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边城》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边城》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

教学目的:jAB88.Com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投影:

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

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把握小说情节:

1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情节

2提问:这篇小说的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请找几个例子

点拨:

(1)翠翠梦中摘虎耳草。

——父母对歌相恋的故事翠翠问外公“万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声音各处飞

——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就是这歌唱出了你”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说思路

(1)黄昏看景,幻想出走(2)无人理解,内心悲伤(3)月下故事,埋下阴影(4)梦中听歌,感情清晰(5)兄弟比歌,天保闯滩(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7)吹笛谈心,感情明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在小说中,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翠翠作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几处?

明确: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在听父母的故事是,翠翠为什么要“间或吁一口气”?

(5)翠翠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祖父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朦胧清晰明确

5.作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亲,祖父对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样?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确:

心情:既忧愁又快乐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7.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爷爷又具有怎样的性格,天保和傩送又是怎样的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精选阅读

边城(节选)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边城(节选)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边城(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边城》教案2


从容说课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竟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祖父拿天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念所系,全在傩送身上,以至魂不守舍。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愿,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著。这种情感上的执著,以及拒绝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第六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这四节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人胜。

让学生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认识翠翠、认识爷爷,并通过他们来体会作品中的风俗美与人情美。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教学难点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

氛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课前先作一个调查,大家都曾去什么地方旅游过?

生:(纷纷抢答)长城、海南、泰山、周庄……

师:哟!看不出来,大家“走南闫北”,真可谓“行万里路”,堪比当年的徐霞客啦!

【众生笑。】

师:那我想问一问,有没有人去过一个叫“凤凰”的地方?

【学生议论纷纷,互相询问“凤凰”是什么地方。】

师:(故作得意)难住了吧?

生:老师,你给我们说说看吧!

师:凤凰可是个美丽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

师:(看到学生表现出一种憧憬的神情,略做停顿)不过——目前,老师也是“心神往之”啊!

【学生大笑。】

师:不过,“凡事预则立”——

生:(争相抢答)“不预则废”。

师:所以,我找了这些图片,以备日后游凤凰一用,现在先拿来与诸君共飨。

【投影。】

【出示一组湘西风景、民俗的图片。】

【学生边看边议论,对部分图片啧啧赞叹。】

[推进新课]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特别想去这个地方吗?

生:(七嘴八舌)当然是去看风景啦!

师:(笑)大家只说对了一小部分,其实还有更重要的。

生:是什么啊?

师:(看到学生很期待的样子,故意卖个关子)一言难尽啊!

(学生笑问为什么。)

师:(停顿一下)怎么说呢?这样说吧:看不尽的凤凰美,说不尽的沈从文。

生:(恍然大悟)老师你说的是《边城》吧?

师:对!可以说边城就是凤凰。这里不仅有着清山秀水,淳朴的民风,更走出了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位质朴、博学,将“爱”与“美”演绎得动人肺腑的“湘西的儿子”。

【投影。】

1.沈从文照片及生活书店1934年首版《边城》图。

2.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effeI·eyC.KinKley著《沈从文论》j。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学生们读了这段话后,不禁再次赞叹。】

师:就是这样一位“湘西的儿子”在走出大山之后的坎坷人生中,多次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他的故乡——凤凰的牵挂。可以这样说,凤凰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横空出世的光环之中。没有莎士比亚,英国的斯特拉福小镇不会蜚声世界;没有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不会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没有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不会成为旅游胜地;同样,没有沈从文、黄永玉这样的世界文化大师,凤凰不可能驰名海内外。凤凰的美,不仅在山水,更在于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人间最淳朴的风情,这才是吸弓l老师的地方啊。

【学生若有所思。】

师:好的。那么凤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刚才是直观的图片,现在我们来看看沈从文是怎么写凤凰的。

【投影。】

一个好事的人,若从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一定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箪”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有一个小小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了数千户人口的。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的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荣枯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种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余苗寨,各有千总守备镇守其间。有数十屯仓,每年屯数万石粮食为公家所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是在一百八十年前,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到相当距离,在周围附近三县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

(选自沈从文《凤凰》)

【学生看后窃窃私语。】

师:大家在讨论什么啊,能不能说说看?

生1:这个地方给人一种很古老的感觉,但是它又那么小。

生2:很神秘,感觉上去和我们周围的环境不一样。

生3:过去这里是不是经常打仗啊?

生4:老师,我想问一下,这个地方远不远?

师:怎么样,想去了吧!(学生笑。)

师:的确,仅仅是看这些文字的东西,我们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更何况生于斯、长于斯的沈从文呢?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边城》的世界,去看看在这湘西一隅曾经发生过的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的故事。

师:说到《边城》这个故事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件事:1933年夏,沈从文同未婚妻游青岛崂山时,意外地看到一个身穿孝服的小姑娘到河边提水。他回想起家乡“起水”的古老习俗和美丽如画的青山绿水、充满诗情的淳厚民风,情不自禁对未婚妻说,他要以那小姑娘来写一个故事。沈从文不久到北京结婚后,就开始写起跟未婚妻说过要写的故事《边城》。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师:这样一个令沈从文念念不忘、令我们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民俗吧。下面大家看书,看看书中都写了哪些风俗。

生l:端午节的时候,妇女和小孩们穿了新衣服,还在头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这一天还可以吃鱼吃肉。

师:在你小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1:有的,过年时也这样,那时感到很高兴。

师:很留恋那段光阴吧?

生1:是的。

师:哎——无奈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很多人都会意地笑了)我问一下,为什么要用雄黄蘸

酒画个王字呢?

生1:……

师:谁能告诉大家?

生:(有人举手)是为了辟邪,传说雄黄酒可以除病去灾。

师:很好。大家接着看下去,还有些什么风俗?

生:赛龙舟。

师:好像有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生:(争相回答)屈原!

师:对。那么我们看看在这里,赛龙舟赛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谁呢?

生:(继续看书后有人回答)龙头大哥顺顺、天保和傩送。

生:(有人补充)这里也提到了翠翠。

师:翠翠也去赛龙舟吗?

生:她是去看。

师:看龙舟的人多不多呢?

生:当然很多,课文里说“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师:嗯,看来端午节对这里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师:好的,下面大家来看一看翠翠和傩送是怎么相识的。

【学生看书,之后请一位同学复述相关情节。】

师:好的。可以说这是一次邂逅。起初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生:开始的印象不好。“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然后还骂了傩送,而且文中还有这样一句“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

师:接下来的变化是什么?

生: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师:从这里,你能看出翠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我认为她很淳朴、也很可爱。她不愿意别人把她看成那种唱歌的女子,同时,在她错怪了别人的时候她感到很难为情。

师:是的,正是好一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姑娘。这就是翠翠,一个很单纯的小姑娘的形象,然而我们继续看下去,就是这一次邂逅在翠翠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请大家阅读第五部分的内容,把这方面的内容找出来。

生1:“两年日子过去了”,“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生2:“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生3:翠翠在听祖父和喽罗的谈话时也一直在想着听到有关二老的消息。

师:(笑)看来翠翠开始为二老而伤神了。(生笑)不仅如此,在小说的第六部分又有相关的描写。说说看。

生:当爷爷提起当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这时也可以看出她在想着二老。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一时间答不上来)……

师:(提示)请大家注意第六部分描写婚嫁的这一段,在看到别人家办喜事时,翠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当她听到“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并且还把船拉过岸去,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翠翠知道这是有人娶亲,或许她想到了自己和傩送,我理解这里似乎是表明翠翠对未来有一种向往。

师:(笑)是向往结婚吗?

生:应该是。

师:可以这样理解。不过,或许翠翠心里还没有想到那么远,或许这只是表明了她内心里刚刚开始萌动起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一种对于未来的模糊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翠翠,才更使人感到真实、可爱。

师:除了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故事外,《边城》还给我们展示了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文中这样的文字比较多,请大家选几处来谈一谈。

生1:(笑)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师:你是说那个替爷爷撑船的人吗?

生1:是的。

师:可是接下来他们两个人都喝多了啊?

生1:(笑)爷爷有点老糊涂了。(众生笑。)

师:(笑)看来这个爷爷也是有些老顽童的脾气。(生笑。)

生1:不过,爷爷后来还是认错了。当他看到翠翠回来后,还在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这说明爷爷很在意翠翠,怕她生气。

师:(笑)可是翠翠似乎是没领情嘛,因为她在想着“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并且这件事“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她一晚上都没理睬爷爷,似乎她对爷爷的话很不放在心上。老师这样理解对不对?

生2:不对。这是因为翠翠挂念傩送而有了心事,和她跟爷爷的感情没有关系。从其他情节来看,爷爷对翠翠的关心和翠翠对爷爷的关心都是一直没有改变的。

师: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师:很好。可见,虽然这祖孙俩偶尔会有一些小矛盾,但在一些微小、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时时都让人感到祖孙二人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那分浓浓的亲情。很多时候这祖孙二人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啊!(生笑。)

师:不过,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学生讨论。】

师:这个问题有一些难度,请大家自由发言吧。

生:应该是在翠翠爱恋傩送这件事上。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说明爷爷还不知道翠翠的心事。翠翠的“记忆所止处”应该是指想到二老,而爷爷不知道这一点。他还在想着让

师:(鼓励)你的阅读非常仔细,很好!这么说,在这件事上,爷爷有点“自以为是”了。(生笑,表示同意。)

师: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翠翠与爷爷之问的亲情,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情美。在这种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湘西地方的风俗美。下面请大家看看,小说中都有哪些情节表现出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学生讨论。】

生1:这里的人们有一种自己的生活乐趣,像是自娱自乐。在第三部分写到“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打扰他们,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味道。我想,这就是湘西吸引人的一个原因,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的原因吧。

师:“世外桃源”,我认为你的这个词用得很好。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老师向往这里的一个原因啊。(生笑。)

生2: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师:你说得很好!不过,我替你补充一点,爷爷和翠翠的生活是不是很宽裕?

生2:不是。他们的生活是很拮据的,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还是顺顺给他们的鸭子和粽子。这也就更显示出爷爷和这里的人彼此之间的感情都很厚道。

师:也就是说,物质利益的东西在边城这个环境里显得并不重要,尽管这里有些人,如爷爷和翠翠,他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

【学生边听边点头。】

师:刚才我们提到了顺顺,那现在我们就借这个话题来说说顺顺这个人。根据课文内容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3:在边城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师:文中有哪些内容表现了顺顺这种品格?

生3:第三部分说“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师:也就是说,在顺顺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多好的人,多好的边城啊!(生会意地笑了起来,不时有人在议论着)请大家继续往下看,还有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这里民风的善良、淳朴。

生4:我觉得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非常安详。

师:安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善良、淳朴的民风有什么关系呢?

生4:这里的人除互相帮助外,还能以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生活,在这里没有那种尖锐的矛盾,似乎大家都很平和,就连翠翠的那条狗都很善解人意。我认为这正是受淳朴民风的影响所致。

师:你说得很好。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到《边城》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世无争、平和安详不正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形式吗?(学生若有所思,时而窃窃私语、时而赞叹。)

师:(略作停顿)不过说到与世无争,说到没有矛盾,这里我想给大家补充一个情节——

师:大家知道天保和傩送同时都喜欢上了翠翠吗?

【学生摇头。】

师:在课文节选的内容之外,小说是有这个情节的。所以,说到没有矛盾,其实是不对的,问题是人们如何去处理矛盾,尤其是天保、傩送、翠翠这三个人不同一般的关系会让他们选择怎样的方式去化解这种矛盾呢?按照湘西的传统,天保和傩送是要进行一场类似于西方的决斗的,但他们最终并没有选择这种方式(停顿了一下)……

生:(很急切地问)那他们怎么样了?

师:(笑)这个结果,老师希望大家课后自己在小说里寻求答案。相信大家会在其中发现更富意味的人情美。

[课堂小结]

师: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作为一个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再次走进边城;沈从文是一个相信纯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让我们也到边城中去寻找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去寻找一种超于物外的纯粹的美!

[布置作业]

课后完整地阅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并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一篇文章,以备交流。

边城


边城

课文导读

1、文学文化常识

⑴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⑵关于《边城》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的是:在湖南、四川交界处有一座小城茶峒,小城外溪流边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摆渡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爱上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爱上了翠翠。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知道了傩送和翠翠才是彼此真心相爱的人,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摆渡人也忧郁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自己的心上人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18年小学毕业后投身行伍,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3年到北京。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积极创办刊物,并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1988年病逝于北京。主要文学贡献:创造了一种采用抒情笔调描写的具有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主要作品集:《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朱光潜说:“据我所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从文与老舍。”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张允和说:“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3、写作背景:

沈从文是带着年青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身处于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沈从文先生曾经说过:“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这句话,完全可以代表他的创作思想。就边城而言,“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4、人物形象分析

(1)翠翠:

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但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面对爷爷的委婉引导,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辞地表明态度。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2)爷爷

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善良纯朴、热心好客、甘守清贫、尽职尽责。对孙女无比疼爱。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也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5.文章主旨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的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还是在古老传统里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天保”“傩送”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作者无不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表达了想以此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美好愿望。

6、重点透视

⑴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环境表现出哪些特点?

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它首先具有风俗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地方色彩。

边城的社会中还洋溢着人性美。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同梦一般宁静美好。

⑵作者为何要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作者创作的用意在于要把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他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

7、结构图解:

第三章,写第三个端午节,筹备

龙舟竞赛(社会环境)

第四章,写第一个端午节,看龙

舟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边城(追述)人性纯朴

第五章,写第二个端午节,翠翠爱情纯美

巧遇大老天保

第六章,写迎婚送亲的花轿,引

发翠翠的情思

语言积累

字音

泅水qi傩神no氽着tǔn歇憩q睥睨bn糍粑cbā角隅y滑稽jī

字形

缆绳绊倒渡船掂量

揽活拌嘴欢度惦记

角隅树阴倾泻

偶然荫庇泄气

词义

伶俐:聪明,灵活。

粗鄙:粗俗。

拮据:缺钱,境况窘迫。

变故:发生意外的事情或灾难。

俨然:形容庄严,整齐,很像。

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

解嘲:用言语或行动来掩饰被别人嘲笑的事情。

课后题解

一提示:

人物性格:翠翠:美丽、纯真、淳朴、聪慧、温柔、善良。爷爷:慈祥、善良、风趣,以诚待人,古风犹存。

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这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寄托了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寄托着他的哀愁、怜悯和希望。

风俗习惯:具有风俗美。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提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人性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二提示:

二老的出现,对翠翠来说,是心灵深处的一大冲击。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来咬了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久久缠绕着翠翠,使她魂牵梦萦,难以解脱。

“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二老傩送你认识吗?”内心充满对傩送的惦念。

“再说我就生你的气!”虽然有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但翠翠内心依然含蓄而敏感。当爷爷一语道破翠翠的心事时,情感不外露的翠翠当然要“生气”了,更何况打动翠翠的并不是大老,而是二老傩送。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在乎鸭子的是爷爷,现在被朦胧的爱占据了内心的翠翠当然不会在乎。

三提示:

沈从文说,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们可以从多度寻找答案。从客观上说,“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与现代文明有矛盾;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爱上翠翠,导致矛盾的不可调和。从主观上说,翠翠对爱情太执著,拒绝其他选择,是导致她悲剧的主观原因。

沈从文的语言优美雅致,充满感情;风格清新自然,意境美好。如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这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全部的情感。文中的语言描写(如她和傩送的对话)、心理描写(如第六章最后她望云遐想),无不细腻逼真地刻画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从而给人一种诗意般的回味和美的感受。

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性美做了理想化的表现。小说灵气四溢,犹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曲古老人性的绝响。语言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语)。

美文赏析

《受戒》(节选)

等把事情办齐,响午了。她又到庙里看了看,和尚正在吃粥。好大一个“膳堂”,坐得下八百个和尚。吃粥也有这样多讲究:正面法座上摆着两个锡胆瓶,里面插着红绒花,后面盘膝坐着一个穿了大红满金绣袈裟的和尚,手里拿了戒尺。这戒尺是要打人的。哪个和尚吃粥吃出了声音,他下来就是一戒尺。不过他并不真的打人,只是做个样子。真稀奇,那么多的和尚吃粥,竟然不出一点声音!她看见明子也坐在里面,想跟他打个招呼又不好打。想了想,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哗,就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想了想,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哗,就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她看见明子目不斜视的微微点了点头,就不管很多人都朝自己看,大摇大摆地走了。

第四天一大清早小英子就去看明子。她知道明子受戒是第三天半夜,——烧戒疤是不许人看的。……

她一看,和尚真在那里“散戒”,在城墙根底下的荒地里。一个一个,穿了新海青,光光的头皮上都有八个黑点子。——这黑疤掉了,才会露出白白的、圆圆的“戒疤”。和尚都笑嘻嘻的,好象很高兴。她一眼就看见了明子。隔着一条护城河,就喊他:

“明子!”

“小英子!”

“你受了戒啦?”

受了。

疼吗?

疼。

现在还疼吗?

现在疼过去了。

你哪天回去?

后天。

上午?下午?

下午。

我来接你!

好!

………

小英子把明海接上船。

小英子这天穿了一件细白夏布上衣,下边是黑洋纱的裤子,赤脚穿了一双龙须草的细草鞋,头上一边插着一朵栀子花,一边插着一朵石榴花。她看见明子穿了新海青,里面露出短褂子的白领子,就说:“把你那外面的一件脱了,你不热呀!”

他们一人一把桨。小英子在中舱,明子扳艄,在船尾。

她问,烧戒疤的时候,有人哭吗?喊吗?

明子说,没有人哭。人个山东和尚骂人:

“俺日你奶奶!俺不烧了!”

她问善因寺的方丈石桥是相貌和声音都很出众吗?

“是的。”

“说他的方丈比小组的绣房还讲究?”

“讲究。什么东西都是绣花的。”

“他屋里很香?”

“很香。他烧铁是伽楠香,贵得很。”

“听说他会做诗,会画画,会写字?”

“会。庙里走廊两头的砖额上,都刻着他写的大字。”

“他是有个小老婆吗?”

“有一个。”

“才十几岁?”

“听说。”

“好看吗?”

“都说好看。”

“你没看见?”

“我怎么会看见?我关在庙里。”

明子告诉她,善因寺一个老和尚告诉他,寺里有意选他当沙弥尾,不过还没有定,要等主事的和尚商议。

“什么叫‘沙弥尾’?”

“放一堂戒,要选出一个沙弥头,一个沙弥尾。沙弥头要老成,要会念很多经。沙弥尾要年轻,聪明,相貌好。”

“当了沙弥尾跟别的和尚有什么不同?”

“沙弥头,沙弥头,将来都能当方丈。现在的文丈退居了,就当。石桥原来就是沙弥尾。”

“你当沙弥尾吗?”

“还不一定哪。”

“你当方丈,管善因寺?管这么大一个庙?!”

“还早呐!”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象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苇穗,扑鲁鲁飞远了。

…….

一九八九年月十日,写四十年前的一个梦

赏析:

汪曾祺早在四十年代就师从著名作家沈从文,深受沈从文小说风格的影响,创作思想也是如此。汪曾祺在谈及《受戒》的创作动机时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并说明:他是“用一个八十代的人的感情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些旧梦,写旧社会的悲哀和苦楚,以及艰即使在这样的社会里“也不是没有的欢乐”。虽然,经过时间的过滤,加上作者彩笔的着意点染,“旧梦”显得格外地美,在悲哀和苦楚中的一丝欢乐也颇能感染人。《受戒》虽然没有正面表现旧社会的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但从字里行间仍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悲哀”和苦楚,因而,并非没有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这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于它揭示了人间——即使在黑暗的旧社会,在悲哀和苦楚中也倔强地生长着人情美与人性美,同时表达了这种突出地存在于底层社会中的美绝不可友爱被任何暴力和清规戒律所毁灭的历史事实。《受戒》的重要艺术特色是,将小说与诗歌、散文相揉合,使小说透露出清新的诗意美,更接近于生活的本来情景。作者采用明快的色调,自然淡朴的语言,精细而逼真地描画出江南一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俗,并溶情入景,着力营造诗的氛围,展示诗的意境。从这篇《受戒》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其师的影响。

一课一背

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襄阳风景的诗。写诗人乘舟远眺汉水上游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首联写江汉流域的形势,仿佛从空中俯瞰,写得高远雄阔。中间两联写江流浩荡的景象。“江流在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两句历来为人赞赏,它写尽了江流的浩渺和天地的辽阔渺远。五六两句中的“浮”和“动”十分传神,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整首诗色彩淡雅,意境雄阔而优美,融情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

双基在线

注音:

拮据()傩神()

嗤笑()歇憩()

角隅()戍边()

茶峒()

字形正确的一项:()

A.琐呐赤裸拮据倾泄

B.严然埋怨伶俐悖时

C.傩神泅水欺侮怏怏

D.歇憩阴庇嗤笑惊讶

3、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依次是()

在那时的人看来,取得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了。,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A.因为至于因此如果

B.但是而因此只要

C.但是至于然而如果

D.因为至于然而只要

4、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现代化的北京城需要现代舞团,现代舞艺术更需要扎根于现代化的北京,这已是无可的事实。

她就是小说中女主角的。

广告是一种宣传方式,商业广告的目的是。

A质疑原形盈利

B.置疑原型盈利

C.置疑原型营利

D.质疑原形营利

5、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明清时代,众多的园林集中于北京西郊,蔚为大观,令人流连忘返。

中韩两国乒乓球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引起观众席上一阵阵振聋发聩的掌声。

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得队。

青年们聆听着先生犀利而又幽默的谈话,真像是如坐春风。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刘奶奶听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青年,不由得夸赞道:“我从小是看着这孩子长大的,真是有出息呀。”

你们必须马上离开这个危险地带,除了我之外,目前谁也不能保证大家的安全。

很多家用电器,国产的并不比洋货差,质量不仅能与之抗衡,而且价格也很便宜。

任何时代,即使是在共产主义时代,每个人的认识都不能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拓展训练

(一)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识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距,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

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见所在,不作理会,静静

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祖爷为什么要那么详细的问新娘的情况?

祖父的话的意思是什么?

3.“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祖父与翠翠各想了些什么?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上帝创造母亲时

本本.贝克

仁慈的上帝一直在为创造母亲而加班工作着,在进入第6天时,天使来到主面前,提醒他说:“您在这上面已经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啦。”

主对天使说:“你看过有关这份订货的技术要求吗?”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涤荡,但不是塑料制品;

有180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

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

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

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

此外,她她必须有六双手。……

天使缓缓地摇了摇头说:“六双手……这怎么可能?”

“令我感到困难的却不是这些手,”上帝回答说,“而是她所必须具有的那三双眼睛。”

“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胸勺上。用来专门看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情。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她,而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的意思。”

“这太难了,”天使劝道,“主啊,您该歇歇了,明天……”

“不行!”主打断了天使的话,“我感到我正在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你看,眼前的这件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六口人的胃口……能把一个九岁的男孩子弄到莲篷头下淋浴……”

天使绕着母亲模型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由得赞叹道:“她太柔和了!”

“但很坚强!”上帝激动地说,“你根本想像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像不出她有多大的忍耐力!”

“她会思考吗?”

“当然!”主说,“她还会说理,商量,妥协……”

这时,天使用手摸了摸母亲模型的脸颊,忽然说道:“这里有一个地方渗漏了。我早就说过,你赋予她的东西太多了,您不能忽略她的承受力嘛!”

主上前去仔细看了看,然后用手指轻轻地蘸起了那滴闪闪发光的水球。“这不是渗漏,”主说,“这是一滴眼泪。”

“眼泪?”天使问,“那有什么用?”

“它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痛苦、孤独、自豪……主说。

(1)第二段中,作者把上帝创造“母亲“比喻为”订货“这一说法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

(2)上帝说“母亲”接近他自己,那么你认为他们的主要共同点有哪些?

答:

(3)“母亲”的“眼泪”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等众多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含义?

答:

(4)文段中“母亲”的三双“眼睛”分别代表了母亲的哪三种品质?

答:

边城答案提示

[双基在线]

略2.C.A项“琐呐”的“琐”应为“唢”,B项“严然”的“严”应为“俨”,D项“阴庇”的“阴”应为“荫”。3.C.此题考查语句间的关系和关联词的使用,第一处为转折关系,第四处为假设关系。4.C.“置疑”是怀疑,多用于否定;“质疑”是提出疑问的意思。“营利”指谋利,为动词。“盈利”指利润,为名词。5.A.B是使人醒悟;C是不能使人信服,与文意不符,应为“不负众望”;D“像”与“如坐春风”语意重复。6.D.A“我从小”有歧义。B“除了之外”和前后相连,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C关联词的位置不当,“质量”和“不仅”位置互换。

拓展训练

(一)1.表面上关心别人的情况,实际上则反映了他对自己孙女婚事的焦虑.2.爷爷的意思是翠翠也到了该嫁人年纪了。3.祖爷想孙女大了,到了该出嫁的年纪了,内心有高兴也有些伤感,也许还想到了自己的女儿;翠翠则看到迎亲的花轿,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二)1.暗示定货人(社会)对母亲会有苛刻的要求,母亲成了人们根据各自利益和需要而定做的商品(货物)“。2、①几乎无所不能②仁慈③不知疲倦的劳作3、母亲也有丰富多采的感情世界,尽管需要她承受的太多。4、①敏锐的观察力②关爱身边的一切③善解人意并包容。

《边城》教案4


【教学目标】

一、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二、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三、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

一、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二、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有关文学常识

二、理清文章思路

三、结合问题分析人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参。

二、介绍作者:

1、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3、创作风格: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这是其创作宗旨的形象概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他认定:“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初的欲望。”他创作时往往会去除现实中残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然、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是其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的特色。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三、关于《边城》

1、湘西地域小说:

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宝、傩送。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两兄弟不是互相争斗,二是互相谦让。当地有青年男女对歌定情的风俗,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也知道自己唱不过弟弟,不想跟弟弟争。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溺水而死。弟弟十分爱翠翠,曾有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觉得自己十分对不起哥哥,因为哥哥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自己应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傩送一走对老船夫打击很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而死的,时他含辛茹苦的养大了这个外孙女,眼看就要得到了美满的婚姻,却发生了这样的意外。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一个风雨之夜去世。留下孤苦伶仃的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这时许多人都热心的来照顾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也来照顾他。而翠翠却在孤独的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3、创作动机:

见书前提示。

四、理清文中人物与情节:

1、主要人物:翠翠、爷爷、天宝兄弟

2、主要情节:

13章:翠翠的心事

14章:爷爷的心事心事——翠翠的爱情

15章:祖孙谈唱歌——为了心事

五、读第13章,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首先时间是在黄昏,给人的感觉是日已迟暮,天空有了桃花色的薄云,此刻人心中总会有些凄凉。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恰是翠翠刚刚迈进十七岁的花季,对爱情已经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并且此时祖父作为他唯一的依靠又不再她身边,去忙他自己的事了,似乎连天晚都没注意到,似乎连自己都忘却了,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于是翠翠有了胡思乱想。因此这种感觉是融合在一起的,既有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景,又有人物的内心感受,那一点都有些,那一点又都不是主要的,所以那凄凉是薄薄的。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很觉得悲伤”从凄凉到哭,又至于悲伤,反映了当时翠翠怎样的心理?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一齐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祖父又说:“不许哭,……这块土地上”如何从这段内心独白看到祖父的性格?

明确:通过注释,可以了解翠翠母亲的身世,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伤痕,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是老人想起了死去的独生女。也更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他深悔自己对女儿的疏忽,所以他对翠翠十分谨慎。而且他的隐忧也有了潜台词:“爷爷不再了,你怎么样?”“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这是这位不幸的老人的做人准则,也是他对翠翠的期望,这一段独白正反映了祖父身上闪光的人性。

5、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翠翠“心中压上了……挪开”心中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无法挪开又反映出翠翠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心中沉重的东西是自己母亲的悲剧,祖父向翠翠说了母亲的乖巧与性格强硬处,肯定要涉及翠翠父母爱情的悲剧。此时情窦初开的翠翠既有对那钟爱的憧憬,有又对那钟爱的害怕,所以百感交集,无从派遣。

六、品析第14章:

1、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2、在他梦中出现了一种植物——虎尾草,是说说虎尾草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虎威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

虎尾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他随着歌声出现,伴随着翠翠美丽的梦,他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做伞。虎尾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文章末尾“我又摘了一把虎威草了”为止,反映出翠翠的爱情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虎威草的叶子是心形的,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都是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虎威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3、船夫“忧愁而快乐的听下去”。为什么老船夫此刻的心情是忧愁而又快乐的?

明确:老人的女儿因为做父亲的疏忽而殉情了,所以老船夫谨慎而小心的关注着翠翠生活里的一切。老人在命运的落网里不安的挣扎,他隐隐感到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所以当他听到有人向翠翠表达爱情时,既为孙女即将迎来的爱情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担心,因此他此刻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4、去暗访大老。

5、天宝大老轻轻的说与老船夫轻轻的说,各反映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老船夫的轻轻是一种暗示,试探、和赞许,大老的轻轻则若有所思,内心中有一种无可揣摩的悲哀与无奈。

6、什么爷爷回来时脸色难看?

明确:没料到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矛盾。

七、品析第15章:

1、“月光及其柔和、……太美丽了”这一段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这时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雾为霜”的意境,景是美丽的、祥和的,只是一若‘字’,又为此境平添了无奈与遗憾。为下文翠翠的活动买下伏笔。

2、“她似乎为了等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为什么将翠翠的内心感受加上了一个“似乎”?明确:爱已渐渐萌生,可她不懂,或者还没确定,单纯的只是想去听歌,听完歌后会有好梦,但沉默的背后是对那浮着薄雾的爱情的思考,用似乎更能写出当时人物不可名状的感受。

3、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段首写她“心理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明他已经有了对爱的渴望,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她现在已经浸润在自己憧憬的温柔甜蜜中。

4、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八、布置作业:

1、试总结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讨论文中人物见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

2、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文章主要写了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冀是此刻占据她心灵的一件事,又写和祖父的亲情。对爱情的企盼,猜忌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节选部分的三个主要人物,虽然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感情:爱、矛盾和孤寂。

二、分析文中的爱:(亲情)

1、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

(1)翠翠对祖父的爱: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主要表现为对祖父的依恋。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倍至。由于他感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他就设想自己出走给外公带来的惩罚,课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是的无奈,又为他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再如翠翠为爷爷做饭。

(2)祖父对翠翠的爱:

祖父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他也是关怀无比,不让她坐热石头,唯恐她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2、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与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3、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

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总结: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三、矛盾与孤寂: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也流露出孤寂的色彩。

1、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它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他说:“不许哭……”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宝兄弟俩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青,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他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的受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的等到什么时候。

文章最精彩之处就是翠翠的哭。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

2、祖父:

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热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独。祖父对翠翠

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她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她的唯一的生活目标是要是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的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来安慰他。它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演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将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没有把天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给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被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和谈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写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到老人心目中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寂。

节选部分以后因天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最让人感动的情节:他对死亡的感受。

3、天宝兄弟:

天宝: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推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有流露出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矛盾。为了爱,他孤独的外出闯滩,有为了爱,孤独的客死他乡。这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傩送:他也可以说孤独的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的出走,不知漂泊到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可以说,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着,最后“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是孤独中的自慰罢了。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

1、第一节中

2、第26节中的作用:月夜是如此静谧、安详,又吐明丽纯净、纤尘不然的童话世界,翠翠母亲为爱殉情的故事,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中,更显得热烈、执著、与浪漫。

3、第71节中

4、环境描写的共同点: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草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画,美不胜收。

5、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重要的是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或以黄昏的温柔、魅力和宁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与人物的心境密切相关。

五、处理课后练习二、

六、总结全文:

《边城》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得珠玉”。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七、布置作业:

阅读《边城》全文。

八、板书设计:

13章:翠翠的心事

14章:爷爷的心事心事——翠翠的爱情

15章:祖孙谈唱歌——为了心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64.html

更多
上一篇:《边城》 下一篇:《边城》教案4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