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边城》“笑话”中的深爱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边城》“笑话”中的深爱”,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边城》中写爷爷和翠翠的谈话,几次用了笑话一词。细看原文,爷爷说的都是实话,文中为何要说成是笑话呢?

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到高崖去摘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歌唱,你预备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

我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

傩送在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歌是真有其事,爷爷也是知道的,却为何要当笑话说呢?第二处说个笑话给你听,说的是傩送走马路,唱歌向翠翠求爱,也是事实,爷爷也是清楚的,却为何说是个笑话呢?祖父爱孙女,不想让翠翠有一丝为难。前次天保托人来求亲,爷爷郑重其事地对翠翠说了这事,可是翠翠没表态。这事也许会在翠翠心里留下对爷爷的一丝愧疚之情:爷爷如此关心自己的婚事,是想让自己早点找到归宿,了却心事,结果未能让爷爷如愿。如果爷爷再郑重其事地为翠翠说一门亲事,翠翠即使不愿意,恐怕也不好意思拒绝了,也许会违心地答应,而爷爷是绝对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的。爷爷摸准了翠翠的心思,为了不给翠翠造成心理压力,就把真事当笑话说,如果翠翠不乐意,拒绝起来也没有顾虑。再者,如果当真话讲了,翠翠又不乐意,那翠翠以后见了傩送的面也会尴尬的,还是当笑话说好。基于以上考虑,爷爷把真话当笑话说了。当然,如果翠翠乐意,爷爷马上就会告诉她这是真话。爷爷真是用心良苦,这个笑话把祖父对孙女的爱写得多么细腻。

翠翠因为害羞,没有明确回答爷爷的笑话,让爷爷一时摸不准她对傩送的态度,这也使得傩送无法及时从爷爷那里得到翠翠的回应,致使两人的恋爱出现误会和波折。这可能是爷爷说笑话时没想到的吧。

扩展阅读

《边城》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看小说吗?我非常喜欢一部小说,有人为它写过一副对联:

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

这就是沈从文的《边城》。(课题、作者)通过今天的探讨学习,希望你们也会爱上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板书)

二、简介作者: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边城》的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三、理清故事情节(请已读过《边城》的学生概括)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四、整体把握,梳理课文情节

课文的节选是小说里描写得较美的一段。课前大家已自读了课文,下面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投影)(10分钟后提问)

(一)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

(二)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三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

(每四人一个小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

明确:

(一)节选的三节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写的,中心事件是“听歌”。

(二)、三节内容具体写的是:

第一节:十四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第二节:十五的白天祖父进城鼓励大佬继续唱歌,却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节:十五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第二课时:

导入:

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

沈从文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沈从文的《边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它的美、展示它的美、和品味它的美。

一、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请同学们自己选择课文的美点,认真揣摩,品味美在何处?首先,请一名同学概括出文中有几种美?(明确:景美、情美、人美)

1、景美——湘西的青山绿水(板书)

沈从文曾说:“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可以说沈从文在写景上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

例: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这样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样是舒缓的语气,轻柔的文字,同样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

提问: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写景最美的句子是哪句?请你们把它找出来,并说出它在文中有何作用?(自由发言)

①“天快黑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明确:这段文字,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使人们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

②第26节中的作用:月夜是如此静谧、安详,又吐明丽纯净、纤尘不然的童话世界,翠翠母亲为爱殉情的故事,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中,更显得热烈、执著、与浪漫。

③第71节中

概括景物描写的共同点: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草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画,美不胜收。

概括景物描写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重要的是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或以黄昏的温柔、魅力和宁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与人物的心境密切相关。

2、情美:(板书)

(1)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2)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3)边民纯朴的风情:

(1)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学生自由发言)

沈从文写翠翠的精彩之处,便是以其特有的诗性笔触,捕捉并描摹出一个山野少女灵动微妙的神思流露,轻而且细,我们不妨细读。

①说开头:翠翠看到“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薄云”,看到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翠翠此时心中“好像缺少什么”,担心“这个日子过去了”,而这个日子恰是

“规矩”中听歌的日子。由此可见这正是她对爱的朦胧渴求和向往。由于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点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找”自己的念头。还有后文写翠翠在梦中跟歌声各处飞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都表示翠翠对爱的向往。

②暮色笼罩一切时,阴郁的感觉也锁紧了翠翠极度烦乱的心境。她“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幕色所笼罩的一切。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引导: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从最初的心神飘忽,到后来难受得想哭又无理由可哭,再到莫名其妙哭起来。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对爱的期待、兴奋和迷醉,已渐渐为无边际、无着落的烦闷和恐慌所淹灭。

沈从文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的确,如此细腻的人生、人性,只有沈从文能如此深细而精微地表达,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李商隐:“春心莫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两相思,两不知”。翠翠这样一种没法对人诉说的朦胧的对爱的神往的表达,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绿水,那片烟雨晨昏。

(2)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翠翠对爷爷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更有深深的依恋。

爷爷对孙女关爱的具体表现:

骄宠、依顺。尽量照顾她的情绪。

教育翠翠要坚强。

给翠翠讲她父母的故事。

亲自过问翠翠的婚姻大事。

为翠翠吹笛唱歌。

补充赏析一段:老船夫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绝望的体验已在他心上如阴云密布,终于承受不住而病倒了,躺了三天,人居然好了。心中惦念一件事,便预备进城过河街去,他仍不肯罢休,最后一次要去打听消息,也是最后一次,再想为那个愿望尽点心力。

接下来这一段文字,请你慢慢读:

“老船夫在城里被一个熟人拉着谈了许久的盐价米价,又过守备街门看了一会新买的骡马,才到河街顺顺家里去。到了那里,见到顺顺正同三个人打纸牌,不便谈话,就站在身后看了一阵牌,后来顺顺请他喝酒,借口病刚好点不敢喝酒,推辞了。牌即不散场,老船夫又不想即走,顺顺似乎并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话说,却只注意手中的牌。后来老船夫的神色倒为另外一个看出了,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老船夫方忸忸怩怩照老样子搓着他那两只大手,说别的事没有,只想同船总说两句话。”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挣扎!——既想在层层绝望后面极其小心地探出一点希望来,又害怕揭晓的是更彻底的绝望。)

(3)边民纯朴的风情:

①歌求爱的美好风俗

②大佬、二佬的手足之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③二佬的不爱碾坊爱渡船(略)

3、

(4)傩送:多才多艺,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二、小结

在沈从文含蓄而优美的文字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课后有时间大家应该阅读《边城》全文。

板书设计:

青山绿水的乡土气息————景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情美

边民纯朴的风情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

《边城》与中学生的情感——《边城》选进中学课本的意义


《边城》与中学生的情感

——《边城》选进中学课本的意义

现在研究沈从文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一度掀起沈从文研究热潮。让中学生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和他的创作风格,对学生是有积极意义的。

《边城》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达到了乡俗风情、人事命运、形象塑造的完美结合,是优美的抒情文学。我们应该从作品入手,寻找解读沈从文创作的切入点。

《边城》不同于许多以政治取向为主的作品,宣扬阶级论,充满尖锐的斗争和矛盾冲突,并以正面英雄人物取胜的大团圆面结尾。这些僵化的创作模式在《边城》中是不存在的。《边城》反映的是20世纪主流文化之外的一群边缘人的存在方式,他们处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中,用自己的淳朴和善良铸造了湘西这块神圣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始民性和封建宗法关系交织的社会。小说以大量篇幅展现民性淳朴的风俗画: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互相同情等,他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充满生命力的王国。我们应该以“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态度来理解湘西精神。

从叙述学的角度看,《边城》有一组对立意象,正统的汉族儒家文化遭遇到湘西文化的冲撞。传统儒家婚姻形式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三纲”“五常”的教条下,年轻人完全丧失爱情自由,而茶峒山城人以民间对歌形式自由择偶。从翠翠这位淳朴的少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人生样式,她是沈从文笔下乡村世界的又一种生命形式。翠翠和老二傩送勤劳、淳朴、善良、热情,他们信守自己的未来,在爱情婚姻关系上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自为自主的抗拒着封建文明的污染。

通过老二傩送和翠翠的爱情,沈从文对人生进行再思考,在价值观的对立冲突中展现原始形态的自由性。傩送面对的是选人还择物,王团总的女儿陪嫁的傩送是一座碾坊,而翠翠拥有的只是渡船。在爱情和金钱的选择中,傩送毫不后悔的选了前者,这是一种非异化的人生价值观定位。“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沈从文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边城》为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审美天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水世界美极了,它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将读者引入清、雅、秀的意境。小说情节起伏,结尾设置悬念,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沈从文小说的抒情气质也是十分浓厚的,他用诗化的语言娓娓讲述故事,增添了作品的可读可感性,为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范本。

我们知道:创作最关键的是要投入情感。汪曾祺赞美沈从文的创作贴近血肉人生,也就是说,中学生写作要使自己的情感和文章融为一体。《边城》中的翠翠是作者人生的投射,反映了知识分子受伤的心声。朱光潜先生说:“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想象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郁隐痛,翠翠似显出从文这方面的性格。”不同于其它的文化小说的作者站在岸边看文化,沈从文切身感受着水浪的冲击拍打,在作品中投射人生体验,达到生命形式和生活的高度统一。

《边城》这篇小说的艺术风格和构思对中学生的文学创作也有启示性。我在八十年代与沈从文的笔谈中整理出了小说的独特意境创造:“依靠‘现实’与‘梦’结合的创作方法”、“题材本身的特异性”、“与故事保持一定距离,力图避免文字表面的热情”、“理想成分和特有的特色”。他将画中的意境引入小说,实现诗歌、绘画的抒情性与小说的叙述性的统一。作者的主观情感随作品人物的情绪走,翠翠与老船夫的内心情绪,同时与作者所传达的人生情绪共振,传达朦胧、深远、神秘的美。在这里,水的基本色调也就是生命的色调,自然景物人格化,他不在是人物事件的单纯的背景,而是与人物的命运与人生情绪相契合。中学生写作也要学会意境法。同时心理刻画也是十分重要的,少用抽象的文字表达,而是将心理内容化为形象的图景,留出空白,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边城》情节发展的主线,是翠翠与傩送爱情的演变。构成作品情节冲突的,是人物主观精神上对爱情的自由追求,与这种追求在客观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矛盾。碾坊作为隐蔽的力量,与人生中的“偶然”、人心间的“隔膜”共同铸成老船夫死的结局。这种多线交织,显线与隐线互补的构思,是非模式化的新鲜活泼样式。

沈从文追求真善美,崇尚自由,以作品对人生未来方式的理想展望,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他强调人的生命意志,张扬独立、自由的个体人格,神往美和颂赞人的创作精神,重视对人的灵魂的铸造。他的作品贯穿了“寻求人性和人性复归”的思想基调。小说中老二傩送和翠翠的灵魂相互吸引,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这种大胆的想象使小说充满了生命的神性。我们不是为创作而创造,而是以对未来的信心为人生歌唱。乌托邦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是乌托邦,代表理想王国。中学生应该以朝气蓬勃的状态追求真善美和自由,不要因理想主义消失和实用功利主义盛行而迷失人类前进的方向。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他一再自述怎样学习写作,如何要“掌握那一枝笔”,他说,一个好句子掷向地下都会铿锵作声!他的用字造句有特殊的风格,表达中国民族的方言和语音。中学生的文学语言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写出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去掉伪饰,存留真意和个性,多用富有情感美和色彩美的语言去表现大自然。

沈从文对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他的乡土题材的创作中,完成了对“乡下人”形象的塑造,这种乡下人,表现为一种多层次的性格结构。从道德状况看,“乡下人”是一种自然人,他的灵魂尚未或没有完全被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所污染,信守做人的传统美德:热情、勇敢、诚实、善良、纯朴:从人的理性精神着眼,“乡下人”是一种蒙昧人,他们的理性世界还是一片混沌、原始状态,生命是自在的;从人物与急剧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关系看,“乡下人”又是“陌生人”,原始的道德观和蒙昧状态,必然导致他们与现存社会秩序和变化的道德观念不相适应。沈从文把这些“乡下人”艺术化,他把自己理想的完整乡诚生活安置进去,人物的正直、热情以及和谐、助认为乐的人际关系,构成了一个实在、健康的|牧歌式的小环境,抒发了“湘西情绪”。

当代中学生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从乡下人中比照我们缺少了什么,完成角色认定。沈从文-坚守乡下人情绪,对城里人反讽,反映现代人生的缺失和局限。乡下人洒脱豪放,有自由创造精神,他们不拘小节,无拘无束,能反朴归真,求得人生的和谐,而都市的志者却用种种绳锁拘束和压制,处处充满虚伪和变态。当然乡下人未经理性的洗礼,他们野蛮、凶强,也需要现代文明的指引。中学生不能自侍优越感而放松自我素养,应该亲近自然,吸收他们身上豪迈、善良、自由的性格。

中学生正处于朦胧的青春期,让他们接受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精神的结合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我们不提倡互为条件的爱,应该摈弃社会上金钱本位的不利因素,内在心灵美才是重要的。相貌、财富、地位都不是主要因素。中学生应该用正确的标准对待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语文课堂不仅是为学生灌输基础知识,也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育要满足时代的要求,必须打破教条的培养模式,从有效人性和生活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理想情操,以审美多元性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从作品的思想内容看,“政治标准第一”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我们要是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协调。教材必须体现时代意识和开放精神,也应该是富有文化内涵的、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典型范本。

《边城》教案


边城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投影:

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

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把握小说情节:

1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情节

2提问:这篇小说的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请找几个例子

点拨:

(1)翠翠梦中摘虎耳草。

——父母对歌相恋的故事翠翠问外公“万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声音各处飞

——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就是这歌唱出了你”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说思路

(1)黄昏看景,幻想出走(2)无人理解,内心悲伤(3)月下故事,埋下阴影(4)梦中听歌,感情清晰(5)兄弟比歌,天保闯滩(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7)吹笛谈心,感情明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在小说中,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翠翠作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几处?

明确: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在听父母的故事是,翠翠为什么要“间或吁一口气”?

(5)翠翠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祖父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朦胧清晰明确

5.作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亲,祖父对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样?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确:

心情:既忧愁又快乐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7.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爷爷又具有怎样的性格,天保和傩送又是怎样的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分析


梦断边城——《边城》分析

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FredricJameson说: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象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内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一)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质”。“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边城》里的爱情故事,讨论的是文化问题,性的话语和文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如乾嘉苗民起义)。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爷爷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黄狗与苗族盘瓠崇拜和犬始祖神话有关,也与二老傩送有关。

《边城》第十节,二老划龙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黄狗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又《凤子》第三章,绅士将他的狗取名为“傩送”——“那绅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只较大的狗:‘傩送,开门去罢’。”白塔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如风俗淳朴、重义轻利等,也就是沈从文说的“正直素朴人情美”。渡船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时间观翠翠“轻轻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玩”,请张果老、铁拐李、关夫子、尉迟公、洪秀全、李鸿章等“云端下降慢慢行”,“今来坐席又何妨!”——这是一种原始的时间意识,在这里,所有的时间段落:过去、现在、未来都共时性地展现。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归为基础的时间描述,通过节日期间的神话和礼仪庆祝活动,不断地获得再生。边城的人们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有进入边城,以西方的眼光看来,“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在不舍昼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着渡船,日复一日地,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歌声所浮)。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8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