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精选。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要知道学生课堂反应也会在老师教案课件里体现出来。你是否在为不会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精选,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1】

这几天我们学习的是比例尺这一单元。虽然只是不难,但是和前面学习的比、按比例分配联系得比较密切,通过做题,又发现了以前在学习那些知识时的漏洞。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这一信息窗,教材呈现的是把求图上距离和画图结合起来的信息窗,我先讲的是怎样求图上距离,然后根据图上距离又讲的怎样画图。

由于前面刚刚学习了怎样求实际距离,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寻找求图上距离的方法。经过计算、比较,结果学生发现,先把给出的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成厘米好做,这样可以和比例尺的后项约分。教材给出的方法是用方程知识解决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虽然好理解,但比较麻烦。我给学生讲的是算术法。让他们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自己求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然后再根据公式计算。

画图这个问题在考试时还是考的比较多的,图基本上都难不倒他们,主要是学生不熟悉做这类问题的步骤。我给大家总结的是“一求、二画、三写”。一求,就是求出图上距离,二画就是画图,三写就是写出图上距离并写出对应的比例尺。经过做题,看题,我发现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还不是很好,需要经过不断的做题来加以巩固。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2】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尺》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反思、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使学生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整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拍照。

(1)师:同学们都拍过了照片,比较一下,照片中的你与实际的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想一想:这么大的一个人怎么会印到一张这么小的照片上的呢?

2.的确,生活中有时要把实际的大小缩小若干倍或扩大若干倍以后再画到纸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意义

1.小小设计师规划操场

(1)师:以前我们在学习测量时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8米,宽6米。好,同学们,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

(2)师:好!一起来读一下学习要求。

2.要求:

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

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完成后4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投影展示)

师:咱们先请这几位小设计师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师:请这幅图的设计师说一说你是怎们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比是多少?

图上的宽和实际宽的比是多少?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8厘米:8米=8:8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

**师:有没有化简后的比是不一样的?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设计的吗?

(我知道自己的画法错了,我是随便画了一个长方形,这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5、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师:看了你们的杰作,老师知道大家非常聪明!(指着图上距离)这些都是在图上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图上距离。(指着实际距离)这些都是实际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实际距离。这两个距离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比的形式,图上距离作为比的前项,实际距离作为比的后项)

师:那么最后算得的就是什么?

师:我们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就叫做——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是尺吗?那它是什么?是谁与谁的比

师:现在你知道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师: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3】

《比例尺》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我的感受也很深。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 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

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探究性学习得以保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要的知识准备,即学习任务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除应用题等知识基础以及分东西等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准备是解决问题并使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二是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探究知识,激发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三是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教师创设的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情境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都有丰富的显示背景,有利于学生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利用原由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解题策略:方法一是用份数的思想来考虑,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很形象,有几位学生还画了图;方法二是转化为份数乘法应用题;方法三是用正比例的思想列方程来解;可见,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元的,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4】

一、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

1、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二、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1、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2、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三、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1、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2、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5】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以上就是《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比例尺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540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