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88教案网编辑花费了不少时间搜集整理了“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的相关内容,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课堂负责、对教案上心。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比较小数的大小,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3.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1.一位小数表示()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分之几。

2.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3.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4.0.307的3在()位上,表示 ;7在()位上,示()。

5. 1米=()分米,1分米=()米;1千克=()克,1克=()千克。

二、合作探究。

1.谁跳的高。

在一次调高比赛中,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得分如图所示。两人的得分哪一个高?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

2.谁跳的远?

三位出场的选手的得分评委也打出来了。你能说说谁跳的远吗?说说你的方法,小组合作。

3.我们来总结。

(1)根据上面我们比较的过程,你能说明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在小组内试一试,看谁说得好。

(2)结合在小组成员的比较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3)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 部分的大小, 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 部分相同,就从 部分的 位比起, 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 位也相同,就从下一位比起。

三、当堂训练。

1.比较9.8和10.1的大小。

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数。

5.根据要求,写出三个小数。

1.□<□ 2 □

□ < 1.□

0.□1 > 0.1□

四、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03KKK.com 零思考方案网】

1、让幼儿感知、比较两个同类物体的大小。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橡皮泥,泥工板,大盘子,小盘子;大小不同的玩具等。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班里有两位小客人过生日,它们是“大大”和“小小”,我们一起去给它们买礼物好不好?”

老师:小朋友们在买礼物的时候要注意,“大大”要买大的礼物,“小小”要买小的礼物。教师可以示范。

幼儿自由选择礼物,教师指导。

3、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大小。

教师出示橡皮泥,引导幼儿为“大大”和“小小”做生日饼,并把大饼放天大盘子里,送给“大大”,小饼放到盘子里,送给“小小”。

组织幼儿唱《生日歌》,为“大大”“小小”庆祝生日。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分数的大学比较方法。整体上讲是成功,但成功的背后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在,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

1、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创设了孙悟空分果子的情景,请学生判断谁笑得聪明,设悬念入课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争强好胜的心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问题的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我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素材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的实际意义,并以此得出可以借助分数单位来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投身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借助表象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还是过于关注教材,灵活性欠缺,如在教学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图随意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要比老师出题或者直接完成书上的练习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其它:在验证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部分,设计得不够紧凑,有重复。在得出方法之后,对于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的参透的不深。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这一环节,学生讨论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比较后,应该请学生复述,并模仿练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可以达到更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比较大小是数学启蒙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大小的对比,增强幼儿园孩子的对数字的感知能力,下面是小班简单教案《比大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通过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特征。

2、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我说‘请起立’,你就说‘我起立’;我说‘请坐下’,你就说‘我坐下’,试试看好吗?”

2、“今天,有两位客人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

1出示大娃娃。“这是大大,我们拍拍大大,对它说句话好吗?”(大大你好!大大我喜欢你!大大欢迎你!)“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大大力气大、大大是个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动作)

2出示小娃娃。“这是小小,我们也和小小打个招呼好吗?”(小小你好!小小我请你喝水!小小我跟你玩!)“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小小力气小、小小不锻炼、小小吃小面包’…”

“这儿有两把椅子,看看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把大、一把小)“我请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谁来帮助它们?”

幼儿能在目测比较出礼物的大小后,将对应的送给客人,并能讲一句话。

(1) 教师提供,个别幼儿进行。

1相同的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相同的三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3从许多同类的东西中(每类3---4个)找出大小不同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 每个幼儿将自己小篮里的礼物送给大大和小小。

(3) 将大大小小送回相应的家,幼儿在娃娃家游戏。

以上就是《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比大小教学设计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876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