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如果你对“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一读,为了不漏掉重要信息还请您收藏本页的地址。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师需要全面考虑教学内容来制定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

四年级科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土壤与岩石”、“和谐的自然界”、“热与我们的生活”、“透镜与我们的生活”和“地球与我们的生活”五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本册的主要活动:

对有生命物体的与研究。

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透镜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对植物、生物的观察与实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植物向哪里生长,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

对地球运动的探究从地球昼夜开始,通过对日出、日落的观察的实验,研究探讨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交流并观察月亮的变化情况。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1、温度计的秘密 1课时 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2课时 第二单元

3、认识岩石 14、做个岩石百宝箱 15、岩石的用途 16、岩石的风化 1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

7、土壤里有什么 18、土壤的种类 19、土壤与植物 210、保护土壤 2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11、认识光 112、玩镜子 113、筷子折了 114、彩虹的秘密 115、飞旋的陀螺 1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16、光与我们的生活 1课时 17、航海家的发现 1课时 18、地球上有什么 1课时 19、我在那里 1课时 20、苹果为什么落地 121、测量重力 1

课时 ·课时

夏伟伟

四年级二班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2

1、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 2、手电筒、投影仪、光学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 3、各色纸片、玻璃镜片、不锈钢板、木板。

4、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或投影片,如手电筒灯光、车灯光。 教学重难点:光的传播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 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

1 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

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

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 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

(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4)学生汇报结果。

(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

(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5、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

2、镜子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镜子反光和成像的实验。

情感、态度、精神及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镜子能反光,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平面镜,用橡皮膏粘连在一起能构成一定角度的两面同样大 2 的方形镜子,一种小玩具。

2.挂图或投影片——额镜。

3.动画、录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出示镜子。 (2)谈话:

①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②用镜子可以做什么?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关于镜子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镜子能反光(把学生带到室外。)

(1)讲述:每人设法用镜子把这面处在阴影中的墙照亮。

(2)学生实验。

(3)讨论:

通过讨论,渗透反光的含义。

①照到墙上的光是从哪里来的?

②镜子本身会发光吗?如果是夜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如果你站在阴影里,用镜子能把墙照亮吗?这说明光是从哪里来的?

③指一指,太阳光来自哪个方向?镜子使太阳光照向哪个方向?

④这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

(4)讲述:试一试,怎样让镜子反射的光左、右、上、下移动。

通过这个实验,渗透反光角度的变化。

(5)学生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镜子能使太阳光改变方向,返回去或转向其他方向,这叫反光或反射光。(板书:反光)

2.指导学生认识反射光的应用

(1)在墙上左边和右边分别贴上写有文字的纸片。

(2)讲述:下面,请一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左面的纸上,请八个同学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右面的纸上。比一比,两张纸上的亮度是否相同?

(3)学生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什么?(也可根据情况选择播放镜子游戏的视频录 3 像)

3.指导学生认识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1)谈话:

①当你面向镜子时,可以看到什么?

②把铅笔、苹果、玩具等放在镜子前面,可以看到什么?

③镜子里真的有人吗?有铅笔、苹果、玩具吗?那你看到的是什么?

(2)讲解: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物体的像。

(3)分组观察:物体与镜子里的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汇报观察结果。

(5)讲解:物体与物体在镜子里的像,颜色、形状、大小是相同的,左右是相反的。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关于镜子的作用。下面请你看一段录像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镜子有什么作用?

②镜子里的像与实际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3、彩 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2.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彩虹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本课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造彩虹,找彩虹等实验,最终了解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对彩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丰富对光的认识;在实验的研究上学会分析、推理和归纳,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以研究彩虹的相关知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

4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重点难点:

通过活动了解阳光与彩虹的关系,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本课驱动页由一幅图构成。图中反映了在一个开阔的原野里,有一条美丽的彩虹挂在天边,四位主题人物奔跑着去看彩虹,他们对彩虹很感兴趣,正在讨论有关彩虹的话题,“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彩虹太美了!”“我们也可以做彩虹吗?”这些问题不单是主题人物感兴趣,我们很多学生同样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通过任务的驱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活动:再现彩虹

很多同学应该都见过彩虹,对彩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天空中有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天边,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然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彩虹的颜色是怎样排列的呢?这个活动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样得到的。这是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彩虹的活动,了解彩虹。

1.引申的问题: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光看起来好像没有颜色,我们通常叫太阳光为白光,但它实际上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我们看到的彩虹,实际上是白光透过了无数个雨、雾的水滴(或水珠),经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白光是由彩虹中各种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混合成的。当白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改变了传播方向。各种颜色的光改变的方向大小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种颜色的光。

2.导入:课本任务驱动页的图片。

3.提问: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我们也可能做彩虹吗? 4.引导: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彩虹。 5.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6.导入:利用喷壶制造彩虹或出示该活动的图片。

7.提问:彩虹大家都见过,你知道它的出现与什么有关吗?

8.介绍:彩虹的出现与阳光和空气中微小的水滴有关。在有阳光,空气中有较多小水滴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方向就能看到彩虹。

9.观察

要全面的了解彩虹,我们可以自己再现一条彩虹,找出它更多的特点。

10.讨论:再现彩虹要有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5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人造彩虹”的三个必要条件:

(1).背对太阳。(2).顺着太阳光的方向看。(3).向空中喷充足的水雾。 11.活动:做再现彩虹实验。

12.交流:学生介绍实验结果。小组交流后记录在书中的空白处。 13.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彩虹。

4、光与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光源的发展,电灯是怎样发明的。2.了解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重点难点: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学以致用,并学会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通过一幅现代大城市的夜景图,反映出万家灯火的景象。主题人物彬彬、琪琪和贝贝正在讨论着有关的问题:“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真美啊!”“如果没有灯光会怎么样呢?”确实,现代大都市假如没有了电灯,这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出了我们要研究“光与生活”的主题。

1.出示:任务驱动页的图片,灯火通明的城市。 2.提问

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灯光与我们的生活。

3.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一:光的利用与发展

这个活动是一个搜集资料、进行交流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利用与发展,知道光(主要是照明)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知道光的利用与发展 6 是经过了人类漫长岁月的里程,知道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发展更多既节能又明亮,既安全又实用,对人类生活有更大贡献的新光源,把我们的生活环境打扮得更美丽、更迷人。

引申的问题: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光的利与弊

1.引趣:你知道是谁发明了电灯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他。 2.阅读:阅读爱迪生与电灯的资料。

3.交流: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人们更容易地获得了光明,那么在没有电灯之前,人们是如何利用光的呢?人们对光的利用与发展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5.讨论:说说图片中人们利用了什么光,重温人类对光利用的历史,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6.交流:没有光,生活就会一片黑暗,生活利用到光的地方很多,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用?如果没有了光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7.归纳:光的其他用途和光的重要性。

8.讨论:光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今天,大家带了许多资料回来,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9.交流:说说你知道的光的利弊,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10.归纳:光有利也有弊许多用途,关键是要合理利用它们才能为人类造福。

5、健康饮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及其来源。2.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3.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能力培养 :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2、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重点难点:

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7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学校饭堂的公告栏前,学生在观看一周食谱。为什么食谱中每餐都有蔬菜呢?那么多的食物,如何吃、吃什么才健康呢?这都是我们这一课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二、活动一:饺子里面有什么

虽然不同地方的饺子馅料因口味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较全面、较均衡,所以本课选取了饺子作为让学生了解食物营养成分的对象。

什么叫素食者?

不吃肉的人叫素食者。他们的食物主要由水果、蔬菜、豆类、谷类、面食和乳制品组成的。这种饮食如果搭配得当,对健康很有好处。

引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食物? 1.导入

上课前老师请来了一位营养学博士,听听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用幻灯片或图片出示):“饺子在不少地方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虽然不同地方的饺子馅料因口味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是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众多食物中较全面、较均衡的。”

2.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饺子吗?(出示饺子图)那为什么饺子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众多食物中较全面、较均衡的呢?你打算如何来解开问题的答案呢?

3.小组讨论。

4.活动:小组观察,解剖饺子,了解饺子里面有什么。

5.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如食油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

6.小结:

今天我们对饺子来了一次解剖,在解剖的过程中同学们也了解到了饺子包含了较为全面的营养,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人如:素食者、回族人等来说我们在包饺子时所用的材料必须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尊重其个人信仰及民族。

三、拓展: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刚才同学们结合“食物金字塔”,就各人的饮食是否合理,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作出了分析和探讨。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根据“食物金字塔”的建议,设计出一份既美味又能吃出健康来的一周晚餐食谱。

1.活动:

分组设计。(提示学生晚餐食谱可选季节,注意部分食物有季节性)。

2.交流:分组汇报,突出自己小组的特色。学生间相互对食谱进行评比(每人有两颗星星进行投票,得到星星最多的食谱为优胜)。

8 3.评价:优胜小组设计的食谱,为什么合理? 4.游戏:

找秘密(出示几种食物如米饭,苹果等,准备好卡片上面印有“谷类”;“蔬菜、水果类”;“肉类、蛋类和豆类”;“奶制品类”、“油脂类”等字样,让学生把它们贴在相应的食物下面,如米饭:属于谷类,里面含丰富的糖、维生素等。)

5.引申的问题:

A.早餐的好坏与工作学习的效果有关系吗?

适当的早餐可以使人的体力充沛,很好地适应工作负荷,还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并优化脑功能。不吃早餐的学生,记忆力、语言流畅程度及创造性明显低于吃早餐的学生。

B.为什么不应该偏食、挑食?

因为人的生命活力、新陈代谢,需要种类繁多的营养素,既需要蛋白质,也需要维生素,还需要铁和铜等,而任何一种食品的营养都全面。偏食、挑食,就容易造成营养不全,不利于身体健康。

C.人们吃食物怎样才算种类齐全?

人们进食每天应保证有粗细粮搭配的主食,鱼、肉、蛋、奶、豆类,绿色或黄色、红色蔬菜和新鲜水果类,烹调用油及其他调味品等。

D.小孩子喝酒有什么不好?

小孩子喝酒,容易使肝、胃受到伤害,还会降低免疫力,甚至会伤脑,使记忆力下降,影响大脑正常发育。另外,小孩子饮酒,还影响性发育。

E.肥胖有什么不好?

肥胖不仅影响体形,更重要的是,它还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胆石症和中风等多种疾病。

F.怎样预防儿童肥胖?

儿童吃的食物要遵循少糖、少油,保证蛋白质和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的原则,尤其要少吃甜点心和少喝甜饮料,同时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四、小结

6、呼吸与健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2.知道肺活量的测试。3.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重点难点:

9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皮尺、空饮料瓶(升或250毫升)、吸管、盆子、水、游戏、油性笔、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导入

播放一段花样游泳的视频片断或出示有关的图片。 2.提问

要成为一名花样游泳运动员除了会游泳外还需要一项出色的技巧,你知道是什么吗?

3.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土壤进行研究。 二、活动: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按图说出吸气时,外界的空气进入人体后,分别经过哪些器官,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里发生变化。图中的卡通小人借助不同颜色的气球只是作为类比,红色代表吸入的新鲜空气,蓝色代表呼出的气体,空气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并根据观察结果画出新鲜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我们呼吸的空气看起来很干净,但实际上空气中漂浮着许多灰尘和其他一些小东西。当你吸气时,这些微尘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最后进入肺。鼻腔里面有细细的毛,可以过滤一些微尘,余下的会被一种黏性物质粘住,这种物质叫做黏液。鼻腔、咽喉和气管内都有黏液。有时黏液粘住的灰尘太多了,你就会咳嗽或者打喷嚏,把它们排出体外。

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经常用嘴呼吸不好?

经常用嘴呼吸,不仅使喉咙干痛,而且没有鼻子的“过滤”系统和分辨能力,容易把病毒、细菌、灰尘吸入体内。

b.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习惯?

挖鼻子极易损伤鼻腔黏膜,造成炎症,甚至出血,这会严重影响鼻子的呼吸功能,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c.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呼吸吗?

年正常胎儿在母体里是不呼吸的,他们需要的氧气和养料都通过脐带和胎盘直接从母亲的血液里摄取。

d.肺泡的数字:

你知道吗?如果把人体内部的肺泡全部展开,总面积约有 100米 2 。

10 1.提问

外界的空气进入人体后将会经过一条怎样的一条路线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吧!

2.媒体

播放《我们怎样呼吸》视频 ,了解呼吸的过程。 3.任务

缓慢地呼气和吸气一次感受气体在你体内的流经路线,结合你对刚才片段的理解把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写下。然后结合空气在人体的路线在自己的探究小组内向同学复述。

a.分小组进行呼气、吸气,感受空气在体内的流经路线。 b.完成课本的填空。 c.相互复述。

d.结合课本图进行汇报。 4.小结

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人类也是一样。对于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同学们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5.目的

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以及播放模拟气体进入人体的短片,帮助他们理解相应的知识。

6.作业

课后探究以下的问题:为什么经常用嘴呼吸不好?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习惯?

7、保护心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培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重点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1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1)、学生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5.交流 6.小组汇报。

二、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1.任务

12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 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8、人体的司令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2.了解大脑的保健,懂得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重点难点:

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沙袋、30厘米的尺、记录表、眼罩、各种小物件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小伙伴们在操场踢足球。突然,足球朝着波波飞来,大家都在惊呼,有的叫“快把球接住!”有的叫“快躲开!”眨眼的时间里,波波脑海显现两种情形并比较后马上做出反应!为什么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和反应呢?是什么器官控制人做出这样的反应呢?

2.游戏

接球游戏。由教师喊出其中一名学生的学号,该生必须马上站起来把球接住。 3.提问

为什么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和反应呢?是什么器官控制人做出这样的反应呢?

13 二、活动一:看看你的反应有多快?

本活动要求两位同学合作,用尺子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测试方手持尺子放置在被测试方的手上方,尺子的零刻度朝下,与被测试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测试方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突然松手,让尺子自由落下,看看被测试方能否及时把下落的尺子捏住,并记录所捏尺子的刻度。互换角色,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1.引申的问题

(1)为什么说多用脑可防老?

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肌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衰退,会导致其他器官衰退。大脑是越用越有活力,越用越发达的。

(2)大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工吗?

大脑的不同部位各司其职,有的管视觉,有的管听觉,有的管语言,有的管思考,这些区域的协调工作控制着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

(3)为什么有的人会丧失记忆?

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形如海马,叫海马区,人类的记忆与海马区密切相关。如果大脑的海马区有病变或受到损伤,人的记忆就会出问题甚至丧失。

(4)为什么脑袋大不一定就聪明?

一般说,大脑皮层的细胞数量多,智力就高。人的大脑中有许多沟回,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也增加了脑细胞。脑袋大不一定脑细胞就多,因此也就不一定聪明。

(5)为什么年轻人的记忆力特别好?

一件事在大脑皮层上引起过兴奋现象,建立起条件反射,就算记住了。人在年轻时,条件反射容易建立,又容易巩固,所以记忆力特别好。

(6)人到老年记忆力会减退吗?

随着人的年岁增大,因工作一般比较繁多复杂,建立起的条件反射不易巩固,就变得健忘了,老年人更是这样。

(7)为什么需要花时间学习、练习?

一个人可能有非常强健的骨骼、健康的关节和有力的肌肉,但他不一定擅长运动或其他技能活动。骨骼、关节和肌肉必须在脑的控制下统一工作。脑就像一个“司令部”,它告诉你的身体应该运动哪块肌肉,什么时候动,以及动多长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动作顺利、迅速、准确、平衡和协调地完成。而脑必须先学会新动作,才能让神经把命令信息迅速传递给肌肉,使肌肉牵动,完成动作。所以你要集中精神学习,还要花时间练习,不久你的动作就会变得容易、协调多了。学习知识,解开问题也是一样的,只要经常练习,经常接触,就会容易很多。

2.引导

在做游戏的时候,有同学能接住 老师抛过来的球,有的同学因为没反应过来就没 14 能接住了球,这是为什么?

3.问题

在这个游戏中,是大脑在指挥你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反应较快,有的人反映相对来说较慢。怎么才能知道你的反映有多快呢?你能想到好办法吗?

4.讨论

小组讨论,并提出研究方案(师生对方案进行点评)。 5.任务

两位同学合作,用尺子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测试方手持尺子放置在被测试方的手上方,尺子的零刻度朝下,与被测试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测试方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突然松手,让尺子自由落下,看看被测试方能否及时把下落的尺子捏住,并记录所捏尺子的刻度。互换角色,比一比谁的反应快。(教师一定要找学生出来作该实验的示范)

(1)同位同学相互试验。 (2)填写实验报告。 6.归纳

在这个实验中,你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吗? 引申的问题

(1)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不同吗?

人类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大脑左半球在语言、书写、计算、思维和判断方面起主导作用;右半球在技艺、美术、音乐、感情、爱慕和审美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2)为什么要开发孩子的右脑?

开发右脑,有利于孩子的技能发展。对于习惯用右手的孩子,更要不断地锻炼其左手,刺激和振奋其右脑的功能,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

(3)世界上真有神童吗?

所谓神童,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比一般儿童成熟得早、智力发育较快的孩子,他们往往天赋很高,才能出众。前提是他们都要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4)神童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天才人物吗?

近200年来的70位神童中,只有8名成了天才人物,大多数神童到成年后并不能保持智力领先地位。神童也需要后天努力,否则也会一事无成。

9、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5 1.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物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记录、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归纳——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 重点难点:

知道如何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模仿。 教学准备:

蚂蚁或蜗牛;音乐;乒乓球、溜溜球、饮料瓶、摆锤、磁吸棋、风车等玩具;玻璃胶纸、粗线和橡皮筋。

视频:各种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导入:出示课本插图。 2.提问

究竟是窗外的列车开动了,还是自己坐的列车开动了?怎样才能知道?3.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 4.问题

大家的想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二、活动:物体的运动

教材列举了六个常见例子,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些现象,探讨物体是否在运动?怎样说明它们在运动?图中的例子是:

①.飞机在飞行;②.小学生在玩滚轴溜冰;③.蜗牛在石头上爬行; ④.运动会的自行车比赛;⑤.豹子在草地上奔跑;⑥.运动会的帆船比赛。 教材还展示了一幅通过多次曝光把物体运动的过程拍摄下来的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到物体在运动时,其位置是会发生变化的,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他的位置就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细心地观察,做好自己观察记录,并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 引申的问题:

在无云的夜晚,看到月亮好像停在天空不动,而在有浮云的夜晚,却感到月亮好像在很快地移动,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感觉呢?

1.提问

我们怎么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16 2.媒体:学生课本图片。

3.讨论:他(它)们有没有运动?你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4.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5.示范:请一位学生在课室里走动。 6.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的运动情况。 7.讲解

这位同学离讲台的位置在不断改变着。要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我们要选定一个参照物,假定它是不动的,别的物体相对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是在运动。

8.记录:学生观察课本图或选择课室里在运动的物体,记录其位置如何变化。 9.交流:汇报记录结果。 10.小结

要说明物体如何运动,除了位置变化外,还有其方向和速度。

10、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描述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2.测量并记录沿直线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3.用简单图表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观测记录——整理分析——汇报交流——应用拓展。 重点难点:

培养定量观测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用简单图表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玩具小车、秒表(电子表)、卷尺; 交通工具行驶的情景视频;

我国铁路发展历史有关我国铁路发展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在一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汽车正在上面高速地行驶着。波波说:“这车究竟有多快呢?”琪琪想:“汽车上应该有表示快慢的装置。”彬彬说:“看看汽车的仪表就知道了。”妍妍接着说:“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测量呢?”用什么办法可以测量汽车行驶得有多快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单元要研究的问题。

17 二、活动:物体运动的测量

我们通过比试,看看哪一辆玩具小车行驶得最快。然后,我们可以用测量的办法来研究最快的玩具小车到底有多快。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记录表格,把测量小车的一些数据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和计算,就知道玩具小车到底有多快了。

本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探究活动,由几个活动构成,开展活动时,可分几步进行。 1.预先告诉学生上本课时,要各小组准备几辆玩具小车和几只有秒表功能的电子表(每个学生都带也无妨)。

2.比一比我们小组哪一辆玩具小车行驶得最快。比赛时可以把所有的小车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然后同时出发,到达10米处时,看谁的小车先到,先到为优胜者,该车将用做下来的几个活动的测量用车。

3.测量小车到底有多快。活动时先在小车赛道上画好0点线、5米线、10米线和15米线。接着把小组比赛最快的小车放在0点线上,负责测量时间的同学分别站在5米、10米和15米处,负责控制小车的同学站在0点线上,他控制发车的同时也发出让其他同学开始记时的指令,当小车到达5米处时,5米处的同学把时间记下,到达10米和15米 处也同样记录,然后把记录的数据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活动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从而减少误差。刚开始测量时,学生会不熟练,可先练习操作几次,待熟练后再测量记录数据。测量用的秒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电子表记时,如果每组没有3只电子表,也可以先测量 5米 处的数据3次,再测量其他各组数据。

4.分析小车运行5米、10米和15米时所需要用的时间。

5.算一算小车行驶15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人们用物体运动的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材料准备: 各小组有两辆以上小车。

1.提问:怎样知道谁的小车跑得快? 2.讨论:比赛规则。

3.交流:确定比赛规则(同时、等距)。 4.活动:分组比赛,汇报结果。

5.提问:究竟小车能跑多快呢?有没有方法测量? 6.讨论:研究测量方法、设计记录表格。

7.交流:确定测量方法(分段记录、测量3次取平均值)。 8.实验:分组测量、记录,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9.交流:汇报结果。

10.小结:科学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引申的问题:

18 甲、乙两辆小车,甲小车用2秒跑了5米,乙小车用4秒跑了15米。算一算,哪辆小车跑得快?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2.提问

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测量汽车的速度呢?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四、拓展:列车现在在哪里?

“列车现在在哪里?”这部分是学习的拓展内容,教材通过广州到北京的T16次特快列车行驶的具体情况,预计在京广铁路沿线各站的到达时间,估计这趟列车现在这个时刻会在哪里。题目给出列车在广州发车的时间,到达北京的时间,列车行驶全程的时间,广州到北京的路程以及沿线铁路各大站的距离等。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阅读、思考、分析和计算,学会记录和计算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用简单图表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北京至广州(京广)铁路线全长2294千米,T16次特快列车每天16时52分从广州向北京发车,第二天的14时58分到达北京,全程行车时间为22小时06分钟(即小时)。通过思考、分析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到T16次列车的平均速度是:2294千米÷小时=(千米/小时)T16次列车每小时的平均速度为千米/小时,根据这个速度,我们就不难预计出到站的时间如下表的结果。

引申的问题:

现在是上午10时20分,你估计T16次特快列车大约行驶在什么区间? 上午10时20分,T16次特快列车将行驶在郑州与北京的区间上。

11、力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2.认识推力和拉力。3.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作出猜测——体验活动——分析整理——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方向之分。 课时安排:2课时

19 教学准备:

大箱子、粗绳;盒装钩码、细绳、乒乓球、水槽和水; 视频:生活中各种力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骑自行车上坡时要比在平路上骑自行车费力。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力的现象”课题的任务驱动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1.导入:出示学生看课本图。

2.提问: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为什么骑车上坡那么费力呢? 3.引导:学生针对用力的问题进行质疑。

4.讲述: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二、活动一:推和拉

我们怎样才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呢?教材列举了波波使劲地推木箱和彬彬用力拉箱子的例子。探讨用力推箱子,箱子会向什么方向运动?如果分别向不同方向用力推箱子,箱子的运动方向与用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用劲推箱子和轻轻地推箱子,箱子的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如果把推箱子变成用绳子拉箱子,当拉力的大小和拉力的方向发生变化时,箱子的运动情况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从上述的探究活动中得到有关问题的研究结果。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了解箱子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与用力(推和拉)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从探究活动中知道,推和拉木箱都可以使木箱有可能运动起来。推力和拉力的用力方向与箱子的运动方向一致;推力和拉力的用力大小与木箱运动快慢有关,用力大时,箱子的运动速度快,相反,用力小,箱子的运动速度就慢甚至停止不动。

引申的问题

用力推或拉木箱,木箱一定就能够运动吗?如果木箱不动,能说没有用力吗? 1.导入:出示一只大箱子。

2.提问:有什么办法能搬动这个大箱子? 3.汇报:学生思考、回答。 4.活动:请学生尝试。

5.提问:为什么推和拉都能让大箱子动起来? 6.讲述:推和拉都要用力。

7.讨论: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箱子的运动情况有没有影响?怎么做实验? 8.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20 9.活动:请学生尝试。 10.小结

往哪个方向用力,箱子就会朝哪个方向运动;力越大,箱子就越容易运动。 11.讨论:如果大箱子没动,就说明没用力吗?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例子? 12.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活动二:乒乓球受的力

这是一个科学的探究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教材的要求,研究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当然,学生现在是刚刚接触到力的问题,而力的问题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尽可能让学生每人都能动手活动,感受乒乓球受到力的作用。我们把球抛起来,球最后还是落到地面,这说明有一个什么力把乒乓球吸到地面;然而,我们用手把乒乓球压到水里,如果把手松开,乒乓球就会浮到水面,这也说明有一个什么力把乒乓球托到水面。学生进行这个探究活动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在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与交流。

引申的问题:

找一找,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外,还有没有受到其他力的影响? 1.导入:出示乒乓球、水槽和水。

2.提问:如果把乒乓球往上抛,或按在水底再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 3.汇报:学生先进行猜测。 4.实验:分组活动。

5.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6.交流:汇报实验及讨论结果。 7.小结

这两种现象和地球引力及水的浮力有关。 8.提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现象吗?学生交流。 五、力的现象。

1.导入:出示磁铁玩具。 2.提问

你知道这个玩具的原理吗?是什么力量的作用?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3.汇报:学生思考、回答。 4.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力的现象?分别受到的又是什么力呢? 5.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6.媒体:播放《力的现象》视频 。 7.小结

21 物体受到常见的力主要有重力、磁力、浮力、风力、弹力和摩檫力等。

12、重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践活动——分析整理——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重力,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瀑布图、棉花、地球仪、地球引力方向图、铁架台、细绳、乒乓球(橡皮)、剪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水往低处流”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倒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清楚的。在这一课题的任务驱动页里,就反映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主题人物在观看美丽大瀑布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课题要研究的任务—重力。

1.出示:瀑布图片。

2.提问: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3.质疑:学生质疑、解疑。

4.讲述:是不是同学们所说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二、活动:小球受力的情况

图中反映了这样的一个活动,用绳子绑着一个小球,并把它挂在支架上。如果我们将绳子剪断,小球将会怎样运动?这时小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教材把需要研究的问题摆了出来,让学生思考和活动,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我们把这种作用力叫物体的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我们在开展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这样的一个现象:不管我们把篮球抛得多高,结果篮球最后还是落到地面。这是为什么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然后我们可以做一个活动,把用绳子绑着的小球挂在支架上。如果我们将绳子剪断, 22 判断小球将会怎样运动,这时小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通过活动我们知道,被剪断绳子后的小球,只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小球将竖直地掉到地面上。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人们把这种作用力叫物体的重力。

1.出示:用细绳固定的小球或乒乓球、橡皮。 2.问题:如果把绳子剪断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3.汇报:学生猜测、回答。 4.演示:学生剪断绳子。

5.问题:地球引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6.讨论: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说明地球有引力吗? 7.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8.作业:以“如果没有地球引力”为题,写一篇科幻童话。 三、拓展:地球的“上”和“下”

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都受到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都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大地上,而且都把正对头顶上方的天空叫做“上方”,把朝向地球中心(地心)的方向叫做“下方”。重力的方向就是竖直指向地心的。

如果将绳子剪断,小球将会怎样运动,这时小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引申的问题:

建筑工人在建房子的时候,常常会用一条绳子吊着一个重锤做垂线来检验墙壁、门窗有没有倾斜,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1.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画出地球上不同位置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 2.演示:部分学生在黑板上标示。 3.问题:有什么发现? 4.讲述

地球上人们所说的下方指的是脚下,地球引力的方向实际是指向地心的。 5.问题:关于地球引力你还知道什么? 6.交流: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13、大气压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2.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

23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和活动认识到大气压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吸盘、托盘、钩码、胶管、水槽、注射器、吸管、可乐、口服液的吸管等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波波指着墙上的吸盘说:“吸盘没有涂上胶水,为什么也能牢牢地吸在瓷砖上呢?”妍妍观察后说:“这个小小的吸盘还可以挂不少东西呢!”几位主题人物正在讨论着这个话题。

我们很多学生也会发现这些问题,也同样会提出类似的疑问。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有关大气压力的知识,探究有关的科学问题。

1.图片

出示教学科书的任务驱动页。 2.问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有见过或者用过图示的吸盘呢?吸盘上有没有胶水?

3.目的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的实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

二、活动一:吸盘的秘密

看看吸盘的样子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吸盘上没有涂胶水,但是为什么能够吸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呢?这一连串有关吸盘的问题,正是这个活动需要进行探究的问题。

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吸盘的样子和结构,了解吸盘的特点。然后,试一试把吸盘轻轻地放在光滑的物体(如玻璃)表面上,看看吸盘能不能被吸在物体的表面上(一般情况下,吸盘是不会被吸在物体的表面上的)。但是,如果把吸盘紧紧地按压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如玻璃)上,吸盘里的空气就被挤压出来,吸盘外的大气压力就会把吸盘牢牢地如果将吸盘紧紧按压在玻璃表面,吸盘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吸盘里的空气会怎样?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板上呢?压在物体的表面上了。所以说,吸盘能吸在物体表面是由于受到大气压力的缘故。

引申的问题

24 吸盘能吸在所有的物体表面吗?试一试,怎样才能让吸盘牢牢地吸在物体上。 1.媒体:出示吸盘的图片和实物并观察。 2.操作:让学生代表演示让吸盘吸住玻璃的做法。 3.问题:如何让吸盘可以稳稳地吸住玻璃?原理是什么? 4.目的

通过实验与观察让学生知道吸盘吸住玻璃的原理,初步知道大气压力的存在。 三、活动二: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通过用吸盘吸附在物体平坦光滑的表面上,然后在吸盘上挂重物,检验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砝码);同时也选用不同的物体,了解吸盘吸在什么物体上吸得牢,挂得多和挂得重。

我们知道,不同的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是不同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吸盘吸在物体上面就越牢固,同时所能挂的物体就越多越重。

在本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究,把活动结果填写在教材里的表格中,对吸盘的研究进行一个科学的分析,从中分析、归纳出吸盘能够吸紧物体的条件和方法。

引申的问题

为什么在吸盘吸物体之前,先用清水弄湿吸盘,这样吸盘能吸得更牢呢? 1.问题

吸盘放在各种物体的表现上是一样的牢固吗?它最重能挂起多重的物体? 2.实验

(1)小组猜测实验现象和结果,并以此设计实验所要的用品。 (2)分组实验,注意实验的要求,做好观察与实验记录。 3.小结

通过做这个对比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同的物体的表面上粘吸盘,吸盘能挂住的钩码的数量一样吗?钩码挂得多的物体表面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4.目的

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来猜想,并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而设计实验,并在不断进行改良。通过做对比实验了解吸盘能挂得多的秘密,并将自己的实验进行小结和归纳。

5.谈话

生活中除了吸盘外,还有别的物体运用了大气压力的例子吗? 四、资料: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的压力早先人们以为空气没有重量,不会产生压强。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存在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4年后帕斯卡进一步证实,大气压是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

25 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学者奥托•冯•格里克做了一个震动世界的实验。他做了两个铜质的空心半球,直径都是37厘米,能够互相吻合。为了防止漏气,又在两个半球的吻合处加上浸透蜡和松节油的皮圈,并在一个半球上装了活栓,通过活栓抽掉球里的空气。实验时用抽气机把球内空气抽出,然后用两队马往相反的方向各拉一个半球,结果8对马也没有把它们拉开。但是只要把活栓转动一下,使空气流进球里,就能毫不费力地把两个半球分开。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生动地告诉人们,大气压强不但存在,而且大得惊人。

14、弹力(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弹力。2.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学习制作简易测力计。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中存在弹力。 难点:区分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教学准备:

小弹簧、橡皮筋、尺子、衣夹、圆珠笔、圆筒测力计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展示:课本主题图:公园一角。 2.问题:你们玩过了吗?感觉是怎么样的? 3.目的

让孩子通过回忆生活现象,感受弹力,以培养学生多观察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弹性和弹力

弹簧和橡皮筋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材料,本活动让学生通过用手按一按弹簧,用手拉一拉橡皮筋,看一看弹簧和橡皮筋的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体会一下自己的手有什么感觉。把手松开后,弹簧和橡皮筋又恢复原来的形状了。从中可以观察到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当外力撤销后,一些物体如弹簧和橡皮筋又恢复了原来 26 的形状。可以说,这些物体就具有弹性。同时也感受弹性物体要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弹力。

这是一个让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弹簧和橡皮筋是学生容易找到的材料(自动圆珠笔就有小弹簧),如果我们用力按一按弹簧,用力拉一拉橡皮筋,我们就不难发现,弹簧和橡皮筋都会发生形状的变化,并力图恢复原来的形状,同时也产生了弹力。如果把施加在弹簧和橡皮筋上的力撤销后,弹簧和橡皮筋就会恢复回原来的形状,我们就说弹簧和橡皮筋具有弹性。我们把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1.实物:橡皮筋。 2.谈话

拉一拉橡皮筋,你看到什么现象?拉长橡皮筋的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弹力的作用。 4.小结

说说橡皮筋在我们用手拉长前、拉长着、拉长后松手,这三个过程中,它的变化和我们的手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5.目的:让学生知道橡皮筋在这三个过程中的变化,感受弹力。 三、活动二:什么物体有弹性?

什么物体有弹性呢?这个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活动才能发现的。通过让学生用力去按一按,拉一拉要研究的材料,细心观察施力前后材料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判断材料有没有弹性。在本教材里,列举了几种学生容易找到的材料,如海绵、弹簧、橡皮筋、橡皮擦、蜡烛、塑料尺和橡皮泥等。经过研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填写在空白的表格里。

在这几种材料中,海绵、弹簧、橡皮筋、橡皮擦、塑料尺都具有弹性;而蜡烛和橡皮泥一般就不具有弹性,只有塑性(或称范性)。

1.谈话:有什么方法知道物体具有弹性? 2.活动

(1)设计研究计划和实验。

(2)小组讨论,挑选实验材料,并修整实验方案。

(3) 分小组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知道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物体没有弹性。 3.小结:通过实验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4.目的: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大胆尝试,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大胆动手的能力。

15、弹力(二)

教学目标:

27 科学知识:

1.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2.学习制作简易测力计。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中存在弹力。 难点:区分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教学准备:

小弹簧、橡皮筋、尺子、衣夹、圆珠笔、圆筒测力计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弹力的作用 活动: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弓的弹力把箭射出去;

(2).圆珠笔为什么能伸缩自如,就是因为有了弹簧的弹力。木衣夹能夹紧衣物,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3).沙发里的弹簧和海绵是很好的弹性材料,它们产生的弹力使我们坐在上面很舒服;

(4).摩托车装有弹簧,可以利用弹簧的弹力减少行驶过程的震动; (5).现代的球鞋里装有弹簧和空气垫,穿上这样的鞋能弹跳得很高;

(6).自行车里也应用了不少弹性材料,目的也是利用弹力。让学生找一找利用弹力的地方。

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知道在生活中有不少地方应用了弹力。由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教材中讨论的几个例子之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更多的例子进行讨论,让学生展开交流,使学生认识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实物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有弹性的文具。 2.目的

让孩子用学到的知识去判断平时不曾留意的物体是否有弹性,有利于培养孩子平时就多观察、多思考的良好习惯。

3.谈话

生活中还有许多利用了弹性的例子的,你能再举出例子吗?

28 4.目的

让孩子回忆身边见过的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有利于培养孩子平时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拓展:制作简易测力计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知识的了解,教学中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制作一把简易的测力计。这种简易测力计原理和构造都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易于制作,用来测量物体的重力时,操作简单、容易。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都能参与这个活动,争取每位学生都有一个简易测力计,并且测力计可用到“浮力”和“摩擦力”两课的学习。另外,通过制作简易测力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的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测力计,了解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以及测力计的用途。然后,再按教材的步骤指导学生制作测力计。

本活动的活动材料容易找到,教材展示的制作方法也比较清楚,估计学生在制作中不会有太多的困难,只要教师预先让学生准备好活动材料(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中已配备该活动所需的材料),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能完成这个制作活动。

1.演示

出示几种测力计的图片或实物。指导学生认识几种测力计。 2.观察

小组观察测力计的外形和结构。 3.汇报

测力计主要由拉环、刻度、弹簧、指针、挂钩等部分组成。 4.教具

出示制作简易测力计的工具与材料。 5.讨论

根据书中制作方法,小组讨论哪些材料可能代替测力计的某个部分,进行组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

6.活动

各小组制作简易测力计,并记录自制测力计与标准测力计的差异。 7.汇报

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验后的对比结果。 8.拓展

是什么影响了测力计的准确度?

29

16、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3.简单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测量、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运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重点难点:

知道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浮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讨论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水槽、测力计、橡皮筋、小石块、泡沫塑料、乒乓球、小木板、小玻璃瓶、铁钉、钩码等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展示 课本主题图。 2.谈话

看到这幅图?看到这么大的轮船,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目的

让孩子感受到这么大的轮船会浮于中,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 二、活动一:物体的浮与沉

把一堆各种各样的物体放在水里,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物体里有一些是会浮在水面,有一些会沉到水里。图中可以看到在水槽里,一块泡沫塑料浮在水面上,而沉在水底的是一块石头。在水槽旁边放着一堆物体,这堆物体的材料分别有:铁螺丝、螺栓、螺帽、回形针、石块、橡皮擦、橡皮泥、乒乓球、带瓶盖的塑料瓶、木板、砖块等(也可以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代替)。

检验物体的浮与沉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挑选一些浮在水面的物体,做水的浮力活动。用手按一按浮在水面的物体,看看自己的手有什么感觉。了解水的浮力有大小和方向(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30 引申的问题:

石头是沉到水里的,放在水里的石头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1.观察

出示课本实验用的材料或图片。 2.谈话

将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原因是什么? 3.活动

(1)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目的

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大胆地进行猜测和活动。 三、活动二:物体都受到浮力吗?

这个活动是一个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需要的器材不多,实验用测力计可以用上一节课制作的测力计,水槽可用水盆代替(也可以用教师教学工具箱的测力计和水槽),可以发动学生找身边的材料做被测物体,如石头、铁块、砖块等。总之,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通过他们的实验、观察、记录数据、讨论和交流,认识一切物体放到水里,都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知道水的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里的体积大小成正比。

引申的问题:

从表格的记录数据看,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1.实物 出示石头。 2.谈话

将石头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3.活动

(1) 猜测石头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并猜测石头在水中的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2)分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 4.小结

通过活动,你知道了物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5.目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17、摩擦力(一)

教学目标:

31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存在摩擦力。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运用互联网开展有关摩擦力的专题讨论。 重点难点:

知道摩擦力,并了解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生活中的摩擦实例视频;

儿童玩具车车轮、活动表格、砂纸、卡片、等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展示

课本教科书任务驱动页。 2.问题

图上有两组同学,你们说说为什么男同学会摔倒? 3.目的

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二、活动一:拖人游戏的奥秘

玩过拖人游戏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粗糙的地面上拖人时,我们会感到很费力;如果在光滑的地面上拖人,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你会感到轻松很多;如果要拖的同伴是坐在一部滑板车上,那就更轻松了,只要我们稍为用力,同伴就能给你拖动。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是熟悉的,但是对这种现象的了解就不一定清楚了。我们让学生重温这些活动,通过这几个不同类型的拖人游戏,去感觉拖人时需要的力有多大,发现问题,与同学讨论和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解释这些现象,使学生初步形成摩擦力这种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指导学生做活动。在活动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一些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 1)在不同的路面上拖动相同的同学时,所需的力有什么不同?这里所指的“不同的路面”,是指路面的光滑程度不同。如果在光滑程度不同的路面上拖动同一个同学时,所需的力是不同的。在光滑的路面上拖人,所用的力就小;在粗糙的路面上拖动同一个人,所用的力就要大多了。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相互接 32 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2)在相同的路面上拖动不同的同学时,所需的力有什么不同?这里谈到的“不同的同学”,是指同学的体重不同。在同样的路面上拖动同学,如果被拖的同学体重轻,拖动时所需的力就小,被拖的同学体重大,拖动时所需的力就要大。所以说,摩擦力的大小不单与物体间的相互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而且还与被拖动物体的轻重有关。

(3)在光滑的路面上,直接拖动同学与拖动坐在滑板车上的同学,所需的力有什么不同?“直接拖动”是指同学两脚直接踏在地面上,拖人时,同学的鞋与地面上直接摩擦,属于滑动摩擦;“坐在滑板车上”是指同学坐在滑板车上,拖动时是滑板车的车轮在地面滚动,属于滚动摩擦。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引申的问题

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如果没有摩擦力人能够行走吗?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小摩擦力?

1.谈话

出示图片一、图片二和图片三。

这三组同学同样是玩拖人游戏,有什么样区别?进行课堂的课室外实验活动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2.目的

学生在玩拖人游戏这样容易出现许多突发现象的实验内容是很容易出现意外的,教师应就此项活动重申安全的重要性。

3.活动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注意活动时的注意事项和拖人时,有不同地面的区别的感觉记录。

4.讨论

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5.目的

通过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活动进行语言表达,促进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和上升为科学概念。

6.小结

播放《摩擦力》视频 ,了解摩擦力的知识。

18、摩擦力(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存在摩擦力。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3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运用互联网开展有关摩擦力的专题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知道摩擦力,并了解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生活中的摩擦实例视频;

儿童玩具车车轮、活动表格、砂纸、卡片、等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1.展示

课本教科书任务驱动页。 2.问题

摩擦力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3.目的

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活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都很多,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就不难发现很多关于摩擦力的事例。在教材中仅列举了生活中的六个例子,其目的是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思考生活中的现象。这些例子分别是:

(1)为琴弓上松香(增大摩擦力); (2)自行车的刹车装置(增大摩擦力); (3)为自行车链条上润滑油(减小摩擦力); (4)汽车轮胎上的花纹(增大摩擦力); (5)滑雪用的雪橇底(减小摩擦力); (6)运动鞋底的花纹(增大摩擦力)。

这里主要是研究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教材通过六幅小图说明了摩擦力有时有害,必须尽量减小;可是有时又很有必要,必须想法子使它增大。如小提琴的弓与弦如果没有了松香来增大摩擦力,小提琴就不能演奏出美妙的乐声;自行车的车闸与车轮 34 之间如果没有摩擦力,自行车遇到危险时就无法停下来;如果自行车的链条没有润滑油润滑,我们骑车就会感到很费劲;我们的鞋底、汽车轮胎与地面如果没有了摩擦力,人和车辆就无法行走;雪橇的底部做得很光滑,主要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引申的问题

摩擦力到底有利还是有害? 1.媒体

出示五个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的图片。 2.问题

这些图片中的物体,哪些例子是增大了摩擦力?哪些是减少摩擦力?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有的物体要增大摩擦力?有的去要减少呢?

3.媒体

播放滑雪视频 ,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4.目的

除了书上的例子外,我们身边其实还有许多运用了摩托车擦力的地方,让孩子们知道,科学知识的应用于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是无处不在的。

35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3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4

授课时间:

累计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电从能够持续提供电能的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2.知道可以在电路中安装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结构,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2.能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

3.会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能画出简易电路图。

科学态度目标

1.进一步培养探究电路的兴趣。

2.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技在不断的需求中创新和发展。

2.体验电池盒、灯座等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能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难点:用简易符号画出简易电路图。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小电风扇或小电动机、教学课件。

聚焦

1.回顾: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预设:电池正、负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相连。)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预设: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在小灯泡顶端和灯口,电池的连接点分别在正、负极。)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预设: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流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再经过与连接点相连的金属架流到灯丝,并从另一个金属架流到另一个连接点,最后通过连接点回到电池的负极。)

2.活动: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你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教学提示:给每组分发一节干电池、两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快把小灯泡点亮。)

3.揭题:大家都完成得很迅速。这种由电池、导线以及小灯泡组成的电路称为简易电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简易电路。(板书:简易电路)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课获得的知识,分享点亮小灯泡获得的经验;然后通过快速点亮小灯泡的活动,帮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获取知识走向迁移应用以及投入后面的科学实践活动。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组装一个电路

1.过渡: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很不方便呢?(预设:是的。)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灯或回忆家里装的灯,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更方便地操作呢?(预设:可以用胶带之类的东西把导线和小灯泡的连接点固定。)

2.提问:(教学提示:逐个出示电池盒和灯座,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工具分别是电池盒和灯座,大家猜猜它们是干什么用的?(预设:固定电池和小灯泡。)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预设:电池盒中间有一个大凹槽,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着外面两个接头的弹簧夹;灯座中间有一个螺旋状的螺口,旁边是两个接线头,分别连接有一个弹簧夹。)

3.演示:请学生上台演示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学会使用电池盒和灯座。

4.布置任务:请大家利用电池盒和灯座组装一个简易电路。(教学提示:出示组装简易电路的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电池盒和灯座的结构,思考这些构造的用途,并邀请学生演示安装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电路组装。再通过组装活动强化学生对电路的各部分要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认识。

探索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

1.过渡:现在,不用我们用手按着,小灯泡也能一直发光了。

2.提问:如果现在想让小灯泡熄灭,我们该怎么做?(预设:把导线从弹簧夹上拆下来;将电池拆下来。)

3.追问:这样是不是也很麻烦?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灯泡亮与灭的好方法吗?(预设:在电路中加一个开关。)

4.活动:出示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分析其特点,并讨论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预设:开关中间是一个一端带塑料按钮的金属簧片,不带按钮的一端连接在弹簧夹上。有按钮的一端抬起,下方对准另一个弹簧夹的接头。用手按住塑料按钮,电路接通;松手后金属簧片弹起,电路断开。)

5.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把开关连接在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思考开关的用法,然后尝试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开关具有控制电路的作用。

探索三:画电路连接图

1.过渡:我们已经能用导线、电池、小灯泡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了,如果要把我们的连接方法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怎么画?(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8电路实物图。)

2.讲解:如果我们在实验记录时都画实物图,会比较费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器元件,将实物电路画成简易电路图。通常,我们用代表小灯泡,代表电池,代表开关,再用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最后用小圆点标出连接点。

3.活动: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简易电路图。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用的电器元件代表符号,引导学生用符号绘制简易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方法。指导学生用箭头标出电流的路径,为学生今后组建和连接更加复杂的'电路打好基础。

拓展与小结

1.小结: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电流动的路径是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再流回电池的负极。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

2.提问: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预设:用电器、电源、开关和导线。)

3.追问: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预设: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转动。)

4.拓展:出示小风扇或小电动机,连接到电路中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将用电器拓展到小风扇或小电动机,拓展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提升学生连接电路的能力。

板书设计

2.3简易电路

电路概念:电从电池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回到

电池负极,形成闭合回路

电路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

电器元件符号:简易电路图: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灯座和电池盒,并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电器元件组装电路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组装电路的经验。根据这样的理念,本课首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只用一根导线和电池点亮小灯泡很不方便,顺势引入电池盒和灯座。接着让学生利用电池盒和灯座连接一个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使学生掌握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再引入开关,使学生发现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最后学习绘制简易电路图,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2第二题。

判断题。

1.连接电路时,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与灯座的两个连接点要相接触。( )

2.开关的连接点只有一个,在开关的一端。( )

3.一个完整的电路不能缺少开关,否则小灯泡不能被点亮。( )

4.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从电池的负极流出,回到正极。( )

参考答案

二、1.√2.×3.×4.×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植物的一生

第1课时 认识种子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空气、水分、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

3. 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搜集并认识种子一些常见的种子。

记录种子的结构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空气、水、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

4. 能够正确播种,是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蚕豆、黄豆等植物的种子、图片、卡片、培养皿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搜集并认识种子

1. 搜集各种各样方的种子,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2. 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1) 向学生展示一颗解剖过后的种子,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的是一颗具有完整胚的种子以及正确的观察方法。

2) 了解种子的结构,并猜想种子内部每一结构有什么作用?将来会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胚轴连接根和茎

子叶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种皮保护种植的内部结构

3) 观察其他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的结构相同吗?观察后总结种子里面都具有胚。

活动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学生猜想种子萌发的条件?

1. 教师按照P3准备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2. 学生自己阅读实验后教师进行讲解,明白整个实验是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两两对比可以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

3. 向学生展示教师事先做好的关于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充足的空气、合适的温度等等,然后试着填写P4的表格.

第2课时

活动一:播种

1. 思考: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播一颗种子?请学生起来回答

2. 学生观察书上的播种方法,将自己刚才描述的方法与书上的方法对比,发现有何不同?

3. 教师提出书上播种方法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垫瓦片有什么作用?使盆底的洞不会被里面的泥土堵死,多余的水分能够流出盆内及空气的的流通

4. 联系上一节课种子萌发的条件,思考当我们把种子播下之后,应该为种子的萌发创造哪些条件?

活动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1. 当种子播下去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我们要清楚地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想一些什么办法呢?P5用透明玻璃杯来种一颗种子,从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

2. 将这个观察的作业布置给同学,回家观察这个过程,做好记录; 3. 结合书上的图片,请学生描述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 胚轴→根(胚根)→出土→叶(胚芽)→长大 注意真叶

4. 特别提醒: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要提醒同学们,应该把已经萌发的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第开花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小苗的生长数据发现小苗的生长规律

2. 通过观察花朵和果实的数量统计图,发现同一株植物花和果实数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开花结果

2. 植物生长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生长数据。

3. 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同样用于花朵的数目以及果实数目的统计

工具搜集有关植物趣闻得资料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探究,知道植物生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一棵全株植物、直尺、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课堂上指导观察活动

Q1:当植物的种子破土而出之后,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Q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植物确确实实是在生长? 活动一:观察记录小苗的生长数据

教师统一安排观察时间,其余的时间学生自行安排,等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指导总结:这些数据的变化都是小苗生长的“证据” 活动二:观察花朵、果实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1.测量植物的一些基础数据

测量植物的高度

数叶子的数量 测量叶子的大小 测量茎的粗细

观察植物的颜色变化

2.从第一朵花开始,记录一共开了多少朵花?是不是凡是开花都能结出果实?从而引申到结实率,到杂交水稻。

3.观察果实的位置及果实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4.观察种子的数目,了解种子存在的意义 5.教师提出在观察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 教师展示各种植物开花结果的照片,激发学生自己种植植物的兴趣,能够将自己的植物照顾好。

三、 布置学生回家种植观察的任务

活动三:一段时间后,整理植物种植记录

四、 总结植物的一生及同学交流一些植物趣闻 生根---发芽---成熟---开花---结果

趣闻: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植物的趣闻,引起学生对植物奥秘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回家查找一些植物趣闻,下节课进行成果交流。

第二单元 生生不息 ——繁殖的奥秘

第1课时 花开花落为哪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花萼、雄蕊、雌蕊等等

2. 了解完全花的结构特点

开花之后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4. 知道什么叫传粉以及花的几种传粉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

1. 会借助工具观察花。

2. 从解剖的角度细致有序的观察花的结构

3. 能用文字或图画的方法表述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在观察花的过程中亲近大自然,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 激发学生观察花变化的兴趣

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花的构造。

教学准备:

各种花的图片、花的实物、放大镜、植物传粉受精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这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个单元,生生不息。从这个单元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一个单元只要就是来看看动物、植物到底是怎么样繁衍生息的?第一课“花开花落为哪般”从课题上我们就知道这一课我们的.学习内容与花有关。呢?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很多种花,玫瑰、向日葵、牡丹、荷花、杜鹃等等,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花。首先我们就要从花的最基本的结构说起。

活动一:观察花蕾,主要是观察花的萼片

1.指导学生认识油菜花或者豌豆花或桃花(因为春天就是这些花的开花的季节)的构造。

我们首先来认识油菜花,请同学们看油菜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做好12页的观察记录。

Q:油菜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学生认真观察、交流。

让学生说说油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有花瓣,花芯、小叶。) 教师引导讲解: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还有花瓣,花芯的科学名称叫做花蕊。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油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油菜花的雌蕊。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接下来由教师解剖一朵油菜花。(解剖白菜花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老师边讲解边示范)

(1)老师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

(雄蕊、雌蕊,边撕边按顺序在白纸上分类摆好;

(最仔细。解剖之后,各小组填写第14页的表格。 (学生解剖白菜花,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解剖完毕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解剖结果。)通过解剖白菜花,你们发现油菜花的萼

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各是多少个?(油菜花有1个雌蕊。)

2.以桃花为例认识完全花。(用黑板上画桃花的结构图做讲解)

同学们比较一下,油菜花和桃花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点?(它们都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像油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

Q1:谁能说说完全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回答)

Q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 3.认识不完全花。

课前教师为各组学生准备了构造不同的花如百合花、杨兰花。学生解剖进一步认识不完全花,(注意:用解剖油菜花那样的方法,注意按照从外向里的顺序解剖)

百合花是由花瓣、雄蕊、雌蕊三部分构成的,没有萼片 杨兰花是由花瓣、雌蕊两部分构成的,少了萼片和雄蕊

总结不完全花:对于这些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者三部分的花,我们就称为不完全花。

活动二:花的传粉

我们上节课说到并不是每一朵花开之后都能结出果实,必须是受过精及传过粉的花才能结出果实,什么叫传粉?

传粉的概念: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要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传到雌蕊的顶端,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在概念中说到,传粉是需要媒介的,到底花传粉可以依靠哪些媒介呢? 黑麦花

3. 自然条件下无法完成传粉或者想提高作物的结实率可以采用人工授粉:直接用另一朵花或者用工具传粉

思考:花经过传粉之后花瓣回脱落吗?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展示授粉之后的变化。

第2课时 无心插柳柳成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茎、叶等繁殖后代 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嫁接等食物繁殖的方式是什么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课前引入

师:黑板上写着“无心插柳柳成萌”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谈谈;除了植物的种子能够帮助植物繁殖后代,植物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繁殖吗?

植物是可以通过身上其他的一些器官繁殖后代的,如:红苕(块茎)、厚脸皮(落叶生根)、甘薯(根繁殖)

二、探究活动——植物的分身术(植物是怎样运用这些器官来分身的?)

1、出示柳树图片,认识植物用茎如何繁殖后代

引入:柳枝是柳树身体的哪一部分?我们把柳枝插在土壤中,柳枝能发育成新的柳树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扦插?请学生起来描述

对比一下你的方法和书上扦插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一位同学起来精确地描述扦插的过程:

步骤:

(1) 要选择粗壮的柳枝; (2) 柳枝上只留几片叶子; (3) 将枝条下端剪成斜口; (4) 挖一个小坑,把枝条插进去; (5) 注意:记得每天给柳枝浇水。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6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习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习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习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平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平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中国),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中国),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平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平面为参考面,与自转平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平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

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9

和平中心小学 舒敏

第一单元 骨骼与肌肉

1.骨 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3.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 过程和方法:

1.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2.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 3.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 2.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 3.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及物理和生理特点 教学准备:动物的骨头、骨架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卡到,你知道卡在我们喉咙中的时鱼的什么吗?

二、建立骨骼概念

1.在于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样的?

3.你能形容一下你摸到的身体里面的骨头是哪个部分的?有多少呢? 4.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

5.你能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各个部分骨骼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吗? 6.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通过书上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人的手由多少块骨头组成?

三、认识骨骼作用

1.在人的身体当中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2.这些骨头的外形不同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作用你知道这些骨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吗?学生上台来制模型举例说

四、认识骨的构造

1.很多动物和人是一样的身体里面也具有骨骼你们在平时吃一些肉类的时候注意观察过吗?说说看

2.出示一块鸡腿骨你们见过这样的这样的动物骨头吗?你能猜到这是动物那个部分的吗?这种骨头在动物的身体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3.你们知道骨头的里面是什么吗?猜猜看 4.学生解剖观察

5.通过实验你看到了什么? 6.你能给同学们来讲解一下吗?

7.通过阅读课本第4页的知识,你发现有些骨头还有什么作用?

2.关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人体上一些关节的位置;了解关节的多种活动方式;知道可以用模型来表示关节。

过程和方法: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关节的位置;能够在固定关节的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借助物体研究现象的意识;愿意将各种关节活动进行;愿意用建议模型来反映事物。

教学重难点:能够在固定关节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教学准备: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的身体内共有206块骨头组成那么你知道这206块骨头是怎样组成一个整体的?

2.骨头与骨头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叫做什么呢?

二、认识关节功能

1.动动你的身体,找一找你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关节?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关节的?

2.是不是在身体里面的所用的关节都可以活动呢?

3.你能在书上第5页的图中把可以活动的关节用圆圈圈出来吗?

4。如果没有了这些关节会怎么样呢?请同学来做一个小游戏(书本P5页)

5.学生活动

6.汇报:通过作这样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7.你能告诉大家关节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吗?

8.运动一下你的各个关节,找一找这些关节它们的运动方式都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学生示范讲解)

9.阅读课本第6页的资料。

10.此之外关节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做一个小试验当你从高出跳下的时候在落地的一瞬间哪些关节在活动?落地后身体是什么样的姿态?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腿部弯曲/关节在起缓冲的作用)

3.肌 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知道骨骼肌是成对存在一起工作的;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初步懂得人体运动的机体原理。

过程和方法:能通过触摸体验肌肉的存在与质地;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获取认识需要进行时间的体会;体会到模型在科学研究重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外表静止的物体其内部也在运动。

教学重难点: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教学准备: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还缺少什么?

2.你认为为什么有了肌肉就能够让骨骼活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二、认识肌肉功能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2.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汇报

3.学生汇报完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可结合录像)4.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再活动记录上画出任再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5.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三、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手臂的活动。

2.出示材料:先请学生解释一下个部分材料用来表示什么部分。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 5.评价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知道不同动作锻炼不同的肌肉和关节;知道摄入蛋白质和钙有利于骨骼和肌肉;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懂得如何做到安全运动。

过程和方法:能够针对运动方式说出他们对身体的好处;能够分析某一动作锻炼身体的部位与作用;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分析如何保障安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体育运动和合理营养对骨骼肌肉的重要意义;珍爱身体、热爱运动、加强锻炼;主动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教学重难点: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平时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你喜欢这项运动?

二、认识锻炼的作用 1.从你喜欢的运动说说运动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2.我们知道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那么体育运动从哪些方面是我们变得更加强健呢?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3.阅读课本11页了解不同运动对人体的锻炼效果

4.在做广播操的时候每一节动作对我们身体的哪一关节和肌肉有作用? 5.学生讨论说明

6.为了是肌肉和骨骼能保持正常的工作,我们需要多吃一些什么样的食物呢?

7.哪些食物含有蛋白质和钙?

8.在运动中如何注意安全避免受伤,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第二单元 养蚕 1.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过程和方法: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观察蚕卵和蚁蚕;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掌握养蚕的方法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纸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丝绸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蚕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呢?你们想亲自养蚕亲眼观察它吐丝再亲手抽丝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蚕卵师:“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蚕卵)关于蚕你知道些什么?” 2.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在宝宝出生前妈妈会作好哪些准备?我们该怎样做蚕宝宝的妈妈呢?

(1)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

(2)别忘了在盒子上扎孔蚕宝宝也要呼吸;

(3)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饲料不能太稀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讨论“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尝试在养蚕过程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怎样的让学生仔细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注意提醒学生:静态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小心呵护 4.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最好让学生能观察蚁蚕孵出的一瞬间,看它怎样大口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又去找食的情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

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用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

三、课外拓展: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出下一代幼虫

过程和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做好养蚕的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纸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

(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

(4)辨别蚕蛾的雌雄: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2.学会缫丝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2.学习抽丝;

3.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丝业文明而自豪。

教学重难点: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

(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

(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2.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2.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2.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3.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4.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

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二、交流、总结:

1.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

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二、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你有什么发现?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三、小结

四、课后拓展: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2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进一步观察岩石》教学设计-科学教案

教学分析:

《进一步观察岩石》一课分成四个部分,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引导学生对岩石的观察特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激发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第二部分是猜猜它们的来历,问题包括:是什么力量使沙变坚硬的,一层一层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蜗牛、贝壳和鱼的痕迹为什么会出现在岩石上,岩石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吗等。第三部分是观察浮石,浮石是怎么样形成的。第四部分是火山喷发实验,解释产生浮石的原因,引出其它的岩浆岩。

本着“用教材教”的思想,我一直在思考:学生获取了岩石的知识后,此时的需求是什么?通过了解得知,学生更希望他们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更希望能用他们学到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知道为什么。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我觉得除了做火山喷发实验之外,有必要将扩展开来一点,使他们能学以致用。还有通过进一步观察岩石,让学生知道矿物是不能随便破坏开采,是受到国家的保护的。

课前调查发现,在接触过岩石的学生当中,男生多于女生,农村的学生多于城市的学生,对岩石的概念的认识,农村的学生具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而城市的学生只停留在从电视上获取,这些都是在我们教学当中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尽管学生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岩石,系统的讲述,在他们过去接触岩石的过程中,闪现出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他们渴望解决这些问题,更渴望获取有关岩石的未知知识。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探究岩石的来龙去脉,符合学生的求知心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动物和植物是长在石头上的?

(教师通过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

2.想知道答案,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注意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通过多媒体和挂图展示各种各样的岩石,让他们对岩石有一次更充分的认识。)

3.现在同学们知道答案是什么了吧?

(学生都回答说:化石。)

意图:课堂一开始,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探究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岩石。

1.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你们桌上的岩石好好观察一下,每一颗岩石有什么不一样?大家

将所观察到的填在记录表上。

(岩石和实验记录表是课前就准备好的,是事先就放在学生的桌上的。)

2.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岩石的硬度啊,岩石的组成等等,将你们所观察到的都写在实

验记录表上。

3.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岩石有些是用指甲就可以划,有些用小刀也划不了,有些是沙质的,有些却是

很坚硬,有些是卵石与泥土粘在一起,有些甚至还保留有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二、岩石的来历。

1.我们现在根据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大家试着推测一下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

2.是什么力量使沙变坚硬的?一层一层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蜗牛、贝壳和鱼的痕迹为

什么会出现在岩石上?岩石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吗?

(用挂图或者是视频做辅助)

3.将你们的猜想可以用文字或者是图画表达出来。

意图:通过问题结合挂图、视频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将答案表达出来,激发他们想象翅膀,

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也不要硬性要求写得很对,只要有理由就行了。

三、猜想岩石来历讨论。

1.同学们估计都将答案写得差不多了吧,我们现在请每个小组的轮流将你们所认为的答

案讲出来,好吗?

(各组学生发言后,有一个不同看法的补充发言时间。)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进一步观察了岩石,可见有很多知识是靠我们用心去观察,然后

积极动脑筋,相互交流讨论,这样我们就会学到很多的知识了。有关岩石的许多秘密,有待

同学们进一步探究。提示岩石有可能成为矿物吗?想想矿物会有什么用?

第二课时

以上就是《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518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