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死水》(新格律诗)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死水》(新格律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jaB88.cOM

《死水》(新格律诗)
1、写作背景
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一多。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死水’下潜伏着火山。”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
2、板书设计
死水丑恶无可救药彻底失望
死水
翡翠、桃花、罗绮、云霞——静态描写
绿酒、珍珠(变成、咬破)——动态表现丽语写丑恶(反讽)
自吹自擂无耻吹捧——听觉感受
愤慨至极无情诅咒呼应首节
3、写作特色
(1)寄托(隐喻)和象征
寄托:一沟死水—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鲜明的批判精神
象征:①美国社会;②北洋政府;③黑暗的中国现实。
(2)反讽手法的运用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来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写得越美,越引人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死水》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水,但所用的语言却有十分鲜明的色彩。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4、延伸阅读
《一句话》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扩展阅读

《死水》教材解析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死水》教材解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死水》教材解析

 闻一多的《死水》是一首意蕴丰厚的现代诗歌,在解读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便是诗中“死水”的象征意义。对此,一般有如下三种认识。
一、“死水”象征“那时代的中国”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在国外饱受了民族歧视的辛酸。闻一多在1923年1月的一封家书中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国之民,我有五千年历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将谓吾人不能制杀人之枪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于是,1925年他满怀着对祖国的美好憧憬回来了。可是,当时,正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刚刚过后,祖国大地处处被黑暗的阴云所笼罩着。诗人一眼看到了祖国,心中便充满了绝望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闻一多〈发现〉》)是呀,这哪里是“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我如花的祖国”。(《闻一多《忆菊》》)这分明是一沟毫无生气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绝望的死水”。
二、“死水”象征美国社会
在美国留学阶段,诗人对美国社会有更深刻的体悟,诗人认识到,在美国社会里,既有着如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等一样繁华的外表,还更有着如“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羔羹”一样霉烂、变质的东西。然而,就是这腐败的社会,竟还有一些没落的文人在为它唱着赞歌——“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竟还有一些追辛逐臭的人们在追随着它——“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泡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三、“死水”象征反动的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可诗人到了1926年4月才特意将它拿出来发表,有人说,这其中也是有所“针对”的。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在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满怀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闻一多择此时发表《死水》,也正表达了自己对北洋政府的的失望与痛恨。也就说,北洋政府实在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我们对它已是彻底绝望,“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终有一天,他们会走投无路,他们会自己取灭亡!到那时,经过了等待、缄默的我们,就会“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律诗三首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律诗三首”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二十律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并且能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
2、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说明:
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忘记,我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学的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极大的特点特色。忘记了这一要点,诗词的很多的艺术欣赏问题都将无法理解,也无从谈起。”
所以欣赏诗歌也必须了解汉语文本身的许多特点,这也是诗歌的特点。诗歌之美有哪些呢?我以为至少有:语言美、情感美、意蕴美、哲思美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希望授课教师能从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去宏观地把握、鉴赏诗歌,千万不要现代文是现代文、古典诗词是古典诗词、割裂地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美感。
2、难点:因为是古典诗词,所以只有能突破古典诗词必要的知识、包括诗歌创作的背景等知识,才能真正把握精髓。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情感体验,但学生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要了解作者诗词创作时的丰厚情感或许会有一些距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必要而且巧妙的引导方式,才能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教师不仅需要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也需要比较充分的相关知识,如果自己不能吃透课文文本,就很难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吃透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导入:力求找到巧妙的突破点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律诗。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无论喜欢哪一首都可以,关键是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因为是初次接触,所以不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一两点即可。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比教师强行地赋予更能激发他们自己的能动性。
二、从学生普遍最喜欢的一首律诗进入文本。
以下只是假设的顺序:
(一)王维的《终南山》鉴赏。王维其人的介绍:
①王维为什么字
“摩诘”?
②王维与陶渊明比
较。
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可以是对“其人”“其事”的资料查阅。所以,
第①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
第②个问题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点拨。同样是归隐,王维与陶渊明可谓两种不同方式的归隐。还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预习基础上的逐渐深入,让学生明白一点:课堂决不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的“舞台”。
1、王维《终南山》的深入。1、王维“诗风”的介绍: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在这首《终南山》中怎样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1、学生的第一步可以是:诗中有画,有什么画?可以从空间的、色彩的等角度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2、学生的第二步可以是:画与诗又是怎样结合的?这也关键的一步。
因为如果把“诗”仅仅当作“画”去解读,那是曲解了王维的“诗意”、也曲解了苏轼的“本意”。这是逐层深入的过程:从诗人——诗风——诗风在诗中的具体体现。这个过程还是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走,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2、王维《终南山》的进一步深入。从“诗风美”进入“意境美”再进入“情感美”。
1、在这首《终南山》
中诗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一联可以重点鉴赏。
2、这首情感又是怎样与诗歌融合在一起的?1、学生先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是优美的?是沉郁的?还是痛苦的?
2、然后结合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较为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更多的应是欣赏、喜爱、留恋与神往。情感的把握不妨从自己出发、然后进入诗人的内心、最终又回归为自己的感悟。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杜甫的《登楼》鉴赏。
1、比较阅读。
2、深入感知。1、杜甫的“诗风”与王维的“诗风”的比较。
2、“王孟”(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总体诗风特点的回顾。
3、杜甫诗风的特点是什么?在这首《登楼》中有所体现吗?比如:“沉郁顿挫”的意思是什么?在这里怎样体现?
这从首联就可以看出:
1、“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而此时的诗人正是流离他乡之时,国恨与家愁结合在一起,更是满腹愁思,登楼所见也更是满目凄凉。
2、同王维比较:王维更多的清新与怡然;杜甫更多的是“深仇大恨”、忧国忧民。
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的特点;杜甫“诗圣”的美誉。所有这些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名词,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才是这堂课的关键。
(三)陆游《书愤》的鉴赏。
1、质疑式引入。1、同样是爱国诗人,陆游的诗风与杜甫的诗风的不同之处在于哪里?
2、他们两者的相似之处又在哪里?
1、陆游《剑南诗稿》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剑指南方,不忘大宋王朝的收复与中兴。
从诗集的名称就可见诗人的爱国苦心。
2、陆游生平介绍。
让学生从自己课前的资料中寻找要点。陆游与杜甫好像比较相似,都有忧国忧民的特色,所以这两位诗人的比较比“王杜”之间的比较难度更高一些。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或许是文学鉴赏的普遍规律。
2、具体感知。1、从两者的“诗风”差异到两者的情感差异的递进:差异在哪儿?
2、在诗作中怎样具体体现?
3、诗歌拓展:温庭筠的《商山早行》。1、两者:陆游与杜
甫的比较。补充鉴赏陆游的《示儿》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作。
2、重点品味颔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的妙处到底在哪?
它是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的罗列。看似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实际有着微妙的组合:
有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时空结合);
有远近的组合(远景:瓜洲渡、大散关;近景:楼船、铁马。)
还有情与景的结合。(景是边塞的景;情是苍凉的情。)
3、补充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这首诗歌的颔联非常相似。同样也是景物的排列组合,但意境截然不同。陆诗是亡臣的苍凉,温诗是游子的伤怀。诗歌本身是一切观点最有力的证明,如果鉴赏者不能让诗歌说话,那么所有的观点都会显得十分无力。
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立足于文本,否则就如缘木求鱼,不达要领。
三、小结。1、律诗的基本知识讲解。
2、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
3、可以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不同的想法。
1、律诗的对仗、平
仄等知识介绍。
2、诵读然后背诵;
理解然后背诵。让背诵记忆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3、学生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比如:王维的《终南山》中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句,有人觉得写得很妙,是全诗的点睛;但也有人觉得与整首诗的风格格格不入,显得很突兀。学生的看法是什么?鉴赏既是解读诗人;也是重塑自己。
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让学生“知道”些什么、而是“发现”些什么。
思路点拨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是质疑式的教学方式,并且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是提问,学生才是质疑。还可以是诵读式的教学方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到一定火候了,然后再分析,而且分析甚至不必太全,只要把核心讲清了、把精髓点透了就行了。
练习举隅
1、整理三首诗中涉及到的典故,并说说这些典故在诗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选择三首诗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写一段独具个性的鉴赏文字,200个字以上。
3、尝试自己提笔写一首律诗,诗题不限,注意格律的基本要求,但不苛求,关键是“以意为上”。

论闻一多的《死水》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闻一多的《死水》”,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论闻一多的《死水》
沈从文

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是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细小处,幽僻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耀一种光明。作品上,以一个“老成懂事”的风度为人所注意,是闻一多先生的《死水》。
读《死水》容易保留到的印象,是这诗集为一本理智的静观的诗。在作品中那种安详同世故处,是常常恼怒到年青人的。因为年青人在诗的德性上,有下面意义的承认:
诗是歌颂自然与人生的,
诗是诅咒自然与人生的,
诗是悦耳的柔和的东西,
诗是热烈的奔放的东西,
诗须有情感,表现的方法须带一点儿天真,
……
这样或那样,使诗必须成立于一个概念上,是“单纯”与“胡涂”。那是为什么?因为是“诗”。带着惊讶,恐怖,愤怒,欢悦,任情的歌唱,或谨慎的小心的低诉,才成为一般所认可的诗。纤细的敏感的神经,从小小人事上,作小小的接触,于是微带夸张,或微带忧郁,写成诗歌,这样诗歌才是合乎一九二〇年来中国读者的心情的诗歌。使生活的懑怨与忧郁气氛,来注入诗歌中,则读者更易于理解同情。因为从一九二三年到今天为止,手持新诗有所体会的年青人,为了政治的同习惯的这一首生活的长诗,使人人都那么忧愁,那么忧愁!
社会的与生理的骚扰,年青人,全是不安定,全是纠纷,所要的诗歌,有两种,一则以力的叫号作直觉的否认,一则以热情为女人而赞美。郭沫若,在胡适之时代过后,以更豪放的声音,唱出力的英雄的调子,因此郭沫若诗很快就占领过国内青年的心上的空间。徐志摩,则以另一意义,支配到若干青年男女的多感的心,每日有若干年青人为那些热情的句子使心跳跃,使血奔窜。
在这样情况下,有两本最好的诗,朱湘《草莽集》同闻一多的《死水》,两本诗皆稍稍离开了那时代所定下的条件,以另一态度出现,皆以非常寂寞的样子产生,存在。《草莽集》在中国抒情诗上的成就,形式与内容,实较之郭沫若纯粹极多。全部调子建立于平静上面,整个的平静,在平静中观照一切,用旧词中属于平静的情绪中所产生的柔软的调子,写成他自己的诗歌。明丽而不纤细,《草莽集》的价值,是不至于因目前的寂寞而消失的。《死水》一集,在文字和组织上所达到的纯粹处,那摆脱《草莽集》为词所支配的气息,而另外重新为中国建立一种新诗完整风格的成就处,实较之国内任何诗人皆多。《死水》不是“热闹”的诗,那是当然的,过去不能使读者的心动摇,未来也将这样存在。然而这是近年来一本标准诗歌!在体裁方面,在文字方面,《死水》的影响,不是读者,当是作者。由于《死水》风格所暗示,现代国内作者向那风格努力的,已经很多了。在将来,某一时节,诗歌的兴味,有所转向,使读者,以诗为“人生与自然的另一解释”文字,使诗效率在“给读者学成安详的领会人生”,使诗的真价在“由于诗所启示于人的智慧与性灵”,则《死水》当成为一本更不能使人忘记的诗!
作者是画家,使《死水》集中具备刚劲的朴素线条的美丽。同样在画中,必需的色的错综的美,《死水》诗中也不缺少。作者是用一个画家的观察,去注意一切事物的外表,又用一个画家的手腕,在那些俨然具不同颜色的文字上,使诗的生命充溢的。
如《荒村》,可以代表作者使一幅画成就在诗上,如何涂抹他的颜色的本领。如《天安门》,在那些言语上如何着色,也可看出。与《天安门》相似那首《飞毛腿》,与《荒村》相近那首《洗衣歌》,皆以一个为人所不注意的题材,因作者的文字的染色,使那诗非常动人的。
他们都上哪里去了?怎么
虾蟆蹲在甑上,水瓢里开白莲,
桌椅板凳在田里堰里飘着;
蜘蛛的绳桥从东屋往西屋牵?
门框里嵌棺材,窗棂里镶石块!
这景象是多么古怪多么惨!
镰刀让它锈着快锈成了泥,
抛着整个的鱼网在灰堆里烂。
天呀!这样的村庄都留不住他们!
玫瑰开不完,荷叶长成了伞;
秧针这样尖,湖水这样绿,
天这样青,鸟声像露珠这样圆。
……
这样一个桃源,瞧不见人烟!
这里所引的是《荒村》诗中一节。另外,以同样方法,画出诗人自己的心情,为百样声音百样光色所搅扰,略略与全集调子不同的,是《心跳》。代表作者在节奏和谐方面与朱湘诗有所相似处,是一首名为《也许》的诗。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鹭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攒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在《收回》,在《你指着太阳起誓》,这一类诗中,以诗为爱情二字加以诠解,《死水》中诗与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及其他诗歌,全是那么相同又那么差异。在这方面作者的长处,却正在一般人所不同意处,因为作者在诗上那种冷静的注意,使诗中情感也消灭到组织中,一般情诗所不能缺少的一点轻狂,一点荡,都无从存在了。
作者所长是想象驰骋于一切事物上,由各种不相关的事物,以韵作为联结的绳索,使诗成为发光的锦绮。于情诗,对于爱,是与志摩的诗所下解释完全不同,所显示完全的一面也有所不同了的。
作者的诗无热情,但也不缺少那由于两性纠纷所引起的抑郁。不过这抑郁,由作者诗中所表现时,是仍然能保持到那冷静而少动摇的恍惚的情形的。但离去爱欲这件事,使诗方向转到信仰而歌唱时,如《祈祷》等篇,作者的热是无可与及的。
作者是提倡格律的一个人。一篇诗,成就于精炼的修辞上,是作者的主张。如在《死水》上,作者想象与组织的能力,非常容易见到。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一首诗,告我们不是一个故事,一点感想,应当是一片霞,一园花,有各种的颜色与姿态,具各种香味,作各种变化,是那么细碎又是那么整个的美,欣赏它,使我们从那手段安排超人力的完全中低首,为那超拔技巧而倾心,为那由于诗人做作手艺熟练而赞叹,《死水》中的每一首诗,是都不缺少那技术的完全高点的。
但因这完全,作者的诗所表现虽常常是平常生活的一面,如《天安门》等,然而给读者印象却极陌生了。使诗在纯艺术上提高,所有组织常常成为奢侈的努力,与读者平常鉴赏能力远离,这样的诗除《死水》外,还有孙大雨的诗歌。

原载一九三〇年《新月》三卷二期(《沈从文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高一语文上册《死水》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一语文上册《死水》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上册《死水》教案

一、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由于初中阶段现代诗歌的学习量较少,学习要求层次较浅,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结构、意象分析等诗歌解读的一般着眼点和解读范式较为陌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悟诗歌的抒情性特征,了解“以美喻丑”的诗歌反讽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写作背景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懂得从“三美”的角度赏析新格律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传达的主旨和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重点

诗歌中的反讽手法和“三美”审美角度。

四、教学难点

作品如何体现“三美”。

五、教学设计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组诗和播放歌曲,体现作者对帝国文义

列强侵占国土的不满和渴望各地回归祖国之情。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习文学、美术。早年参加新月社,为该社主要成员,着有诗集《红烛》、《死水》等,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在新诗的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三〉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四〉诗歌赏析:

(1)把握主旨

通过听课文录音、朗读、展示背景资料等,引导学生思考并明确如下问题:

1.闻一多笔下的死水有什么特点?

令人绝望:丑陋、死寂、混乱。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②闻一多对这一潭死水的评价是怎样的?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③诗人对这潭死水的态度如何?

否定、贬斥、愤激。

④死水象征着什么?

一、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1925.4

象征着腐朽的美国社会。

二、从《死水》发表的时间看1926.4

象征着垂死的北洋政府。

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1928

象征着黑暗的中国现实。

2.了解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就是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一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理解象征手法,应当从整体上着眼,而不能穿凿附会,。如果孤立地看一句话是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意义的,要看全文,要联系写作的背景和深入分析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及艺术构思才容易理解其象征意义。

3.了解反讽手法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

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

〈五〉讨论探究

闻一多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在体现诗歌情感性特点的同时,他还追求诗歌的形式美。他要求新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死水》是如何体现这“三美”的呢?

本文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但所用的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这里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有鲜艳照人的“云霞”。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节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六〉总结:

闻一多先生认为符合“三美”主张的诗歌才是美的,这是他创作的标尺。音节匀称、词句工整的诗歌是美的,但音节错落有致、长短变化多端的诗行是不是就不美了呢?明天的课上,让我们继续品读其他风格的新诗佳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514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