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地球在宇宙中》系统知识点汇总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地球在宇宙中》系统知识点汇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地球在宇宙中》系统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地球在宇宙中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恒星

由炙热的形体组成,有很大的质量,自身能发光的球状天体;所有的恒星都在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因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其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主要成分是氢。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日地平均距离

主要成分

半径

质量

体积

密度

重力加速度

1.5亿千米(光行8分钟)

氢和氦

地球半径的109倍(70万千米)

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

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地球密度的1/4

地球的28倍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太阳活动的标志

发生的层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

(1)黑子、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

(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会干扰地球上的磁场,产生“磁暴”;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高空大气层,同稀薄大气相撞形成极光)

耀斑、日珥

色球

“太阳风”

日冕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

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极半径

6356.8千米

赤道半径

6378.1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2、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1)经线和经度

(2)纬线和纬度

经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经线

 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②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

 ①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②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

 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①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②南北回归线(23°26),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③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地球的运动

(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周期

 ①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需时为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天”,自转了360°59′,需时为24小时。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

速度

 ①角速度:大约每小时15°,每4分钟1°,除两极无角速度外,各地相同。

 ②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南北纬60°处大致相当于赤道的一半,极点无线速度。

 ①角速度:每日向东推进1°

 ②线速度:平均每秒约30千米,近日点较快,远日点教慢。

地理意义

 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②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④影响地球的形状,使其成为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式

(2)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日界线: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15°,而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1小时。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也叫黄道。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5)黄赤交角;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公转时有两个特点:(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66°34′的夹角不变。(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6′(如下图所示)。

(6)四季更替: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5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划分为夏季,9-11月划分为秋季,12-2月划分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7)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表,下图所示)。

 

热带

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南极圈到南极;北极圈到北极。

阳光照射情况

一年中太阳光可直射二次(回归线上一次)

既不会受到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阳光斜射厉害,并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太阳光热情况

最多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最少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丰富和广泛,首先应从搞清各种天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因为这是了解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掌握各种天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2、天文知识大都属于宏观现象,地球上的人们很难全面、真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本来面貌。因此,复习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搞清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复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时,主要应明确两点: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复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也要明确两点:

(1)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适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2)从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共性中,认识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二、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法进行复习,明确以下问题:

(1)地轴、两极和赤道是根据地球自转确定的,它们是划分经纬度的主要依据;

(2)地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时自转15°,但线速度不同。赤道自转的线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纬60°的地方约减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两极自转线速度减小为零;

(3)太阳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差别。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造成,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2、区时计算: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区时的关键。计算方法如下:

(1)从两地的时区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都为东时区,或都为西时区,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之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2)根据东早西迟的道理,采用东加西减的算法,求出某地时间。即已知东边地方的时间,减去时差,便得出西边某地的时间;反之,已知西边地方的时间,加上时差,便得出东边某地的时间。

(3)在相加的过程中,如出现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要把得数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减的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的情况,那么要加上24小时来减,日期要退后一天。

3、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即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由于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都比西十二区早一日,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日;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由此可见,黄赤交角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黄赤交角与其产生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图式表示:

5、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头顶时太阳高度为90°,而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为0°。就全球而言,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从这里开始向两侧降低;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如果出现负值说明在地平线以下(此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

6、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列表如下:

日期

3月21日和9月23日

6月22日

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直射在赤道上

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节气

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

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相关阅读

地球在宇宙中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地球在宇宙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4、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2、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

3、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绪论,知道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即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宇宙的奥秘。

一、宇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深入。

古老的宇宙观

地是一块平板,天是一个盖子,(天圆地方)——

天圆如张盖,地阔如圆盘。

公元2世纪

托勒密(地心说):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地球外于中心,在这之外还存在很多个天层,月球天处于最内层,而恒星天处于最外层。它无法解释木星和土星的回旋。

16世纪

哥白尼: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18世纪

天文学家引入星系一词,其实是指宇宙。

20世纪以来

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利用,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

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观察图1—1—1中的天体:

A猎户座星云是一块巨大的暗星云中的一部分,这里不断诞生着新星球。猎户座上这块美丽的星云,为我们揭开恒星诞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

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

《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B太阳:

C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D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E彗星:1997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1994年7月17日至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彗星撞地球》

F流星:运行于星际间的尘埃颗粒和固体小块称为流星体,如果闯入地球大气,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尘埃颗粒气化。在该过程中发光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称为流星现象。未燃尽落到地球上的残骸称为陨星。

狮子座流星雨:最壮观的流得雨,1966年11月17日美国西部都能看到辉煌无比的狮子座流星雨流星雨,每个时的流星数超过10万甚至达到14万,持续时间为4小时。2001.11.17夜23点~2001.11.18晨5点:最多一小时1000多颗,每分钟40颗。

(2)运动性: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具体表现在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观察图1-1-2各种天体系统。

地月系: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

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口诀:水晶球,火烧木变土,天海边。

小行星带位置:火烧木生成的灰尘。

银河系: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2000多亿颗恒星。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盘的直径为8万光年。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太阳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就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

并非天穹上一切发光体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实际上,天穹上的大多数光点是银河系的恒星,但也有相当大量的发光体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巨大恒星集团,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星云,我们称它们为河外星系,现在已知道存在1000亿个以上的星系,著名的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就是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星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代表宇宙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它是比恒星更基本的层次。

总星系: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所有的星系的总和,即为总星系。它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

以上这些天体系统是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九大行星分类:类地,巨、远日);金星离地球最近。

表1-1-2对比九大行星数据:图11-3地球所处的位置

从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与自转周期等各方面,地球没有一项是最大值或最小值,这说明地球仅仅是太阳系中一颗最普通不过的一颗行星。

2、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问题]为什么?

因为地球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唯一存在生物,特点是存在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问题]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生命?

原因: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说:地球处于一种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

例:A、九大行星公转的同向性、同面性、及公转轨道的近圆性。

B太阳光照条件的稳定性。

从地球产生到地球上有生物,几十亿年期间,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较稳定,生命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自身的物质条件:

例:A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平均温度15度,适合生物的生存。(扩展:地球自转速度适中,大气层的保温效应)

B地球质量与体积适中,使地球有了适合的大气条件。

C原始海洋的形成:使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

板书设计:

教后感:

《地球上的大气》系统知识点汇总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地球上的大气》系统知识点汇总”,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地球上的大气》系统知识点汇总

[知识要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成分

含量

作用

干洁

空气

(N2)

约占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

约占21%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CO2)

很少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O3)

很少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水汽

很少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3、大气的垂直分层(见下面的图表)

层次

高度

特点

形成原因

对流层

①低纬17-18千米

②中纬10-12千米

③高纬度8-9千米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

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电离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散逸层

电离层顶以上的大气

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紫外线(小于0.4微米)和可见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强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热力作用(见下面的图)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③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气温的时空分布

(1)气温的时间分布

 ①气温的日变化

时间

日出→正午

正午→14时左右

14时左右→日出前后

太阳辐射强度

不断增强

开始减弱

继续减弱

地面储存热量

不断增多

增多→盈余→亏损

继续亏损

地面温度

不断增强

升高→13时达最大值→降低

不断降低

地面辐射

不断增强

继续增强至13时达最大值→减弱

不断减弱

气温

不断上升

继续上升至14时达最高值

不断下降,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

②气温的年变化

太阳辐射最强月份

气温最高值月份

太阳辐射最弱月份

气温最低值月份

形成原因

大陆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7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1月(北半球)7月(南半球)

地面储存热量

海洋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8月(北半球)2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2月(北半球)8月(南半球)

海洋热容量大,受热和放热都比陆地慢

(2)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一般情况下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异的缘故。由于气温的分布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缘故。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④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三、大气的运动

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①大气运动的状况:大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前者叫对流,后者叫风。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③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冷热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④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三种力(见下图)

(1)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而产生的一种力,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其影响使风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风可以一直偏转到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为止。

(3)摩擦力:实际大气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角度。

 

3、大气运动的形成

(1)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气旋

反气旋

概念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低气压。在低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气旋。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高气压。在高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反气旋。

形成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中心的气流被迫上升运动。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气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红心形成下沉气流。

天气状况

中心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

中心空气在下沉过程中,由于气温升高,水汽逐渐蒸发,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2)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①意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汽,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

②气压带和风带:不计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纬向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环流圈

气压带或风带

范围

形成

对气候的影响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无风带)

南北纬5°之间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气温很高,近地面空气层受热膨胀,气流上升,气压下降。

上升气流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信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定向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一般少雨,但大陆东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较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回归高气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气流在高空堆积下沉,使低空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气候干燥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西风带

南北纬40°--60°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为偏西风

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丰富,向内陆逐渐减少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西风气流与极地东风相遇,互相推动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对的低气压带。

气旋活动频繁,多阴雨天气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从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东风

严寒,少雨烈风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极附近

接受太阳辐射量很少,气温很低,空气冷重下沉、气压高

气候严寒,降水稀少。

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受到破坏,形成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

气压活动中心

北半球

月份

形成原因

气压中心

大陆

海洋

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

印度低压

夏威夷和亚速尔高压

1月

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

阿留申和冰岛低压

南半球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季风环流

地区

季节

形成原因

风向

东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

西北季风

夏季

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

东南季风

南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

东北季风

夏季

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

西南季风

四、大气降水

1、降水的形成: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水汽和凝结核,它们是形成降水的物质基础。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或运行过程中气温下降,促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降水。

2、降水的分类

类别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湿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迎风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在锋面上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特点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稀少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

分布

赤道地区常年发生,中低纬地区夏季午后

山地迎风坡

多分布于中纬地带

热带洋面上

3、降水量的变化

(1)季节变化:降水量在一年内的变化或分配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世界上有的地方在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不大,分配比较均匀,例如赤道地区、西欧等地属于这种情况;有的地方降水量在一年内分配不均,例如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地中海地区则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多雨。

(2)年际变化:降水量在各年间的变化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在海洋性气候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而在季风气候地区大些,内陆干旱地区变化最大。

4、降水量的地理分布: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从纬度分布看,全球可分为赤道多雨带、温带多雨带和副热带少雨带、极地少雨带。

五、天气和气候

1、天气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期内大气的冷暖、干湿、风雨、阴晴等物理状况。它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气团和锋面的活动是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概念

在广大范围内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

形成条件

①大范围性质均匀的下垫面(大陆和海洋)②稳定的环流形式

分类

按温度

①冷气团(气团温度低于移经地区气温)②暖气团(气团温度高于移经地区气温)

按源地

①冰洋气团②极地气团(大陆、海洋)③热带气团(大陆、海洋)④赤道气团

与天气的关系

①单一气团控制,天气单调②两种气团交替,天气变化③两种气团交界地区,天气变化最剧烈

对我国的影响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极地气团,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气团和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带来丰沛降水

(2)锋面:

①锋的概念:锋是锋面与锋线的统称。锋面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所形成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和地面相交的线。

②锋是特征:锋面是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地带;锋的两侧是一个温度和湿度差异很大的地带,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

③锋面与天气:

锋面的分布

冷锋与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一类是慢行冷锋,冷气团移来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行,逐渐冷却凝结,多产生连续性降水;另一类是快行冷锋,冷气团移来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锋面上往往出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暖锋与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雨过天晴。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准静止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

2、气候和形成气候的因素: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它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态的长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一个地区的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对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造成高低纬度热量的差异,是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素。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海陆之间热量与水汽的交换,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气候不同。

(3)地面状况:地面是对流层中热量与水汽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主要表面有:①地面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地表获得太阳热量不同;②海陆分布不同,海陆热容量与传热方式不同,造成相同纬度上的水热状况不同;③地表形态不同,对气流影响的程度不同,造成水热状况不同;④洋流性质不同,热能的输送和交换也不同,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有增温加湿作用,寒流对流经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

3、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②对水利建设的影响;③对城市建设的影响;④对交通工程建设的影响;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⑥对形成自然灾害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引起地面热量和水汽发生变化,使局部地区降水有所增加,气温的变化缓和。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则可能使气候恶化。②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作用、热岛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会破坏臭氧层;排放出发尘埃会削弱太阳辐射导致气温降低。③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4、世界气候类型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大致在南北纬度30°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来等地。

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C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季湿季明显交替。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信风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750毫米-1000毫米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在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夏季风来临,赤道气团带来大量降水;冬季风来临,降水明显减少。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毫米-2000毫米左右。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强烈,气温极高。

大致在南纬或北纬30°-40°之间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前者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风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后者冬夏温差比前者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较前者均匀。

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年降水量在300毫米-1000毫米左右。

大致在南纬或北纬40°-60°之间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时,受极地海洋气团或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600毫米左右。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冬雨较多,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毫米-1000毫米之间。

亚寒带

南北极圈附近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极地附近

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气温仅达1°C-5°C。降水少,多云雾,蒸发极弱。

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内陆地区。

全年酷寒,各月气温皆在0°C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约在-29°C--35°C,北极地区在-22°C以下。

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

《地球上的水》系统知识点汇总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地球上的水》系统知识点汇总”,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上的水》系统知识点汇总

[知识要点]

一、水圈

水圈的特点

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由呈固态、液态、气态,颁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质量只占地球总质量的万分之四。

水体的储量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储量的96.53%;陆地水(河湖水、冰川水、土壤水、地下水)占总储量的3.467%;大气水只占总储量的0.001%。淡水只占水体总储量的2.53%,而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又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水圈的重要性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中活跃的要素,对其它圈层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水循环和水平衡

1、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海陆间循环

又称为大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其具体过程是:广阔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循环运动,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内陆循环

是指大陆与大陆上空之间的水循环,其具体过程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这种循环运动供给陆地上的水量为数很少。

海上内循环

是指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的水循环,具体过程是:海洋水蒸发成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3、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通过各个环节,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通过水循环运动,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4、水平衡原理:从长期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幺变化。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水量收和支出差额,等于某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5、各区域水平衡状况:

海洋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内流区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外流区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全球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6、研究水循环和水平衡的意义:人类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可以在局部地区对地表径流输送施加某些影响。例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可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化害为利,使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海洋水

1、海水的盐度

(1)海水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大洋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

(2)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气候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高。

洋流

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低。

径流

有河流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其他

盐度的高低还与海区与外洋沟通的状况有关。海区与外洋沟通少,盐度很难得到外部海水盐度的调节;反之则容易得到外部海水盐度的调节。此外,海水结冰时的盐度比融冰时的盐度大。

3、世界海洋盐度的分布:

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形成马鞍形的分布特点。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最高海区

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盐度超过40%。。这是由于红海地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且几乎没有河流淡水注入,同时该海域面积小,较封闭,与外洋沟通少。

最低海区

盐度最低的海区是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0%。。这是由于该海域纬度较高,蒸发量较小,且四周陆上河流有大量淡水注入,同时海域与外洋沟通也较少

 2、海水的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支: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世界海洋每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的热量收支不平衡。

(2)影响海水温度高低的因素:

太阳辐射

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冬季低些;不同海区的水温,低纬高些,高纬低些。

洋流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高些,寒流经过的海区水温低些。

海深

海水温度因海深而变化,即从表层向深层逐渐降低,但变化的幅度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面积广,热容量大,水温变化比陆地小得多,所以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因此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小。

3、海水的运动--洋流:

(1)洋流的分类:

按性质分

暖流

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叫暖流。

寒流

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叫寒流。

按成因分

风海流

盛行风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例如,南北半球的信风和西风所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

由于各地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使水面高度不同,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如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水面低,而相邻的大西洋水面较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补偿流

由风海流和密度流产生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补偿流有水平的(如赤道逆流),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秘鲁附近的海区就是典型的上升补偿流。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

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环流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环流西侧为寒流,东侧为暖流

南极大陆外围

南纬40度海区,陆地很少,海面广阔,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环球一周的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

因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促进高低纬度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②暖流对其流经的沿岸地区有增温加湿的作用,寒流对其流经的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③寒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处在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处在此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处在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处);④洋流可把海域的污染物携带到别的海域加快了净化违度,但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

四、陆地水

1、河流水

(1)河流的补给:

雨水补给

降水中的雨水,是河流补给最重要的形式。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河流的补给靠雨水。这些河流径流量的大小、水位变化决定了该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和降水季节变化。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洪水期也相应出现在夏秋季节。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在温带和寒带的许多地方,冬季积雪,第二年春暖以后积雪融化,使河流形成春汛。如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春汛期间流量增大。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在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冰川融水是河流补给的重要水源。冰川的消融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夏季气温最高,径流量也以夏季为最大。冬季封冻,许多小河断流,径流量最小。如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水量大部分是靠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补给的。

湖泊水补给

山地的湖泊,有的成为河流的源头,如我国松花江的源头--白头山天池。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常起着调节作用,如我国长江中游众多的湖泊。

地下水补给

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有些河流的源头就是靠泉水补给的,如济南附近的小清河。我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有很多河流与地下暗河关系密切。

(2)河流径流的变化

①季节变化:河流径流一年内有规律的变化,叫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它同河流补给密切相关。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是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径流季节变化大的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和用水紧张,因而修建水利工程、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是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必要措施。

②年际变化:任何一条河流,各年的径流量都不尽相同,这种变化叫做年际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反映在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上也比较大。因此,很多河流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调节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径流量。

2、冰川

(1)冰川的形成及作用: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大气降水主要以固体形式下降,地表为冰雪覆盖。这些冰雪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变成具有可塑性的部川冰。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影响下,沿地面缓慢运动,就成为冰川冰。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而且又是一种重要的外力。

(2)冰川的分类:

大陆冰川

成因:纬度高、气温低

特点:面积大、厚度大、呈盾形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

成因:地势高、气温低

特点:面积小、厚度小、呈舌状

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南北美大陆的高山地区

 3、地下水

(1)地下水的来源

渗入水

大气降水下渗到地表以下而形成(包括地表的河流和湖泊补给)。

凝结水

有些干旱的沙漠地区,因昼夜温差大,使空气中的水汽或沙子空隙间的水汽,夜间凝成小水滴,下渗而成。

原生水

岩浆在地壳中上升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分离出来的氢气和氧气,也可以直接结合成温度较高的热水。

(2)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区别

含水层

空隙大、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且容易从空隙渗出,这样的岩层和土层就是含水层。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和储存的地层。

隔水层

致密的岩石以及粘土,由于空隙小、透水性能差,地下水很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成为隔水层。

(3)地下水的分类:

类型

潜水

承压水

埋藏条件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补给来源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潜水补给承压水

排泄方式

露出地表成泉或直接补给地表水或蒸发

补给潜水或补给地表水或露出地表成泉

主要特点

1.具有自由水面

2.受制于地形的坡度,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倾斜方向从高处流向低处

3.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4.埋藏较浅,流量不稳定

5.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易受污染

1.受隔水层顶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

2.水的运动取决于静水压力

3.分布区、补给区、排泄区基本不在同一地区

4.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影响较小,流量稳定

5.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示意图

4、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占全球水总储量的0.3%。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9000立方千米。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主要指标。

(2)世界的地区差异:从年径流总量上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小;从人均径流量上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

(3)我国的水资源:①径流量:年径流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比许多国家都少。②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各年变化率大;从空间分布看,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用水紧张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同样存在。随着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我国许多地方供水不足,尤其是华北平原。解决的办法主要是:节约、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建设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等。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复习指导]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这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尽管地球上的水圈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但它在地球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复习本章应紧紧围绕上述的核心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这是学习水圈知识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第二,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海洋水、河水,冰川、地下水)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人类应遵循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1.水循环和水平衡

(1)从物质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物质不灭的观点来看待水的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水循环的形式和意义。并从数量关系上来分析水量平衡原理。

(2)水循环最重要的是海陆间的大循环,复习时要草绘一张海陆间循环示意图,认识各箭号所表示的循环环节的含义。尤其要注意理解使得海陆间循环得以完成的两个环节的能量来自何方:①水汽输送环节,其能量是来自太阳辐射能;②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其能量主要是来自重力能。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影响很不明显,但对地表径流有较大的影响。在复习中要全面掌握人类活动中应如何遵循水循环的规律,依据水平衡的原理,发展生产。例如,通过引河水和地下水的工程,以满足人们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用水,引用的水在用过之后又有部分重新回到河湖或地下,而另一部分则蒸发到大气中,只有一部分参加当地的水循环系统,这对于干旱地区的影响较大;但是,河水的径流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通过在河流上修建水库,蓄水拦洪,使河流的径流量在一年内变化趋向均匀;同时水库面积大,河道增宽,蒸发量较大,这也就改变了内陆循环中水汽的含量,加强了内陆的水循环。跨流域的水利工程,可以改变原来的径流输送路径,也改变了循环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不合理的垦殖和放牧,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又使水库和河道淤塞,破坏了某一地区的水循环路径。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灰、煤烟等对大气辐射的影响,使某一地区的的地表热量减少,蒸发减弱,阵水往往因而发生变化,有可能使这一地区变得干旱。

2.海洋水

(1)复习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应从掌握课本的两幅曲线图入手,将影响盐度和温度的诸因素对照曲线图进行分析,发现规律,防止死记硬背,将要理解掌握的难点重点内容溶于一幅图中,提高复习效率。例如,课本中盐度分布曲线图,它是一幅典型的马鞍形曲线,两个鞍峰正好在南北纬30度附近,说明此处是全球盐度高值区。而鞍部处于赤道附近,说明是全球盐度的低值区,但又不是最低值,只是相对于南北副热带地区而言比较低。上述曲线变化说明世界大洋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高纬递减。从曲线的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看有比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南北半球的盐度曲线并不是以赤道呈对称分布,这一特殊情况课本并没有直接阐明其原因,复习中我们可以用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进行分析,问题也不难解决。

(2)掌握盛行风的风向,以及海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对洋流的影响,是复习洋流分布规律的关键。复习中要认真画出全球每一大洋环流系统的示意图,来记忆每一股洋流的名称、位置和性质,并以此来帮助分析某一股洋流对其流径海区的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3)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是复习的难点,复习时应对照洋流分布图,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季风环流在成因上是属于风海流,因此必须和大气环流中的季风环流结合复习;②北印度洋海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该海区周围的国家;③对课本的洋流分布图,分解为冬季和夏季两幅分开复习,以免产生冬夏方向的混乱;④冬季海水向西流的"西"是指环流的北侧,也就是靠近大陆的一侧;夏季海水向东流的"东"也是指环流北侧靠近大陆的一侧。

3.陆地水

(1)复习河水的补给一定要和径流的变化结合起来,因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主要受河流补给的影响。举实例结合复习,更有必要,其复习效果更好,对综合问题的解决更加得心应手,大大提高答题能力。例如,我国东部多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其原因是我国东部属季风气候,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而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比较大。又如,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一年会出现两次汛期,其春汛就是由于季节性的地表积雪融水补给而造成的。

(2)冰川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冰川运动塑造了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要联系下一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中的”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此外还得联系世界地理部分的有关地区或有关国家与冰川有关的地形知识。例如,北美五大湖就是由于冰川侵蚀所造成的冰蚀湖,而中欧的一些湖泊则是由冰川堆积而形成的冰碛湖。

 3、地下水

(1)地下水的来源

渗入水

大气降水下渗到地表以下而形成(包括地表的河流和湖泊补给)。

凝结水

有些干旱的沙漠地区,因昼夜温差大,使空气中的水汽或沙子空隙间的水汽,夜间凝成小水滴,下渗而成。

原生水

岩浆在地壳中上升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分离出来的氢气和氧气,也可以直接结合成温度较高的热水。

(2)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区别

含水层

空隙大、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且容易从空隙渗出,这样的岩层和土层就是含水层。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和储存的地层。

隔水层

致密的岩石以及粘土,由于空隙小、透水性能差,地下水很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成为隔水层。

(3)地下水的分类:

类型

潜水

承压水

埋藏条件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补给来源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潜水补给承压水

排泄方式

露出地表成泉或直接补给地表水或蒸发

补给潜水或补给地表水或露出地表成泉

主要特点

1.具有自由水面

2.受制于地形的坡度,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倾斜方向从高处流向低处

3.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4.埋藏较浅,流量不稳定

5.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易受污染

1.受隔水层顶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

2.水的运动取决于静水压力

3.分布区、补给区、排泄区基本不在同一地区

4.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影响较小,流量稳定

5.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示意图

4、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占全球水总储量的0.3%。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9000立方千米。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主要指标。

(2)世界的地区差异:从年径流总量上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小;从人均径流量上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

(3)我国的水资源:①径流量:年径流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比许多国家都少。②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各年变化率大;从空间分布看,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用水紧张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同样存在。随着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我国许多地方供水不足,尤其是华北平原。解决的办法主要是:节约、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建设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等。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复习指导]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这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尽管地球上的水圈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但它在地球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复习本章应紧紧围绕上述的核心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这是学习水圈知识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第二,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海洋水、河水,冰川、地下水)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人类应遵循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1.水循环和水平衡

(1)从物质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物质不灭的观点来看待水的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水循环的形式和意义。并从数量关系上来分析水量平衡原理。

(2)水循环最重要的是海陆间的大循环,复习时要草绘一张海陆间循环示意图,认识各箭号所表示的循环环节的含义。尤其要注意理解使得海陆间循环得以完成的两个环节的能量来自何方:①水汽输送环节,其能量是来自太阳辐射能;②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其能量主要是来自重力能。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影响很不明显,但对地表径流有较大的影响。在复习中要全面掌握人类活动中应如何遵循水循环的规律,依据水平衡的原理,发展生产。例如,通过引河水和地下水的工程,以满足人们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用水,引用的水在用过之后又有部分重新回到河湖或地下,而另一部分则蒸发到大气中,只有一部分参加当地的水循环系统,这对于干旱地区的影响较大;但是,河水的径流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通过在河流上修建水库,蓄水拦洪,使河流的径流量在一年内变化趋向均匀;同时水库面积大,河道增宽,蒸发量较大,这也就改变了内陆循环中水汽的含量,加强了内陆的水循环。跨流域的水利工程,可以改变原来的径流输送路径,也改变了循环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不合理的垦殖和放牧,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又使水库和河道淤塞,破坏了某一地区的水循环路径。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灰、煤烟等对大气辐射的影响,使某一地区的的地表热量减少,蒸发减弱,阵水往往因而发生变化,有可能使这一地区变得干旱。

2.海洋水

(1)复习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应从掌握课本的两幅曲线图入手,将影响盐度和温度的诸因素对照曲线图进行分析,发现规律,防止死记硬背,将要理解掌握的难点重点内容溶于一幅图中,提高复习效率。例如,课本中盐度分布曲线图,它是一幅典型的马鞍形曲线,两个鞍峰正好在南北纬30度附近,说明此处是全球盐度高值区。而鞍部处于赤道附近,说明是全球盐度的低值区,但又不是最低值,只是相对于南北副热带地区而言比较低。上述曲线变化说明世界大洋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高纬递减。从曲线的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看有比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南北半球的盐度曲线并不是以赤道呈对称分布,这一特殊情况课本并没有直接阐明其原因,复习中我们可以用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进行分析,问题也不难解决。

(2)掌握盛行风的风向,以及海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对洋流的影响,是复习洋流分布规律的关键。复习中要认真画出全球每一大洋环流系统的示意图,来记忆每一股洋流的名称、位置和性质,并以此来帮助分析某一股洋流对其流径海区的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3)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是复习的难点,复习时应对照洋流分布图,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季风环流在成因上是属于风海流,因此必须和大气环流中的季风环流结合复习;②北印度洋海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该海区周围的国家;③对课本的洋流分布图,分解为冬季和夏季两幅分开复习,以免产生冬夏方向的混乱;④冬季海水向西流的"西"是指环流的北侧,也就是靠近大陆的一侧;夏季海水向东流的"东"也是指环流北侧靠近大陆的一侧。

3.陆地水

(1)复习河水的补给一定要和径流的变化结合起来,因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主要受河流补给的影响。举实例结合复习,更有必要,其复习效果更好,对综合问题的解决更加得心应手,大大提高答题能力。例如,我国东部多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其原因是我国东部属季风气候,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而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比较大。又如,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一年会出现两次汛期,其春汛就是由于季节性的地表积雪融水补给而造成的。

(2)冰川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冰川运动塑造了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要联系下一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中的”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此外还得联系世界地理部分的有关地区或有关国家与冰川有关的地形知识。例如,北美五大湖就是由于冰川侵蚀所造成的冰蚀湖,而中欧的一些湖泊则是由冰川堆积而形成的冰碛湖。

(3)地下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越来越大,掌握地下水的分布特点,有利于人类更加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这部分的内容是复习的重点。复习时重在读图对比,灵活应用课本中的“自流水盆地示意图”,对潜水和承压水作对比复习。实际上该图示意出了承压水,也示意出了潜水,因为承压水的补给区就是潜水。这样,从中找出他们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复习的成效。

《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点


《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点

1、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2、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3、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4、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地球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5、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例如:北极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6、天体系统的层次

 
 7、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围绕太阳运转。
 
 8、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10、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日地距离适中
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充足的水分——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原始海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31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