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改变自己读后感

改变自己读后感。

请跟随我们的步伐了解有关“改变自己读后感”的更多相关知识,学习到了一定的知识相信您也会受益。一本书里面藏着一个世界,在认真品味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让人感觉收获不少。我们就可以让写作来表现我们的所感所想。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1

改变自己,改变未来

——《唤醒心中的巨人》第一卷读后感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王海芹2013年8月24日

改变自己,改变未来

——《唤醒心中的巨人》第一卷读后感

“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圣经.歌林多前书》读到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我对本书学***容和对圣经的认识都更加深刻了。

它揭示了一个科学规律:人是不断变化的,每一刻都在变化。其实,不仅仅是人,世界万物也都在改变。

一只小鸟从眼前飞走,等它再飞回来,已经不是以前那只小鸟了;一滴水从悬崖上落下,已经发生了诸多的改变,也不是原先那一滴水了……

瞬间的变化是很小的,如果人们想让自己的信仰和行为发生质的变化,就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神经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人们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自己,做出持久的改变,而不是理论上瞬间的微笑改变。

要改变自己需要做好三点:

一、相信自己,坚定信念

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怎么做。他曾想帮一个人改掉抽烟的习惯,通过“**”,“病人”当时“痊愈”,可是,当他们第二次见面的时候,那个人“旧病**”,又恢复了一天抽四包烟的记录,还对他进行了不屑的讥讽。这个经历给了作者一个打击,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缺点,促使他重新选择了“调整”一词。

就在此时,他家的钢琴需要调音。请了一位钢琴调音师给家里的小钢琴调音。钢琴师把音调准后,说“我明天还要再来,然后接下来的一个月会每周再来一词,再接下来的一年每三个月来一次。

”作者惊讶之余,从钢琴师的回答中明白了改变事物的方法——持续调整。

作者由此深思:一个人,自己要对改变负责,若是没有达成改变,不能责怪别人。一个人有责任做出持久的改变,有三个核心信念。

1.首先我们必须相信:某事必须得改变,而不是“这事‘可以‘变”,“这事‘能’变或者‘应该’变,二十彻底必需的改变。

2.我们必须不仅要认为“某事必须得改变”,还得坚信“我必须改变它”。3.

要相信“我能改变它”。

二、确定需求,学会调整

为了彻底改变我们的行为,作者告诉我们,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调整我们的己积神经链,改变那些长期的消极习惯,振作起来,追求我们的梦想。

在第六章中,作者描述了神经链调节的六个步骤。

1.确定你的真正需求,找出你实现所需的藩篱。

2.找出杠杆:把大量的痛苦联系到采取改变上,而把大量的快乐联系到采取改变上。

3.终止旧有的行为模式。[策划书范文网 m.928d.cOm]

4.创造一个崭新积极的行为模式。

5.不断调整新的行为模式直到成为习惯。

6.效果测试。

读完这三章,我觉得我学到了更多的理论。作者以实例系统地叙述了人们应该如何彻底改变自己。我觉得作者的理论对他自己的行为改变很有指导意义。现就我自己的一件事谈一谈认识。

长期以来,由于不太重视饮食科学,特别是爱吃生冷食物,导致我的胃肠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吃饭没饥没饱,大便稀薄。虽然不是病,但常常觉得精神不是很丰富,容易疲劳。

有一次,跟同事去看中医,他给我把了把脉,告诉我:你脾胃虚寒,会导致你吃饭意识不到饥饱,营养流失得多,你看看,你的气色不够健康了,要用中药慢慢调理。

我半信半疑,但是,听他说得有理。就拿了几副中药。一个疗程下来,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感觉到吃饭时有饱了的意思,以前,吃饱了还想吃。

于是,按照他的指示,我又来到这里,继续吃药,连续上了五门课。当然,吃药的时候,不要吃生冷的食物,慢慢地,大便就形成了。停药后的几个月,我还是按照大夫的嘱托,科学饮食,感觉身体越来越好,同样的饮食质量,精力却越来越充沛,即使加班,非常忙碌,也不会感到乏力,熬到深夜,大睡一觉,第二天又精神饱满了。

脸色也好看了许多。一直素面朝天的我,比那些做美容、搓高级化妆品的同龄人看上去还要精神。

想一想:如果我停止喝一个疗程的中药,那么症状就会恢复,我坚持吃药,不断改变我的饮食习惯,再加上中药调理,终于奏效了。

亲身经历让我认可了作者的观点:我们只有通过持续的调整,我们的行为才能变成自发性的,带领我们获得持续长久的成功。

要坚持不断调整,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

文章第一卷第一章中,作者安东尼.罗宾的“能力集中”之道颇有见地。他说:

很多人并不知晓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一个单一的领域上,那么身上就有立等可取的巨大能力。“一心一用”犹如激光,能够排除一切障碍。

如果我们在某一领域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我们就能在这一领域里出类拔萃。然而,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人基础广泛,但不想独处。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简单专一,是因为他们对细枝末节孜孜以求。

这个观点我向来就有。在看山东电视台“我是大明星”栏目时,好多残疾人展示出非凡的才艺:盲人杨光弹钢琴、摩声技艺高超,并不是因为它有过人的**天赋,而是因为他爱好**并且全力以赴,一心一用。

还有一个盲人歌手,是个早产儿,从小患脑瘫,先天性的,父母几乎想丢弃他,在爷爷奶奶的坚持下,他得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爷爷奶奶发现他对**很感兴趣,就从小培养他的**才能,给他请老师,学钢琴,学声乐,尽管他走路歪歪斜斜,一张嘴,口水就顺着嘴角流下来,但他的优美浑厚的男低音打动了所有评委和观众,一曲终了,掌声如雷,他把俄罗斯民歌演唱的声情并茂,如果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你会以为他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声乐演唱家。他说,他从小热爱**,要做最好的自己,因此,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这就是“能力集中”的功劳,让一个残疾人卓尔不群。

当然,我也非常认可作者提到的问题引领,每天早上问自己三个问题,会让自己一整天都很快乐,很充实:1.此刻人生中有什么让我觉得快乐?

快乐程度如何?给我什么感受?2.

此刻人生中有什么让我感到骄傲?骄傲程度如何?给我什么感受?

3.我喜欢什么人?什么人喜欢我?

喜欢程度如何?给我什么感受?当我看到这些问题时,我很乐意回答,我觉得自己很棒,我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我把这些问题作为一门日常必修课,我的心情会长期处于良好状态,很快就能得到快乐、兴奋、自豪、感激、信息、能力和友谊等积极情绪。对此,我完全相信,我也相信我能做到。

三、规划美好未来,耕种有力情绪

读过此书,我感慨颇多的是认可作者的观点,要改变自己,还要耕种有力情绪,规划美好未来,才能有可能实现美好目标。

书中陈述的十大有力情绪中,我最喜欢、最认可的是爱与温情、赞赏和感恩、信心、奉献。以我自己的经历,只要拥有了这些有力情绪,生活就会很快乐,当然,负面情绪是有的,不过不会很多,也不会很久。

爱和温暖就像阳光,给人无尽的温暖。成就伟业的人,必须有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爱心。因为一个人有大德才有大智,有崇高的人格才有崇高的智慧,拥有爱满天下的胸怀才能做出卓越的贡献!无数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是因为心中有爱和乐于奉献得到世人的敬仰和怀念:

居里夫人,发现了物理元素镭,获得诺贝尔奖,她把学术成果毫无保留地发表出来,却没有为赚取巨额资金而申请专利,也没有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她人为,科学研究目的是为人类服务,科学研究的成果应该公开,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出身贫寒,自学成才,成名以后在北美殖民地的文化传播和社会福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先后组织建立了“共读社”、“美洲哲学学会”、“北美科学促进会”、报社、图书馆、书店、医院、大学、消防队、地方民兵组织等学术、文化、医疗卫生、消防、治安组织和机构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与世长辞。

在他出殡的那一天,为他送葬的人数多达两万,充分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他的痛悼之情。同时,不仅美国国会决定为他服丧一个月,法国国民议会也决议为他哀悼,表明了他不仅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世界;大文豪高尔基对儿子说:“给予,永远比拿快乐。

”……一个人,只有懂得赞赏和感恩,才会坦然面对生活所赋予的一切,包括磨难和挫折。我们不仅要赞赏春天的生机勃勃、秋天的硕果累累,还要赞赏夏天的酷热难耐和隆冬的万物萧杀,因为缺了哪一个季节的风景,我们都无法感受自然界四季轮回的魅力。所以,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我们都要怀着感恩的心欣然接受,直面一切成功和失败、得意和蹂躏,当然,这需要充满信心,拥有强大的内心,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坚不可摧。

2013.8.24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愁吃愁穿,反而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孩子的身上。

教育孩子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话题,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想法,传统经验也好,某个教育专家也罢,无一例外都是希望能够把孩子教育成大人喜欢或者社会认可的人才。只可惜每个人拼凑出来的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教育片段,不成系统,不能完美地满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教育困惑。读了贾容韬老师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一书,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悟。

教育孩子不是满足大人的教育愿望,而是给孩子宽容和理解,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想要成长,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希望孩子乖巧懂事,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自己独立做自己的事情,在我们无聊的时候陪我们打发时间,可是如此的教育期望到底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结果不得而知。

生而为人,总是想着改变别人,甚至奢望可以改变世界,其实最应该改变的就是自己。改变自己需要勇气,改变自己需要理念,改变自己需要否定曾经的自己,开拓崭新的自己,自己改变了,理解世界的角度也便改变了,同时意味着自己眼中的世界也会改变,教育孩子亦然。

作为功利性的家长最先改变的便是以自我为中心,去阅读,去学习,去反思,去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去鼓励孩子,去相信孩子,去改变传统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教育思路,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各项人格发展。去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去修心,去修夫妻关系,去培养优秀家风。

当觉得改变孩子穷途末路,去试试改变自己吧!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身上花费心思,或许,你变了,孩子也一定会有所改变。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3

寒假前的一个研讨会上结识了贾容韬老师,他在积极推广自己的教育方法,他倡导的“在爱中管教”的方法,与我提倡的“信念法”高度相似。

我把我写的《你的思维决定一切》赠给了他,他也回赠我他写的《家庭教育中国行》,贾老师的言行令人折服,书里面的案例令人惊叹。

下面引用一个贾老师的案例:

某高一男学生在校多次打架,虽不是主要责任者,但其平时的恶劣表现(打架、旷课、逃学)令班主任和学生家长非常头疼,因为他总在班里起哄,影响大家学习。这次,学校下决心要开除他了。

他的妈妈得知后,到学校求爷爷告奶奶,赌咒发誓这是最后一次。学校见她可怜,就立下字句,再犯事一定不容,最后给了留校察看处分,以观后效。

孩子妈妈也一筹莫展,孩子倒是老实了,从此上课天天睡觉,而下课就精神百倍,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这时她向贾老师求助。

贾老师告诉她:“你先假设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呢。”哈哈,假设,这太搞笑了。

贾老师接着说:“他一回家,你就说:回来啦,在学校学习很辛苦吧,在家多玩会儿吧,妈妈给你做好吃的。”

这位妈妈一听就傻眼了,说:“不可能,他光在学校睡觉呢,一点都不学,这话我说不出口哇。”贾老师说,你先对镜子练习,练好了说,天天说,就会有用。

死马当活马医呗,这位母亲就天天对着镜子练习:“你回来啦,在学校学累了吧,在家多玩会儿吧,妈妈给你做好吃的,呜呜呜呜”,说着说着她哭了起来,因为这太违背自己的内心了,说的话太不符合实际了,太假了。

但她天天练习,冲着镜子练了一个月,终于能说出口了,能说顺嘴了,下午放学他儿子一回来,她就低着头(因为她怕儿子看出心口不一的眼神儿)冲着儿子说:“你上学辛苦了,在家多玩一会儿吧,我去给你做好吃的。”

小淘气多聪明啊,一眼就识破了,冲他妈妈说道:“你少来这套,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也就是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反正我回家就玩游戏,唉,实验第一天就这么结束了。

此后的时间里,这位母亲天天这么说,他儿子天天回来都能听到这句话。她说了15天后,她自己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她后来说:“我越说越感觉是这么回事,我儿子在学校就是好好学习的,他就是优秀学生。”我的妈呀,谎话说得自己都信了。

奇迹发生在第xx天,她儿子竟然开始回家写作业了。此后一段时间捷报频传,老师联系家长说“你儿子开始交作业了”、“交得越来越多了”、“不会的还知道问了”、“有几科不低分了”、“小测验竟然有及格的了”,几个月后,这个小东西竟然在大考中夺得全班第一,真的成了其他学生的榜样,真的成了优秀学生,全校都震惊了。

关键就在于妈妈的改变,她天天冲孩子念叨那几句,越说越像真的,说多了,孩子心理自然有了压力,感觉自己再不加油学习就对不起自己妈妈的这几句话。

这与我提倡的“信念法”的理念完全一致。学生都反映念叨完目标的感觉:有劲儿了;不困了;有思路了;心能静下来了;再玩有负罪感;一拿手机就感觉有事还没干完;感觉再玩就对不起自己;感觉有力量推着自己学习;感觉不想贫嘴了;感觉对不起家长;感觉对不起老师;不想玩游戏了;有愧疚感,所以要好好学;感觉上课精神了;感觉效率提高了;感觉背东西快了;感觉有奔头了……五花八门,要是心里没有目标,他们玩起来可带劲儿了,哪里有玩够的时候,哪里有什么负罪感,高兴、傻乐还来不及呢。

“强化目标……”是我们开学时主席台大屏上的字,的确每个人都需要有目标。学生也需要学习目标,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目标,无论是像贾容韬老师这样的,通过家长不断地暗示、催眠、提醒,或是像我这“信念法”一样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都可以使学生自主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4

首先要说,作者用心且有阅读量,对于快餐阅读、几本书想见效果的家长,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国内的同类中算不错的。和国外同类比,弱点就明显了。

先讲倾听表扬批评惩罚几部分吧。

同样运用了吉诺特博士的理论和方法,《如何说》那本分成几个大类,用插图、案例、模拟练习来说明,做到了分类清晰、操作性强,个人见过当中最佳。这本,同一个主题会在不同章节出现,显得凌乱,方法有点不得要领,比如夸奖孩子,作者提供的参考答语啰嗦,家长观点过多,可能是爱子心切吧。

然后,作者过分强调语言的魅力,可是洋洋洒洒不是孩子喜欢的语言方式吧?让家长心态、观念的转变是核心,作者这部分力度弱。

写作方式个人不太喜欢,旁征博引、个人感想、心路历程太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对话中,每个人都好能说好啰嗦,难为作者都记得~

行文有点用力过猛,个人议论、心路历程太多,事例被挤压得少且弱,吉诺特认为,指出孩子的错误时,最好是“客观描述看到的事情”,必要时“说出期望”,最好让孩子觉察错误,自己想办法补救。对家长也是这样吧?作者说教太多,读者思考空间就少,效果也不好。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5

家庭教育类的书籍,以前也读过一些,但是读过之后,总有些东拼西凑的感觉,读过了,也就过去了。而这次读到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感觉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书的题目就带有革命性,对传统的家教理念是一种颠覆。由此,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这句话耳熟能详。但就是在本次读书的过程中,我对这句话的内涵才真正有所领悟。生活习惯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而实施这项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正是我们的家庭。对孩子爱心、感恩心的教育,意志力的教育,责任心的教育,自信心的教育,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等等,都是生活教育的内容。我再次明确地认识到:不会生活的人,不可能会学习。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这个论断抓住了事情本质,实为精辟之语。如果以上的生活教育做好了,还用担心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吗?因此,单纯追求学习成绩实为舍本逐末。而在现实生活中,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我们把“成绩”抓得牢牢的同时,对学生做人的“本”又做了多少工做呢?

先成人,后成才。在理念上,这点我们都懂。可是真正面对着自己上学的孩子,尤其是上中学的孩子,又有几多家长能对孩子的成绩泰然处之?处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功利心在作怪,我们印象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的就是好猫”。但是,作为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工程,这个工程的严肃性注定了我们是一分付出才有一分收获。舍本逐末的结果,就是不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已经告诉了我们此路不通。

只有脚踏实地,把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这是对孩子教育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这将为决定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奠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生活才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从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不期然而然了。这也是对“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未来”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了。

“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父母的生活习惯决定孩子的生活习惯”,因此,一切的决定因素是父母的生活习惯。基于此,作者提出了“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的论断。我们生下了孩子,孩子在学着认识世界,我们也在学着当爸爸、当妈妈,可是我们没有经验,所以会经常犯错误。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不是、错误清清楚楚,批评指责,我们何曾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吗?孩子对我们的错误又批评指责了多少?

要驾驶一辆汽车,尚且需要年啦半载的学习培训,可是对于教育孩子培养人的这一世纪工程,我们又学习培训了多长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认为,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照此看来,我们大部分家长当家长的能力本来就是先天不足的。所以,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求我们家长必须掌握教育的本领,而这就必须学习。最实用的学习方法就是读书,向书中学习教育的知识,汲取教育的智慧。一个不读书的人,他本身就不明白生命的意义,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好孩子的人生导师和楷模呢?

各位家长,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的后代,让我们现在开始,从学习开始,用学习来改变我们自己吧!

以上就是《改变自己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改变自己读后感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005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