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范例十四篇)。

好书给人带来的是思考,留下的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与看法。 阅读是一个自由的过程,每个人的体验都是自己所创造的。推荐给您这篇关于“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的不可错过的精品文章,总会有对你有帮助的内容!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1

《易中天品三国》其实全书在建树上,没有太大的新奇之处。大体是再一次把我所喜爱的三国历史再讲一遍。没有任何学术性的突破。

但全书在用语上的现代化,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与当年的戏说系列相似。不过易先生在很多地方的见解还是与我有很大出入。

首先是对关羽的了解。易建联在书中多次提到,他可以独立自主,是个天才。但我个人认为他只是个幸运的人,除了忠诚什么都没有。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

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

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鲁蒙打败他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一直属于他的运气。众所周知,关羽在荆州修建了大量的城墙,以对抗吴国。

但这个人只知道如何使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和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一样。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我们很难把他和奸诈的曹操联系起来,曹操对任何人都很谨慎,但这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2

很久没看闲书,一直都很忙。其实再忙挤点时间来看书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和其他商品同样,现代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几次随便挑了几本随手翻了几页都没能看完,花时间看一本没啥意义的书不如花时间多睡睡觉,好歹貌似可以养颜。

好书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好好去发现那极撮少数,想想从古至今,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佳作有几册,以现代的出版社发行图书数量来看可见垃圾众多是一点也不会错的事情,哈哈。

说书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天看了一本闲书《易中天品三国》(鉴完后发现不应该用闲来定义)。书是成百上千个讲堂的拷贝,因为我几乎不记得家里有电视,所以我只好用快捷方便的电子书代替。

来历是前几天有人向我提起易中天,转给易朔十悟(如下):

1.人都是逼出来的

2.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

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之极少

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7.人生的两大悲哀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8.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还有点道理的吧。看完后顺手baidu了一下,相关信息无数条,红火呀红火。虽然我从不太关心时事,但我不太关心时界的流行和后续。

但上周,出于好奇和兴趣,我开始了一次阅读之旅。。。我读了第四十七遍

书本身,并没有太出众的文笔和辞藻。另外易大先生的见解我也并不是那么的苟同,评价毕竟还是带有个人认识的东西。最后,我会关注历史调查的真相。至于草船,孔明或孙权最好借支箭。

我也没有兴趣八卦人家的性格分类,曹操到底是有气度还是小心眼,无论是可爱型还是可恨型都跟我不相干。那么,为何昨晚看到2点呢,因为易中天的事例点评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这几年自己的所为,当局者迷离,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事情,收益匪浅。俺也很不容易的从心底认识了自己不足。

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路经历的许多事许多人后读品三国才会有所感悟,为此因该感谢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哈哈。

《三国演艺》原本就是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大概看过2,3遍吧,小学一遍,初高中大概两遍,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估计只能回想起一些零星的东西。貌似每一次看都会有所收获,一直觉得它是一本很很生动且实例教材。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很多人性的东西千古未变。

能借鉴一下前人经验少走些弯路,早领略些真谛,多么值得的事情呀。

孔明是我从来都很喜欢的一个人,俺很向往聪慧,这方面看他实在是我的偶像。有人说《易中天品三国》扬曹贬孔,我倒没有什么感觉,反正看完后俺依旧觉得诸葛乃奇才神人,实在很难以挑出毛病/过错且很招人喜欢的大智者。有时候,倒是很想发现一下他的毛病和私心,一个人太神圣了总觉得不太像人,哈哈。

易中天认为孔明过于严格,不果断。它们是矛盾的。我也同意孔明在这方面不如曹操。不过在我心中诸葛依旧是super拽的人。

我小时候不太喜欢曹操。差不多一两年前,我突然改变了对他的印象。我没想到的原因是他是个新角色。魏公的水平则不用多说,要文则文要武能武,有谋有胆,会动脑筋会下决断,我也很欣赏他,活得比较洒脱的拽人一个。

总结,做人选曹操,择友如孔明,此话纯粹找打,哈哈。

历时2两个月,终于读完了品三国。

在易老师刚讲到一半的时候,网上批评的人很多,说易老师感**彩太重,都是在讲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我对那些自诩的狗头教授很反感。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

刘备第一次露面是在桃园。那时,他是个中年人。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

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

我自幼喜欢历史,读过三遍《三国演义》。很小的时候,读的是连环画的版本,初中的时候,读的是白话文版本,高中的时候,读的是文言文版本。那时候在三家政权中我就最喜欢曹魏。

刘备哭了一整天。他长得不像个男人,而且大部分事情都是诸葛亮提出来的,所以他更喜欢刘备。东吴偏安一隅,而且孙吴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是最少的,不是主导历史的人,所以不喜欢孙权。从“谋董贼孟德献刀”“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两回来看,曹操的才能已经初露锋芒,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不必赘述。

喜欢曹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文学造诣,“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容质疑,“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是何等气魄?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昨晚读了品三国最后的附言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士绅成为统治阶级是历史的潮流,三大家族回归晋国是历史的必然。过去人们认为,这三个家族的最终灭亡,是因为统治阶级不如第一代,最后昏庸无能被司马家族篡夺。

原来在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之后(魏国后期),他们要找一个士族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司马氏父子正好符合他们的条件。可是士族阶级也只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产品。从整个历史来看,夏商周施行的都是分封制,夏桀商纣都是被身为地方诸侯的商汤周文替代,周朝继续施行分封制,在**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政权自立为王,出现战国七雄混战的局面。

秦朝统一后,我们吸取了教训,施行了县制的集权统治。然而,皇帝的统治激起了人们的愤慨,秦朝的探索以失败告终。汉代建立后,可能是由于秦朝对郡县制度缺乏信任,分封制度继续推行所致。然而,地方**权利过大的问题突显,八王之乱才是最好的解释。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建立的隋朝和秦朝很相似,都是历时三代,最后都以**激起民愤倒台。

之后建立的唐朝施行节度使制度,但是节度使这个官职权利依然很大,及负责军事又负责行政,在****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节度使又成了一个个割据的政权,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在战乱之中震动了根基,在五代十国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宋朝建立。因为开国皇帝赵匡银是后周的军长,后来陈桥兵变,黄葆加身成为皇帝,他非常注重限制地方军长的权利,把军政分开,然后军事动员频繁,使识兵不认识将军和识兵。这样一来,虽然可以阻止地方长官培养亲朋好友,但也造成了宋朝军力的衰弱,导致辽、西夏、金三人屡遭屈辱。

此后,元、明、清三代政权非常相似和成熟,没有篡夺地方政权的现象。是被压迫的农民政权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清明交替有点复杂,像宋元交替)。总之,统治制度越来越完善。从部落首领(皇帝)-分封制度-县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度看,无论是什么制度,都是集权制度,皇帝是首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

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

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

”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

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

”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

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

后来,魏国有多少独特统一的中原,可以称为后世的诵读。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

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

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3

怀着对三国的向往之情,为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与智慧,我阅读了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撰写的《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书籍。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书籍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不求甚解",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不能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对朋友同事要以诚相待。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4

第三、孙权的处事态度。

孙权的政治地位在三国中相对较低。曹操可以拿皇帝做王子,而刘备本身就有宗族的地位,也能起到召唤的作用。但是孙权是什么也么有的。

每当江东政权危在旦夕时,孙权表现出更大的政治灵活性。曹操立为王后,孙权主动投靠曹操。表示如果曹操称帝和攻打刘备的话,孙权愿意支持。

作为回报,曹操奉天皇之命任命孙权为胡适将军,南昌候爵和荆州牧民。后来,刘备进攻江东时,孙权再次屈服于曹pi。这一次,曹丕立孙权为吴王。

两次称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两面受敌,为自己赢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时间。可见孙权这个人在处事上是求实而不慕名。

第四、姜维的得与失

继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位宰相之后,蜀汉政权进入了姜维时代。但姜维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对外战争上,对蜀汉政权的自身建设贡献甚微。以至于最后黄浩排挤姜维,姜维被迫借屯田之名离开成都避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蜀汉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将领,他并没有从大局出发建设蜀汉政权。由于他的这种偏颇,导致最后自己在前线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经投降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姜维也应该检讨自己。

第五、司马氏政权的建立

司马懿、司马仕、司马昭父子堪称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司马懿为曹魏政权,可谓肝胆兼备,屡建奇功。从曹睿去世到司马懿,他一直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也可以认为他是在聚精会神,蓄势待发。十年后,新皇帝曹芳从八岁升到十八岁。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原来的骨干,如钟繇、贾诩、陈群、华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将基本上都已经病逝或者是阵亡。

剩下的人不足以对付司马懿。正好这个时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天赐良机,司马懿开始了篡夺曹魏政权的一系列活动。几年后,司马昭当政时,邓艾、钟惠等人才的出现,正是司马懿早期发现和提升的结果。

最后,我还要饮用《三国演义》里面的话“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上的各种人物和事件,确是经历过波折,但最终都成了一种过去。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5

在我的记忆中,曹操似乎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消极的角色,而且一直是个叛徒。但自从我听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现“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

在易中天教授的口中,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宽广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并不比诸葛亮差,应该说诸葛亮在他之下,因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将。而诸葛亮呢?仅仅是一个军士罢了。

曹操只能笑或哭。任何时候,即使他被打败或即将死去,他也只能笑。他也非常重视人才。他不会放过优秀的人才,因为他不记得过去。即使是敌人的部下,即使是背叛过他的人,只要是有能力的人,都会好好利用他。因此,曹操的军营是一个人只能出来的地方。曹操不仅才华横溢,连他的部下也识字能干。

听了易中天的演讲,我认为他的评论是正确的。曹操是一位“奸雄”,一位“可爱的奸雄”。是他为三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6

观易中天《品三国》学习怀着对三国的向往之情,为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与智慧,我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主讲的《易中天品三国》栏目。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那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重生,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画龙点睛品三国,继往开来说三分。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在这里学到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不能前脚交了个朋友后脚就出卖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时是恨海。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打仗的方法,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7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曾经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品三国》这本书的讲解风格。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子龙,周瑜,鲁肃,当然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将会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人,说白了企业是办事的不是办人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说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就把这两样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

通过读易老师的《品三国》一书,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在自己的事业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我谢谢易老师带我的这些宝贵的财富!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8

当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再次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时,不得不说,这可比看三国演义有意思得多了。

此书中,作者不仅把好几本有关三国的资料都给结合在了一起,还增加了自己的想象,让三国中的人物都活灵活现,他们心中的想法也一目了然。同时,这本原汁原味的三国,就让我感觉到,想要了解历史,就必须读史书,而不是演艺。比如周瑜和诸葛亮,周瑜事实上并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病故的;而孔明先生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但是出谋划策、神机妙算就值得商榷了。

但在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对人物人性的描写,还有他们的一生。

如曹操,他出生于一个宦官家庭,却从小有着很大的抱负。当他在天下大乱之时,有两条路可以让他选择: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大概很多人都以为他天生是一个乱世枭雄吧,但你们错了,当初,曹操想当的是一个治世之能臣。在他还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时,就想要治理好自己所管辖的地方,甚至不惜得罪权贵,杀鸡儆猴。当关东联军时,他敢当马前卒去讨伐董卓,我们必须承认,当初曹操的确是一个心系汉室的人,只不过后来他发现汉朝再也扶不起时,他才离自己当初的抱负越来越远的。

还有一件事,就是曹操杀孔融,想必引起许多人的愤怒。但是,这也不能怪曹操,谁叫孔融是士族,而且只会说不会做呢?最让曹操愤怒的,还是孔融干扰了他的政治路线,还说他的坏话,就像你急着上厕所,有人却拉着不让你去,是可忍孰不可忍?当然只能把他干掉。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人物描写,甚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们心中所想相照应。当然,他们最后的结果,也自然是与他们的人生相照应。当我读完这本书后,不禁为不同的人生深深地感叹。

把书的内容总结起来,那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这可不是我的希望,我所希望的是,前浪不断地变成新浪。但历史的长河果真如此吗?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9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10

我早就常听人说起《易中天品三国》这一节目,起先,我其实不以为然,心想: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很多人都读过,而且以各种形式广为传播,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就连我这个中小学生都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还有什么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么多人对它津津有味,心想也许真有什么特别之处,很想一睹为快,然而紧张的学***我抽不出时间。

暑假里,**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国》,我总算有了一饱眼福的时机。嘿,还别说,真不错。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衰败下。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来,不仅让我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语言生动幽默,现场常常会有阵阵笑声,电视机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读过许多的书,查阅了许多资料,旁征博引,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不同于**《三国演义》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评价更令我耳目一新。

**《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端着个“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请、二请都没见到人,三请还在睡午觉,让刘备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几个时辰,这样写可以表达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但同时也表达出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为是,在外人看来几乎有一些不近人情。

但易中天教授却认为这样写有背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的精神,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襟怀天下,怎么可能是罗贯中笔下自以为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其实不是**中所写的那样,按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诸葛亮跟刘备谈了三次话,谈论天下大势的时候很投机,非常谈得拢,于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平天下。

罗贯中在书中所写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诸葛亮比他本事大,处心积虑公报私仇,一心要杀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隐患。诸葛亮一会儿设坛借东风,一会儿草船借箭,神机妙算,想方设法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结果他“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气得**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却认为周瑜是个心胸豁达的人,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吴国的都督,娶了吴国最美的女子小乔,和吴王成了连襟,国人称他为周郎,意思是英俊有为的小伙子,他官场得意,情场也得意,他什么都有了凭什么要去嫉妒诸葛亮呢?

我从一些**得知,当前社会上对《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褒贬不一,有人对它极为推崇,有人对它不屑一顾,也有人对它严加批驳。但我认为无论是罗贯中还是易中天,无论是写三国还是欣赏三国,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充分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眼前的幻觉所迷惑。矛盾并不可怕。其实,我们不会对这些矛盾的出现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它们是互补的,反映了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现更有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易中天教授谈吐不拘礼节,追求学术创新,见解独到,讲究雅俗共赏。正如《百家讲坛》栏目宗旨所说“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我觉得《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三国这段历史,不正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享受这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吗?

我们应该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让你的生活充满智慧!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11

《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谋士。

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而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一代枭雄也有缺点,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被魏国吃掉。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12

怀着对三国的向往之情,为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与智慧,我阅读了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撰写的《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书籍。

《三国演义》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部复杂的历史,是一个值得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真假不一,众说纷纭。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书籍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价是真的,因为他认为:

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易中天教授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不由自主地不知所措。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本书主要讲述三国时期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以及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的杰出成就或事业。

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这本书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和曹操。

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以孙权为首的江东集团,历经两代三代而建立:

创始人孙健,战略创始人,真正的领导者是孙权。江东集团前两位都是一流人才。可以想象,孙权也不是一个小人物。孙权,他是个有政治才能的人,是个老兵。

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虽然老练,但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极其突出,思维也非常敏捷,值得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不求甚解”,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

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

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现在是和平年代,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不能丧失。桃园友义这样一个通俗的故事,使我们当代青年以真诚的态度学习、对待朋友和统是。我们应该关注历史,向古人学习,向他们学习他们的智慧和知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 吕春红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13

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我倒不会傻B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啊!还谈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绝对称得上一个学者,也让电视,准确地说,也就是这个百家讲坛更深刻了。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牵出历史事件、牵出时势格局,而三国时代又岂是容你孑然独世的时代,于是从曹操谈起,揭起错综复杂的一张网,将三国众英雄一网打尽了。这与刘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似有同曲同功之妙。再说,易中先生是否扭曲历史或者言过其实了,我看未必,最起码比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或者过于偏袒蜀汉的陈寿的《三国志》要更可信一些;不过说起来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爱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连诸葛亮也是下意识地继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个大大的代表历史一定方向的创新家了。这一点,我倒觉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贱),性格(暴而疑),经历(艰辛)决定的,而不是说他就承担了什么历史使命,即使承担了,那也是历史发展强加给他的,要不他早就当上魏帝了,还能等到曹丕。

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脑中原先模糊的三国的复杂统将清晰了一起,一张人物事件谱让它越发清晰;朋友说,别用你易中天的理论和我谈三国,看,他还在不屑呢!我倒认为,品出来的三国,更吸引人兴趣啊!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14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国贼,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谋,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

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高兴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以上就是《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范例十四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584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