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必备」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反思,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生命花树》中,抓髻娃娃位于画面中心,在奇花异草的簇拥下,手持象征富贵的牡丹花,两只寓意长寿的鹤在空中飞舞,给画面增添了雍容华贵的喜庆气氛。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瑰宝,据考证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有个特别招人喜爱的想象就是(抓髻娃娃)。民间传说,抓髻娃娃能(镇住妖魔鬼怪)能让(家族多子多福),所以他深受人们喜爱。
剪纸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希望同学们能“传承民族艺术,剪出美好生活。”
剪纸的特点:
⑴、对称式构图,使画面饱满、充实。
⑵、采用阴刻、阳刻、混合刻等表现手法。
⑶、使用“隐喻”的手法表达情感。
如:“牡丹”寓意富贵、荣华;“鹤、桃、松”寓意长寿;
“鸡”寓意吉祥;“蝙蝠”寓意幸福;“喜鹊”寓意喜庆。
以下内容是对本课的思考与拓展教学的反馈
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们不只局限于课本仅有的这一幅作品的赏析学习,我们将在拓展学习与思考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民间美术剪纸的魅力与生活气息。因此我们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剪纸在我国历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风貌,领略民族艺术初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以激发传承民间艺术的情感。
通过本书与以往的学习《百变团花》、《吉祥图案》、《剪纸中的阴刻阳刻》等课,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但如何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出发把握教材脉络?如何达成让学生更好的解读剪纸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这一目标?通过多次研读教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挖掘人文内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才能让他们获得持久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孩子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例如:我们可以歌曲《蝴蝶妈妈》以苗族古老传说为创作背景,婉转的曲风正与南派剪纸的风格相得益彰。借这首歌来导课,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同时,艺术的“通感”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南派剪纸的风格。
2.巧用媒体,构建高效课堂: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本节课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突出以下教学重点:
(1)课件出示:库淑兰剪纸《抓髻娃娃》与苗族剪纸《蝴蝶妈妈》
通过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感受《抓髻娃娃》(北方农村的保护神)、《蝴蝶妈妈》(苗族人的祖先)不同的形象特点,感知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感悟多样的艺术风格,体现“综合 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
(2)出示课件:
纵向梳理教材脉络,回顾小学阶段所学的剪纸知识:
表现形式内容 : 剪纸纹样表现手法:
《百变团花》 中心对称式剪纸
《生命花树》 不对称式剪纸
《抓髻娃娃》 轴对称式剪纸;
《吉祥图案》 涡纹柳叶纹混合刻;锯齿纹(以谐音表达寓意)
《剪纸中的阴刻阳刻》 圆点阳刻:线线相连; 月牙纹阴刻:线线相断
3.问题学习,引导自主探究:
从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远比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间接经验要深刻的多。大胆尝试中的“失败”比墨守陈规中的“成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
(1)出示教师示范作品《抓髻娃娃》,
设问:“这幅剪纸的表现形式与以往什么不同?
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试制作吗?”引入二方连续剪纸的学习。
(2)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折、剪方法。
(3)大胆尝试:任选一种剪纸纹样,尝试制作二方连续纹样。
(4)汇报成果:
(5)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作品,找出失败原因。
(6)形成经验:留好连接点,保持连续性。
4.立足生活,发展审美想象:
艺术源于生活。“剪花花”也正因为植根于劳动人民深厚的土壤中,才能开得如此鲜活。
怎样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作富有童真童趣的二方连续剪纸作品?我找到了“花朵 ”这个切入点,鼓励他们以“花朵飘飘”,表现六年学习生活中最真切的友情,最难忘的故事。学生的奇思妙想的作品,带给我莫大的惊喜,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孩子们用“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为传统剪纸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周五是我的美术公开课,这节课我讲的是“线的表现力”,本节课是以锻炼孩子用线的能力以及对各种不同线条的运用组合为主,是以培养孩子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作画习惯,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就是大部分孩子对线条的运用和组合都比较好,利用PPT中大量的图片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让他们深入的观察,观察出每幅图片的不同之处,这个地方学生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也非常感兴趣,然后是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帮助老师变换线条,这也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个环节,然后到讲解的过程,作画的过程,孩子们都非常认真,自我感觉教学过程比较完整。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因为之前孩子们完全不知道讲什么,以至于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所以在回答问题上积极性不高,因为一节课的时间太短,又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完成课堂作业,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略显仓促,很多细节的地方没有讲的很细致,范画也没有很细致的去画,课堂作业完成率不是很高,很多同学都需要课后去完成,总体对这节课不是很满意,整体感觉就是仓促。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这次的经验,在备课的时候少备,多给同学们时间练习绘画,再就是加强板书的练习,加强和学生们的互动。
游乐场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也是小学生最想去的地方。小学生对游乐场充满了向往。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点,今天上了《游乐场》这节课。
我将本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能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游乐场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2.尝试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绘画内容。
大部分小学生都去过游乐场,对游乐场中有哪些事物、设备非常了解,有一定的经验。整个活动较顺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也能结合自己的游玩经验进行绘画,内容较丰富。
活动第二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我看见的、心目中的游乐场。我认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幼儿在这一环节中非常积极,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的见闻。有的说到像大转盘一样的摩天轮,有的说到旋转木马,有的说到好玩的滑滑梯,有的说到刺激的过山车,有的说到荡秋千,有的说到马戏团。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回忆了自己的经历,同时也丰富了其他学生对游乐场的认识,为下面的绘画活动打下基础。
孩子的想法是无穷无尽的。教师让学生自由讲述,丰富了学生的经验。虽然也为学生提供了范画,但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绘画自己喜欢的游乐园,非常棒!
当然,在活动中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发现个别学生在涂色方面还不够好,教师需加强个别学生的涂色训练。在活动中也要注意个别差异,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
《画中的线条》教学反思
今天我还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不同的线条表达不同的情绪。并让所有的孩子都上黑板上来画。经历这一环节后,学生对线条的理解更进一步,尤其是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运用这种线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在局部临摹中把握的比较准确。
第二课《恐龙世界》教学反思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犬难”,也许正是因为没有见过真正的恐龙,学生制作起恐龙来还真是放得开手。造型大胆多样,色彩鲜艳夺目,动作生动精致。
《我们的社区》教学反思
虽然每天从自己家楼下经过,可是许多学生还是只能说出,不能画出自己社区的景象。看来最熟悉的景色如果不留心观察也会是熟视无睹。借此我向学生展示罗丹的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第四课《会动的线条》
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情的重要要素,而线条的波动能带给人不同的运动感受,线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感受具有动感的线条的表现方式和视觉冲击,体验线条造型的美感。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线条运动的规律,画面上的事物能够用会动的线条来表现。但由于养成的绘画习惯,动感还不够强,今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强调,多练习。
《候鸟的乐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各种鸟的动态,样子,和颜色。首先我们采取欣赏鄱阳湖的各种鸟来导入,真实的看到实物鸟,进一步加深印象。老师示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学里可以看到鸟的基本画法,头、身子、连接的脖子、四肢等。还有这样画非常简单。你只要想好鸟的动态,按这方法一会便会画。
我自我感觉这堂课还算可以,我所要教的、说的,还有师生的佩合还算好。甚至有些学生答的很到位。后面更投入,前面有点紧张,不够放松,。说到这缺点,自己没什么笑脸,没什么教态,以后在这些方面我得向邹校学习,她的表情非常丰富。最后作业效果还算可以,时间再紧凑点就更好。上完后,就能感到自己上的怎样,特别是你一说学生就能回答到位,你的激情就会更高。
课后老师的评价与自己的感觉基本一样,在想,下次一定准备充分点,我的经验是一定要有自信,心情的自信让我的这一课在我心里取得了胜利,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好的经验和意见。
教案包括教材简要分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练习设计等内容,身为新入职的老师,我们应该全身心写好一份教案。教案的取材内容要合理,需切合课程宗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数学三年级教案反思”为小编收集整理,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今天上完了除法验算,感觉效果还不错。我校三年级96位同学,我首先创设了4人吃一块蛋糕,共有96人,需要多少块蛋糕,派一位同学做采购员,解决需要几块蛋糕的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想当采购员,很快列出除法算式得出需要24块蛋糕。好,同学们采购了蛋糕,那我怎么才能知道这24块蛋糕是否正好给我们大家吃呢?学生说检验。很好,请大家做一做小小检验员,算一算,24块蛋糕究竟够多少人吃。孩子又通过244=96(人),算到了确实够96人吃。这就证实了我们采购员采购正确了,刚才的检验过程就是除法的验算!
在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教学中我这样安排:三(2)班50人,要分成4人小组学习(正好此前我还没有分4人小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剩几人?学生通过除法,很快算出可以分成12组,还剩2人。同样,我们来检验一下,你们的分组是否正确(12组多2人是否我们全班50人),请你们已经形成的4人小组按顺序站起来,12个四人小组依次起立,还没有说完,学生就在说,对的!对的!我们12组就是48人,再把邢雪枫他们2人加起来就是50人!我赶紧接着问:那你们知道该怎么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吗?124+2=50
到此,我再让学生打开书本,花3分钟自学例题,并分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种情况总结抽象出除法验算的一般方法。
接下去就是巩固练习,感觉效果还不错。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纸片演示吃掉的过程。
3、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表示?(1,)
(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4、教学第3个问题:1减几分之几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⑴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⑵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⑶巩固练习1-1-1-(指名让学生板演)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第100页做一做的题目。
(建议:第1题学生做题后,让中等生或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对于说对的同学给予鼓励。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评,最后选加减法题各1--2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看图计算
3、小测所学,反馈成效
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设计说明: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蛋糕还剩下多少?1-=-=
相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填空
(1)3/4里有()个1/4(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4)5/9里有()个1/9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19.html课前思考:
本课通过综合复习和练习巩固本学期的知识。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进一步深化基础知识,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不足或薄弱的地方,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解决问题技巧的培养,进一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课后反思:
本次是对学生全面的一个检测,检查学生掌握书本基础知识的情况,主要是对书本上十个单元的一个综合的练习,因为是基础的,而且比较粗浅。所以从学生对整张练习的作业情况来,掌握的比较好,没有出现大问题的学生。但不排除有及个别学生的掌握不是十分的理想,对部分知识的灵活性是有所欠缺的。在今后的练习中应加大对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适当给于延伸拓展的练习。
课后反思:
本次测试是一次综合性练习,难度不大,学生完成的情况还可以。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正确口算,列竖式计算的情况也不错。但从此次练习中也能看出学生的估算水平有限,判断得数是三十多这一题,学生错选或漏选的很多。学生读题还是不够仔细,填空题:从8、0、5、2、3这5张卡片中选出4张摆出一个四位数,其中最小的是(),最大的是()。错误率很高,部分学生没有看清楚是选出4张卡片,所以填的数是五位数。看来,学生的考试习惯还得好好的培养。
课后反思:计算题竖式计算中,个别学生存在书写不规范的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的题目可以两部计算的引导学生进行两部计算,并理解题意。例如,9、校园里有杉树24棵,松树的棵数是杉树的3倍。杉树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杉树与松树少多少棵?和11、可乐每箱24瓶,一瓶4元。买3箱这样的饮料一共要付多少元?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三年级上册估算教学反思(系列3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确的估算。
本节课始我首先复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不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由于他们之前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估近似数”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学生很快就发现还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因素估成近似数”,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
“估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还增加设计了应用估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反馈效果还不错。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关于估算的几点思考:《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从三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要靠老师持之以恒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除了让学生学习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形成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的意识外,在计算教学中也要重视让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例如,在教学精确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计算结果的范围;在精确计算之后与估算结果对比,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等。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精确计算结果的习惯,体会估算的价值。
仿照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设计,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称得六筐石头的重量分别为328、396、354、375、309、367千克,要求学生估算大象的质量。出现如下几种情况:1、精算(很多),2、先精算出准确值再四舍五入,3、300+400+350+400+300+400=2150,4、300+400+400+400+300+400=2200,5、330+400+350+380+310+370=(比较多)。无一人用乘法估算,老师的再三启发:有没有比较简单的估法,老师想看到一种简单的估算方法!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一个学生想到了400乘6等于2400。我如获至宝,马上请他抄在了黑板上,然而全班学生都认为这样估算是错的!原因是没有一个重量是400千克,都比400小,差距太大。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不是有这么多用乘法估算的吗?400×6(大估),300×6(小估),350×6(中估)。我们普通老师的课堂上怎么一个也没有?好不容易启发出一个大估,全班同学都认为是错的!我们的课堂咋了?我们的学生咋了?是教师的引导出了问题?
静心思考,应该是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生把估算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的。而估算的价值在于方便、快捷,我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我们是为了简便而估!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才接受了400×6这种估法。看来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估算的目的和价值。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内容,写好教案都有哪些要点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活动,其中活动二是课程图标设计课程。图标设计是从每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形式、工具等特征入手,抓住形象表现为主,文字符号色彩象征为辅的设计要素组成的图案,形象的表示一门课程,由于本课的内容较多,所以我请同学们进行了分组合作,两人一组,分工设计课程标志,后画成一幅完整的课程表。本课的难点在于图标的设计,针对这个难点,我先请同学们欣赏课本上出示的范作,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讲这是画的哪一门课程?你是怎么猜到的呢?通过这样的分析讲解同学们发现设计要素——我们可以通过用字母表示课程的方法,也可以用本课的学习活动来表示,还有一些学科有非常显著特征的'学具,也可以表示这门课程。通过同学们的分析训练解决了这个难题。在教材中展示了一份中规中矩的正方形的课程表,但在收交作业时我发现了一位同学的作品非常特别,画了一辆巴士车将巴士分成二层,画了五个窗口,每一个窗口表示一天。这样的构图形式非常的别致、生动,让我大开眼界。
三年级的这册课本,我教了好几届的学生,还从来没有出现过用这种方式去表现课程表的,这也是老师没有想到的一种创作手法。这给了我一些有趣的启发,于是我在其他班上这一课时对同学们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请同学们想一想,除了长方形的中规中矩的课程表的样式之外,我们还能想到哪些有趣的课程表的展示方法?抛砖引玉后,我发现同学们的思维非常的活跃有的同学把课程表画成小花的样式,有的同学把课程表画成彩虹,每一种颜色代表一天。在接下来的作品展示中同学们展示出了他们超强的想象力,展出了形式各样创意无限的课程表。同学们的创造力让我惊讶,让我反思。我们经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孩子们就是最棒的老师!
《我的喜怒哀乐》一课是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神态,教学时间为两课时:一课以线描写生为主,一课以色彩表现为主。第一课时学生都能对着镜子或照片用线描的的方式画自己。在第二课时的作业要求学生用一种合适的色调画自己的一种心情。在作画时,学生就说:“为什么要涂上那么多的颜色?”学生马上在座位上唧唧呱呱地议论开了,于是,各种答案出来了:“涂上那么多的颜色。就看起来漂亮啊!”“我看那是乱涂。”面对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能注意到作品表现的细节,这是可喜的。那么需要对学生解释这是环境色、固有色、光源色等概念吗?我犹豫了一下,对学生说:“那么我们就来互相观察同桌的脸,看看你能找到几种颜色?分别是什么颜色?”学生们又开始激动起来:“我找到了x。”“我找到了粉红色。”“我还找到了青色。”“我找到了有点像咖啡的。颜色。”“我找到了*。”“她的脸上有很多颜色呢。”
经过观察,学生敢大胆地运用色彩进行表现了。
课后,我想:今天我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不错,可是在备课时我有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过“为什么要涂上那么多的颜色?”这个问题呢?显然我是没有想过的。所以虽然我用很好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就让学生欣赏自画像系列作品,如凡高的作品等。通过欣赏讨论评述研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用各种丰富的色彩来表现人物面部表情的原理。创作时非常自然地运用多种颜色来表现了。
《画中的线条》一课,其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线条的作用力和表现力,学习运用对比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充分地感受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无穷魅力。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教学中我通过语言的提示、摸不同质感的物体(粗糙的树干、丝绸)等各种感官上的刺激设计一些练习,要求学生画出有情感的线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如“刚强有力的线条”、“温柔的线条”、“奔放的线条”、“平静的线条”、“烦躁的线条”、“潇洒的线条”、“犹豫的线条”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线条的无穷魅力表现出不同线条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线条是最基本的美术造型语言,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
理解线条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让三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不同线条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上课时我准备了几件物品,如铅笔,树枝,树叶、苹果等让学生用线表现出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感性地认识线条,感受线的魅力。在课堂中我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参与有趣的美术游戏,增加了直观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彩线贴画》:
我这一节课优点在于教学比较紧凑,比较简练、明确。重在充分发挥学生以小组合作创作的精神。课堂上,我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没有想到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语言也运用的比较好,对优秀的作品的感受和想法,对其他学生的作品观点和看法,能够清晰的表达清楚。我也能把握整个课堂一直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之中。本节课中我能融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关注、鼓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学会用彩线制作贴画的方法,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评价鼓励,充分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调控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我能行、我最棒。此外,本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本课展示作品的时候,应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充分的时间去展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反思整个课堂,感受自己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还需要加强,教学语言有待于进一步简练和提高。多向其他教学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使自己早日成长。
【学习内容】
人教社美术课本第九册。
【学习目标】
学科目标:学习人物肖像的画法,了解人物表情的变化,掌握人物表情的画法,学习观察人物表情,学会画人物的表情。
作文目标:养成在课堂中观察体验的习惯,学习观察人物表情,练习写人物外貌。
【听老师说】
1、我们复习一下人物脸的画法。画人物的脸要注意三庭五眼:三庭就是说脸的长度比例,把脸的长度分为三个等分,从前额发际线至眉骨,从眉骨至鼻底,从鼻底至下颏,各占脸长的1/3。五眼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形长度为单位,把脸的宽度分成五个等分,从左侧发际至右侧发际,为五只眼形。两只眼睛之间有一只眼睛的间距,两眼外侧至侧发际各为一只眼睛的间距,各占比例的1/5。
2、这节课我们将练习画人物的表情。每天我们都看见各种表情的脸,你注意到他们的区别吗?
3、我们先欣赏一下卡通漫画中的人物表情。这是一张安静的脸,这是一张写满忧伤的脸,这是一张充满怨恨的脸,这是一张洋溢笑容的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恨离愁都写在脸上。同学们在生活中应该仔细观察人物的脸。
4、我们再看同一张脸的三种表情:这是一张清秀的脸,瓜子型,眼睛自然的睁开,眉毛舒展着,嘴巴小巧,微露出洁白的牙齿,一脸的平静,这是我们经常看见的一种表情,也是我们脸上经常呈现的一种表情。再看另一种表情,眉毛往中间聚拢,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开着,这是发怒的表情;接下来这张脸有什么变化呢?同样是这个小女孩,眉毛舒展了,眼睛微微眯起,嘴角向上翘起。人物表情的变化体现在:眼睛、眉毛、嘴巴。
5、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脸谱大聚会。每个同学表演一种表情,大家一起评说,看谁表演得最像。
6、绘画时间:每个同学画一张画,画出人物的表情。
7、评讲学生的画。
【看我们做】
掠影1、按照惯例,课前的准备乱成一锅粥,下位和同学打招呼的,匆匆从外面奔回教室的,在教室大叫着上课啦,有不服气的气呼呼地拿出书本,同桌小声地谈论刚下课未谈完的话题,甚至还有同学在教师后面打闹,班干部也和同学一起嘻嘻笑笑的。
掠影2、老师神色凝重地走进教室,睁大眼睛开始扫视全班,前面的同学很快安静下来,不少同学停止了手中的小动作,挺了挺腰,坐直身子,两手平整地放在桌面。教室终于安静下来,我们终于开始上课了。
掠影3、同桌扮起鬼脸,眉毛往上翘起,眼睛夸张地睁得大大的,眼球似乎要爆出来,嘴唇紧紧地闭着,明显感觉到牙齿咬得咯咯响,整个脸都扭曲了,怪吓人的。
掠影4、大家哄地笑开了,有的边指着画边拍着桌子,有的扶着同伴的肩膀,好像要共享这难得的快乐,有的脸上洋溢笑容却没有发出笑声,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仍然专注地盯着黑板上地画,好像在找什么答案?
掠影5、我连忙打开文具盒,拿出水笔,在铺展开地白纸上画起来。教室一下安静下来,只听见一片打开文具盒的声音,接下来是唰唰的声音,一个个好像大画家,一会儿凝思静想,一会儿挥笔作画,老师像个工头般,监视着我们画画。
掠影6、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画完了。圆圆的脸蛋,秀美的长发,眼睛特别好看,细长明净,微微地睁开着,似乎望着远方的蓝天,要装下这眼前的美景,嘴巴也是小巧可人,好像在赞美这秋日的天高云淡。
掠影7、老师打开电脑,点开一个文件,荧幕上出现熟悉的卡通漫画图象,一张少女纯情的脸,像兔宝宝似的,眼睛出奇地大,水灵灵的,配上长长的睫毛,宛如林中仙子。嘀哒,鼠标一点,画面变成另一幅场景。少女低着头,满腹心思,眼帘搭拉着。
掠影8、全班同学都盯着荧幕。上课竟然可以欣赏卡通画,这是很好的享受。班级漫画大王一下精神大增,挺直了胸膛,全神贯注地看着画面。
掠影9、这是一幅很搞笑的人物头像,爆炸式的发型,似乎还浓烟滚滚,脸部完全扭曲,好像坑坑洼洼的路面,眼睛是一双胶鞋,又像一副绑腿。每个同学都惊奇地睁大眼睛,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掠影10、终于,巡回画展开始了。老师举着画,来到我们中间,每到一处都是一阵欢呼和尖叫。
掠影11、大家都埋头画起来,教室里一个个晃动的脑袋,真像爬动的甲壳虫,教室一下安静下来。
【精彩对白】
生:他画的眼睛比例比对,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看起来怪怪的。
生:这幅画看起来很舒服,他注意到三庭五眼,前额发际线到眉骨,从眉骨到鼻底,从鼻底到下巴,距离相等,符合比例。眼睛的大小也合适,两眼的距离刚好是一只眼睛的宽度。
生:我发现:人笑的时候,眼睛是弯弯的,眉毛是弯弯的,嘴角往上翘。
生:我发现:人发脾气的时候,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要暴出来。眉毛往上竖,嘴角往下翘。我最怕我爸爸生气了,他一生气,就像一只大老虎,要吃人似的。
生:我发现人悲伤的时候眼睛小了一些,眉毛聚在一起,嘴角也是往下压。
【习作指导】
《复活》是俄国大文泰托尔斯泰晚年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描写了少女卡秋莎的悲惨遭遇。
托尔斯泰为了让卡秋莎一出场就给读给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卡秋莎的外貌描写作了多次修改。头几稿是这样写的:她是个瘦削而丑陋的黑发女人,她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高高的个子,带有凝神和病态的样子。她的脸本来并不漂亮,而在脸上又带着堕落的痕迹。这些描写细节不够突出,有很多强加给读者的东西,什么才是病态堕落的痕迹,读者并不清楚,并且一味突出卡秋莎的丑陋,和故事的发展不吻合。
于是,托尔斯泰反复琢磨,改成:美丽的前额,卷曲的头发,匀称的鼻子,在两条平直的眉毛下面,长着一双秀丽的黑眼睛。这样一改,就好像进行了一次整容,人一下变得非常漂亮,非常健康,非常有朝气,可一个从牢房出来的妇女,不应该这样光彩照人,这样就违背了生活的真实。
于是,托尔斯泰又一次修改,最后定稿为:一个身量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迈着矫健的步子走出牢门,她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分明故事让几绺卷曲的黑发从头巾里滑下来。她整个脸上现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玲薯嫩芽。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显然,这样一改,既写出卡秋莎美丽、丰韵,同时点明了她悲惨的遭遇,而那滑出来的头发,带着斜睨的眼神则可以看出她的生活经历、职业特点以及其间的辛酸。那黑而亮的眼睛折射出人物内心聪敏深沉。这段描写也成了一段经典,反映出作家的严谨和高超的刻画人物的能力。
托尔斯泰对人物外貌的精心修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写外貌要抓住人物的特征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各人有各人的样子,即使在一千只鸡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同学写人物外貌,往往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什么苹果似的圆脸,炯炯有神的眼睛,不大不小的鼻子等,谁的脸上都这么按上去,结果把老奶奶写成:黑又亮的眼睛,炯炯有神,苹果似的圆脸,挂着招牌式的笑容。老奶奶变成了老妖精。
还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同学写他的同桌有一头黑发,一双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两只耳朵,眉毛在眼睛上面,鼻子在眼睛下面,耳朵长在头的两侧。你能猜出他到底写谁吗写的是人还是动物呢兔子、狗不也是这样吗
人物卡秋莎的特点是漂亮而又受侮辱,所以作者在描写时突出她丰满的胸脯黑而高的眼睛,很有生气,卷曲的黑发,同时又写出她囚禁牢狱所受的迫害:脸色惨白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玲薯的嫩芽。眼晴浮肿,而且还抓住滑下来的几绺黑发,斜睨的眼神写出卡秋莎的轻佻,浅薄。这样人物就丰满,特点突出,让人读了留下深刻印象。画人物同样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每个人的脸形、眼睛、嘴巴、鼻子等都是有区别的,我们只有认真观察,才能看出其间的细微差别,才能写出人物独特的样子。
第二,要学会观察人物外貌
你看,美术上画人物的脸要注意三庭五眼,这是人物脸形的基本特点,但每个人的脸形不同,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各有特点,表现为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变化,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我们观察是否认真体会到脸部细微不同呢?
看人,我们一般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打量,下面是一张观察表,你每次都能做到吗?
对象形状大小长短颜色变化
我觉得学生在制作底座的.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为了节省制作底座的时间,也为了让这节课的重点造型设计更突出,我决定改变原来单纯用卡纸制作底座的方法改为用多种材料来制作,我让学生带了一些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比如瓶盖、废纸杯、酸奶瓶等材料,同时也带了一些装饰性材料,比如旧毛线、废布角、卡纸、彩泥等。这样一来,这些半成品的底座学生直接用透明胶一粘就可以了,这样就节省了大量时间,而在造型上因为材料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参与的机会,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上了这一课之后,我也发现了还存在如下问题,在引导学生想象时,虽然学生设计的造型新颖奇特,五花八门,但是有时候他们所带来的材料根本做不出他们要做的造型,如果我在引导学生想象时在前面加个条件就好了,即根据自己所带来的材料进行设计,这样就更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为时间关系,有很多东西还没有来得及去发掘,比如底座的高矮、长短及形状决定了所造型的形象,决定了蛋壳是做头部还是做身体。总之,通过这次的一课多研活动,更增强了我上好美术课的决心,上好一节好的美术课,是学生愉悦的体验。
教师是人类进步的工程师。面对新的课程第一步就是写教案。教案是培训教师多年的工作和培训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有哪些教案模板值得借鉴呢?88教案网的编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反思范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橡皮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这种内容的美术课对我们老师来讲应该也是最好上的内容了,因为孩子们对它的喜爱,让我们比较好控制课堂,但怎么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能出更多更好的橡皮泥作品呢?在这节课里我开展了尝试。
原来的教学内容设计我是遵循赏析——探究——制作——评价提高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我经过考虑,还是修改了教学方式,先不急着欣赏作品,而是先和孩子们做几个手部动作的“手指操”,“转一转,捏一捏。”“按一按,压一压,这样能做出什么形状的橡皮泥?”“扁扁的象饼一样。”“揉一揉呢?能做出什么形状?”“圆圆的,象小汤圆!”“好!真棒!咱们班里的同学看来一个个的都是玩橡皮泥的高手啊。”及时的给他们“戴高帽”也很有效果哦。“那……搓一搓呢?”“是条形!象面条一样!!”同学们更得意的抢答起来。“答得好!同学们,我们知道如果我们的手指灵巧的话,可以用刚才的几种方法来制作各式各样的橡皮泥物品,可是,如果今天我们只能用一种方法来做橡皮泥的话呢?比如……我只能给你们用搓的方法。”“啊?!!”全班同学立即动起了脑筋。“怎么可能呢?都是面条一样的条形,怎么把它们粘起来啊?”“哦!!我知道了!”有同学立即喊了起来“可以把它们盘起来啊!”“对哦”马上有人同意。由此,我顺利的进入到了本课的课题《用纸条和泥作画》。
接下来的捏泥巴课堂基本就在孩子们的探究——比赛创新制作——互相赏析——交流经验的过程中顺利开展下来。最后,在3年4班班里得到的教学效果最好,学生优秀作品最多,也最出彩。我立即收藏,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用数码相机把优秀学生作品拍下来,然后把作品归还给学生。知道自己的心血作品可以拍照上传到学校的网站里,爸爸妈妈可以在网上看到,同学们高兴极了,纷纷问我“于老师,下次美术课上什么内容?要带什么工具,你写出来啊。”看到同学们这么喜欢上美术课,而且主动要求带工具,我心里也很高兴。
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我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喜欢上美术课,进而喜欢美术,当然,最终的目标是让他们喜欢艺术。对此,我觉得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美术的那份喜爱,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恐龙世界》一课是一节非常有趣的绘画创作课,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喜欢看关于恐龙的书籍,听关于恐龙的故事,玩关于恐龙的玩具。“恐龙”是种神秘奇特的动物,没有任何人见过真正的恐龙是什么样子,人们见到的恐龙图案全是科学家们通过发现它的化石来还原它的形象。这给我们这些想像力丰富的孩子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
由于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各异,共同点不好总结,因此本课教学大多以教师讲述、演示为主,其目的也是尽可能节省教学时间,为学生了解恐龙的有关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但却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教学主体似乎有些错位。在绘画中,忽略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仅仅采用了独立创作的方式;同时也忽略了绘画表现的多样性,没有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多种绘画方式进行表达,大多数学生都以儿童画这一表现形式来完成作业。学习方式和创作方式都显得过于单一。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顺利完成,从孩子们的作业来看,都能表现出不同恐龙的外形特点。他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花纹和鲜艳的色彩对恐龙进行想象和装饰,他们的作业也都能给人们美的感受。
本学期,将克服以老师讲述为主,注重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的教学方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界和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述,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在欣赏齐白石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先描述画面的内容,大胆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在欣赏齐白石的花鸟鱼虫作品时,有的学生说:“那只小青蛙像是要跳起来”,“小蜻蜓画的像真的一样,很逼真”,“小蜜蜂画的栩栩如生”,“齐白石画的花鸟鱼虫就像是画活了,像有生命一样。”这就是孩子的语言,虽不像评论家的语言精深透彻,但也是一语中的。在欣赏《荷花蜻蜓》这幅画时,学生能准确的说出荷花与蜻蜓表现方法的不同,并说出两种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效果。他们是这样说的:“荷花和荷叶是用写意的方法画的,显得奔放、大胆;蜻蜓是用工笔,细致精美、逼真,形成对比。”我很高兴,学生们能说出自己的准确感受。
之前,学生可能没机会说,不敢说,怕说错,或是不愿意说;慢慢变成不思考,没有感受。看来激发学生参与“欣赏·评述”,提高感受能力,欣赏,评述能力势在必行。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当地居民的建房特点,摄了不同的老房子,让学生进行比较,收集自己见过的房子,许多学生都很感兴趣。后来在教学中,学生们积极投入讨论,把不同的各类房子特点总结出来,画面内容已经呈现在脑海中。但对于基本功还欠缺的小学生,他们的素描功底还需要加强练习,很多学生在造型方面不是很准确,在这样的状况下,我没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色彩方面进行加工处理,即使在造型方面不是那么准确,但配上自己喜欢的色彩,画面内容显得饱满和谐。
作为现在的小学生他们的基本功还需要加强,老师是引导者就应该不断为学生提供画画的素材和相关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中获得画画的灵感。我认为在本节课中学生已获得了愉悦。在以后的教学中,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对画画更加感兴趣。
本课是三年级的一节美术手工课,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编织”是指包括各种编、织、结等技法。“编”是将较宽长的纤维材料,透过交叉排列组合的方式而成,例如藤竹编及草编;“织”则是将更精细的纤维材料,以经纬线穿梭、编结而成幅的织品,如各种丝、绢、棉麻质料的织布;“结”是利用纤维材料或绳辫,以手工或棒针钩编相结合的手段制作而成,例如地毯和中国结。
编织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有竹编或藤编筐、篓,藤编家具、草编帽席、绳编挂毯和结艺装饰等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本课就是从“穿编”入手,让学生明白编织的基本原理,并将这个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美术创作和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创造和美化生活,提高动手能力,体会和感受编织的乐趣。
本节课开始我让学生充分欣赏编织作品,分析穿编手法,为编织打下基础,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穿编作品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力,大胆地运用不同色调的彩条进行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设计出别致新颖的穿编图案。
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材料的充分准备是关键。我很喜欢给学生们上手工课,通过观察发现它能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1、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2、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怎么利用现有工具、材料解决。提高了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的锻炼。
4、对艺术的审美、设计。
学生们对这节课很感兴趣,只是时间不够用,由于学生年级较低动手较慢,尤其是细致穿编会出现费劲的感觉,我也进行逐一的辅导。但仍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整体效果不错,有编制手提包、笔筒、用穿编装饰服装等,学生们的想象很丰富。
88教案网专题“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教师的发言重在引导和梳理,如今的教师对教案应该都不陌生。教案是在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编写教案才能达到真正教学的目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我们为大家呈上小学语文三年级教育教学反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考刚刚结束,成绩还没有出来,但我心知肚明我们班的成绩一直是在稳步前进,在别人的眼中,我可能是个比较优秀的班主任,但我的确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初二是学生两极分化最厉害的时期,同时学生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能再象对待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样了-----他们长大了。这时,在我的头脑中产生了这几个字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要做学生朋友似的老师。
这还要源于前些日子,我在家上网,突然有人加我,原来是我的学生张博文,我很吃惊,然后我们聊了很多,言谈之间感觉到了,学生渴望朋友似的老师的那份心情。突然我感觉到了我自身其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虽然我们班的成绩始终是遥遥领先,但在成绩的背后确是学生对老师的恐惧。的确,我承认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始终是以严为主,所以我忽略了很多学生在意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缺少了与学生的沟通,张博文还说老师你经常笑笑吧,我们都非常喜欢你笑,一句话说的我更是无地自容了,是啊,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扳着脸呢?此后我真的反思了自己,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的确是欠缺很多,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又是那么的重要,我决心要试着改变自己,我的尝试的效果让我欣喜若狂。那是流感严重时期,我班的刘光磊同学感冒咳嗽的特别厉害,以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只会告诉学生回家吃点药之类的话,那天我突然想起了霜桑叶,那还是之前我爱人咳嗽的特别的厉害,我看电视得到的治疗方法,就是霜桑叶对小菊花熬水喝,效果显著,我爱人就是喝它喝好的,可是吉舒根本就没有卖的,我当时是在吉林买的,于是我回家自己亲自熬的霜桑叶对菊花,怕不好喝,我还特意放了几块冰糖,用饮料瓶装好,外面裹着毛巾,当我把带着热气的药送到刘光磊的手中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了他眼中的泪花和颤抖的双唇。
通过这件事,与其说给这个学生带来的是感激,到不如说给我带来的触动更大一些。因为次后,那名同学更加努力的学习了,一个月后的考试,他竟然进步了30名。这件事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原来我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影响。以后我还会阶段性的自我反思的。
谈到教育案例,总有一些人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小儿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蕴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则则鲜活的教育案例,凝结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慧睿智、文化底蕴、教育情感,更凝结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不仅如此,案例(教育故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领导和同仁们的极大关注,围绕教育故事展开的活动亦日益增多。据此,本文拟从操作的层面上对案例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其撰写分别进行阐述,以进一步加强对案例的认识,提升案例活动(以案例为中心展开的活动)的水平,进一步彰显教育案例所特有的魅力,让教育案例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地说,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体现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典型的记叙性短文(教育故事)。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讲,指向一个中心事件和人物。具体说,一个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个教育故事。
(二)从案例的形成过程看,是精心提炼的过程。
(三)从案例的内容讲,应体现教师专业化素养。
专业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中,专业精神是灵魂,专业理念是核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保证。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从案例的主要特征讲,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从案例的内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师处理解决问题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机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从案例题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记叙性短文。也可以说是一则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分类、特征
(一)案例的结构
案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第一、案题。案题即案例的题目,好的题目能点亮读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记叙性短文,它的题目就应该鲜明、生动、形象,不应该是论述式、说理式的题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来龙去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其结果。如果说案题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则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地讲,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对案例进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针对性,二要论点鲜明,三要升华到理论的层面上,文字一般在20xx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类。案例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分:
第一,从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成功和失败相结合的。
第二、从案例的内容分:可分为教育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从案例的写作方法分:有总结法和设计法。所谓总结法,是指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回顾,提炼而成的案例;所谓设计法,是指通过先行设计,然后实践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从案例的性质分:一是矫正性案例,即从问题出发,着眼于解决问题;二是发展式案例,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特征。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即真实性、典范性、情境性。
三、案例(活动)的意义
(一)典型案例具有示范价值和导向功能
典型的案例一是可以彰显教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的魅力,二是转变教育观念的示范,三是可以阐释教育的本质。
(二)撰写案例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撰写案例的过程是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过程。一篇典型案例,是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为此,每位教师在酝酿撰写案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不仅如此,撰写案例的过程还是教育反思的过程,而教育反思是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无疑,撰写案例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过程。
(三)案例活动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有力抓手
围绕案例开展的撰写、评比、论坛、结集等系列活动,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它将现代教育理论寓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它既可以使教师从感人的事例中受到震撼和感染,又能从案例所蕴涵的教育理论中深化理论知识,这两者结合就能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四)教育案例是展示教师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
从我们接触到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案例看,除了重视与不重视的因素以外,可以说,教育案例的水平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写作水平的综合反映。
四、教育案例与个案研究报告的比较
教育案例与各案研究报告在写法上容易混淆,现将两者的区别阐释如下:
(一)内涵不同
教育案例是通过对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法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追踪调研、阐明特征、阐明原因、揭示规律。
从研究对象看,案例指的是一个个体,而个案研究指的是特定的个体,这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从研究的方法讲,案例注重描写法、寓意法,而个案研究注重跟踪法、归纳法;从研究的时间看,案例是以一个人、一件事情为对象,时间相对要短,个案研究是对特定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单位、地区)较长时间的跟踪调研,研究周期较长。
(二)研究步骤不同
教育案例是围绕中心人物、事件经反复提炼而成为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的过程是:一是确定对象,二是搜集资料,三是分析诊断,四是揭示规律,五是写出报告。
(三)结构不同
教育案例有案题、案情、案析三部分组成。个案研究报告有五部分组成:一是个案件简介,二是个案诊断,三是个案矫正,四是结果与分析,五是讨论。
(四)写法不同
教育案例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力求生动、形象、感人;个案研究报告主要运用记叙、议论、说明的方法,力求客观、准确。
【作者简介】:李德善,男,64岁,共产党员。先后被聘为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班集体建设理论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德育工作者协会专家组成员,现任天津市红桥区德育研究室主任。先后三次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先后编撰出版《德育纵横谈》、《指导孩子学会健心》、《激励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激励教育一百例》、《班集体激励论》、《未来不是梦》等六本专著和编著;近年来,先后为天津市、区及外省市、区教育同仁作学术报告200余场;撰写的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5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获国家级一等奖;先后两次主持国家级课题的策划、论证与研究,多次参加国家级、市级课题的论证及其研究。现正积极地为十一。五国家级课题《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机制》进行策划与论证。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1.教育案例的定义
关于教育案例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有一定的共识,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上海市七宝中学的青年教师王红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同志在《一个素质教育进课堂的生动案例》一文中,对这个事例评论道:
有口吃的孩子说不出话了,一般好教师的处理方式是:没关系,你先下去,下次有机会,再好好准备一下。但王红有另一种视角,一种新的境界,这么处理这种场面,化解尴尬的处境,对于学生可能是终身难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以我原来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为主呢,还是以学生为本去考虑问题。
为满足您的需求88教案网小编已经准备好了一篇“数学三年级教案反思”。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 教案和课件的专业编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习未知的知识,找出学生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进而解决它们,并使学生达到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怎样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获得满意的最佳效果,这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这自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的信心,即相信自己能够教好,(二)是对学生的信心,即相信学生在你的引导下能够学好数学,有的教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认定某班或某个学生不可教,再努力去教也教不出名堂,这非常有害,因为你的看法在言行上自然会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来,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伤害学生对你这个老师的感情,这对教学非常有害,何况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对差生要多关心,多鼓励。因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向学生讲明:“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尽可能激发更多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基础很差的学生也很有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学好数学,我对学生的信心通过上课及课后交流自然地感染学生,使他们树立起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然地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就是我大面积地搞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在教学课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作点--线--面的归类,作纵向、横向或不同角度的归类,进而作知识系统的整体综合,形成知识纲目、知识网络,形成结构化知识。学生掌握系统化、结构化知识之后,在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时,便有可能对新知识自觉进行归类,一旦需要便能自觉检索与提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做知识的综合归类,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教师要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教学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一)、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这个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初中教学的内容多,教学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教学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教学的兴趣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二)、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近几年十分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而且难度较大,其中探索性应用题在平时较少涉及,适当加强这类应用题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回想学过的各种方法,从条件入手,挖掘隐含的已知条件,或从结论入手寻找解题途径,从而争取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如何上好教学课是我们教学备考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教材,融合新课程标准,切实结合中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涵盖了初中所学知识点,并重点突出,详解难点。倡导在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资料,并正确指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了优化中学数学教学课的教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课的地位和作用,抛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采用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新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
本课是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本节课从缝衣针着手,引导学生从磁铁性质进行研究,帮助学生树立方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获得什么。学生自制小磁针时,我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学生难以看到吸引或排斥现象,我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再让他看邻组的做法,注意事项也是点到为止,没有每个方面替学生想到,目的是想让他们发现更多,体现科学的乐趣。对实验没成功的学生,我要求其客观地填写实验报告单,并找出失败的原因。实验时学生手拿着两块摔断了磁铁,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只见有的小组将蓝磁铁的两端分别与完好磁铁的S极接近,结果是一端相互吸引,另一端相互排斥;用红磁铁实验也是发生一端相吸,一端相排斥的现象;还有的小组将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观察磁极的指向。“老师快来看,断了的磁铁原来也有两个极!”“老师,我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真正独立地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为学生的需要搭建探究活动的平台,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转换为卓有效的探究活动。
总之,课堂的设计和组织,教师需要较高的教学智慧去处理只有平时认认真真对待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扎扎实实地落实每堂课的目标,我们的教育才能结出硕大的果实。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直观图,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
2、在直观计算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重点、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利用准备的材料,用折一折、分一分、再画一画的方法,表示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2、除了刚才的分数,再另外找一个分数。
3、刚才找到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同分母)
二、自主探究。
1、看了图中的分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及时板书)
3、揭题。
4、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的两个例题。
2、看图列式计算。
3、直接计算。
四、延伸练习。
1、一个人吃了这块蛋糕的,第2个人吃了这块蛋糕的,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2、一个人吃了块蛋糕,第2个人吃了块蛋糕,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3、一个人吃了块蛋糕,第2个人吃了块蛋糕,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五、课堂检测。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后感)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本来是分2课时进行教学的,加法一课,减法一课,因为难度不大,所以我尝试把两课合并成一节课。
这节课我分三大块来设计学习活动:
第一块,复习作业,通过学生动手做一个分数,再另外找一个分数,从而复习分数的意义,并为后面学生能通过直观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作好铺垫作用。
第二块,自主探究作业。通过学生的直观观察,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块作业的设计目标就在于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从而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来自于学生、方法的归纳与总结也同样来自于学生,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第三块,练习作业。这一块作业又分为两小块:1、巩固训练型作业;2、效果反馈型作业。
在巩固训练型作业中,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巩固练习,第二层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逐个递进,这块作业的设计讲究了层次性。
在效果反馈型作业中,两不是很大,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分两层,必答题和选做题,兼顾了作业的设计的主体性和层次性。这个作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而且满足了优等生突破难题的愿望,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设作业时,感觉棒极了,但是上下来却偏离了重点,主要原因是活动设计不合理,在同一张纸里找分数,造成了=1的情况,这并不是本课的学习内容,在本节课中在基本题和=1的题目上都要花工夫,势必造成基本的没有抓好,加深的也没有真正弄懂,两头不着落,而且学生在活动时不知道自己活动的目的,就象一只小牛一样,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活动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本课可以这样设计:一开始就明确要学什么,出示题目给学生做,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要利用学习材料,就用材料折一折、分一分,如果能结合分数的意义,直接进行计算,那也好,能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然后在交流过程中,分析、归纳总结,逐渐提炼、逐渐加快、逐渐加深,这样的活动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才是有目的,同时才是有效的。
在准备教案时要具备传授知识、渗透理解问题的方法。教案需要与专业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该要如何写好教案呢?本文将带您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我一直认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特别注意每堂课开头的创设。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课时,很想设计别具一格的开头,但总是不满意,无意间看到一网友的设计,甚满意,随之采纳,效果很好。具体过程如下:先让学生谈谈了解哪些传统节日,学生纷纷发言,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想象在过这些节日时,你们都会做些什么?
生1、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会回家,我们一家人就会团聚。
生2、我喜欢中秋节,因为这时爷爷的徒弟会送来各式各样的月饼,我非常喜欢吃月饼。
生3、我喜欢春节,因为我可以放烟花、鞭炮、爬山。
孩子非常兴奋,我在此打断孩子的发言,问:你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样高兴吗?孩子纷纷回答:可以过节喽!我顺势引导,这些让你们高兴的节日就叫佳节。请学生读这个词语,引导应怎样读?生齐说:高兴地读。
在佳节却有个大诗人发出感叹,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补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围绕题目展开品读第一段;为何而思亲
第二段:为何而倍思亲
第三段:品悟思亲之情
第四段:感受思亲之心
模仿写作方法,围绕本学期学的诗,创编一个故事。
今天,教学《哪吒闹海》的第三课时,主要任务是学习哪吒与夜叉搏斗以及制服三太子的过程,感觉是近一段时间最成功的一节课。总结原因如下:
一、形式新颖是保证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
我对我以往的课堂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课堂的了无生气,课堂气氛沉闷,举手发言的同学少之又少,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严重失衡。今天学习的《哪吒闹海》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学生读起来就觉得趣味十足。加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放在能在父母面前讲述这个故事的要求之中。为了能在别人面前露上一手或者能让自己的家人共享这个生动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比以往高了很多。
接着教师将文字中描写哪吒的部分作为教学的第一抓手,以连贯的动词作为突破口,努力将语言文字清晰化、条理化,为学生能讲好故事提供明性隐性的言语支撑。让学生既读了文本,有内化的语言,增强了情感的体验。
二、问题的穿透力强
新课堂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能提问题,而是在于怎样提问题,提什么问题。教师提的问题不能琐碎,而应该有很广的覆盖面,有较强的穿透力,才能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思维。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让学生围绕你认识的哪吒,的夜叉,的三太子作为全课的核心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或品味文字,或观察插图,或赏析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立体化、全方位的构建人物形象。任务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一旦丰满起来,学生对不同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就会油然而生。朗读、交流、表演全都渗透着浓浓的感情色彩,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便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生发出来。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齐读
2.读课文时,你最想知道什么?(自由提问)
说明: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自学生字词
2.学习生字词
3.指名分节读,要求:读正确
4.读了课文后你知道,是谁为谁而鼓掌?掌声一共响起几次?
说明: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生字词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互相交流。
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十分困难,而要读正确、读通顺并不十分容易,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不加字,不漏字,注意标点的停顿。同时,在读课文时,应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轻读课文,思考:那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是怎样的掌声?划出有关语句
2、抓住关键词,讨论交流
(1)理解词语:骤然间犹豫
(2)为什么骤然间会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3)指导朗读第三节1、2、3句。
(4)小君演讲结束后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大家怎样的情意?
(5)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小君又是怎样的呢?
(6)感情朗读第三节
3、那次演讲之后,小君有什么变化?齐读末节
4、寂寞什么意思?原来的小君有多寂寞?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指名朗读一、二节
5、齐读全文
说明:
抓住关键词语,说说、想想、读读、议议,帮助学生体会小君的勇敢,感受同学间真诚的友情。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四、复习巩固,练习说话:
1、抽读生字词
2、说话练习:当同学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鼓励帮助她?
说明:
在学习课文,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关心、帮助周围的人,进一步升华思想。
二、说课要点:
1.说教材
《掌声》这篇课文写了一个身有残疾的小朋友,在全班同学的掌声鼓励之下终于鼓起勇气,走上讲台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的动人情景。课文的故事内容粗粗看来并不难理解,但是从故事背后所表达出来的,对残疾少年面对生活坚强勇敢的精神的赞美,以及同学间纯真的友情的描绘,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够体会到的。
2.说学情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对于身患残疾的小朋友在生活与学习中会有多大的困难,需要用多大的努力去克服,他们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体会到的。
再者,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去主动关心周围的人或事,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能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样一种同学间的互相支持与鼓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阶段目标的要求,依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具体见教学设计1)。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仍然是教学之首,然而与前不同的是,在识字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不断巩固学生掌握生字音与形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大胆质疑的阅读习惯,应该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教学阶段。但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思考能力的不同,教师应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质疑的能力有所了解,并作出相应的帮助和引导。
4.说教法
识字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放手,让识字能力强的学生领读、示范,教师适时点拨,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对于寂寞这个词的理解,教师就结合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寻找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来使学生明白词义。[
抓住关键词语,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这就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5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懂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继续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更是至关重要。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范小君同学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时候,教师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节,在了解范小君身患残疾的情况的同时,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她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就是这样,在读的基础上加强理解,在理解之后加深感悟,才能真正地读懂文本,体会文本的主旨。
6、说实施
整堂课的教学分为四大板块。由学生实际生活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关键词语,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
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儿童的情感容易激发,也容易变化,因此,在生情的基础上,必须引导他们把情感的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情到理是认识上的升华,而要悟理则必须先析情。语文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知识性的教学活动,它还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是传播与弘扬一个民族文化的最有力的工具与手段。它渗透着中华民族历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情感准则┄┄所以,教学语文应知、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深入人心,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词语犹豫、寂寞、骤然间、经久不息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残疾学生范小君的坚强勇敢。能边读边思,大胆提问。
(3)感受掌声的魅力,感受同学间纯真的友情。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义,体会残疾学生范小君的坚强勇敢,感受掌声的魅力。
《女娲补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首先在讲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理解生字词,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这样,在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和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先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先自己解决。弄不懂的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互相讨论弄懂。然后就思考练习第二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在小组讨论时,我要求小组长给组员明确的分工,各自学习不同的自然段,再把理解的内容向小组长汇报,小组长再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因为分工明确,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活跃。最后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重点朗读了描写自然灾害和女娲补天经过的段落。
在理解课文之后,我请同学说说自己查到的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有的同学找了女娲的资料:传说在天地初开时,大地上并无人类,女娲便抟黄土做人并使他们活起来。女娲每天劳作,十分辛苦,这样才有了人类。有的同学找到了天塌的原因:因为风神和雨神斗法,弄得天塌了一块。还有的同学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讲得更完整,而且不同的同学找到的故事情节也不太相同。因为本文是童话传说,随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给它润色,所以,相同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发言涌跃,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虽然学生都知道这并非是真实的故事,但大家都感受到了古代童话的魅力,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
没想到学生查到的资料如此丰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他们经常查资料,锻炼他们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节课,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诸如泉水的“绿”、“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斓”、“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写“绿”、如何写“深”、如何写“清”,如何写泉水冒水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1、泉水的特点。泉水的特点是:绿、深、清。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读书能力教好的学生读原文,其他生想象画面,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让学生充分谈感受,又重点指导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水泡的颜色多从哪看出来的?怎么读?从读中品味水泡的美感。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这是因为我设计了:假如让你介绍珍珠泉,你会用什么语气介绍,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会以作者的身份读出自己的感受,全文的朗读一气呵成。
4、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本课的课后给了一个资料袋,里面介绍了我国各具特点的泉,为了扩充知识,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到介绍的泉水及特点,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又及时补充图片加深视觉上的印象。同时,补充了我国的五大名泉。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上完了《路旁的橡树》这篇文章,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我觉得孩子们是最好的读者,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在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感悟都有他们的出发点。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小反思: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本课是一篇知识性的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的整个生长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4次蚕眠脱皮的现象,用“吃、睡、脱(换)、醒、变”几个动词揭示了蚕的生长规律,并从蚕的身体大小、肥瘦、颜色、光亮的变化介绍了蚕眠每个阶段的特征,即第二生长过程“蚕”。第6自然段写蚕吐丝作茧的经过,即第三生长过程“茧”。第7自然段写茧里的蚕变蛹后,又变成了蛾的过程,即第四生长过程“蛾”。
我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就立即让学生分组活动谈论交流,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热闹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空间与时间,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如果说,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小组合作学习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那么,独立思考则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每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读读想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形成“统一”意见后,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自觉地主动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中变“学答”为“学问”。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或许他们很难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可能会摸不着头脑,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新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是可以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的。
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抵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放教学思想,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和培养。
对于一名老师来说,写教案已是习以为常的工作了。 科学的教案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写出有意义的教案呢?下面88教案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篇有关“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的文章,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是一个,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通过观察天上的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的故事。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环环相扣,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教学本课时我的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3、抓语文基础的练习,让学生会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在教学本课时,先根据字面意思让学生初步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再抓重点字词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根据课文中魏王与更羸的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让学生选择更羸或魏王的话自主阅读,去体会“说”的四种表达方式。人物对话的四种表达形式是上学期园地里的一个重点内容,放在这里的目的第一个是对这四种对话形式进行一个复习;第二是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本来在这个环节上还设计了让学生标标点的环节,但考虑到太难而删除了。但在教学时,这一环节明显时间过长,新授课没必要在练习上太多的时间,点一点就可以了。紧接着对课文前三句话进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挖掘文章潜在告诉我们的事情。让学生读这三句话说说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我认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挖掘课文的兴趣,但在教学时我没有必要引导学生去了解“魏国”,显得多余。
反而是对重点词语“能手”“射箭能手”忽略了。在分析课文时,我是根据更羸说的——更羸做的——更羸想的三个步骤一环一环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出示更羸分析图时,主要是我带动学生去分析,如果这里出示图后,由学生去自由说,自由体会,会更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应该带着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再去理清课文思路会更好。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新城小学 丁华娟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给翠鸟上色和模仿课文介绍插图中翠鸟的外形的教学环节。这样做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外形描写这部分,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翠鸟的机灵、敏捷读出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鱼儿叼走了”等语句鼓励学生再练读。同学们通过练读,体会到“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蹬”、“叼”、“刹那间”应该如何变化读。再进行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爱心是人天生应该具备的,学生心中更是充满了爱。本组的主题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在课文结束时,我故意问学生:“这么可爱的翠鸟你想不想拥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想”“怎么不喜欢?”“不是,是因为太爱,不能让它失去自由。”还有同学提到了直播威海中倡议大家关爱白天鹅,为无处觅食的小鸟送一把米的活动。多好的孩子,关爱小动物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我无须多言了。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本文教学的难
点是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准备,教案一改再改,还制作了相应的课件,教学的设计在头脑里过电影似的放了多遍,想努力营造出理想中的课堂,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以下是几点反思:
一、多种方式落实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经说过:儿童大脑的自然属性要求,对他的智力培养须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使得思维由具体形象向着这个形象的信息“加工”转换。如果脱离大自然,从一开始学习起就只感知词语,脑细胞很快就会疲惫,以致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给他的工作。因此,他常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课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我们无法把每一堂课都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得借助媒体等有效手段,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理解与记忆。新课伊始,我先给学生欣赏了笔直平坦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树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词语,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增加了感性的认识,当读到平坦、挺拔等词语时,头脑中会显现出相关的画面,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很有帮助的,相信这种联想,也会延伸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中,看到类似的画面,会很自然地把这里学到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另外,课文中有一个很生僻的词:锲子。我查了相关的词典,发现里面的解释是越解释越模糊,其实这是我们在建筑工地上常见的木钉子。于是,我到学校的建筑工地找了一个锲子,当学到这个词时,给学生展示了实物,让学生一看就非常明了,也懂得了语言反映的就是我们整个生活。
二、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对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离不开老师的引领。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对于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学生读完文章,都会被文中建筑工人这种自发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所打动,但我们要的不是语言上的巨人,最困难的是怎样把理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我觉得课文中最后一句中对于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反复地出现这一段话,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是不太理解的,然后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
另外,在读建筑工人和工程师说的话时,让学生补充词语,想象他们是怎样说的,学生读法不一,把课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自己的解读中明朗化了。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纵观这一册实验教材,审视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凸现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记得前几天参加小学语文的培训时,虞哲中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课堂要呼唤工具性的回归。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回归到以前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而是要努力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在课堂里大谈特谈环保,可是学生走出课堂却依然我行我素,那么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发现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一是了解建水月亭大桥时花大量的资金移香樟树的事例,二是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而不再只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的苍白。
只要是真实的课堂,就会有遗憾。虽然自己也努力过,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现列举几点:
1、可能是理解课文时每一个一个环节都紧密联系,所以在分析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一开始我出示了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写这篇文章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四十年以前,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那时,我们都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里的人们一样,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还没有环保意识的觉醒,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但后面的阅读理解中却忘了这一环节。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困惑。
一、结合文本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翠鸟的课文有着其特殊性,结构很清楚,每个段落的层次也十分明显。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时,就抓住了对于翠鸟外形描写和行动敏捷这两部分。围绕着这两部分来确定了教学的目标。将课文进行深入的研读,首先自己要确定在教学中应该把握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应该如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落实。同时结合语文工具性学科的特点,将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同时落实到其中,这样使学习和培养能力双管齐下,努力提高学习的效率,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适当的教法学法。
课文教学中的教学重点是对翠鸟的外形特点的理解,通过对颜色的描写来感受翠鸟颜色鲜艳,并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要体现对翠鸟小巧玲珑的描写,学会抓住个别词语来体会感悟,发现表达时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清楚事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这些特点,并结合板书将其进行整理和概括,渗透对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概括的方法的指导。对于难点的第二自然段翠鸟行动敏捷的理解,采取了学生围绕“从哪儿可以感受到翠鸟的行动很快?”这个问题,让学生自我展开学习,从而找到自己体会最深的词汇和语句来结合生活实际谈各自的体会,这样让学生独立的发现和感悟,教师再给予及时的知道和点拨,学生对于难点的理解比较到位。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读书,自然就能声情并茂的读出语气了。学生也在模仿中学习着怎样抓住关键词句来深入理解感悟,能很好的在想象和换词中积累词汇、运用语言。
三、体现整体把握和建立联系的特点渗透写法。
课文的学习最后要回归到整体上,毕竟这是一篇完整的课文,不能割裂开来独立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是断节的。所以,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个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围绕“写翠鸟的外形和它的行动敏捷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学生将课文这两个自然段联系起来想,使得课文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但渗透的课文在构段上的特点,也在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最后的说话训练也是在对课文整体把握和高度的概括,学生用“喜欢…喜欢…还喜欢…” 的句式进而来再次对课文表达的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概括。
不足之处:
在理解翠鸟颜色鲜艳的特点时,没有结合插图来具体的感受,因此,学生在对于“橄榄色”和“赤褐色”理解不是很到位,没有很好的发挥课件的作用。课文结尾处应该再对文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时间上把握还需要在紧凑一些。
上完了《路旁的橡树》这篇文章,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我觉得孩子们是最好的读者,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在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感悟都有他们的出发点。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小反思: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另一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最大的写作特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着重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
教学过程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与课后题层层展开,注意为学生创设情境,质疑导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就课题“理想的翅膀”提出疑问,显然孩子们提问题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了,能够提出较明确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 “理想怎么会长翅膀呢?”“理想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是谁的理想长上了翅膀呢?”“为什么风筝就是理想的翅膀?”……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由读文后,马上领会了“理想的翅膀指的就是风筝”。并能够从中找出了统领全文的中心句“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风筝。”
在理解“我和小伙伴们各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时,放手让一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的学生在课本上完成,这样既利用了教材的空白,也使全体学生完全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充分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让学生理解了“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知道风筝就代表了自己的理想,风筝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去实现,将学生的想和做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有了理想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理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谈理想引题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自主释疑,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读中评价、读中感悟的教学目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应当值得尊重,因此在给予学生评价时,我也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
不足之处:这堂课学生朗读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环节安排也很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抓好重点词的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想放不敢放,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还有待改进,合作学习等形式运用不够。
改进措施:注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在品读中感受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为学生练笔提供平台,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理想的翅膀。
《第一声叫卖》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小作者参加社会实践的勇气和从中获得的乐趣,引发对自己某个第一次的回忆。针对教学的特点我深钻细研教材,广泛搜集有关本课的教学资料,对本课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把握,进而找出各个知识要点及主要问题,然后依据知识点和主要问题设置学习目标,目标的确定遵循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首先将本课基本知识点以填空题,注音、判断、选择、等方式表现出来,我还设计自由展示的情景如:卖完白菜,我和表妹回到奶奶家怎样介绍卖菜的的经过的?奶奶会说什么的?让学生再次读书,读进去,跳出来,利用课本材料进行说、编、演的训练。在知识反馈这个环节中设计: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也许就不容易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许多第一次,那么,我们也来写写吧。让学生读写结合,难度设置要小一点,可以把难点分解小问题,便于学生自学掌握。
上课时把好展示课这一关。先让学生按设计预习提纲的进行预习,我先展示预习的第一题:回答评价加分。让该生按着我给的提纲进行展示,模仿的我的模式评价学生的发言,我只是适当的时候点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知识反馈时,应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检测。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组长检查小组组员的字音进行批改,老师检查能力提升题,解决好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毕竟考试是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允许商量与讨论,因此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课堂的及时评价很重要,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借鉴杜郎口中学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每道展示题都有不同的方式来回答,可以采用小组的、个人的、组组的评价加分,课堂评价把评价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预习课中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只有让学生充分预习思考后才能有很好的展示,所以在预习课上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我采用教师直接给出目标,指导学生的预习,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这课的预习目标、重点难点、问题设计不够明确,如:卖完白菜,我和表妹回到奶奶家怎样介绍卖菜的经过的?奶奶会说什么的?这个设计是拓展训练。没有想到学生回答的不理想。这就不便于学生操作,学生不知道怎样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是我在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2、展示课中的问题。
展示课中,学生展示书写速度太慢,耗时太长,讲解时声音不够大,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所以展示内容要精选,要多展示那些易漏易错问题,展示的问题要典型,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在全班展示了,教师要精讲,并且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追问。
3、反馈课上的问题反馈矫正不够,课堂上学生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能知道多少?我们在展示后的提升环节做的不够。对展示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要紧跟着补充适当的拓展练习题。
《燕子》是郑振铎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熟知的修辞手法,也懂得了去品读散文优美的语言,加上本篇课文插图意境优美,对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基于以上,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首先,我采取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看燕子的情景,说说记忆中的燕子是什么样子的,且在板书课题时相机教学“燕”字。第一课时便是基础的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懂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描写燕子的情景将其分成四个部分:外形、习性、飞行和休息。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先将第二自然段提取出来先讲,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如“微风吹拂”、“柔柳舒展”、“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等词句一一品悟,从而来感知春天的烂漫无比,而这些美丽灿烂的春景因燕子而更富有生趣。接着,顺理成章地以“燕子怎样给春光增添生趣的?”为中心问题,开展第一、第三和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详细讲解了短小的第一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第一自然段虽短,但其写作手法十分出色。作者采取了从整体到部分、从前部到后部的描写顺序,抓住了燕子外形最显著的特点进行描写,从而刻画出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些写作手法是学生学习了之后可以学以致用的,所以我在这里重点强调了。
接着,燕子的飞行和休息我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散文的语言美。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关注到了“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这句话为什么要用“痕”?对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通过积极地发言,学生们一致认为用“痕”会比用“条”、“根”等字来得好,有的同学点出电线杆离我们较远,电线抬头看去不甚明朗,甚至有些模糊不清,而“痕”字恰好写出了这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假如换成“条”和“根”就看得太清楚了。还有学生说,“痕”字如同山水画一般,浅描淡画间自然有其画面的美感,假如换成“条”便失了美感。学生的见解都很独到,我一一肯定了他们,认为讲得都很有道理,这说明他们对于课文,是认真去读、去品、去玩味了。
通过《燕子》两课时的教学,让我感悟到在教学散文时,还是要回归课本语言,让学生一遍遍地去读、去品读、从读中他们自然会有所悟。在朗读中,读出春天的美丽烂漫,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而在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上,我过于放手了,假若能够第三自然段我来引导,然后让学生学习到品读的方法,从而自己去品悟第四自然段,这样子教学应该会更加流畅。至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我觉得也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丰富教学的形象性,避免一些枯燥乏味的分析,图文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好课文、读懂课文、读悟课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教学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感情。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所选的课文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爱的故事
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教学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感情。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所选的课文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爱的故事;口语交际也是通过夸奖身边的同学来表达爱。我们在规划本模块时,体现了整合的教学思想,围绕专题组织教学。
《掌声》这篇课文非常感人。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是以小英性格的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学时,陈主任紧抓这条主线,借助了两次掌声,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了解到“掌声”背后的力量,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中,陈主任先请同学们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再说说英子原来是个怎样的人,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走进从前的英子。再引导学生明白英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来领悟两次“掌声”的含义。整节课,学生边读边感知边体会,感悟到同学们给予英子深深的爱,训练了学生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整堂课,学生非常投入,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连一些平时不愿举手发言的同学也纷纷要求回答。
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时,让学生找到描写英子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陈主任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说:“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心理。当讲到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台时,陈主任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英子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陈主任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老师:“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老师又问那位女同学:“英子,听到这么热烈的掌声,你想说什么吗?”她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就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老师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好整篇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别人的掌声或把掌声献给别人的故事。这样,无疑升华了课文的内函: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又要不惜奉献自己的“掌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
口语交际是一种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从参与表达交流,到乐于表达交流,再到善于表达交流,本次口语交际课陈主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有开心的笑声,还有更多的思考。本单元以“有趣的故事”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个故事中有两个性格相反的人物,一个慢性子,一个急性子,当急性子顾客遇上慢性子裁缝,他们之间就发生了一段妙趣横生的故事。《方帽子店》写一家帽子店只卖方帽子,顾客只买方帽子,他们从未尝试着改变,几个小孩子却打破固有思维,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帽子,而那些方帽子最终成为古董的故事,告诉我们墨守成规、不懂变通,最终将会被淘汰。《漏》和《枣核》都是民间故事。《漏》讲述了一只老虎和一个贼做贼心虚,被老婆婆口中的“漏”吓得自乱手脚的故事。《枣核》讲述了聪明勤快的枣核大闹县衙,解救牲口的故事。本次口语交际围绕“趣味故事会”展开,要求学生讲讲有趣的故事。习作的主题是“这样想象真有趣”,给出四幅动物图片,要求选择一种动物作为主角,赋予它们与实际相反的特征,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对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特点。
4.默读课文,交流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体会故事的有趣。
5.学习转述别人的话。
6.能围绕“复述故事”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7.读词语,发现特点,认识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8.能大胆想象,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9.感悟、积累古诗《大林寺桃花》。
10.读句子,体会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并仿写句子。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对话时的语气,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3.读词语,发现特点,认识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4.能围绕“复述故事”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5.感悟、积累古诗《大林寺桃花》。
难点
1.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2.学习转述别人的话。
3.默读课文,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4.能大胆想象,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5.读句子,体会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并仿写句子。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2课时
《方帽子店》1课时
《漏》2课时
《枣核》1课时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1课时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讲的是一个急性子的顾客在一个冬天要做一件棉衣,找到一个慢性子的裁缝,在急性子顾客接二连三的催促和改变下,慢性子裁缝始终不紧不慢,答应了顾客所有改衣服的要求,而衣服却还没有开始做的故事。故事没有结局,其实也有更多的结局,每个学生都能为故事增添结局。
三年级的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比较高,而这个故事幽默风趣,学生学习起来会兴趣盎然,多读几遍,就能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填写好表格,复述故事就变得容易了。
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如分角色朗读、默读等,引导学生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2.默读课文,填写好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他们说说读故事后的体会。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默读课文,能从文中提取有关顾客要求和裁缝表现的信息,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2.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快和慢。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
2.默读课文,能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教师: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搜集作者周锐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注意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
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
一、揭示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裁缝是干什么的吗?(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裁缝和一位顾客的故事。(教师板书:裁缝 顾客)
2.这位裁缝和这位顾客各有什么特点呢?谁看完课题后来告诉老师?(学生说)原来他们一个是慢性子,一个是急性子。(板书:慢性子 急性子)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周锐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1.师:多么有趣的故事呀!请翻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生认读。
(2)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3)指生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师相机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同桌讨论交流。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
1.课件展示人物:裁缝、顾客。
2.他们分别是什么特点?(裁缝——慢性子、顾客——急性子。)
3.根据人物特点,交流裁缝和顾客说话时的语气。
4.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5.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师范写“卷、责”等字,重点指导这几个字的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师:同学们,读了故事,你们能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这个故事真有趣,讲的是一个急性子的顾客在一个冬天要做一件棉衣,找到一个慢性子的裁缝,在急性子顾客接二连三的催促和改变下,慢性子裁缝始终不紧不慢,答应了顾客所有改衣服的要求,而衣服却还没有开始做的故事。让我们下节课再来细聊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主人公:裁缝 顾客
特 点:慢性子 急性子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填好表格,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2.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重点
默读课文,填好表格,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难点
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下列生字。
缝 箱 夸 歪 承 袖
衬 衫 负 泄 艺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理解文本
1.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中的表格,学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2.全班交流表格填写情况,深入理解文本。
(1)第一天:急性子顾客要求裁缝就在冬天完成衣服,慢性子裁缝耐心地劝说他,说定了做衣服的事儿。
①师:急性子顾客在遇上慢性子裁缝之前共跑了几家裁缝店?为什么没有做成衣服?
(三家。因为急性子顾客不满意他们完成衣服的时间。)
②急性子顾客起先同意慢性子裁缝完成衣服的时间吗?
(不同意。)
③为什么急性子顾客愿意让慢性子裁缝为他做衣服呢?你们觉得慢性子裁缝说的话有道理吗?
(因为慢性子裁缝根据急性子顾客的特点进行劝说,顾客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有道理。)
(2)第二天:急性子顾客不做棉袄了,改做夹袄。慢性子裁缝同意了。
师:同学们,以急性子顾客的性子,你们觉得夹袄做得成吗?(做不成)
(3)第三天:急性子顾客不做夹袄了,又改做短袖衬衫。慢性子裁缝同意了,因为这只需在夹袄的基础上咔嚓咔嚓两剪子就能做成。
(4)第四天:急性子顾客要把短袖衬衫改成春装。慢性子裁缝先是不同意,后来才说可以,因为急性子顾客的布在柜子里搁着,还没开始裁料呢!
①前两次慢性子裁缝都同意了顾客改衣服的要求,为什么这一次他摇头了?
(因为接上去的袖子太难看了。)
②裁缝为什么还没开始裁料呢?
(因为裁缝是个慢性子。)
③顾客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
(惊讶、恼怒)
④此时,这位顾客会说些什么呢?
(预设:这个裁缝真是名副其实的慢性子,我真是上当了。或者:哎,幸亏是个慢性子,要不然我的春装就不是最漂亮的了。)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一:不能太心急,越心急越做不成事情。
预设二:性子太慢也不行,办事情会太拖拉。
……
三、复述故事
1.根据表格,接龙讲故事。
2.同桌相互讲讲这个故事。
四、布置作业
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课后讲给同学听。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顾客—性子太急—办不好事情
裁缝—性子太慢—办事拖拉
教学本课时,我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感知本课两位主人公的特点。随后,我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时,我通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感悟文本内容,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26* 方帽子店
创新是从疑问开始的,打破固有思维,追寻生活中的疑问,尝试解决,生活就变得更美好。起初帽子店只有方帽子,大人们习惯了戴方帽子,不管舒不舒服。不喜欢方帽子的孩子们自己用布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帽子,渐渐被世人接受,后来,有了卖各式各样的帽子的新帽子店,人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方帽子则慢慢地成为了古董。文章告诉我们墨守成规、不懂变通,最终将会被淘汰。
精彩的故事总能吸引孩子去思考。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有孩子,更能让孩子产生阅读的兴趣。故事情节简单,学生较易理解主要内容,在对方帽子店主人的笑声中,学生也会体会到改变的不易和美好。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朗读、默读、略读等形式学习本课。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深入思考的精神,在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认字读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通过交流,说出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培养学生表达交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思考、爱创新的精神。
重点
1.会认6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你最意想不到的部分。
难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展示方帽子,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欣赏帽子(教师出示方帽子店中的帽子图片),欣赏完这些帽子,你们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些帽子的形状吗?(学生回答,方的),由此,我们可以为这家店取个什么名字呢?(学生回答,方帽子店。)
2.教师板书课题:方帽子店
3.师:这些帽子好看吗?你们喜欢这些帽子吗?在这家店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正音。
3.教师重点指出“嚷”“溜”是多音字,在文中分别读rāng和liù。
4.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2.交流文中最让你意想不到的内容。
预设一: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
(这句话强调了方帽子店里只有方形的帽子。)
预设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舒服吗?真不舒服!
(这表明人们戴着方帽子特别不舒服。)
预设三: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此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孩子们想到别的形状的帽子。)
(通过写孩子们做出不同形状的帽子,反映出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预设四: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这句话告诉我们世界在改变,那些让人戴着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变成了古董,告诉我们不适宜、不合潮流的东西,最终会被淘汰。)
3.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4.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5.小组内互相复述故事,如果有同学讲的时候卡住了,其他同学可以提示。
6.教师出示图片,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四、布置作业,指导摘抄
让学生摘抄本课中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方帽子店
方帽子 ――→圆帽子
不舒服――→ 舒服
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呈现方帽子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帽子的形状,引出课题,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关于方帽子形状的印象。教学中我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理清课文内容,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朗读练习和理清课文思路的练习仍然不可忽视。复述故事时,我呈现课文图片引导学生复述故事,降低了复述的难度,给学生以自信心。漏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一对老夫妇养了一头小胖驴,小偷和老虎都起了歹心,一个想偷驴,一个想吃驴,于是在一个下着蒙蒙小雨的夜晚,贼和老虎同时到达了农家,然后在听到老婆婆说“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时,做贼心虚的一人一虎都以为漏是一个厉害的角色,阴差阳错把对方当成了漏,纷纷吓破了胆,虽然再次有贼心,仍旧被对方吓昏了的故事。而最有趣的是“漏”的身份:老夫妇怕漏雨。
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或者机智幽默,或者歌颂善良美好,或者感人至深……这个民间故事很有意思,学生读后,会因其中的老虎和贼互相惊吓而哈哈大笑。故事的前因后果也比较清晰,学生读后就能理清。课文较长,虽有一个示意图,但学生复述故事也不是那么容易,要引导学生抓住故事中的重要情节进行复述。
整体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最大限度地解决生字词的认读书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同学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故事的趣味;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解决生字词。
2.交流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4.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民间故事的趣味性。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难点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2.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3.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重点
1.会认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漏》。
2.质疑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学生交流,指生说。(预设:“漏”是指什么?)
4.如果想知道答案,那就赶紧去学习课文吧。
二、介绍文体
《漏》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三、认识人物
1.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
2.指生说,师相机板书:老公公、老婆婆、毛驴、老虎、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的意思。
(3)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生读字词,正音。
(2)课件出示词语,指生说意思。
(3)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交流故事的前因后果。
①了解故事的起因:老虎和贼想偷老公公和老婆婆家的小胖驴,结果,听到老婆婆说不怕狼,不怕虎,就怕“漏”,于是被吓得乱了手脚。
②了解故事的经过: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
老虎甩掉贼,贼蹿上了树。
老虎和贼在树下相遇,滚下了山坡。
滚下山坡后的老虎和贼以为对方是“漏”,都吓得昏了过去。
③了解故事的结果:老婆婆说的“漏”,其实是漏雨。
五、交流有意思的内容
1.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们一定知道“漏”是指什么了吧?
2.学生交流。
3.师:你觉得故事中的哪些内容有意思?请你告诉大家。
4.学生交流。
漏
故事的经过:
①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
②老虎甩掉贼,贼蹿上了树。
③老虎和贼在树下相遇,滚下了山坡。
④滚下山坡的老虎和贼以为对方是“漏”,吓得昏了过去。
第二课时
1.会写13个生字。
2.选择喜欢的部分,和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
3.借助示意图,复述这个故事。
重点
1.会写13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这个故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词。
2.指名说说“漏”指什么。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和同学分角色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2.全班展示读,说说哪里让自己觉得有趣。
(展示读时,读的内容不要重复,尽量将文本内容都读到。)
三、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1.出示示意图,学生自读。
2.说一说示意图中的总结分别对应文中的哪部分内容。
3.指名学生根据示意图复述故事。
4.组内复述。
5.再次指名学生根据示意图复述故事。
四、总结课文,交流体会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仔细观察字形。
2.教师范写“喂、贼、厉、偏”这四个字。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余的字,学生评价。
4.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本课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
漏
本课教学时,我先通过问题“‘漏’是指什么”引入新课,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接着介绍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初步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再出示文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本课的人物,理清思路,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从而为后面的复述故事奠定基础。然后,我让学生交流有意思的内容、和同学分角色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在自由宽松的氛围里,学生乐于投身其中,体会到故事的趣味。最后出示示意图,读示意图,了解示意图分别是哪部分内容,再通过一个学生的示范复述激发更多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当学生在小组内复述后,再次指名学生复述故事,这一次的复述就更加流利、通畅了,学生对故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了。
28* 枣 核
一个枣核一样大的孩子,虽小却能做很多事情,不仅用自己的勤快获得了邻居的夸赞,还用自己的机智惩治了县官。这个故事用一个小小的人物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民间故事都是神奇的,神奇的故事情节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有生活的影子。本课中的人物和学生的年龄相仿,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较为浓厚,同时,他们也会从枣核的身上学到不少东西。通过前几节课关于复述故事的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复述本课故事也会更加生动、具体了。
1.让学生自己质疑,进行自主学习。
2.运用合作、探究、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训练学生快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学生自读质疑,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民间故事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重点
会认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故事导读——谈“趣”
1.同学们,民间故事以夸张、幻想的情节影射生活,给人们以启示。来,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自己所知道的民间故事,大家交流分享。
2.学生简略地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民间故事。
3.(出示图片枣核)让学生比一比大小,想象一下如果这样一个人能干什么。(学生交流)我们文中的枣核可是有很大的本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大略初读——知“趣”
1.自读“导读提示”,边读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
2.指名读“导读提示”,交流并归纳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如果有兴趣,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3.自读互读。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字上的注音,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作个记号,待集体解决。
(2)互读。每个成员在小组中朗读一遍课文,出现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朗读选手,然后各组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4.交流收获。
(1)小组交流。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的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先说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然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复述故事——品“趣”
1.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枣核的来历及他所做的事情。
2.理清枣核帮人们赶回被官府收走的牛、驴及惩治县官的过程。
3.赏读品味。
(1)爹娘为枣核始终长不大而苦恼时,枣核所说的话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他的懂事。)
(2)大家不相信枣核有办法帮他们牵回牛、驴时,枣核是什么样的态度?
(他不争辩,对自己信心十足。)
(3)县官带着衙役去捉人时,枣核主动承认牲口是他牵的,这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枣核敢作敢当的品质。)
(4)你认为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个聪明能干、勤劳、敢作敢当的孩子。)
4.学生演一演枣核帮人们牵回牲口及惩治县官的过程。
5.组内互相复述故事。
6.小组派代表在全班面前分节复述故事,比一比哪个小组复述得更生动。
四、延伸想象——增“趣”
为这个故事续编结尾。
枣 核
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交流积累的民间故事,再通过出示图片,围绕枣核的大小引发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对照文前的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筛选信息点,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内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的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集体交流,我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梳理、整合、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及人们的美好愿望,也为讲述故事做了足够的铺垫,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有趣的故事”这一专题课文之后,意在让学生讲讲有趣的故事。指导学生先选一个故事,多读几遍,记住故事的内容,再运用适当的方法,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这次口语交际旨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是对本单元课文的拓展和延伸。
对于讲故事,学生的兴致很高,但怎样让学生主动讲、乐于讲、讲得有趣,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同时,本次讲故事要突出“趣味”,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故事时点明。
1.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趣的故事,并多读几遍,记住故事的内容。
2.创造轻松、快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讲故事的技巧指导,提高学生讲故事的水平和兴趣。
【知识与技能】
1.能自然、大方地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能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吸引人。
2.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能记住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的故事收集及准确筛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讲故事的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将故事讲得精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然、大方的态度以及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重点
能自然、大方地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能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吸引人。
难点
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能记住主要内容。
教师: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有趣的故事。
1课时
一、漫聊故事,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有趣的故事,谁来说说你喜欢的故事有趣在哪里?
2.指名发言。
3.是呀,惹人喜爱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趣味故事会”,大家都来讲讲有趣的故事。
4.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指名讲故事)
5.师:谢谢你,你的勇气让老师非常佩服,我要送你一枚“勇气徽章”。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我也想给大家讲一次,请同学们做评委,看看我俩谁讲得好?好在哪儿?
6.老师讲故事。
7.师:老师的故事讲完了,你更喜欢听谁讲故事呢?
8.生评议,说说为什么喜欢。
9.老师总结:刚才这位同学已经讲得很棒了,只是因为老师用上了优美的语言,加上了合适的动作、表情,让这个故事更加精彩了,你愿意让你的故事变得这样精彩吗?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吧!
10.教师板书:趣味故事会。
二、语言训练
1.课件出示对话,分小组朗读。
风魔王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坏蛋,小树是森林中刚刚长大的孩子,森林爷爷是森林里最老最老的一棵树。
风魔王:哈哈哈!我是威力无比的风魔王,我发起脾气来,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掀起波浪……哈哈哈!那儿有一片森林,我要冲过去!
小树:森林爷爷,怎么办呢?
森林爷爷:孩子们,别怕,手挽手,肩并肩,大家一起对付它!
2.师:同学们,你们读得都很有感情。咱们再试试加入表情和动作吧。老师有很多有趣的场景,当这个场景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用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来。
3.出示场景,学生根据场景中的对话进行表演。
4.师:同学们表演得真好,这样丰富的表情,优美的语言,把它带到你的故事里,你们一定能讲出精彩的故事。
5.指导学生用上两分钟的时间,回想自己准备的故事。
6.师:谁来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别着急,大家都爱听故事,我们在听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7.出示听故事要求。
(1)集中注意力,认真听。
(2)听懂故事的来龙去脉。
(3)听完后说说故事哪里最有趣。
8.抽生讲故事。
9.指生评价,出示评价要求。
(1)故事是否生动、有趣,讲故事的人是否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有没有加上适当的手势。
(2)讲故事的时候态度是否自然、大方。
三、小组交流,试讲故事
1.组内互讲,一个人讲完后,其他同学一定要给他评一评,说一说,他哪里讲得好,哪里需要改进。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最出色的同学作为代表,和其他组的同学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2.激励同学。这次故事会,我们将评选出本班的“故事大王”并颁发光荣勋章。故事大王所在的小组,将被评为本班的“最佳讲故事小组”。
3.分组练习讲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各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到前面来讲一讲,比一比。在他们讲完后,台下的同学要评价。
5.各组同学讲故事。
6.学生评价。
7.评选“故事大王”和“最佳讲故事小组”。
四、交际范例
杜杜先生的喷嚏
杜杜先生感冒了。
感冒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可是,杜杜先生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因为他要像往常一样,夹着公文包赶去上班。
当杜杜先生走在上班的路上的时候,他开始打起喷嚏来。
阿嚏——杜杜先生打了第一个喷嚏。
哟,喷嚏的声音响极了,连一辆停在路边的大卡车都被这声音震得直翻跟斗!
这时,大卡车司机看见了,他冲着杜杜先生说:“你瞧瞧,你把我的大卡车弄成什么样子了?”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杜杜先生急忙道歉。
“我不管,你弄坏我的卡车,我要你赔!”卡车司机说。
“我——阿嚏!”杜杜先生又打了一个喷嚏。
这回,杜杜先生的喷嚏形成一股强大的气流,把司机吹到天上去了!
杜杜先生一看时间,哎呀,上班的时间快到了,不能再耽搁了。
“对不起,司机先生。再见。”杜杜先生冲着天空说。
他飞快地向公司的方向跑去。
阿嚏——又是一个喷嚏。
这下更不得了啦!一架在天上飞行的直升机被杜杜先生这响亮的喷嚏声一震,螺旋桨被震坏了,于是,直升机从天上掉了下来,坠毁了!
杜杜先生只顾着上班,一点儿也没注意到自己打的喷嚏闯下了大祸。
杜杜先生终于来到了公司门口,这时,他再也忍不住了,拼命地打起喷嚏来:阿嚏!阿嚏!阿嚏……
他的喷嚏还没打完,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整座公司的大楼就被他的声音震塌啦!
杜杜先生吓得两腿发软。
老鼠与小偷
有一天,老鼠在打扫房间的时候,发现了一枚硬币。
他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品尝过肉的味道了,于是就连蹦带跳地跑到了肉铺。他把硬币交给屠夫,然后带着一大块肉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到了晚上,老鼠把这块肉切成了两半。
他吃了一半,然后把另一半小心翼翼地放在盘子里。他把盘子放在了架子上,然后就去睡觉了。
半夜十二点的时候,一个小偷悄悄地潜入老鼠的家。
小偷蹑手蹑脚地,在老鼠家里转了一大圈。他发现了那剩下的半块肉,于是毫不留情地把肉都吃光了。
第二天一大早,老鼠就醒来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天啊!盘子竟然空了!老鼠愤怒极了,“砰”的一声关上大门,朝法院奔去。
“早上好,法官先生,”老鼠说道,“昨天,我打扫房间的时候,发现了一枚硬币,然后我去了肉铺,买了一块肉,吃了一半,把另一半放在了架子上。但是,半夜里,竟然有小偷把我的肉偷吃了!我该怎么办呢?”
法官对老鼠说:“这太简单了,你照我说的做就一定没问题——你回到家里去,在盘子里装满泥巴,把盘子放在架子上,在墙上反着钉一些钉子,在大水盆里藏一条蛇,在门后藏一头驴,然后呢,你就美美地睡觉去吧!”
老鼠回到家里,按照法官说的那样做了。
果然,半夜十二点的时候,小偷又来了。他悄悄地潜入老鼠的房间,把手伸进了盘子里,结果却摸到了一手的泥巴,甩都甩不掉。为了蹭掉泥巴,小偷把手放在墙上擦了擦,却不料被墙上的钉子狠狠地扎了几下。这时,小偷看到一个水盆,就去洗手,可刚把手放进去,就被蛇咬了一口。小偷吓坏了,朝大门狂奔过去,打算逃跑,就听“乓”的一声,藏在门后的驴狠狠地把他踢了一脚。
从这天开始,小偷再也没有去过老鼠的家。
五、布置作业
将今天的口语交际写成一篇日记。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讲: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态度自然、大方。
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记住主要内容。
如何让学生将故事讲得吸引人,是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本课教学中,我借助故事场景引导学生读、表演,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感悟到讲故事要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还要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为了让学生讲故事的效果更好,我组织评选“故事大王”“最佳讲故事小组”,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也卓有效果。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这是一次想象习作,为学生明确了想象的方向:如果母鸡能在天空飞翔,如果蚂蚁的个头比树还大,如果老鹰变得胆小如鼠,如果蜗牛健步如飞,如果……想象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呢?这次习作就是让学生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善于想象和幻想,是小孩子最宝贵的财富。这次想象习作又颠覆了固有思维,习作内容和形式都是学生喜欢的。因此,他们乐于想象,乐于下笔,写出来的习作一定会异常精彩。
1.用夸张的图片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作为习作的主角。
2.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习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知识与技能】
1.能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它特征变化带来的生活变化,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2.能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敢于想象,乐于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重点
1.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2.要突出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后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
难点
能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2课时
第一课时
1.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2.要突出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后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
重点
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难点
要突出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后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
一、综合活动,导入新课
1.演演看。请学生上台即兴表演一种动物。
2.猜猜看。其他同学根据学生的表演猜一猜是哪种动物。
3.比比看。看谁演得更好,同学们一下子就能猜出来。
4.同学们能一下子就猜出这些动物,是因为这些动物都有各自的特点。那如果这些动物都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者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呢?
二、观察图片,进入情景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出示的图片分别为母鸡在天上飞、老鼠个头特别大、猫很小。)
2.放飞想象:这些动物如果变成这样,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会发生什么事情?
3.全班交流。
4.师小结并板书课题:同学们的想象很精彩。(板书:这样想象真有趣)
三、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1.出示动物图片,学生交流它们原有的特征及想象的特征。
鹰——
蜗牛——
马——
小鸟——
……
2.想一想:自己最喜欢哪种动物?根据刚才的想象,选择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尝试着编一个童话故事。
3.出示童话故事的特点。
(1)大胆的想象
(2)有趣的内容
(3)生动的语言
四、明确内容,自主拟题,完成习作
1.学生思考习作主角的确定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把想好的故事和同桌说一说,交流评议。
3.拟定题目,动笔书写。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主角:动物
内容:童话故事
第二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修改习作的重要性。
2.通过讲评习作,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3.通过习作赏评,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热情,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带来的快乐。
重点
通过讲练习作,进一步体会如何把童话故事写生动、写具体。
难点
激发修改习作的热情,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带来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各自编写了一个童话故事。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欣赏大家写的童话故事。
板书:这样想象真有趣(习作讲评课)
二、复习回顾——明确习作的具体要求
1.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编一个童话故事。
2.主要写动物失去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后生活的变化和发生的奇异的事情。(指名学生读)
三、了解本次习作评改应注意的事项
1.有无错别字。
2.童话故事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
3.想象是否合理有趣,故事是否具体生动。
4.读后是否能给人以启发。
四、指点迷津
1.出示学生的习作。(以×××同学的初稿为例进行评改)
2.指名朗读例文,请同学们思考:这篇文章有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学习?还有哪些不足?
3.出示例段,引导学生把习作修改得更精彩。
五、佳作赏析
母鸡欢欢去散步
这天,天气真好,母鸡欢欢走出鸡舍去散步。
她经过小狗丽丽的家,丽丽正在哭泣,原来妈妈给她新买的气球缠在树上,取不下来了。欢欢说:“别怕,有我呢!”说完,欢欢扑腾着翅膀飞上高高的树枝,取下气球,还给了丽丽。丽丽破涕为笑,高兴地接了过去。
她经过小河边,一条贪玩的小鱼跳上柳树,卡在树枝上,动弹不得。鱼妈妈焦急地向人求救。欢欢看见了,于是扑扇着翅膀飞上柳枝,叼下那条小鱼,把他送回到水里。
她经过一个小山坡,小蚂蚁们正气喘吁吁地在搬家。欢欢让小蚂蚁们爬上自己的背,然后扑扇着翅膀,只几秒钟就飞到了山坡上。
当她经过草地时,一只小狐狸盯上了她。趁她不注意,小狐狸咬住了她的腿。欢欢一惊,扑扇着翅膀飞向空中。小狐狸吓呆了,他不敢松口,怕一不小心掉下来摔死了。只好闭上眼睛,任由欢欢带着他在空中飞翔。欢欢飞到一片树林里,把腿伸向一根粗壮的树干。“嗵”的一声,小狐狸的头撞上了树干,吓得松开了口,一下子掉在了地上。他望着飞走的欢欢,百思不得其解:这明明是一只母鸡呀!
是呀,欢欢是一只母鸡,但是,她是一只会飞的母鸡。
点评:小作者想象丰富,选了一只母鸡作为故事的主角,这只母鸡会飞上天,多么神奇的想象呀!母鸡有了新的特征,一定也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在小作者的笔下,母鸡帮小动物们解决了许多难题,帮自己摆脱了困境,惩治了想吃自己的狐狸。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着读者,从故事中也能感受到小作者那颗关爱别人的童心。故事叙述有条理,语言生动,让人读后为小作者的奇妙创作而啧啧称赞。
六、大显身手
1.读一读自己的初稿。修改问题突出的片段,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2.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修改的部分。
4.学生把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习作讲评课 修改习作
本次习作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想象的平台,先通过一个综合活动,引导学生表演动物,感知动物的特征。接着,出示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变化。然后,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想象、创新,从而使学生体验创作童话故事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讲评课我以学生完成的初稿为例,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再让学生自我修改习作,全班交流,最后将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从而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指导学生积累复述故事的方法。
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读词语,发现特点,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词句段运用——读句子,体会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再试着写一写这样的句子;交流有趣的故事题目;学会转述别人说的话。
日积月累——学习古诗《大林寺桃花》,感悟诗意,背诵古诗。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复述故事的方法,交流平台主要引导学生对复述故事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交流平台”应引导学生将复述故事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识字加油站”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规律。“词句段运用”中转述别人的话除了学生自我发现之外,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补充素材,供学生练习。
【知识与技能】
1.交流、积累复述故事的方法。
2.读词语,说发现,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3.读句子,体会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仿写句子。
4.能和同学交流有趣的故事题目;能正确转述别人的话。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大林寺桃花》,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创设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培养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
1.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能和同学交流。
2.读词语,发现特点,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3.朗读、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感悟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难点
1.体会句子中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并仿写句子。
2.能发现故事题目的规律,能和同学交流这样的故事题目。
3.学会正确转述别人的话。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2课时
第一课时
1.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能和同学交流。
2.读词语,发现特点,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3.体会句子中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并仿写句子。
重点
1.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能和同学交流。
2.读词语,发现特点,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难点
体会句子中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并仿写句子。
一、交流平台
1.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读了好几个故事,谁能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些故事?
2.出示本单元的故事图片,学生复述故事。
3.请复述故事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复述故事的。
4.教师总结。
复述故事不是要一字不差地背诵课文,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内容叙述出来,并适当加上表情和动作。要想复述得好,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了,重要的情节也不会遗漏了。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第一组词语,指名学生读。
咳嗽 呕吐 唠叨 嘀咕
2.出示第二组词语,指名学生读。
谚语 谣言 告诫 辩论
3.指名说说从这两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词语中的每个字都带有“口”,说明它们大多与嘴或嘴部的动作有关。第二组词语中的“谚、语、谣、诫、辩、论”都带有“讠”,说明它们大多与说话或语言有关。)
4.同桌互认生字,教师重点指出“吐”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读tǔ。
5.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体会两个句子中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再试着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1.学生自读句子,交流加点部分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第1句中“噌的一下子”形容“跳起来”的速度和样子,把顾客吃惊的状态描写得很形象。
第2句中“扑通一声”生动地写出了椰子掉进水里时发出的声响。
2.想一想,试着仿写句子。
3.全班交流。
语文园地
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1.能发现故事题目的规律,能和同学交流这样的故事题目。
2.学会正确转述别人的话。
3.朗读、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感悟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感悟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难点
1.能发现故事题目的规律,能和同学交流这样的故事题目。
2.学会正确转述别人的话。
一、词句段运用
(一)你觉得下面故事的题目有趣吗?说几个这样的题目,和同学交流。
1.出示故事题目,引导学生发现题目有趣在哪里。
2.学生交流。
(题目中含有一组相反的词语。由题目就能猜测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大体的故事内容。)
3.结合自己读的故事,说几个这样的故事题目。
4.全班交流。
(二)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1.出示文中的例句。
(1)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改转述句的方法。
①冒号改为逗号
②删去双引号
③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
④提示语不变
(4)巩固练习。
①出示句子。
◇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②学生改写。
2.认识人称。
师:你改对了吗?其实,改转述句最关键的是要改对人称。我们来认识一下人称。
课件出示: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三人称:她、他、它、她们、他们、它们以及具体的名字、称呼等。
3.回顾总结。
回顾今天改写转述句的方法,可以用“一不变二变”的口诀来归纳。
课件出示:
自己转述别人话,永远不变提示语,标点人称都要变。
冒号变逗号,双引号要删掉,改对人称最重要。
二、日积月累
1.导入诗题,解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那我们一起去踏春吧!(播放春景图)春景美吗?我们曾经学了不少描写春景的诗句,看到这些景物大家想到了哪些诗句呢?(指名吟诵)同学们会背的诗句可真不少哇!今天,我们还将学到一首描写春景的诗。(出示诗题,读题)
(2)师:从诗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指名解题)
(3)师:看来,简单易懂的题目会让人一下子明白其中的内容呢!
2.简介诗人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1)师: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有人记得他写的其他的诗吗?(指名吟诗)
(2)师:白居易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相传他写《大林寺桃花》之前曾经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但由于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而被降职,贬到当时的江州担任一个很小的官——司马。当时,他心情郁闷,登庐山游大林寺花径园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出示诗句)
3.指名读诗,纠正字的发音。
4.那诗人到底写了什么呢?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一下古诗大意,在小组内说一说吧!
5.入情入境,感悟诗境。
(1)学习第一、二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①引导学生想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画面。(画面辅助)
②指导读好这两句。
③请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在人间四月里百花都已经凋零,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④你觉得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学习第三、四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师:对于“长恨”一词,联系前面对白居易写诗背景的介绍,想一想:词中包含的仅仅是诗人对春天走了的不满情绪吗?(还有遭贬的境遇)
②师:而此时此刻,看到山寺桃花的白居易还“恨”吗?(不恨,还有一种惊喜的情绪)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不知转入此中来)(板书:惊喜)
③师: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春天写成调皮可爱的小孩子,好像在与他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充分地表现了此时诗人的那份惊喜之情。
④指导读好第三、四句。
6.师总结:当作者心情郁闷的时候,却意外看到这满寺的桃花,留下了名作《大林寺桃花》。而在这段遭贬的岁月里,白居易还陆续创作了《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问刘十九》《长恨歌》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看来人生的挫折与遭遇也会成为一笔特殊的财富,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总会有惊喜等着我们。
7.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尝试背诵。
语文园地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复述本单元故事,回忆复述方法,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词句段运用中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发现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转述别人的话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此处我用时较多,有例子的指导,有拓展的指导及训练,最后用一首儿歌引导学生牢记方法。日积月累的教学我以点拨学生自我感悟为主,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从而体会诗情,再熟读成诵。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年级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反思7篇 ”,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很庆幸能够来到学校工作,在这里有和蔼的领导们,可亲的同事们,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能不断学习,无论是做人还是教育工作上,要做一个不断进取的教育人。告别学生时代,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另一个起点,如今,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青涩的老师。入职一个多月以来,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成长活动中,我们青年教师听课、评课,反思、进步。英语组的各位优秀老师鼓励我多去听课,给我提供了热情的指导,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学术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可能性。邵校长、高校长以及我的师傅杨晓梅老师在听过我的课之后,在英语教学方面给了我很中肯的建议,我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逐渐进步,然而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大不足。
小学三年级英语学习的单词一般都比较直观,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在单词引入时我采用直观教学方式,用图片、动作、表情、实物、简笔画等给学生活灵活现的展示,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加深了他们的记忆。
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课堂中往往会运用游戏、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习得知识,但是课堂秩序的维持就成了我的苦恼。比如在Lesson5Let’sact环节中,许多学生在做动作时特别兴奋,有的还大声高喊。究其原因,在于自己的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不够吸引学生;在游戏之前,应该讲清规则,纪律要求,防患未然。
在上课时间方面,我的节奏把握的不太好,往往会前紧后松,有的时候甚至会讲不完新知识。为此,杨老师建议我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学习她们的课堂组织流程,课堂游戏应该为课堂教学服务,不应占用过多时间,喧宾夺主。
另外,在课堂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多多探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学习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比如课前准备、端正坐姿、做活动时的规矩等方面都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加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向老教师请教,学习她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好、工作好的英语教师。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或采用测验及非测验形式,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改进的诚绩,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某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时光荏苒,我在这三尺讲台上摸索着走过了十一年,渐渐的对小学英语的教学有了初步的感知,通过日常听课、观摩活动也总结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但也发现了自己在英语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歌谣、吟唱、集体齐说英语或喊英语的比例大。这不可避免的存在以下影响:吟唱的节奏固然好,但要适度,否则影响学生“正常说话”,表现为在对话过程中“唱着说”,失去了语言本身的味道;集体齐说尤其是句子,节奏慢,包括教师语言输入的节奏普遍慢,会影响学生的接收理解能力,对于听力能力培养不利;另外,在一些课例里我们也看到,拍手说的时候很多。机械操练是必要的,一节课总拍手,很疲劳,而且声音远高过说的语言,导致总处于高分贝的状态下,“心跳”的感觉实在不好,而且我觉得小孩子也应该动静适宜,对于接受知识,大脑思考都是必要的。而在这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总是“Very good!”,在课堂上一味表扬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语言错误并未加以指出和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对于语言正误的判断,从而形成模糊印象,影响学习效果,交际表达。所以,应该主张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教师及时纠错,正确示范,并且奖励要有轻有重,不要过于泛滥。
总之,在教学中我应该有一种前瞻的眼光,平时多注意方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培养,应该挖掘更深层次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从提高学生“内力”上下功夫,由单纯的知识性向综合的能力性过渡。
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同方式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注重教学资料的配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3、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4、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5、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6、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7、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同时也突出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8、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9、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10、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1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12、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1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14、能完成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活动。
15、能听、做、演18个游戏。
16、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17、能听、说、认读73个单词(包括文具、人体部位、颜色、动物、食品、数字等6个话题),并能简单地运用。
18、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19、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20、学生对基本句型的结构不清。
21、注重融合学科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渗透,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来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
22、注重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未来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
2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或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25、引导学生在图片和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运用新句型,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达到质变。
26、各环节之间的过度语言要到位,使各环节紧密衔接。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教学光盘的媒体优势,调动各种视听手段,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体现了新课标所反映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各种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方式,营造探究性的和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气氛,铺设形成性的评价线索,本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的应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兴趣是早好的老师,而小学英语空中课堂资源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有关教学内容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创造了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结合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使之更自觉有趣地进行英语实际活动。
2、资源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光盘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学生通过对比模仿,对比纠正更快学到纯正发音,如本节中:Sally老师对于本课中的七个四会单词一一进行了示范发音。
3、资源的应用丰富了活动设计
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高效的学习互动平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本节实验中,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比如本节课光盘中设计的let’s play游戏中的听音猜物,听音涂色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习得知识,巩固知识。
4、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的空间
空中英语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 ,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运用空中英语课堂光盘的教学,既能让学生看得见,听得见,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空中资源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直观,教师可以通过鲜艳的图像, 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主意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boat, ball, kite, plane, doll car, ballooon这几个表示玩具的单词时,光盘中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玩具实物,游戏资源等,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既增加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
空中课堂给我们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在具体的上课中,我还有如下的改进和建议:
1、资源内容能不能更简单化。
比如:我在上这一节时 ,空中课堂的时间就有20多分钟,在所剩的十几分钟里我还要巩固学生的发音,做游戏,检查作业等,这样一节课时间就不够用,要是这些我都走马观花的过一遍,学生学下来将会什么也学不会,所以我想资源内容能源能更简单化。比如,这一节中Lily和Sally老师的问候,复习数学,拆飞机,空中课堂中学生回答内容能省去的话,这一节空中课堂对我们的应用,将带来更大的方便,同时,我们教师能有更多的空间去巩固空中课堂中的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学的更扎实。
在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始终让学生在宽松,庄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语言的学习,表演,竞争和相互评价,为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现象而努,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英语,其实在上英语课时,只要我们教师用一些心思,想一些点子,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相似的切入口,完全可以体现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
三年级孩子虽然年龄相对小,缺乏知识和经验,抽象思维不够发达,但形象思维占优势,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时,我通常采用的直观情景有实物、图片、头饰、玩具、简笔画。
如在教学习用品pen、pencil、book、ruler等单词时,直观的实物出示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直观的演示与比较,学生才会迅速领会掌握;如教水果类单词apple、pear、banana、melon等时,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如在教动词sing、dance、draw、write等时,利用简笔画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有关的英文单词几分钟内就能说出。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让孩子喜欢英语,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瀑布》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情引入,整体感知。
首先我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瀑布情境中。真实的瀑布,动人的音乐,激情的范读,三位一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读,感悟语境,体会气势。
文中第一节比喻瀑布的水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让学生观看“浪涛翻滚,松涛轰鸣”,的动画,在此基础上学生感情朗读,揣摩作者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比喻突出了瀑布先声夺人的非凡气势。这样避免了对比喻句作复杂的讲解,让学生从自身体验语言的美丽,体会瀑布的雄伟气势。文字的音效化将学生的体验与重点句的欣赏,理解结合起来。
3、质疑启思,突破难点。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去理解。“你喜欢哪小节?”“读了这小节,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问题促进学生作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孩子能自由、大胆地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在协作交流中逐渐学会与人交往、沟通,消除人际交往中的自卑、紧张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可能。这样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构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新型师生关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用“挂”与“衬”作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动态图,此时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瀑布”与“白银”的相似以及“衬”字的贴切。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4、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欣赏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我再用录像展现了第三节描写的近看瀑布的情景。当学生欣赏到瀑布飞流直下,腾起水汽,缓缓飘落,如烟、如雾、如尘的美景时,他们陶醉了,此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为这种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这种审美感知力也就是审美素质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赏了瀑布的壮丽和柔美之后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互读点评,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在读中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情感,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结果。”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虽然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朗读,但学生模仿朗读多过于自身慢慢从朗读过程中体会。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集锦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完了《路旁的橡树》这篇文章,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我觉得孩子们是最好的读者,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在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感悟都有他们的出发点。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小反思: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由于恐龙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谁也没有见过,学生无法调动生活经验来感悟。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调动学生对恐龙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恐龙、走近恐龙,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故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精读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集体学习雷龙,用抓重点词句、了解说明方法、感情朗读等方法来感受恐龙的特点,总结了学习方法和步骤,为后面的自学作了一个示范。剑龙、三角龙、梁龙等几种恐龙由学生自主研究,通过表格填空,让学生明确目的,带着任务去读书。在汇报时相机点拨,达成共识。这样既激发了自主探求的欲望、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教学灵活机动,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检查反馈来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回答都很精彩,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让课堂呈现很多亮点,显得精彩纷呈,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正是学生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后产生的良好效果。
3、积累迁移,将文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在学习了几种恐龙的特点后,我给了学生几个画面,让他们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描写。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各种说明方法的认识,也初步学习了运用说明方法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非常注重教学反思,并将其视为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本学期的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中,我负责的第四单元教学中也进行了反思并取得了不少进步。
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学反思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教学目标方面,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寓言文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自信心。在教学内容方面,我通过选取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寓言文学的基本特征,在通过解析寓言故事寓意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在教学方法方面,我运用了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包括故事阅读、小组探讨、教师讲授和学生展示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知能力。在教学效果方面,通过对学生的测试和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估手段,我发现学生在语文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形成道德价值观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其次,我也意识到教学反思的过程需要孜孜不倦地跟踪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调整。在本单元的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寓言文学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着某些困难和问题。在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以及提出自己的见解等方式,增强了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我也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中,我加强了对学生的训练,如提高阅读速度、加强理解和表达等,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我认为教学反思是一项需要用心体验的过程。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反思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我也通过同事之间不断分享、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过程,参与了多种教学研讨活动,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教学反思和总结,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探寻、创新和进步的过程。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只有时刻关注学生特点和需求,不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方法和效果,才能锤炼心灵的火热,让每位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节课,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诸如泉水的“绿”、“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斓”、“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写“绿”、如何写“深”、如何写“清”,如何写泉水冒水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1、泉水的特点。泉水的特点是:绿、深、清。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读书能力教好的学生读原文,其他生想象画面,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让学生充分谈感受,又重点指导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水泡的颜色多从哪看出来的?怎么读?从读中品味水泡的美感。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这是因为我设计了:假如让你介绍珍珠泉,你会用什么语气介绍,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会以作者的身份读出自己的感受,全文的朗读一气呵成。
4、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本课的课后给了一个资料袋,里面介绍了我国各具特点的泉,为了扩充知识,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到介绍的泉水及特点,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又及时补充图片加深视觉上的印象。同时,补充了我国的五大名泉。
《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体态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教学本课时,我从兴趣入手,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只鸟为什么叫“翠鸟”?如此不仅让学生体会翠鸟外形的美丽,喜欢翠鸟,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迫切希望对这种小动物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放手学生自学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最后,小组讨论“翠鸟的捕鱼速度和它的外形有没有关系?”进一步理解翠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合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整节课轻松愉快,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三年级语文下册《翠鸟》教学反思6
优势:
1、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将读与说进行了结合。
2、导入新颖,学生自己涂色的翠鸟图,不仅是上节课的一个复习,也是本节课的一条线索。
3、教师自己配音当场大胆范读,把学生带入翠鸟捕鱼之快的情景当中。
4、引读,我将翠鸟居住特点、捕鱼特点进行教师自述,让学生读文本,让学生将现实与文本结合,上出一节具有浓厚语文味道的与阅读课。
不足:
1、学生的交流并不是那么的深刻,今后还需进行探讨。
2、与翠鸟图进行联系时,学生对于翠鸟的各部分特点与翠鸟敏捷的特点并没有准确的勾连上,我觉得让学生自己去画,可能效果会更好。
3、学生交流的并不深刻,在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学生质疑不多,可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并没有领会到学习的方法,思路不开阔,可能是预习不到位,可能在交流中有一些迷茫,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更好的效果。
今天完成了《我的家在月亮上》一课的教学,课后又有了一丝收获。昨天,在读完课题后,要学生对题目质疑,有个学生让起来问:“我想知道‘我’是怎么住到月亮上去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踊跃发言。有的说他们坐飞机上去的;有的说他们坐热气球上去的;有的说他们随着白云飘上去的;有的说他们长了翅膀,自己飞上去的;还有的说是嫦娥阿姨接他们去的……孩子的想象力多丰富呀,可是,小作者是借助了想象的翅膀住进了月亮里的,孩子们对课文并没有深入的理解。
怎么办?我没有去否定孩子们,而是给了他们很高的评价,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表扬,夸他们竟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
问题留到了这节课。我个人认为,今天的`教学很成功。全文我只抓住一个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告诉了我们一家人在月亮上生活的情景呢?”孩子们边读边找,找出相应的句子后,进行朗读指导。就这样,学生很快了解了他们一家人在月亮上的幸福生活。这时我再次将疑问提出:他们是怎么住到月亮上去的?学生都知道了,这是小作者的想象。于是,我趁热打铁,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选课文中提到的众多趣事的一件写成小故事,学生很高兴的接受了这个“挑战”。
明天就等着看他们想象中的趣事吧。
本课是一篇知识性的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的整个生长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4次蚕眠脱皮的现象,用“吃、睡、脱(换)、醒、变”几个动词揭示了蚕的生长规律,并从蚕的身体大小、肥瘦、颜色、光亮的变化介绍了蚕眠每个阶段的特征,即第二生长过程“蚕”。第6自然段写蚕吐丝作茧的经过,即第三生长过程“茧”。第7自然段写茧里的蚕变蛹后,又变成了蛾的过程,即第四生长过程“蛾”。
我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就立即让学生分组活动谈论交流,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热闹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空间与时间,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如果说,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小组合作学习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那么,独立思考则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每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读读想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形成“统一”意见后,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自觉地主动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中变“学答”为“学问”。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或许他们很难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可能会摸不着头脑,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新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是可以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的。
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抵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放教学思想,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和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教学中。在《燕子》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像落在电线上休息的燕子会做怎样的梦,而后又让学生想像这正待演奏的曲谱会是怎样的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像是伟大智慧不缺少的属性。”在人的智力的活动中,想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机会。以前,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往往想像燕子谱的就是赞美春天的歌。而这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多次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已学知识、联系已学课文,充分发挥想像,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反思通用8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燕子》是第十册语文第一篇课文,是郑振铎笔下的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短小精悍的文章。为了留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也希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这篇文章的设计中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我要他们唱一首描写春天的歌。《找春天》、《小燕子》等优美动听的歌曲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激发起来了,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出了课题。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这里,我围绕文章的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始,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春天的话题,为后文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然后,我请同学思考: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读这篇文章?为什么?让学生先在小组讨论,然后说理由,师适时点拨。学生边读边说理由,将生硬的品读词句转化为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富于挑战的心里,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在暗暗的比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起来,自然而然地学习课文。
当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当学到“光彩夺目的春天”时,我先请同学说说有关春天的词语,这时,“五彩缤纷”、“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春雨绵绵”等等词语,一下子涌入学生的眼前,然后请同学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春天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设计化难为易,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并且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积累词汇的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
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采用换字法帮助学生理解、品味作者语言的魅力。我先问:“几痕细线”是什么意思?换为“几根电线”行不行?从而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尽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写景物,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最后我请四个朗读的好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当领队,其余的在下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设计,让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带动全班同学进入角色,将文章的美尽情表达出来。
结果,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文章《燕子》,文章通过描写小燕子的外形、飞行、停息时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更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之情。我想:这篇文章还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但有的人依旧不听任何劝告,一个“钱”字支配着他们的良心。在此,我代表大自然向人类呼吁:人类,醒悟吧!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大自然。不要让大自然再承受痛苦,不要再让大自然面临毁灭,不要让动物承受生离死别的痛苦。让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都自由自在地生活,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礼物吧!
《燕子》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
2.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学习第一课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预习本完成预习任务,昨晚布置了《燕子》的预习任务,今早检查孩子的预习本,发现有些学生领会得比较好,但仍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怎么操作。我结合几本比较好的作业,重新提出要求,希望在第一单元结束后,孩子们能真的做到课前充分预习。
2.学习《燕子》一课,孩子们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我主要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第一段是关于燕子外形的描写,我引导学生勾画出“羽毛”、“翅膀”、“尾巴”,出示去掉修饰语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的异同,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将句子写生动的方法,达到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
第二段,抓住春天的七种景物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我让学生逐句找出,勾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述春天的方法,为观察春天,描写春天的练笔做准备。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本来以为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可是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文章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中,总有几个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大部分孩子没有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是我要反思的。通过光彩夺目的春天气息,表达的情爱情节,没有体会出来。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由谜语导入新课。然后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接着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最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刻一刻、拍一拍(拍摄)……下周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本节课描写的是春天的大自然的变化,以及春天里小动物的快活生活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开头引用歌曲《春天在哪里》进入本节课的主题,通过学生及教师课内外搜集的各种素材,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小草吐绿、潺潺流水中使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为本节课之后的学习埋下铺垫。
二、联系课文,兴趣学习
《燕子》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借助《燕子》、《赞春天》这两篇一主一辅的课文,和学生共同探索春天的奥秘,既学习了课文中的基础重点,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通过燕子这一春天的标志在大好春光里的不同特点,更加衬托了春天的重要性,让两者成为了必然的联系。课文在赞美燕子的同时,又极大地衬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此时,课文的情感被激发的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赞春天》,情感再度激发,感受春天带给大地的美好与遐想。
三、当堂检测,注重基础与表达。
在学习完本节课的所有内容之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为之呈上本节课的评测练习,在本节课的回味中学生兴致勃勃的巩固基础知识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特别是设计的小练笔使学生情感再度升华。
四、情感升华
本节课的结尾自由灵活,沉浸在春天的美景里,在音乐声中教师寄与学生深情地期望,使学生明白要做一个像燕子一样勤奋的人,抓住春天这个学习的大好时机,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成功之处: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本来以为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可是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文章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
不足之处:课堂中,总有几个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大部分孩子没有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是我要反思的。通过光彩夺目的春天气息,表达的情爱情节,没有体会出来。
改进措施:多点名,让大部分学生有参与能力。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核心提示:《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燕子》一课是本学期语文课教学的开篇课文,同学们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刚回到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肯定存在着陌生感,还没回过神来。为了顺利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非常注重新课的导入:
1.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燕子的特性引入。从平时观察到的燕子的特点,了解燕子飞回北方的使命标志春天到来;
2.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导入;
4.从图入手。
先把这些美的物、事赋予学生,让他们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触课文、学习课文,这时,同学们的心境就会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从他们朗读时入情入境的声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单纯地在学习文中的语言文字,他们是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着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体现不出是在学习本学期的开篇课文,甚至效果比以往还好。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并不光想到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学习,也是让学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与文中的人、事、物进行的一种心灵上的碰撞,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好达到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素养的目的。这也是我在把握生与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尺码的体现。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文本中带有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因此这节课我以人类对动物博大的爱心作为主线,将这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和适当的想象理解瑞士人民对燕子的在乎,对动物的爱,再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使学生的感情升华。
一、抓关键词句,体会爱之情。
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重点抓住了“气温骤降”和“濒临死亡”两个词语进行教学,通过这两个词引出燕子遭遇麻烦的原因和危险的处境。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寻找体现小燕子处境很危险的词语,学生很快就找到并理解了“饥寒交迫”等词语的意思,对小燕子的处境感到非常的焦急,担心不已。
这种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第三、四自然段。学生通过感读“呼吁”,“四处寻找”,“一点也不在乎”等词语,深深体会到了瑞士政府的人民的爱心。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当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定的情境,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
在理解“呼吁”是什么意思时,让学生代表政府来进行呼吁:“如果你是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或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你会怎么呼吁?”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呼吁”的含义,而且走进文本,融入文本。
三、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个别朗读时,男同学不如女同学放的开,今后还要多加鼓励,加强训练。
以下为88教案网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反思简短。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护,写教案是老师每天都会做的工作之一。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提前弄通教材的内容。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燕子》一课是郑振铎老先生的一篇佳作,课文篇幅短小,却将燕子写得十分逼真、传神。机敏、灵活的小燕子,给北国的春天增添了勃勃生气与灵性,让春天显得更加美丽、绚烂。整篇课文字字传神,无不表达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对绚烂春天的热爱与憧憬。
文章开头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寥寥几笔就给同学们勾勒出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让同学们从颜色、外形、重量等方面感受到,小燕子的小巧、可爱。
接着,课文又通过一个自然段的篇幅,描写了小燕子飞行时的特点。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组内分工读文,孩子们进一步的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通过自主提问、交流,孩子们大部分将矛头指向“掠”,和“沾”这两个字,古诗文讲究一字传神,那么现代文亦如此。于是,我借机引导同学们抓住这两个字,掀起大讨论,看看这样两个字用的好在哪?可不可以换成别的字来代替,比如把“掠”换成“划”字。经过一阵激烈的组内交流,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觉得“掠”字能更加恰当的表现出小燕子的轻巧灵活,而“划”则力道大一些,在情感上更重一些,不能表现燕子轻的特点,而且“掠过”轻轻的,迅速的擦肩而过。所以“掠”字用的更准确、更恰当。“沾”字,通常是因为接触而被东西附着上面,燕子的尾巴沾一下水面,迅速而轻快的飞走,时间极短,所以燕子只能是轻轻沾,加入沾的时间久了,燕子也许会掉进水里……。听着同学们认真而细致的分析,我内心是无比的高兴的,也是无比的骄傲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地渗透习了写作教学的内容。因为这一单元《语文园地》的作文内容就是写写家乡的景色。《燕子》一文在描写燕子飞行的特点时,采用了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同样在描写家乡景色也可以采用多种的观察顺序,于是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先中间后两边等等不同的观察顺序,为孩子们在写作本单元的作文练习奠定基础。
整篇课文,作者把春天美景与燕子联系起来,燕子因春色而雀跃飞翔,春色因燕子而灵动、活泼,燕子与春色构成了一个悦动,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让我和孩子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快乐!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下尝试:即是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学生的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本节课自我感觉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就是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我会在以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我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燕子》教学反思“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得有一首歌唱到:“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燕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由于下学期时间短,下册的内容要在本学期提前学习,第一单元是描写春天的景色,这样学生就不能结合现实生活来学习课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及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课上,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组织学生自读交流,然后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第一段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写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表特点,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写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在感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景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说实话,我开始对五线谱也不理解,正好我女儿在学习电子琴,让我认识了五线谱,学以致用,我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的: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再抓住“几痕”进行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采用了简笔画突破疑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再出示五线谱,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这个比喻句。
《燕子》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
2.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学习第一课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预习本完成预习任务,昨晚布置了《燕子》的预习任务,今早检查孩子的预习本,发现有些学生领会得比较好,但仍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怎么操作。我结合几本比较好的作业,重新提出要求,希望在第一单元结束后,孩子们能真的做到课前充分预习。
2.学习《燕子》一课,孩子们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我主要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第一段是关于燕子外形的描写,我引导学生勾画出“羽毛”、“翅膀”、“尾巴”,出示去掉修饰语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的异同,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将句子写生动的方法,达到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
第二段,抓住春天的七种景物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我让学生逐句找出,勾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述春天的方法,为观察春天,描写春天的练笔做准备。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本来以为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可是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文章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中,总有几个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大部分孩子没有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是我要反思的。通过光彩夺目的春天气息,表达的情爱情节,没有体会出来。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由谜语导入新课。然后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接着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最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刻一刻、拍一拍(拍摄)……下周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
我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引导学生了解形容词的作用,比喻句的作用,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中导入部分过长,使得整堂课显得头重脚轻,加之对教材把握不够,没能更好地突出写作手法,以后应该对教材多熟练,多分析,并且多多学习语文专业知识,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3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专题。
文章来源://m.jab88.com/j/14206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