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无性生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能够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现象;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重点)
②举例说明常见的营养繁殖现象;说明嫁接成功的关键;
③描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难点)
能力目标
通过完成一种植物的扦插、嫁接或压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比较两大类生殖方式的特点,辩证地认识生命现象;
②根据无性生殖的一些知识,关注它的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重难点突破:
组织培养是本节课难点,首先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有关组织培养的知识,再结合七年级所学“细胞核的功能”及“克隆羊培育过程”,帮助学生领会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明确无论营养繁殖、组织培养,本质上都是由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决定的,从而攻破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花生、马铃薯、月季的茎、嫁接的仙人球等实物,小刀、装沙土的烧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1、展示图片:番茄马铃薯
2、提出问题:
①同学们喜欢吃花生吗?你知道花生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这种繁殖后代的方式是什么?什么是有性生殖?
②马铃薯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提示:在马铃薯种植的季节你知道家里是怎样种植马铃薯的?)(展示课件图片)
3、(展示课件图片:马铃薯番茄)你见过下面结马铃薯,上面结番茄的植物吗?
你想知道这是用了什么方法使马铃薯和番茄长在了同一株植物上吗?
揭示课题并板书:
第七节植物的无性生殖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
学生能说出规范、准确的答案,必要时给予纠正。
学生观看后,产生疑问:这是怎么种出来的?
通过复习引出不同于用种子繁殖后代的无性繁殖,为后面学习比较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作下铺垫,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通过“奇闻怪事—马铃薯番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4分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9—42页,观察4.1-36、4.1-37、4.1-38、4.1-40、4.1-41图片,思考这些植物的新个体是怎样产生的?
2、反馈提问:通过观察图片谁来说一说这些植物的新个体是怎样产生的?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
3、这些植物新个体的产生与花生新个体产生一样吗?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多媒体展示)
归纳总结:什么是营养繁殖?
什么是无性生殖?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分别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的。
例:马铃薯用块茎,藕、姜用根状茎,大丽菊用根……
这些植物的繁殖是通过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后代,而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的结合。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及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出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概念。
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教师通过点评引导,总结出无性生殖的特点,进而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完成无性生殖概念的学习。
自主
学习
主动
探究
(2分钟)过渡:>营养繁殖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用植物的茎进行扦插、嫁接和压条等方法来培育果树、花卉和蔬菜等经济作物。这些方法与用种子植物繁殖后代相比有什么优势?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9--42页,小组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标出重要概念和重点词语。(课件展示问题)
问题:什么是扦插?嫁接?压条?哪些植物可以用扦插、嫁接和压条的方法繁殖后代?
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分组活动、讨论、分析并总结。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及探究的欲望。
组织
交流
点拨
构建
(18分钟)
小组展示:现在各小组将你们的小组学习的结果与大家交流吧。
1、动动手:根据桌上实物完成月季的扦插。
2、什么是扦插?(课件展示图片)
点拨:①说一说你在在扦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②能否用一句谚语总结扦插?
③哪些植物的繁殖可以用扦插的方法?
过渡:>对于扦插不易成活的植物我们可以用压条的方法繁殖.
3、什么是压条?
点拨:
①为什么要把树皮剥去半圈?
②扦插不易成活的植物为什么可以用压条的方法繁殖?
③哪些植物可用压条的方式繁殖后代?
过渡:>(展示课件:最牛的菊花图片)观察图片最牛的菊花,用什么方法使这株大立菊开出513个品种的花?
4、什么是嫁接?(课件展示图片)
枝接芽接
点拨:明确嫁接概念后教师以问题串形式点拨。
①把一种植物体的枝条或芽,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芽或枝我们叫什么?另一个植物体叫什么?
②把芽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的嫁接叫什么?把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的嫁接叫什么?
③要想使他们成活应该怎么办?
④哪些植物可以用嫁接的方法来繁殖后代?
考考你:(展示嫁接的仙人掌实物)
(1)指出图中的“接穗”和“砧木”。
(2)随着“接穗”的不断生长,其颜色会逐渐变成“砧木”的颜色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挑战自我:把果实大、味甜但抗病力弱的水蜜桃的枝条嫁接到果实小、味酸但抗病力强的毛桃树上,水蜜桃的枝条上将来会结出什么样的桃子?
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学习,说一说用扦插嫁接和压条的方法来繁殖后代与有性生殖相比有什么优点?
请你出主意:小明家的桃树林产量较低,品质欠佳,想尽快引进肥城蜜桃。小明想请你帮他分析一下用哪种方法既经济实惠,又收益快?
A.种子繁殖
B.全部换栽
C.果枝嫁接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间交流。
学生利用所给出的器材练习月季的扦插。
学生思考、总结并回答。
斜插(与地面成45°)插入土壤中部分要削成斜面、带有芽、温度适宜
“无心插柳柳成荫”
杨、柳、葡萄、月季、蔷薇……
学生思考回答。
有利于促进根的形成
母体可以为枝条提供营养物质,有利于成活。
石榴、藏报春、夹竹桃、桂花等。
看图,图上的菊花使之惊奇。
学生回答。
嫁接:是直接把一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
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接在另一植物体上的芽或枝条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
嫁接的方式枝接和芽接。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
苹果、梨、桃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点拨总结出:嫁接好处是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且繁殖的速度快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结出果实大、味甜的水密桃。
学生分析总结:
繁殖速度快,产生的新个体能保持母体的原有特性。
学生分析解释原因,得出最佳方案。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利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民间谚语巧妙点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因为扦插不易成活的植物可以用压条的方法繁殖.调整教材顺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
适时点拨把问题细化,突破重点。
扦插、嫁接、压条这些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有利学生的认知
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
通过以上学习对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作简要总结。
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迁移能力提升(8分钟)
过渡:>以上都是比较简单传统的无性繁殖方式。人们还利用无性繁殖的原理,研究出了组织培养技术。
播放组织培养视频
提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组织培养?
2、植物组织培养应在什么样条件下进行?植物的哪些组织可以进行组织培养?
3、为什么可以进行组织培养?
点拨:出示图片:回忆克隆羊多利的培养过程。
指出生物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含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在离体条件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产生完整的生物体。
4、组织培养的优点?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思考,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培养的操作和原理,是本节的难点,通过观看视频和教师点拨突破本节难点。
课堂小结(2分钟)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学习了有关无性生殖的知识,领悟了两类生殖方式的本质区别,明白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达标检测(3分钟)课堂达标检测题:
A类:
1、不需要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相结合的生殖方式是。
2、一棵苹果树上能结出“国光”“红富士”不同品种的苹果,采用的技术是
3、利用植物体上的活细胞,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成试管苗,再移植到土壤中培养成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技术叫。
B类:
现有两种梨:一种是杜梨,它的果实小,味道涩,但根系抗病力强;一种是鸭梨,它的果实大,味道甜,但根系抗病力弱。如何才能获得根系抗病力强、结出的果实既大又甜的植株呢?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培养方案。
课下作业:
选一种植物进行嫁接实践操作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并及时互纠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既能让程度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能让程度稍差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选一种植物进行嫁接实践操作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动手能力。
板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年级生物上册4.2.3《鸟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共2套济南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三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知识目标:
1、描述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常见的早成鸟和晚成鸟。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鸟类育雏的行为,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培养学生关爱鸟类的情感。
本节课教学过程是通过对各种鸟类的求偶方式不同的表演,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学生对鸟类比较熟悉,但对鸟卵是如何适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还比较模糊。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鸡卵,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在相互交流中获取知识,进而归纳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明确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重点:鸡卵的结构,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难点: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对环境的适性。
1、老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课前准备。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一个鸡蛋、一个碗和一双筷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动物求偶方式的视频
2、问:通过观看表演,思考从中感悟到什么?
引入新课
3、同学们阅读P61——P62分别找出鸟类繁殖行为的五个过程。
总结:鸟类是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质疑:鸡蛋大家都吃过了,你能说出鸡蛋的大致结构吗?
4、组织学生观察鸡卵的主要结构,同时看课本P64并思考以下问题。
(对照书认识鸡卵的结构)
提示:蛋壳不能乱扔,以保护校园环境。
思考题:
(1)鸟、鸡卵都比较大,而且有硬的外壳或卵膜,这有什么作用?
(2)鸡、鸟卵的哪些结构特点适合陆生生活环境?
(3)补充繁殖行为的两个过程。
5、鸟类繁殖行为过程(补充两个)
占区----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6、建议参观养鸡场和观察孵化鸡卵
注意: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翻蛋和照蛋。
7、比较昆虫、青蛙、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并完成练习。
8、简要分析不同生殖和发育方式对环境的适应性。1、观看视频
2、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3、小组讨论后答:占区----筑巢----求偶----交配----产卵
4、小组认真观察、表述交流、补充说明、得出结论
讨论:
A、描述鸡卵的形态结构。
B、雏鸡是由鸡蛋的哪些部分结构发育成的?哪部分结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C、判断你所观察的鸡卵能否孵出雏鸡,为什么?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分析说明进一步掌握鸡卵的结构,
5、孵卵----育雏
学生思考
学生练习
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生物种类生殖方式发育方式
昆虫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两栖动物
(青蛙)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多为变态发育,(在变态发育中,幼体离不开水)
鸟类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受精卵经孵化发育成雏鸟,雏鸟发育成鸟,)没有变态发育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生物上册4.1.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共2套济南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绿色开花物的开花、传粉和受精之后,对植物一生的进一步探索,其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了解花受精以后是如何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花的各个部分将要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哪个部分;种子主要结构又有哪些,各部分有什么作用。本节内容主要通过“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实验活动,在强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活动,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最后介绍了种子的各种营养物质,来加深对种子的认识。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后面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对于种子的结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按照一定的顺序解剖和观察菜豆、玉米种子,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1、根据有关示意图准确描述花粉粒萌发和受精过程,说明在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认识种子的主要结构,能够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识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获取知识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果实与种子形成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体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
1、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2、认识种子的主要结构;识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难点:
探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观察种子的结构。
教学突破: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后面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对于种子的结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按照一定的顺序解剖和观察菜豆、玉米种子,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对“受精”“中央细胞”“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教师准备:
挂图、课前指导实验小组观察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变化。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实验小组观察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变化。
一、创设情景
复习上节课的受精内容,并画出示意图。当双受精完成后,胚珠、子房才开始发育,这时花的其他结构又发生什么变化呢?
反思:由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为教学开一个好头。
二、讲授新课
(一)果实和种子的发育
1、请同学们依据学习目标和导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勾画主要知识点。并用红笔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2、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导学问题”的答案,发挥合作精神,统一好答案。3、疯狂记忆基础知识。(A层同学全面理解和掌握;B层同学基本理解并掌握;C层明确答案,初步理解和记忆知识)。
阅读课本第13页和14页,回答下列问题:
1、传粉和受精作用完成后,、、以及雌蕊的和一般都逐渐凋落,雌蕊的却慢慢庞大起来。
2、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由于细胞的__、_和,子房发育成,子房壁发育成,胚珠发育成,受精卵发育成。
3、小组合作,探究解惑:
1、各小组同学预习自学中不理解的知识,相互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尽可能使每个同学把所要学习的知识都搞明白,并构建知识网络。先对桌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小组讨论,要体现A帮B,B帮C的互帮互学原则。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问,展示到黑板上,由全体师生共同解决。
2、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珍惜时间,及时解决问题,不要谈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1)根据课本P13页的实验,试分析果实不断长大的原因?
(2)在课本P13页的实验中,除排水法外,你认为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探究果实体积的变化?
(3)胚珠的数目与种子的数目有什么关系?
(4)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为什么会逐渐增大?
(5)
(二)种子的结构
小组合作,探究解惑:
1、捏一捏浸泡和未浸泡的菜豆种子,经水浸泡的菜豆种子有什么变化?这有什么意义?
2、轻轻地剖开大豆种子的种皮,对照课本16页,认识大豆种子的结构。
3、纵向切开玉米种子,将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切面上,发生了什么现象?玉米的哪一部分变蓝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4、对照课本16页,认识玉米种子的结构。
5、比较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有何异同?
菜豆种子玉米种子
相同点
不同点
6、什么是双子叶植物?什么是单子叶植物?各举几个例子。
7、让学生尝试区分我们常食用的下列食物是果实是种子还是种子的一部分。
大豆、玉米、西红柿、西瓜、西瓜子、葵花瓜子、小麦、水稻、大米、桃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花在传粉和受精以后,花的各部分的变化情况,明确果实是由雌蕊受精的子房发育而来的。通过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体积的变化,使大家知道果实每天都在膨大,学会科学探究方法;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了解了种子的主要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功能,对植物种子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明确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也是植物体的幼体。通过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同学们知道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学会观察方法,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章来源://m.jab88.com/j/1458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