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11篇。

针对教案,每位老师编写的方式各不一样。不墨守成规,发扬未来。教案有助于过去教学经验的总结,教案的各个部分应该要怎样安排才科学合理呢?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份“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意识。通过学生主动发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为了给大家过一个印象深刻并且富有意义的节日。羊村长带小羊们给他们的村落植树。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上呈现植树的情景,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需要给这些小树浇多少桶水呢?该如何列式呢?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方法。请学生回答。

预设: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可以这样列式:

先计算一组同学浇多少桶水,可以这样列式:

教师鼓励同学想法的独特性、新颖性,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式子的关系:

2.小组交流讨论

顺势抛出问题: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将同学们的讨论结论呈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明确: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教师表扬同学们观察认真,语言表述准确,并总结: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3.引入符号,加强符号意识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引出:

此时同学们头脑中除了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同时还会浮现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再次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散思维,完善知识结构,深入剖析知识本质。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出示教材做一做,填一填,看谁填得又快有准。

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寻找身边的生活例子,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篇2】

一、课题名: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2÷11=0、1818…

3÷11=0、2727…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

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五)作业布置

一、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

3÷7=4÷7=

5÷7=6÷7=

二、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六、板书设计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篇3】

1.题目:函数的奇偶性

2.内容:/ 4

高中数学教案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问题设计,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

(3)设计一些基础性例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奇偶性的主要特征。

4.考核目标:问题设计,知识归纳,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图形直观感知到代数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的概念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抽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喜字、蝴蝶、扑克牌、交通标志四幅图片,请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通过观察,老师适当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前两幅图是轴对称的,后两幅图是中心对称的。

继续追问数学中这样的对称,请学生举例说明。由于前几节课都在学习函数,会有部分学生想到有些函数的图像是对称的。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像具有对称特征的函数的性质——奇偶性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下列函数的图像:说明图像有什么样的特点。

思考1: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有何共同特征?

思考2:对于上述两个函数,f(1)与f(-1),f(2)与f(-2),f(a)与f(-a)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若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当自变量x任取定义域中的一对相反数时,对应的函数值相等。即f(-x)=f(x)思考3:怎样定义偶函数?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结论,最后展示本组讨论结果。

师生互动将学生得到的定义进行补充完善最终得到精确的偶函数的定义: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D内的'任意一个数X,都有,且,则这个函数叫做偶函数。练习: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偶函数?(口答)

2.观察下面两个函数的图像,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观察图像,从对称的角度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问题2:分别求当自变量x=±1, ±2时的函数值,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问题3:是否对于定义域内所有的x,都有类似的情况?

问题4:类比偶函数的定义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4

高中数学教案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形成小组最后结论,最终展示本组成果。

小组代表展示结果后,师生互动得出奇函数的定义: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D内的任意一个数X,都有,且,则这个函数叫做偶函数。练习: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偶函数?(口答)

3.强化定义,深化内涵

对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说明:

(1)如果一个函数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那么我们就说函数f(x),具有奇偶性。

(2)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若f(x)为奇函数,则f(-x)=-f(x)成立;若f(x)为偶函数,则f(-x)=f(x)成立。

三、讲练结合,巩固提升

例1.利用定义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小结: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

(1)先求定义域,看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再判断f(-x)与f(x)的关系;

(3)若f(-x)=f(x)则f(x)是偶函数;若f(-x)=-f(x),则f(x)是奇函数。

例题2:利用定义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四、总结升华

师生一起回顾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图像性质,已经如何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

五、布置作业

1.教材42页习题

2.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2x+1,求x

板书设计:

函数的奇偶性

偶函数:

奇函数:

判断函数奇偶性步骤: 一看

三判断/ 4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及量角器,学会利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步骤。

难点:量角器测量角时内外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才能打到小猪呢?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在黑板上画出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会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如何确切的知道它们之间差多少呢?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

2、新课教学

1)学生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用三角板先测量角的大小,但是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2)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角被平均分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写作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3)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4)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

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A.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B.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和角的任意一边重合

C.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D.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总结“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3、巩固新知

1、测量课后第三题角的大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内外圈度数有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完全重合)

2、游戏:观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师随便报出一个度数,学生利用胳膊来表现出这个角的大小。(双臂张开代表180度)

4、小结作业

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测量角的步骤是什么?

课后作业:回去讲量角器的组成部分介绍给家长,并测量生活中见到的角的大小。

四、板书设计:

一、角的度量单位:1度或1。

二、量角器的组成

三、测量角的步骤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准确地实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准确使用运算顺序实行计算,并能准确实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实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实行脱式计算。

【难点】能准确实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32-10-6=25+20-10=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实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使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能够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篇6】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数学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能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分数乘整数的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苹果的图片,5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6个苹果,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如计算苹果总数(6+6+6+6+6=6×5)。接下来,教师提问从第一个篮子里拿出一个苹果,相当于拿出了这个篮子苹果数的几分之几?如果从每个篮子里各拿出一个苹果,一共拿出了几分之几?给大家讨论的时间,适当提示学生,相当于拿出了几个1/6,列分数加法式(1/6+1/6+1/6+1/6+1/6)

得出结果,询问大家的计算方法,然后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连加算式,并启发学生列式 ×5。师生共同完成计算过程。

2、让学生尝试总结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教师把 ×5改为5× ,师生共同完成计算。

3、把苹果放回篮子,重新取出,每个篮子各取2个,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2/6×5),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果不是最简分数,应该约分。(有的会在算前约分,有的在算后约分)让同学讨论,哪个更简便。这时可以出一些题,让同学竞赛计算,体会算前约分的重要性。(7/30×10)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课本中试一试的习题,4/5×3=?,5×1/3=?

学生掌握算法后,在具体实际问题中应用。拖拉机耕地,每小时耕这块地的1/9,一天工作7个小时,耕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四、回顾总结

让学生来总结今天的收获:

1、分数乘整数的算法;

2、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数学。

五、布置作业

老师从学校走到家要2/7h,走路的话每小时走5km,骑自行车的话,每小时14km,开汽车每小时走30km,回家的方式不一样,走的路线就不一样,请同学计算每条路线分别要走多少千米。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整数:

1、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1/6+1/6+1/6+1/6+1/6=(1+1+1+1+1)/6=5/6 6+6+6+6+6=6×5

=1×5/6

2/6×5=10/6=5/3 =1/3×5

15/30×10=?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篇7】

1.题目:函数的单调性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创设问题进行导入,建立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4.考核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单调性的概念,初步学会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提高观察、归纳、抽象的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推理论证能力,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感受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分别作出函数y=2x,y=-2x和y=x2+1的图象,并且观察函数变化规律,描述前两个图象后,明确这两种变化规律分别称为增函数和减函数。然后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二次函数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问题二:能否用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增函数,什么是减函数?

学生活动:观察图象,利用初中的函数增减性质进行描述,y=2x的图象自变量x在实数集变化时,y随x增大而增大,y=-2x的图象自变量x在实数集变化时,y随x增大而减小。在此基础上描述y=x2+1在(-∞,0]上y随x增大而减小,在(0,+∞)上y随x增大而增大。理解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在一个区间里,y随x增大而增大,则是增函数;y随x增大而减小就是减函数。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上,从学生熟知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入手,从初中对函数增减性的认识过渡到对函数单调性的直观感受。通过一次函数认识单调性,再通过二次函数认识单调性是局部性质,进而完善感性认识。

(二)初步探索,形成概念

教师活动:(以y=x2+1在(0,+∞)上单调性为例)让学生理解如何用精确的数

学语言(随着、增大、任取)来描述函数的单调性,进而得到增(减)函数的定义。并进一步提出如何判断的问题。/ 4

高中数学教案

学生活动:通过交流、提出见解,提出质疑,相互补充理解函数定义的解释,讨论表示大小关系时,理解如何取值,明白任取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式提问,实现学生从“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实现“形”到“数”的转换。

(三)概念深化,延伸扩展

教师活动: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能否说f(x)=在它的定义域上是减函数?从这个例子能得到什么结论?并给出例子进行说明:

进一步提问: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A,B上都是增(减)函数,何时函数在A∪B上也是增(减)函数,最后再一次回归定义,强调任意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提出自己观点,并提出反例,如x1=-1,x2=1,进而得出结论: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A,B上都是增(减)函数,函数在A∪B上不一定是增(减)函数将函数图象进行变形(如x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问题,学生已经从描述性语言过渡到严谨的数学语言。而对严谨的数学语言学生还缺乏准确理解,因此在这里通过问题深入研讨加深学生对单调性概念的理解。

(四)证明探究,应用定义

教师活动:展示例题

例1:证明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

证明:任取且

∴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

进一步提问:如果把(0,+∞)条件去掉,如何解这道题?要求学生课后思考。

学生活动:根据单调性定义进行证明、讨论,规范出证明步骤:设元、作差、变形、断号、定论,理解根据定义进行判断,体会判断可转化成证明并完成课后思 考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准确应用,本题采用前面出现过的函数,一方面希望学生体会到函数图象和数学语言从不同角度刻画概念,另一方面避免学生遇到障碍,而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单调性定义的应用上。课标中指出“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不能仅限于形式化的表达。高中课程强调返璞归真”因此本题不再从证明角度,而是让学生再次从定义出发,寻求方法,并体会转化思想。

(五)小结评价,作业创新

教师活动:从知识、方法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留出如下的课后作业(1、2、4必做,3选做):

1、证明:函数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2、课上思考题

3、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4、思考P46 探索与研究

学生活动:回顾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过程、证明、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和数学思想方法,完成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单调性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到数学概念形成的主要三个阶段: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和严格定义,并且作业实现分层,满足学生需求。

六、板书设计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篇8】

小学数学教资面试试讲万能模板

第一板块: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先来看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几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下你们能从中发现怎样的数学信息,并且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同学们,我是你们的XX老师,很开心将要跟你们渡过一节愉快的数学课,你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3.同学们,短片播放完了,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跟老师分享一下,哪位同学先来?好,你先来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课本例题),同学们翻开书本xx页

第二板块:新授

1.好,同学们,那关于这个问题呢,我们先独立思考下,然后启动我们的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时间x分钟,时间结束之后呢,老师请各小组代表来汇报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好,开始吧

2.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过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老师特别期待你们4人小组能进行头脑风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所以同学们不着急,把你的想法和组员交流一下,不过记得要及时填写小组合作探究单哦

3.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好,第一小组的同学手举得最高,那这第一个机会就给你们吧,其他小组要认真听哦,如果有不同意见的一会可以进行补充,好,开始吧 4.嗯,刚才第二小组的观点是。。(老师复述)思路很清晰,讲解的也很详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5.嗯,这个小组有不同的看法,老师就喜欢与众不同的.,你们来说说。。6.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一直坐在那里,虽然他没有举手,但是他的眼神告诉我对于这道题很有想法,xx同学你来试一下吧,说错没有关系,大胆一些

7.同学们,让我们动手探究一下,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动脑思考,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8.那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大家的发现,转化成我们的数学语言应该怎么表述呢?来,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

第三板块:巩固练习

1.同学们知识学完了,那老师现在要出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看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都把知识点掌握牢固了

2.来,同学们翻开课本x页,完成一下书本上做一做的两题,做完好,可以先跟同桌核对一下答案一会老师再公布正确答案

3.同学们,现在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第一关,开火车。。第二关,青蛙过河。。第三关,勇攀高峰。。

第四板块:课堂小结

1.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呢?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好,你来说。哦,你说,你学到了。。(老师讲述)嗯,很好,把这节课的重点知识掌握了。还有其他同学来分享一下的吗?好,你来说。。2.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我们这节课的知识点做个梳理

第五板块:板书

一定要记得写板书哦,在黑板中间偏左一点的位置进行板书的书写,字迹工整,布局合理,结束后记得檫黑板哦 最后预祝大家顺利通过面试!!

第1篇: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高中数学教案精选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两篇第一篇《函数的单调性》1.题目:函数的单调性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约10分钟;(2)创设问题进行导入,建立......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篇9】

一、教材

10-11页例5、例6,10-11页做一做,练习三1-4题。

二、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一个五位数,最高位是()位,一个六位数最高位是()位。

(2)99864里面有()个万,101010里面有()个十万。

2、在○里面填上“>”“<”或“=”

999○1010601○564687○678

(先让学生填一填,我爱范文,然后指名同学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引导学生说出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亿以内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教师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篇10】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18.1.2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四种方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等相关知识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而且各个方面都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过程相对而言比较顺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条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应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和证明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解法、启发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使之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请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然后提问怎么样的一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定义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由此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启发法等。

结合导入部分学生回答的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提出问题:反过来对边相等或对角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也就是它们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呢?

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实验一:取两长两短的四根木条用小钉钉在一起,做成一个四边形,其中两根长木条长度相等,两根短木条长度相等。如果等长的木条成为对边,那么无论如何转动这个四边形,它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实验二:取两根长短不一的细木条,将它们的中点重叠,并用小钉钉在一起,用橡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两根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学生能初步得出结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紧接着继续提问学生: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证明它们吗?如何证明“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先请学生将命题翻译成符号语言,指出已知和待证结论。接着我给出提示:观察两条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什么样的图形?如何判定其中一组对边平行?判定平行需要的条件怎么得到?给出思路引导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证明。学生完成后,我规范证明过程的书写。由于时间所限,我会直接告诉学生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证明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并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相应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思考题:如果只考虑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它们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个四边形能成为平行四边形呢?并给出思路引导:先想想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有什么性质?写出逆命题是否成立,能否作为判定方法?请学生稍作讨论,得出猜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继续小组合作证明。我会鼓励学生使用不同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前三条判定定理。学生不难完成证明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紧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梳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时巩固。

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再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以及讲解,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全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篇11】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内容《全等三角形》,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边之间的关系、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后面探究证明全等三角形成立的条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面要学习的几何证明奠定了基础,故而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故而本节课着重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测量等探究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动手操作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在多媒体上播放生活中全等物体的图片,并提问:图片中的图形有什么特点?你们还能不能举出这样的例子?从而引出课题《全等三角形》。

这样导入的好处是生活中的实例生动有趣,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的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去。

(二)讲解新知

其次是讲解新知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在开始的时候,我会先给学生分发纸板,请他们拿出三角尺按在纸板上,描出三角板,并裁下。在使用剪刀的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完成裁剪操作后,我会抛出问题“照图形裁下来的纸板和三角尺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把三角尺和裁得的纸板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

学生得到答案之后,我会继续在多媒体上给出用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尺寸一样的照片,请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两张照片中的图形放在一起是否也能完全重合?”由此我会给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在提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之后,我会顺势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个三角形,并以此作出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变换,请学生观察,并提问“对于操作前后的两个三角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期间,我会给学生发放三角形纸片,请学生自己在白纸上进行平移、翻折、旋转这三种变换,并将变换后得到的三角形剪下来,提示可以采取测量、剪裁重合等操作帮助观察,看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能够得到位置变化、形状大小不变的结论,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接下来,我会在黑板上呈现平移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请学生再次动手操作重合步骤,并将两个三角形中重合的顶点、边、角标注出来,也请学生上黑板进行标注,接着根据图示向学生讲解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在这里我会顺势讲解全等三角形的符号表示。

前面的教学当中,我让学生反复将全等三角形重合,并寻找其对应边和对应角,为后面学生发现其相等关系做好了铺垫。最后我会抛出问题,在这组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或者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性内容,这样就更需要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是我不断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包括制作全等三角形并将其重合等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全等三角形形状大小相同的特点,更好的理解与记忆本堂课的重点知识。

通过这样一道习题再次巩固如何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

(四)小结作业

最后是课堂小结,我会请学生谈一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以学生自主总结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还有助于我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我调整自己的授课思路与节奏。

课后思考: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那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留下这样的思考问题,可以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模板1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数学面试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647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