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凸透镜成像教案

凸透镜成像教案6篇。

今天小编推荐给大家这篇关于“凸透镜成像教案”的优质文章,欢迎与你的朋友分享此信息让更多的人受益。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 要想高效教学,就必须重视教案和课件的质量。

凸透镜成像教案(篇1)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设计(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设计(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设计(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 ①可能跟物距有关;

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设计实验】

师:我们现在要用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

生:需要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师:实验时你要刻度尺测量什么?

生:测量物距、像距。

师:还要观察什么?

生:观察像的大小、虚实、正倒。

师:要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控制什么因素不变?改变什么?

生:控制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改变物距的大小。

师: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探究?

(学生讨论,请一位代表回答。)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非常好!注意,实验时要想在光屏中央得实像,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要先确定物距,再来回移动光屏进行观察,至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为止。

师:请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表格,并投影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修改、补充。)

凸透镜焦距f=10㎝(A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像距

v/cm

虚实 大小 正倒

① u>2f

② u>2f

③ 2f>u>f

④ 2f>u>f

⑤ u

⑥ u

凸透镜焦距f=5㎝(B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像距

v/cm

虚实 大小 正倒

① u>2f

② u>2f

③ 2f>u>f

④ 2f>u>f

⑤ u

⑥ u

师: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大小的关系。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分工:选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选一位同学填写实验表格(先将“物距”这一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设计好具体数值,再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同时所有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成像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表格依次完成6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分析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像的大小:

当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像的虚实:

当u>f 时,成实像;

当u

③、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师:你的猜想正确吗?

生:正确。

(教师展示凸透镜成像现象。)

(三)巩固练习:

①下列三幅动画在生活中分别有什么应用?(课件展示)

②摄影师用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位同学照了一张全身像,再想给他照一张半身像,照相机和这位同学间的距离应怎样变化?

(四)归纳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用实验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整倒跟焦距有什么关系”。

凸透镜成像教案(篇2)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们往往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强化记忆。

物距(u) 大小 像的虚实 像物位置 像距(v) 应用

u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2f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u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凸透镜成像教案(篇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外国语学校 陈德军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③实验具体步骤:(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一、引入新课:你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后,有哪些疑问?请把它们写下来:

1.

2.

……

二、猜想:凸透镜成像情况不同与哪些因素有关?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三、制定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③实验具体步骤: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或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或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或倒立的虚像?

思考: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呢?

上一页  [1] [2]

凸透镜成像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教案(篇5)

学习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教具学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导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一)思维启动: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 、 、 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 “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填“变大”或“变小”)。

二、巩固训练:

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凸透镜成像教案(篇6)

观看模拟实验,感受蝴蝶杯的神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点燃蜡烛,使蜡烛位于凸透镜前某一位置,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取下光屏,直接用眼透过凸透镜观察。

2.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成实像时,实像有怎样的共同特点;成虚像时,虚像有什么共同特点?

3. 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

观看动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记录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口诀,并理解其含义。

(六)评估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影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或影响了实验结论的正确得出,对该实验你还存在哪些疑问,请组内交流并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即“三心同高”。

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光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使物距在一、二倍焦距之间,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焦点时,在光屏上可观察到___________,此时凸透镜不成像;接着移动蜡烛使物距小于焦距,此时在光屏上_______(“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3.同学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蜡烛经过_______位置以后,所成实像由缩小变成放大;经过_____位置以后由实像变成虚像。

4.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lOc,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20c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光屏的 ,并将光屏向 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

5.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其中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6.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2. 倒立 缩小 倒立 等大 倒立 放大 圆形光斑 不能 正立 放大

1.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置于透镜前30c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放大清晰的像,现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

3. 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________ 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_ c。

(2)实验前,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 ,这样可以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当物距为15c时,在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希望看到更小的实像,应将蜡烛向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向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为8c时,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像(选填 “虚”或“实”),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_____.

(4)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_____移动。

(5)如图乙所示,若将光源“F”放在30c处,其大小如图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调整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再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在光屏上所成像可能是下列四幅图中的( )

4.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分别作出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2倍焦距处、焦点和2倍焦距之间、焦点以内位置时所成像的大体位置及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

以上就是《凸透镜成像教案6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凸透镜成像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136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