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系列五)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系列五)》,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白衣冠
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扩展阅读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一、实词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________________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________
(4)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
(5)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________
(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________
(7)请辞决矣:________________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说”同“悦”,高兴,喜欢。(2)“反”通“返”,回来。(3)“振”通“震”,惧怕。(4)“见”通“现”,出现。(5)“还”通“环”,绕。(6)“卒”通“猝”,突然。(7)“决”通“诀”,告别,辞别。(8)“奉”同“捧”,捧着
2.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终已不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左右既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秦王还柱而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诸郎中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古义: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2)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4)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5)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6)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示两种方向。(7)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8)古义:礼品;今义:货币。(9)古义:跑;今义:步行。(10)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方言中指中医。(11)古义:掷击;今义:提起。
3.一词多义
(1)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2)教乃今得闻教曲罢曾教善才服十三教汝织
(3)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王还柱而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计日以还
(4)资持千金之资币物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如姬资之三年
(5)图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图穷而匕首见不图子自归
(6)室拔剑,剑长,操其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今其室十无一焉
(7)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8)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夜深忽梦少年事
点拨 (1)动词,解除/动词,剖开,分割肢体/动词,解释/动词,解开/动词,解答/动词,解送,读jiè (2)名词,指教/动词,使,让/动词,传授,教授 (3)动词,回来/动词,通“环”,绕/动词,通“旋”,掉转/动词,归还 (4)名词,资财、钱物/名词,依据/名词,资历,资望/动词,积蓄 (5)动词,考虑/名词,地图/动词,料想,预料 (6)名词,剑鞘/名词,房屋/名词,家 (7)动词,受/介词,表被动 (8)形容词,刻毒/形容词,深刻/形容词,时间晚
4.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____________________
(2)函封之: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为谢曰:____________________
(4)樊於期乃前曰: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人居远: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使以闻大王:____________________
(7)太子迟之: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尽上指冠:____________________
(9)群臣怪之:____________________
(10)箕踞以骂曰:____________________
(11)秦兵旦暮渡易水:____________________
(12)乃欲以生劫之: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4)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8)名词作状语,向上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10)名词作状语,像畚箕一样 (11)名词作状语,早晚 (12)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二、虚词
(1)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之奈何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为变徵之声又前而为歌曰嘉为先言于秦王曰愿举国为内臣
(2)而荆轲和而歌又前而为歌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3)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今得闻教家祭无忘告乃翁
(4)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使工以药淬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以次进
点拨 (1)介词,被,表被动/介词,对/动词,整理/动词,做,担任/动词,发出/动词,作/介词,替/动词,做 (2)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3)连词,于是/副词,才/代词,你的 (4)介词,因为/介词,为了/介词,凭借/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按照
三、句式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________________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________________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________________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___
(6)群臣侍殿上者:________________
(7)燕王拜送于庭:________________
(8)使毕使于前:________________
(9)秦王购之金千斤:________________
(10)取之百金:________________
(11)欲与俱:________________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________________
(13)皆陈殿下:________________
(14)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________________
(15)皆为戮没:________________
(1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________
(17)事所以不成者:________________
(18)而卒惶急无以击轲:________________
(1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4)为判断句 (5)~(6)为定语后置句 (7)~(8)为介宾短语后置 (9)~(14)为省略句 (15)~(16)为被动句 (17)固定句式,所以……者,……原因是 (18)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无法 (19)固定句式,有以……,有用来……的方法
四、名句积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五、课文点拨
1.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点拨 做了四项准备工作。其中取樊於期的人头,是详写。因为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将军,这件“礼物”取之不易。而荆轲三言两语就激怒了樊氏,使其自刎献头。作者详写这件事,是为了表现荆轲能言善辩,也为后来荆轲能从容不迫地为秦武阳失态事进行辩解作了有力的铺垫。另外两件事,买匕首和找副手,是略写。因为办这两件事不能表现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所以略写了。从后文来看,还准备了督亢地图,那是现成的东西,所以此处连提都没有提。这样看来,记人的记叙文,记述详略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能表现则详写,否则便略写。
2.荆轲和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点拨 在准备工作中荆轲与太子丹在两件事上有分歧。其一,荆轲要用樊氏人头,而太子丹不忍心。这表现了太子丹既仁慈又侠义的性格。荆轲则从办成大事着眼,他认为这样做既报了樊氏的家仇,又解除了国难,樊氏是会献出生命的。这就表现了荆轲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其二,荆轲要等他一位朋友做助手,太子丹却疑心荆轲改悔不想去了,并且提出改派秦武阳去行刺。因为荆轲是一位义士,他是极讲信义的,因信义受到怀疑而引起他的暴怒。他在一怒之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带了秦武阳仓猝上路,从而导致最终失败。在这次分歧中也表现了两人一个极端重视信义,一个焦虑胆怯的不同的性格特点。
3.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请分析一下。
点拨 ①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4.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点拨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荆轲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只能以悲剧结局而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一、中心主旨
文章主要叙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的完整过程,以时间及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反抗强暴、扶弱救国、勇敢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二、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来写人物。
如太子丹和荆轲,就是放在秦、燕矛盾冲突的背景上来表现的;写荆轲,又是通过他与太子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的;最后,是通过与秦王的尖锐斗争来完成荆轲的性格塑造的。这些矛盾、冲突、斗争,都为人物的性格表现提供了空间,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2.生动传神的对话和神态描写。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面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性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3.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志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荆轲的机智勇敢。
4.精彩的场面描写。
作者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三、结构图解

荆轲刺秦王-行刺准备-信物、匕首、配备助手
-易水送别-怒叱太子、白衣相送
-秦廷行刺-计见秦王、秦廷搏击、被斩
四、文白对译
秦 将 王翦 破 赵,虏赵王,尽 收 其地,进秦国将领王翦攻破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赵国土地,进兵 北略地,至 燕 南界。军向北侵占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虏赵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28年,即秦
王嬴政十九年的时候。略地:掠夺土地。
太子丹恐 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 易水,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军很快就要渡过易水,则虽 欲长 侍足下,岂可 得 哉?”那么我虽然想长久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呢?”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
代对人的敬称。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长侍:长久侍奉。足下: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岂……哉:表反问。荆卿曰:“微 太子言,臣 愿 得谒之。今荆轲说:“假如没有太子跟我说的这番话,我也要请求行动。不过现在行 而 无 信, 则秦未 可亲 也。到秦国去却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微:假如没有。
愿:希望,想要。谒(yè):请,请求。行:(空手而)去。信:信物,指令人相信的证物。秦:指秦王。亲:亲近,接近。
夫今樊将军,秦王 购 之金千斤,邑 万 现今,那位樊於期将军,秦王正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家。诚 能得 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 地悬赏收买他的头。果真能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献秦王,秦王 必说见臣,臣 乃得有以报太子。”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夫:句首发语词。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购:重金征求。购之金千斤:状语后置,
即“以千斤金购之”。邑(yì):封地。诚:如果,果真,表假设。督亢:地名,在今河北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说:同“悦”,喜欢,高兴。有以:固定结构,有办法可以用来或有办法。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
 归 丹,丹不忍 以 己 之 私,而伤长者之意,愿 足来归附我,我不忍心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希望下 更虑之!”您另外再想想办法!”穷困:困窘,无路可走。以:介词,由于,为了。长者:特指樊将军。更:改变。
荆轲知 太子不 忍,乃遂 私见樊於期,曰:“秦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之遇将军,可 谓 深矣。父 母宗族,皆为 戮对待将军可以说太狠毒了。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没。 今闻购 将军之首,金千斤,邑收入官府做奴婢。如今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奖万家, 将奈何?”赏来购买将军的头颅,您打算怎么办呢?”乃遂:就,同义词连用。遇:对待。
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戮(lù)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死,其他人等收入官府为奴婢。将奈何:疑问句,(您对这件事)
将怎么办呢?樊将军仰天 太息流涕 曰:“吾每念,常樊将军仰面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些,常
 痛于骨髓,顾计不 知所 出 耳!”常痛恨到骨髓里,只是不知道有什么报仇的计策啊!”涕:泪。顾:表
轻微转折的连词,只是。痛:恨。轲 曰:“今 有一 言, 可以解 燕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解除燕
国 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 如?”国的祸患,并且能报将军的大仇,您看怎么样呢?”以:介词,用。者:句末语助
词。何如:固定短语,怎么样。樊於期乃前 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樊於期于是走上前说:“怎么办呢?”荆轲说:“希
 得 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 而善 见臣。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很高兴而好好地接见我。臣左手把其 袖,而右手揕 其 胸,然则将军之仇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就 报,而 燕国见陵之 耻除 矣。将军岂有意 乎?”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愿意呢?”
善:好好地。把:握,抓住。揕(zhèn):刺。见陵:被欺凌。见,这里是被动句的标志。“陵”通“凌”,欺侮。岂:疑问副词,是否、是不是。樊於期偏 袒扼 腕 而进 曰:“此臣樊於期脱下一只袖子露出肩膀,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正是我日夜切齿 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日夜咬牙切齿、搥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
自刎。割颈自杀了。偏袒:指脱下一只衣袖,露出臂膀。扼腕:左手握住右腕。此……也:表判断,这是……。切齿:
咬牙,形容愤恨的情绪。拊(fǔ)心:搥胸。乃今:犹言“如今”。闻教:听到别人指教。刎(wěn):用刀剑割颈自杀。
太子闻之,驰往,伏 尸 而 哭,太子听说了这件事,驾车飞快地赶过去,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哀。既已,无可 奈 何,乃 遂收盛 樊於非常悲伤。事已至此,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于是就收敛了樊於
期之首,函封 之。期的头,用匣子装起来。驰:使车马快跑。既已:同义复用,意为事已至此。收盛(chénɡ):收拾,装
好。函:匣子,此处译为“用匣子”,名词作状语。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 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取之 百金,使工 以 药淬 之。以 试匕首,用一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用它在人身上人,血 濡 缕,人无 不立 死 者。乃为 装做实验,血沾湿衣缕,人没有不马上死掉的。于是整理行装,准遣 荆轲。备派荆轲上路。
燕国有 勇士 秦武阳,年十二,杀 人,人不敢与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忤视。 乃 令秦武阳为副。正眼相对。太子于是让秦武阳做荆轲的助手。忤(wǔ)视:迎着别人的目光
正眼看。忤,逆。为副:做助手。
荆轲 有所待,欲与 俱,其 人居 远未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在远处,还没
 来, 而 为 留待。有来,因而留下来等待。所待:“所”字结构,指要等待的人。欲与俱:即“欲与之俱”的省略。
顷 之 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动身迟了,怀疑他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 以 尽矣,荆卿 岂 无后悔了,就再次请求他说:“日子已经没多少了,您难道没有去 意哉?丹请 先遣秦武阳!”的意思了吗?请让我先派秦武阳去!”顷之:不久。迟之:意动用法,以之为迟,觉
得他出发迟了。以:通“已”。 荆轲 怒, 叱 太子曰:“今日 往而不荆轲生气了,斥责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
反者,竖子也! 今 提一 匕首 入不测之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现在拿一把匕首进入险恶莫强秦,仆 所以留者, 待吾客 与俱。今 太子测的强秦,我停留的原因是等待我的朋友同去。现在太子嫌我迟之,请 辞决矣!” 遂发。动身晚了,那就让我向您告别吧!”荆轲于是动身出发。叱:呵斥。……者,……
也:表判断。竖子:骂人的话,犹言小子,没用的人。仆:自称。请:请求对方允许,表客气。反:通“返”。不测:难以预料,
表示凶险。决:通“诀”,诀别。
太子 及 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 冠以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给他
送之。送行。宾客:指门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为“宾客”的定语。白衣冠: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服戴白帽子,本送
葬用,这里表荆轲绝难生还。以:目的连词,来。至 易水 上,既祖,取道。到了易水河边,祭完路神,就要上路。
祖:古代饯行的仪式,即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取道:走到路上。高渐离 击 筑,荆轲和 高渐离敲打着筑,荆轲和着
 而 歌,为变徵之声,士皆 垂 泪涕泣。节拍唱歌,发出凄凉的变徵声音,送行的宾客都流泪哭泣。高渐离:荆
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后来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击打秦始皇没打中,遇害。
筑:一种竹制的乐器。变徵(zhǐ):古时音乐分宫、商、角(jué)、徵、羽等,变徵是角、徵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士:有特殊技能
的人,这里指门客。垂:挂。涕:泪水,用作动词,哭。泣:小声哭。又 前而为歌曰:“风萧萧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复还!”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萧萧:风声。兮(xī):古韵文
中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复 为慷慨 羽声,士 接着又唱出悲壮激昂的羽声调,送行的
 皆 瞋 目,发 尽 上指冠。 人都怒目圆睁,连头发都向上竖起来顶着帽子。羽:古时音乐七音中的一
种,声调激愤。瞋(chēn)目:发怒时瞪大眼睛。上:向上,动词。指:竖起来,这里有“掀、冲”等意。于是荆轲于是荆轲
遂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就上车离去,始终没有回过头来看一眼。就:这里是“登上”的意思。终已:副词,(直到)
最后,终、已同义。顾:回头看。
既至 秦,持 千金之资币 物,厚遗秦王宠到了秦国以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赠给秦王的
臣 中庶子蒙嘉。宠臣中庶子蒙嘉。资:钱财。币物:礼物。中庶子:官名,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蒙嘉:即武将蒙恬的弟弟。
嘉为 先言 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蒙嘉就先替(荆轲)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惧怕大王的威 不敢兴兵以 拒大王,愿 举国 为 内臣, 比势,不敢发兵来抵抗大王,愿意将全国上下的人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之 列, 给贡职 如(臣服秦国的)诸侯的行列里,交纳赋税和听任差遣就像秦国的郡 县, 而 得 奉守 先王之宗庙。郡县一样,只要能侍奉守护祖先的宗庙就行了。嘉为先言:古省略句,省略
了“为”的宾语“之”。振:通“震”。内臣:国内的臣僚。比:并,列。列:队列。给(jǐ):供。贡:贡品。职:赋税。宗庙:古代王室祭祀
前代帝王的地方。恐 惧 不敢 自 陈, 谨 斩 樊於期 头,燕王害怕,不敢亲自来陈说,特地砍下樊於期的头,
及献 燕之督亢之地图,函 封,燕王拜 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均用匣子封存好,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送于庭, 使 使以 闻大王。唯大王命 之。”礼送出来,派了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大王的吩咐。”自陈:亲自陈述。庭:
通“廷”。使使:派遣使者。第一个“使”是动词,第二个“使”是名词。以:目的连词。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语气。命:命令,吩咐。
秦王闻 之,大喜。乃 朝服,设九秦王听了这番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安排九宾大宾,见燕使者咸阳宫。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之:代蒙嘉的话。乃:于是。朝服:穿起上朝的礼服。设:布置。
九宾:古代外交上的一种隆重的礼仪,即皇帝接见外国使者时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咸阳宫:秦国宫廷的正
殿,说明这是最高级别的隆重的接见。
荆轲 奉樊於期头 函,而秦武阳 奉 地图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 以次 进。 至 陛 下,匣子,按次序进宫。走到殿前的台阶下,奉:同“捧”。以:介词,按照,依。陛(bì):殿
前的台阶。秦武阳 色变振恐, 群 臣 秦武阳脸色忽然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大臣们对此都
怪之,感到奇怪,振:通“震”。怪:意动用法,以之为怪。之:代指“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 顾荆轲回过头来
笑 武阳, 前为谢 曰:“北 蛮夷 之 鄙人,对着秦武阳笑了笑,上前对秦王谢罪说:“北方边远地方的粗俗人,未尝见 天子,故 振慑,愿大王少 假借 之,使毕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宽恕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使于 前。”能够完成他的使命。”谢:道歉。蛮夷:边远地区。鄙:见识浅陋。假借:宽容、原谅。毕使:完成使命。
秦王谓轲 曰:“起, 取 武阳 所 持 图!”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谓……曰:对……说。
轲既取 图奉 之,发图, 图 穷荆轲取出了地图捧着它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了,
而匕首 见。匕首显露了出来。奉:献。之:代“秦王”。发:打开。穷:尽,完。指将地图翻完了。见(xiàn):同“现”。
因 左手把 秦王之 袖,而右手持 匕首于是(荆轲)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出匕首向秦
揕之。王胸部刺去。因:介词,趁(机)。而:连词,不译。 未 至 身, 秦匕首没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
王惊,自 引 而 起, 绝 袖。大惊,自己挣着站起身来,挣断了衣袖。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扯断。拔秦王想拔
剑,剑长,操 其 室。剑还击,剑太长,只握住了剑鞘。操:握持。室:剑鞘。 时恐急,当时秦王又怕又急,
剑坚,故不可 立拔。剑又插得很紧,所以没能马上拔出来。恐急:又怕又急。剑坚:剑插得紧。
荆轲 逐秦王,秦王还 柱而走。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逐:追赶。还:通“环”,绕。
群臣 大臣们 惊 愕, 卒起不意, 尽 失其度。都惊呆了,突然出现这种意外的事件,大臣们都失去了常态。卒(cù):通“猝”,仓猝,突然。不意:没有想到,意外的事情。度:指平时镇定的气度。而秦法,群臣侍按秦国的法律,陪侍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 郎中执兵,皆陈在殿上的臣子,不能带一点兵器;各位卫士拿着兵器,都排列在 殿下, 非有 诏 不得上。大殿下面,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而:提起连词。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即“侍
殿上的群臣”。尺兵:指各种兵器。郎中:宫廷中的侍卫。陈:排列。诏:帝王的命令。方 急时,秦王正在危急之中,
 不及 召下 兵,以故荆轲 逐秦王,而 卒来不及宣召下面的士兵,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大臣们)仓猝之间惶 急 无 以 击轲,而乃 以手 共 搏之。又怕又急,又没有武器抗击荆轲,于是就赤手空拳地和他搏斗。方:正当,正在。不及:来不及。以手:用手。指赤手空拳(地搏斗)。
是时,侍医 夏无且以其 所奉药囊 提 轲。这时,秦王的医生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囊掷击荆轲。秦王方还 柱 走,卒 惶 急不知所为。左右 乃秦王正绕着柱子跑,仓猝间又怕又急不知道怎么办。大臣们曰:“王负剑! 王负剑!”就喊道:“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侍医:指侍奉秦
王的医生。提(dǐ):掷击。不知所为:不知该怎么办。负剑:背剑。指把剑推到背后(以便拔出)。负,动词,背。遂 拔以击荆轲,断其 左股。秦王于是拔出了剑来迎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以:目的连词,来。
股:大腿。其:他的。荆轲 废, 乃引 其 匕首 提秦王,不中,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投中,
中 柱。 秦王复击 轲,投在了柱子上。秦王又砍荆轲,荆被八创。轲被砍伤了八处。废:倒下。引:举起。
被:受。创(chuānɡ):伤。
轲 自 知 事不就,倚 柱 而笑,箕踞荆轲自己知道事情已不能成功,靠着柱子大笑,两腿张开,以骂曰:“事 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像畚箕一样坐着骂道:“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必得 约契 以 报太子也。”强迫你订立盟约来回报太子。”就:成功。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
是一种轻视对方的姿势。乃:是。所以:表原因。劫:强迫。约契:凭据。
左右既 前, 斩 荆轲。秦王 目 眩 良久。侍卫大臣们拥上前来,杀死荆轲。秦王头昏眼花了好久。既:已经,表一种动作已完成。目眩(xuàn):眼睛昏花。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ɡ) 戮没(lù) 谬误(miù)
B.偏袒(tǎn)扼腕(è)厄运(è)濡染(rú)怯懦(ruò)
C.淬火(cù)卒起(cù)忤视(wǔ)铁杵(wǔ)拊心(fǔ)
D.创伤(chuānɡ) 创办(chuànɡ)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
答案 D
解析 A项“亢”读kànɡ;B项“懦”读nuò;C项“淬”读cuì,“杵”读chǔ。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答案 D
解析 D项①②假如没有,③只是,④回头。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副词,是)
B.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
C.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我的,我们的)
D.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
答案 C
解析 C项乃:你的,你们的。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判断句,A、C、D三项都为定语后置句。
5.默写名句。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
(2)前事不忘,____________。
(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后事之师 (3)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持千金之资币物(金币)
B.唯大王命之(希望)
C.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先后顺序)
答案 A
解析 A项币:礼品。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而乃以手共搏之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①乃引其匕首提秦王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C.①嘉为先言于秦王②使毕使于前
D.①自引而起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代词,他,指荆轲。B项①副词,于是,就;
②副词,才。C项①介词,向,对;②介词,在。D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荆轲顾笑武阳 ②顾野有麦场
B.①既至秦②轲既取图奉之
C.①轲自知事不就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D.①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②佛印绝类弥勒
答案 D
解析 D项①断,②极。A项两个“顾”,回头看。B项两个“既”,已经。C项两个“就”,完成。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6分)
(2)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3分)
答案 (1)燕王确实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兵来抵抗大王,愿意将全国上下的人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臣服秦国的)诸侯的行列里,交纳赋税和听任差遣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只要能侍奉守护祖先的宗庙就行了。
(2)(秦王)于是拔出了剑来迎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
三、课堂延伸(24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5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涂:修整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指责
C.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事:侍奉
D.赵襄子最怨智伯怨:埋怨
答案 D
解析 D项怨:痛恨。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C.行乞于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 B
解析 A项副词,“原来”;连词,“却”。B项都是介词,“替,为”。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用在动词前,“……的情况”;“所以”连在一起,“……的原因”。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左右欲诛之 B.使形状不可知
C.漆其头以为饮器D.士为知己者死
答案 D
解析 A项左右:古,身边的侍卫;今,①大约,表概数,②表方位。B项形状:古,形体相貌;今,物体的样子。C项以为:古,以(之)为;今,认为。D项知己:志同道合、互相了解的人。古今义相同。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豫让“义不二心”的一组是(3分)()
①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②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③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②是襄子的行为;③是襄子称赞豫让的话;⑤是豫让说襄子的话。均不能体现豫让的义。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以前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但他后来到智伯那里,得到了智伯特别的尊重和宠幸。因此他后来报知遇之恩。
B.豫让为了刺杀襄子,想尽了一切办法,并不惜把漆涂在自己身上,使肌肤肿烂,吞下炭墨使声音变得嘶哑,从而让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
C.豫让的屡次刺杀,使得襄子大怒并列举罪过指责他的行为是违背道义、自相矛盾的,从而导致豫让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只好自杀而死。
D.豫让虽然没有杀掉襄子,但他自杀的行为还是让人感动。自杀那天,赵国志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答案 C
解析 “没有脸面活在世上”错,豫让是主动自杀以义报恩的。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3分)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4分)
(3)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2分)
答案 (1)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
(2)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3)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土地。赵襄子最痛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哎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知遇我,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身边的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辨认不出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被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而且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做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哎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做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愿!”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四、语言运用(13分)
16.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选择一位名人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5分)
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答案 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以他的选择来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除注意句式保持一致外,还应注意人物的选择,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如屈原、项羽、岳飞等都可以考虑。
17.语言表达有形象和抽象两种形式,不同的表达形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请在下列各小题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4分)
示例:形象表达:门前冷落鞍马稀。抽象表达:冷清萧条。
(1)形象表达: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抽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象表达:集思广益。
答案 (1)团结合作。(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解析 在语言运用中,语言表达的形象和抽象两种形式,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形象表达具有生动可感、幽默诙谐的效果,抽象表达具有思维严密、论辩严肃的色彩,具有概括性。二者之间,常常互为解释。在生活中注意收集和积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地选择词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18.仿照下面句子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续写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脚下而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天上的繁星,并不因为月亮就在身边而停止眨眼 云间的小鸟,并不因为雄鹰就在眼前而畏惧飞翔
②花圃的野花,并不因为牡丹就在身旁而放弃争艳 手表的秒针,并不因为时针就在身边而放慢脚步
解析 分析这道题的引领句,有三点值得注意:①从句式特点看,它由“……(甲事物),并不因为(乙事物)在(方位处所)而……”构成;②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③从事物间的关系看,“溪流”与“大海”、“小草”与“大树”是同类关系。前两点是题目要求提到的,而第三点容易被忽视。
五、随堂练笔(20分)
19.近年来许多考生把历史文化名人引入高考作文的写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原型,采用故事新编或其他手法写一篇作文,可以自选话题,自主立意,自选文体。
答案 略。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案(系列二)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从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荆轲,学习荆轲英勇刚直、果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测,把握文言基础知识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重点词
微太子言(假如没有)今行而无信(信物)
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
今闻购将军之首(悬赏,重金购买)今太子迟之(认为迟)
终已不顾(回头)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愿举国为内臣(全)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自引而起(挣扎)
二、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④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⑤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⑥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⑦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⑧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三、一词多义

①进兵北略地秦兵旦暮渡易水不敢兴兵以拒大王军队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
③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兵器、武器

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
②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私下、偷偷地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窘迫、走投无路
②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结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②为之奈何对
③乃为装遣荆轲准备④乃令秦武阳为副做
⑤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接近、趋向(上)
②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成功

①自引而起,绝袖指身子向上起(挣着)
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①秦王必说见臣接见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
③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凸现

①而伤长者之意情意、心意②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意料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思
使
①使工以药淬之使毕使于前让②使使以闻大王命令、派遣
③使使以闻大王见燕使者咸阳宫使者
④使毕使于前使命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返回②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①恐惧不敢自陈陈述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通“阵”、列阵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携带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投掷
四、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五、古今异义词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巧
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六、句式特点
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状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即“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②取之百金。
即“(以百金)取之③嘉为先言于秦王。即“嘉为先(于秦王)言”,蒙嘉替他先对秦王说④见燕使者咸阳宫。即“(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被)戮没。
判断句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省略句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丹)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今(吾)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5)(樊於期)遂自刎。(6)人不敢与(之)忤视.
(7)比(于)诸侯之列。(8)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9)(秦王)拔剑,剑长,(秦王)操其室。
(10)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殿)。
(12)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13)秦王复击轲,(荆轲)被八创。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教案(系列二)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从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荆轲,学习荆轲英勇刚直、果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熟悉《战国策》,了解文章背景。
2通读全文,理出结构层次。
一、导入
二、关于《战国策》
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三、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
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中国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柯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正音
虏赵王(lǔ)樊於期(wū)拊心(fǔ)戮没(lùmò)骨髓(suǐ)刎(wěn)
揕其胸(zhèn)变徵(zhǐ)濡缕(rú)偏袒扼腕(tǎnèwàn)惶急(huáng)
被八创(bèichuāng)箕踞(jī)
五、自己对照注释,阅读全文,理清层次:
1、把握情节:开端——刺的缘起(1——2)
发展——行刺准备(3——9)
高潮——廷刺秦王(10——17)
结局——荆轲被斩(18)
2、饱含感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六作业:
试着翻译全文,圈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教案(系列二)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教案(系列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从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荆轲,学习荆轲英勇刚直、果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
2.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
朗读读准
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
美读读出个性
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
2、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步,首先我们找同学翻译几个句子,看同学们掌握的如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可以解燕国之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重点讲解古今异义的词在翻译时的重要性。
3、很好,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第四步【析读】
今天我们的探讨的话题是《荆轲,他是一位英雄吗?》
我们或许会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可是还真的有人有不同的观点。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一步一步的来。
二、分析荆轲的形象和描写手法
问:首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从课文中看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典型的有表现力的句子。
1、引导学生说,再归纳,如
“荆丹会谈”一节:荆轲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城府深。
“荆轲叱丹”一节:荆轲刚烈。
荆轲贿赂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镇定,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左股被斩
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
还有与太子丹的比较,与秦武阳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取樊于期头,触动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
荆轲的“英勇壮烈”。
再如重点段落品读:
樊荆会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
(参考: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深谋远虑,善于辞令。樊於期: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义勇刚烈)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对话
请同学们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让他慷慨献身?
(参考: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易水诀别:看出荆轲是什么样的形象?(荆轲:为国为民从容赴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读本段。
“易水送别”从哪些方面突出荆轲的形象的?
(参考:用音乐和景物描写以及进行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表现人物的)
秦廷行刺:看出了荆轲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荆轲: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秦王:极尽丑态,外强中干,窘迫惶恐,狼狈不堪)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总结荆轲的形象:有智有勇有义
三、如何看待荆轲这一形象?(荆轲是英雄吗?)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这些无不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为之动容,可是千年之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宋代理学家朱熹,他们认为荆轲乃匹夫之勇,或愚蠢之人,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荆轲是英雄吗?
(一)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其实我们判定荆轲是不是英雄可以这样进行:
1、他爱国吗?这是首先判定的标准。结果不知道,到死都是个谜,所以不是爱国英雄。那么能不能是其他英雄呢?
2、有一部电影或许倒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张艺谋的《英雄》。他告诉我们,英雄可以不止一个。
3、他的行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吗?符合,六国皆欲杀秦。
那么这样,智勇义结合的荆轲我们称呼他什么?侠义英雄。(秦王:时势英雄)
四、总结:
上面我们了解了荆轲这个鲜明的形象,那么这个鲜明的形象是如
何产生的呢,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描写在我们写人记事类文章中经常要用,希望同学们注意学习这些描写手法,我们也将
在后面的学习中单独训练。
五、作业:
以“我看‘荆轲刺秦’”或“论英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
荆轲?英雄?描写手法
智谋、深沉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悲壮神态描写
环境描写
有勇有谋对比衬托
侠义英雄:智、勇、义
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33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