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提高搜索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关注自然、热爱科学。4.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习积累。
5.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自主预习】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绫纱()绸幕()弥漫()峰峦()轻盈()
鳞波()谚语()日晕()崩塌()()
2、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sǒngjuǎn云鱼línsǒng恿证quàn波光línlín
3、判断题
(1)虹是好天气的标志。()(2)云的形状可以影响天气。()
(3)日华或月华只要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天气则会变好。()
(4)看云识天气是生活常识,是有科学依据的。()
(5)卷云和卷积云位置最接近。()
4、选择题
(1)刚刚下过雨,那么雨前最可能出现的云是()
A.薄云B.低而厚的云C.卷云D.高积云E.积雨云
(2)月华的光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会()A.变阴B.变晴C.不变D.都可能.
【合作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研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表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表三: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3.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12、《看云识天气》学案班级姓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资料准备】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食物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一知识。
2、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对象: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总结句;三看反复出现的词句。(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引用、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等。(其中前五种常用)
6、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科学。
7、常见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预zhào________②轻yíng________③líng________纱
④lín________波⑤崩tā________⑥点zhuì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峦()②弥()漫③月晕()
④霎间()⑤匀称()⑥弧()形
3.释义:
峰峦:一霎间:
预兆:轻盈:
弥漫:征兆:
出示目标
活动设计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共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6)。
第1层:(2-5)写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
课堂检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是一篇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理解填空。①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的意思是________。这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句是。
(3)本段运用了、和修辞手法。
(4)本段文字在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方法?
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册“基础演练”题。
【课后反思】
X|k|B|1.c|O|m
第二课时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预习检测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作者在向我们介绍什么?)
2、本文介绍了哪两种方法的看云识天气?
3、你记住了哪些云的名称?其中哪些云象征晴天,哪些云象征阴雨?你还记住了哪些光彩现象的名称?
活动设计跳读课文3~6段,找出象征晴天的四种云,象征雨雪冰雹天的四种云,四种光彩。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完成下表如下: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积云
较薄
高积云
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
高层云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积雨云
雷雨冰雹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里红外紫
月晕午时风
华
里紫外红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云层变红课堂检测比较阅读,回答如下问题。
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8、此段描写黄山的云海,其特点是()(用一个词概括)。
9、作者描写黄山的云海,想像也很丰富,他把云海想像成()、()、()、()等。
10、简析文中划线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1、比较《看云识天气》第一段和以上文段中对云的描写,在写法上它们有何相同之处?
12、打开记忆的大门,回顾一下你所积累的描写云的诗句。
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册“拓展拔高”题。
【课后反思】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目标呈现
1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3)通过精读,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并理解作用。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2重点难点:
(1)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2)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一、预习热身
3说明文知识
(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分类
A.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B.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4)说明的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
4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作积累,并摘记如下。
5初步阅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编写课文详细提纲
自主学习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
晕
华
虹
霞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
这一点的?
3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活动探究
1、第一段第一句中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形态,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特征。用波浪线在文中分别划出这两个词照应的内容。
2.第一段最后一句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意思?
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和下文哪些内容相照应?“往往”“常常”两个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4说明文通过说明方法的运用具体清楚地介绍知识,请找出文中运用以下说明方法的例子,思考作者运用它们的作用。
提示:
(1)分类别
(2)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用
5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三、盘点提升
1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
例如:1.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2.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日落乌云接,风雨定猛烈。
4.鱼鳞天,不雨风也颠。
5.天上起了泡泡云,不过三天雨淋淋。
6.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7.日落云里走,雨落半夜后。
8..有雨山戴帽,无雨山穿衣。
9.瓦块云,热死人;梯梯云,干破盆。?
10.天上起了鱼鳞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2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比如:树叶落叶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呢?写一篇观察日记。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1、
2、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146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