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生物教案

2024-04-03 生物教案

生物教案。

这篇“生物教案”88教案网编辑独家推荐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教案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对于某些行动方案和策略以下内容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生物教案 篇1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物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学生的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2、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通过展示课件,把美丽的夜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从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学习新知。

1、 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⑴ 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2页“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⑵ 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①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③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⑶ 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2、 关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吗?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分析课本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

4、 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

5、 巩固练习。

(1)我来填一填。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生物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层次分明。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生物入侵相关的生态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

3、体会文中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我国生物入侵的严峻形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生物入侵这种现象。

二、说学情。

对教材进行分析并且了解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根据我了解本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我觉得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回答问题等方面有条不紊,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体现了本班学生的素质很高,完成了我设计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样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出一种自我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采用了朗读法,多媒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要想获取文中的信息,必须通过朗读对课文的感知来了解。

演示法:本文有许多生物入侵者学生没见过,通过演示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

合作交流法:学生可把疑难问题解决,通过探究发现一些真理,获取更多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一起交流,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学法。

这节课中主要以自学与合作探究这两种方式为主,在上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本课的内容,生字词的音、形、义,我也调查一下学生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我没有检查文中的生字词,我重点安排学生独立勾画文中每段的中心句,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的好处或作用,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一些答题技巧和方法,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怎样理解“入侵”和“生物入侵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它们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分别是什么?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1、通过圈点勾画,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说明方法。

2、可用 文中“ ”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 的特点。

(五)、跳读课文,赏析语言。

句子用得好?

2、文中有些字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六)、质疑问难,领悟主旨。

1、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

2、师提出问题突破文中的难点。

3、师生共同探究本文的主旨。

(七)、展开辩论,表明观点。

针对“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生物学家和生态学界的人士持不同的态度,你赞同谁的观点?

(八)、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生物入侵者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或看到过?说说他们有没有给人们带来危害。

2、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九)、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生物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历程”这节课的内容抽象,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激发他们的思维。讲解化石时,利用化石标本给学生观察,把抽象化为直观。讲生物的进化历程时,应通过列图形式把抽象问题化解为直观的问题,通过拼图“生物进化树”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对生物进化有更直观的理解。

【设计理念】

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本节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增加知识的难度。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以过程作为本节的主线。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说出研究生物进化课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观察化石、标本、图片等,尝试推测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的进化趋势进行推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思想。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1.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描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尽可能搜集有关资料,按小组收集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

1.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2.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不同年代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有什么特点?

思考并回答不同年代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古老地层中的简单,晚近地层中的结构复杂。通过对化石的复习,为生物进化历程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播放影片《侏罗纪公园》的精彩片段,讲述:在生命进化的长河中,中生代称霸一时的恐龙现在销声匿迹了,而龟、鳄鱼却顽强地存活下来,不断地进化和发展。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历程。观看影片进入情境,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快速进入思维状态。

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才会缩短学生、教材、教师的距离。

(三)探究新知: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1.过渡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直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再现。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动植物类群的相关知识,大致了解了它们的主要特征,有的类群结构简单,有的结构复杂,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

2.展示图片

3.提问:

上面五幅图片中的植物分别是什么名称?属于哪个类群?生活环境、器官、生殖各有什么特点?

4.提问通过比较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5.展示脊椎动物心脏结构图片并提问:

(1)它们分别表示哪种动物的心脏A_____、B______、C ______、D _______。

(2)鱼类的心脏______心房________心室,

两栖类的心脏______心房______心室,

爬行类的心脏_______心房________心室,心室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______心房______心室。

(3)推测哪类动物的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最强?试从图中动物的心脏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进化历程。

(4)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6.引导学生总结纵观生物进化的历史,其总体趋势是:形态结构上是从到;生活环境上是从到;进化地位上是从到。

(四)层层递进: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过渡从最早的原始生命发展到今天的哺乳动物,生物的进化已经持续了近40亿年的时间。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测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把这个复杂的过程画成了一棵进化树。

2.展示出生物进化树图片。

3.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进化树的根是一个完整体,而逐渐产生了动植物的分支?

(2)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什么的延伸?主干代表什么?大小分枝代表什么?

4.进一步完成讨论题:

(1)动物和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分别是怎样的?请用一种简捷的方式表示出来。

(2)生物进化树是否全面?为什么?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是谁?

(4)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观察生物进化树思考回答:

(1)现在各种动植物都是进化树根上原始生命进化来的。

(2)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

6.根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分组讨论,分组展示讨论的结果,共同完成进化树,并解释出把自己的号牌和贴画放在某个位置的理由,完成生物进化树。

7.讨论回答:

(1)植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苔藓→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

动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原始的脊椎动物

(2)不全面,因为生物进化树缺少缺少病毒和原核生物。

(3)最早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是古代的爬行类。

(4)分化的根本原因是营养方式的不同。

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便于学生理解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便于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8.“让生物进化树结出果实小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好体现学以致用。

让学生试着写出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

(五)归纳梳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比较法;理解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总体趋势。现在的各种生物虽然性状有很大的差别,但是都起源于同一祖先。希望我们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回顾本节课知识,归纳梳理总结反思,形成知识的沉淀。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所学知识得到内化。

生物教案 篇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分类及分布,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实例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分布表格进一步深入认识糖的分类及分布;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五、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生物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学生们在几章中已经学习了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对基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做到铺垫的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基因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引入基因工程,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及其操作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

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基本步骤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四、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提问:各种生物间的性状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生物体的不同性状是通过基因特异性表达而形成的。

列举:几种生物的不同性状:够吐出丝;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

青霉菌能产生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提问:人类能不能改造性状?能不能使本身没有某个性状的生物具有某个特定性状呢?引导:让禾本科植物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能否让细菌“吐出”蚕丝;让微生物生产

出人的胰岛素、干扰素等珍贵的药物。(这种设想能实现吗?)定向改造生物的

新技术——基因工程。

2、讲授新课:

(1)基因工程的原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页第二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并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概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归纳列表,便于学生的记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

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2)基因操作的工具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抗虫棉培育过程示意图,同时提出讨论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最后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思考:在以上的基因工程培育的过程中,关键步骤或难点是什么?

引导:关键步骤的完成过程中都要用到基因操作工具,并使学生形象地记忆“工具”

的作用。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要想获得某个特定性状的基因必须要用限制酶切几个切口?可产生几个黏性未端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用DNA连接酶连接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要连接几个磷酸二酯键?

限制酶切一个特定基因要切断几个磷酸二酯键?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大家一起思考下这些工具到底怎样操作才能完成基因工程的过程呢?

思考题:简要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大致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想像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这一操作的精确性。

(3)基因工程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科书P。104的内容。教师总结,并从具体事例引入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启发学生对其安全性问题进行讨论。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复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重要工具,完成课后习题

4、板书设计

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剪切→拼接→导入→表达

结束: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其他人在看

生物教案9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生物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生物教案 篇1

【学习精要】

1.揣摩下列句子,回答问题,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①“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巢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这句话揭示了群居性动物的一种什么现象?

②“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

课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③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感到我们的智慧。”

作者对人类的行为作了怎样的反思?

【积累感悟】

2.给加点的词注音。

鳟()鱼毗()邻阈()值苜()蓿()鲱()鱼

3.联系课文,揣摩下列语句,指出作者隐含在其中的观点,并说出画横线的语句在表达上的特色。

①“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到更像是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违反科学。

②“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③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拓展探究】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谁也不愿认为,迅速膨胀、黑鸦鸦盖遍地球表面的人群,跟一个蚂蚁窝或一个蜂窝的生活有什么重要的相似之处。谁愿意稍微想一下,我们这统一的、一成不变的工作。假如真能把我们的大脑聚合到一起,像蚁群那样产生一个共同的思想,那种思想将是不可想象的,真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的。

群居性动物倾向于专心致志地干一件特别的事,通常是对它们的个头来说很庞大的工程,它们按照遗传指令和遗传驱力不停地干,用它来作群体的住房和保护所,保证自己的永久性。

当然,在我们一起做的一些事情中,有表面上类似蚂蚁的地方,比如,在整个大地上营造玻璃和塑料的城市,在海底耕耘,组建军队,或把我们自身的标志送上月球,或向邻近的星系送去一份备忘录。我们共同做着这些事情,而不太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干。不过,只要愿意,我们随时可以停下一件事转而干另一件。我们不像黄蜂那样,被基因制约着永远埋头于一项活动。我们今天的行为,比起固然有益于人心,但世事沧桑,人生依旧。罗马的犁头已成粪土,激光弹、高速运输、着陆火星、太阳能、合成蛋白质云云,又焉能久存?在我们生命的长途中,我们当然还会即兴搞点别的什么新名堂,但很清楚,我们有选择的自由。(节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

4.摘要文段的内容,用比较的方法概括说明人类社会活动与群居性动物的活动有哪些不同。

人类社会活动群居性动物活动

生物教案 篇2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本章的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2)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

(3)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了解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4)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复习的难点和重点

通过复习,主要是要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因此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本节课的重点。

3。复习方略

先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互动探究训练,寻求解题规律,强化自身能力。

二、补弱深化,供你自主研学,构建网络

同学们,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就象人体的各个器官和肢体一样,请你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建构本章的知识网络。你一定能行喔!

1。你复习可温习或获得的知识:

(1)你还记得什么是生物圈吗?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生物圈为她的所有家庭成员“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生存条件?(第一节)

(2)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举出你生活中遇到的例子吗?针对探究实验你了解多少?(第二、三节)

(3)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组成是怎样的?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你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多少了解?(第四节)

(4)生物圈是生态系统吗?你知道生物圈中还有哪些生态系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5)关于生物圈II号,思考:(教材33页“科学。技术。社会)

A.生物圈II号模拟的是什么?生物圈I号是什么?

B.设想科学家们是怎样维持“生物圈II号“的?

C.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伴你整理要点(知识网)

请同学们以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例如表格、概念图等)构建你对本章所掌握的知识网络:

三、跟踪训练,能力提升(组内合作探究)

(一)选择题

1。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繁衍的地方叫( )

A。大气层 B。生物群落 C。生物种类 D。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B。水圈、大气圈

C。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D。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表面

3。人类的“立足点”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4。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压太大 B。光线太弱 C。盐度太高 D。温度太低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反映出桃花的开放与哪一种非生物因素有直接关系?

A。水分 B。温度 C。光照 D。地形

6。决定菊科植物深秋开花的因素是( )

A。光照 B。高温 C。低温 D。土壤

7。在农田中,对田鼠有直接影响的生物因素是( )

①青蛙 ②蚯蚓 ③甘薯 ④蛇 ⑤猫头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④ D。③ ④⑤

8。为确保探究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对影响实验的其它变量应( )

A。相同 B。不同 C。相似 D。随意

9。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将实验盒一边遮光,另一边不遮光,这是为了( )

A。提供一种无光的条件 B。便于观察 C。控制变量 D。设置一个对照实验

10。法国梧桐树在冬天叶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

A。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它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D。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11。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变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并能主宰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环境能适应生物

C。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12。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水稻和稗草 B。猫和老鼠 C。羊和草 D。蚂蚁和蚱蜢

1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全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泰山林区 B。黄河中的鲤鱼 C。一瓶纯净水 D。内蒙草原上的羊群

15。下列哪一种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生物的种类繁多 D。生物的种类较少

16。从“狼吃羊,羊吃草”的食物链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于( )

A。阳光 B。草 C。羊 D。狼

17。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18。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 )

A。浮游植物 B。肉食鱼类 C。浮游动物 D。大型鱼类

19。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0。关于生物圈,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B。生物圈的厚度是20千米,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

C。生物圈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人类的活动不会对它有太大的影响

D。我们可以模拟地球生物圈的条件,建造供人类居住的生物圈二号

(二)非选择题

21.据图回答:

(1)图中的小鸟和昆虫,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

,从动物的行为上看属于 行为。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2)直方图中的A、B、C分别指该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哪种生物 。

(3)最近我国有关部门要求各地,严禁随意从国外引进各种物种,这种禁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是有利于保持本地 。

22。 请阅读下面后,回答问题。(8分)

“我国西辽河冲积平原上的科尔沁沙地,以前曾盛长森林和草原。20世纪以来,人们大面积毁林、垦草,使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土质瘠薄,经过干旱风沙活动,草原急速退化成沙漠。有人把科尔沁沙地称为‘人造沙漠’……沙漠是丧失了生产能力的土地,一旦形成,不仅恶化了环境,而且破坏了许多动物栖息的场所,更为严重的是任其发展,就难以自行恢复为森林、草原生态系统。”

(1)科尔沁从一个“盛长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系统,演变为沙地,这与哪些人类活动有关?

(2)科尔沁草原远在内蒙古,它的荒漠化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吗?

(3)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你认为作为一名中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做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至少答出四条)

四、中考再现(选自20xx年济南中考试题)

根据下图和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案例]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气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1)在该生态系统中,桑与蚕是 关系。

(2)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

(3)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 。

(4)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 率。

(5)DDT是一种很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如果DDT进入该生态系统,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应是 。

五、感悟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或新的收获吗?请写在下面:

生物教案 篇3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我是结合学生的学情的前提下,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变量,探究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为了解决这个重难点,我让学生当一回小科学家,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一组“对照实验”。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找寻答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本节课的亮点有三:

1、实验材料中装种子的容器我引导学生尝试创新。如改为用纸杯或塑料杯,用个装置把种子放在杯子的不同位置――浸没在水中、在水的.表面、没有接触水,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

2、课后实践――种植绿豆。我把教材发豆芽改为种植绿豆。因为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观察植株的一生,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的生长,观察植株的开花、结果,甚至收获种子。这可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于是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选择理想的萌发容器便于观察,例如用透明杯装沙子。种子的摆放的位置也是一个关键,把种子放在杯的周围,这样才便于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3、新课学习后,进行知识竞赛,分男女两队进行比赛。竞赛题目的难度是有梯度的。这样可以让人人都可以参与,与此同时让爱挑战自我的学生有个表现的平台。效果方面,不仅可以有效地反馈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再上一个高潮,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师生的努力,本节课得到导师和各位同行的赞赏。如教态富有激情;及时因势利导,课堂生成自然;课堂转换角色,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作为引导者,同时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与见解;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等。其实我也有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探究实验的六步骤这一环节中,如果作出假设这一环,我引导学生分析深入一些,本节课的教学效率会更高。

在接下来学习中,我将继续虚心向导师、同行学习,珍惜每一个活动的学习、继续不断地反思自己,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打好根基,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

生物教案 篇4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人有句古老的问候语:“你吃饭了吗?”。生物课多安排在下午,本课的教学就从“你中餐吃的什么?”的话题展开教学,以活动《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为主线,在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过程中,穿插学习“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等知识内容并完成相关问题的讨论。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寓于探究活动中,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二、教学目标

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知道消费者的分类,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通过对图片及视频等资料的观察、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在讨论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人合作;(2)树立保护动物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重点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2.动物是食物链结构的成分。

五、教学难点动物是食物链结构的成分。

六、教学方法以“启发—探究”法为主,辅之以谈话法和讲授法。

七、教学设备1.活动报告;2.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3.实物抽影仪。

八、教案内容

(一)新课的引入师:我们中国人有句亲热的问候语“你吃钣了吗?”。现在我要借用这句话问一问大家“你们吃钣了吗?”“吃的是什么?”“一个一个地说,否则我招架不住。”老师点名让一学生起来说,老师将菜名写在黑板上。师:请同学们对这些食物进行分类。“动物和植物是生物圈中两大重要的家族,那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样吗?”

(二)新课学习师: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探究的内容。(板书)第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想来报菜名,请原谅老师的不是,冷落了大家,现在老师满足你们的要求,因时间关系要换一种方式,不是说出来,而是写出来,怎么写?请大家依照书上p教师提示学生:如果你的中餐食物种类单一,影响你构建食物网,你可以将你早餐的食物加进去,如果还不行,可以将你昨天乃至前天甚至近段时间吃过的食物加进去。(估计学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师:步骤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动物的食性相同吗?”讲:由于植物、动物营养方式的不同,动物的食性不同,这样就在“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之间建立了一种食物联系。我们把这种联系叫食物链。请同学在书上找出“食物链”的概念,并检查一下自己建立的食物链合不合理。展示:课件中的一个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并要求用文字和箭头将它们之间捕食与被食的关系表示出来,然后分析动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抽一学生起来分析。)老师赞扬学生分析回答得好。(板书)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讲:现在我们回过头看一看根据我们的食物建立起来的食物链。有谁愿意将自己的成果拿出来让大家分享呢?(教师有意让做得好的和有缺陷的依次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强调:“→”指向的重要意义:反映能量流动的方向。因此“→”只能指向捕食者。师:大家看一看,你所建立的食物链是一条,还是有多条?到底有几条?如何数?课件展示:一个比较复杂的食物网。让学生数出食物链的条数。“为什么大家数出来的条数不一样,到底谁的数字准确?”“现在我们请几个不同答案的代表上来数一数,下面的同学当裁判,看谁是真正的英雄。”(让数对的同学告诉大家是怎么数的。)“不同食物链之间有没有联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食物为联系的交错网状结构,我们叫食物网。”问:大家想一想,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为什么?教师举例阐述食物网中食物链越多越好的意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和稳定。并适时进行情感教育:珍爱动物、保护环境。师:最后我们根据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来讨论同时用课件展示出来。1.分析说明不同食物链之间的关系。2.找出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这条食物链有几个环节?3.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动物,人类的食物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小结

1.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是生物圈中的 消费者 。

2.通过建立食物网的活动,我们认识到动物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因此,我们要珍爱它。保护它。动物的存在会对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九、教学反思

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点评程勇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整合了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参与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活动,真正使学生 “在做中学”,也就使教学目标得以较好地落实。特别是活动的引入、动画的插播、成果的展示、问题的争论、知识的延伸、幽默的语言、恰当的评价、善意的提示等教学环节及手段,都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能力,获得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活动不但给予了有效的指导,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教师为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所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此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跟在学生的后面,放手让学生在前面探索,让学生发表见解、阐述观点,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力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总之,这节课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这是值得提倡的。

生物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流程:

任务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生物是由构成的。

任务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生物能和生物还具有其它特征:如

1.

2.

任务三:拓展训练

1.下列现象中,属于生长和繁殖的是-------()

A蘑菇从小到大

B人手被刺后缩回

C植物落叶

D人体排汗

2.下列哪些不属于生物的特征()

A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生长和繁殖

D能进行光合作用

3.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有一类生物例外,它是()

A含羞草

B狮子

C蘑菇

D病毒

4.下列那一特征不是所有生物都有的()

A能进行呼吸

B需要营养物质

C能生长繁殖

D能进行

生物教案 篇6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

4.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用简约科学术语表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已建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2.体验和感受生物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三、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语“无酒不成席”、“开门五件事、油盐酱醋茶”。酒和醋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传统发酵产品。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以果酒、果醋等为例学习一些传统发酵技术。

(二)进行新课

(阅读“果酒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1.基础知识

1.1果酒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明确酵母菌发酵的反应式:①有氧条件:

②无氧条件:

(2)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温度、氧气和pH。

①酒精发酵是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范围内,在20℃时最适宜。

②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保持缺氧、酸性环境。

(阅读教材资料,师生讨论并完成思考1~4。)

〖思考1〗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通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思考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思考3〗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到发酵液中。

〖思考4〗酵母菌是如何进行生殖的?

酵母菌在环境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环境不适宜时产生孢子进入休眠状态。

(阅读果醋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1.2果醋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降糖分解形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并进一步转变成醋酸。明确醋酸发酵的反应式。

(2)醋酸发酵的最适宜温度为30~35℃。

(师生讨论并完成思考5~6)

〖思考5〗影响醋酸发酵的环境因素还有哪些?氧气和pH。

〖思考6〗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一层“白膜”。它是怎样形成的?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2.实验设计

2.1实验流程

课件展示流程图

(讨论并完成思考7,提问)

〖思考7〗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区别和联系:

(阅读[资料],学生讨论完成发酵过程的设计。)

2.2设计发酵装置:根据图1-4a、4b回答

(1)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12h)拧松瓶盖或打开排气口,其原因是什么?在发酵过程中产生CO2,防止瓶内气压过高引起爆裂。

(2)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要持续向发酵液中补充氧气。

(3)在图1-4b装置中:

①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中补充氧气;

②排气口的作用是在发酵中排出CO2或残余气体;

③出料口的作用是便于取样检查和放出发酵液;

④排气口胶管长而弯曲的作用是防止防止空气中杂菌感染。

3.发酵操作

3.1材料选择和处理

选择新鲜优质的葡萄,然后依次冲洗、除去枝梗和榨汁。

〖思考9〗先冲洗后去枝梗的目的是什么?防止杂菌感染。

3.2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为防止发酵液被杂菌污染,实验中所用的榨汁机、发酵装置等器械进行消毒,并使发酵装置处于封闭状态。

〖思考10〗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对发酵液进行煮沸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消灭发酵液中的杂菌。

3.3控制发酵条件

(1)发酵液装瓶后保持1/3的剩余空间。

(2)酒精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18~25℃范围内,发酵时间控制在10~12天左右。

(3)醋酸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30~35℃范围内,发酵时间控制在7~8天左右,并保持不断充气。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思考11~12)

〖思考11〗在发酵液装瓶后问什么要保持1/3的剩余空间?

暂时存储发酵产生的CO2,起到缓冲作用。

〖思考12〗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发酵液中补充氧气,你认为最经济实用的方法是向发酵液中通入无菌空气。

4.结果分析与评价

4.1实验现象:

4.2检验:

酒精发酵后是否有究竟产生,可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1)原理: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补充】为了控制和了解发酵进程,不断进行取样检查,其中检查的项目有原料浓度、产物浓度、发酵菌含量、溶氧量和pH等。

(2)方法:(填表,注意对照原则)

5、相关链接

为了提高果酒和果醋的产量和品质,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还应直接向发酵液中加入人工培养的优良菌种。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

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

3.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4.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学生应当重点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并且学会分析操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联系生活来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实例探究

例1.生产果醋用的醋酸菌等细菌都具有的特征是()

A.都是异养生物B.仅在有水条件下繁殖

C.仅在有氧条件下生长D.生存温度都超过80℃

解析:细菌的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生长因子,其中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因细菌种类的不同,所需的种类也不一样,而水是所有微生物生长共同所需要的物质。细菌按同化作用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按异化作用可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答案:B

例2.发酵过程中,不会直接引起pH变化的是

A.营养物质的消耗B.微生物呼出的CO2

C.微生物细胞数目的增加D.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

解析: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可能造成酸碱物质消耗不均,从而引起pH的变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还会产生大量的CO2引起pH的变化;同时产物的种类也能引起pH的变化。答案:C

☆综合应用

例3.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啤酒。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异化作用的特点是。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

(3)酒精主要是啤酒酵母菌进行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

(4)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它发酵产物。其余1.5%则用于。

(5)请写出由麦芽糖→葡萄糖→酒精的反应方程式。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有氧时酵母菌能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增加很快,无氧时能分解糖类产生酒精,释放出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发酵产物中,极少数用于自身生长发育。

答案:(1)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2)出芽生殖(3)无氧呼吸(4)自身的生长繁殖

(5)C12H22O11+H2O→2C6H12O6C6H12O6→2C2H5OH+2CO2+能量酶酶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资料]------葡萄酒的类别

葡萄酒若以颜色区分,可分为白酒、红酒和玫瑰红酒,但无论是红葡萄或白葡萄所压榨出来的果汁都是没有颜色的,所以白酒可以用红葡萄酿造,红酒是由于在酿造时连葡萄的皮一起发酵,吸收红葡萄皮所释放出来的色素而成为有颜色的红葡萄酒,如将红葡萄皮提早分开,让酒的颜色变淡,即成为玫瑰红酒。每家酒厂的玫瑰红酒由于葡萄皮与酒接触的时间长短不一,故颜色的深浅也不一致。白葡萄皮因没有色素效果,故酿造时并没有连皮一起发酵。

葡萄在成熟后便含有果糖、果酸,所谓酿造葡萄酒,简单来说,只是把葡萄压榨后的果汁,在发酵过程中将果糖转换成酒精,如果果糖全部转成酒精,则我们称这些为不甜或乾(dry)的酒,如在转换个程中,提前终止发酵,保留多一点糖份,便变成甜酒。

葡萄在发酵过程时,并同时产生热能和二氧化碳(汽泡),通常一般葡萄酒会让汽泡跑掉,但如把汽泡保存于葡萄酒中,便成为汽泡葡萄酒(Sparklingwine),香槟便是名闻世界之代表作(只有在法国香槟产区依规定酿制之汽泡酒,才能命名香槟,法国其它地区或世界各地之酿制,只能称作汽泡酒)。

课题2腐乳的制作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说明腐乳制作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注意实验流程的操作环节;动手实践,体验其中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物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生物进行的原因(第

二、教材重、难点:

1、重点:形成自然选择是生物主要原因的基本观点。

2、难点:通过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概述自然选择学说;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4、通过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随环境变化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策略:

展示长颈鹿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随环境变化的案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通过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生合作、交流、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教室  教材   教师自制课件  报纸 白纸 黑纸等

七、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长颈鹿的图片

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古生物学家研究表明,长颈鹿祖先的个体只有1米多高。

教师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它们的脖子变长的呢?

学生回答:(环境的变化使长颈鹿的脖子发生了改变)

补充材料: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在18世纪首先提出生物进化论,是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他的核心学说是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理论。拉马克曾举长颈鹿的例子说,长颈鹿的祖先预部并不长,由于干旱等原因。在低处已找不到食物,迫使它伸长脖颈去吃高处的树叶。于是“用进废退”,久而久之,它的颈部就变长了。一代又一代,遗传下去,它的脖子越来越长,终于进化为现在我们所见的长颈鹿这一新物种。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随环境变化的案例

学生讨论:从1890年到1960年,两种体色的桦尺蛾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认真观察冬天和夏天的雷鸟,观察几种不同环境中的蛙,了解动物保护色的作用,是为了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

提出问题:动物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教师建议:

(1)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做到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全组必须具有协作精神;

(2)提醒学生,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像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3)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及时和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各小组将本组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在全班交流,共同推测保护色形成的原因,从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师总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变色龙随环境而改变体色,瓢虫具有鲜艳的色斑,竹节虫具有酷似竹枝的形态,这三种适应现象在生物学中被称为什么?

答: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五)课堂跟踪反馈

1、下列哪一项不是保护色

A、绿色稻田中的青蛙为绿色  B、肥沃土壤中的蚯蚓为黑色

C、金环蛇身上的耀眼斑纹   D、早春的青蛙为土色

2、下列哪项实验不属于模拟实验

A、制作模型探究鱼尾鳍的作用 B、米勒实验

C、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D、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3、你在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中,用到的彩色布料是模拟

A、“捕食者”     B、“猎物”

C、“猎物”的生活环境 D、““捕食者”和“猎物”的生活环境

4、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实验中,准备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模拟的是

A、同种生物的不同变异类型  B、多种生物的不同变异型

生物教案 篇8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四)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生物教案 篇9

1)在知识目标上达成基础性知识和拓宽性知识的互补与转化

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主干知识,这类知识具有隐定性、系统性的特点;另一类知识是广泛的扩展性知识,这类知识具有新颖性、超前性的特点,当学到有关知识时,这两类的知识会沟通,形成宽实的在识体系。学生头脑中第二类知识越多,他们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速度也就越快,理解能力、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2)在能力目标上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自主,从个人品格方面来看,表现为个人在道德、情感和智力上的自主;从学习行为过程来看,自主权是指学生具有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即自我控制地学。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形成背景在于"学会生存"的思想,学生学习生涯是有限的,而需要学习的东西是无限的,这两者的矛盾导致了学生必须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才能立足于瞬息万变的社会。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对"学会生存"的一种积极响应。叶圣陶有过一段论述:"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的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3)在个性品质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情感包括兴趣、态度、求知欲、学习动机等各种心理特征。情感对于学习的巨大影响已经广为人们所知。教育和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而,在"遗传和变异"这一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上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

(1)让学生在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学习、遗传和变异的课题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知识的实际运用等一系列教学与活动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敢想、敢说、多思、敏捷的良好学习素质。

(3)培养学生热情、友善、自信等良好的非认知品质。

2 单元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们在异质性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如何组织有效的集体活动过程,正确地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个关键。

1)确立合作性班级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组织合作性交互作用为主,它涉及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由于面对面交互作用的小团体学习可以保证学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和密切的情感沟通,因而,合作学习采取小组学习为主的组织形式,不采取团体规模过大的班级学习。相应地,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控制和管理转变为教师以小组学习为中介发挥指导作用,淡化了班级授课制中师生的单项权威关系,形成了以小组学习为主、同伴合作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班级结构。在这种教学形式中,一方面

教师设计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合作性程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组织功能;另一方面,在小组学习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和编导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教师便作为一名特殊的成员参与到集体活动过程中来。

2)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团体规范。要求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对他人的学习负责,为取得小组的,实际也是自己的成功而努力。这种团体规范的形成反过来又会促进同伴间的合作性活动。这样,合作学习一方面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又克服了由于要不断调整集体内关系而影响活动效率提高的倾向,以协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从学习课题的选定、学习活动的开展、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进程,同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两方面的效果。

3)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成分。尽管合作学习重视充分发挥人际关系的教学功能,但并不忽视学习的主体性成份,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或在协同活动中所获得的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不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就无法转化为个体自己所具有的主体能力,因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集体活动过程与主体学习过程的有机联系十分重要,要十分注重个体责任的重要性,并强调同学共同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同学都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在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都纳入学习的自主性。

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途径:

一方面,通过协作性同伴交往,使学生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协作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出独献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集体活动前后也组织学生的自我活动,直接作用于个体内部主观建构的过程,促使学生成长。

在合作学习中,自主性和共同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个别搜集学习材料与学习成果共同呈现,集体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分工,个体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4)改革评价方式。采用手段性集体评价或采用目的性的集体评价。手段性集体评价将个体测试成绩累加为小组总分,以此来激发小组成员互相帮助;目的性的集体评价则注重内在合作动机的培养,小组成果作为融个体努力于一体的协作结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协作性,小组评价致力于提高学生合作认知、人际技能,也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从而使手段和目的都统一于合作。

3 单元基本课型设计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用讲授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办法,阐明高等动物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dna和基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知识点。关于"遗传的基本规律"中的"分离规律",由于新概念较多,内容较抽象,决定以讲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内容、实质及实践意义。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生物的变异"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有关知识点。并通过组织学生?quot;人的相对性状显隐性确定"等有关课题的探究,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系统掌握了遗传和变异方面的.有关知识后,带领学生走向社会,面向社会宣传有关"优生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价值。从以上安排看来,其中,除"分离规律"一节的内容,主要通过讲授详细介绍孟德尔发现分离规律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有关基本概念以外,其它内容学习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合作性。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又贯穿于小组探究课、社会实践课的始终,充分体现了合作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4 单元教学评价

通过单元教学的改革,明显感受到了改革后的成效,分析一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教学的问题性、实践性、社会性。

从教学过程来说,这一单元教学,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整体培养。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和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查找资料的能力、调查访问的能力、评价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均得到提高;通过带领同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在单元教学中学生总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发展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获得了态度和价值的经验,群体中交往的经验以及学习技能创造的经验。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也获得了较充分的激发。动机主要不是靠说道理激发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深入其中,获得成功,慢慢地被激发出来。

2)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开放教学思路。

在单元教学中,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注重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亲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能力。由于课型是多样的,对教师要求更高,备课十分紧张,但学生将受益终身。从应试的角度进行测验,可能新旧教学方法相差不甚显著,但从个体发展来看,有两点不同,一是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二是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三是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愉快、乐观、自信。

3)充分展示了合作的效能

合作理念是整个单元教学主旋律,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让生物教学充满了生气。它的效能具体表现为:

(1)改善了学生认知品质。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均离不开学生的口头表达,而心理学认为,口头表达训练对信息的储存和促进长时间的信息记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小组互动中,始终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们都是在围绕问题解决的背景下展开活动。俗话说思源于疑,在寻找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搜集文献资料、分析推理、归纳综合。

(2)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技能。在小组合作互动中,学生们分享到了同伴的观点,体验到了同伴的奉献,经历了不同思想观点碰撞,这使学生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更易于接受彼此之间的能力、个性上的差异。特别是在合作中对学生良好合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遇到人际障碍时,学会了克制,学会心平气和地谈一谈。一位同学在对合作教学的看法中写道?quot;本来我对生物课认识很肤浅,通过这学期的合作学习,使我感受到了生物学科内容的丰富多彩,我学得很愉快,既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特别是我的个性得到了改善,变得更活泼、自信。"

(3)面向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规定小组成员的每个人都必须独自完成一定的书面作业或承担一定的子任务。如在讲述"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这一节时,我出了一道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遗传学分析方法确定某个家族各成员的基因型,并分析一下色盲的遗传特点。要求每个人交出书面作业。在组织学生对"人的相对性状显隐性的确定"、"基因工程的未来展望"等专题的探究活动中,要求每个人提交书面作业书面调查报告或个人对小组"贡献"的总结。这样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4)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当每一位同学都在为达到小组目标共同努力时,积极的课堂气氛已悄然形成。教师角色的变化(成了一名参与者与促进者)更使学生产生安全的心理状态,大家在讨论时无拘无束,畅所欲言。通过班级心理气氛测量表检测表明:94.1%的学生喜欢几个人在一起学习、交谈。92.4%的学生能仔细听同学的发言,并把不对的地方指出来;94.8%的学生能在同伴出现问题时给予帮助;97.2%的同学喜欢上生物课。

(5)重新认识了学生。从学生的组间讨论,到讲台上的答辩,从探究过程中的假设推理,到面对社会的从容自若,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潜能的巨大。他们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宽广的知识视野,有巨大的创新潜能。是的,并不是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依附性强,而是我们长期的僵化的"授--受"模式,忽视了对人的潜能的唤醒。使我深切身感受到:不加速提高自己,肯定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优秀生物教案9篇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优秀生物教案”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保存还请您添加本页网站到收藏夹。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教案课件设计全面,有助于深化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

优秀生物教案(篇1)

学生在第3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本节课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还可以用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学生易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

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

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3章对生物膜的成分和功能有所了解,又安排了学生预习这节内容,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不难,但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感觉有难度。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设问1: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设问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师呈现P68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双分子层。③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④具一定的流动性

优秀生物教案(篇2)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

(2)说出细胞膜的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举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包括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这种流动性对于活细胞的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过程”的探究,体现科学研究的逻辑性和精确性。

(1)在分析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要注意围绕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想像、思考及推理,去作出假说的过程。

(2)理解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和完善过程。根据对生物膜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的认识,人们先后对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提出了多种模型。这些模型都重点回答了下列问题:生物膜的脂质和蛋白质等组分在膜中如何排列并形成膜结构的?它们是如何作用的?这些组分和膜结构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功能的调节控制是如何进行的?这些模型是成熟的`还是将来需要逐渐完善的?

(3)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往往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因此 高中物理,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1、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3、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4、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7、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8、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9、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10、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是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子叶)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11、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12、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分是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是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是性成熟的个体。

13、胚的发育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三个胚层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动物幼体

不管高题的表现形式如何改变,其落脚点总在课本。但第二轮的强化训练后,在解题、答题已有了一定提高的情况下,许多同学在解答最基础问题时,思路反而不够清晰,概念要领有所混淆,究其原因,多在脱离课本时间相对较长,因而最后阶段当以回归教材为佳,这不仅是完善结构需要,更是稳定考生的必由之路。

那最后阶段如何复习课本呢?

相信许多同学都有这种体验:解答填空题时,意思答到了,但是拿不到分。这是由于我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总有欠缺,因而当我们用自己的语言答题时,难免出现疏漏,自然不能得分。因此答题时应尽可能多地用书本语言,因为教材语言都经过千锤百炼,既可读,又严谨。

教材每一章内容的最后都有 “本章提要”,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为本章知识的“压缩饼干”。为此我们在高三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彻底消化,充分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搭建该章内容的主体知识框架。

教材的行文也有其一定的规律,许多小节的首句或末句为本节内容的要领,即通常所说的结论性语句。最后阶段复习教材知识时,应先关注并强化这些结论性语言,再由简及繁,由总到分这样的顺序复习教材知识,由此加深知识概要,掌握相关知识精髓。

教材中的黑体字内容不是重要概念,就是本段内容的提纲挈领性语言,为此,复习这些内容时,我们深刻理解并记熟其中的含义。如光合作用概念这部分黑体字内容,要理解、记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能量变化是什么?吸收并利用光能的物质是什么?等等。

熟记教材中结论性语言和黑体字内容,有益于将教材中的主体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有利于答题中语言的规范性,对于取得成绩中的基本分大有裨益。

复习教材,还应注意教材概念中的“状语”、“定语”等限定性词语。

如教材中讲到利用生长素浸泡扦插枝条,促进生根时,为什么在生长素的前面加上“一定浓度”?只有理解到因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生长素才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促进侧根形成、果实发育、顶端优势等,但若超过合适浓度则会抵制上述作用;所以农、林生产上使用生长素一定要注意浓度。再如教材中给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互换规律下定义时,都提到 “减数分裂时”这一时间状语,说明了三大规律的适用范围——有性生殖的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是核基因的遗传规律。

教材中这样的限定性、修饰性的词语俯拾即是,如运载体“通常”用质粒(意为还有其他,如病毒),微生物培养基中的氮源“主要”用于合成细胞中蛋白质、核酸等(意为还有其他物质,如ATP、磷脂等),等等。

关注教材中限定性、修饰性的词语,挖掘出其中的含义,可以深刻理解教材知识,有利于正确解答选择题中的概念明晰题,也有利于提高解答第Ⅱ卷时语言的严密性,对减少答题过程中不必要的失分大有帮助。

总之,如果我们都能熟练掌握教材主要知识、注意到了教材中严谨用词的原因所在、理解了教材中的所有图表,体会到了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们步入高考考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优秀生物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课文第一段。

2、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三、讨论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使用了逻辑顺序:

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四、延伸拓展

讨论: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

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1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第2~4段)

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第8段)

优秀生物教案(篇4)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膜的成份与功能展开的。我分为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程序。

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的导言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1)不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高大的乔木,不论是低等的原生动物还是高智商的在座各位,都是由什么构成的?(2)细胞有什么功能?(3)细胞结构有哪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也很熟悉,因此我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让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回忆细菌的细胞壁的成份。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能知道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就可以了,重点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并借助电脑动画、真实的录相来演示相应过程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充满好奇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这时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积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学生学完这些知识后,并不能把它和成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桥梁,帮助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结构又与成分相适应,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成分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成分。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优秀生物教案(篇5)

淳安县南山学校教案    课题:生物入侵者(共1 课时第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词语;⑵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⑶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⑷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并做必要的点拨;讨论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物入侵者”,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重点与难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一)      课文导入: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二)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三)      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投影展出)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答案:课文第一段。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    教      学      过      程        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明确:1、使用了逻辑顺序      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五)教师总结全文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六)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第2——4段               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第5段《生物入侵者》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第6——7段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第8段           (七)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教 后 记

优秀生物教案(篇6)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地位

地位:本节课位于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二节,其所有的知识点在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层次全部为A。

作用:学习本课有利于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生物体生命活动周期,及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被子植物种子的形成(A:知道)

②种子的萌发过程(A:知道)

③植株生长和发育的过程(A:知道)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以及进行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观点,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根据教学大纲及新课标,体现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新教材中要使学生“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的能力”的精神,拓展知识面,知识迁移等要求。由于本课引入了一个学生实验,所以在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我做了以上安排。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种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对种子形成过程中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的融会贯通以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主要依据新教材的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学生情况(如: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本身的抽象程度和科学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迁移应用。由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较欠缺,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对种子形成过程中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的融会贯通。

对于这些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我主要设计利用多途径,多维度及反复多次地强调讲授,结合实物观察、实验操作,学生阅读归纳,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及手段

为了实现以教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并渗透语言、心理暗示,引导鼓励;通过把实验带入课堂,开展研究性的创新教学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现出生物学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指导

针对学生原有对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特别是种子的形成过程的生活常识,实施相应的教学创新,使学生将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融会贯通,通过自主实验观察法、图文相互转换法、阅读分析归纳法等方法,使学生从“一知半解”的常识上升到熟练掌握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机械地接受知识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学会”变为“会学”,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程序

(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玉米种子和花生种子;双面刀片、放大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导入:

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组生物图片:蓝鲸、恐龙,磷虾、苍蝇,巨杉,小草。通过直观生物自然,形成感官刺激,引发学生兴趣,引出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尽管在形态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从而引入个体发育的概念。通过直观教学引入,学生较容易接受。

(三)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1)被子植物种子类型及结构

通过直观观察、实验操作,结合多媒体展示花生和玉米的种子结构图片,进行实物观察,加深印象,为后面学习胚和胚乳的发育及单子叶有胚乳,双子叶无胚乳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提问被子植物种子类型及结构,让学生总结实验观察,锻炼表达归纳能力。

2)种子的形成

①胚的发育

②胚乳的发育

通过问题:被子植物的种子从何而来?其各部分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引入种子的形成,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108~109种子形成的相关内容,联系被子植物花和子房的结构,及双受精过程,结合幻灯片展示荠菜胚的发育过程,进行思考和主动获取知识,再通过提问学生归纳种子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

①胚的发育

②胚乳的发育,并纠正指导其归纳知识点。

此处利用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纳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实物观察、学生阅读、图片展示、提问及问题教学等多维度教学,突破难点。

3)种子的萌发

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被子植物种子的成熟,伴随着果实的成熟。我们收获了果实,会怎么做呢?”

学生反馈:我们把果实吃了,然后再把种子种下去。

利用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引入种子的萌发。然后通过幻灯片动态展示种子的萌发及胚的各部分结构的发育,并强调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能量分别由胚乳和子叶提供。再次区别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差异。

4)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结合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的图片动态展示,讲述植株的生长发育阶段需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阶段。最后提问学生,归纳总结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5)以知识框架(即板书)的形式作为小结,再次复习巩固本节内容及重点,从而使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

使用多媒体逐步展示作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有利于学生加深教学知识中重、难点的印象。

(四)练习反馈

通过设置知识性和开放性的练习作检测,充分调动学生,及时巩固课堂学习,提高效率;使课本知识得以延伸,运用知识迁移,再次反复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当场完成并评讲),从而达到抓重点,破难点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除课后复习题、练习册外,精选具有针对性的补充练习,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预期: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定位在将学生生活经验中对种子及种子形成的认识与科学实践和知识掌握进行融会贯通。重难点的突破方面,我通过多途径,多维度及反复多次地强调讲授,使学生充分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如:使用幻灯片展示单子叶(玉米)和双子叶植物(花生)的种子结构解剖图,并让学生进行实物解剖观察;幻灯片展示荠菜胚的发育过程图片、学生阅读归纳,提问讲授及板书,小结复习、课堂练习题目的设置、作业巩固)利用动手实验,观察花生和玉米种子的结构,阅读归纳种子的形成,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从而也达到了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计,可以达到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优秀生物教案(篇7)

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情感目标

通过“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优秀生物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学习掌握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教学难点:

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药品的使用说明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的方式,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免疫,知道人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个人食五谷杂粮,还是免不了会生病;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面对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用药和急救》。请同学们看两个有关用药的资料,我们再下结论。

资料1:据统计,我国每年5000多万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入院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是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致死的人数每年约有19.2万人,比传染病致死的人数还要高出许多倍。

资料2:据调查,我国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我国1000万聋哑人中,60%-80%也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教师:当我们遇到一些小病时,如果家长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这样做是可以的。同时又起到节省时间,及时治病的效果。但,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在自己用药的时候,怎样选择药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呢?我们这节课来探讨有关“安全用药”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安全用药

教师: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要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所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们了解药物的分类。

(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学生分析小活动: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些常用药:草珊瑚含片、阿司匹林、黄连素、红药水……它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用的?

(生分组讨论尝试回答)

这些药物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买到?

生讨论答出:医院、药店、医药超市等。

2、处方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疾病,仅凭我们所掌握的一些医学常识,不能够做出病情判断,也不能决定用何种药物,这时我会怎么办?

需要医生给我们开出药方,然后按照药方去抓药,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这类药和我们刚才学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称为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3、了解什么是非处方药

上述这些药我们可以不用医师开药方,直接去买到,按照说明书使用即可,这一类药称为非处方药,简称OTC,非处方药用于治疗一些消费者容易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症。比如,同学们有时觉得自己在发烧、流鼻涕等症状,就判断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购买一些感冒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也体现了非处方药的优越性,质量稳定,疗效好,使用方便。

(二)药品的服用

1、教师: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确保用药安全。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自己的那份儿《使用说明书》并进行交换阅读。解读说明书中的各项信息,然后对教材88页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选一名记录员记录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1)哪些是中药,哪些是西药,你是怎样分辨的

(2)药物的使用说明中有哪些信息对于安全用药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从使用说明中概括出一些药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关于安全用药,你还有哪些希望与大家讨论的问题?

教师:请每小组的记录员根据本小组的情况向大家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的中药有……,西药有……,我们是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来分辨中药和西药的。

学生2:《使用说明书》中的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有效期、批准文号、制造单位和注意事项对于安全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3:药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闭保存,避免受潮,药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发生霉变,影响疗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及时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观点,归纳出讨论题的参考答案。)

2、对照同学们搜集的药品说明书,寻找在药物说明书上有没有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片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批号等。

教师补充讲解:一般来说药品的有效期为1-5年,没有规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来算,失效期指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其质量不符合国家认可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不能继续使用的日期。

举例:1、“有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7月31日。

2、“失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们掌握了以上的常识也是安全用药的必备,我们购买了非处方药必须严格认真阅读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服用,而处方药则必须在医师的具体指导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药箱的配备

在生活中,有时候会突发性的出现一些小毛病,如感冒、腹泄等,这时候如果家中早已准备好了那就方便多了,因此家中配备一个科学的家庭药箱或旅行药箱,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现在请你设计一个家庭药箱,在设计时,你首先要考虑家庭中常备的药物有哪些?家庭成员中是否有特殊情况,这些药物的保存方法你了解吗?如何将这些药物摆放?

学生进行小组设计,设计完成后小组交流。

优秀生物教案(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5、使学生了解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在教学中介绍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讲述了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无土栽培的基础知识。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基础上讲述了:

(1)什么是矿质元素

将植物烘干后充分燃烧,植物体中的C、H、O、N元素会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形式散失,而矿质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矿质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们主要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元素虽在燃烧过程中散失,不存在于灰分中,但是氮与其它矿质元素一样,也是植物从土壤中以无机盐的形式吸收来的,因此,也将氮归于矿质元素一类。

(2)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目前,科学家确定的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N、P、S、K、Ca、Mg等6种属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种属于微量元素。

(3)简要地讲述了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养液中,除去某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的状态,就说明这种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矿质元素的存在形式、矿质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几个方面介绍了植物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过程教材概括为两步:首先矿质元素离子通过交换吸附到根细胞表面;然后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教材特别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与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密切关系。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的运输

教材简要讲述了矿质元素进入根毛以后如何最终进入导管和矿质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识。教材还通过列举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根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植物运输水分和运输矿质元素是一个同一过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不是同一过程,因此蒸腾作用能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的道理,但不能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还提到了植物体除了根以外、叶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及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2)矿质元素离子的利用

教材介绍了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与其能否被重复利用之间的关系。

4、教材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概括地讲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并且简要讲述了无土栽培这一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优点。此外,本节还在“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栏目,鼓励学生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

教法建议

1、引言

课前指导生物小组的同学用完全培养液和缺素培养液培养出一些植物体,以便课上展示给学生,引发他们对矿质元素对植物生活的作用的思考,以此引入本节内容。

也可以从分析植物体内化学物质的元素组成入手引入课题。例如,植物体内的物质中,蛋白质通常含有N,S、叶绿素含有Mg,核酸含有P,但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可从二氧化碳获得C和O,通过根的吸水中获得H和O。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出植物体内含有的元素种类与植物吸收的元素种类之间的矛盾,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植物还可从土壤吸收矿质元素这一事实。

也可以从根的渗透吸水直接引入,因为学生都知道土壤溶液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离子,这时可引发学生思考:溶于水的这些矿质元素离子是否是和水一起被吸收的?从而引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2、矿质元素的概念

和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一样,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无机盐吸收有关的初步知识,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矿质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矿质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讨论了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矿质元素的概念、必需元素的概念、植物体内哪些元素是大量元素、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

可把学生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确定某种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计方案,以便渗透研究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有重要作用。

3、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交换吸附

这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第一步

可先让学生做《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离子交换吸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或实验结束后,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串引发学生对交换吸附的思考和理解。

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做一些知识和方法上的提示,最终使学生明白矿质元素离子交换的原理,然后可就上述实验做进一步讨论。

(2)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可让学生回忆主动运输所需要的条件,即需要ATP和膜上有相应的载体蛋白;进而讨论“为什么矿质元素离子具有选择性?”等问题

(3)根对矿质元素离子和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实验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4、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的运输

引导学生讨论出植物运输水分和运输矿质元素是一个同一过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不是同一过程,因此蒸腾作用能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的道理,但不能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老师可向学生介绍植物体除了根以外、叶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及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2)矿质元素离子的利用

教材介绍了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与其能否被重复利用之间的关系。

5、教材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概括地讲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并且简要讲述了无土栽培这一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优点。此外,本节还在“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栏目,鼓励学生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

生物教案(汇集六篇)


每一位教师在授课前都会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他们会认真地规划每一份教案和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教案是教学技巧的重要总结,那么如何编写一份好的教案和课件呢?本文将通过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全面探讨“生物教案”。请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以备将来阅读!

生物教案【篇1】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6、体液免疫的过程: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六、生长素的发现: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x促进细胞x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x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生物选择题在理综试卷的最前面。刚刚开始答题,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所以,建议学弟学妹拿着笔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题,划出关键词,例如:“一定”、“都”、“降低”、“细菌”、“蓝藻”、“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再划出教材上没有的新信息,进一步读取题图中的有用信息。

根据生物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努力搜寻教材相关内容是解题的关键。答题一定要有依据,很多信息题背景虽新,但考查的知识点却落脚于教材,所以,一定要用好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努力转化成教材中学过的知识而进行破题。

生物之所以是理科,是因为它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因此,答题时一定要认真思考推理,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如:“在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牧草的产量,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这一说法是否正确的判断,”这就属于一个逻辑推理的判断问题,需要学生仔细思考,挖掘题干条件,才能正确作答。而正确的说法是,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会导致其他种类草的数量会减少或消失,生态系统结构变的简单,故其抵抗力稳定性反而会下降。

高考生物相对于物理化学来说,就是鸡肋中的鸡肋,理科中的文科,动脑的部分几乎没有,多背背就能考到接近满分。难度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当然了将来专业选择的时候,物理化学的优势肯定也是优于生物的。特别是物理,难学但是学好了专业选择上优势很大。

学习难度跟文科中的地理半斤八两,但是专业选择上,肯定优于地理。

比历史政治要难学一点,但是它优点在于,学好了,成绩比较稳定,拉总分比较给力。而且专业选择上远远优于历史政治。

生物教案【篇2】


第1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说课稿

给你一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说课稿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

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5、说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比较法,列举典型事例法,边讲边练法。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经过前面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进化论的观点,知道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同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本节课将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将进一步运用科学学习方法如: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素养。

2、说教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并与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3、说学法

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内容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导入教学2、具体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巩固与练习。

本节课的引入,可以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遗传学所揭示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之间引发的问题冲突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生物个体的有利变异的基因,只有在该种生物的某一群体中才能传递、扩散,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问题1: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可以称为种群呢?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通过举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同种),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问题2: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初步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并认识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义。

问题3: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使学生初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通过具体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发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问题4: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领会到自然界的种群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问题5:影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作用,归纳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他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桦尺蠖种群变化和抗青霉素细菌的资料,依据这些事实明确提出问题,要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适者生存的层面上。

2、做出假设。针对事实和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假设。在这里,假设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对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加深理解。完成课本活动"用数学计算证明遗传平衡中的种群基因频率计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各组设定的比例不同,但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即完成总结归纳。

探究之后,教师应强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一课时可到此结束)关于"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指出人们是如何定义物种,至于为什么如此定义物种可以不深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在提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的原因,并通过师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形成。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离的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隔离的概念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讨论隔离的各种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组织讨论"资料分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最后教师应强调,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第2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说课稿

希望你能喜欢这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说课稿范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 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

(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 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 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 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 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

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 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

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 能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生物教案【篇3】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声音洪亮,充满激情)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你发现生活中的美了吗?

[投影图2-7] 同学们!图片中孔雀的羽毛漂亮吗?

生:漂亮!

师:在你发现美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孔雀的羽毛为什么会如此漂亮?你发现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了吗?

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发现知识的眼睛。

(展示课件)正如我们平时吃的食物(肉、蛋、奶)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一样,头发的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或许同学们会问,头发中的蛋白质与光滑柔亮的发质之间有什么关系?蛋白质起什么重要作用呢?(设下悬念)

师:下面我们就围绕蛋白质展开讨论,首先我们来一起探讨蛋白质的结构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种洗发水的说明书。(展示课件)找出这种洗发水中添加的物质是什么?

生:维他命、氨基酸等。

师:说明书中提及了添加活性氨基酸能渗入头发内层,重组内部结构。氨基酸与头发的主要成分──蛋白质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我们应该怎样描述?

生:氨基酸能形成蛋白质。

师: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让我们先对氨基酸的结构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去探讨这一过程!

请同学们观察甘氨酸的结构简式,(展示课件)甘氨酸由几种原子组成?它们分别是什么?

生:由四种原子组成,它们分别是C、H、O、N。

师:(表扬,进一步发问)这四种原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

生:小的横线

师:(趁机进一步表述,使其更准确)这些小的横线实际上是连接两个原子的共价键。

(发问)与碳原子相连的是哪些结构呢?

生:-NH2,-COOH,-H (预测,只能说出各原子组合,而不能正确说出基团的名称)

师:(加以补充,同时展示课件标明名称)

氨基(-NH,氢基(-H) (展示丙氨酸结构简式)

谁来告诉我此结构式中哪个是氨基?那个是羧基?它与甘氨酸的不同之处在哪?

生:(踊跃回答)C原子左边的结构为氨基,右边的结构为羧基,不同在于C原子下侧连接的基团不同。

师:(连续再出示缬氨酸、亮氨酸的结构式)

根据对以上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的观察,你能用同一个结构简式来表示出这四种氨基酸么?

请写在练习本上。(学生书写过程中,教师到讲台下巡视书写内容,找出有代表性的写法。如右图。

这位同学写的式子能表示这四种氨基酸吗?

生:可以。

师:(展示天冬氨酸)能表示吗?

生:可以。

师:(展示赖氨酸)能表示吗?

生:可以。

师:我们把这个能表示所有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表达式称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继续讲述)依据这位同学写的结构通式与课本上的结构通式作对比,你能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吗?

(以小组为单位派一代表发言)

生:①氨基、羧基写法不同;②与碳原子相连的基团用A表示;③A与H原子位置互换。

师:(进一步总结强调)(展示教材中的结构通式)

同学们能否尝试用语言准确描述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①与碳原子相连的有氨基和羧基,并有一个氢原子与其相连。

师:(补充)R基上能否有-NH2、-COOH?如果有,应该如何描述?

生: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NH。

师:(展示) 是否符合通式?有没有同学对这一描述加以补充。

生:(进一步总结)并且都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师:下面我们动一动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氨基酸结构通式模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

(介绍小球代表的原子,至于铁棍、弹簧棍不必提)

生:(举手)最快一组

师:(等待其他小组)。请最快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最快的原因?

为什么用弹簧棍代表 —C=O 的两个共价键?

生: ①小组合作:一人做R基、一人做-H与第5个人的C相连。

②已介绍过 —C=O 的共价键与其他的共价键不同。

师:评价学生 ①团队合作精神(像F;②听课认真,能把握住问题的中心。

我们进一步观察:所有的原子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生:不是

师:强调这一特点

(二)师:我们已经讲过氨基酸的R基不同决定了氨基酸种类的不同,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约有

,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学实录

生:蛋白质是由一个一个的氨基酸连接而成的。

师:我们先来学习两个氨基酸分子如何连接在一起的吧?出示课件,提醒学生仔细的观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2分钟后,任选8个小组中的2个代表到讲台前演示这一过程。

生:(两人演示)1号小组代表手持模型,折下羧基上的-OH,2号小组代表手持模型折下氨基上的一个H,将两个模型连接在一起。

师:(趁机提问)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是怎样的?

生:(主动回答)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H2O(同时两小组代表演示出H2O分子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我们称之为脱水缩合(课件演示,让两代表回原位,老师将连接而成的模型拿在手中,举高)。

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建是什么呢?(提示学生思考)。

生:肽键

师:在模型上找出它的位置,并写在纸上。

生:学生积极回答,并展示书写内容( )

师:(手持模型)由这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我们称为什么?

生:二肽

师:课件标出,展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第一步,趁机进一步表述。如果再让5号小组的代表将其模型与我手中的二肽连接形成的化合物称它什么?

生:三肽(展示第二步)

师:以此类推,由许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我们称它为什么?

生:多肽(展示第三步)

师:多肽通常呈这样一条很长很长的链状结构,我们称它为什么?

生:肽链(课件标出)

师:(手势演示肽链的盘曲折叠)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展示第四步)

生:(加以认同)

师:有些蛋白质是由一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如肌红蛋白(课件

展示)。有些蛋白质是由两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如牛胰岛素(课件展示)。有些蛋白质是由四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如血红蛋白(课件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肽链形成蛋白质时还需要一定的化学键互相连接。

总结:氨基酸分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历尽千辛万苦”形成了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

学习了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也来合成一种蛋白质,合成什么样的蛋白质对人类更有用呢?(启发语气)

早在羊等动物体内含量很少,很难通过提取来大量制备,因此,人们梦想着有一天能用人工方法来合成胰岛素。可喜的是,邹承鲁、纽经义等经过艰苦的工作,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此还荣幸成为诺贝尔奖提名成果,遗憾的是因为提报的研究小组超过了3人而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同学们,我国在生命科学的若干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只要你们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潜心研究蛋白质的奥秘,也许会成为中国诺贝尔奖第一人。

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关结晶牛胰岛素的知识。根据我们课前搜集的有关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材料,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谈谈你对牛胰岛素及其合成过程了解的情况。

师:展示课件讨论内容:体验科技之路。

1.如果你是科研小组的成员之一,在承接这一科研项目之前你需要具备有关牛胰岛素的那些知识?

2.确定你的合成方案?

3.合成之后,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4.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生:根据资料回答

师:展示课件,分析实验结果。

做任何一项科研项目,成功之后要总结经验,失败之后我们也应该及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假设我们在合成两条多肽链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课件展示)。

① 未严格按照组成牛胰岛素的17种氨基酸合成。

② 未严格按照组成牛胰岛素的51个氨基酸合成

③ 未严格正确的排列顺序进行合成 。

这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不能合成牛胰岛素。

师:合成肽链之后如果没有按照严格的连接方式﹑折叠方式进行,同样也不能合成牛胰岛素。

根据以上讨论,请同学总结出决定蛋白质种类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

生:(举手回答)

师:好了,蛋白质的种类多种多样,就为蛋白质执行多种多样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蛋白质有哪些主要功能呢?请同学们交流后回答。

生:回答(依据课本知识)

师:(展示课件)总结出蛋白质的五大主要功能。除了这五大功能,蛋白质的功能还有许多许多,请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搜集有关的资料。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羽毛、肌肉、头发、蛛丝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这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这也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这还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胰岛素起信息传递作用,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这又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抗体具有免疫功能,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抗原的侵害,这都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总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结课)

生物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2.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三、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

(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

(2)谈话:看来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并且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一样将自己投入到微生物的研究中。

六、拓展活动

用消毒牙签在牙缝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板书设计:

生物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是以学生玩葱叶的典型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模型,搜集有关仿升学的信息资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怎样进行仿生;知道人们能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本课的教学活动就是按照“让学生经历仿生过程——了解人们的仿生成果——观察生物的性能,进行仿生设计、发明创造”的思路设计的。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了解仿生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仿生,尝试仿生设计,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活动准备:

葱叶(新鲜、较硬的)、钩码,剪刀,细绳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鲁班发明锯的故事》:师:鲁班是在一个叶片的启示下发明了锯。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生物都有着超群的本领,带给人类很多启示,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生物的启示”一课。

板书课题:生物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大自然中形态万千的生物到底给了人类的发明创造哪些启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二、葱叶的启示。

(一)研究葱叶的.性能

1、师:这节课,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生物:大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葱叶,你有什么发现或想提出什么问题?

2、师生交流。提示学生,可以剪开看一看。

4、学生进一步观察探究。

5、搭建葱桥小实验:课件出示要求:

1、比一比筒形葱叶和条形葱叶谁的承重能力强。

2、葱叶两端的“小桥墩”距离保持不变,建议在10厘米左右。

3、由于筒形葱叶易滚动,可以在下面挂钩码。

4、建议使用葱叶的根部。

简单讲述实验器材的使用及实验过程。(用三角支架当作小桥墩,葱叶为桥面)

6、学生实验。

7、学生汇报,得出结论:筒形的葱叶比剪开的条形承受压力大,承重能力强。这就是葱叶筒形结构的性能。

(二)做葱叶模型,并检测性能

1、师:葱叶的筒形结构具有承受压力大,承重能力强的性能,那其他材料这种结构的物品,是否也具有这种性能呢?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模型来检测一下。

2、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做葱叶模型呢?

学生交流。(用纸)

4、课件出示:温馨小提示:

1、纸筒只卷一圈,用双面胶粘贴。

2、另一张纸不折叠。

3、两端“小桥墩”距离保持不变。

4、检测纸筒的性能。

5、学生制作葱叶模型,并且检测。

6、汇报,得出结论:筒形的物品确实比条形的物品承受压力大,承重能力强。

(三)设计产品

1、我们如果把葱叶筒形的这种性能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当中,你想设计什么样的产品呢?

2、学生交流。

3、师:其实,根据葱叶的性能研制的产品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了广泛的应用。

路灯杆和建筑用的脚手架。

(四)了解仿生的过程

师:刚才我们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实际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同时课件出示):发现生物结构(葱叶筒形)性能——根据生物结构特点建立生物模型——检测模型性能——根据检测结果研制、开发新产品。

人们根据生物的性能,研制开发新产品,这就是仿生。

三、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仿生发明创造。

1、师:正是由于仿生学的发展,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仿生发明创造,已经惠及人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你知道有哪些产品是受的生物的启示而发明的?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结合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图片:雷达,飞机,薄壳建筑,筒形叶桥,电子蛙眼雷达,蝇眼照相机等。

3、师:我们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已经发明了很多物品,在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发明不断出现。因为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是无止境的,我们已经从生物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然而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四、尝试仿生设计

1、师:接下来,我们从各种各样的树叶上面,看能受到哪些启示呢?请同学们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看看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有什么样的性能?并做好记录。

我们组的发现记录单

各种树叶的共同点:

这些共性有哪些作用:

我们的猜想和感受:

记录人:

小组成员:

2、学生分组观察,并且做好记录。

3、学生交流汇报。

(共同特点:都有叶脉,作用:运输和支撑)

1、请你根据树叶的这些特点,开动你的脑筋大胆设想,进行仿生设计。

2、学生活动,交流汇报。

五、拓展作业(课件出示)

大自然中的生物都具有各自的特性,请同学们课后仔细观察,能受到什么启示?根据观察所得,进行仿生设计,完成自己的发明创造。

生物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本课是一节以实验和交流为主的探究课。本课以学生观察葱叶的探究活动为切入点发现生物的性能——建立模型——模型检验——开发产品,使学生经历和感受仿生产品的研制过程,了解什么是仿生,怎样进行仿生,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激发向生物寻求启示的兴趣;通过互动交流有关仿生学的信息资料,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了解人们仿生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仿生设计、发明创造,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愿意交流与合作。

3、通过本课的探究,了解仿生过程,使学生认识什么是仿生,尝试仿生设计,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活动准备:

葱叶(新鲜、较硬的)、钩码、A,剪刀,细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2、师:为了把它带来我在盒子里塞上了棉花,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到底谁说得对呢?谁想来试一试。

4、师: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从生物中得到的启示。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玩葱叶,找发现

1、引导

师:我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样东西,看看是什么?

师:这可是吹不弯的葱叶?你们信不信,谁想来吹一吹试试?

师:虽然我给大家的这两件东西很常见,但是它们却蕴含着许多的奥秘。所以我把它们送给大家,就是要让大家从中获得更多的科学道理。

2、分组探究

师:下面请每个组的小组长来领物品,小组合作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葱叶吹不弯呢?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鸡蛋,那葱叶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可以叫它筒形,你认为葱叶是筒形的,所以不容易弯曲。

师:如果破坏了它这种筒形结构葱叶会不会弯曲呢?你来试一试。

师:我们把葱叶剪开,就破坏了这样一种筒形的结构,所以葱叶就弯曲了。

活动二:建立模型、检验模

1、设计方案: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蛋壳和葱叶发现了,拱形的材料它能承受很大的力量,筒形的材料它不容易弯曲。

师:是不是同一种材料制成拱形就能承受很大的力量,制成筒形就不容易弯曲呢,你们想研究吗?

师:在每个组的桌子上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利用这些材料你们想怎样研究呢,先在小组里讨论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2、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汇报:

师:讨论好了吗,在讨论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呢?

师:我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同学们都是设计了对比实验,那我想问问你们在做对比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我还想提醒同学们在做对比实验的时候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的条件都要相同,下面各小组开始实验,在实验的同时填好实验记录表。

4、学生实验

5、汇报板书:

师:同学们实验到这,哪个组先来汇报。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如果你有其他的意见可以补充,如果你有不同意见可以反驳。

小结:通过实验同学们都发现了与平面材料相比,筒形材料不容易弯曲。

活动三:开发产品:

师:在日常生中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特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学们看这是一张白纸,谁能运用我们今天的研究结果,想办法让它竖起来?(你是怎么想的?)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产品也是利用这种特性开发出来的,你都知道有什么?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师: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筒形的?(电线杆、钢管、笔杆)

师:电线杆和钢管做成筒形的有什么好处?(不易弯曲,节省材料,便于运输)

师:(课件出示一组筒形物体图片)同学们看,这种建筑是一种“薄壳建筑”,它的表面虽然很薄,但是却能承受很大的压力。

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看这些产品的发明都是受到了生物的启示,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产品在开发过程中都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师:我们先是通过观察发现了生物的一些特性,然后又建立了模型对这些特性进行验证,并且根据验证的结果开发了一些产品,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仿生。

课件出示:发现特性——建立模型——模型检验——开发产品。

三、深化认识

活动一:集体交流

师:其实仿生的例子有很多,如果你知道人们在这种生物种的启示下发明了什么就赶快举手。(交流)

相机出示:鸟与飞机、草与锯子的发明,引出仿生学。

总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刚才的实例中,有的是模仿生物的形状发明的,像飞机、船;有的是模仿生物的性能发明的像雷达。

活动二:学生交流

除了这些例子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受到了生物的启示发明的?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交流。

四、创新活动

1、师:我这有一些资料,同学们看看你对哪个感兴趣,根据他们的特性进行一次仿生创新设计大赛,大家说好吗?

把自己的设想写或者画在表格里。

2、评比展示。

五、课后拓展

出示两个问题供学生课下选择调查或分组设计小新产品。

生物教案教学反思(合集6篇)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人类的模范。准备教案也是老师工作内容里的一部分。教案是一个把科学知识因素,情意心理因素等的一些可控因素都统一起来的复合体。是否在为编写教案而犯愁呢?请你阅读栏目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生物教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教案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学生已具备做科学的能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节课初步引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能力目标

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卡通图片法,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分钟)

生物教案教学反思 篇2

(5分钟)

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鸡蛋、水、唾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理解酶的本质

训练实验思维。

五、教学小结

细胞作为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于细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种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酶的本质的探索也处于不断不断完善中。近年来,酶工程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活力,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既归功于大胆的猜想,又归功于科学而巧妙的实验设计,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去解决问题,那么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无形中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学之星就是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

生物教案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从中学会一些写作的技巧。

⑵让学生对“生物入侵”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2、能力目标:

教会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3、教育目标:

教学生留意身边的事情,让他们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重点难点

教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南京大屠杀吧?谁能告诉我这次屠杀一共杀了我们多少人?(粗略统计也达到三十多万人),给人民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灾害。让许多人民流离失所,痛不欲生。上至达官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不愿意有战争。所以我们力求和平。但是,你是否也看到了自然界之间的战争和入侵呢?(没有)。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自然界之间的战争到底是怎样的,他会带来哪些危害?

(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然后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你知道为何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小事”?

⑴普通人──只会感到新奇,不会考虑更多问题。

⑵生物和生态学家──考虑许多问题:这种生物从何而来?如何而来?生态怎样?是否会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影响?……不会视而不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职业不同,关注点也不一样。(举例)

2、好了,用我教你的方法,理清本文的结构!

解释“生物入侵者”概念──

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2──3自然段);

⑵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4自然段);

⑶形成的原因;(5自然段);

⑷科学界对此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此所采取的措施。(6──8)。

(这个问题学生就找的比较好。基本上不用老师再重复纠正答案。)

3、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的“人为干预”?

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麽他们的迁移速度就会极大的加快,也会很容易的突破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是,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这一问题。

(学生在回答这一题时,感性有余,理论不足。)

4、为何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英国的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观点。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否则“人为干预”会有两个后果:⑴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⑵产生“生物入侵者”带来危害。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要上升到理论上就会有些苦难。)

5、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属于生物入侵的?

(大家联系着生物学学到的东西,联系着社会实际广泛地谈论了许多现象。有的是正确的,但是有的却是不正确的。必须帮助他们分清楚。)

6、处理课后练习。

三、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的字词。

2、预习下一课,再回去找一下哪些属于“生物入侵者”的例子。

课后记

本课还是比较好讲的,只是少了些趣味性的东西。或许说明文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还是在此寻找些有趣味性的东西比较好。

生物教案教学反思 篇4

弹指间时光流逝,我又送走了一届毕业剩,高三生物教学反思。回首过去一年的教学,有喜有忧,有可取之处,亦有不足的地方。

我所教的班级有xxx,也有平行班xxx。针对各班学生的特点,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自认为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研究课标考纲,分析高考趋势,把握高考动态

在复习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核心和主干知识。这样,在复习中就具有里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紧扣教材,夯实基础,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高三的课堂教学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拓展和深化。从往年的高考看,不管试题怎么变化,但考查的内容仍是书中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以教材为依据,抓住教材知识的主线,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类。对教辅资料则以合理应用,并再三强调学生不可陷入资料的提海而不顾教材的复习。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三复习可以说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如果按照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能走两个极端:一心走入高校大门而刻苦学习以苦为乐的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对课堂教学感到厌烦而自暴自弃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四、通过专题复习,培养了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

专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各班学生基础不同的特点,我主要进行了以下专题训练:选择题专题。选择题是平行班学生得分的关键,进行这项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得分效率。图表曲线专题。图表曲线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是学生的弱项。遗传变异专题。遗传变异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更是学生的难点。实验专题。包括实验题型的归纳讲解和生物学实验设计的讲解和分析及题型训练。

五、调整学生复习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考是实力加心态加机遇的一次综合大演练。具备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高三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竟争压力,心理极其脆弱。如果教师处理不当,会对复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耐心,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失误就打击漫骂。

生物教案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2、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1、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2、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四、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1、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上与老师一起解决。

2、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⑴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⑵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五、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1、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2、摆出现象:──(段)

3、探究原因:──(段)

4、揭示态度:──(段)

5、采取措施:──(段)

六、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⑴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⑵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

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⑴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⑵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⑶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七、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八、延伸拓展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九、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生物教案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⑵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写作特点。

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⑷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读、多讨论来掌握文章的逻辑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说明方法运用。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

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2、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

3、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

4、媒体应用:

无。

5、资源利用:

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一些图片等、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学习本文,请同学们注意捕捉到被介绍事物的概念、原理、规律等信息。板书《生物入侵者》。

二、速度,并完成难懂的字音

劫掠(jiélüè)藩(fān)篱归咎(jiù)监(jiā)控斑斓(bānlán)失衡(héng)无动于衷(zhōng)

三、出示自学要求

1、请划分文章的结构?

2、文章是怎样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

3、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又是什么呢?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5、本文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归纳

1、明确:

生1、①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物2、②~④摆出现象: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入3、⑤探究原因: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侵4、⑥~⑦揭示态度: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不同态度。

者5、⑧采取措施:写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

2、明确:

具体说明了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造成生物入侵的现象。举了三个例子,如“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

3、明确:

主要是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

4、本文是事理说明文,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5、明确: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从二战至今……随时有绝种的危险。”(列数字)

⑵“事实上许多……达到‘偷渡’目的的。”(打比方)

⑶“他们警告说……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举例子)

⑷“到目前为止……数十亿美元。”(列数字)

2、填空:

本文是按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从解释“”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形成“生物入侵者”的、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态度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

六、作业

1、完成素质教育新学案。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梅涛

生1、①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物2、②~④摆出现象: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入3、⑤探究原因: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侵4、⑥~⑦揭示态度: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不同态度。

者5、⑧采取措施:写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

[课件系列] 《表里的生物》教案(篇七)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系列] 《表里的生物》教案(篇七)”,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生物教学反思集锦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教案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将教案落实到实际课堂中以最大化教学成果,经过88教案网小编反复的打磨和修改我们呈现了最新的“生物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生物教学反思 篇1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得多,提问得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在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生物教学反思 篇2

卢灵花在课堂上,要克服学生的各种惰性现象,提高课堂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益的最好,课堂教学方法是关键。作为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至关重要。在此,我想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新认识——高效课堂,指课堂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学用具或导学案等。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问题切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如在学习微生物——菌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课:出示制作好的酸奶、泡菜、米酒等发酵食品,让学生品尝并思考问题:这些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和需要的菌类是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又如:在讲人与环境的这一章节时,老师可先用投影的方式列举出各种环境问题的图片,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教育学生,让他们意识到环境重要性。从

而也愿意去探究自己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以致于努力去改变和保护环境。

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去实现从生物学到生活,从生活到社会的跨越。学生们会把在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也会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三、优化“学、讲、练”时间安排,促进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要树立责任感,老师老摒弃我的课堂可以随意支配的观念。

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还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作为高效课堂教学,尝试、探索、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当堂的面批面改,反馈当堂化能够迅速检测效果,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上进心。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

四、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上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实物、挂图、模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工具以及结合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

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否则过了适宜的季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教学环节,教学效率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现代的课堂知识是多元化的,具有多样性的,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老师的愿望,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一般规律,制作合适自己也适应孩子们的'一套教育方法,这套方法不仅具有传统教育的优点更需要高效实用,使之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早日成才。

生物教学反思 篇3

自从工作以来,一直都是文科理科一起带。生物对文科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因为不是高考科目,仅仅通过会考就可以。由于这个原因,学生普遍对生物这门课程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开小差。对于教师来说,却不能放任,总想方设法让学生听课、使学生对自己的课程产生兴趣,确实是一件较难办的事。经过在实验中学的几个月,我有了一些体会:

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

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但自尊心很强,所以有些事情老师应该以一个理解的态度去谈,而不是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谈好了固然皆大欢喜,谈不好也不会故意不听课给你捣乱。还要多与学生沟通、聊聊,学生感到这个老师不错,上课认真听课的人数也就会多了。

其次,教学内容难度要适中。

文科班的学生,理科科目的基础较差,根本无法跟理科班的学生相比。如果教学内容太难,那么,他们对你这门课刚提起的一点点兴趣,就会因为什么都听不懂而消失殆尽。于是,上课时睡觉、讲话、开小差的现象随之而发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际水平,根他们的接受能力来讲解教学内容。

第三,语言尽量通俗易懂,多举些实例。

生物课程与其他课程有些不同,虽然也是些理论知识,但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基于这一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把书本中一些专业化的语言、术语,用比较通俗的语句加以解释,尽量使学生都能够听明白、听懂。再则,我也比较注意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使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的内容。比如讲到脂肪不容易被分解供能的地方时,随带说一下增肥容易减肥难的原因,就会吸引很多的学生听课,同时一些知识也就掌握了。现在很多文科班的学生给我的评价就是“讲课很有意思”。当然还要注意在有意思的基础上别忘了传授知识的根本。

当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中有很多枯燥的知识学生是听不进去的,而由于知识的积累不够,没有办法开展开来,这就需要我多查一些生物学上的知识资料等,不断丰富自己;还有就是课外话题的开展注意范围与时间,教学任务是必须要完成的,不能因小失大,这需要自己控制,严格把关。总之,我会努力,理科成绩要上,文科照样带起。

生物教学反思 篇4

在生物教学中,首先就是研究教材,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通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

生物课堂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结论,它本身就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所以要求生物老师要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更重要的是也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

在教法上,应尽量灵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基础、兴趣情况和实际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生物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学习热情也很高涨,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测验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回顾上课的情景,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可取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伊始,教师应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和所受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角色。这节课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列举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多种疾病如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伤寒等。并用低沉的语调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过去这些疾病无情的夺走了许多人的宝贵的生命,即便是在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疾病也仍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那么,谁是元凶呢?”通过这一问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情景。然后提问学生:“谁能做一次小侦探来解决这一难题”很多的学生能说出是细菌,我在进一步提问:“细菌是什么样子的?”,“是谁发现了细菌?”,“细菌都是对人类有害的吗?”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知细菌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2.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可见想象力能锤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对造就出具有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他飞的更快、更高、更远。比如,讲述了巴斯德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子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保证让食品不腐败变质?学生有的回答:“东水细菌”有的回答“不让细菌繁殖”我进一步问道:“具体应该怎样做”学生踊跃回答:“放到冰箱里,煮沸,再用真空全装起来,用糖腌,用盐腌,烘干。“我对学生给予的及时的鼓励性评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发封存的思维,彰显独立的人格,弘扬主体性。做为一名教师不应该仅限于传授知识,应该更多的激发思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和主动性,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课堂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本课也有不足之处,用显微镜在本节课中较费时间,学生活动量不足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生物教学反思 篇6

提高课堂效率是或者说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庙个人,每节课都会有自己的精彩之处和不尽人意的地方。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内容要详略得当

教学要学生会的不讲,主要的则详讲,次要的则略说,不可平均用力。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二、训练要有针对性

课堂反馈和检测要与教学目标一致,难易适中。作业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习题。上课时,提问要有针对性,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获得激励和自信。

三、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时首先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学习特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二,要备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三要备教法,针对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

法,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

四、要做好反思

反思要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课堂密切注意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不同的班级和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课后反思要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失败的地方,反思学生的反馈情况,从而让自己不断得到提高。

生物教学反思 篇7

尽管初中生物内容比较简单,却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科理科学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理科的学习兴趣和理科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该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新课标要求我们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位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

一、知识性目标的反思:

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高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知识的学习,我大多使用问题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时,演示普利斯特利所做的实验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1)实验1中小白鼠死亡和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什么?(2)实验2中,为什么植物能长期存活,蜡烛也没有熄灭?(3)实验3中,植物和小白鼠为何能正常存活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掌握知识.。同时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

二、能力目标的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迫切学要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尽量例举身边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身边科技知识,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七年级开展的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装片,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而且对实验也都充满兴趣,及时给与表扬,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 亲自设计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情感和价值观反思

情感和价值观必须有机的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最后一课,《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时,我给他们展示的是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图片,让他们感慨道绿色植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严谨的科学性。同时生物学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三维目标的尺度,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以上就是《生物教案》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生物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822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