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韦德的心愿》相关知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相关知识
圣诞节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从12月24日至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春节。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圣诞树
据称,圣诞树最早出现在古罗马12月中旬的农神节,德国传教士尼古斯在公元8世纪用枞树供奉圣婴。随后,德国人把12月24日作为亚当和夏娃的节日,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上挂代表圣饼的小甜饼,象征赎罪;还点上蜡烛,象征基督。
到16世纪,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为求得一个满天星斗的圣诞之夜,设计出在家中布置一颗装着蜡烛的圣诞树。不过,西方关于圣诞树的来历流行着另一种说法:有个善良的农民,在圣诞节那天,热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临别时,孩子折下一树枝插在地上,树枝立即长成大树,孩子指着这树对农民说,每年今日,树上都长满礼物,以报答你们的盛情。所以,今天人们所见的圣诞树上总是挂满了小礼物。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原指公元4世纪时小亚细亚专区的主教尼古拉,他因和蔼可亲、慷慨济贫万里闻名。到了6世纪,东方把他尊称为圣尼古拉。由于民间有关尼古拉的传说中,都联系到少年儿童和礼物,从此,圣诞老人便成为专门在圣诞节向孩子们送礼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到了18世纪,通过文学和绘画,圣诞老人逐渐成为身穿红外衣的白胡子、白眉毛老人形象。
圣诞礼物
据《圣经》记载,来自东方的圣人在耶稣降生的时候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英国少年儿童在圣诞前夕把长筒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在夜里会从大烟囱下来,给他们带来满袜子的礼物。法国的少年儿童把鞋放在门口,让圣婴来时把礼物放在鞋里面。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漫画作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漫画作文
1.借助漫画这一主题设计习作教学,进行习作练习。
2.进一步
3.进一步领会习作要有具体的内容,要有真切的情感。
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漫画。
(1)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漫画,着重介绍最有特色的地方。
(2)师生评价
(从创意、介绍时的言行、介绍时的情感等角度进行)
(3)同学或小组之间相互介绍,相互评价。
(4)教师小结
1.根据前图创作
2.交流自己创作时的感受
1.谈话讨论习作题材
2.多角度写片段
3.评改(1)选代表性片段进行评析(评析标准是有无将内容写具体,有无表达自己真切的感情)
(2)学生朗读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进行评点
4.小结
4.借助漫画这一主题设计习作教学,进行习作练习。
5.进一步
6.进一步领会习作要有具体的内容,要有真切的情感。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漫画。
(5)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漫画,着重介绍最有特色的地方。
(6)师生评价
(从创意、介绍时的言行、介绍时的情感等角度进行)
(7)同学或小组之间相互介绍,相互评价。
(8)教师小结
3.根据前图创作
4.交流自己创作时的感受
5.谈话讨论习作题材
6.多角度写片段
7.评改(1)选代表性片段进行评析(评析标准是有无将内容写具体,有无表达自己真切的感情)
(2)学生朗读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进行评点
8.小结
9.五:拓展延伸
1.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一名很能干的小说家,以前我们用笔描写了充满欢笑的劳动场
面,又抒发了对家乡的一份份热爱。今天,我们再一起聊聊另一个话题。(板书):漫画。
2.2003年,五洲漫画高峰会议在我们中国举行,中国记者就问日本漫画家木村忠夫:为
什么日本人那么喜欢漫画呢?是不是漫画曾引导了一种时尚吗?
木村忠夫就说:是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也正想知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小孩不
记者回答:就是不明白啊,突然之间发现周围的人都开始看漫画了,从而还引导了一种时尚。
3.说到这里,我想问在座的同学,你看了漫画以后,感觉怎么样?
(预设:好玩、好看、幽默、很好笑、)
4.老师今天就把这又又的漫画带来了,你看看、想想,漫画的特点是什么?
1.展示课件漫画欣赏)
2.提问:漫画的特点是什么呢?
(预设:夸张、变形、幽默、好笑、诙谐有趣、妙趣横生、讥刺性、教育性)
(1.漫画的读者对象。2.内容生动有趣。3.获得一点启迪。4.漫画中的主人公。
5.通过想象,编出情节。)
3.小结:漫画的特点
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漫画,上台为大家介绍一下。
浅入:1.漫画画了些什么?主要画的是什么?只要事物有什么突出特点或表现
指导说
深入:1.充分发挥联想,说出漫画的画面之意或图中的意蕴。
讨论写什么?
1.小组交流一下,谁写得好?上台交流
1.向学生推荐我们嘉兴市的漫画家的作品
2.在最后,木村忠夫跟记者说:在北京开办漫画讲座,主要帮助中国提高漫画业的水平,让更多的喜欢漫画的朋友们得以一起交流,也让更多喜欢漫画的读者看到好的漫画书,并提出了他自己的想法:中国要自己创作更多更好的故事,中国的漫画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一定要发展。
【教材分析】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略)
2、理解句子:
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子恺漫画选》自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我作这些画的时候,是一个已有两三个孩子的二十七八岁的青年。我同一般青年父亲一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交更痛。我当时对于我的孩子们,可说是热爱。这热爱便是作这些画的最初的动机。
我家孩子产得密,家里帮手少,因此我须得在教课之外帮助照管孩子,就像我那时一幅漫画中的《兼母之父》一样。
我常常抱孩子,喂孩子吃食,替孩子包尿布,唱小曲逗孩子睡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我非常亲近他们,常常和他们共同生活。这亲近也是这些画材所由来。
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地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见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儿童富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因此儿童世界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房子的屋顶可以要求拆去,以便看飞机;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飞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给穿鞋子;房间里可以筑铁路和火车站;亲兄妹可以做新官人和新娘子;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来。成人们笑他们傻,称他们的生活为儿戏,常常骂他们淘气,禁止他们吵闹。这是成人的主观主义看法,是不理解儿童心理的人的粗暴态度。我能热爱他们,亲近他们,因此能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心理,而确信他们这种行为是出于真诚的,值得注意的,因此兴奋而认真地作这些画。
进一步说,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换一句话说,我常常自己变了儿童而观察儿童。我记得曾经作过这样的一幅画:房间里有异常高大的桌子、椅子和床铺。一个成人正在想爬上椅子去坐,但椅子的座位比他的胸膊更高,他努力攀跻,显然不容易爬上椅子;如果他要爬到床上去睡,也显然不容易爬上,因为床同椅子一样高;如果他想拿桌上的茶杯来喝茶,也显然不可能,因为桌子面同他的头差不多高,茶杯放在桌子中央,而且比他的手大得多。这幅画的题目叫做《设身处地做了儿童》。这是我当时的感想的表现:我看见成人们大都认为儿童是准备做成人的,就一心希望他们变为成人,而忽视了他们这准备期的生活。因此家具器杂都以成人的身体尺寸为标准,以成人的生活便利为目的,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同样,在精神生活上也都以成人思想为标准,以成人观感为本位,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精神生活很苦痛。过去我曾经看见:六七岁的男孩子被父母亲穿上小长袍和小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六七岁的女孩子被父母亲带到理发店去烫头发,在脸上敷脂粉,嘴上涂口红,教他学母亲交际。我也曾替他们作一幅画,题目叫做《小大人》。现在想象那两个孩子的模样,还觉得可怕,这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我当时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上述的成人们是在青虫身上装翅膀而教它同蝴蝶一同飞翔,而我是蝴蝶敛住翅膀而同青虫一起爬行。因此我能理解儿童的心情和生活,而兴奋地认真地描写这些画。
以上是我三十年前作这些画时的琐事和偶感,也可说是我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经验。然而这都不外乎舐犊情深的表现,对读者有什么益处呢?哪里有供读者参考的价值呢?怎么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见画材呢?
无疑,这些画的本身是琐屑卑微,不足道的。只是有一句话可以告诉读者:我对于我的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
画家倘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付更可爱的、更有价值的、更伟大的对象而创作绘画,我想他也许可以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今日新中国的生气蓬勃的生活中──发见更多的画材,而作出更美的绘画。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这些画总算具有间接帮助读者的功能,就让它们出版吧。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我姓薛。仔细看看我,有些什么特点?
生:你人长得很高、很瘦。
师:高好啊!站得高,看得远嘛!
生:你的头很小。
师:头小,智慧多。
生:你的牙齿有点凸出来。
生:眼睛小小的。
生:脖子很长。
师:脖子长好啊!天鹅的脖子多长,那是高雅!(众笑)
生:你有点驼背。
师:这是我向骆驼学习的结果。当然,我只能成为单峰骆驼。(众大笑)
生:你的字写得很漂亮。
师:(与学生握手)谢谢你,只有你夸奖我!要不然,我真的会感到很自卑的。
……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读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那个词要读重音?
生:(齐答)我。
师:一起读课题。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才对”读成重音)
师:(擦去自豪)假如不用这个词语,课题可以怎么说?
生: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
师:“骄傲”在这里就是“自豪”的意思。假如换上“自豪”的反义词,课题又可以怎么说?
生: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
师:这样说就不对了。(众笑)把“不”字放句子的前面点,再说一遍。
生:我不应该感到自卑才对。
师:这样说才对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感到自卑是不对的。
生:我不会感到自卑才对。
师:你们这样说都是对的。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法、说法就不一样。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多彩!看来,我们得好好学学这篇课文。
师:这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很多,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会读。(出示第一组词语:镜子委屈告诉疼爱走一趟贮存养料足够多亏)
生:(纷纷举手)我会读,我会读。
师:(故意地)老师没有教,你们都会读啦?我不信!你来读。
生:(读词语。将“贮存养料”的“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老师还没有教,8个词语你已经读对7个,真了不起。哪一个没读对?老师不告诉你。请你仔细听其他同学读,看能不能自己发现。
生:(读词语,全部读对了。)
师:(与学生握手)你真了不起!介绍一下,怎么会读的?
生:我昨天预习过课文了。
师:你已经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祝贺你!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自觉就好了。
师:(问刚才没有全读对的学生)你发现了吗?
生:我把“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高兴地)你能通过倾听别人的朗读发现自己的错误,真会学习!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一种学习啊!
生:(马上坐得更端正,凝神静听。齐读词语。)
师:(出示第二组词语: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松散的沙子陷进沙子里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这些词语你可能会读,但不一定读得好。谁能将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生:(读词语,将“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读成“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过来”,多家了一个“地”字。)
师:(指着“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请你再读一次。
生:(仍然读成“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过来”)
师:看仔细,再读一次。
生:(终于读对了,但很不流利。不习惯少一个“地”字的读法。)
师:哪个读法顺一些?
生:有个“地”字更顺一些。
师:是吗?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
师:自己读读看?在这里,多一个“地”字也可以。你觉得怎么读顺就怎么读吧。
生:(自由、快乐地朗读)
师: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谁再来读读?
生:(读词语。“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读出了沙漠的气势。)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好像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沙漠一样。
生:感到沙漠很可怕。
师:读词语,或者读词组,就是要将词语或词组的意思表现出来。(示范朗读,学生跟读。读得很投入。)
师:谁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词语中都有一个“沙”字。
师:你看得真仔细。
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沙漠的。
师:在你的印象中,沙漠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沙漠里都是沙子,没有水。
生:沙漠无边无际,很容易迷路。
生:沙漠里白天的温度很高,有时要达到60多度。晚上温度又很低,有时会达到零下十几度。
师:你的知识很丰富!沙漠温差大,气候恶劣。
生:沙漠里只长仙人掌,不长其他植物。
师:所以,一般的动物不能生活在沙漠里。
生:沙漠里风沙很大,会迷住人的眼睛的,沙堆也会移动的。
师:所以人会迷路,很危险。
生:沙漠里有海市蜃楼,也有绿洲的。
师:沙漠也有美丽的一面啊。
……
师:沙漠环境恶劣,谁能生活在沙漠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专心!课文能读通吗?现在看谁读得好?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老师有个经验,在朗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想、那样说。比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老师是这么想、这么读的。(示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插话)“喷着响鼻”,你见过吗?
生:我见过。马会发出这样的声音。(生模仿马打响鼻,众大笑)马在看不起别人,或者认为别的动物不如自己的时候就会发出这样的响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过的。
师:(赞叹地)老师都没有看到过。
师:(继续往下读)你的脚掌又大又厚。(插话,自言自语地)看看我小红马的脚掌,轻快灵巧,跑起来“得得得”,多好听!(继续读)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插话)那么长几层眼毛?两层眼毛好看吗?(继续读)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哪!(插话)你们背上有个肉疙瘩,会怎么样?
生:羞死人了!
师:这么一想,再这么一读。你是不是好象看到小骆驼与小红马了?你能像老师那样读吗?
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读得绘声绘色)
师:读书就是要这样读,把自己放到课文里去!现在谁愿意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生:(选择第二自然段朗读)
师:读得很流利,很投入。可是缺少了一点“妈妈”的温柔。
生:(再读)
师:这次“温柔”了!虽然你是男的。(众笑)
生:(分别读课文3、4、5自然段,略)
师:(生读第5自然段后)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还能不看书读?信不信?
生:不信!
师:仔细听老师读。(范读课文第5自然段,故意漏掉“在沙漠里”三个字。)
生:(纷纷举手)老师错了,错了!
师:(故意装糊涂)没错吧!
生:漏掉了“在沙漠里”。
师:刚才我允许你们多加一个“地”字,现在也宽容一下,行吗?
生:不行。因为漏掉了这几个字,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
生: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才起作用,到了其他地方,比如草原上,就没有作用了。
生:离开了沙漠,骆驼的这些优点都变成缺点了。
师:看来这几个字真的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这几个字。
生:(齐读)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韦德的心愿》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学会课文中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了解韦德的心愿,从中感悟韦德纯洁、善良的品质。
3.学习课文运用比较、先抑后扬的表达方法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心愿的故事和材料。
学生:了解圣诞节、圣诞老人等资料。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选用与儿童生活相关的圣诞节想收礼物的事例来写,贴近儿童生活,极具儿童情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韦德希望在圣诞夜得到圣诞老人所送的棉手套与棉鞋,在知道他的用意后,令老师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的事。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先写我问学生在圣诞夜想得到什么礼物,孩子们纷纷抢答,再写韦德简单而又充满爱心的愿望令人感动,最后写孩子们从韦德的行为中深受教育。整篇文章,层次清楚,情感丰富,耐人寻味。
借韦德的小小心愿来赞扬其美好的品质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运用韦德与其他孩子的心愿、表现作比较,以及先描写韦德微乎其微的心愿使人感觉寒碜,再揭示其心灵的美好这种先抑后扬的方法来烘托、展示人物形象,是其最大的特色。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顺序,了解韦德的心愿,从重点词句、段落中去感悟韦德纯洁、善良的品质。难点是理解当中两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文中的表达方法。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一部分(第1、2段):讲孩子们希望在圣诞夜得到各种各样的礼物。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说明了孩子们表达自己希望的急切。
教学这部分时,教师可以你们在圣诞夜想得到什么样的礼物一问导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作好情感铺垫;然后让学生读读第2段,感受文中学生的愿望与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愿望的异同;最后,以可有个孩子却与你们的心愿不同,他是谁呢设疑,制造悬念,激起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
*第二部分(第3~12段):讲韦德那简单而又充满爱心的愿望令人感动。
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与孩子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形成了鲜明对比。再联系最近几个星期他的表现,我不由担心: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慢慢站起来依旧垂着眼睛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我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说出自己的心愿。吃冰淇淋轻声问道拍拍他的肩膀体现了老师的慈爱。
韦德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他正为他家的泥屋没有烟囱,圣诞老人不能进去,他不能得到圣诞礼物而忧伤呢。当老师微笑着告诉他圣诞老人能穿墙钻地,无所不能,他会有办法到你家时,他立刻眼神那样晶亮抑制不住兴奋地喊道,这与先前的安静、忧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他希望得到的礼物却那样的微不足道一双棉手套和一双棉鞋!这也难怪孩子们会哄笑。当韦德说出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时,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似乎有什么东西敲中了自己的心灵。那么到底是什么敲中了孩子们的心灵?我想是韦德那善良真挚、充满爱心的美好心灵和为他人着想的品质让他们感到了惭愧,受到了震撼。我也被他那简单而又充满爱心的愿望深深感动了,以至于我只觉得一股热流涌遍全身,鼻子酸酸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你觉得韦德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通过充分读课文,勾词句,解答韦德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这两个问题,把教学落到实处,落到字里行间里去。这样把读书与感悟结合起来,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然后,组织学生探讨:是什么敲中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去感受韦德品质的美好和为他人着想的心灵。
*第三部分(第13~15段):讲孩子们从韦德的行为中受到教育。
老师,我的袜子是补过的,很旧,圣诞老人会往里面放礼物吗?体现了韦德的天真。孩子们因为心灵受到了震动,所以他们纷纷表示过年时要把自己的新袜子送给韦德。面对这样可爱、天真的孩子,我怎能不流出幸福的泪花?
教学时,可抓住孩子们为什么纷纷送东西给韦德来引导学生理解,然后探讨、交流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课后第1题,旨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课后第2题,旨在训练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可随文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人探讨、交流,结合韦德的心愿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来理解。
*课后第3题,旨在从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中对韦德的品质进行概括。可在第二部分教学时,采用勾画词句与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来解决。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只要能找到课文中的证据,说得有理,都应算对。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德的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目标
1.会认“德”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探索未来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知识的视频资料。
2.生字认读卡片。
趣味导入
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做过什么样的梦?给同学们讲一下。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阿德,有一天他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梦。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好,我们来学习课文《阿德的梦》。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阿德的梦里有几件神奇的事情,都是什么?归纳总结,板书:
火星旅游定居月球
新型飞船可视电话
掌上电脑月球购物
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课文中的要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读音。
2.汇报学习生字情况:包括字音,组词。
注意区别“型”和“形”。型,模型、新型。形,形状、形式。
系,多音字。系(xì),关系;系(jì),系鞋带。
3.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组长检测。
4.用生字软件检测生字认读情况。
合作学习,扩展知识
1.小组学习:先读一读课文,再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课文中讲到的科学知识(如可视电话、掌上电脑),在组内交流一下再向全班介绍。
2.汇报交流。(要求:先读一段课文,再说自己了解的知识)
3.你认为课文中写的这些事情会发生吗?说一说你心目中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巩固识字,练习朗读
1.老师出示本课的生字,学生找出文中带这个生字的词语、句子,读一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集体朗读全文。
扩展活动
搜集各种你喜欢的有关未来世界的知识,大胆想象,设计出你想象中未来世界的样子。
汇报形式:图画、科学小品、手抄报等。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生用漫画“写”作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记者从广州越秀区朝天小学了解到,该校在中、高年级的写作教学里引入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里的素材,根据作文题目进行想象,画作文、说作文、讨论作文,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再写成作文,据了解,这种快乐作文让学生从以前的怕作文变成现在的追着老师讨论作文。
朝天小学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科组长黄老师向记者介绍说,以前的作文教学过于注重目标和技巧,命题单一,学生常常在写作文的时候觉得无话可说,没东西可写。有时候为应付老师,一些学生就从几本《优秀作文选》上东拼西凑,移花接木出一篇作文了事。每每布置作文,学生们都十分不情愿。学生如此,老师也怕指导作文,感到怎么也撬不开学生的脑袋。作文指导课电上得十分生硬、枯燥。
该校的语文老师说,传统的作文要求束缚了学生的个性。现在学校在教学中进行了快乐作文的大胆尝试,老师给出一个题目后,学生回家先自己思考选择,有的同学带回实物,有的同学则通过漫画、连环画来表达自己的构思。作文课上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构思创意并在班上讨论,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动笔写成文章。
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我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英格兰的男性穿裙子,有的同学发现了水可以往高处流有个同学则发现了一只尖辣椒不同的部位辣度不同,但只有结论一句话,老师便让全班讨论,并引导她讲出发现这个问题的过程,最后学生愉快地当堂写完了作文。还有个同学发现一个商场挂着甩卖清货,最后两天的横幅,他贪便宜进去买了东西。然而过了一个星期这个横幅依然挂着,老师觉得这个发现有意思就让大家讨论。在同学你一言我一语中该同学意识到,商店以此促销欺骗了顾客的感情,从讨论中得出了做生意要讲诚心的大道理。
如今,快乐作文课每周有两节,课堂气氛活跃,课后一些同学还经常围着老师争论。学生的周记也越交越积极,越写越有真情实感。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韦德的心愿》教案之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全班交流,了解圣诞节。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不少圣诞节的资料,那么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圣诞节的故事呢?
2.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你们在圣诞节想得到什么样的礼物?有一个孩子与你们的心愿都不相同,很特别,他就是韦德。学完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再得到礼物时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解决。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理清文章的顺序)。
3.读了课文你解开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了解韦德的心愿是什么。
三、细读质疑,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的收获批在课文的空白处,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①韦德和同学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韦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然后认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内合作解决。
(2)交流探究结果。
①韦德和同学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同学们感情的变化:争先恐后哄笑安静认真
韦德感情的变化:静静地忧伤兴奋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韦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我觉得韦德是一个善良真挚、充满爱心、天真憨厚的孩子。
四、总结、升华
通过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芮火才)学生眼中的窦桂梅老师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芮火才
作为一位从来没有教过语文课的外行,出于对语文教学的兴趣
和对窦桂梅老师的仰慕,有幸在自己的学校观摩了窦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两教时)。
尽管我听了窦老师的课有许多的感受和想法,有不吐不快之感觉,但还是不想直接表达对窦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的看法。一是因为虽然我也能讲出一些“道道”来,但毕竟“隔科如隔山”,有班门弄斧的嫌疑。二是因为评课时我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所以想搞点“创新”,试图作为学生的代言人表达学生对窦老师教学的一些看法,我则“趁机”对学生给予窦老师的评价进行一些肤浅的“解读”。
我对窦老师所执教的六(1)班28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为:为窦老师上的课打等第(分“好”、“较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第),并写出相应的理由;给窦老师提三条建议。调查、访谈的结果大致如下:
一、学生对窦老师的赞美
有75%的同学认为窦老师上的课“好”,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窦
老师的上课评价较高。这部分同学对窦老师上的课极尽溢美之辞,有些同学还在问卷调查表的上课等第“好”之前加了“非常”两字。评价用得较多的词有“充满热情”、“声情并茂”、“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等。本文特选择两位同学的评价,以飨读者。
1.“窦老师上课真精彩,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好似唱歌跳舞一样,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有趣,不觉得枯燥乏味,大家上课能精神抖擞”。
对于以感性认识为基本特点的学生而言,老师上课首先要有趣,能吸引人。那么老师靠什么去吸引学生?从窦老师的身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点:一是充满激情。窦老师上课自始至终热情高涨,非常投入,怎能不感染学生?二是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窦老师的语言不仅正确流畅、生动活泼,而且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学生听了自然感觉良好。三是表演才能。正如有些同学所讲的那样,她像个“相声演员”,“眉毛似乎也会说话”,到了这样的境界,学生怎能不被深深的吸引。
不少人说窦桂梅是个天才,天生就是个演员,说实话,我开始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在听取了她的成长经历后,这样的想法开始改变。不可否认,窦桂梅在这方面的基础比一般教师要好一点,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她的努力学习和刻苦训练。正如她在报告中所讲的那样,她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放弃休息时间,查遍可以参考的所有资料,对着镜子忘情地练习上课的动作和神态,不断地揣摩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窦老师的课就像那开封了的米酒,一闻很香,再一品尝,那更教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她那美妙的歌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她的与众不同更是她走向成功的钥匙”。
所谓的“一闻很香”实际上就指的窦老师的良好形象和气质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所谓的“再一品尝”就是指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和老师的双边活动,所谓的“难以忘怀,回味无穷”就是学生上课后的感受。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窦老师的教学方法让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首先,窦老师上课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结合课文补充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知识面。其次,窦老师对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把握很紧,挖掘很深,广征博引,设计独特。第三,许多课给人的感觉是虎头蛇尾,但窦老师到快要下课时出人意料高歌一曲,力图画龙点睛,让人耳目一新。
我认为值得我们向窦桂梅老师学习的“与众不同”的“功夫”主要不是她“表演”的才能,而是她扎实的文学功底、良好的人文修养、对文本独特的处理和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因为即便是一个名演员也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现在有一些语文教师语文课上得不理想的根本问题还是出在自身的文学修养和人文修养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容易忘文生义,牵强附会,课堂也就了无意味,更不可能“回味无穷”。虽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人文修养是对文本独特理解和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基础,但并是决定因素。我对窦老师并不十分的了解,但从窦老师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中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她对教育的热爱以及教学改革的冲动。正是这种热爱和冲动使她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得以在课堂中充分展现。她对文本的加工、处理以及课堂教学的预设
虽然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点也不影响其改革探索所表现出的价值和力量。
二、学生对窦老师的意见
有21.4%的学生认为窦老师上的课只能达到良好等级,还有
3.6%的学生认为她上的课一般。这说明还有少数学生对窦老师上的课还不够满意。这些学生不满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看了下列两个同学的评价意见,也许我们能找到基本的答案。
1.“窦老师上课的内容上很丰富,形式也很新,大大扩展了我们的历史知识、课外知识,以及上课时思维得有无限想象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吊起我们想表达自己见解的渴望。可是窦老师性子直爽,哗啦哗啦地讲,反应快的人思维活跃,越学越有尽(劲)。而反应稍微慢一点的(同学)就跟不上。窦老师讲课像急促的河流,其实,在一些地方适当停一停脚步,会有意想不到的更多的惊喜与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窦老师的课上得太快太多有意见。据统计,窦老师两堂课共上了96分钟,而她自己讲了60分钟,占总时间的62.5%,学生讲话的时间(包括读书、回答问题和讨论)32分钟,占总时间的33.3%,而学生非表达时间只有4分钟(占总时间的4.2%)。虽然我不能确定上课教师表达的时间多少比较合适,但教师上课表达时间占了总时间的62.5%似乎高了一点。教师讲得太快太多的直接后果一是学生感到没有得到老师的充分尊重,二是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来不及消化,三是学生缺少思考和体验的时间,谈不上好好“感悟”文本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所以从时间维度讲,窦老师的课带有“牵着学生学生鼻子走”的味道,甚至有强制灌输的嫌疑。
至于学生提到的“在一些地方适当停一停脚步,会有意想不到的更多的惊喜与发现”,实际上指的是如果窦老师能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完全可能超出老师的期待和理解。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窦老师为什么两课时上了96分钟,而不是80分钟?为什么花了96分钟还要讲得这么快这么多?在我看来窦老师主观上(至少在潜意识里)是想努力向学生特别是听课教师展示她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如果上课时间短一点、自己少讲一点似乎就不能完整地体现她的语文教学思想,不然完全可以“悠着点”。
2.“虽然她讲课声情并茂,但她提的问题总不知什么意思,也没有几个人回答,而且从一件事转到非常远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提的问题总不知什么意思”虽然有失偏颇,但一部分学生对窦老师提出的问题理解上确实感到比较困难却是事实。主要原因一是因为窦老师提的问题特别多(共43个),且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特别短。据统计,窦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最短的为1秒,最长的为14秒,平均为5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理解窦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容易“不知什么意思”。二是窦教师提出的部分问题比较深奥,超出了学生经验系统所能支撑的水平。例如,要求学生对外交官和历史教师对晏子的评价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实际上有点勉强。因为要求学生针对这些评价发表个人看法并不切合学生的实际,也不是基于对文本人文价值的讨论。正因为如此,所以窦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没有几个人回答”。据统计,全班28个同学中被提问的学生为15人,共有两人被提问14次。这说明,回答窦老师提出的43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也就是学生提到的“反应快的人”。
学生所说的窦老师提的问题“而且从一件事转到非常远的地方”,实际上就是指的学生在学习课文但对课文并没有深入理解时,窦老师不断地补充一些材料,并要求学生研究一些与课文看似相关实际可能关联程度不是很大的问题,学生感到茫然,所以“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例如,补充“胯下之辱”到底为了什么?如果不补充这个材料,学生通过课文理解晏子这个人物形象会不会有困难或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什么偏差?
抛开文本,或者说不是基于文本情景,让学生对外交官和历史老师的观点进行评价,是不是有这个必要?
至于窦老师可能是为了防止学生会认为楚王只是对晏子个人的尊重而不是对国家的尊重所补充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不但有牵强附会之嫌(因为学生从课文中就能悟出这个道理),而且价值引导上会存在危险。不可否认,一个富有智慧的弱小者或一个弱国的智慧者要得到要他人的尊重是比较困难,但并不是说没有可能,特别是在社会逐步文明的今天。是否会是楚王对晏子尊重而对她的祖国束然起敬?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是强者,我就可以肆无忌惮。
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窦老师在教学中补充的内容如果适当少一点,更切合学生实际一点,更立足文本一点,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必然会增加,自我感悟必然会更深刻,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必然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学生对窦老师的建议
我对全班28位同学每人给窦老师提出的三条建议进行梳理。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就师生关系而言,同学们认为“无论您到什么样的班级上课,不管同学们是机灵的,还是沉默寡言的,您都应该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而不是被动的”。“希望老师能多与我们沟通,了解我们,像朋友一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2.就老师教态而言,同学们认为“您夸张的动作可以少一点,温柔的举动多一些”,“肢体语言不要过于夸张”,“讲到精彩时不要太激动”,“有时,人应该要委婉一些,这样会更好”“最好让人感到朴素、自然一些”。
3.就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您选材时可以根据各个年级的理解程度去选,这样同学们会理解些”,“内容不宜太多、太丰富”“您问的问题难度应该放容易一些,不然我们会回答不出来”。
3.就教学方法而言,同学们认为“思考问题的时间要长一些”,“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我们‘带入’课文,也许,更具体地说,应该是可以让我们分角色朗诵课文,让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些问题,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应该让我们表演一下课文内容,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课堂学习会更加投入”,“我觉得上课时可以故事中走出来,放眼去看生活实际,这样我们会懂得更透彻,或许课会上得更加吸引人,更加丰富。要不然,会觉得很空虚”。
四、几点思考
看了学生对窦老师的评价,可以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这些思考有的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有的是涉及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
思考一:评课不能缺少学生的声音
我们在传统的评课中几乎听不到学生的声音,主要是我们认为学生没有能力和水平评课。诚然,学生不会像我们那样去评课,更讲不出什么“理论”、“原理”之类的话,但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学生没有能力和水平评课,似乎逻辑上又讲不过去。学生毕竟是教学双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不能评课又有谁能评课?就是从事实上讲,相信您看了学生对窦老师的评价后,不会再对学生的评课水平产生怀疑。当然,学生评课使用的是他们的“话语系统”,比较感性,但不乏真知灼见,是我们评课的重要资源、重要基础或者至少说是重要参考。实际上脱离具体的学生和学生的具体感受对一堂课评头品足,有时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思考二: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不同的学科虽然有不同的个性,但老师的教永远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却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不然,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如何发挥?又如何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服务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了解,对学习目标的正确定位,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对学习方法的科学选择,对学习评价的仔细研究。这样的课也许不会很好听,也许不是很好看,也许老师的许多意图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但为了学生又何妨?教师的水平主要不是体现在如何“教”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合适的服务。
思考三:“深入”必须“浅出”
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是必须的,某种意义上讲是挖掘得、研究得越深越好。但问题是如果只是“深入深出”,学生必定因为难以接受而“消极防守”,当然也就夫去“深入”的价值,有时反而给人“卖弄”、“作秀”的感觉。“深入”进去能够“浅出”才是“深入”的价值所在。之所以要“浅出”,不仅是因为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更重要的只有通俗易懂,才能心领神会。对于教师而言,“深入”的功夫是指对教材的理解水平,表现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准;“浅出”功夫是指教师将深奥的内容加工后呈现给学生的水平,表现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深入”是“浅出”的基础,“出浅”才能体现“深入”的价值。
思考四:应该尊重文本
毋庸置疑,因教材编写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最好的教材都无法适合所有学生等原因,教师对文本的加工改造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这种加工改造既包括适度的加工,也包括完全的替代。但我们对加工后的文本和替代后的文本要表示足够的尊重。我们的学科教学确实要解决许多问题,但一个文本或一节课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当我们不能基于文本解决某些问题时,学生的学习就很有可能中心不明、目标不清、效果不实。教学是不是也要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外行评课本身就有哗众取宠之嫌,鸡蛋里挑骨头又有“小鸡肚肠”之疑,敬请“内行不计外行过”。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评徐石老师执教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评徐石老师执教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苏教版三下教材)
徐石杰老师执教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三下教材),于2006年3月20日进行了课堂实践活动。
本节课的优点至少有:
1.以学定教显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比如对沙漠的认知就经历了“陈述已知、对照文本、自读提取、照应骆驼特征”的过程,而在这全过程中,均以学生为主角、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2.抓住了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有效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本节课,在徐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与文本对话、思维表达对中心的体悟、联系实际进行情感体验,整合了语文资源,统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语言简洁明快,尤其评价语一反结论式,改为启发式,既降低了学生评价的难度和空壳现象,又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心理氛围。如“你为什么将‘走啊走啊’读得这么慢呀?”学生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对文本的感悟说了出来,而不是纠缠于读法的理论上。
4.训练为主线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听说读写思五种形式俱有且设计得当,尤其可贵的是给足学生的时间,保证了各项训练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有效习得的显效。
5.媒体运用丰富妥贴,拓宽学生的眼界,有效地突破了文本阅读理解中的难点,也为这节课增色不少。比如,骆驼行走沙漠时的场景,就形象地说明了骆驼又大又厚的脚下掌的功能。
当然,在实践中也有欠妥或不足,应于今后教学中给予重视。
其一,主线尚不够突显,“委屈”与“自豪”应成为统领全文学习的中心话题,统领本堂课的分解式研读,并在板书中予以体现。
其二,沙漠旅行后小骆驼的自豪感是油然而生的,此时,就让学生去写自豪的理由就与下一环节再遇小红马时会说的话发生重迭或交叉,显得累赘,起了冲淡主题的作用。
其三,在学生在文本中找出描写沙漠的语句后,应及时组织学生归纳出沙漠的特点,这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惜关这一点,本节课未做到,致使此处流于浅表。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备课
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和第一小节。谁能说说第一节讲了什么?
(小骆驼被小红马嘲笑,说它长得难看。)
怎么难看了?(丑、丑陋)
板书
脚掌又大又厚
长着两层睫毛
背上长着两个肉疙瘩
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轻声读读2-5节,找出能表示小骆驼心理活动的词语。划下来,想想为什么?
生读课文,找出:委屈、担心、自豪
(因为小红马说它长得难看,所以他觉得委屈)
同学们想想,什么时候你会觉得委屈呢?
(我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却被别人认为是错的时候,会觉得委屈)
小骆驼委屈什么呢?
(它觉得挺好看的呀。他也不想这样的。它的长相是天生的,)
如果你是小骆驼,你会怎么委屈地告诉妈妈小红马的话呢生1:妈妈妈妈,小红马说我长得难看,我好委屈啊!
师:它怎么说你了?让你这么伤心,我的孩子。
生1:他说我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睛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师:乖孩子,别伤心,明天,你跟我到沙漠里走一趟吧。
第二天小骆驼跟着妈妈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
小朋友们,在你的印象里,沙漠是个怎样的地方?
(干旱、到处都是沙子、很热、沙漠很大无边无际。)
沙漠的环境恶劣,小骆驼和它妈妈的沙漠之旅遇到了怎样的难题,它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读读课文,用“沙漠,多亏-才。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生:沙漠里的沙子很松散,多亏小骆驼的脚掌又大又厚,才不会陷进沙子里。沙漠无边无际,多亏骆驼有驼峰可以贮存养料,才不会饿死。沙漠里的风沙铺天盖地,多亏骆驼长着两曾睫毛,才不会进沙子。
生:沙漠里的沙子很松散,多亏小骆驼的脚掌又大又厚,不会陷进沙子里。沙漠很大,他们走了很久很久,多亏有驼峰贮存养料,才不会饿死。沙漠里的风沙铺天盖地,多亏骆驼长着两曾睫毛,才不会进沙子,弄坏了眼睛。
(回答,评价、板书[写好纸条帖上去]
这三个难题都解决了,[板书三个箭头]沙漠旅行也结束了。小骆驼有什么收获?
生:小骆驼知道了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很大的用处。
生:小骆驼不再委屈了。他感到很自豪!
师:这一天,小骆驼又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又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小骆驼难看。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同桌两个同学,一个演小红马、一个演小骆驼,看哪一组同学想象丰富,演得生动?
指名说说演演
课前,我请大家读了《沙漠里的船》一文,现在,请同学们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选择短文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孩子们,你们觉得小骆驼难看吗?
——不难看
为什么?
因为骆驼的脚掌、驼峰和睫毛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师:有用的就是美的![贴上的撕开]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1:
生2:
生3:
师:对于我们人来说呢?
生1:
生2:
师:是啊!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脚掌又大又厚不会陷进沙子里
长着两层睫毛可以贮存养料
背上长着两个肉疙瘩不会进沙子
有用的就是美的!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解读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赋予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对于自己,更要树立起自信。课文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全文以对话叙述为主,条理清晰,围绕“自豪”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故事的情节发展与小骆驼的情感变化交织描写,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因小红马的嘲笑,小骆驼感到很委屈,接着在妈妈带其到沙漠走一趟时,由起初的担忧到后来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感到由衷的自豪。外表虽然不好看,但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却是其它动物所不能比拟的,文中,骆驼妈妈正借此,引导小骆驼通过沙漠之行,发现自己的用处,悟出:外表好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用处。使文章表面内容浅显,却又意味深长。
二、目标定位
课文中生动,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而课文中所描绘的沙漠景象毕竟离我们较远,对沙漠的了解很少,有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或课外书籍上了解到一些。据以上分析,基于对新课标教学要求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四方面: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4、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1)感悟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处。(2)充分理解小骆驼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是: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这童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故事,去自然而然,比较到位地感悟文章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呢?根据文章及学生特点,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小骆驼的这个角色中,在步步推移的比一比,看一看,读一读,问一问等学习活动中,揣摩体会小骆驼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从而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联系生活,紧扣题眼,理解“自豪”
1、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自豪”吗?你曾经为什么事感到过自豪?
2、在此基础上,过渡: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跟“自豪”有关系,板书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此时此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我”指谁?因为什么事而感到自豪?为什么说“应该”、“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环节首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自豪”,再对课题提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呈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
学习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初识“自豪”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散”;结合课文,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
2、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过程中,对于文中难读的长句子相机指导学生读准、读通,注意停顿等,如本文中的第一段,从而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随后,再组织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课题中的“我”是指小骆驼,小骆驼为自己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特殊用处而感到自豪。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正音和辨析字形,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并能读顺读懂课文,为后面的精读课文作好铺垫。)
接下来,我着重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也就是)
学习活动三:入情入境,角色体验,感悟“自豪”
第一步:外表比较,体验“委屈”
1、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图),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了什么吗?
出示填空: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小骆驼脚掌、眼睫毛和驼峰不美的外形特点。
(2)观察小红马的神态,抓住“喷着响鼻”看出小红马看不起小骆驼。
2、想象:假如你是小骆驼,对小红马的嘲笑,你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读,读出小红马“喷着响鼻”瞧不起的态度,嘲笑的语气以及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
4、听了这些话,小骆驼十分委屈,于是它把这些话告诉了妈妈,骆驼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读出疼爱的语气。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对比、情景想象,快速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由小红马的神情感悟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这为学生后来的情感投入铺设了桥梁。只有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更深地领悟课文内容。)
过渡: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第二步:沙漠之行,深感“自豪”
1、了解沙漠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2)点击课件——沙漠,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
(3)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读一读后,把它找出来吗?
(4)交流,点击课件——沙漠词语: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沙漠沙子松散的沙漠风沙铺天盖地的沙漠(读好这些词语:大、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
(5)我们说了沙漠,看了沙漠,读了描写沙漠的词语,此时,大沙漠给你一个什么印象?(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很少有绿色植物,没有水流,风沙很大,还有沙丘、沙谷,如果人在沙漠里行走,随时有生命危险。)
(这一环节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进行了融合,在看、读、说等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以朗读做为语言积累的路径,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小结并过渡: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2、引导质疑
(1)点击课件——最后一节
(2)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2个问题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这一环节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这里,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已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3、走进沙漠
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3、4小节中,下面我们同桌两人自己学习3、4自然段。先读读课文3、4节,看看哪对同桌完成地最快。
(1)交流前提示,你们可对其中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随机出示:(点击骆驼相应部位,出现文字)
A、驼峰: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板书:贮存养料)
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和妈妈的自豪)
B、脚掌:点击课件:脚掌和文字
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比较句子: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就拔不出来了。
联系我们对沙漠的了解,你觉得哪句话更能表现这种情景呢?
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抽读、评读、齐读。
C、说话间,一阵风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点击课件——风声,感受风铺天盖地。
想象当时的样子,读好这句话。板书:挡住风沙
D、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其实,骆驼在沙漠里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不能代替的,所以,这看似难看的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让我们分角色朗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这一环节中,扣住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语文双基,交流分享重点学习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层次朗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体会"自豪"之情。突破本课的学习重点。)
第三步:再扣课题,领悟道理
1、再次引读第五自然段:沙漠之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直指课题,这里以小骆驼的想法作为了题目,让学生说说小骆驼因为什么事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这一环节,将学生自己积累的知识转换为比较简洁的文字,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明白课题的意用意,并且是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有一个简要回溯,为他们运用语言做好铺垫。)
过渡: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说:“瞧,你长得这么难看,还照什么镜子?”如果你是小骆驼,你会怎么说呢?让学生进行续编。
第四步: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虽然外表不美,但是却很有用,也是值得自豪的。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鼓励学生说自己积累的话,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课本上的语言,进行表达说积累的话。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学生语言就比较规范,言语质量就相应提高。进一步领悟深刻哲理,点名题意)
第四个学习活动:拓展表达,回归生活,强化“自豪”
1、其实,小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沙漠之舟》这篇短文,引导学生读一读,再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选择文章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比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我感到自豪的是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2、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现在请你说说几句话,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能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这一环节中,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己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我设计这节课的板书是: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脚掌(又大又厚)→防止陷沙
睫毛(双层)→遮挡风沙
驼峰(肉疙瘩)→贮存养料
(委屈)(自豪)
《丰子恺漫画的德与才》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卫生与健康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9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