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2000字精选。

成功的教师必须要充分准备好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在上课前,老师应该提前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老师教学时有一个清晰,简洁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出有逻辑性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88教案网为大家呈上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1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这篇小说以小伙计的视角观察和描写孔乙己。集中描述他的长衫、脸色、手、姓名来由及他的说话特点,凸现他悲哀的人生遭际。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以下话题,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人物。

教学步骤

一、由学生回忆并讲述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阿长的故事导入(因为他们有共同点: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二、读文,深入小说的情节,捕捉描写人物各个方面的信息

孔乙己的外貌。(长衫,脸色,身材)

孔乙己的语言。(之乎者也,半懂不懂)

孔乙己的动作。(排,摸,)

孔乙己的神态。(不屑置辩,颓唐不安,颓唐)

三、出示话题: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两个层次的谈话与探讨

话题一:孔乙己的长衫

话题二:孔乙己的脸

话题三:孔乙己的手

话题四:孔乙己的名字

话题五:关于咸亨酒店的酒与店

话题六:酒店的掌柜与伙计

话题七:酒店的食客,酒客

话题八:酒店的笑声

话题九:酒店的那块粉板

话题十:未出场的丁举人

第一层次:学生从文中找到与以上话题有关的句子,念读原文。

第二层次:学生根据以上句子,稍作加工,自己说描述性的话。

例: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而且多年不洗不补。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黑而且瘦。

能写一笔好字,用手行窃,蘸酒写“茴”字,用手走路。

来自别人取的一个绰号。

一里一外,格局有别,羼水与不羼水,区分身份与贫富。

…………

(教师根据实情,可适当作补充。)

第二层次:深入理解,根据话题探讨人物活动的环境及性格特征。

1、孔乙己活动的场所──咸亨酒店。它是旧中国社会的缩影。

2、孔乙己生活的大环境──有病态的旧中国封建社会。

3、孔乙己生活的具体环境──孤身,孤独,懒惰,潦倒。

4、引导学生对主人公──孔乙己由形到神的认识,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5、用理解性的语言定型孔乙己的形象和性格。

例:他是咸亨酒店里唯一而特殊的顾客。

根据: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是一个有劳动能力却懒于劳作,过得食不裹腹的人。

根据:身材高大,不会营生,青白脸色饱受饥寒。

他是一个连基本生活都懒于自理的人。

又脏又破的长衫,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他是一个被人当作笑料,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根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他是一个读过书,一生连秀才也考不中的人。

理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他是一个被人取笑时颓唐不安,用语言搪塞、解嘲,却不知道回击的人。

根据:“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全是之乎者也之类……”

他是一个希望被人认可却又屡试不爽的人。

他是一个只能与孩子为乐的善良而寂寞的人。

他是一个一生的价值也抵不上十九个钱的人。

他是一个连生死都无人打探与关心的人。

四、谈话小结

五、课内延展

1、探讨造成孔乙己悲惨结局的根源。

⑴毒害读书人的科举制度。

⑵当时淡薄、冷酷的世风。

⑶自身的好喝懒做,麻木与虚荣。

2、引导学生反思孔乙己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⑴忌懒惰。

⑵忌不争。

⑶忌虚荣。

备学教案

创意说明

学生通过读课文,概览小说的全貌,抓出文章要点。用析读的方法,安排整体感知、妙点揣摩两个活动,指导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感知小说明晰的结构层次。

第1~3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

最后一段:小说的尾声,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中间的段落为故事情节部分,主要叙述孔乙己两次被取笑;与孩子们说话;被打折腿等四件事。

2、感知小说塑造人物的多个视角。

⑴孔乙己与酒;

⑵孔乙己与笑;

⑶孔乙己与偷;

⑷孔乙己的手;

⑸孔乙己的脸。

3、感知小说独特的叙事角度。

以小伙计“我”为叙述人,以“我”的亲历目睹和追忆构成小说精短的情节,具有叙事的艺术功能,加深了小说的批判意识。

4、感知表现人物的多种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例如:采用白描、对比式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简洁得体的对话描写;精致绝妙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三步走:感知──品读──学用。学用的环节可布置学生写一个人物片段,力求达到见文如见人的语言效果。

二、妙点揣摩

1、找出四个用色彩形容孔乙己脸色的词并品析:青白──在半饥饿状态中延续生命;红──被人揭短的尴尬难堪;灰──内心痛苦被击中的窘迫;黑──精神肉体受摧残后没有一丝活气;

2、找出描写孔乙己动态的典型单音节动词并赏析:

⑴便排出九文大钱。排──表现孔乙己对短衣帮的不屑一顾与心情的得意。

⑵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笼──表现孔乙己穷于招架的痛苦。

⑶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绽──表现青筋凸起,清楚可数。

⑷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摸──与先前的“排”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孔乙己生路被断的可怜。

3、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寻美赏析。即先例举美点,然后各自说理解性的话。

4、小说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全文,总共有四处。本创意着眼于分析笑声的背后含义,并用漫画的笔法来描摹理解众人的“笑相”。

活动步骤:

⑴分析笑声的深层含义。

小伙计的笑──是附和,是解脱。

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是聊以自慰。

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不明事理。

掌柜的笑──是自私卑劣,势利无情。

⑵教师小结。

总之,小说以乐境写悲哀,更显其哀。表现悲剧的社会性,加深了作品的反叛意义。

⑶用笔创意,运用漫画的笔法,为以上人物描画笑相。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会用“从此”造句。

3、德育目标:

理解

二、学习课文

(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

(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划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性?)

4、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⑴词语(“亡羊补牢”暂时不考虑解释)

⑵“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问“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_____________。”)

⑶“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如果像你一样就好了,可惜这个养羊人__________)(板书:不听劝)

(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⑷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演示)(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________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

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_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___。

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___。

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

“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__”开始。

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⑸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6、(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给课文配音。

2、齐读全文。

3、(课件:再次出现刚上课时出现的那些物件)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

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四、拓展练习

技能训练:

小辩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清楚理由。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3

课标要求

1、让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大意,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4、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学习首尾照应的写法。

5、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6、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7、理解摹声状貌的说明方法。

学法点悟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疑难解析

质疑:“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解惑: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质疑: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解惑: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质疑: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惑: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质疑: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解惑: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质疑:通读全文,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解惑: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人乱。

语言揣摩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超。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研究课题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

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揣摩课文语言,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探究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节选自清朝()编的小说《》。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二、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生字的正确读音:

嗣()少()吠()许许()

曳()叱()间()几()

2、解释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含义:

妇抚儿乳()众妙毕备()以为妙绝()手有百指()

儿含乳啼()以为妙绝()群响毕绝()指其一端()

3、给下列字形相近的字组词:

倾()嗽()懒()

顷()喇()蔌()

三、语言积累

1、将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宾客意少舒。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⑷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⑸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四、朗读背诵

1、下面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五、问题探究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提示: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2、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提示: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欣赏评价

1、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提示: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2、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提示:“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七、拓展阅读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臣来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之:往,去

D、吾用多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4

教材简析

松鼠,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电视里、画报上、文章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他们对松鼠的了解往往都是你知道一点,我知道一面。所以,还是充满了好奇。一打开课文,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就向我们走来。它那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由得使我们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喜爱,我们在欣赏它、亲近它、喜爱它的同时,又不能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准确精练的说明及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储备食物过冬、及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的乖巧,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因此,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边充分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一边自觉和《鲸》进行写法比较,寻找异同点,并领悟这种写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比较《鲸》的说明方法,明白异同点,并充分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

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

2、教师制作关于松鼠形态、生活习性及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海中之王”──鲸,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

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自主感悟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⑴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⑵“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⑶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⑷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

⑸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⑹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细读文字,从“又干净又暖和”,“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既舒适又安全”等词语感受窝的舒适,从而进一步感受松鼠的乖巧。)

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3、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用充满感情的读书声来抒发自己对松鼠的喜爱。

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谁喜欢哪一部分就站起来大声读哪一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用朗读为说明文注入人文美。

四、合作学习,探究写法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异同,完成表格。

说明角度

表达方法

说明语言

鲸侧重介绍鲸的形体特点、生活习性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简单质朴平实

松鼠侧重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主要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形象生动传神

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互相质疑,解疑。)

合作学习,集体攻关,研讨写法。

五、扮演松鼠,自我介绍

你喜欢松鼠吗?就请你扮演小松鼠,结合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介绍一下你们松鼠大家族。

六、小结方法,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

⑴准确、生动的语言。

⑵合理清晰的结构。

⑶鲜明的事物特征。

⑷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总结方法,学用结合,以练固学。

板书设计

漂亮(外形)

松鼠驯良(活动)

乖巧(搭窝)

练习设计

1、在括号里封上合适的词语:

()()

()的松鼠()的动作

()()

2、读下面的话,并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地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些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3、课外阅读描写动物的文章,并摘录精彩的词句。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鉴赏、品评文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鉴赏、品评、积累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

感受时光匆匆,生命易逝,从而懂得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共同探讨一个严肃的人生命题,人应该怎样活着才算是没虚度?

学习重难点

1、朗读品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1、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我们的课堂里,你们怕不怕?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我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我姓徐,双人徐,你们能用我的姓组一个词吗?徐徐就是“慢”的意思,我也希望时间过得很慢。可我读到的一篇文章却说,时间正在从我的眼前溜走,从我们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这篇文章尽管已经写了八十五年了,但它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已经成了散文中的精品,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读一读、品一品这篇精美的文章──《匆匆》。

板书课题:《匆匆》。

2、认识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有关山雨的视频画面。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山雨?

四、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7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冬爷爷刚走,春姑娘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人们常说:冬去春来,春回大地。春天来了,草儿青了,花儿红了,大家都喜欢春天,你们喜欢吗?

春天是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季节(出示挂图)她给大地带来美。从古到今,许多文人,诗人都赞美春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春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学:晓

问:是什么意思?那”春晓”是什么意思?

那春天的早晨是怎样的一种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样写的。

2、范读古诗,再让学生试读。

3、教学:眠闻觉蹄

4、自读,猜猜是讲什么?哪些你懂了,哪些你还不懂?

5、创设情景,体会诗的意思:

春天的早晨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下面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充当一下诗人,好吗?

老师描述:

在这样美的春天,你看到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你这样诗人读书写诗累了,就睡了,好,现在就请你伏下,双手合在旁边,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外面刮风,呼呼地,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坐起睁开眼一看,啊!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的唱歌,你这位诗人可高兴了,哼出了两句诗: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时候,你又想到了什么?从昨夜的风雨声,你又想到了什么?

(请一个同学当诗人,把3、4行读一下)

6、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先写早晨,天亮了春天早晨的美景,后回想夜里的风雨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

7、齐读。

8、进一步从诗的语言中体会诗的意境,问:

⑴春天早晨你在睡觉,哪个字告诉我们你是在睡觉?

⑵春天早晨你在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哪个字眼告诉我们天亮了?

⑶当你醒来了,听见了叽叽的鸟叫声,哪个字告诉我们是听到了?

⑷你仔细听鸟叫声,发现是好几处同时有鸟叫声,谁能说说“处处闻啼鸟”?

⑸这两行写了春天睡觉的香甜,悦耳的鸟啼声,春天的早晨,处处充满了生机,也可看出诗人喜爱之情,所以应读出喜悦,兴奋的语气。(指导朗读)

⑹诗人又想到昨夜的风雨声,想到许多的花儿,不知道要落下多少,这两行应该怎么读?

(担心,对花木的担忧)

⑺指导朗读:

齐读全诗。

⑻这首诗你懂了吗?

(指名说诗意,同桌互说)

⑼请小朋友回家向奶奶讲述一下诗意:

师:哦!我们班已经有一位小朋友等不及了,那我就先来充当一下你的奶奶。

生:奶奶,我们今天又学了一首诗。

奶奶:什么题目?

生:是《春晓》。

奶奶:你会背了吗?背给我听听。

生:(背古诗)

奶奶:什么意思?什么不觉“小”什么“大”啊?

生:(说前两行的诗意)

奶奶:说了鸟的叫声,怎么又说风啊雨啊的?

生:是诗人看到早晨的美景想到昨夜的风吹雨打的声音,想到这一阵风雨,不知道又吹落多少美丽的花儿,这就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奶奶:好!学的不错。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8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结构工整而意蕴深远的哲理诗。诗歌用形象化的语言及丰富的意象诠释了什么是理想;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内容。诗歌用充满韵律的语言展示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内涵深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旨。

3、结合个人经历,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2、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诠释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及其优秀事迹

教师:

1、流沙河个人简介,图片。

2、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首诠释理想的哲理诗,内容深刻。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一以贯之,在授课时,结合《在山的那边》引入新课教学;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突出朗读训练;同时采用让学生自立学习,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加以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指导其从社会生活及人生体验中找出例证,理解,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有助于诗文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感受的是课文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那么,什么才能造就我们美好的人生,点亮你的一生呢?列夫。托尔斯泰这样告诉我们“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相信他一定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设计这一导入语,是按照奥苏伯尔的学习的同化理论,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即已学过的,同样谈理想的现代诗《在山的那一边》,与今天所学的新知识相联系,易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求知欲,好奇心,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形式朗读,整体感知

1、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

要求:认真听,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在诗中作好标记。

2、自由朗读,带着问题思考:

⑴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⑵围绕这一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课堂交流,明确:诗歌主旨—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

(这样设计,目的是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以诵读为切入点,突出朗读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研讨赏析打下了基础。)

三、读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分成5~6个小组,确定小组主持人,采用脑风暴法,针对问题,合作探究。

1、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逐段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语言。

2、师进行学法指导:

⑴各人畅所欲言自己的阅读体验。

⑵理解诗句时注意课前搜集到的名人事迹。并联系社会生活及个人经历,这些实例将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诗歌。

3、师针对各段内容,分别列出思考题以引导学生的探讨思路,视交流情况适时知道。

第1小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仿照本节的结构,写几句话吗?

提示:A、比喻,顶针。B、仿写。

提示学生注意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

第2、3小节这两小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提示:A、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想,正是这些不断提升的理想推动了人类的不断进步。(“饥寒”中思“温饱”,“温饱”后求“文明”)举例难度不大……B、分析“珍珠链”,“脊梁骨”的作用。

第4小节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

第5小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意义。

提示:理想给人力量。

第6、7小节“获得”与“牺牲”分别指什么?“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两个诗节在内容上相联系,“获得“是为理想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伴随而来的个人荣誉只是“副产品”;“牺牲”的是个人利益,觉得“酸辛”的是不为人理解,独自呐喊,奋斗的孤独。典型实例:鲁迅。

第8小节你能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遭不辛;理想使不辛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师提示举例,如“江姐“。然后引导学生再举例,加深理解。

第9小节与第8小节相联系,第8小节正面写理想的人生意义,而第9小节则从反面切入,连“罪人“,”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更何况一般人呢。

第10、11小节在内容上,两个诗节有何不同?

提示:第10小节从被动方面理想被曲解,玷污,该怎么办;第11小节写有些人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第12小节总结全诗,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突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在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有法可循,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实例的运用也使课文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了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意识,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轻松的交流中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四、拓展延伸,注重自身体验

1、阅读体验:

读完流沙河颇富哲理的〈理想〉,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试模仿课文也写几句,看准表达得形象生动(这一过程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学习体会的及时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朗读,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的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让我们牢记托尔斯泰的名言,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以此为航标灯,为实现他而努力奋斗,愿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理想的,高尚的人。

六、作业设计

1、完成“研讨与联系”。

2、将学习体会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9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孕伏情感: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揪、瞪”。

3、检查:

⑴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洪灾老汉)

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⑴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

⑵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

(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⑶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三、体会英雄言行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⑵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4、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

(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5、齐读第二大段。

四、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1、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什么文章?什么人什么事?如:

词──忠于职守……

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

《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

“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2、作业:

⑴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⑵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咆哮、惊醒、狞笑、拥戴、乱哄哄、沙哑、依次。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大段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大段。

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⑴谈体会,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

生: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师: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生表情朗读第15自然段,学生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

⑵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师相机板书:冲、揪、骂、凶老汉小伙子吼用力推)

5、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⑴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⑵生默读,谈感想。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老汉太伟大了……)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⑴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⑵引诵第三大段: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⑶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板书:喊)

⑷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7、师小结:

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练习写话,颂人间真情

1、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材料:

⑴(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⑵《伦敦地铁大火灾》。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10

学习目标

1、重点了解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

2、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

3、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

4、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

课前准备

1、上网收集狼的资料;

2、用笔绘制狼的图画;

教师精讲设计学生活动备注一、导语

对于动物狼,同学们并不陌生。童话故事中,我们听说过它;动物园里,我们见到过它;生物课上,老师介绍过它。文学作品中更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大批形态各异,性格迥异的狼的形象。就拿语文书上的两篇文章,狼的形象就有很大的差异。

谁来说说看这两篇文章各自刻画了怎样的狼的形象?

二、举一反三,交流狼的故事

课前收集狼的图片,做成幻灯片,课上打出图片。给学生视觉感受,激发学生想起更多的狼的故事。

三、

相关推荐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系列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系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简单的统计、量的计量等知识,通过调查、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以及水资源的宝贵。 了解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的危机,提高节约用水意识。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节约用水的生活典型事例,让学生懂得节水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掌握一些节水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节约用水生活典例分析。树立节约用水意识,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难点:感受水资源紧缺形势。

本节内容要结合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内容设计要以活动为中心,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取课前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本节实践活动课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课前准备阶段

1、调查世界及我国水资源现状。

2、通过走访调查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3、通过网络、报纸、杂志、走访调查等方式搜集节约用水的资料和方法。

4、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活动计划及记录所用相关表格。

二、学生实践调查活动阶段

活动时间:一周左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

活动内容:

1、各小组根据自主设计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活动,收集信息及数据。

2、各小组汇总并整理获取的信息,以备汇报。

三、信息交流、设计方案阶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激趣,提出问题

1、(教师给出谜面,学生猜谜语)“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展示不同小组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全球以及我国水资源状况(课件展示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图片)。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而导致水资源缺乏(不同地域,不同季节降水分布不均;全球97%的水是海水,在海水淡化技术未成熟前根本不能直接利用)。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图表的比较(穿插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深刻感受中国水资源的缺乏。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1、小组交流,展示调查研究成果。(在授课前可适当指导学生有序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自制漏水装置测量数据,自制节水装置演示。将数据换算成以天、月、年为时间单位的数据,用大数字让学生意识到浪费的可怕和节约的可贵;还可用全校一天浪费的水可供你家用多长时间等问题增加学生的切身体会。)

家庭中节水小窍门

(一)、洗衣节水

第一招:控制适量的洗涤物,避免洗衣机及洗碗机中的洗涤物过多或过少。 第二招:选择有自动调节水量的洗衣机,洗衣清洗前先脱水一次,可节省用水及清洗时间。督促家长多使用洗衣机的节水、自动留水功能。

(二)、厨房节水

第一招:勿对着水龙头直冲洗碗、洗菜,应放适量的水在盆内洗净,以減少流失量。控制好洗洁精的用量,避免反复冲洗。

第二招:用洗米水、煮面水、泡茶水洗碗筷,可节省生活用水及減少洗涤剂的污染。这些水还可用来浇花和擦洗地板。

第三招:不要用水冲食物退冰,改用微波炉解冻或及早将食物由冰箱冷冻库中取出,放置于冷藏室內退冰。

(三)、马桶节水

第一招:采用节水型马桶,或将现有的一般型抽水马桶加装二段式沖水配件。 第二招:在储水箱里放置饮料瓶,减少总储水量和每次放水量。

第三招:将小便池自动冲水器冲水时间调短。

第四招:请将面纸或杂物投入垃圾桶內而不要丟入马桶中。

(四)、洗澡节水

第一招:安装节水水龙头。

第二招:缩短水龙头开关的时间就能减少水的流失量。

第三招:隨手关紧水龙头,不让水未经使用就流掉,水龙头加装有弹簧的止水阀或可自动关闭水龙头的自动感应器。

(五)、回收节水

第一招:回收生活用水再利用。

(六)节水装置

节水小发明实物制作展示:节水花盆、节水水龙头、集雨器、自动浇花器等。

小结: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大家认真领悟,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相信你会

做得更好……

展示未来水的情况。引发同学们深思。。。。。。

3、师生互评总结。学生交流感受和体会。

(四)板书设计

节约用水

水资源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 个人节约

节约用水

大量浪费 政府行为

《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与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节约用水”一课中,教师应努力营建一种多层次、立体型生活化的课堂空间,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

在“节约用水”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觉关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使学生对“节约用水”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浪费水就是浪费钱”这一表层认识上,而能从珍惜水资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的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本节课设计及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

“节约用水”这一内容没有把它简单地作为一个知识点来教学,也没有把结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了深加工和再创造。例如:利用电视、报刊及网络等资源,收集有关淡水资源的信息,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使知识的呈现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同时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感受到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2、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调查研究、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

为学生营造一种多层次、立体型的生活大课堂,把“节约用水”这个理性的认识贯穿于学生的一系列活动中。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观察生活中人们浪费水的现象,动手测量一个滴水龙头1分钟的滴水量,实验探究1滴水的重量。课中,把各人收集的资料、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适时的进行交流,建议学生成立节约用水宣传组,设计节约用水广告。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做人,感受到自身劳动的价值,收获成功。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2】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3】

学情简析: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合理的意见,借鉴合理的部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觉得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

师:只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称象”。(板书)

3.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赶快打开书P35,自己读一读课文,想办法解决生字;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学得那么认真,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我们一起挑战第一关。

出示课件,自己读一读词语,红色的生字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听听。(指名读词语)

考考你们记住没有?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读。

那么快就认识这些生字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写好。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最难写,描一描体会字的结构。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好;直接写在田格里,写完后让同桌检查检查是否正确。

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吗?愿意怎么读?(学生自己选读法)

3.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想到第二关看一看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下面我们挑战第二关。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怎样把这几句话读好?(出示问句)指名读,评读。

4.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是怎样称象的,现在就默读课文,哪一段是写称象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5.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6.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7.用上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8.到了第三关就更难了,还闯吗?为自己鼓劲,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9.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指名说)引导学生说出曹冲受到了哪些启发。

师小结: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

10.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11.通过今天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12.试着自己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对一些有难度的文章来说,教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互动讨论,通过读文解惑,是极好的教法和学法。在这种平等、互动、积极的学习气氛中,既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胆的表现自己。使表达不够流畅的学生得到锻炼。我组织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说给大家听听。然后通过看幻灯片看一看称象的过程。再换一些连词说一说称象的过程推选最好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文字,最后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表达自己。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评一评,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看到优点,更有自信。找到与别人的差距,更好的提高自己。

不足之处,在学生认识生字之后,应注意生字的巩固理解,不应该学字是学字,读文是读文。生字与学文脱节。

学生质疑时,遇到课文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应给学生及时解决或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如:一生提出来大象有多重时课文中没有涉及到。老师应随即补充一句“哪个同学知道?请你告诉他”或者鼓励大家查资料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老师置之不理。我觉得上课时还应加强自己课上应变的能力。下次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教学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刘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今、正、雨、两”4个生字,认识偏旁“饣、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关心父母、孝敬长辈。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从故事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日歌》、《好妈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放《生日歌》,师生合唱。

一、由生日歌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们,生日指哪一天,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你在过生日的时候,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平常你们向别人借过东西吗?有听说过借生日的吗?今天呀,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借生日的故事。板书课题《借生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质疑。

2、生日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3、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用“我读懂了……

在全班进行交流。

2、观察图画(一)体会妈妈对女儿的爱。

3、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4、观察图画(二)体会小云对妈妈的孝敬。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教育学生关心父、母、孝敬长辈。)

6、播放《好妈妈》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课文。

7、你打算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四、拓展训练、活跃思维

续编故事。

五、作业设计

亲手做一份小礼物,并写上一句祝福的话,送给父母。

板书设计

18、借生日

妈妈小云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生字

1、读生字(课件):

⑴开火车拼读。(借助拼音、正音)

⑵去掉拼音指读。

⑶交换生字位置,男生、女生赛读。

⑷认识新偏旁“饣”、“牛”。

⑸交流识记方法:

(顺口溜、儿歌、谜语、加一加、减一减。)

2、生字扩词:

⑴同桌扩词,看谁说得多。

⑵请生扩词。(选词说话)

⑶课件出示老师准备的词语。

⑷小老师领读。

⑸抽读。

⑹全班齐读。

⑺出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赛读、齐读。

⑻再读课文、巩固字音。

3、写字:

出示“雨、两”两个字。(带田字格)

⑴学生观察。

⑵全班交流观察所得。(我发现……)

⑶师范写、边读解雨、“门”要宽、“丨”要写中间、四点两边对称,两“门”内两个字分布均匀,“人”的“捺”要变成点。

⑷生描红,后书空。

⑸展示台。

三、拓展

1、比一比,谁记的生字多。

2、找朋友、连线(词)。

3、猜一猜。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5】

1教学目标

1、会认“环”等9个生字,会写“岛”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激发每一位同学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同时渗透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公民意识。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用字。“潭、碧、岛、薄、雾、蒙、秀”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行文脉络、层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情感升级。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日月潭教学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好!老师今天将介绍一位神秘的“嘉宾”给大家,她来自神奇的大自然,很受大家尤其是你们这群小朋友的欢迎。那么她是谁呢?神秘在什么地方呢?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2、利用多媒体放映一系列课前设计好的有关“日月潭”的幻灯片。通过视觉刺激,让大家对“潭”这种自然景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师:你们喜欢这位来自大自然的朋友嘛?

4、介绍“潭”字的写法,阐述“潭”的含义,并引出“日月潭”的由来。

5、利用幻灯片让大家去认识名副其实的“日月潭”,加深印象。

6、打开台湾地形图,叫一个学生上台指出“日月潭”的大体位置。

7、师:“日月潭”就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将来大家长大了之后一定要去看看这位神秘的“朋友”哦!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让学生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并借助于手上的工具初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然后借助于汉语拼音通读一遍。

2、让大家前后、左右四个人组成一个临时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相互纠正,相互指导。并结合小组的智慧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3、组织几个同学上台写生字,教师初步讲授词的含义。

(三)、看课文,结合课文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同学们自己起来读,读完老师及时纠正错误。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及时纠正读音。

3、进行课文朗读比赛,得胜者奖励一朵小红花。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学习书写“岛、展、环、绕、建、纱”教师按照汉字的正规书写格式,准确地进行板书。

2、让小朋友们在纸上进行练习,同桌互评。

3、2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日月潭教学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上节课学到的东西,同时利用幻灯片让同学们回顾“日月潭”的美丽形象。

师: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去了解这位神秘朋友。看看作者笔下的日月潭是不是一样非常地迷人、非常地令人神往呢?通过文字能不能勾勒出照片上的优美片段呢?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课堂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首先是自由读,看看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并梳理层次,找出语段的中心句。

2、指名分句读,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结合课件,解释“群山环绕”、“隐隐约约”、“风光秀丽”的真实景象。》

师: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解决了其中的一个问题——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就像地图上画出了日月潭的位置一样。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第二自然段又是写日月潭的什么信息呢?接下来大家细致、轻声地读一读。

2、利用课件出示以下句子比较感知,并朗读:(1、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2、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同样是描述日潭和月潭的句子,读起来和听起来有什么区别呢?(形象、生动、具体、准确)

师:作者真的很有心啊!能根据事物的外形的特点来给事物起名字。大家有没有试过这样去给你身边的东西起个好听的名字呢?这样做呢就会让表达更生动、具体、准确、形象了。这就是你们将来要学到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喻。他的作用呢就是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地更形象、具体、生动。还有就是给名词加一些修饰,使得你笔下的形象更清晰。

3、大家知道怎么做才能和作者一样,让你的文字散发出清新的味道了嘛?老师相信你们!现在呢就给老师展现展现你们刚刚学到的本领吧!把下面的句子修改一下吧!

(1)湖中央有个小岛。

(2)湖面上飘着雾。

(3)校园外边有棵树。

4、课件示范:

湖中央有个精致的小岛,像美好的玩偶山庄。静静的湖面上飘着一层薄薄的雾,犹如仙境一般。美丽的校园外边有一棵高大的树,像巨人一样站在那里。

5、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哦!以后继续加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6、师:日月谭,好美的名字啊!大家肯定也很喜欢吧?有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为大家读出文章中更多的介绍日月潭的优美语句。

(四)、默读三、四自然段,画出描写时间的词语,并做标记。同时思考一下这两段分别介绍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教师板书:清晨、中午、晴天、雨天》

师:大家是不是发现下面的句子很美呢?(指名让学生上台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在黑板上,教师结合课件加以解释。)

(五)、师:好句子只有准确读呢才能读出感觉来,才能像早晨树上叽叽喳喳的鸟鸣一样清脆、悦耳。接下来大家跟着播放器读,仔细地听一遍以后就试着跟读。然后多读几遍就能像鸟儿一样了。

1、利用音箱播放优美的句子、段落,并放映对应的幻灯片。让大家沉浸在一定的氛围中去体会文章的内容。

2、利用课件对比理解“清晰”和“朦胧”,并鼓励学生积累这对反义词。

师:看到朦朦胧胧的日月潭,你有什么感受?能把你的感受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嘛!(朗读第二自然段要舒缓,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指名读。

师:宝岛台湾的日月潭风光秀丽,你喜欢嘛?我们把后两段多读几遍,可以的话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六)、读思结合、加深体会,深化感情。

1、日月潭的风光真的是在是太美了!你们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日月潭的风姿嘛?试试看!

2、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大家能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呢?(出于对宝岛台湾的特殊感情,出于对日月潭的热爱和眷恋,作者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他对日月谭的赞美和强烈的热爱之情)

3、师:台湾是我们祖国的宝岛,从遥远的古代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不仅风光怡人的日月潭,还有景色迷人的阿里山,可是现在,由于许多外界的渊源,台湾还不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4、日月潭真的很美,可是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和人为的破坏,日月潭在默默地哭泣!我们一定要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争做保护环境的小天使哦!现在呢老师就任命你们为“地球小卫士”,从你们的身边做起好吗?

5、孩子们!让我们共同期待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共同期待日月潭的美好明天吧!

9日月潭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9日月潭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日月潭教学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好!老师今天将介绍一位神秘的“嘉宾”给大家,她来自神奇的大自然,很受大家尤其是你们这群小朋友的欢迎。那么她是谁呢?神秘在什么地方呢?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2、利用多媒体放映一系列课前设计好的有关“日月潭”的幻灯片。通过视觉刺激,让大家对“潭”这种自然景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师:你们喜欢这位来自大自然的朋友嘛?

4、介绍“潭”字的写法,阐述“潭”的含义,并引出“日月潭”的由来。

5、利用幻灯片让大家去认识名副其实的“日月潭”,加深印象。

6、打开台湾地形图,叫一个学生上台指出“日月潭”的大体位置。

7、师:“日月潭”就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将来大家长大了之后一定要去看看这位神秘的“朋友”哦!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让学生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并借助于手上的工具初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然后借助于汉语拼音通读一遍。

2、让大家前后、左右四个人组成一个临时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相互纠正,相互指导。并结合小组的智慧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3、组织几个同学上台写生字,教师初步讲授词的含义。

(三)、看课文,结合课文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同学们自己起来读,读完老师及时纠正错误。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及时纠正读音。

3、进行课文朗读比赛,得胜者奖励一朵小红花。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学习书写“岛、展、环、绕、建、纱”教师按照汉字的正规书写格式,准确地进行板书。

2、让小朋友们在纸上进行练习,同桌互评。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2、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借助反复诵读领会诗中海浪的形象,理解作者借海浪和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像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散文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借助海浪和海岸的形象抒发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纪伯伦(1883~1931)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先知》是他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整理生字词语:

炽热(chì)祷词(dǎo)执拗(nìu)俊俏(qiào)衷情(zhōng)馈赠(kuì)憔悴(cuì)真谛(dì)夫穹(qióng)璀璨(cuǐcàn)镶嵌(xiāngqiàn)翱翔(áo)长吁短叹(xū)千山万壑(hè)津液(jīn)

4、让学生在轻缓的音乐声中轻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借助海浪和海岸塑造的恋人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师生研讨:

⑴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⑵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⑶与海岸连在一起的山崖是如何对待海浪的呢?海浪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是怎样表现的呢?联系作者所处的环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山崖对海浪的态度是:不同情、不理解,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都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⑷雨在文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它具有怎样的作用?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

明确:雨在文中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她的作用是滋润万物、装点千山万和、镶嵌绿叶大堤、使花草昂头挺腰绽开笑脸、解除田野难耐的饥渴,还可以启迪敏感的心扉。

⑸作者运用于怎样的手法描写雨的形成、雨的降落、雨的终止的?

明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雨的形成说成是“从湖中升起的”“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雨的降落是由于雷声为他“鸣锣开道”“是田野的微笑”;雨的终止是由于“彩虹挂青天”。

⑹文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说说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明确: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如“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等。

⑺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循环,在人类世界中,什么意味着循环?为什么?

明确:在人类世界中,爱情意味着一个循环,她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6、小结:

总之,作者在这两篇散文诗中用诗一般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像,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7、作业设置:

选择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首散文诗。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7】

赵喜梅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第19页——21页的内容。赵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比较分析,自己归纳,来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常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突破了难点,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

课的个人看法:

一、注重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课堂灵活开放。

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些苹果,已经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么?”入手,引出数学的关联的量上,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人的体重与门的高度”还有“我们班的总人数,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特点,课堂设计灵活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分散思维。

二、如花微笑,温暖学生。

这节课上,赵老师从开始到结束,脸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让学生感到温暖,身心放松,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我想在课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微笑一节课,不管是引导学生发言,讲授新知识,还是针对练习我想赵老师是达到了教学思想的很高境界。

三、用问题引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你能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表格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5个表格进行分类,你该怎么办?”每到关键的部分,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问题引着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总结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8】

一、教学内容:

《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二、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接着就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下一步连续测量10分钟内的水温作铺垫。

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据此,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最后作一项推测: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需要怎样做?教师要引导并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冷冻箱内,为下节课《水结冰了》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

三、学情分析:

《测量水的温度》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烫4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每杯水的温度。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四、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2、注重研究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

五、学法分析:

本次探究活动由于材料容易获取,实验现象直观,所以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演示操作,之后的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研究方法方面作适当的点拔,通过实验操作和合作研究,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到极至。

六、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八、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各类温度计、烧杯等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1号杯自来水,2号杯温水,3号杯烫手的热水,4号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烫水),4支相同的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干毛巾、(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时钟,冰柜。

九、教学过程: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9】

河北省饶阳县饶阳镇小学 肖子敬 李艳芬

教学设想:

《搭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

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设计中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由浅入深,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内化了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可谓一箭双雕。为了促进课堂生成,我简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板块教学,有以下几个板块: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3、初读反馈,教学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搭石的感情。

4、研读课文,走进画面,寻觅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感悟 “理所当然”背后蕴含的美好传统。

6、回读课题,体会作者对乡亲们和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

每个板块都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努力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设计能很大程度上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 个生字,学会本课11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事物的“美”。

(3)摘抄喜欢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拼读、书写,认识、掌握文中生字;通过反复读体会课文写得美,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心中有他人、团结礼让的孩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同学们,刘章爷爷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但最让刘章爷爷难忘的还是那静静地躺在溪水中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刘章爷爷笔下的《搭石》。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有这么多问题,我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很了不起,那好,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

1.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课本103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词语:

谴责 懒惰 俗语 伏下 猛涨

平衡 平稳 绾裤 间隔 人影绰绰

协调有序 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3、(课件)出示多音字

涨 zhǎnɡ 涨潮 zhànɡ 涨红了脸

间 jiàn 间隔 间断 间接jiān 中间 房间

行 xíng 一行人 háng 银行

调 tiáo 协调有序 diào调动

4、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生交流)

5、学生合作读(五人,每人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搭石?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走近搭石

1.解决“什么是搭石?”

自由读文,交流什么是“搭石”。

师:简单地说,搭石就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如果没有搭石,乡亲们是怎样过河的呢?用课文的句子说说。

随机理解:汛期、拖鞋绾裤(学生动作演示)

是啊!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脱鞋绾裤,你

体会到什么?

可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过河就必须走搭石,让我们再读读什么是搭石?(出示课件)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读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

1、搭石为什么要用平整方正的石头呢?

2、人们为什么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来摆放石头呢?一尺或者三尺、四尺的间隔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看来,人们在挑选和摆放搭石的时候可不是那么随随便便,是动了脑筋的,是为乡亲们行走方便而搭的。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感受搭石的作用,感受搭石实用的美。(学生齐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其中一生说)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是啊,“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怎样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一课。

3、作业:

读文思考: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谁能再说一说?它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搭石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而且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想不想欣赏这道风景?那么就让我们跟着刘章爷爷一起走进《搭石》(板书)!

二、通过“搭石”,感受美

1、 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想想课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寻找美)

2、 依次序交流相关句子”,

(一)调整“搭石”,感悟行为美

1.课件出示句子——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你觉得这里很美,请你把这句话再读给同学们听,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等词语中体会)

指生再读句子,突出重点词语。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即使遇到再急的事,也会放下,去调整搭石。 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是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奉献美)的风景。

咱们继续学课文,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美?

(二)、快走搭石,感悟和谐美

课件出示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 ....

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 ........

感。”

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画面的美?

(1)“协调有序”

你从哪里看出“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就叫——协调有序。(找学生模仿人们走搭石)

是呀,在我们的课文里,有的词语意思,上下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点击专题站《搭石》中的“找图配词”(课件)

小结:这儿描写的是乡亲们快走搭石的情景,一种和谐美呈现在我们眼前。你能通 过朗读把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吗?(一生读)

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和着他们走搭石的节拍,感受那如画一般的和谐美。(音乐 :溪水声)

是的,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和谐美)的风景。一行人走搭石是一道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会是怎样的风景呢?

(三)行走搭石---感悟谦让美、尊老美

课件出示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 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谦让)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是呀,同学们,家乡的人们就是这样以礼相待,热情谦让的。搭石,构成 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又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如果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风景呢?

课件出示句子——

“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个词让你心头一颤,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联系生活理解“理所当然”。

(3)透过“理所当然”能看出这里的人(尊敬老人)。

(4)小结,很好。我们体会句子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抓住重点词语,把心放进去,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尊老美)的风景。

3.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搭石,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令人感动的画面。

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点击课件中的“练兵场”。(轻音乐起)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10】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⑴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⑵ 揣摩作者的情感,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⑶ 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2、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1、阅读上阕,讨论:

⑴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⑵ 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⑶ 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2、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⑴ 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

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⑵ 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

⑶ 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

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⑷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⑸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

① 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 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 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6、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7、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3、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⑴ 《雨霖铃》:

⑵ 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1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总结领悟诗歌意境的方法。

教学关键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兴

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几乎一生都在流浪,成都的一个草堂成为他短暂安定生活的见证;他几乎终生都在痛苦,沉郁顿挫成为他诗歌风格的最权威的概括。一场战争撕碎了他的心,带给他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多种疾病毁灭了他的躯体,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上。他,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领悟这首诗歌的意境,总结领悟诗歌意境的一般方法。读这首诗,我们能看到诗人焦虑的目光,能听到诗人无奈的叹息,更能感受到诗人心灵的震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这一曲时代的悲歌吧!

二、放录音,请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

1、我们要领悟意境,首先要进入境。这境,就是诗人在诗中创造的生活图景。首先包括了景,请大家回答: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风,天,猿声;渚(水中小洲),沙,鸟;落木(秋天树木落叶),长江。

景物如何?

明确:

急:呼啸的秋风(有速度)。

高:天空辽阔(有立体感)。

哀:如哭似嚎(有感情)。

萧萧:落叶声(有声音)。

2、请大家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请两位同学描述。)

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描述中想象画面:这是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

3、这是境中的景,除了景,境中还有诗人的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人的形象。

诗人很老了(百年),衰老多病,常年客居他乡(作客),志向得不到伸展(潦倒),他叹息着国运和自身的命运(艰难),以至于白发增多(繁霜鬓)。

请大家当一回导演,把诗人在秋风中登高的动作设计出来,按小组讨论两分钟,请各组推出一个代表。

(抽查两个组,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诗人少有壮志,19岁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现在他的理想彻底破灭了。顶着秋风,他在诗篇中向我们走来:拄着拐杖,他颤微微走在那秋风呼啸的山路上,狂风吹乱了他花白的头发,枯叶飞舞着掠过他的衣襟,他一路咳嗽着,走走停停。风好大呀,他抬起头,挣扎着登上了崖顶。然而,读读他的诗篇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一个垂危的老人,将不久于人世,他关心的却不是自己。诗人的目光越过了千山万水,胸襟是如此的开阔,这是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

4、现在我们来谈意,也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的情,请大家用诗篇中的词来概括诗人的感情。

明确:悲,恨。

5、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杜甫,现在,你就站在那高高的悬崖之上,眼前,风在拼命的刮,鸟在拼命的挣扎,落叶纷纷下,长江滚滚流;耳畔,风声卷集着涛声,涛声夹杂着猿鸣,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学生答:

一叶而知秋,何况落叶已萧萧而下;问君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象流水象落叶那么密集。

落叶让人想到生命的短暂,自己壮志难酬,心生感慨。

师:

这同学答的多好啊,看到落叶与流水,就想到时光一去不返,感慨自己壮志难酬。落叶归根,百川归海,而自己却年老漂零在外。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理解:岸上枯叶似蝶,岸下猛浪若奔,我们分明已听到了落叶的呻吟,听到了长江的呜咽。这那里是在写季节,分明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个时代充满了伤痛与悲哀,战乱就象一场大风席卷了中国大地十几年,在这场大风中,不知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如木叶般纷纷而下,枯萎死亡;那滚滚长江流动着的不正是人们绵绵不尽的眼泪吗?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领悟诗歌意境的方法:

⑴ 揣摩语言;

⑵ 联想想象;

⑶ 联系生平。

读这一首诗,我们要看到诗人焦虑的目光,我们要听到诗人沉重的叹息,我们更要感受到诗人心灵的震颤,现在,就让我们齐声朗诵这一曲时代的悲歌吧!

板书设计风 天 猿渚 沙 鸟

落木境长江

作客 多病 │ 艰难 潦倒

↙↘

悲 恨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精选


作为一名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教师,要学会写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有序安排,可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请阅读由88教案网小编为你编辑的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头饰、陶罐和铁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陶罐)──板书:陶罐

仔细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也可以上来摸一摸。(找同学说说)

同学们再看看,这是什么?(铁罐)──板书:铁罐

仔细再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呢?(找同学说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听?(想)

揭示课题: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陶罐和铁罐(板书27、和)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2、A、大家说故事好不好听啊?(好听)既然这么好听大家还不赶快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有困难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B、大家说故事好不好听啊?(好听)想不想自己读读?(想)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看107页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有困难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3、识记生字:

⑴同桌合作记生字:

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做得非常好,他一边用手指着课文后的生字一边认读,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同桌之间这样做一做,一个同学用手指着另一名同学认读,对读的不对的字要及时纠正。

⑵生字卡识字:

老师手里拿的就是本课的生字朋友,同学们看看认识吗?(出示生字卡,先请学生一起认读再找个别同学认读)

⑶学生领着齐读生字。

4、识记词语:

⑴生字朋友看来同学们是认识了,可是还有一些词语朋友我们还没认识,如果记住了这些朋友,同学们读课文会读得更好理解得也会更容易。那就让我们从课文中找一找这些朋友吧。找找了就把他们划下来。尤其注意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⑵找同学读读划的词语。

⑶出示课件,认读词语(个人读、分组读、齐读)

⑶同学们,课文中的泡泡问我们,“奚落”是什么意思,而且告诉我们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那么同学们,你们懂了吗?赶快读读课文,说出来交流交流。

⑸好,同学们做得非常好,说得更好。那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理解“相提并论”和“和睦相处”这两个词语呢?试试看。

⑹出示课件,读课文填空。

三、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找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

3、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⑴同学们认为刚才几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或者不好在哪里?大胆的起来说说,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⑵你觉得铁罐像个什么样的人?从那里可以看出来?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画出来并读一读。(找同学起来汇报)

⑶你觉得陶罐像个什么样的人?从那里可以看出来?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画出来并读一读。(找同学起来汇报)

⑷那我们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他们说的话呢?在小组里试着分角色读一读。

⑸全班交流,展示朗读。

⑹练习表演,交流展示。

没想到同学们读课文读得这么好,刚才有同学就说他能把这个故事演一演,我想不光这名同学能演,全班同学都能演,大家说是不是?(是)那到底谁演得最好呢?我们拭目以待。

请同学们抓紧练习,争取以最精彩的表演征服全班同学。

⑺现场采访:

同学们说他们演得好不好?(A、好)(B、如果有同学说不好,那就找同学说说哪里不好,应该怎样演?然后另找一小组上台表演)

①小演员们先不要回去,你们现在已经成了全班的小明星了。下面给全班同学一个当记者的机会,我们开一个小小的记者招待会,记者们将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向你们请教,请做好准备。哪位小记者先来?

②好,同学们,通过这次表演,我们班又有一批小明星诞生了。我呢,现在摇身一变成了一名电视台的记者,要现场采访一下我们的小明星。

请问铁罐,你为什么奚落人家陶罐?(回答:因为我是铁做的,它是泥土做的,他不如我坚固,我不愿意和他在一起)

7

请问陶罐,铁罐这样奚落你,你为什么不但没给他急反而劝他和睦相处呢?(回答: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该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希望人人都能像陶罐你这样,那么世界将会更美好!还有陶罐,在人们把你挖出来的时候,你还惦记着铁罐,而且称他为兄弟,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回答:对。但不仅是这个原因。)哦,还有什么?(回答:铁罐永远是我的好兄弟!)

请问铁罐,听了陶罐的话,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回答:我觉得很对不起你(陶罐),我不应该那么傲慢,那么蛮横无理,没想到我那样对你,你还对我这么好,我以后一定向你好好学习,改正自己的错误,做个谦虚友善的人。)

四、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课文学习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应该清楚了,课文可分为两大段,分别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学生边说边板书)

2、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是么启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板书:人各有长,相互尊重

五、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板书

铁罐奚落陶罐。人各有长

27陶罐和铁罐

陶罐完好如初,铁罐不复存在。相互尊重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这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而后抓住重点词“奚落”进行挖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下来,课件两次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三板块: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抓住重点句子(1、2)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抓住最后一段,知道铁罐并不刑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②“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第四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设计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们想说什么呢?请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说的话写上去,写后再交流交流。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评: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不能拿出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我们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来,请全班同学起立,和你的同桌握个手,一边握后,一边说:“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析、饰演两个角色。

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3、能通过初读课文,感知主人公的性格,并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学会与人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

1、标小节号。

2、读通课文,自习生字、词,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教师:

课件、陶罐与铁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陶罐和铁罐:

师:老师手上拿的是──陶罐和铁罐,它们都是用来盛东西的(注意盛的读音)。它们的区别是——陶罐容易碎,所以老师轻轻地把它放下。

2、从前,在国王的御厨里,你们知道这地方吗?(理解御厨──就是专烧菜给皇室人员吃的厨房),也有一只陶罐和铁罐,你看出这是两只怎样的罐子了吗?(看课件图)

板书铁罐:傲慢陶罐:谦虚

3、师: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

二、初读课文

1、师:自由读读故事,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谁能正确、响亮地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懦弱争辩兴奋惊讶神气恼怒羞耻理会流逝宫殿荒凉光洁朴素价值轻蔑

掘出来相提并论

3、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给你点提示,你自己试着说说看,也可以跟同桌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国王的御厨里,铁罐()陶罐。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铁罐(),陶罐()。

三、读课文,分析两个罐子的个性

1、自由读2到9小节:

师:请你仔细读读2~9小节,把有关陶罐的话用横线划下来,有关铁罐的话用波浪线划下来,可以边读边划。

2、反馈对读。

3、师: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陶罐和铁罐怎样的个性呢?这样的陶罐或铁罐该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自己练一练,并用着重号把对话中需要注意的词语标一标。

4、反馈:

傲慢: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敢/你肯定不敢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就/懦弱

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我/敢/相提并论/要/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什么/总/你

板书铁罐:目中无人、蛮横无理、自以为是

陶罐:不敢,铁罐兄弟。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相互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真宽容,愿意“和睦相处”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2000字(精选6篇)


88教案网栏目推荐你阅读“教学设计反思”等专题内容。

作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教学时需要撰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可以帮助教师们教学,让教学效果更好。那么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通过关键的语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句蕴涵的哲理。

2、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3、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词典上说,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二、诵读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

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自主学习:

正音、正字、释词。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朗读,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品读明理

1、品读课文,逐段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

⑴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⑵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⑶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⑷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六、课堂小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理想,“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理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理想。如果说人生是海,理想便是照亮航程的灯塔;如果说人生是桥,理想便是默默支撑的桥墩;如果说人生是路,理想便是黎明开启时的启明星。因为有理想,人生才充实;因为有理想,人生才美好;因为有理想,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其中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

五、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六、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300字左右即可。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3】

教材内容

《景阳冈》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第20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2、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3、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从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借助文言注释、字典解决重难点。

教学构想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了“为武松写简历找工作”的形式,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读书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自读自悟,并在其中结合写的训练,从而更好的感知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读《水浒传》,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重点阅读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这样做,一是能激发起学课文的兴趣,而是更便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

1、师:今天咱们学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你肯定喜欢。(板书课题:景阳岗。)

(引起学生注意,发现问题,帮助老师纠正错字:“岗”应作“冈”。)

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山冈,一个是岗位。)

2、师:题目既然叫景阳冈,那么这是一篇写山水风光的文章?(这是写事的文章。)

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谁通句子,等会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大意,开始。

(讲了武松喝酒、打虎的事。)

师:武松喝酒、打虎是在一个地方吗?(还有上冈、下冈。)

(适时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3、根据板书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的《水浒传》的资料,谁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水浒传》资料。)

5、师:武松还任过总捕头,取得了山东第一名捕的名号。知道武松后来是怎样当上捕头的吗?当时很多人知道了他的英勇事迹,纷纷帮他写求职简历,介绍他的特长,为他推荐工作,今天咱们也帮他写一份求职简历吧。

二、重点导读冈上打虎

1、填写姓名、籍贯。(山东清河)

2、写主要事迹:

⑴用一段话表现出他的英勇来。选黑板上哪一件事?(打虎)

⑵自读课文,找找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段──段),用“——”划出描写武松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老虎的句子,(板书)然后自由读一读。

⑶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男生读老虎,女生读武松,看看老虎怎样,武松又怎样。一人一句对读。适描写武松动作的词:扑──闪、掀──闪、剪──闪。

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老虎)从哪个动词中能看出武松现在占弱势?

②请左边这两组读老虎,右边这两组读武松,看看这回谁厉害?

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兜──抡劈、扑──跳退、搭──揪按、挣──按踢

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打个平手)

③接下来谁占上风了?那就让男生读武松,女生读老虎。

适时板书:描写武松动作的词:没力──揪打、不动──棒打。

⑷“打虎”这一部分的描写,武松留给你什么印象?(英勇无畏、武艺高强)

三、自读课文合作交流

1、武松打虎这件事充分表现出了武松的勇,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什么事?(喝酒)通过这件事武松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自己读一读这部分,画出最能表现武松性格的语言、对话,练习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出他的特点来。组内可以讨论一下。

2、同桌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不用读旁白。再说说给你的感受,写出武松的性格优缺点。

“你别说这样的话来骗我……”

(从这几句里体会到武松是一个很直率的人,不理解别人的好心。)

从武松的一些心理活动也可以看出武松的性格特点。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从这几句可以体会到武松争强好胜,不理解好人心。)

“转身回酒店吧……”(从这几句里体会到武松很爱面子。)

……

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拓展创新激发阅读

1、课文很长,但是描写武松打虎的重点段落却只有四段,前面的内容跟打虎有什么联系呢?

2、后来武松怎么又上了梁山呢?想不想知道?想知道回家看《水浒传》。你还能认识更多英雄人物。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抄写生词并解释“晌午”、“请勿自误”。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4】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默读

三、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

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四、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齐读。

五、逐节研讨(1~7)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再齐声朗读。

六、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交流作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二、继续逐节研讨(8~12)

研讨目的、方式,同上一课。

三、小结这次探究诗意的经验

四、朗读全诗

五、语言运用

教师投影或板书。学生两人合作,他说你记,互相评论,并向全班推荐佳句。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2、一缀连着一。

3、历史的脊梁骨。

4、海天相吻的弧线。

5、可望而不可即。

6、折磨着的心。

7、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8、鬓发早白。

9、洗濯。

10、绝处逢生。

11、被玷污了。

12、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13、碌碌终生。

六、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感悟理想的意义,领会理想的真谛。

2、感受诗中的具体形象,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

3、联系自己,树立美好的理想。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3、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课件播放诗歌朗诵,学生听读、欣赏,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⑴读准生字词的音。

⑵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班齐读)。

3、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理想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课件出示提示:

⑴读了第()小节,我明白了。

⑵第()小节告诉我们。

4、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二小节: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不断提高。

第三小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四小节:理想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第五小节:理想给人力量。

第六小节:理想能净化人的灵魂。

第七小节:实现理想要有牺牲。

第八小节:理想能改变人生的意义。

第九小节:理想能让人重新做人。

第十小节: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第十一小节:不要丢弃自己的理想。

第十二小节: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学生的发言不一定要严格按顺序,不一定要很全面,能讲出某一层意思就行了。老师相机板书。)

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归成一句话,这首诗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主旨:赞美理想,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5、再一次全体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

三、研讨与赏析

虽然我们读懂了这首诗,但对于某些小节还不不太理解。因为诗人的语言中蕴含的道理要透过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来重点赏析一些句子,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诗人是怎样赞美理想的?本诗中用什么形象来表达理想的意义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比有什么好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件出示喻体形象。)

第一组: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这一组比喻有什么特点?

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第二组: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三组: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第四组: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的你的自私心。

理想能净化人的心灵。

第五组: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新的历史时期,正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自由选择小节背诵。

2、诗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你很有启发的是哪些呢?

小组讨论、交流:

⑴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来说明。

①获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解: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拥有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崇高社会理想奋斗的幸福感,就是获得。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5小节。

②牺牲:敲碎你的黄金梦,洗濯你的自私心,/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解: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谈谈理解)

③练习背诵第5、6、7节。

⑵“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又可以怎么样来证明呢?人应当怎么样保持自己的理想呢?

①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树立了理想,就能重新做人。(9)

(理想让浪子回头走上正轨)

请三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9小节。

②当理想被歪曲,被玷污后,一定要重新找回自己的理想并且提高警惕。(10)

(走弯路不要紧,人总会遇到考验,经得起考验就是坚持理想)

请三小组的同学朗读第10小节。

③不要安于现状,不要夸耀过去的成绩。(11)

(英雄失去理想,就会变成平庸的人,与平凡人的因有理想而伟大形成对比。反衬出理想的可贵)

请三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11小节。

④练习背诵第9、10、11小节。

3、比较阅读:第1课《在山的那边》和本课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请大家比较一下,找出内涵相同的诗句。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并为之而奋斗呢?

2、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同学可以再从“正直、勤奋、毅力”等词语中选择一个或者自己想一个值得赞美的词语来创作。

五、结语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绿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习主动质疑,主动释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有一种海洋里的动物,“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这种庞大的动物是什么?(鲸)

1、出示多媒体,导入:

一天,东海龙王兴致特别高,想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鱼类联欢会,比一比哪一种鱼最聪明,表演的节目最棒,得到名次的给予重奖。各式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地点,顺利地通过由蟹将军把守的赛场的大门。鲸得到这个消息后,也想溜进去凑凑热闹,去拿个大奖。当它正准备游进赛场大门时,被蟹将军挡在门外说:“你不属于鱼类,不能入内参加。”鲸振振有辞地说:“我就是鱼,不然大家怎么都叫我鲸鱼呢?”

T:鲸和蟹到底谁说得对?分学习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

T:刚才读课文,你们已经了解了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你们还想了解有关鲸更多的知识吗?(自读自悟。)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

3、指名学生为本课设计板书:

T:鲸的特点实在太有趣了,鲸哪方面的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4、学生交流感悟,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鲸的特点:

(如找有关句子朗读、画简笔画、看图辨别须鲸和齿鲸、分角色读等。)

二、质疑释疑

学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让我们来到大海边,亲自面对鲸提问,对于提出的问题,知道答案的同学可以自由发言,比一比,看谁表现得最棒?

学生边质疑释疑,老师边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解决课堂上的疑难问题。

三、分角色扮演,复述鲸的知识

T: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把自己想象成海洋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介绍有关鲸的知识。

2、把自己想象成一头虎鲸或须鲸,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向别人介绍鲸的特点。

T:先准备两分钟。

指名学生上台讲。

评议。

四、自选作业

1、把鲸某一方面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

2、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抓住某动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断。

3、上网查找或课外阅读有关鲸或其他海洋生物的书。

《社戏》教学反思2000字精选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同时还要明白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自己知道教学意图。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社戏》教学反思2000字精选”,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社戏》教学反思 篇1

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他激情地呐喊:“掀掉这吃人的筵席”!“毁掉这厨房!”“打碎这铁屋子!”“发明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文章被称为匕首和投枪,因为他总是那么无情地解剖自身的丑陋(如《风筝》)、解剖社会的丑陋(如《狂人日记》)、解剖民族的丑陋(如《看客》)给麻木的国人看。他给人的感觉是冷峻的,是犀利的。然而,鲁迅终究不是天生的战士,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鲁迅自有他温情的一面,象战士在未褪尽的硝烟中遥想和平。

七年级下册《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溢温情的文章。然而,它是一篇被节选的面目全非的小说。这一点是我在初次教学本课时所没有注意到的。三年后,我重新翻阅资料,再读《社戏》,就决定换一种方式诠释这一课。

《社戏》选自《呐喊》。为什么充溢诗情画意的《社戏》会和鲁迅同期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收录在一起呢?因为小说自身具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两面。小说写的是作为成人的“我”两次去北京看戏,痛感座椅如刑具,人情冷似铁,“觉得此地是不适合生存的”,于是回忆起儿时一段快乐的经历。假如把课文作为单一的文原本讲,势必会减损原作的本真。所以,我尝试从鉴赏“情趣”的角度入手,让同学理解《社戏》不单是写一群小朋友的游戏,更是写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返乡。

鲁迅是文学大家,他的深刻不是浏览所能体会的。《社戏》中的情趣以和道不尽的“人生经验通感”是它令我发生鉴赏教学尝试的根源。

看社戏是《社戏》一文中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难忘的。那么,社戏真的很好看吗?同学从文章中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渴望看的能连翻84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偏不翻跟头,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也始终没有出现,最怕看到的老旦却令人头疼地唱个没完。我是不是烦躁之下义无返顾地拂袖离去呢?同学从“回望”一词中读出了“我”的留恋。我追问同学,除了抱有“老旦也许已经进去了”的幻想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原因了吗?同学联想自身生活的实际,读出了戏前曲折的铺垫作用,如此难得的看戏机会,“我”付出了如此多的期盼、焦虑、失望、欣喜,就算戏不好看,“我”也不可能走得头也不回啊!更何况期间还有伙伴们的热情、关怀、体贴、照顾,这所有的真心真情,怎一个“走”字了得?“我”回望的不只仅是“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似的”戏台,更是因想看社戏而发生的种种经历和体验!反观自身,我们谁不曾有过费尽心血拥有却怅然若失,但决不肯轻易抛弃的情感经历?瞧,鲁迅先生的一个“回望”,能勾起我们多少似曾相识的.回忆啊。

小伙伴之间的憨厚友情,是作者动情描绘、泼墨最多的。为了满足远道来做客的“我”看社戏的渴望,小伙伴拍着胸脯“打包票”!决不吹嘘!大的能把船驾得如“大白鱼背着小朋友在浪花里蹿”,而“迅哥”有小的陪坐在船舱里。多么懂事的憨厚少年!“我”看不到翻跟头的铁头老生,有双喜善解人意的劝解;“我”有些倦了,马上有桂生舀来水喝;归心似箭的行船想必也是操心虽“打包票”大人也会惦记。特别是可爱的阿发,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他并没有开口就标明自身的大方,而是“往来的摸了一回”,才鼓动大家:“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的多呢!”坦白赤裸的真情让人怦然心动!生活中,我们每一次的大度是否都如阿发般的由衷呢?后来双喜的阻止不过是想到阿发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这是一群多么懂事体贴,善良真诚的乡下小朋友啊。他们难道不是比城里穿名牌、赛阔气的小新新人类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少年之美吗?当然他们也是蛮调皮的,“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一种偷偷做了坏事后不会被人发现的窃喜!不少同学在我谈到此处时相视莞尔,课后他们写的《童年趣事》,证明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同学对六一公公送豆的行为不以为然,觉得他做作,甚至有巴结之嫌。我就和同学谈起人的种种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这和一般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来说,他还有平安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志向需要。他人偷吃了自身的辛勤劳动效果,六一公公为什么要再送豆“巴结”一个小朋友呢?因为这个远方来的小客人夸自身的豆好!自身的劳动被认可,自身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况且,在中国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保守国度里,读过书的“迅哥”的夸奖又有了更高的意义。中国崇尚“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那么,六一公公的送豆就有被尊重后的报答之意。

鲁迅先生写小朋友之间的纯洁,是在成年的“我”对都市生活失望的对比中突出的(这是编辑删去的内容),这不由得使我们认同,只有在对实际极度不满的情况下,才会更倾情地留恋逝去的岁月。“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曾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自身,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哪怕是痛,也会在心头永恒的绽放。

学这一课时同学热烈的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无定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同学阅读,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假如一定要说有一点点胜利,那也是尝试的结果。

《社戏》教学反思 篇2

《社戏》是七年纪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满温情的文章。透过它我们可以领略色彩斑斓,淳朴的民风民俗,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从乐土入手,让学生找找迅哥儿在平桥村经历了哪些他感到“乐”的生活,同时概括文章详写的看社戏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电路,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进而总结出平桥村的生活,自由,无忧无虑,生活美好。体会作者波澜起伏的情绪变化。

第二课时的主要环节是探讨平桥村的“景美”和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探讨文章的两处集中写景的段落(月夜行舟,月夜归航)学习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写景,以及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人物的心情,感受,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揣摩个性化的人物,详细分析双喜,阿发,六一公公,最后概括出平桥村的人具有的宽厚纯朴,热情好客的民风。下半节课由文章的最后一段切入,由讨论“戏好看吗”“豆好吃吗”(回到前文找答案,重在学习文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写戏的不好看)引向文章主旨,既然戏不好看,豆也很普通,那主人公为什么如此怀念?他怀念的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那夜的戏,豆与之后的生活是的一场戏及吃到的豆有如些不同?鲁迅先生写出了孩子之间的纯真,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

在整个教学中感到自己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基本完成,欠缺的是朗读不够,对文章精彩段落没有反复诵读,没有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深化,也对今后长久的记忆有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分两个课时,时间不是很充裕,不能够兼顾一些分析反映比较慢的学生,从而使他们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这课时,学生的课堂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学无定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学生阅读,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如果一定要说有一点点成功,那就是尝试的结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没有足够的重视。虽然有要求,但是学生是否认真落实没有认真的去检查,也没有去细致的去搜集学生的疑问,以致于在课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中很有价值的问题。

二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与作者的生活的时代差异,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有些教学要求有些拔高。

课堂应该是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在教学过程中追求教学的诗情画意美。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无疑是一幅令人沉醉的的江南水乡淳朴气息和淳厚人情的风情画卷——乐土钓虾放牛,月夜航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乐土少年朋友热情聪明能干,憨厚无私,热情好客,风尚淳朴。语文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发现美的眼睛,首先是在语文中发现的;塑造美的双手,最先也是在语文中塑造的。语文——诗意的栖居之地,她将美的瞬间化为永恒。语文是活的,她生机无限;语文是美的,她美不胜收;语文是有感情的,她激情澎湃;语文是会思想的,她绵密深沉。

《社戏》教学反思 篇3

教完《社戏》,我又找到了旧课新教的途径,那就是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供给的那些资料,也要独立思考,顿悟教材尚未被挖掘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元素。

我以为,在教法上,教师要勇敢打破传统的那一套教法,争取找到最佳的突破口,除旧布新,给保守迂腐的思维定势注入新的血液,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教材不再是学生死记硬背的工具,而是变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阶梯或拐杖。

过去,我教《社戏》经常是从课文分段和归纳段意入手,而这一次,我是从缩写课文开始,段落划分和归纳意思只字不提,学生反而更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体,我说到后面,学生能立刻联系到前面。

过去,我讲课从介绍鲁迅开始,而这一次我从提问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开始,鲁迅介绍等结束课文之前,联系文章末段深刻含义与中心意思的时候再联系起来一齐说。

过去,我极少注意文章对一系列儿童心理的细微刻画,此次异常关注了,还挑出来板书于黑板:郁闷――兴奋――急切――烦躁――依恋――欢畅――回味,并合理提议学生应正确调控课堂情绪,联想到人是情绪动物,不管大人还是小孩,点拨引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正确理解。

最高兴的一点是,我能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给学生适机的点拨:小孩的性格往往是家长教育的结果。本文虽然只写小孩和老人,不写一般成人,但读者能够推想到大人的为人态度与孩子一样是热情好客、真诚纯朴的,于是,我们才那么坚信平桥村的的确确是个民风淳朴、风光优美的江南水乡了。由此我们能够推广来联想,你们在学校的言行表现,等于是从另一个侧面暗示教师:你们的家长是怎样在家对你们进行辛勤引导的。

有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一点点改变,生活就变得更完美。没错,教师创造性劳动,主要就表此刻随时随境改变自我教学思路,去适应不一样背景下的学生更快的发展需求。

《社戏》教学反思 篇4

一、简化结构,寻找长文短教新的途径

三年前的那个课例,教学设计也是简单的,运用关键词阅读法,从“乐土”起,将文本从美景、趣事、淳人、真情四个方面解读,结课时用一首小诗(小诗附文后)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组,这样就将长文读薄,也就顺利实现了长文短教。

这一次,我仍旧沿用了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只不过把关键词的切入点换成了标题“社戏”二字,打乱以前从“景”到“事”到“人”再悟“情”的这个顺序,变成了从“事”到“人”再到“景”, 最后悟“情”。这三个环节的阅读结束之后,都分别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所讲文本的主要内容,所以最后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小说就变成了三句话:一件有波折的趣事,一群有情味的乡人,一幅有特色的美景。我的目的是想在各个环节中将学法和写法贯串进去,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的素材,真正实现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通与融合。

要实现课堂结构的简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关键词阅读法,就是在文中寻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全文内容解读的词语,这就是那个关键词,这也是教学的突破口。顺着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文本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进行重组和压缩,文本就变成了某几个方面的内容或某几句话或某几个词语,教学变得灵动,教法就可灵活,课堂就会灵性,学生就有更多灵气。《安塞腰鼓》和《社戏》我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我认为这种阅读法留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扩大。

二、朗读教学,使用支撑课堂素的方式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法宝之一。但朗读在语文课堂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公开课上,有限的几次朗读都变成了必须呈现的方式或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表演,也就是说,朗读与文本理解是水与油的分离状态,根本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

我现在的课堂,经常采用的读文本的方式就是默读、朗读;小组读、全班读;小声读、高声读。书声琅琅的状态才应该是语文课堂最真实最美好最温暖的状态!

下面专门说说朗读。

教学片断1

师:从课文14—21段中我们已经从正侧两个角度分析出那夜的“戏不好看”,可是作者却在最后一段中这样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读。(很平淡随意)

师:这句话强调的重点词是什么?

生1:好豆,好戏!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词?

生2:我觉得“实在”这个词也应该重读,因为它表现了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高度评价。

师:你关注了这个副词,很好,这个词起着强调的作用,那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词重音强调出来。

生3:我觉得“一直到现在”也要稍微重读一下,说明了时间很长,从那以后我都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

师:同学们提到的这几个词都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要重读是理所应当的。那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关键词用重音强调出来了,但情感明显不够!)

师: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真的”。你觉得读这个词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真诚!确定的!肯定的!

师:是啊,这个“真的”就好像作者在和我们亲切交谈,说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把自己想要说的再次强调一遍,所以朗读时要真诚一些,低缓一点。

再试一次。生再齐读。

师:“真的”表达作者的真诚和实心,“实在”“再也没有”都表达出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难以忘怀,我们在读两个“那夜似的”的时候可以把声音稍微延长,好似一声叹息一般的回味。

师范读。我们再读一遍。生再读。(各方面处理好了很多)

师:同学们,你从我们刚才的多次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那夜的怀念!不舍!

师:可作者明明用大量篇幅写了那夜的戏不好看,最后又说好戏,你怎么理解这种前后矛盾?

生4: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好戏并不完全是说那夜的戏本身,而是说看戏的时候有很多小伙伴一起,他们很快乐,所以很难忘。

师:这个同学提到很关键的点,一同看戏的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说,吃饭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谁一起玩。也就是说你所站立的平台决定了你的高度。而这里,“我”同行的小伙伴决定了“我”快乐的程度。

生5:我觉得还有归航偷豆的趣事让他很难忘,所以他才说那夜的戏很好,都也很好吃,因为豆是偷来吃的。

师:我可不可以把你的话理解为“偷”来的就要东西味道要更好一些?

生全班哄堂大笑。生5(极力大声辩解):有这个意思,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你想嘛,一群孩子在大晚上的时候,去豆田里摘豆,没有经过大人同意,这行为本身就有偷的意思嘛!再加上是我们自己煮的,味道当然会觉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他更难以忘记的是那种经历。

师:同学们听到了吧?他已经从文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读课文,一定要在文字里出生入死,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目的和情感所在!你能不能按自己的理解把这个句子朗读一遍?

生5朗读。

生6:我还觉得作者之所以认为“那夜的戏好”还在于看戏的不容易,就是“戏前波折”那一部分写到的内容。

师:哇,这个同学的眼光真的是毒辣敏锐,他发现了我们很不容易发现的一个点,看戏不容易,经历了一些波折,所以才会那么难忘!我们再读这段包含着作者怀念和不舍的文字。

学生齐读。

师:所以,同学们,“那夜的好戏”其实不是戏本身的好,从事件上来看,而是因为看戏前经历的波折,看戏归途中偷豆的趣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戏前究竟经历了什么波折?

教学片断2

师:请大家跳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对双喜的描写。

生静静默读课文,找寻。勾画。

生很快就找出文中对双喜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究竟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双喜?

生1:“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双喜的聪明。

师:他从原文语句中找到关键词,很好。你还能从这句中发现什么吗?

生1短暂沉默,片刻之后,摇头。

师:我们一起先看看双喜说的那句话,你觉得该怎么读?提示大家注意标点符号。

生2:惊喜,因为两个句子后面都是问号,尤其是第一个“大船”后面。

师:你体会得很好,仅从这个来看我觉得还不足以看出他的惊喜,请大家把这个句子再往前面看一看,把提示的话都包含在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同学们读出了一种惊喜,如果你们再稍微把句子往前靠一些,可以找到双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一句话,再读。

生齐读: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你看,小伙伴们看社戏回来,大家高兴万分,我呢?不开口!小伙伴叹息又同情,可束手无策,就在这时,双喜打破沉寂,想到了八叔的航船,当然就应该是惊喜万分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到一群孩子听到双喜说这话时的惊喜和狂热。所以,这儿除了双喜的聪明外,还应该有——?

生3:善解人意!

生4:观察很细心!

师:双喜的善解人意和细心在后面哪些地方还有?请你再找找!

生5: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看出“底细”,其实是看出了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所以,他聪明、细心又善解人意。

师:分析得很全面,这个句子同学们能够把提示的部分都找出来做得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仅读这个句子本身还要学会把句子进行前后勾连地去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两个教学片断是我从四个课时中很随意抽出的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把理解和朗读融合在一起,用朗读来促进理解,用理解促进朗读,二者相互依存。在这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一定跟上,你想向学生传达的东西,不是通过生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指导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课堂朗读的使用,一定是精心思考,特意安排,一定是为理解铺垫开路,一定是有方向有目的。不是随意妄为,也不是漫不经心,更不是增添课堂的热闹喧腾。所以,朗读的指导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阅读思路的点拨,有思维提升的牵引;有个别句子的朗读,有句群的朗读,有文段的朗读。该朗读时一定是不怕耗费时间的大读特读,比如最后一段,我一共安排了6次朗读,有学生的齐读,有学生的个别读,还有老师的范读;每次安排朗读的目的不一样,老师指导的方向从朗读的方法到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每次朗读的效果也不一样,学生所收获语文素养、思维能力、语文习惯和情感体验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达成的效果是: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层层提升。

蜀相美术教案8篇


小编整理了以下有关“蜀相美术教案”的内容供您参考,经过阅读本页你会对相关领域有更多的认识。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案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蜀相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搓、团、捏、拉、压和接等泥塑的基本方法,用彩泥表现各种“小点心”,体验材料的美感。

2.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造及表现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4.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美术课里让学生玩黏土,不单单是为了满足他们爱玩的天性,也是为了引导他们在玩泥中发展动手创造的能力。泥塑可训练学生手指小肌肉的灵活性,培养他们掌握物体整体概念的能力。对花式“点心”的不同造型训练,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整体地观察事物。课中利用黏土的可任意塑造、随意揉捏的特性,让学生在揉捏造型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

本课采用欣赏同龄儿童制作的花式“点心”,引发学生的联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大胆进行造型练习。通过给花式“点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黏土造型,操作技法训练不易过难。同时加强教育工作,告诉学生,怎样保持衣服、桌面、地面和双手的清洁,怎样与同伴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创造的自信心,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创造成果。

2.重点、难点。

重点:简单的“点心”造型、色彩的搭配。

难点:造型的变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或相应的材料(陶泥、面塑)、泥工板(塑料板或铅画纸)

(教师)课件、实物点心

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歌曲《生日歌》。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说说自己或家人是如何过生日的。从学生的答案引出蛋糕,让学生说出蛋糕的造型、色彩。讨论后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蛋糕图片(或课件演示),介绍蛋糕的种类。

(2)结合课件,引出点心的概念,并让学生简单介绍有关点心的一些知识或趣闻。

(3)揭示课题,提出要求:尝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花式“点心”。

2.探究泥塑方法。

(1)鼓励学生动手玩玩手中的彩泥,上台演示。交流归纳出搓、团、压及拉等方法。

(2)提示学生从色彩的搭配、造型拟人化等方面进行想象,鼓励学生讨论泥塑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创作。

(1)提出作业的主题:用彩泥做几个好看的花式“点心”。

(2)给自己做的“点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3)教师巡回指导,练习前提醒学生卷好袖子,注意在泥工板(或铅画纸)上作业,保持衣服和桌面的整洁。学生作业不要求做得很像、很精细。

4.作业展评。

(1)用“点心店”、“西饼屋”等形式展示作品。通过“选购自己喜爱的点心”的方式对作品进行。

(2)收拾和:作品完成后,提醒学生收拾工具材料,保持环境卫生、整洁,课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卫生习惯。

5.课后拓展。

尝试用其他材料(彩纸、布、棉花等)制作“点心”。

蜀相美术教案 篇2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

2.指导学生用富有墨色变化和多样的线条表现有诗意的画面。

教学重点:

运用富有创意的应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表现画面。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画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

教具准备:

师备表现自然界美好景色彩图片及国画大师的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课件演示:观看欣赏自然美景,

师与学生一起凭自己对鸟语花香的理解,交流自己对画面的想象。

2.引导学生解读和理解大师的写实与写意的表现手法。

齐白石富有生活情趣的花卉鱼虫:要求简单描述画面的形象、线条、笔法。让学生说出从画面上看到的东西。

吴冠中的泼墨写意画:荷塘、小鸟天堂----知道墨色有浓有淡。

吴冠中的线条画----简洁、明快、用流动的线来表现流动的物体和凝固的形体。

3.运用中国画水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然后相互欣赏、取长补短。

二、发展阶段:

1.师生共同作画,探索水墨画的表现手法:

请一学生在板上的宣纸上随意点个点,师即兴添画成花或鸟。

2.归纳表现手法:勾画添画方法、色彩写意法。

3.指导学生运用色彩和墨色深浅变化和浓淡变化来塑造形象。充分体现国画的墨色韵味变化的特点。

三、展示交流:

把学生作业进行展示,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发扬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增强学习信心。

四、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课后进一步根据自己喜欢的形象与内容尝试练习,使他们更好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来描绘学生对生活中的感受和童心童趣。

本教材分两节课上,第一节主要是欣赏、评述、第二节再进行探索尝试。

蜀相美术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鱼是一种可爱、美丽的动物,它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色彩斑谰,使人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激发人们爱美的生活。鱼的图形,在中国装饰史上颇为引人注目,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中就出现鱼的图案。后来,鱼成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同时能表现出富于抽象意味的视觉之美。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的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针对一年级的孩子,应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要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法,不能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贴近孩子的身心发展的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本课的教学内容以欣赏和表现美丽的鱼为主,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感受美、表现美这一主线展开,首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头、尾、鳍形状及色彩和花纹,使学生感受鱼的自然美和装饰美,教材中提供了用民间手法描绘的鱼,用画好的鱼制作的挂饰等基本素材。

二、学生分析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特点,本课运用了多种材料和手段,让学生轻松、自然的观察、欣赏、体验,多活动,融看、画、做、玩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所熟悉,学生对鱼有着浓厚的兴趣,采用绘画和制作方法让学生亲近鱼、表现鱼,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鱼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学生们想象的源泉,从鱼形的装饰品到现代有关鱼的动画片,从鱼的自然形态到画家笔下的各种鱼的图案,无不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创作中渲泻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

要树立学生勇于成功的信念,用自己熟悉喜欢的材料,设计制作出大鱼和小鱼,并可以摹仿鱼的动作游戏,通过安排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思路

要顾及学生的能力、经验与发展阶段。虽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经验不足,但却极富想象力,为了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对鱼的美感有较充分的认识,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各种鱼的图片(可以是画的、剪纸、玩具、饰物)来补充课上的学习内容,用于上课时相互交流。

欣赏大鱼和小鱼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感受欣赏美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心理,从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实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标。这一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各种鱼的图片、玩具、饰物引发学生说出大鱼和小鱼美在哪儿。让学生感受鱼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鱼是人们喜爱的动物,在生活中,有人用鱼做的饰物装饰房间,有人用鱼形的图案装饰在服装上或生活用品上等。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制作鱼的装饰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用直观的、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鱼的表现方法,运用课件的直观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观看动画片中的鱼和民间绘画中的鱼有什么不同。海底中的大鱼和小鱼与艺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不同。允许学生边看边谈论自己喜欢的大鱼和小鱼,这一环节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习表现鱼的造型方法,体现一种集体创作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鱼的造型特点,仔细品味艺术家笔下的大鱼和小鱼给人们生活中带来的乐趣。

操作目标: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大鱼和小鱼的美。

五、课前准备

课前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各种鱼的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纸做的鱼的灯饰、玩具鱼,鱼形的饰物。

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鱼的造型特点和艺术特色。

难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鱼的特征。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引发思维

课件先出示鱼形的灯饰、玩具鱼、卡通鱼,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从这几幅画中想到了什么?(设计意图: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新、奇、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佳作欣赏——了解方法——活跃思维

演示课件。展示出各种鱼的自然形态,与艺术加工后的鱼对比着出现在幕布上,让学生直观地比较欣赏画面,谈论画中的鱼。(设计意图:流动的画面,优美的旋律,仿佛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屏幕上每出现一幅鱼的联想画,学生都会兴奋不已,浓厚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同时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

(三)变换情境——展开联想——激活思维

课件出示一幅鱼的图片,将此鱼放入不同的情景中(家庭、广阔的天空、无边的宇宙、神秘的海洋),让学生在特定的审美情景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鱼的联想。(设计意图:利用鱼的原型,通过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大,思维更活跃,创作欲望更强烈)

(四)渲染气氛——手脑并用——强化思维

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创作。

1、作业形式:可小组合作完成;也可单独完成。

2、作业要求:可从平面表现入手,采用水彩、水粉、水彩笔、油画棒等多种方法进行鱼的联想创作。

3、学生进行创作时,大屏幕上出示刚才欣赏过的画面和播放优美的音乐。

(设计意图:多样的创作手法、不同的作业要求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背景音乐的选择、流动画面的展示渲染了良好的创作氛围,同时也为创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短暂的视觉形象,使其消除畏惧心理。)

(五)课尾欣赏——延伸空间——拓展思维

采用自评、互评的形式,组织学生评论谁的作品最有趣,谁的作品最吸引人,尽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后让学生留心观察各种鱼的特点与应用。

七、课后总结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了以往美术课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方法,采用优美的画面来解决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观的画面欣赏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原型在不同的环境中摆放,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同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个性化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蜀相美术教案 篇4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

教学目标:

1、用彩绘、粘贴等方法包饰一个废弃的容器,使其成为一件美化生活、环境的装饰品。

2、设计、制作过程中能够合理选用多种媒材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色彩的对比和应用。

2、选材的使用及色彩的调配。

教具学具:各种废弃的容器、包装纸、彩色纸、碎布、缎带、彩泥、颜料、画笔、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东西你们见过吗?(师出示两个经过加工装饰的瓶子与盒子)

师:其实这两个东西很普通,我想大家一定都看过。只是因为它穿上了一件美丽的花衣裳。现在,老师就把它的花衣裳脱下来,让你们看看它的真面目。(师动手去掉其衣裳)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做“花花衣”

二、讲授新课

1、赏析教材

将穿上花花衣的容器摆放在班级里。

做成漂流瓶,让江河大海将我们的祝福带向远方。

将穿上花花衣的瓶子串成风铃,挂在教室里,挂在校园的树上。

在征得学校同意之后,我们甚至可以将校园里用来种盆景、养睡莲的大缸进行包装,让它“美丽一星期”。

引导学生赏析教材,并讨论、交流:

这么漂亮的瓶子可以摆放在什么地方?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吗?课本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并就手中收集到的容器及材料,说说自己准备选用哪种方法来装饰?

生汇报

2、学生动手练习,师巡视指导

3、作品展示(评出最佳装饰奖)

三、收拾与整理

将装饰好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看看哪些适合单独放置,哪些适合组合在一起。然后将这些适合组合的作品用绳子等连接起来,稍加修饰后,将桌子上多余的材料收拾干净。

四、课后拓展:运用多种材料为多种容器进行包装。

蜀相美术教案 篇5

(一)展示示范作品,激发学生制作兴趣、揭题。

(二)介绍强子粘贴画制作方法。绳子粘贴画

i.在硬纸板上先画出草图;

ii.按设计在底版上涂底色;

iii.按设计要求选择出相应色彩的线和绳;

iv.按所描的线涂上胶水;

v.粘贴线或绳;

vi.调整,vii.使粘上去的线与所描的线吻合;

viii.压上一本书或几本书在画面上,ix.使粘上的线粘得牢固、平正。

x.待胶水干后,xi.将盖上的书揭去,xii.一幅“绳子粘贴画”便完成了。

(三)一幅作品的成功有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是两条:

一、作品的题材;

二、工艺质量。

如何指导学生选创作的主题,是辅导的重点;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向创造思维的跃进,大胆地表现童心、童趣,创造出反映现实,充满精神美和形式美的好作品。

粘贴是工艺中的难点。不走样、粘得牢并保持绳与底版的洁净,这是件不容易做到和事。要在制作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作风,又培养体味创造甘苦,锻炼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出色的表现能力,提高鉴别和审美能力。

(四)对制成的工艺品处理,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放松的一环。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1、组织一次展览,

2、互相学习;

3、将自己制作的作敬赠亲友,

4、增进友谊;

5、用亲自制作的确良作品布置居室美化环境。

蜀相美术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够积极地参加活动,感受秋天树林色彩的变化美。

2、尝试与同伴合作绘画,并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红、黄、绿、桔黄颜料,装颜料的小盆、小筒。

2、大的卡纸、排笔、报纸、树叶等。

3、一张树林的图片

4、勾线笔、钉书机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感受叶子的变化与色彩

1、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从树开 始落叶、树叶开始变色去感知)

幼:是秋天。

幼:树叶变黄了。

幼:树叶往下落。

2、教师:所有的树叶都变颜色了吗?

幼:不是。有一些变了,有一些没变。。

教师: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叶片呢?(引导幼儿观察、回忆,感知秋天是彩色的)

幼:我看到黄色的银杏叶。

幼:我去公园玩看到红色的枫叶。

幼:我看到小学里的围墙边上的树都是绿色的。

教师:把各种颜色的树种在一起变成树林,这个树林会是什么颜色呢?

幼:就是五颜六色的。

3、引导幼儿欣赏图片上树林的布局。

教师:这些树是怎样排列的?

幼:有的高,有的低。

幼:有的树看见半棵。

教师小结:看来秋天的树叶是彩色的,那么秋天的树林也是彩色的。在树林里,有的大,有的小,还有的相互碰在一起。

二、讨论勾树、染色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漂亮的颜色染到我们的画纸上呢?怎样表现树的轮廓?

2、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可尝试操作。

幼:我先用黑色的笔勾线,再用油画棒涂颜色。

幼:我想用颜料来染色。(教师请他上来示范用排笔染色,教师进行指导)

3、教师出示材料,介绍多种染色的方法,并示范。用报纸团、树叶拓印。用排笔大块涂色。

4、教师介绍今天的作画方式是小组合作,一组的成员可以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染色。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合作绘画,引导幼儿先商量好,再进行制作。

2、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幼儿。

四、展示作品、评价作品

1、用钉书机将各组的画纸连接起来,形成一幅长画卷。

2、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介绍小组作品的内容、制作方法,分享合作、成功的快乐。

蜀相美术教案 篇7

1:游戏目标

1、认识红、橙、黄、绿四种颜色,学习使用彩色笔在一定的空间内涂色。

2、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探索学习顺着一个方向细心地使用不同颜色的蜡笔涂色。

3、乐意使用各种不同的颜色涂色。

2:游戏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一盒彩色笔或蜡笔。

3、教导幼儿观察平时生活中汽车的颜色。

3:游戏过程

1、迁移使用蜡笔的经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说说:书上有什么?汽车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怎样做才能使这辆汽车变得比较漂亮呢?教师:“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可以使汽车变漂亮。我也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不同颜色的蜡笔给汽车穿上漂亮的衣服。”

2、谈话:我喜欢的汽车。

教师:呀,小汽车想穿漂亮的衣服了,谁来帮帮它呢?

教师分别出示红、橙、黄、绿四种颜色的彩笔,模仿彩色笔的口吻,说:我来,我来,我来了—我想给小汽车穿上红衣服。小朋友,请你们说说,你想给汽车穿上什么颜色衣服呢?

鼓励幼儿模仿彩色笔的口吻,大胆说说自己的意愿。

3、幼儿操作活动。

(1)教师提出涂色要求:

要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涂色过程中要经常更换自己手中的蜡笔,让自己的颜色更加漂亮。注意尽量不要涂到外面。

(2)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教师观察幼儿是否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提醒大家细心地给汽车涂色。

4、音乐游戏:开汽车。

大家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队长汽车,听着音乐边歌唱边向教室外开去。活动开始的环节改为了欣赏车展览,从而引起幼儿兴趣,使之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追求美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去创造。

4:游戏反思

按物体轮廓涂色是小班绘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所必需要掌握的技能,是一种表现技法。对发展小班幼儿的小肌肉群、各种动作的和谐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本次活动是要求幼儿在汽车的轮廓内能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正确使用油画棒,并在此过程中能分辨几种基本的颜色。

本次活动我分三部进行:

第一,采用情境激励法,即教师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美妙的汽车展的情境,引起幼儿兴趣,使之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追求美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去创造。

第二,采用讲解演示法,通过教师、个别幼儿的讲解演示,让幼儿学会涂色。

第三,首尾响应,以汽车展的形式进行作品讲解。情境导入:“今天,我们小三班要开一个汽车展览会,你们想开吗?”这样的问话一定能让幼儿感到亲切、有趣,兴致勃勃地参与涂色活动。

作法:

首先请个别幼儿在其他幼儿面前尝试涂色活动,在他涂色的过程中进行鼓励、帮助,并作简单的点评,让幼儿更理解涂色的每一个细节。

但是时间不允许,会影响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他孩子也会耐不住性子,所以待他涂完一小块面积后,就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了。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要求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来回反复地涂,尽量不要留空隙,不要涂到轮廓线外,能使用不同颜色涂色。

在幼儿涂色过程中,教师边看边指导幼儿正确的坐姿等。完成涂色活动后,教师可请幼儿相互欣赏作品。

作品分析:

教师可选择涂的较好的作品开始讲解,引导幼儿从色彩上、均匀度上自由评说,当然,除了对幼儿作品进行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外,教师还要对幼儿进行个别幼儿的纵向比较,让他们知道色彩丰富、涂色均匀的作品才好,让每个幼儿都得到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从活动中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

蜀相美术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绘画、作色工具,湘版美术教案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画画。

2、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湘版美术教案画线、涂色练习,训练手指、手腕的灵活性和力度。

教学重难点:

在画线和涂色中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整张白纸4张,每组课桌组合排成方形

各种画笔、涂色工具(学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喜欢画画的小朋友请举手;你都会画什么呀?)

二、导入新课:

检察学具。(学生带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美术工具,把它们找出来,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看,并说出名字。)

三、讲授新课:湘版美术教案

1、在下面五个盒子中分别放入沙子、毛线、方便面、豆子、小棒,请一位同学摸,猜猜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先小声告诉老师,然后用简单的线条尝试画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猜)

2、与学生们一起采用不同的工具尝试。如: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等,让学生自由的作画、涂鸦。(教师可先示范不同工具的握笔方法,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握笔)

3、添画游戏:学生们随着音乐围着课桌(课桌课前摆成长方形或圆形)旋转,音乐停,学生就坐在面前的座位上,将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添画。(教师可先作示范)

4、念儿歌:彩笔手中拿,大家一起画。画个小点变雨滴,画个方形变楼房,画条竖线变筷子,画团曲线呀,变呀变成妈妈手中的毛线。湘版美术教案

5、教学小结:

a、展评学生作业。(由一个小组的学生共同来完成一张的作业,最后比一比,大家评一评哪一组的最好看,好在哪里?)

b、总结本课的学习的内容。

[热门]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2000字通用


88教案网栏目精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现在,有请阅读我们推荐的《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教案是教师工作最基础的教学任务。教案有助于教师保证教学成果。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1

学习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地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地实际情况,我对这课制定地教学目标有: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讨论交流,了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地阅读能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渠道、快速获取信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小动物的聪明、可爱,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我准备通过引导,反复朗读重点语句,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任,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辅导及促进作用,另外《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因此这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谈话式和课件演示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法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条理分明,易于接受,教学中我准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让他们通过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通过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来解决。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师生合作公推探究,从这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发展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说教学手段的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用录像展示、实物作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使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全面培养学生地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将按四步来进行,第一步师生谈话导入新课,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第三步再读课文加深感悟,第四步拓展延伸。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老师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2、谈话: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松鼠。(板书课题)你了解松鼠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内容)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帮助大家多少。

针对学生的发言,我将给予及时评价:同学们,你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搜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交流中也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

通过评价激发学生以后继续搜集资料的信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接着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将让我们认识一种美丽可爱的小动物──松鼠。

二、初读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每人只读一个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检查字词、纠正读音。

2、读完后,请学生探讨,读了课文后的了解。分小组交流,讨论: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反馈: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一步引导理解,感悟。)

三、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读完后在小组里谈自己的阅读体会,然后全班交流,说说课文讲了松鼠的哪些方面。

阅读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加深了学生对兄妹之间情感的认识。

用读一读、谈一谈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高声朗读,或默读,或与人合作读,然后将自己的收获讲给大家听。找出表达松鼠美丽、可爱的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标准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体验,有所领悟和思考。我在这一环节中就遵循了这一原则。

四、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你喜欢的动物的资料,说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美丽

松鼠

可爱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反思:

上完《鲸》这一课,回忆起同学们那生动有趣的“鲸的自述”,我非常激动。激动之余,我也产生了一些感触。

首先,我觉得,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我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便下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学生乐在其中,充分发挥了潜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样是这一课,几年前我也上过,用的是逐段讲解的方法,不仅耗时,而且低效。

还有一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上完之后,还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转,要我再播放课件给他们看,说是还看不过瘾。我想,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也是很喜欢的。

另外,本文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陌生。由于这些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初步认识。希望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设计的有关鲸的小报,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在小报中介绍了抹香鲸、啮齿鲸、蓝鲸……可见他们对鲸兴趣浓厚,课后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对鲸的了解还真不少!这样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效果的确不错。

不过,我也在反思,《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学法,让学生获益更多呢?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捕获、倾斜、哺乳动物”等词。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并用打比方、举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一些鲸的图片。

②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

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①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0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右半边的笔顺是。

②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说说。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③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①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②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

③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④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第二课时

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出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鱼,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②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③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四至七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④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读一读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

共同点都吃鱼虾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大鱼海兽咬住凶猛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⑤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自习第六自然段,想象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⑥轻声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那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①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②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鲸》教学设计一

北京史家小学分校韩云霞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②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介绍去认识一种动物。请看录像,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课题“鲸”)

③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这个谜。

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①按要求自读、自学: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生字会读、会认、会写;理解字义、词义,不会的;想一想课文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探讨。(教师巡视点拨,根据需要可出示学生所需资料。各小组归纳整合不懂的问题。)

③全班交流自学所得。

a.生字的读音及书写。

(“肺”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市”)

b.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垂直捕获宽敞倾斜适应

比较胎生哺乳动物鳍吞进)

c.朗读课文(师生探讨某些句段的读法。)

d.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可以用词语概括出每个自然

段的主要内容)

④各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小结,完成作业

自主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听写本课生词。同桌互相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②指名说一说本课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①自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提示:

a.课文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特点的?具体说说每一方面的内容,可用结构图表示。

b.作者为了说明鲸的某一特点,用了怎样的方法,用什么好处?

鲸的特点:形体大:两千──十六万公斤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种类:须鲸、齿鲸

生活习性: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②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和小组同学交流。

③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探讨一:鲸的形体很大

a.从哪里可以看出鲸的大?

b.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说明鲸的形体很大?有什么好处?

用了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c.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探讨二:鲸为什么不是鱼

a.鲸是哺乳动物

b.为什么形体像鱼?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c.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d.从鲸的进化过程可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鲸的进化过程与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一样需要了很长时间,找出描写时间的词。

e.课件出示鲸进化过程示意图,让学生看图复述鲸的进化过程。

f.联系上下文还从哪看出鲸是哺乳动物?

用腮呼吸、胎生、用母乳喂养。

探讨三:鲸的种类与食物

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齿鲸:大鱼和海兽

须鲸:虾和小鱼一顿两千公斤

须鲸、齿鲸的区别(课件出示)

探讨四:鲸的生活习性

a.文章中介绍了鲸的那些生活习性?

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b.请你用不同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呼吸出的水珠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

看课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

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c.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数字法、举例法、对比法。

d.再读课文。想想鲸有哪些特点。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你还知道鲸的哪些知识?介绍给大家

回顾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背下来。

②自己整理笔记。

③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3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兔子家族正在运动场上举行长跑比赛,推选出的6名运动健将个个雄心勃勃,想取得胜利,你们猜猜谁能得第一?(指名回答)要是再来一场比赛呢?

是呀,在不同的比赛中,每一只兔子都有可能取得胜利,这就是可能性。

(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体会可能性。

二、小组游戏

师:接下去我们一起玩摸球游戏。每个小组里都有一个袋子,袋子里放有4个白球,2个黄球。摸球要求如下(小黑板出示):

1、每组4个人,再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为白队和黄队。

2、每次摸一个球,摸球时不可打开袋口看,摸完后再放回袋中。

3、每组的2人中,一人摸球,共摸30次;一人记录,把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4、摸到白球次数多的算白队赢,摸到黄球次数多的算黄队赢。

师: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们猜一猜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学生游戏。

同学之间交流结果。

三、引导探究

1、师:现在我要给赢的队颁奖,你们有意见吗?

2、黄队为什么不同意?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师小结:黄队认为袋中的黄球个数比白球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反之,白球的个数比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所以,这个游戏规则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对于这样的分析,大家同意吗?

4、学生发表意见:比赛要公平,取胜才光荣。

5、你们认为怎样修改这个游戏规则,比赛才公平?

(小组讨论,修改规则)

6、集体交流得出:在袋中再放入2个黄球或拿掉2个白球,使白球和黄球的数量一样多。

7、学生根据新的游戏规则重新开始游戏,并统计结果。

8、活动反思:通过刚才两组摸球游戏,你对游戏的公平性有什么认识或想法?在刚才的合作过程中,你们小组有没有什么好的做法或不足?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1-3题

2、阅读资料。

学生先自己阅读再交流体会。认识到: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加,正反面向上的次数会越来越趋向于相等,硬币正反向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五、课堂总结

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或体会。

反思:

本节课我以游戏贯穿整堂课的探究新知中,使学生在好奇、有趣的情感体验中有序、有效地完成了新知的探究、尝试应用的学习任务。

1、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会记忆深刻。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创设兔子赛跑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摸球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摸球的实践活动中,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才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并解决。

2、课堂上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参与面广,游戏的广度深度符合学生的特点,整堂课气氛活跃,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虽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数学的思维方法还是要渗透的。在第一次师生共同摸球时,就渗透了一些摸球的方法:摇一摇,不能偷看,为后面的小组实践打下了基础。

4、尊重相信每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

5、数学学习是充满这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因此,运用观察、猜想这些策略是非常有价值的,本课的摸球游戏是按“现实情境--猜想--实验――验证猜想――分析原因”这一数学思考的线索展开的。经过两次的循环,帮助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数学认知,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并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教法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训练,再说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所以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对比读,有感情的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把此方法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运用。

2.合作探究讨论法。新课标强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用谐的问题来设计文章悬念,采用同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落实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力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读和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老师知道同学们可爱听故事了,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中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了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吗?相信今天学完了《鲸》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九课,回忆这篇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鲸?(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形态、进化、种类、习性)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作者究竟怎样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呢?

1、我们来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动笔画出描写鲸的体形特点的语句。

2、汇报所画语句,并说说体会到鲸的体形哪些特点?(大、重)(重点指导鲸与象的比较,为学生提供数据:普通的象重六吨,相当于一百个成人体重。让学生算算它们的倍数关系,从而深切体会鲸的巨大。体现学科整合)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鲸的体形巨大呢?(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研究作者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假设)

4.老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让读者很清楚,所以,我们向别人介绍事物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四、学习2-----7自然段,体会说明方法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2.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3.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4.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种类

进食(吃什么、怎样吃)

呼吸(用什么呼吸)

( )鲸

( )鲸

共同点

学生知道了须鲸和齿鲸呼吸不同,你能画一画它们呼吸时喷出来的水柱吗?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更加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试着想象并补充句子。

出示:

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像( )。

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像( )。

5.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6.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回顾内容,读写结合。

1.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2.课文中多次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表达特点,并仿说一句话。

四、延伸扩展,提高保护鲸的意识。

1. 除了课文介绍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 阅读资料袋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谈谈感受。

五 总结升华。

鲸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它们正在日益减少。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大家可以采用本课学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鲸的自述》,既向人们介绍鲸,又呼吁人们保护鲸,可以吗?老师代表鲸家族谢谢你们。

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鲸的大:大、重、长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

鲸的进化过程 (列数字)

鲸的种类 :须鲸 齿鲸 (分类别)

9. 鲸 吃食 (列数字)

鲸的生活习性 : 呼吸 (打比方)

睡觉

生长 (打比方)

[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本文虽是说明文,但语言简练准确、平实又不乏生动形象,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可以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朗读和学习第一段,因为课文的说明方法在这段里体现最明显。我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读,自己体会。学生从不同的句子中体会到鲸的大和重,也读懂了作者的说明方法。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这个环节,我看到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三种说明方法了。我把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我采取以下的方法:1、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课文围绕着“鲸”讲了哪些方面?2、指导学生在了解鲸的体形时,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的?3、让学生谈谈用了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4、方法灵活。在理解鲸的体重时,我采用对比和计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鲸的体型庞大和超重。并在理解“呼吸”“睡觉”时采用简笔画帮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做到了语文与美术、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在课堂上,我极力用亲切、平等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在学生发言时,我要求其余学生仔细倾听,若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辩或补充,对于讲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我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及时运用语言进行鼓励。这样,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位学生在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乐于、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所以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不足:因为学生课外资料查找的不够,而我也没有准备太多的课外关于鲸的知识来补充,所以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显得很局限,不能透过课文,结合课外。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内容。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

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

本文的标题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

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如:

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交代蜡烛的来历,表明这支蜡烛的珍贵,有着特殊的意义。表明老妇人的至情至爱。

⑵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这里提到围巾的颜色“黑色”,暗示战争的残酷,表明老妇人对失去苏联红军战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战火纷飞,突出了蜡烛的珍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南斯拉夫母亲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改句过于平淡,表达效果显然不够。

⑷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句话的含义是?)

这个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十分勇敢、不顾生死,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畏法西斯恶势力的人。

⑴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⑵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⑶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顾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⑷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朗读,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交流活动。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的房屋被炮火轰毁,他的男人死去,他视苏联红军为亲人,他的爱与恨是那样深沉。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妇人对这位牺牲了的红军战士的情感是怎样的?

师:这篇文章如此感人,这种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题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感人因素进行了着力描写。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归纳小结。

归纳: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结婚蜡烛,悼念烈士。

六、问题探究

1、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⑴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⑶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文中几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现出法西斯的残酷和老妇人的勇敢。

七、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八、布置作业

《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2000字精选


本文为88教案网推荐专题“赵州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告诉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备好教案对教师的帮助其实是很大的。既然有教案就不能让它成为摆设,就要让它发挥作用。编写教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下面是88教案网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2、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而伟大。

教学难点: 对文章段意的概括。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及操作步骤。

2、自学课文,读写、理解生字新词,知道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你所知道的,我国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桥?

(教师举例: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等)

3、教师板书:赵州桥 (教学生字“赵”、“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赵州桥。它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为什么这座桥如此有名呢?我们学了课文就一定知道了。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课文

1、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1)看清生字,会读生字。

(2)划出带生字的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2)、齐读新词,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请说说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可同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第1、2小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

赵州桥

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非常雄伟、坚固

赵州桥 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讲读课文1、2段,弄清赵州桥设计上的两个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课文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

二、讲读课文第1段

1、默读第1段

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共2句话,主要讲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还告诉我们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

3、“闻名”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4、指名朗读

三、讲读课文第2段

1、自由读第2段

思考:(1)赵州桥闻名于世,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

2、出示两幅投影,让学生观察、比较。

3、大桥没有桥墩有什么好处?

a、减少了冲击力

b、节省了石料

4、四个小桥洞有什么好处?

5、李春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的石桥?

(1)“设计”是什么意思?

(2)“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

(3)用“设计”说一句话。

(4)你找到了这种设计的优点在哪里吗?能否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结合练习:用“既……又…….”造句

6、齐读第2段回答,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讨论后小结:这座桥大桥洞没有桥墩,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它既减少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来没有,所以说是一个创举。

7、师小结:这一段主要写了赵州桥设计上雄伟坚固的特点,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这一段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请找出来?

四、看投影系统地说说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4、5小题

2、熟读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3、4段,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理解第4自然段,领会课文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自由朗读第三段

1、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句在段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桥的美观的?

(1)课文中写了大桥哪一部分的美观,它是怎么写的?指名读有关句子。

(2)“似乎”是什么意思?用“似乎”口头造句。

3、分析句子

用投影出示句子: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

(1)齐读投影上的句子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2)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读一读是否可以?这里的写作手法是

“先总后分”

4、作者写赵州桥的美观,为什么只写了桥面两侧石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练习背诵第3段

三、讲读第四段

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精致美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1、齐读第4段

思考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总结,告诉我们赵州桥是我国的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全文

五、归纳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写作特点

六、除了赵州桥外,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

七、启发学生思维,谈谈学习的感想

师:我们的祖先建造了许多许多闻名世界的建筑物。对此,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八、作业:

1、用“设计”、“似乎”书面造句

2、完成课堂作业本

板书:

赵州桥

总述 世界闻名

坚固雄伟

分述

精致美观

《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③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1.教材地位及作用

中国石拱桥这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核心内容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教材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命的聪明才智。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事理说明文,未学过事物说明文,所以本课在初中语文事物说明文中占据着开篇的第位,是学习事物说明文的基础,在初中说明文学习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赵州桥的有关知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把握事物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特征。理解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技巧。

【学情分析】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以学生的需要,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等为出发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和个性张扬的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说明文,我们最易犯的错误就是面面俱到,提出很多问题,将文章肢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了解得虽多,但却不易掌握。为此我遵循整体把握,坚守目标,分层突破的原则。

【教学策略】

教学说明文,我们最易犯的错误,就是面面就到,提出很多问题,将文章肢解。学生一堂课内容了解的虽多,但却不易掌握。为此我遵循“整体把握,坚守目标,分层突破”的原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2.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读。

3.理解生词。(质疑、交流)

4.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

3.初步理解"世界闻名"。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l)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2)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个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3)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4)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过渡: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l)出示:"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2)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3)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的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4)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5)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6)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人,赞美劳动人民)。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三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体会工匠技术的高超,桥的美观。

5.研究书中是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的。(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1)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2)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3)栏板上只有这三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这3幅图案最精美。)

(4)"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的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6.朗读训练。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重点理解"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七、小结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树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多么深远。

八、作业

搜集有关赵州桥的资料,办一张介绍祖国名胜古迹的手抄报或画报。

《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论(0)学时重点

生字的记忆和理解,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评论(0)学时难点

给课文分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

1、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座一千四百年前的桥。教师板书:赵州桥

3、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样子、地方、什么时间、设计者、材料)

活动2【活动】自读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课文。

(1)读准字音、句子。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

(2)指名读新词。

活动3【练习】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分段读课文,指名评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怎样分段?

3、学生可同桌交流。

4、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5、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活动4【练习】指导书写

活动5【讲授】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学生默读、勾画。

(2)出示赵州桥图,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A、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指名读。

B、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指名读。

C、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结合练习:用“既……又……、”造句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赵州桥还有什么特点?指名读第3段。

A、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B、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仿照课文写句子。

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C、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读一读是否可以?这里的写作手法是“先总后分”。

活动6【活动】结尾升华

1、师: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课文是怎样夸它的?指名读。

你们想夸一夸他们吗?(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

2、带着这种感受自由再读课文。

活动7【练习】指导背诵

你喜欢那一段?能试着背一背吗?

活动8【测试】课后拓展

除了赵州桥外,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古建筑?

《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 篇5

教材分析:《赵州桥》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共4个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而且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美观一段。

2、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重点)

3、 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难点)

学情分析:中年级的学生已对字词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仍然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教学流程:

作为中年级的学生,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本课紧紧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进行。

一、 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随机板书。

二、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读课文,找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这样引导:大家都知道,聪明的孩子爱提问题,又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比比谁最聪明,下面咱们就自由读课文,在你仍然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看谁提出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生读课文,找问题)

2、同位交流。

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浅层次的问题,如一一解决,肯定会浪费大量时间,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找问题找得非常认真,而且在课本上圈画了不少的小问号,那么我们这些问题里面,到底谁的问题最有价值呢?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把你的问题与同位交流,如果他帮你解决了问题,那么他就是你的老师,如果你帮他解决了问题,那么你就是他的老师,如果你提的问题谁都解答不出来,那么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有价值的问题了。

这样,浅层次的问题会在同位交流中迎刃而解。剩余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问题。

3、班内交流。

预设问题: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作者是如何写出赵州桥的美观的?

泡泡鱼里提到的这句话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说赵州桥的建造是一个创举?

……

三、 深入课文,解决问题

1、 理解雄伟、坚固

幻灯出示,初步学习作者利用列数字的表达方式,读出雄伟。既初步学习了说明文中列数字的表达方式,又借助这些数字读出赵州桥的雄伟。

幻灯演示拱形设计及桥洞的作用,理解坚固,并读出坚固。

2、 理解美观

幻灯出示龙的不同姿态,想象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读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想活了一样”,并做同位动作演示,反复读,读出美观。

借助幻灯填空,达到背诵的程度。

3、 理解过渡句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学习其好处,并知道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4、 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换词,“创造”行不行?出示现代大桥作比较。

四、 总结

1、 填空:

( )的赵州桥

( )的李春

( )的古代劳动人民

2、 带着自豪、赞美的感情朗读全文。

《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这篇课文,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二、说教学内容: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绘的是赵州桥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横跨于交河上的雄姿。教学中将图文并茂,增强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2、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3、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一组是现代化的大桥的图片

要孩子们用几个词语说说这些现代化大桥的优点,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要孩子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感受到现代化大桥的作用,而这些现代化大桥的设计原理就来自于我国古代的赵州桥。不管从外观上还是从坚固程度上,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都为现代桥梁界做出巨大贡献。也能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相机板书:课文关键词(雄伟、坚固和美观)过渡语引入课文学习

(二)、引放结合,讲读课文

1、朗读指导,领悟赵洲桥的价值。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既然是赞美,应该以怎样语气来读呢?(自豪、赞美)齐读。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原来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要学生从文字当中感悟,能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很自豪的,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能很自然的完成其中一个教学目标。

2、依托文本,了解赵州桥的历史。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世界宝贵的历史遗产。赵州桥在哪里呢?它的基本情况怎么样呢?有一个自然段专门告诉了我们,是哪一个自然段呢?学生能很快的找到是第一自然段。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这也是一个教学目标,要学生不但学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也要学生学会围绕一段话写出段意。

3、词句点拨,感知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在讲解第二段之前老师用了一段巧妙的过段句,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把流程自然的转接到下一个自然段的学习。也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重点的其中一小部分,先让学生了解赵州桥其中的一个建造这点就是雄伟坚固。描写赵州桥的雄伟和坚固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整段都是围绕着的设计原理来写,这种理论性这么强的文章,我们常用的表达手法是列数字。因为从数字当中可以更好的说明了设计者李春在建造赵州桥时,已经周密的想到怎样才能更坚固,这种设计的特点有什么好处?这就帮助了学生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带着崇敬和赞美之情分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4、发挥想象,体会赵州桥的美观。

老师再次使用过度句,也回忆前面出示过的图片。告知学生们,桥不单指坚固好用而且也能很好看。课文也用了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赵州桥的美观。本段有句话即写了上段的坚固,有些了本段的美观。这样的句子我们管它叫过渡句,过度句在本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描写赵州桥的精美的图案时文章用了一个“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的排比句式。把赵州桥的美勾画的栩栩如生,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出示赵州桥图片)。句式训练“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这么美的的文段也能很好的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背诵本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由物到人的情感。

回顾全文,这篇课文具体给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特点?设计上又有哪些特点呢?填空,概括全文大意: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____。这种设计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____。这一创举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外延伸,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游客,你想夸夸它吗?你想对设计桥和建桥的人说些什么吗?(小组交流)

本单元的主题“中华传统文化”,我在这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都是围绕着作者的意图,深入浅出的讲解课文,让学生从文字当中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石匠、雄伟、砌成、横跨、创举、冲击、冲毁、坚固、而且、图案、智慧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了解有关赵州桥的知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领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并积累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课前查找的资料,对赵州桥的设计者及赵州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洨xiáo河,不要读作jiāo;

砌qì成,不要读作qiè;

缠绕chán rào,不要读成 chán rǎo;

前爪zhǎo,不要读成zhuǎ;

吐水tǔ,不要读成tù;

智、史,读准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跨是左右结构的,右下角是一个亏,不要写错

创是左右结构的,左边是仓不要写错。

毁左右结构,左上角是臼不要写成白;左下角是工。

坚上下结构,右上角是又。

智上下结构,下边是日,不是目。

3、独体字应查的部首:

击:应查一部。

且:应查|部。

4、区别多音写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跨( ) 史( ) 即( ) 栏( )

垮( ) 使( ) 既( ) 拦( )

抵( ) 爪( )

底( ) 瓜( )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世界闻名:闻名是有名、著名的意思。 在文中的意思是:赵州桥这一建筑在世界上很有名。

设计: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选制定方法,图样等。

雄伟:雄壮而伟大。文中指赵州桥雄壮而伟大。

创举:指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文中的意思是赵州桥巧妙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从没有过的。

雕刻:一种工艺,在金属、象牙、石头等材料上刻凿各种图像。

才干:指办事能力较强。

遗产:借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本文指历史上留下的物质财富赵州桥。

四、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作业 :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两句话的.理解,恐怕难以全面、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世界闻名的建筑?

(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比萨斜塔、英国的伦敦塔桥、巴黎圣母院、天坛、故宫)谁能概括地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而闻名?(年代久远;外形独特;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下面我们看看赵州桥为什么而闻名?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赵州桥的特点

读了这篇文章,赵州桥给你留下总的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 坚固 美观

副板书: 读感知

2、默读课文,自学自悟

同学们在读文时,把你理解的内容可在书中空白处简单写一写,不明白的词句用 画出。

副板书:画疑问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了解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并且帮助同学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谈或说感受

4、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1)为什么说赵州桥非常雄伟?

(①因为它的桥长大约有我们的10个教室那么长;②桥宽比我们的3个教室还要宽;③它的构造不同凡响或非同一般)

板书:长 宽

(2)从哪儿看出赵州桥非常坚固?

(①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②遇到洪水易冲毁)

(3)从哪儿看出赵州桥非常美观?

(在栏板上雕刻的龙的图案非常多,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可称为艺术珍品)

板书:精美图案

师:刚才通过合作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概括地说一说赵州桥闻名于世的原因是什么?

(赵州桥雄伟、坚固、有1400多年的历史、美观、设计巧妙等等。)

5、朗读课文,想联系。

通过全文的学习,你由闻名遐迩的赵州桥联想到了什么?

(赵州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象征,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板书:劳动人民智慧才干 想联系

历史遗产

建桥史上的创举

师:为什么说赵州桥是建桥史上的创举?

(①赵州桥的设计是前所未有的;②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它能承受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③4个小桥洞像4座坚实的桥墩分担了大桥所承受的压力,当洪水泛滥时,又能减缓急流对桥身的冲击力,大大增强了大桥抵御大自然侵袭的能力。并且这样设计节省石料。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可称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举。)媒体演示

三、读全课,总结学习方法(见副板书)

板书设计

(一)

(二)

(三)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积累语言,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召开记者招待会。

1、如果你是外国人会向记者提些什么问题呢?

(小组讨论,并写在纸上。)

2、如果你是记者如何回答外国友人提出的问题呢?

(小组讨论,并写出来。)

3、外国人听了你们的介绍他们会说什么呢?

二、引导想象背诵,积累语言。

出示投影:三种龙的姿态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并说一说,试着背一背。

引导想象:除了书中描绘的三种龙以外,你大胆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姿态的龙?

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说一说。

三、练习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1、秋天的庄稼美丽极了。

(秋天的庄稼美丽极了,有白菜、棉花你瞧,那边的棉桃个个沉甸甸的,好似一个个铜铃,把枝条都压弯了,棉叶湿漉漉的,不少棉桃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絮,棉絮上的水珠晶莹透亮,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的光芒。那边,一人多高的玉米,叶儿发黄,牛角似的玉米棒子插在粗壮的茎杆上,棒子露出黄金般的牙齿,谁见了都生爱慕之心。微风拂过,红缨在起舞似的,徐徐飘动,绿叶哗啦啦地响着,好像在为红缨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呢!地头上一片红高梁,像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手拉手,肩并肩地站着,红红的穗子,像少女头上的珠冠,在阳光的沐浴下微微地摇曳。)

2、第三局比赛打得更加激烈了。

(第三局比赛打得更加激烈了。只见蔡玉中咬紧了牙关,瞪大了眼睛,向我发起了进攻,可我呢?只见球在眼前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晃。球来了,拍子不知道往哪里推,渐渐招架不住,连连失利。蔡玉忠看我乱了阵脚,打得更猛、更灵活了。有时轻轻放个短球,有时趁我不备,猛扣一板,搞得我手忙脚乱,无法应对。还差一球我就输了。我想,反正输定了。索性一板扣去,球出界。19比21,我输了。)

3、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4、

四、作业 :

1、自己写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2、预习第10课。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桥梁建筑赵州桥的高超建筑技艺和它的艺术价值。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为主,为后面进一步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第三课时,教师设置了一些练习,既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反馈,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探究活动

1、在你所见的桥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合理化建议。可用文字说明修改意图及方案;也可直接设计图形说明应如何改进;还可图文并茂。

2、想象并设计一下未来的桥什么样,附图及文字注释。

3、选一座你最喜欢的或给你印象最深的桥,描述它或赞美它。

附:一篇文章供参考《玉蜓桥的昨天·今天·明天》

《赵州桥》教学设计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赵州桥的悠久历史,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研究桥,创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桥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就生活在这样多桥的城市,有青衣江桥、黄河桥、东桥、彩虹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赵州桥可不简单,它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注意“州”字的第一点是左点,其他是右点,齐读课题。

师:赵州桥是古人留下的历史遗迹,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桥,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很感兴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师:现在请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播放古典音乐)

师: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位置、设计者、及建造年代

师:你们听得可真仔细。到现在赵州桥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这座世界文明的桥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找出概括赵州桥特点的句子。

生:找句子。

师:出示句子

生:读句子

师:那文章中具体是怎样描写赵州桥特点的呢?找句子来说明。

生:“桥长……人。”从桥长和宽,这里我感受到了赵州桥非常的雄伟。

生:读出桥的雄伟。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桥比它长,比它宽,我们不说现在的桥雄伟呢?而偏偏说赵州桥雄伟呢?

生:因为“全部……上。”而今天的桥是用钢筋混泥土造的,还有这么重和大的石头当时的人们在没有机械的帮助下建起的赵州桥。我觉得它很雄伟。

生:带着气势读句子

生:我还从这个句子中的一些次体会赵州桥的雄伟。

生:男生读出气势来

师:你从材料和设计上明白州桥很雄伟。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我们站在桥下,看到37米的河面上,横跨着五十多米长的桥,你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生:这座桥非常的雄伟

师:作者用了几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这在写作手法上叫列数字,这是说明文的一种表现手法。生活中同学们同样可以采用数字来说明一个事物,例如: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房间、学校的操场等都可以采用数字来说明。

生:齐读

师:除此以外,你还从哪些地方赵州桥的雄伟?“这种设计节……省了石料。”

生:讨论:

1、这种设计什么设计?

2、“创举”是什么意思啊?换成“创造”行吗?

3、这样的设计好处是什么?

生:交流汇报

师:是啊!这种设计比欧洲早了1100多年。

师:真是一举两得,怪不得洪水冲不垮塌,地震威胁不了他,就连上火也销毁不了他,因为它————————

生:坚固

生:女生读

生:男生读

生:齐读读出气势来。

师:同学们文章第二自然段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第三自然段写赵州桥美观,文章中是怎样把这两个自然段联系起来的呢?

生:用一个句子。出示句子

师:这个句子在这里是什么句?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那赵州桥美在哪儿呢?

生:“有的……有的……还有的……。”图案各不相同非常美观。

生: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段话,请大家闭着眼请老师描述,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说

师:你想像很丰富,哪两个同学能把龙的各种姿态表演出来呢?

生:表演。

师:龙活了,大家想不想把这栩栩如生的图案记下来?

生:想。“桥面两侧有石栏……图案。”

师:你们能模仿课文写龙的美观说一段话吗?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师:这就是不但坚固而且非常美观的赵州桥,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这就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赵州桥,可是课文仅仅是写桥吗?还写了—————————

生:造桥的人们。

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师:赵州桥非常雄伟,

生:它表现了劳动人民——————————。读

师:赵州桥坚固,

生:它表现了劳动人民———————————。读

师:赵州桥美观,

生:它表现了劳动人民————————。读

师: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勇于发明创造的精神,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前准备好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可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那么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经过收集,栏目小编为您献上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一、复习引入

1、生齐读课题: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晏子使楚》。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请孩子们回忆一下,晏子使楚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要简要的话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抓住孩子发言要点板书:

孩子,你很能干,从你的讲述当中,告诉了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晏子和楚王,还抓住了关键词“侮辱”和“尊重”。(板书)

那晏子使楚遭遇楚王几次侮辱,分别是哪几次?(指名回答)

楚王这样一次次地侮辱晏子,而晏子要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他们将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那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是怎么说的?

(指名回答,强调用文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看着屏幕,我们再来大声地宣布一下结果。

3、体会理解“不敢不”:

刚刚我听到孩子们的朗读中强调了“不敢不”这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课件出示:

“不能不”、“不得不”

那为什么课文不用不得不、不能不而要用不敢不呢?

(学生交流、体会楚王的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4、是的,在最后的结果揭晓之前,楚王敢侮辱晏子,那他之所以敢的亚原因,是什么呢?请孩子们自读课文,找一找楚王敢侮辱晏子的原因。

能干的孩子请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找原因,学生交流。)

⑴大王对臣子。

⑵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显显威风。

⑶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5、那么,面对这样盛气凌人的楚王,晏子是凭借什么取胜,使得楚王不敢不尊重他,还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____?

指名回答:口才、能言善辩。

是啊,仅仅三次交锋,晏子凭着自己的智慧、凭着自己的勇气、凭着自己的口才,赢得了楚王的尊重,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那让我们赶快回到课文中,进入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交锋去读一读,体会晏子每次说话的妙处所在吧。

二、品位晏子的话,体会语言的艺术

1、读、勾画、批注:

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三次交锋,读一读三次交锋似的精彩场面,想读第一次交锋的孩子交锋的请举手,想走进第二次交锋的孩子请举手,愿意去感受第三次激烈交锋场面的孩子请举手。

孩子们,赶快进入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交锋,大声地读一读,你对哪些语句深有感受,勾画下来,并把你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交流、品味:

我想仅仅读一读,是不能体会出晏子语言的魅力的,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感受,和你的同伴交流交流,共同去品味、体会晏子语言的妙处所在。

3、指名交流,补充、朗读、评价:

孩子们,刚刚大家在小组内体会的非常充分,现在,我们一起来共同分享你们的体会。

孩子们,你们谁先来交流呢?(孩子们跃跃欲试)

讨论:那么多孩子和我们分享你们的阅读感受,那你们觉得这个三次交锋的场面能打乱次序吗?为什么不能?

(指名说。)

那我们就以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分享三次交锋的精彩场面吧。

点评:

第一次:顺水推舟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第二次:破釜沉舟(欲擒故纵)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三次: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

4、师总结:

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是啊,正是晏子的能言善辩,足智多谋,才能够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所以从这以后,(课件出示: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升华感悟、语言积累

学习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晏子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请用一个词来评价晏子。

(学生板书,做成语积累。)

四、解题,升华情感

孩子们,你们说了那么多漂亮的词语评价晏子,真棒,你们也像晏子一样个个能说会道。那么,你们知道晏子本来的名字吗?

那为什么课题叫《晏子使楚》而不是晏婴呢?想一想,古时候有哪些人被称作“子”?

学生回答:老子、庄子、孟子、孔子……

师小结:

是的,“子”是对古时候对有贡献男子的尊称,正是因为晏子的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所以,后人都尊称晏婴为(学生齐读)晏子。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反复揣摩、体味人物心情,理解晏子三次击退楚王侮辱,维护祖国尊严的事例。

2、感悟晏子反驳楚王语言中的推理过程,在“情境场”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生动有趣地发展学生语言。

设计理念

“教学是一个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在课堂上展现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由不会到会,情感的少许温存到滚烫的外露。过程是真实的,有生命价值的。我们要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在感悟语言时的增量。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多向互动,创新言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直奔结果

1、导: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集──《晏子春秋》(媒体展示,伴以古筝音乐)以简洁明快、风趣幽默的语言记叙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晏子,(媒体展示晏子画像)他其貌不扬,但智慧超人,刚正不阿。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部故事集中的一个小故事──晏子使楚。(生读课题)(古筝音乐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王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如何呢?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

3、请大家打开课本,把课文快速浏览一遍,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晏子出使的结果。

交流、齐读──“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书:

不敢不尊重

二、抓中心句,思维准备

1、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像这句话也一样,你读了以后想到哪些信息?(学生互动)

板书:

不尊重反驳

2、能把刚才的话连起来说说吗?(媒体呈现)

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

后来晏子________。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3、同学们可真能干,把长长的一篇课文一会儿就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研究。

三、尊重体验,锁定语言

1、下面,咱们讨论讨论,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你读到什么地方觉得特别有味道,或者说感受特别深刻?(人物的语言)

2、现在,我们就把人物的语言拿出来品味品味,好吗?

凭你的经验和读书心得,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来品味人物的语言?

(通过读来揣摩、欣赏。)

四、先品楚王,感受侮辱

1、我们先来读读楚王的语言,找到他的话自由读一读。

2、我们怎样读,才能准确表达出楚王当时的心情呢?请你任选一句读一读,找到句中有趣的词语体会体会。(媒体出示):

楚王得意地说:“你们就看看齐国的晏子怎样钻狗洞吧!”

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住:第一句为“热区”,暂时不出现。)

⑴抓“瞅、冷笑、笑嘻嘻”等词揣摩。

⑵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⑶楚王除了嘲笑齐国没人才,人没出息,还怎样侮辱晏子?想像一下,楚王会怎样对手下的人说呢?(学生想像说话──交流──点击“热区”呈现第一句话。)

3、导:通过品味楚王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居心叵测,用心不良。面对楚王的一次次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五、再品晏子,欣赏反驳

1、请大家自由读读晏子的语言,仔细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学生自由读)

媒体出示: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晏子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⑴我们怎样读才能把晏子当时的心情给表现出来呢?老师能不能试一试?──师读,故意读得怒气冲冲,让学生评议。──如果像这样大叫大嚷,怒气冲冲地说这番话,会产生什么后果?晏子那么聪明,会这样说吗?──应该怎么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⑵三个层次:

读出晏子的不卑不亢。

读出晏子的棉里藏针──藏了什么针?

(楚国是狗国、是下等国、是强盗国。)

读出晏子的针锋相对。

2、导:是呀,面对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祖国尊严,让我们来镇定自若地读读这番话。(齐读)

六、对比品读,提升情感

1、让我们对比着读读,读出晏子为了维护祖国尊严而有礼有节的绅士风度──

媒体出示:

楚王得意地说:“你们就看看齐国的晏子怎样钻狗洞吧!”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晏子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同桌对读──指名男、女生对读──全体男、女生对读。(直接读对话)

七、运用语言,自主反驳

1、导:好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好一个临危不惧的爱国志士,此时此刻,楚王的心情怎样呢,谁能一个词语来形容?

这真是: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课文上怎么写他?(只好……只好……只好……)

2、同学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个“时光隧道”按钮,只要我一点我们就会穿越时光隧道,让大家都变成齐国大夫晏子的随行人员,出使楚国一趟,来个“嬉说晏子”。(媒体播放录像)

3、导: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有想到在你们这一大群随从面前,被晏子反驳得哑口无言、威风扫地。他看看斗不过晏子,却又不甘心。突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于是,向你们瞟了一眼,轻蔑地说道:“哼,齐国是不是没有身强力壮的随从了吗,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个毛孩子?”各位,面对楚王对你们的侮辱,你们肯一声不吭、低头认输吗?

(不肯!)

那你们将怎样反驳?

4、生反驳:

(我们年纪轻轻就能出来闯天下,你们齐国有像我们这么能干的小随从吗?如果有,敢出来比试比试?)

(师插话:是马是驴拉出来遛遛。)

(尊敬的楚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强大的国家,就派身强力壮的随从去;访问弱小的国家,就派小毛孩子去。我们这班小毛孩子,最没本事,就派到这儿来了。)

……

5、晏子成功出使楚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齐王大喜,准备择日给他开了一个盛大的庆功宴,在这个庆功宴上齐王要宣读晏子舌战楚王取得胜利的原因,现正向各位随从征集折子。各位,赶快写一个折子上奏齐王,夸夸我们的晏大夫吧!

学生练笔:

尊敬的齐王陛下:

臣以为晏大夫这次能出色的完成出使任务,主要是因为晏大夫__________。

上奏人:___

交流折子。

6、在这节课刚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告诉同学们《晏子使楚》这个小故事选自于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晏子春秋》,这本书共记录了晏子的200多个小故事,你们还想了解其它的故事吗?

去看《晏子春秋》。(媒体点击)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要求

1、自读课文,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尊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重、难点

理解晏子的能言善辩、思维敏捷,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尊严的。

教具、学具准备

1、写有课前预习题的投影片。

2、学生自制表演道具。

课前预习

1、选做题: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查资料来了解故事背景。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阅读中字、词方面的困难。

3、再读课文思考:

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齐国的尊严又是怎样反驳的?(用列表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4、朗读课文,分成两组自编自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出示预习题)

1、交流查阅到的资料。(表扬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学生。)

2、反馈字词情况:

说说在自读时遇到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

(表扬、鼓励一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好的学生。)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思考: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齐国的尊严又是怎样反驳的?(用列表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⑴分小组互相交流。

⑵教师板书表格,指名学生上黑板填写。

⑶结合表格,引导学生说说对晏子三次反驳语句的理解。

三、小组讨论

楚王只想侮辱晏子吗?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四、表演课本剧

1、分小组准备。

2、上台表演。

3、观众评价。

五、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总结全文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

按一定的顺序写作,文章的条理就清楚,就能给别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作业

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家人听或表演给家人看。

板书设计

楚王侮辱

晏子反驳

结果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一、简介背景

读题,“使”什么意思?“楚”指什么?(接受外交使命到外国去)那么晏子何许人?老师以让学生事先找了有关资料,谁能来说一说,晏子的真名叫晏婴,那么为什么又叫它晏子?古代哪些人的称呼中有“字”子呢?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人的男人的美称。晏子为什么也称“晏子”,它肯定也是出类拔萃的人,你想了解他出类拔萃的才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写了晏子使楚时的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讨论

1、检查字词:

临淄、撒谎、敝国、规矩、囚犯、大臣、淮南、柑橘、赔不是。

2、看意思写词语:

⑴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九连成一片云。()

⑵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

课文中这三个词都是来形容人多。

⑶节上的行人肩碰肩,脚碰脚。()

3、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

四、品读课文

1、课文的哪几自然段写了晏子挫败楚王的侮辱,维护齐国的尊严的?

2、让我们先来看晏子第一次挫败楚王的情景,晏子的出色才干到底体现在哪里?

出示: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追问:为什么这句话反映出他的才干,文中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个结论?从哪里得出?

出示: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让我钻狗洞楚国是狗国

师小结:虽然字里行间看不出晏子说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但我们通过仔细揣摩,认真体会晏子的话,就自然而然地品味出话中之话。

4、那么晏子会怎么说这些话的呢?(出示前面的句子)

晏子看了看,(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神态自若)对接待的人说。

为什么不是生气地说或是怒气冲冲地说?

面对着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地反驳,不卑不亢的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又不伤两国的和气,晏子真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啊!

试读,你认为哪些词语可以强调一下?(当然到底)为什么?

谁能再来试读一次。

谁能站起来,把自己当成外交家,手指着城门,加上动作、神态来读一读。

5、晏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只好”说明什么?(迫不得已丝毫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很有智慧能言善辩的人)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

还想领略晏子这位外交家风采吗?自读第四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杰出才干吗?

出示: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为什么?他的话中之话是什么?你怎么推断出来的?

这句话的前提是什么?

出示:

大前提(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

小前提(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结论(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

2、试读句子理解“拱了拱手”说明他胸有成竹有不失外交礼节。

3、结果,楚王只好赔着笑,为什么?

(楚王有言在先“我不生气”,自然只好赔着笑。)

这种笑是苦笑,无可奈何的笑,情不由衷的笑。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楚王不想笑也得笑,笑得多么勉强,多么无可奈何,但楚王不肯就此罢休,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第三次较量又开始了。

1、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五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晏子的杰出才干体现在哪里?

2、这个结论是怎么推断出来?它的两个前提分别是什么?

出示:

大前提: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

3、四人小组讨论晏子话中的含义,想一想这里的水土不同的意思一样吗?

⑴指水分、土壤、气候。

⑵社会环境、社会风气。

含义出示:

淮南水土好,产柑橘;淮北水土不好,产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做强盗。

楚国社会风气不好。

4、试读句子,面不改色说明晏子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5、结果:只好赔不是。

霸气十足的楚王本来依靠国势强盛,显显威风,最好只好自讨没趣,让我们再次领略了晏子的聪明才智、能言善辩。

6、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表示结果的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好)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自受

七、总结

1、我想如果晏子回到楚国,齐王大喜,一定会给他开个庆功会。请你想一想,晏子获胜的法宝究竟是什么?

⑴才智过人,有善辩的口才。

⑵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⑶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

现在我们明白了,晏子的确才智超群,现在明白了吧,为什么称他为晏子的原因了吧!学了课文也让我们明白了巧妙的语言能反败为胜。

2、试一试:

你能得出下面的结论吗?

能维护自己和国家尊严的人是个爱国的人。

晏子能维护齐国的利益,所以________。

有智慧的人能巧妙战胜对方

晏子用善辩的口才战胜楚王,所以________。

3、聪明题:

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个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

板书设计

楚王晏子

侮辱挫败结果

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下等国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强盗国只好赔着笑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⑴生字新词:

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⑵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⑴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①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②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设计意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领会其巧妙应答之根源。

③感情朗读:

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⑵第二个故事:

句一:“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②“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③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④感情朗读。

句二:“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①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②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③有感情朗读。

⑶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①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⑴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①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⑵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⑶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

3、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用的较多的是转换角色。例如,假设你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会怎么说,怎么做。新建角色则是课文原有的角色基础上,增添新角色,并让学生扮演或担任,让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自主地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步实现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的双重任务。下面是我以新建角色法设计的《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思路。

一、新建角色──引发动机

师:(板书课题。)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到国外出使访问,都跟着一班随行人员。为了让国内的人们能及时了解出访的进展情况,其中哪一种随行人员一定少不了?(记者。)而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晏子出使到楚国却没有记者随从。今天,大家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见识见识春秋末期那变幻莫测而又扣人心弦的外交风云?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当记者最需要的本领:耳灵──外交场合常常是话中有话,能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眼尖──善于观察,特别是对方的动作、神态,能通过人物的外表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口利──要能言善辩,善于提问;手快──动笔写报道要快。)

二、介绍情况──熟读感知

师:现在出发。大家跟随晏子出使到楚国一趟,把自己融进去,自由地放声读课文,然后向大家作介绍。

(介绍方式为指名读全文,或用简要的话介绍课文中的有关情况。)

三、说说话意──体会感悟

师:大家跟随晏子左右,他的什么给你们印象最深?作为记者耳朵要灵,你听出了晏子哪些话中有言外之意?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这些话,说说你听出了什么,你是怎样听出来的。

四、表演朗读──理解表达

师:面对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各位随晏子出使到楚国的小记者们,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朗读来再现当时三次侮辱与反驳的情景?各位小记者要做到眼尖,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及听到的对话语气加到表演朗读中去。

(四人小组选一节表演练读。)

五、尝试反驳──迁移应用

师: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有想到在你们这一大群小记者面前,被晏子反驳得哑口无言、威风扫地。他看看斗不过晏子,却又不甘心。突然,他看见你们这班小记者,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于是,他向你们瞟了一眼,轻蔑地说道:哼,齐国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十一、二岁的乳臭未干的娃娃记者?小记者们,面对楚王对你们的侮辱,你们肯一声不吭、低头认输吗?

生:(坚决地。)不肯!

师:那你们将怎么反驳?

生:我们年纪轻轻就能出来闯天下,你们齐国有像我们这么能干的小记者吗?如果有,敢出来比试比试?

(师插话:是马是驴拉出来遛遛。)

生:(拱了拱手。)尊敬的楚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文明的国家,就派大记者去;访问野蛮的国家,就派小记者去。我们这班小记者乳臭未干,最没本事,就派到这儿来了。(说完故意笑了笑。)

……

师:楚王听了你们的反驳,只好红着脸说──

生:真是人不可貌相,我小看了你们,惭愧,惭愧。

生:咳!的确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师插话:强将手下无弱兵。)我输得心服口服。

……

六、答记者问──质疑应答

师:在出使任务即将结束的时候,晏子和楚王准备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爱提问题的小记者们,你们可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想当面问问晏子或楚王?

(自荐或推荐四位学生分别当晏子和楚王,并到台前。教师当主持人。)

生:(小记者提问。)请问楚王,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请问楚王,那两个武士押着囚犯是不是你故意安排的?请问楚王,你想侮辱晏子却被反驳,输了心里有什么感受?请问晏子,你出使楚国前有没有料到楚王会侮辱你?请问晏子,你为什么这样能言善辩、机智过人……(晏子或楚王随机应答,主持人穿针引线,引导点拨。)

七、发短消息──概括评价

师:开好了记者招待会,出使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不过,各位小记者,你们跟晏子出使楚国已有四、五天了,齐国的国王正焦急地等待大家的消息呢。还是赶快动手给齐王发一条短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齐国的大夫晏子。最后写上小记者×××报道。

八、晏子称赞──激励导行

师:看到你们这班小记者这次随访的出色表现,就连智慧超人、能言善辩的大夫晏子也不住地点头称赞。他捋了捋胡子说:你们这班小鬼呀,真不愧耳灵、眼尖、口利、手快。只要现在刻苦努力,多加锻炼,将来必成大器。再过几天,齐王又要派我出使秦国,(拱了拱手。)诸位还愿意与我晏子一道出访吗?

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新建一个新的角色──跟随晏子出访的小记者。教师有意让学生通过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媒体操作方法的交互作用,颠倒时空,把自己融入课文情境,实现了学生和课文的深层次对话。这种方法与普通的情境教学法不同。一般的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帮助学生理解,而新建角色则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阅读教学过程,教学中通常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此法适用于情节比较曲折、语言比较通俗的记叙文。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六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春秋末期,齐国有个大夫叫晏子。

板书:

晏子

他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想想:古时候,哪些人的称呼中有“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之所以也称为晏子,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板书:

使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

⑴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⑵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三、细究重点,突破难点

读了课文,大家都知道楚国国势强盛,楚王想侮辱晏子,可最后却不得不尊重晏子,(板书: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这是为什么呢?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快速默读这一段,思考、讨论: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么对付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指名回答,并板书:

钻墙洞:钻狗洞=访狗国

⑵品析晏子应付的话,体会妙处:

晏子的话到底妙在什么地方呢?(出示晏子的话。)

①指名读晏子的话,想想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②如果晏子想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白些,该怎样说?

③为什么晏子不把他的话说得更明白有力些呢?

⑶指导朗读:

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出示课件)让我们冷静地来读一读。

2、自学四、五自然段:

⑴小组合作学习四、五自然段,要求:

①反复诵读,理解楚王和晏子话中的含义,不懂的地方用笔划记出来。

②根据第一个故事的板书,设计这两个故事的板书写下来。

⑵反馈自学情况:

①质疑问难。

②选择有特色的板书指名上台书写。

③表演评价。

3、刚才我们认真学习了这三个故事,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故事进行表演,可以是组内合作,也可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

4、从语言、动作、感情几方面进行评议。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1、总结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晏子出使楚国时与楚王进行斗争的三个小故事,仔细琢磨了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领悟了他的话中软中带硬,十分巧妙,终于使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那么,你相对晏子说点什么?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受到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与写作特点两方面来谈。

五、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1、为了更好地了解晏子,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师: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位著名的能言善辩的人,叫晏子。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练说:什么是“晏子使楚”?

2、介绍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什么叫出使?(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齐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⑴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⑶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课堂交流:

⑴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⑵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⑴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⑵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⑴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⑵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⑴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⑵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⑶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⑷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⑵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①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②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⑶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2、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⑴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⑵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①理解:水土不服。

A、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②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⑶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板书。

4、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5、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6、小结:

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四、作业

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3、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9)

教学要求

1、自读课文,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尊严的。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论辩思维。

3、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4、表演课本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反馈自读情况

1、哪些同学查阅了有关这个故事的资料?谁来说一说。

2、反馈字词学习情况:

说说在自读时遇到哪些字、词不理解,后来是怎么理解的?

3、指名接龙读课文。

4、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问题: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有关这个问题,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展示你的学习成果?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

⑴楚王让晏子钻狗洞,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首先承认楚国是个狗国,楚王是个狗王,就可以钻。

⑵表面上是贬低自己,其实际上是贬低楚国(楚王)。

⑶好人到了强盗国变成强盗,这是很自然的,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二、讨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1、楚王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

2、楚王是不是只想侮辱晏子?

3、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三、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2、交流。

四、分角色表演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讲述故事。

2、角色表演。

3、观众评价:

楚王:傲慢,以及对晏子蔑视的态度。

晏子:坦然,理直气壮,说话婉转。

板书

楚王侮辱晏子反驳结果

要晏子钻狗洞访狗国钻狗洞“只好”大开城门

楚王想说晏子是下等人不中用的派往楚国“只好”陪着笑

显威风说齐国人是强盗到强盗国变强盗“只好”陪不是

侮辱晏子尊重晏子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0)

一、简介背景,了解晏子

1、揭题:

板书:

晏子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这就是当时的形势图。(课件)其中有五个国家比较强大:齐、宋、晋、秦、楚。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常被派到其他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子”是古时候对男人的尊称,其实晏子名叫“晏婴”。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板书:使楚)“出使”就是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去访问另一个国家。本文是写晏子代表()去访问()。

2、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国,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一个优秀的小记者必须耳聪、目明、嘴勤、手快。

二、初读感知,走近晏子

1、出使前我先来考考小记者:

大夫、大王、大臣、侮辱、尊重。

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2、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适当检查、交流:

(讲了晏子挫败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齐国尊严的事。)

三、潜心体悟,研读晏子

我们来看晏子与楚王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

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请自由朗读晏子反驳的几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明确推理过程:(课件出示)

⑴推理性填空:

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________。

⑵完成作业: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______那么______。

⑶面对楚王的侮辱,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讨论、悟理)

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课件)

4、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指导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5、让我们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请大家推选出一位既勇敢,朗读水平又高的同学来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同学们边认真听,边想象当时的场面。

2、根据句子的意思想想成语:

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挥汗如雨)

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摩肩接踵)

3、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各位出使楚国的小记者,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四人小组,要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语气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学生表演,师生相机点评。(上台表演、集体分角色表演。)

第一组表演后言下之意(我之所以来到楚国是因为……)

(神态可以更严肃、为难,动作可以再现出来语气可以更为难。)

第二组表演、集体分角色表演:

晏子真是好口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一次挫败了楚王。

至于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请同学们抓住任务的语言、神态自读、自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

柑橘在淮南___,可是在淮北___,原因是___。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___,可是一到楚国___,原因是___。

晏子的反驳是那样的富有逻辑,富有哲理。

四、超越文本,学当晏子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的哑口无言,他眼看着斗不过晏子,心里却十分不甘。突然,他哈哈大笑起来,见你们这班跟随在晏子身后的小记者,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轻蔑地说道:“哼,齐国太无能了,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小记者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们准备怎样反驳呢?

(讨论,同桌交流,指名说。)

五、回顾文本,齐夸晏子

各位小记者,我们的随访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齐王和人民正焦急地等待着大家的消息,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夸夸我们晏子大夫吗?

(以新闻报道的方式说说,出示课件:记者ⅩⅩⅩ楚国报道……)

六、小结延伸,积累运用

《晏子使楚》改写于一篇古文,古文有古文的味道,老师把资料发给大家,有兴趣的同学可去研读……。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1)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宴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

读题,“使”什么意思“楚”指什么?(接受外交使命到外国去)那么晏子何许人老师以让学生事先找了有关资料,谁能来说一说,(晏子的真名叫晏婴,那么为什么又叫它晏子?古代哪些人的称呼中有“字”子呢?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人的美称。晏子为什么也称“晏子”,它肯定也是出类拔萃的人,你想了解他出类拔萃的才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写了晏子使楚时的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讨论

1、检查字词:

临淄、撒谎、敝国、规矩、囚犯、大臣、淮南、柑橘、赔不是。

2、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

1、课文的哪几自然段写了晏子挫败楚王的侮辱,维护齐国的尊严的。(第三至五自然段)

2、让我们先来看晏子第一次挫败楚王的情景,晏子的出色才干到底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⑴追问:

为什么这句话反映出他的才干,文中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个结论?从哪里得出?

出示: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

让我钻狗洞

楚国是狗国

教师小结:虽然字里行间看不出晏子说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但我们通过仔细揣摩,认真体会晏子的话,就自然而然地品味出话中之话。

⑵那么晏子会怎么说这些话的呢?(出示前面的句子)

晏子看了看,(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神态自若)对接待的人说。

为什么不是生气地说或是怒气冲冲地说?

(面对着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地反驳,不卑不亢的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又不伤两国的和气,晏子真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啊!)

试读,你认为哪些词语可以强调一下?(当然到底)为什么?谁能再来试读一次?

谁能站起来,把自己当成外交家,手指着城门,加上动作,神态来读一读。

⑶晏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只好”说明什么?

(迫不得已、丝毫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很有智慧、能言善辩的人。)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过渡:还想领略晏子这位外交家风采吗?自读第四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杰出才干吗?

出示: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为什么?他的话中之话是什么?你怎么推断出来的?这句话的前提是什么?

出示:

大前提:(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

小前提:(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结论: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

⑵试读句子理解拱了拱手说明他胸有成竹有不失外交礼节。

⑶结果,楚王只好赔着笑,为什么?

(楚王有言在先“我不生气”,自然只好赔着笑。)

这种笑是苦笑,无可奈何的笑,情不由衷的笑。

4、学习第五自然段:

楚王不想笑也得笑,笑得多么勉强,多么无可奈何,但楚王不肯就此罢休,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第三次较量又开始了。

⑴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五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晏子的杰出才干体现在哪里?

⑵这个结论是怎么推断出来?它的两个前提分别是什么?

出示:

大前提: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

⑶四人小组讨论晏子话中的含义,想一想这里的水土不同的意思一样吗?

①指水分,土壤,气候。

②社会环境,社会风气。

含义出示:

淮南水土好,产柑橘;淮北水土不好,产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做强盗。

楚国社会风气不好。

⑷试读句子,面不改色说明晏子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⑸结果:

只好赔不是。霸气十足的楚王本来依靠国势强盛,显显威风,最好只好自讨没趣,让我们再次领略了晏子的聪明才智,能言善辩。

⑹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表示结果的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好)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自受

四、总结

1、我想如果晏子回到楚国,齐王大喜,一定会给他开个庆功会。请你想一想,晏子获胜的法宝究竟是什么?

⑴才智过人,有善辩的口才。

⑵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⑶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

现在我们明白了,晏子的确才智超群,现在明白了吧,为什么称他为晏子的原因了吧!学了课文也让我们明白了巧妙的语言能反败为胜。

2、巩固练习:

聪明题:

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个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

板书设计

楚王晏子

侮辱挫败结果

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下等国只好赔着笑

没出息强盗国只好赔不是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2)

一、深入学习课文

1、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⑴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课件)

⑵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⑶明确推理过程:(课件出示)

①推理性填空:

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

②完成作业: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那么()。

③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讨论、悟理)

⑷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⑸反馈诱导:

我们来看晏子究竟是怎样说的?(课件演示)

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

⑹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指导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⑺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2、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⑴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

⑵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各位出使楚国的小记者,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要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语气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⑶学生表演,师生相机点评:

(表演是体验课文内容的方式之一,表演是为理解内容服务,是活用文本的体现,能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

3、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学生自读、自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

(学生在自己研读、归纳、思辨和梳理、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原来晏子的反驳是那样的富有逻辑,富有哲理。同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超越文本,学当晏子

1、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的哑口无言,他眼看着斗不过晏子,心里却十分不甘。突然,他哈哈大笑起来,见你们这班跟随在晏子身后的小记者,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轻蔑地说道:“哼,齐国太无能了,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小记者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们准备怎样反驳呢?

(讨论,指名、同桌交流。)

2、楚王听了你们的反驳,只好说:“……!”

(通过练说,让学生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自尊、自信、处变不惊是取得成功的保证;出色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具备的重要才能。)

三、开招待会,齐夸晏子

1、在出使任务即将结束的时候,晏子和楚王准备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爱提问的小记者们,你们可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就当面问问晏子和楚王。

(角色扮演,回读文本。)

(再次回读文本,使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入,情感得到升华。)

2、各位小记者,我们的报道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齐王和人民正焦急地等待着大家的消息,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夸夸我们晏子大夫吗?

(以新闻报道的格式练写,部分投影交流。)

四、小结延伸,积累运用

我们这班小记者在这次随访中表现出色,就连智慧超人,能言善辩的晏子也不住地点头称赞。

课件演示:

晏子捋着胡子,高兴地说道:“你们这班小鬼呀,真不愧耳聪、目明、嘴勤、手快。我想,只要你们现在刻苦努力,多加锻炼,将来必成大器。再过几天,齐王又要派我出使秦国,诸位还愿意随我一道出访吗?回去后,好好地去找一找秦国的相关资料,做好出访前的准备。

(用好语文重在积累。让学生到课外查找有关楚国、齐国、秦国的资料,扩大阅读量,符合新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侮辱

晏子楚王

反驳

不敢不尊重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2000字精选


88教案网精选栏目推选:“老人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篇1)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撮、应声而来、亲昵等词语。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或者教师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二、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是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第10节中生动一词的教学也较有特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会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讨论得出在谈及自已心头最爱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当然,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第4小节是通过老人那抑扬顿挫和亲昵的呼唤声感受到人鸥之间的那份默契、和谐。但我在引导时一味侧重亲昵,忽视了抑扬顿挫。其实,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喊一喊部分海鸥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才会有那分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另外,在教学1013节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在几个学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学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一处就挖掘得不够。

三、练笔激发想象,现次点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原本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爱护、眷恋,但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一来时间不够充裕,二来这个练笔对学生来说一时间要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反思整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地感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

2、回顾一下,课文围绕课题讲了一件什么事?

(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不忍离去。)

二、简介老人,感受老人

1、出示老人吴庆恒的照片。

2、说一说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昆明市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昆明市民称他为“海鸥老人”。他和海鸥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3、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吴庆恒老人,感受他和海鸥之间的深情厚意。

三、学习老人生前与海鸥相伴的部分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1~13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作者描写老人时运用了哪些描写?边读边画出你不理解的问题。

板书: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外貌描写──第2自然段。

动作描写──第3自然段。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2、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种和谐的快乐;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种亲人般的情感。)

3、一起齐读第13自然段。

四、学习海鸥送别老人的部分

这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更是一个特殊的老人。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种和谐的快乐多么美好呀!可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我们再也看不到老人与海鸥在翠湖边上相依相随。老人去世了。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当这张照片出现在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看课文14~19自然段。(出示幻灯片)

1、快速朗读,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部分。

2、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海鸥的心情吗?

(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痛。)

3、交流:

⑴第15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他们在鸣叫什么呢?多少天没有来了,海鸥们着急呀!(指名读)。

⑵第16自然段:老人也不舍呀!他舍不得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呀!可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海鸥们用它们的举动表明着对老人的眷恋,对老人的尊敬。这场面,谁不为之动容?读第16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⑶认真读17自然段,说一说你又读懂了什么?

这么多海鸥快速扑来,多么壮观呀!这么多的海鸥来送别,多么悲壮呀!再来读一读美丽的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五、回顾全文,有感情朗读

1、从今以后,每年冬天,海鸥们再也看不见老人的身影了,他们怎能不……从此以后,海鸥们再也等不到老人来喂食,听不到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看着照片,往事历历在目,海鸥们……从此以后,再也感受不到老人的音容笑貌,哪怕是一张照片,这时海鸥们……

2、太多的感动,作者无以用文字来表达,用……单列一段,表达了未尽的语言。

3、齐读最后一段。老人的心里装的都是海鸥,老人在想什么呢?海鸥心里是老人,海鸥在鸣叫什么?

六、总结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感受很多吧!试着想一想,如果海鸥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七、作业

教后反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无人不动容的故事,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是无人能替代的。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进行学习方法的辅导,在朗读中感悟老人视海鸥如“儿女”,海鸥视老人如“亲人”这种不同寻常的亲情。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海鸥对老人要诉说的话,让课堂达到了一个高潮。在老人与海鸥之间,没有语言的沟通,但却有心灵上的共鸣。因此在教学时,体会感情、揣摩写法是重点。

不足之处:

可能我有些急于求成的做法,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以后会在教法上改进。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篇3)

一汪翠绿的湖水边,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

1、入境,感受海鸥老人。

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4、表达,祝福海鸥老人。

下面具体谈一谈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入境,感受海鸥老人

首先,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照片上的老人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然后齐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描写老人外貌的部分,让学生感受一下课文是怎样描写老人外貌的。

接着教师总结“这位老人就是昆明市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名叫吴庆恒。吴庆恒老人被昆明市民亲切地称为“海鸥老人”,他和海鸥之间地故事在各大媒体报道之后,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吴庆恒老人去感受他和海鸥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1~11小节,主要围绕一个“读”字,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来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教师提问“在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哪几幅画,画中有些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可以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

首先,教师范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扫”这几个词。接着提问:

1、从老人喂海鸥这几个动作的细节描写中你看出了什么?

(可以看出老人动作的娴熟,老人与海鸥配合默契和谐。)

2、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的歌”、“自由的歌”、“飞翔的歌”等等。然后,再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图画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

画面二:老人给海鸥起名字。

“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老人,在空中飞翔着那么多海鸥,他都能一一喊出它们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描写这幅画的语句,感受一下海鸥老人的亲昵和他对海鸥的爱。”(学生齐读课文,亲昵的语气)。相机教学“抑扬顿挫”把“抑”与“仰”、“柳”等形近字进行区分,并让学生知道“抑”的意思是“低”,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同时,让学生用“抑扬顿挫”造句。教师总结“刚才老人喂海鸥时起起落落的节奏谱出了一篇和谐的乐谱,现在老人亲昵地呼唤着海鸥的名字,又好像抑扬顿挫的和谐歌唱,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就好像交响乐,正一章一章地演奏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他们又在唱些什么,说些什么了。”

过渡到画面三。

画面三:老人和海鸥亲昵地讲话。

我们好像听到一阵阵亲切喃呢的和谐交流。静下心来听一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呢?(多媒体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两人一组练习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如:老人说:“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快来吃食啊!”海鸥说:“谢谢你,老爷爷。谢谢你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来给我们送餐,和我们做伴。”

通过这三个画面来展示和谐的乐谱,和谐的歌唱,和谐的交流,最终突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种和谐快乐。三个画面,三首歌,让学生感受音乐和画面的和谐交融。

三、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首先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这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更是一个特殊的老人,他爱海鸥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让我们再看一看那幸福的眼神,多么美好的画面,可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这样美好的画面再也看不到了,老人去世了,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当这张照片出现在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教师引读13、14、15小节)。

接下来,第13、14、15小节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

生: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般疼痛,等等。

师: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生:因为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就每天必来给海鸥送食物,和海鸥做伴。

因为老人把海鸥看作是自己的亲人。……

师: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谁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师: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海鸥和老人、动物与人类之间有血缘关系吗?很显然没有。但是,老人把海鸥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海鸥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了。文中哪一句话直接点出了海鸥是老人的亲人?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瞻仰”写出了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

从“急速”一词,我感受到了海鸥那种焦虑、急切的心情。

师: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交流:

交流1: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从“纷纷”一词,我体会到这么多海鸥行动一致,似乎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对老人的一片深情。(指导学生朗读,读好这句话)

交流2: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

生:因为海鸥们意识到就要和老人永别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们拿走遗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遗像能停留一会儿,所以用“扑”比较好,更体现出海鸥们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焦虑的心情。

师:这么多的海鸥快速扑来的景象是多么壮观、美丽啊!这么多的海鸥来送别老人,这场面是多么悲壮啊!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美丽的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朗读)

接着,教师出示说话练习“海鸥的心里是老人,海鸥在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说进去)”。“老人的心里是海鸥,老人在呼唤什么?”把学生分为两组,一半做老人,一半做海鸥,先写一写再交替发言。

四、表达,祝福海鸥老人

老人离我们而去了,许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你想不想来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鸥,你会怎样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们,你会怎样祝福老人?

本课的作业设计是:收集描写人和动物之间的真情故事,并写一写读后的感受。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亲昵、盘旋、撮嘴呼唤、翻飞盘旋、抑扬顿挫、扇动翅膀”等生字词。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4、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

教学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入境,感受海鸥老人

1、出示海鸥老人的照片,请同学描述照片上的老人形象,初步感受老人的形象。

2、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描写老人外貌的部分,深入感受老人形象。

3、教师总结:

他就是海鸥老人吴庆恒。这样一位贫穷的、可怜的、不起眼的老人为什么会被昆明市民亲切地称为“海鸥老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吴庆恒老人去感受他和海鸥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1、围绕课题提问,预涉: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初步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把字读准。

3、检查初读的情况:

⑴检查字词

⑵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⑶文章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老人与海鸥的关系?(亲人)

4、浏览课文3~12小节老人喂海鸥这一部分,找出表现老人对海鸥“像亲人一样”的深情的动作、语言、神态,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感受。

重点语句:

⑴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⑵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5、发挥想象,构建画面:

我们好像听到一阵阵亲切喃呢的和谐交流。静下心来听一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学生两人一组练习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

如:老人说:“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快来吃食啊!”海鸥说:“谢谢你,老爷爷。谢谢你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来给我们送餐,和我们做伴。”

三、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1、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教师:

这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更是一个特殊的老人,他爱海鸥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香烟。让我们再看一看那幸福的眼神,多么美好的画面,可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这样美好的画面再也看不到了,老人去世了。老人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几个鸡蛋,老人舍不得吃,准备蒸鸡蛋馍喂海鸥的。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当这张照片出现在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读15、16、17小节)。

提问:

⑴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

(预涉: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般疼痛等等。)

⑵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预涉:因为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就每天必来给海鸥送食物,和海鸥做伴。因为老人把海鸥看作是自己的亲人。……)

⑶你从哪里读出了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感情?学生讨论、交流、朗读,重点语句:

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②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③当我们不得不去收拾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了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2、写话练习:

以“老爷爷啊,您终于来了!可您怎么不理我们呢……”为开头写一写海鸥此时的心理活动。

四、总结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

2、能抓住描写老人言行以及海鸥行动的句子自读自悟,感受人与动物真挚的感情,明白人与动物和谐的背后是关爱。

教学理念

本文对老人言行和海鸥行动的描写十分细腻,教学时设立自学板块,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充分研读,揣摩深意,感悟人鸥深情,激起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多感悟少讲解,保证学生课堂上足够的自学,读书,动笔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聚焦老人遗像前的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人与海鸥(齐读课题)。

2、老师很喜欢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读了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的画面总是在脑海闪现,挥之不去,不知你们是否也有同感?好,让我们默读课文,老人的遗像前到底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请划出有关句子,然后与同桌交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交流:老人的遗像前到底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⑴“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哪里让你觉得意想不到?你能读出来吗?)

⑵“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你想说些什么?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你能读出惊异的感觉吗?)

⑶“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像是有谁在无声地指挥,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啊!你能读好吗?)

⑷“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这太让人惊讶了!海鸥不是怕生人吗?海鸥怎么会忘记对生人的戒备像炸了营似的扑过去的?你能用朗读表现这种不顾一切吗?)

4、小结:

这翻飞,这盘旋,这肃立,这鸣叫,这一连串的动作的确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海鸥是怎么知道老人去世的?它们又怎么会如此充满灵性人性地悼念老人?这到底是为什么?

二、走进老人的故事

老人是怎样照顾海鸥的?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

1、默读课文第1~13自然段,划出老人言行的句子,用心体会,或者在边上写点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⑴“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引导:想象一下老人放饼干丁的节奏,放得快怎么读?放得慢呢?老人俨然成了什么?读着读着,你仿佛还听见什么?老人对海鸥说些什么?海鸥怎么唱?这真是“有声有色的乐谱”啊!

⑵“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引导:多么朴实的名字啊!透过这些名字,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也许老人不懂音律,可那声声对海鸥的呼唤分明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

⑶“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

引导:你觉得老人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为什么得意?你能读出这份得意吗?

⑷介绍老人的身世:

(你看到老人的得意了吗?你读出了老人的什么?感受老人对海鸥倾其所有的爱。)

⑸“海鸥最重情义……

指导读好句子,读出老人对海鸥的喜爱,由衷地陶醉。

3、小结:

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海鸥成了老人生活的全部。可是在1995年12月20日,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再也听不到老人亲昵地呼唤,难怪……

三、深情写话

1、再回到老人遗像前的画面,齐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头”、“老沙”、“红嘴”、“公主”……,你会回忆起什么?你想对老人说写什么?

(写几句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然后大家交流。)

四、课堂总结

海鸥忘不了,昆明人民忘不了。在2006年1月18日,在红嘴鸥飞临昆明的第20个年头,也是老人去世10周年之际,昆明人民为老人塑了一尊像。你看,这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鸟食;海鸥正在他的手上,身边翩跹环绕……老人虽已故去,但他的善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篇6)

教学理念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研读课文、探究疑难的过程中,教师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结合课前播放的音乐,随即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试读质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老人与海鸥之间亲密的关系。

三、研读交流

感知老人对海鸥的深爱:

1、感受老人对海鸥深深的爱从何处体现。勾画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相机板书(喂、唤、谈)。

⑴“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翻飞的白色”、“有声有色的乐谱”,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⑵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通过朗读,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昵。)

⑶太阳偏西,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企盼;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

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3、小结:穿插介绍老人生活的艰辛,进一步感知老人无私的付出,都源于老人对海鸥那深深的爱!

感知海鸥对老人的情:

1、紧扣“意想不到”,读14~19自然段,圈划重点词句。

2、汇报交流,体会海鸥的动作、姿态意味着什么,作者是怎样通过这样的写法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⑴“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抓“飞”、“瞻仰”等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

⑵“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⑶“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3、有感情朗地读课文,再次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厚眷恋之情。

四、拓展延伸

展示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一幅幅场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整体感悟。课件出示配乐小诗《海鸥老人》,升华主题。

板书设计

老人海鸥

喂、唤、谈、爱、飞、扑、叫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感受到语句背后深刻的人文内涵,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感受海鸥与老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预设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问:你们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什么?

2、揭示课题。齐读。

3、这是发生在昆明翠湖的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真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课件出示词语:

塑料袋、抑扬顿挫、翻飞盘旋、饼干、撮嘴呼唤、扇动翅膀、乐谱、亲昵说话、肃立不动、歇着、啧啧称赞、白色旋涡。

⑴指名读这两组词语,正音:撮、扇、旋涡。

⑵读着这两组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老人送海鸥、海鸥送别老人。)

⑶两个场景中,让你意想不到的是哪个?

三、再读课文,读出海鸥对老人震撼的爱

1、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海鸥的举动让你意想不到的句子。

2、交流:

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⑵“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⑶“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⑷“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师:假如当时你就站在翠湖边,看到这样的情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海鸥为什么要这样伤心,究竟老人为海鸥做过什么,他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四、品味重点句,感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1、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在文中标出。

2、交流:

⑴“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从这个片断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熟悉、亲密,只要老人撮嘴呼唤,海鸥就会应声而来。

指导读一二两句。(男女生对读,齐读。)

师:老人的呼唤是一呼百应,联系上下文,老人的呼唤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⑵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老人与海鸥很熟悉,还给每只海鸥取了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

生:子女;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

生:名字。还有谁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

指名读。

师: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是在呼唤,这分明是一首歌。在这首歌里你听出了什么?

生:喜爱、亲密……

指导读。

⑶再往下读,你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放食物的方法也不同。他是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不是像一般的人一样随便扔。

师:那就把老人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句话想像成一幅活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也就是说老人快,海鸥就快,老人慢,海鸥就慢。我想问问,老人为什么时快时慢呢?老人什么时候会快?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多的时候,老人就快。

生:海鸥吃得快的时候,老人就快。

师: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吃得有些饱的时候就慢。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3、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你听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又会说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4、老人与海鸥怎么能这么亲密无间这么其乐融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吗?

生找──反馈: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像是他的──

生:儿女;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

生: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一家人。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师配乐叙述: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十多年了,从没间断过,可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坐到地上,弓着身子看海鸥,想不到这一看就成了诀别。老人死后,朋友在翠湖边为他立了一块墓,朋友们都赶来送行了,海鸥──这群老人特殊的儿女也来了。

2、齐读海鸥表现的句子。

3、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海鸥,你会鸣叫什么?

4、师:千言万语道不尽海鸥心中的悲伤和不舍,在海鸥的心中,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善良而可敬的父亲。

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老人喂海鸥

海鸥送别老人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篇8)

一汪碧绿的湖水边,一个老人与一群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今天第一节语文课我带领学生感受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这份真挚的情感,我和学生们都深深的感动了。

后来有学生写自己课后的感受,说:那堂课里,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铃声响了,我们无奈地告别了这难忘的课堂。还有学生说自己感慨很多,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也有不少学生说自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何这堂课能收到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反思了一下,主要我紧紧抓住了情字,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让情满溢课堂。

一、蓄情,渲染情感氛围

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情厚意,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令人感动的乐曲《爱尔兰冥想》。酿造了一种感伤的气氛,同时我也深情的导入:每次听到这首乐曲,我都会心潮起伏、感动不已,甚至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感伤的音乐、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奠定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二、入情,欣赏和谐画面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一种涂抹在作品表层上的附丽品,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于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鸥的重点段落,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三、激情,升华人物形象

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了教材,查阅了有关海鸥老人的大量的报道和资料,我被老人那份痴迷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我把搜集的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平凡的丰碑》,让学生拓展阅读,并用音乐烘托,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

四、动情,体会震撼情感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那份震撼的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五、泻情,祝福海鸥老人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所以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让学生为老人写一句祝福的话。这时学生的情感找到了宣泄点,完全迸发出来了。祝老人在天之灵能够安息,您放心地去吧,还有许多的人会来喂海鸥,会照顾您的儿女们的。老人,您虽然走了,但是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海鸥们的心中。祝你在天堂开心快乐!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献给海鸥老人的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六、充分的让学生朗读。

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超越自我。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篇9)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情。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海鸥与老人之间的情感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海鸥的动作行为的语句,体会海鸥对老人深深的情意,并揣摩作者的如何把老人的情感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

师:你们认识图片上的动物吗?

生:海鸥。

师:你了解它吗?

生答。

2、揭示课题:

师:(指着图片)这就是昆明的翠湖公园,那在湖面上翩翩飞舞的就是海鸥,这里就像是海鸥的乐园,人们在这和海鸥和谐相处。

在昆明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叫吴庆恒。十多年前的冬天,他在翠湖与海鸥相遇后,就爱上了海鸥这种可爱的动物。他每天步行20余里,从城郊来到翠湖公园,为的只是给海鸥喂食。他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买一点好吃的。可他却用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一半以上用来给海鸥买食物。十年来,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发生在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老人与海鸥。)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十多年前,一位老人在翠湖湖畔与一群前来过冬的海鸥相遇后,老人每逢冬季,他每天都会到翠湖喂海鸥,他视海鸥为儿女,天天来照顾它们。老人死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大声鸣叫、肃立不动,并站成两行,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

2、分析文章结构:

师: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生答。(先写了老人像照顾自己儿女一样照顾海鸥;再写老人死后,像老人的儿女一样为老人守灵。)

三、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意

1、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长的文章一下子就把结构理清楚了,那么这篇文章哪一部分最令你感动呢?

生:老人死后,海鸥对老人如同父母般的情意最令我感动。

师:英雄所见略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

2、师:老人去世了,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是什么令人意想不到?

生: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板书)

师:(自由读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答。(海鸥舍不得老人,作者对海鸥的行为感到吃惊。)

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得惊异些。(指名读)

全班再来读一读。

3、师:老人去世了,海鸥竟突然飞来,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在惊异的同时,都自然地退到了一边,为海鸥们让出一片空地。

接下来海鸥又做出了什么惊异的举动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海鸥行为的句子。

生: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全班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看看此情此景,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类似的情景?

生:亲人去世时看过。

师:是啊,这本来只发生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的事,却发生在这些动物身上,难怪作者把此时的海鸥比作是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答。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4、师:接着,海鸥又做出了什么举动?谁找到了?

生: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答。(我体会到海鸥们也像人一样,它们很尊敬老人,它们在为老人守灵。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

生:纷纷落地、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板书)。

师:你能从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你从哪体会到的?

生:我觉得作者很惊异。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老师范读。

师:一群海鸥像儿女一样为老人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这样的场面,相信谁都会为之动容。用我们的朗读带领大家到那片空地上,去目睹那让人为之动容的一幕吧!愿意读的同学,我们一起站起读一读吧!

5、师: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海鸥们又有怎样的举动呢?

生: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自由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海鸥舍不得老人,它们朝老人的遗像扑过去,并大声鸣叫。

师:从“白色旋涡”,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海鸥围得很紧,舍不得走。表现海鸥与老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练读,再指名读。

6、师:海鸥疯狂的举动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它们真情的流露使作者更加感动,可我们还是不得不把遗像带走,海鸥们还会做出什么令人吃惊、令人感动的事?作者都不忍再写下去了,所以打上了“……”(板书)

大家想想,海鸥可能还会做些什么呢?(请一两个人说)

四、情感升华、拓展

1、通过第二部分的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

(海鸥对老人深深的爱。)

2、海鸥对老人的情感,作者是通过具体写什么让我们感受到的?

生:是通过动作描写写具体的。

3、小结:

是啊,动作描写写出可海鸥对老人深深的感情,使文章更加感人。在我们的文章中,也可以运用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世界,使我们的文章更感人。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篇10)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尝试运用读悟结合、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自主体验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激发学生产生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努力打造本色语文的过程。

预设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4、激发学生产生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的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品读14~19段,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一、复习导入,铺垫情感

重新板书“相依相随”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学习了1到13自然段,感受了老人对海鸥的深爱之情,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许多画面一定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请你静静凝视相依相随这个词语(播放舒缓的音乐),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你仿佛看到了老人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紧扣文眼,以点带面,抓“相依相随”这个词语,实现上节课与新课之间内容的过渡和情感的铺垫。

二、细读14~19段,体会海鸥对老人难舍难分的真情

过渡:是啊,十多年了,老人在的地方,海鸥都会相依相随,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这是一道出人意料的风景线,这是一道让人难忘的风景线。然而,就在我见到老人的十多天后,老人去世了。当我们把老人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湖边,一件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请你静静阅读14~19段(播放乐曲),划出让你感到意外的句子。

2、意外,有时带给我们的是惊喜,但这里带给我们的是感动。请你再用心读读这些话,海鸥的哪些举动最让你感动,打上记号,反复朗读,看谁最能用朗读打动我们。

3、品读三处重点句子:

⑴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抓住“大不一样”这个词语,读悟结合体会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意外之痛的心情。

⑵“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抓住“肃立不动”、“轮流飞”等词语,读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敬爱之情。

⑶“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抓住“扑”这个词语,读悟结合体会海鸥面对老人去世的如痛失亲人般的心情。

4、整体感知海鸥的举动,叩问海鸥的内心世界:

⑴同学们,老人去世了,海鸥的举动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体会海鸥的表现(出示这三句话),生配乐齐读。

⑵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海鸥,面对老人的遗像,你的翻飞盘旋,你的连声鸣叫,你的肃立不动,你的炸了营的扑,都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如果你想诉说,你会说些什么呢?请你赶紧动笔写下你要说的话语。

⑶反馈:在学生的诉说中体会,正是因为老人深爱着海鸥,所以才有海鸥加倍的回报之情。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句,读悟结合,互赢共生;读写结合,挖掘海鸥的内心世界。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爱之情,明白老人爱海鸥,海鸥也有回报之情。

三、感悟提升,激发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愿望

1、回应第一课时提出的问题,加深和巩固课文的理解:

老人离开了人世,鸥群依然盘旋在空中。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还记得上节课开课时老师呈现过这样一段话(出示画面):

在昆明翠湖公园湖畔,有一位普通老人的青铜塑像。他叫吴庆恒,是昆明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无儿无女,1995年的退休工资只有308块。他与海鸥之间发生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人称“海鸥老人”。据说,当代中国大陆,为一个普通人塑造青铜像并且安放在公众场所,这是破天荒头一回。

看到这段文字,有同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为一位普通老人塑像?他与海鸥之间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为什么称他为海鸥老人?你都解决了吗?现在,请你再用心读读这段话,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2、如今,翠湖公园的老人塑像已经摆放两年,如果你来到翠湖公园,你会在这个铜像旁题写一句什么话呢?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已经理解了老人与海鸥的深情,理解了老人的伟大之处:是他守护了海鸥对人类的这份真情,是他创造了人鸥和谐的精神,所以才有了海鸥们加倍的回报之情。我们能像老人这样去对待身边的小动物、小生命,去创造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吗?相信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设计意图:学习用精练的话语来概括老人与海鸥的深情,激发学生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老人海鸥教学反思(篇11)

12月5日,我上了一节市区级语文公开课,下面把我的教学反思简述如下:

第一,充分的让学生读:

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所以我以读代讲,让学生以读悟情。

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同时让学生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

第三,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课文学完后,我布置学生进行创编,给老人撰写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我感觉对学情把握不足。新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熟悉,胆怯害羞不敢发言;不能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

其次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没有时间展开,只得从此带过。

再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学的深度和生成的效度。

以上就是《蜀相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2000字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3370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