: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这两者手法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实为体,以虚为用。
2.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明确:草木、烟霞为实,春之精神与山之精神为虚。虚与实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
3.我最近在火车站,看到一幅雕塑,是两只相握的手,其余别无他物,试分析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示例:相握的手为实。让人联想的东西很多,这是两个怎样的人,是萍水相逢,还是他乡遇故知,性别、年龄、肤色、国籍等正是因为其构图的虚,才把全部内容都涵盖进去。其次还有表现的主题,握手是两人之间的友谊,还是表示两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可任人想像。
4.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请挖掘其“虚”。
示例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示例2.《寻隐者不遇》,寥寥二十字,既体现了浅层的“虚”,也隐含了深层的“虚”。浅层的“虚”表现为“问”的语句完全隐去,让读者去想像。其深层的含义主要是靠隐在画面背后、活跃在画境深处的隐者表达的,透过画面可以看出,他出没在高山云雾中,所处的环境缥缈莫测,但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追求高古超脱的美学思想,在此“虚”境中却如茶香四溢,令人回味。
四、拓展延伸,重点解读
1.“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试再举几个绘画方面的例子,加以阐释,说明虚实是如何相生的。
示例:如我们所熟悉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画者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然而,若是真画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那不但失却了美感,失却了趣味,而且也表现不出那个“归”字的含义了。又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了。至于脍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上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正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的烟波浩淼的江水和极大的空间,才烘托出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氛围。对这种寒意的感受,既是画面人物的,也是画家自己的,它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外化。这里的“虚”已不再是“无”,而是由“无”升华而成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品的精髓。
2.作者说:“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结合自己对印章或建筑或其他艺术样式的认识,谈谈其中的虚实。
示例1.治印,以着字处为实体,以其配字、偏旁、点画间的空隙为虚处。其一,治印讲究虚实的对立、调和、生发。其二,既要讲字画线条、偏旁实体的安排,又要注重于字画线条分割出的所有空间(诸如形态、部位、大小等)的安排;其三,既要讲究空间大分割块面的虚实顾盼,又要讲究包括每个小分割空间在内的全部的虚实顾盼。虚实之说,体现在线条处理上就是断而气连,晦而透明。这类有虚实的线条,表现为粗细有主次,节奏有轻重,表里有起伏。钤于平面纸上能产生出浮雕般的立体感、层次感。此外,一印刻就,在钤盖时要注意虚实的运用。初学钤印如同治印,只关注于文字实体,而忽视空间虚部。重实轻虚,是一大通病。其实,钤印时也应该实中见虚,如果惟恐印面不清晰,印泥丰而湿,用力实且重,则事与愿违,钤出的印蜕,势必会“逃掉”许多迷蒙空灵,可资玩味的东西。
示例2.中国建筑的虚与实的处理:由小见大,移远就近,由小空间进入无限时空,就使中国建筑产生空间美感。天坛的祭台,面对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颐和园的亭子称“画中游”,亭本身不是画,外面的空间才如同一幅大画。苏州留园冠云楼,借虎丘山景,丰富了自身景致。拙政园两宜亭,突破围墙局限,隔壁景色尽收眼底。楼台亭阁这类建筑实体,都是“移远就近”,将无限的空间纳入了有限的空间。
示例3.名曲《渔舟唱晚》,一曲将终时,乐曲节奏渐渐疏缓,声音渐渐远去直至曲终。给人的听觉效果是,船桨划水渐划渐远,最后消失在暮色苍茫中,幻化为一片迷蒙……虽然有声的音乐在纯生理上的听觉已无法感知,但听者心理上的感官却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美妙的“有”如炊烟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余音绕梁”吧。
示例4.《兰亭序》的虚与实的处理:《兰亭序》中有十八个“之”字,每个结体不同,神态各异,暗示着变化,却又贯穿和联系着全篇。既执行着管领的任务,又于变化中前后相互相应,构成全篇的脉络,使全篇从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气贯注,风神潇洒,不粘不脱,表现出王羲之的精神风度。
示例5.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舞蹈之一的《荷花舞》,运用戏曲的水上漂似的圆场舞步,舞者的双脚被荷花筐遮住,看上去有如荷花在水面上漂游。腰肢的摇曳和臂膀的左右晃动,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舞蹈者以优美的箅姿,营造出清新、典雅的意境,观者眼里无荷花,但心里却有无比美丽的一片荷花。
五、延伸阅读,难点突破
赏析古典诗歌中的虚实辩证处理的手法。
教师讲解: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抽象的抒情和纯粹的写景都没有生气和韵味,必须避免,故写诗历来重视虚实相生之法。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引《四虚序》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即是虚实相生的一法。“以实为虚”之法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在一起,沟通成整体。试赏析下面的诗句:
1.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他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既形象又深刻。有些诗句以内在的逻辑之序排列景物,看似纯景,实则寓情。
2.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示例:这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搞乱了它们之间的序列,就不能化实为虚。另外一法是化虚为实,即作者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3.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示例: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容得淋漓尽致。这一手法,也见于诗人通过物境描写表现对时空的特殊感受,从而反映他在特定环境的曲折心态。
4.杜甫诗: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示例:老杜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事来。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红”本属于客观景物,诗人把它置第一字,就成了感觉、情感里的“红”。它首先引起“我”的感觉情趣,由情感里的“红”再进一步见到实在的桃花。经过这样从情感到实物,“红”就加重了,提高了。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5.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
示例: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漂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了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
6.《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示例: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板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
以虚为用、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诗歌
戏曲
绘画
书法
建筑
印章
音乐
舞蹈
高三语文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行文脉络,由荀子的话谈起,述及绘画、舞蹈,条分缕析,思路,脉络极为清晰的特点。
2学习从全文总体上把握内容,融会贯通的阅读方法。
3从文中诸多引文和述及的作家作品中,感受民族文化的辉煌。
教学难点
文中涉及各种门类的艺术,学生恐难一一明白,但不管怎样,好的作品总给人留下足够大的空间——虚,以虚来衬实,使作品更坚实更厚重,这是不管哪一门艺术所共通的。对换“虚”“实”的理解是讲授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讲授赵执信《谈龙录》中引文。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讲述以下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某著名国画家应邀去国外开画展,取得了轰动性的效应。在媒体的强列请求下,画家在一次招待会上挥毫献艺。只见他铺开宣纸,泡蘸浓墨,顷刻间,一块巨石上,一只苍鹰傲视远方。大家连称奇绝。此时也有人提出异议:原来中国画这么好画。画家对这位记者说:是的,画起来不难,但学起来不易。我已经学了“五千年”了。大家一片惊呼!同学们听懂了画家的回答吗?
可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就画家的回答谈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归纳如下:这位画家的回答十分巧妙,饱含着对民族艺术的骄傲和自豪。它的“五千年”是虚的,人不可能活那么长,学那么长,但“五千年”又是实的,它是文明历史的积淀,深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文章出处,作者
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找出作者行文的脉络,找出文章里面和注释当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
教师归纳行文思路,在讲解同时板书。
由荀子的话引出艺术中虚和实的话题 ?引《谈龙录》点明艺术的最高成就是虚实统?由此及彼,述及绘画、舞台艺术、书法、建筑都有此特征?“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是一份宝贵的独创的艺术遗产。
对于《谈龙录》中的引文,分析三者的艺术理论观点:
洪思——重实轻虚(自然主义)
王渔洋——重虚轻实(抽象主义)
赵执信——虚实相生(现实主义)
提问学生有关文学常识的内容:如“司寇”“新城”指谁?这是一种什么称呼?阎立本是什么人?重要作品有什么?“八大山人”,张旭分别是什么人?
以上当堂提问,巩固文学常识内容,又可检查学生默读成果。
教师总结:从以下三点专谈
1“虚实相生”是我国独创的艺术创作观点,当引以为荣。
2要用此观点专审视一切艺术作品。
3本文思路清晰,行文结构严谨、值得仿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设计
以“虚——无限想象的艺术空间”为主题,开展一堂能力训练的探究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美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在阅读第6课课文之后完成,所以,不啻于又培养、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布置预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课下搜集资料,以做为自己的评论对象。所搜集资料可以是一幅国画,一幅书法,一件小型雕塑的原件或大型雕塑或建筑的照片,一首诗歌,舞台演出的文字资料或影像资料……根据所选资源,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特征,加以鉴赏,何处实,何处虚,好处何在。将上述思考内容或列成提纲,或形成详细文字材料。
课堂讨论——学生带着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在课堂上展示,并宣读自己的鉴赏文章。
中国古典小说(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
研究方法:
(1)理论准备。了解写作理论中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的基本思想。
(2)材料搜集。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寻找运用虚实写作手法的语言材料。如汉乐府《上邪》,唐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盂浩然的《春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的“宝钗论画”、第九十八回中的“绛珠魂归离恨天”等。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由虚入实法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考作文立意创新:由虚入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12招:由虚入实法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
如“独到的感觉”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把圆想像成一个具体物体,写出一个画面、镜头或场景。这就要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把圆想像成旭日、夕阳、瓷盘、足球、露珠、车轮……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深刻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诚信”包括诚实、有信用,抓住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题。若把诚信理解为真诚、诚意等显然不十分切合本意。
二、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
例文1
随着科技发展,对记忆移植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于是爱幻想的人们提出: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又将如何?
是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们就可以不再拼命学习――换个爱因斯坦的脑子,我们不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吗?反正爱因斯坦的脑子里有的是相对论!
是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们又何必要什么北大、清华呢?每个人都把邓小平爷爷的记忆移植一遍,不就不必搞什么“三讲”教育了吗?
是的,移植记忆可以带给我们许多许多,但在不经意中我们又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创造。移植了别人的记忆,我们将一遍遍地重演昨日的故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大概也能再重温一下吧?但想想今天,想想明天呢?
记忆代表过去,移植记忆实际上不过是一种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做法,它让人忘记创新,它滋生人们的惰性,使人不思进取。沉湎昨天,放弃思考,这将使人没有前途,这将使一个民族丧失希望。
那么,该何去何从呢?
答曰:学会创新,学会创造。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就是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使人们能在新的起点上去从事新的实践活动,去改造世界,去探求新知,从而拥有一个更美好的天地。在创造过程中,人可以变得更聪明、更伟大。我们要移植记忆是出于对伟人的敬仰,“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都跪着”,当我们站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自己也很伟大。
当然,不移植记忆不代表忘记记忆,忘记过去,记忆的价值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它所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而这一切的一切还得来源于学会前人的记忆中的精髓。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不仅学习牛顿的经典力学,还比牛顿看得更远。倘若爱因斯坦移植了牛顿的记忆,想必我们将失去一位科学伟人。
爱因斯坦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在今天这个科技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与其幻想移植记忆,不如学会创新、学会创造。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话题本身的假设性,使许多考生发挥想像力,用科幻的形式去构思文章。本文作者却独辟蹊径,避实就虚,用分析议论的方式,表达了对移植记忆的看法:“移植记忆不如学会创新”,论证深刻全面,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
例文2
“爸,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这样做会害死人家,何况也犯法。这事传出去,会给我们的饭店带来损害,我们的诚信会全毁了。”我不满地对爸爸说。
“你懂什么,要是我不这样做,我一天能赚多少?你不想一想,你上大学要多少钱。你还是快去学好你的功课,考大学。要是考不上,就不要怪我不客气。”爸说完,离开了屋子。
今天下午,我在家里发现爸爸正在用水和酒精调和某种材料,将其倒进带有贵州醇标志的酒瓶里。我知道他一定会将这些酒带来店里卖给顾客饮,这种酒近期一直畅销。这样做,会给爸爸带来暴利,但对于顾客却是灾难,况且这样也会违背诚信原则,这可是商业者最重要的一条。
该怎么办?爸爸一定不会听我的劝阻,但任由爸爸这样做,他迟早会走进监狱,我越想越害怕。
我决定将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听后,大吃一惊:“怪不得近期顾客老是抱怨这种酒的味儿不正,生意也因此差了许多,也难怪。我们的诚信没有了,生意也差了。”我劝妈妈说:“不如我们一起行动来挽救爸爸,挽救小店,挽救我们的诚信。”我把我的计划告诉她,她十分赞成。
我和妈妈先到市场购进一批真正的贵州醇,把爸爸制的贵州醇悄悄调换过来。然后由妈妈来监督爸爸,打理小店。晚上,我听见爸对妈说:“今天这么怪,连最挑剔的常客老王也没对我们酒有意见。”妈妈说:“有什么怪,我们卖的都是正品,难道你认为我们的酒是假的?”爸赶忙说:“当然不会。”我听后觉得十分好笑,计划成功一半。
接下来,我监督爸爸在家的一举一动。每当他打算制酒,我故意叫我同学到家里玩,搞得爸爸不好意思干下去。
一天晚上,爸爸由店里带来许多好东西,说今天晚上我们庆祝,因为这几天生意好极了。爸爸在席间说生意好全是他的功劳。妈听了笑了一下,说:“恐怕不是吧,要不是我们母子俩将你制的‘好’酒调换过来,挽救小店的诚信,恐怕你现在已经……”爸爸笑了一下,说:“你怎么知道这件事,不过我们也很久没卖那种酒,我也很久没制了。我制的那么多,良心也不安,觉得没了诚信,浑身不自在。”“知错就好,爸,你以后要珍惜诚信,诚信才是你的。”我调皮地说。
诚信是个抽象的概念,因此,立意时需要联系实际,适当引申。本文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运用第一人称手法,记叙了家庭中发生的一件不诚信事。作者对题意理解准确,中心突出,紧紧围绕“诚信”二字作文章,通过这个故事凸现了珍惜诚信这一主题。
例文3
一株胚芽,它选择了生长。
一个女孩,她选择了生存。
胚芽含苞待放,是在一个酷热的盛夏,它在与其它花对话时,刚刚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月的生命。
女孩得知病情,是在高二的下学期,在一次晕倒之后,她被告知得了白血病,还剩下一年多的时间。
花儿蔫了,它还没有接受阳光,它还没有吮吸雨露,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呀!
女孩儿哭了,她还没有考上大学,还没有走向社会,她的青春才刚刚揭幕呀!
一个昼夜,花儿没有说话,它用心灵作出了最后的选择――面向着太阳开放,即使短暂的生命只能拥有片刻的芳华;与其哭着死,不如笑着生。
三天三夜,女孩儿不吃不喝,她用心灵作出了最后的选择不做逃避的懦夫,用温暖的微笑让另一个生命升华;生命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对生活的热爱得以延续。
花的母亲是一片贪瘠的土地,它竭尽自己的全力向上生长着。在每一个阳光普照的清晨,它都愉快地睁开眼睛,跟太阳打个招呼,然后,继续酝酿着自己短暂的美丽。
女孩的前桌儿是一个顽劣的男生,她用全身心的爱温暖男孩冰冻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女孩耐心地面对男孩漠然的脸,为他讲解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美好。但她却从未告诉过男孩儿自己的秘密。
花儿的顽强不被小草儿知道,但它选择蓬勃。
女孩儿的关怀不被男孩理解,但她选择坚持。
人们驻足于盛开的花儿面前,嗅着它芬芳的气息,赞不绝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男孩剪掉了披肩的长发,改掉了种种的玩世与不恭。为了女孩儿的友谊,他变得勤奋而努力。
花儿笑了,它的生命赢得了人类的称赞。
女孩儿笑了,她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对生活的执著得以在另一个健壮的生命里继续。
一个月后,花儿谢了,它用自己的选择证明:短暂中也能孕育奇迹。
一年之后,女孩死了,她用遗书告诉男孩:存在即合理,热爱是一种美。
心灵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作出选择,而那其中又常常包含着美丽,正如这朵花儿,这个可人的女孩儿。第2节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节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2节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课程标准
(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括汉字书法、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音乐、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书、画、舞、乐的功能和意义。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以文字、画面等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体会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难点:(1)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2)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印—这是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她似印非印,似“京”非“京”,潇洒飘逸,充满张力,寓意的是舞动的北京;她是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神韵的中国汉文化的符号,象征着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具有美好前景的中国形象;她体现了新北京、新奥运的理念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内涵,再现了奥林匹克友谊和平进步、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一、中国古代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汉字起源:起源于绘画,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称为“文字图画”。
在蒙昧时代: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书。
其中,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甲骨文:相传1899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里发现了距今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是迄今所知早的成熟汉字。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过整理规范后推行全国的文字,所以也称秦篆。
隶书:秦朝出现,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
◆汉字的演变趋势: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艺术
(1)含义:以中国汉字的字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独特艺术。
(2)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即,线的运动)
(3)书法五种字体的特点
字体创立或成熟时间特点
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楷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演变的主流)
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4)书法的发展历程
魏晋时期书法开始成为艺术。
代表:王羲之——“书圣”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隋唐时期:书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代表:草书:张旭、怀素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欧体、颜体和柳体(“颜筋柳骨”)。
北宋:个性化,平民化。
代表:“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二、国画艺术
1.分类
(1)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3)在艺术风格上,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2.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远古时期:中国的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的人面鱼纹盆。
(2)夏商周时期: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发现的一幅《人物龙凤图》帛画,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杰作。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走向繁荣,主要是帛画和壁画。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的绘画以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最具有代表性,其代表作《女使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摹本,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成为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
(5)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画走向成熟的时期(高峰),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隋代画家展子虔以《游春图》这一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而被载入史册,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
阎立本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画家,其代表作《步辇图》是一幅工笔重彩画,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人物画家吴道子是盛唐时期中国最负盛名的画家,被历代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是宋人对他作品的临摹本。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以赵佶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都具有高度水平。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杰出。
元代山水花鸟画则有较大的发展,其中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是一个代表。他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时期:明代画家中最强大的画派是吴门画派,即苏州画派。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同他的学生文征明、唐寅,再加上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唐寅字伯虎,是沈周的学生。他多才多艺,疏狂放任,不墨守陈规,山水、花鸟、人物皆精,工笔写意俱佳。
清代时期:清代曾经崛起一个革新画派——“扬州八怪”。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而且大都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扬州八怪”中最有名的是郑燮。郑燮,号板桥,擅画竹、兰、石。
三、古代戏曲的发展
1.萌芽:傩仪
“傩”在原始社会是一种辟邪消灾巫术活动。字先秦时代至汉唐,“傩仪”是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发展成为“傩戏”(特点:服饰绚丽、载歌载舞),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的源头。
2.发展:宋南戏。
特点: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在浙江温州以及福建泉州、福州一带流行。)
意义:我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
3.成熟:元杂剧(可结合课本P.36“元曲与市民社会”一目讲)
①产生:音乐、说唱、舞蹈、表演于一身
②繁荣原因:a元朝注意保护艺人;b长期停止科举考试;c吸取前代精华。
③代表人物及作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④地位:元杂居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
◎衰落:a科举恢复b模式僵化
4.繁盛:京剧
(1)形成:
a、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b、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c、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2)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标志:京剧名艺人《同光十三绝》。
(3)走向世界:成全国最大剧种、进世界戏剧之林。
◆京剧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是:融合并吸收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530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