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1000字8篇。

以下的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只有心里真正想着学生,并为之付出行动,努力,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今教师对准备教案已经不再陌生。编写教案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篇1)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把单式条形统计图整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给定的条件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是: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中所要用到的铅笔、尺子、橡皮擦以及多媒体课件是本节的教具和学具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设疑诱导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主动与我同行,我准备从学生身边寻找数学,创设了一个我们班中各小组分别有多少人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并借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我准备设计一个矛盾冲突,告诉学生这样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看出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怎么办?从而引出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但复习了旧知识,检查了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准备。)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篇2)

课题:乘法估算(例5)

课型:新授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信息和问题

小组内学生交流计算。

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a。49元大约是50元,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大约是100人。50100=5000元,老师准备5000元就够了。

b。49元可以看作是50元,全年级的104人可以看作是110人。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可以利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看作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再去相乘,计算出大约的数。

学生独立估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过程

三、巩固新知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b1200米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学生独立估算,全班汇报

列出乘法算式,写出估算过程,汇报估算结果。

独立找估计的方法,交流各自估计的结果。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篇3)

1.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这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会正确地解决这类问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2.使学生能借助学具实现现实问题的数学化,形成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数学地思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现实问题。

学生已经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的直接基础。具体安排上分为两个部分:先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再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加深认识几分之一。本节课学习的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学生:12根小棒;教师:挂图。

预习设计:

一堆小棒有12根,你能拿出这堆小棒的1/2吗?这堆小棒的1/2是()根,列式是()。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1(),是()根,列式是()。

小贴士:有困难的可以自学书第66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

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3分)

1.交流预习作业

小组交流,并交流想法。

2.出示例题的挂图。

小组学习菜单

(1)用○表示桃来分一分。

(2)思考:用算式怎样表示这盘桃的1/4是几个?尝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3)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交流要求

按次序说,有不同方法及时补充。

3.试一试。

小组学习菜单

(1)学生独立画一画。

(2)列出算式。

(3)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

小组交流要求

按次序说,有不同方法及时补充。

4.比一比。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比一比谁最先算好。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集体交流。

5.讨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一般用什么方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5分)

学生先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单

1.基本题

完成P66 “想想做做”第1题。

(1)先分一分,再填一填算式。

(2)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比一比,体会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的不同。

2.专项题

完成P67 “想想做做”第2、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整合题

完成P67 “想想做做”第3、4题。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必做题:《补充习题》P54第1、2、4、5题。

选做题:完成书本P67思考题。

2.家庭作业

必做题:《一课一练》P50第1、2、3、4题。

选做题:《一课一练》P50“智力冲浪”。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播放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图片,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代表金箍棒,再在它的两端分别点一个点,表示金箍棒的两头,从而认识线段,并介绍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追问学生,金箍棒有什么本领?并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头放在地上,让它向另一个方向延伸,从而认识射线。再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表示金箍棒,一端点上端点,让它向上变长,让学生体会它可以变得无限长,我们是画不完的,所以只画出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后让学

生继续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学生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和直线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五)实践运用,强化理解。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独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如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练习中,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知;在“试一试”、“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技能。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篇5)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画一个角。在学之前请同学们先拿出复习资料。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 ) 钝角( )直角( )平角( )周角( )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 第一题是复习什么?生:角的度数!

师:角的分类!好下面做一下第一题。

师巡视、指导。发现有的同学没有填全。

师:这里面可不是只有一个锐角,有的可是有两个三个呐!

订正

师:锐角。生:4°、40°

师:有填一个的吗?

生:我填的是4°。注意,这里面可不是只有一个锐角。

师:钝角。生:91°、127°。

师:什么叫钝角?生:大于九十度小于一百八十度的角。

师:刚才那个锐角,什么叫做锐角?生:小于九十度的角...师:叫做...生:锐角。

师:直角。生:90°

师:平角。生:180°

师:周角。生:360°

师:下面看第二题。量出下面的角。

生量。师巡视指导。

师订正角1多少度?;角2多少度?角三呢?学生一一说出。 这里一边说开口方向一边说度数多好!

师:量一个角我们要遵循哪些步骤?

生说师板书:1、找准开口方向 (开口向左用外刻度,开口向右用内刻度。)

2、重合(1)中心——端电 (2)0刻度——射线

3、看另一条射线经过哪一刻度。

师:量一个角我们会了,如果我们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么画出这个角呢?好!现在看老师给大家作示范。

师边说边作示范:1、先画一条射线。

2、重合(1)中心——端电 (2)0刻度——射线

3、画另一条射线。

师:看明白了吗?好下面打开书在看一下书上是怎么画的。 这一环节没有必要。

师:看完了吗?刚才咱们画的是开口向哪一方的?生:右!师:好,能不能画一个开口向左的?生:能!师:好,现在你们画一个开口向左的55°角。

生画师巡视。

师:画完后,同桌交换检查一下。

生交换检查。

师:画完了吗?再画两个怎么样?生:好!

师:画65°、110°的角,开口方向随意!

生画。

师:我们画了4个角了,那你能不能总结一下画一个角应有哪些步骤呢?

生回忆刚才老师画角的步骤。举手。

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边说边板书:1、先画一条射线。

2、重合(1)中心——端电 (2)0刻度——射线

3、画另一条射线。

师:好,再画一个角怎么样?生:好。师:用量角器画一个45°角。生画。

师:画完了吗?生座正以示画完。能不能不用量角器画?生:能!用三角板!

师:好,拿出你的两个三角板。两个三角板中六个角各是多少度?指两名学生回答。

师:好,现在用三角板画出45°角。

师:用三角板还能画多少度的角?(30°、60°、90°)

师:好了,我们学会了用量角器,三角板画角了,下面我们拿出一张纸来,用纸来折出角来。

师:用纸折出45°角。生折然后订正。

师:再折出各135°角来,折完就下课。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篇6)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文具实物图、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请你算一算(看卡片口算)

1、40×2= 30×3= 20×7=

80÷2= 240÷8= 15÷3=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0×()<150 70×()<440

80×()<650 50×()<320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到新学期,孩子们都会为自己添置一些文具,这学期你又为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

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文具店(贴出挂图:每个文具盒20元),想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些文具(揭示课题:买文具),你们帮帮他们好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

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7、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xx个班级。

(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 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2、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3、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仧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作业

1、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十亿

个亿

亿

亿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篇8)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3.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

70÷969÷20520÷60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用整十数除怎样试商。

2.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X()

40X()

3.在下面O里填上“>”或“

32X4O12043X6O260

51X6O31024X7O155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整十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非整十数的两位数除三位数(不要调商)的笔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除数的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

2.教学例题。

出示教科书第18页教学情境图。

(1)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

(2)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

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时,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笔算中出现的问题。

③交流算法。

师:你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指名说一说)

a.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教师指着下面的算式问学生。)

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介绍:像这样要改商的叫做“调商”。

b.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④请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3)归纳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初商后,必须将商与原来除数相乘;如果乘积大于被除数,就说明初商偏大,应该把初商调小再试,直至余数小于除数为止。(结合例题的计算过程进行归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中的1~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2.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调商过程。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本订正。

本题解答过程:184÷23=8(棵)(答略)

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

师:刚才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精选阅读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5篇


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 教师应该在教案课件中被充分体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希望这些参考内容可以为你的工作学习提供不少的帮助!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

1.指名三位学生上台写下自己的姓名并说出名字的含义。

2.教师板书作者笔名落华生并请学生猜想它的含义。

3.教师把落华生改写为落花生并介绍作者许地山。

设问:许地山为什么把自己的笔名叫作落华生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

2.同桌互读,相互指正。

3.指名串读,全班交流,说长论短。

三、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联系课后练习1)

(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2、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重点段,明白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把三姐妹说的花生的好处用上关联词说上一句话。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 桃子 石榴 苹果)

(1)读一读第一处议论,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学习小组讨论。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四人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适时理解: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果实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D、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花生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吗?(板书:藏而不露)

(4)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父亲的话。

(5)父亲向我们将花生藏而不露的品质是为了什么?出示父亲的第二句话。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需要外表美?

(父亲强调的是人要实用,要有内在的美。)父亲的话我们明白了吗?

出示我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理解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人?。

(6)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五、提供辩题练口才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

2.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做主持人。

3.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以我要做那样的人为题写一二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

(整理资料还看到了这个,不知道是谁写的,也有可能是被我改过了的,忘了,记得也开过这堂课,可教学设计实在不知道放哪了??各位将就着看吧!)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120÷3080÷20360÷40

180÷30240÷40420÷60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

7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40÷20xx÷30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280÷50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82÷30102÷30280÷70

B78÷20197÷80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习: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2、括号里能填几;3、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多媒体事件(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

2、生字词卡片。

3、搜集能体现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情境:播放多媒体课件。

2、过渡,并揭示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巩固识字。做给生字“找朋友”游戏(用卡片出示生字,请同学给其组词)。

4、有感情地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1、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2、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

四、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二课时

一、练讲故事

1、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2、评选方法: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3、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4、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创”字左宽右窄。注意写好半包围的字。

2、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3、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侯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二、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课是小学阶段唯一的一篇议论文,如何在教学中让教学目标的定位不错位,教学中我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经历“参与——建构——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对话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第一块,借助八个词语,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初步感知课文。第二块,紧紧扣住司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找句子,抓词语,朗读之中贯穿理解品悟,想象,将重点词句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表达相结合,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和课文主题的理解,从而使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的形象深入学生心灵,也深刻领会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第三块,在学生充分读懂文中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事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意思。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揭示中心

1、这节课咱们继续学x——(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齐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3、你能把这句话合并成一句吗?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4、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5、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课文中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他们是?那你能读好这些与他们有关的词语吗?

6、请你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说说这两个人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读悟明理

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细细地体会体会。

2、打开课本,轻轻地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司马光和童第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用笔划出有关词句)

3、四人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讨论前,教师点击投影,出示比较表格)

人物成功的标志相同点不同点启示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勤奋

古代的

天资聪颖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爱迪生。

童第周

青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现代的

基础差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共同点:

1、他们都非常勤奋

司马光: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的?找出有关句子,读读悟悟

童第周:你又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找出有关句子,读读悟悟

他们俩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2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司马光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2)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他们俩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请你读读这两句话,你就会发现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不同之处的。

2、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们取得的成就就像鲜花那样灿烂,(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你读懂这句话了吗?手中的鲜花是指(),汗水和心血又是指()好,我们先将这句话用横线划下来,然后静静地读,将你的体会写下来。

3、一遍一遍地读着课文,让我们越发感受到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这真是---朗读: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奋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悬梁刺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囊萤映雪……勤奋就是以读书为乐,就是珍惜时间,就是持之以恒……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是勤奋,让司马光、童第周,有所作为,为人民、国家作出了贡献。相信,勤奋定能让更多的人走向成功!(板书)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习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走出故事,拓展延伸

1、课文学完了,但有一个词,一种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奋”。

聪明的人一定能成功吗?为什么?

起步晚,基础差的人能成功吗?为什么?

出示勤奋的名言。

2.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3.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因为勤奋而捧得成功鲜花的事例?

5.激情总结: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言和名人成功的事迹刻在心里,让它们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努力向前,我们的生命会因此而更精彩,因为——(学生激情朗读)“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课外作业

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少,我想同学们一定愿意以作业的形式,和别人分享收获。你们想给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

六、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品析词句、自主探究、比较学习等方法,使学生读懂一个人不论聪慧或愚笨,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查找资料来理解“勤奋”的真正含义。

1、品词析句法。分析重点句,品重点词。

2、扶放结合法。“教”是为了不用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即抓住关键词句精读领悟的方法。重点抓住“毫不气馁”“名列前茅”“高难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词句,在引导过程中,相机介绍童第周和华罗庚,并运用相关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的难度。

3、比较法。童第周和司马光的天资明显不同,学习时可采用比较法学习,指导学生把童第周和司马光作对比,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从而深刻领会“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最后再指导学生回味诵读,读出感受。还有可以通过句式的比较加深理解、感悟。

4、读悟法。新课标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苏教版的语言优美,富有人文性,本文故事感人,整篇文章条理性强,应该让学生多读,在思考中读,在交流中读,在感悟后读。特别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反复读,在学了司马光、童第周勤奋的例子后再读,总结时再读。这样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使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5、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法。 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不强求统一,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七、说板书

板书设计:

说勤奋

提出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举例证明:司马光警枕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急起直追青蛙卵剥离手术

总结观点: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2000字通用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2000字通用”,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1

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爽。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

师: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

1、分乐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声伴奏较唱歌曲两遍。

3、重点讲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学和老师一起把《赶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两遍。结束新课。

学生学会唱本首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二课时

表演《赶海的小姑娘》

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会演唱了《赶海的小姑娘》这支歌曲,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给这歌编舞蹈。

二、舞蹈教学

1、老师完整地示范一遍舞蹈,引起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2、教师请个别学生到前面来模仿和创编舞蹈基本动作。

3、教师分乐句教学三、活动结束

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三课时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感。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快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什么音乐要素造成的(有自由的散板、中速的优美、快速的欢快等)?

2、教师介绍乐曲。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快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快乐而归的情景。乐曲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第二遍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不同联想。

3、根据条件,教师可播放电影《海霞》的片段,补充欣赏电影插曲《织鱼网》,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认识。

4、分段欣赏: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5、开一个音乐发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写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景图、演唱或演奏第三段乐段的主旋律等。

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能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

第四课时

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1、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三峡宜昌”的热爱之情。

1、重点是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是通过活动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

有关大海、三峡的资料,钢琴、绘画用品等。

一、导入:

1、说一说:形容大海的词语,你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大海有关图片。

二、学唱歌曲:

1、师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王立平,歌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音乐,作于1983年。

2、初听歌曲,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3、采用听唱学唱歌曲:

(1)跟录音学唱。

(2)生试唱,老师纠正错误的地方。

(3)指名唱,其他学生点评。

4、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

5、共同分析,深情演唱,采用多种形式演唱;齐唱;师评价。

三、引导创作:

1、提问:大家对自己家乡了解多少?

2、欣赏有关“三峡”系列景色(图片等)

3、提问:你能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爱?(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画三峡”、“颂三峡”、“唱三峡”的主题)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师作适当指点。

5、分别展示作品,学生老师分别作简单点评。

四、小结,结束新课。

能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第五课时

歌曲《小螺号》

一、引导学生欢用快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小螺号》,抒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二、学习和正确运用波音、上滑音,充分发挥其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多变的节奏和大跳音程: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

钢琴、网络资源。海螺、小螺号、瓶罐等。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赶海的小姑娘》三、引入新课

1、出示海螺,启发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和生长的环境,介绍海边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螺加工制作成小螺号以及小螺号的用途。(传递信息)

2、放映大海、沙滩、螺号等幻灯片。(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幻灯片,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画后,你们知道了这节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系了吧?)

3、今天我们将要学唱一首新歌,歌名叫“小螺号”。

播放动漫《小螺号》(同学们先欣赏歌曲《小螺号》),感受并说出歌中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我仿佛见到了宽阔的沙滩,辽阔的大海,海边还有一个小朋友正在吹小螺号)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轻声地模唱几遍。好,现在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轻地哼唱。

5、讲解波音、上滑音,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

6、难点练唱。

(1)大跳音程。325666(2)切分音及长音。161.1美!

7、逐句教唱(侧重难点)

8、学生跟琴声练唱

9、歌曲处理:情感要求:

第一乐段(1~16小节)欢快、跳跃有弹性,表达出螺号声声和孩子们期盼的心情。

第二乐段(17~28小节)舒展优美、亲切自然。整体情绪:欢快、活泼、甜美地。

10、分男女生演唱,点唱。

11、学生试吹瓶罐,模仿螺号声,在歌曲合适处加入伴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交换唱奏)

12、分小组唱,奏练习。

13、各组推荐两名学生作唱,奏表演。

三、课堂小结:

这一课的学习,大家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还希望你们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一定要背熟歌词。

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2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3

音乐能给人娱乐、给人身心自由和放松。音乐的审美功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本课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既有参与的热情,又有享受音乐的快乐,同时又了解了xxx歌曲的风格特点,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引导学生感受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唱、感受和表现歌曲,同时能从情感深处体验xxx歌曲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保护环境,像阿凡提一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环境小卫士”。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与始终。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真正在欢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本课我采用图片让学生了解xxx,引出传奇人物阿凡提。通过了解阿凡提这一幽默风趣的神话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过程中,让学生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理解,用不断深入的要求,让孩子们多感受,多体验,逐渐熟悉音乐,让学生先感受xxx歌曲的特点,通过聆听后让学生模唱,在学唱歌曲的实践活动中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来掌握升记号的唱法,体会升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把歌曲学唱会之后,我让学生通过理解阿凡提的心情来处理歌曲,并且能用歌声恰当的表达出歌曲演唱情绪。除此以外,还让学生通过歌曲的教育意义,自主的创编歌词。这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表现xxx的人文、音乐和舞蹈。通过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了发展。

《我是少年阿凡提》是一首具有xxx民歌风格的歌曲。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良行为。歌曲为2/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刻画了欢乐风趣的阿凡提形象以及对破坏自然环境的不良行为的愤恨之情。第二乐段以连续密集的节奏音型出现,配以富有民歌特色的衬词“啦啦啦”“唻唻唻”更鲜明地表现了主人公活泼向上的精神面貌,唱出了新一代少年阿凡提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针对的是四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表现力初步形成,对于音乐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有一定理解。虽然接触的xxx音乐不是很多,但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教师提问、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使学生愿意运用较好的音色、跳跃的声音、有感情的歌唱歌曲。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少年阿凡提,争做环境小卫士,进行环保教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对比、学唱、欣赏、情境感受等方法来感受和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其快乐。

3、知识与技能:认识“#”及其作用,唱准“#do”;利用仿写歌词培养学生编创能力;并能用恰当的情绪、跳跃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唱出xxx特色。

1、培养学生能用有跳跃的声音唱出歌曲诙谐、活跃的情调。

2、唱准切分音、升记号、换气记号。

钢琴、多媒体课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

师:听到你们的声音我可真高兴!今天呀尹老师要和同学们去一个地方,我们来看画面描绘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地方,边看边想。

师:说一说你觉得这些画面是什么地方?

生:我觉得应该是xxx。

师:看到了xxx的什么,你觉得是xxx?

生:我看到了xxx的葡萄(师:哦,吐鲁番的葡萄是世界的)

师:你来说

生:我看到了xxx的烤羊肉串(师:对了,那小吃特别好吃)

师:你来说

生:我看到了xxx的火焰山(师:火焰山在传说中西游记里面有一段火焰山的故事,唐生师徒借芭蕉扇为火焰山灭火)

师:好,这些的确是xxx的特点,了解的是xxx风景和风土人情,那今天呀,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人,这个人他的家乡就在xxx,提到他家喻户晓、人人都知道他很勇敢、他很聪明、他很智慧,他经常和那些巴依老爷们作斗,你们猜到他是谁了吗?

生:阿凡提

师:小时候都听过阿凡提的故事是不是?

师:阿凡提呀,他最心爱的是谁?(生:小毛驴)

师:阿凡提在民间流传了许多的故事,阿凡提在xxx人心目中啊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xxx的小朋友都特别喜爱个崇拜这个人物,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阿凡提一起走进xxx,来感受一下xxx的特色。

(三)、初步聆听音乐

初听音乐(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作xxx舞蹈动作)

师:这段音乐好不好听?(生:好听)

(四)、学唱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

今天老师决定带同学们穿越时空,去认识一下少年时期的阿凡提。诶!少年阿凡提会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从歌曲中找找答案吧!

1、初步聆听歌曲范唱。

师:少年阿凡提是个怎样的人?

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好少年(类似此类的话)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根据歌词组织语言)

师:原来少年阿凡提是这样一个爱护环境的好少年呐,老师要送给他一个称号(PPT出示)“环境小卫士”,你们觉得合适吗?

生:合适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阿凡提吗?愿意成为跟少年阿凡提一样的人吗?

生:喜欢,愿意。

师:那我们快骑上小毛驴,和“少年阿凡提”一起去保护大自然吧!

2、完整聆听。(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在心里随范唱用“la”模唱)

3、师生共同歌唱旋律,师唱词,生用“la”模唱。

4、学生随琴小声用“la”模唱。

5、再次聆听范唱,从中发现歌谱中要学习的新音乐符号“#”。

(学生发现后举手告诉大家,教师评价:你的观察真仔细。)

6、学生学习认识升记号。(PPT出示学习认识“#”,并了解键盘上的位置。)

7、模唱带升记号和不带升记号的旋律(心中#多欢喜,和心中多欢喜),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反复听辨、反复模唱掌握其音准。

8、随琴哼唱全曲。

9、教师指导“不客气”处的节奏,运用肢体动作更好的掌握八分休止符节奏。(在“不”的前面加上一个跺脚的动作,同时嘴上在加上一个“哼”会更准确的让学生掌握“不”前的八分休止符节奏。)

10、指导学生有弹性的唱“啦、唻”的乐句。

11、强调“哎”要唱的舒展、连贯。

12、完整哼唱歌曲。

13、学生随琴小声填词。

14、处理歌曲情感,强调换气记号。

(情感的处理:教师引导“我骑着心爱的小毛驴,心中多欢喜,太阳对我咪咪笑,鸟儿对我啼”这部分的情绪,师问:阿凡提现在的心情怎样?生答:愉快、高兴。引导学生用愉快、高兴的'情绪来演唱这一部分;接下来PPT出示打鸟儿、捉青蛙、折断花和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问:阿凡提看到了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变化?生答:生气、愤怒。引导学生用生气、愤怒的情绪演唱“谁要打鸟儿,谁要捉青蛙,谁要折断花和树,我可对他不客气”。追问:阿凡提阻止了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现在他的心情又发生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用自豪、快乐的情绪演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我是阿妈的好孩子,我是少年阿凡提,哎,我是少年阿凡提,哎,我是少年阿凡提”这部分。同时教师强调歌曲中换气记号的使用。)

15、学生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师:想象自己就是少年阿凡提,坐在小毛驴上随着毛驴的步伐有弹性、跳跃的、富有感情的歌唱。)

(五)、创编与活动

师:现在我们来当当词作家,也来创编歌词。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模仿歌曲中“谁要…谁要…谁要…”的形式将他们编成歌词。

生: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谁要乱吐痰…谁要踩草坪…谁要随地丢垃圾…”,还有:“谁要浪费水…谁要浪费电…谁要破坏课桌椅…”

师:你们真了不起!都成小小作家了!现在我们试着把自己编的词加进去唱唱!(PPT出示,学生跟着伴奏唱。)

(六)让学生谈谈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七)、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和少年阿凡提一起揭露了破环自然环境的行为,做了回“环境小卫士”。老师希望你们能在课后继续运用你们的智慧去保护环境,像阿凡提一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环境小卫士”。(放课件)让我们跟着音乐再唱起这首动听的歌曲吧。

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实践,是为了使同学们在演唱中深刻感受、体验、领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运用新的教学策略“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让学生有目的地多听,循序渐进地多唱,大胆互动中创造,正确地参与评价,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了审美教育的宗旨。存在的不足:学生的声音还不够有弹性,阿凡提诙谐幽默的形象表现得还不够到位。如果我能再多指导一下学生,或者说再通过范唱或聆听让学生来理解有弹性和诙谐的含义,这样我想这个目标会完成得更好些。课堂上我大胆的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自我,但还是做的不够,举手回答的学生还是不多,这让我在执教中的环节和所设计的环节有些不同,虽然,我最后顺利地上完了课,但自己的感觉并不理想,常常让改变已备好的课去应付学生,这些都说明,我备学生,还备得不够,以后还是多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在处理歌曲时,要是再多下点功夫,就会让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情感。

总之,作为老师,我要认真对待我的每一节课,要学会精心设计,让学生受益,让自己收益。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6页例2。

教材分析:《垂线的画法》位于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是画规则平面图形的起源。它将直接影响到对规则平面图形的画图和计算。因此,它在整个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数学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也将影响到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能力。

2、认识垂线的性质。

3、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垂线性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教具:,数学用三角尺一套,题单。

2、学具:学生用三角尺一套。

教学宗旨:突出重点,深化难点,拓纲务本,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法和学法:1、教法:讲解法、提问法、演示法、问卷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总体上安排有:

1、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2、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3、强化新知、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4、畅谈收获与感受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创设情景、导入新知部分。

首先复习旧知组织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接着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你们会画垂线吗?从而激励学生去尝试画垂线。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通过“自己尝试画垂线——比较画法——演示”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那就是:

① 手握斜边,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② 两手配合,沿直线平移三角尺,使另一条直角边靠近指定点。

③ 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学生掌握了垂线的画法后,再次让学生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线,巩固正确作图方法。同时老师重点强调“重合、平移靠点、画线”这画法三步曲

二、难点的处理:

也就是探究垂线的性质。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此处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而后发现:点到直线的线段有无数条,有一条最短的。这时老师演示且揭示垂线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

通过质疑“你是怎样画出这条垂线段的?”抽象概括与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是一致的。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强化新知、提高能力。

先独立完成分层练习题,写在题单上,及时反馈垂线的画法。

后运用垂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二人小组讨论完成教材第69页5、6题,并说说理由。

5、最后谈收获与感受,总结本课。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有何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由“学习享受”转变为“享受学习”。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5

课题:《赶海的小姑娘》

课型:音乐唱歌课

年级:小学四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1、通过聆听歌曲和表演,感受歌曲的情绪,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初步体验在音乐中“赶海”的情趣,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

2、能以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甜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3、通过歌表演,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联想音乐所表达的境。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歌曲,更好的把握音乐情绪,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赶海”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1、第四乐句的八分休止符;

2、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甜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小竹篮、贝壳、海螺等。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喜欢……

师:今天有一位住在海边的小姑娘想邀请大家去美丽的大海边看看,

你们想不想去?

生:想......

师:那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出发吧!(播放音乐先让学生聆听一遍。带领学生做律动,通过动作把乐句区分开来。)随音乐律动划分乐句(播放音乐2遍)

生:模仿老师一起随音乐律动……

师:大家动作真美,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很大海边,咱们先看看小姑娘在海边的生活怎么样?(播放课件)

生:好,观看……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

师:大家看的很认真,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大海的图片中还藏着一首歌曲呢?仔细的听一听,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安静的仔细聆听

师:你觉的这首歌曲(的情绪)怎么样,给你什么感受?

生:很欢快、活泼……

师:小姑娘在海边都做了些什么呢?谁听清了?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 听,(播放

音乐)

生:仔细聆听,捡海螺和虾,跳舞、唱歌……

师:小姑娘在海边又捡海螺又抓对虾,那小姑娘的心情怎么样?

生:简单说说,……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就是住在大海边的小姑娘专门为迎接你

们的到来演唱的,名字就叫做《赶海的小姑娘》,出示歌谱,小姑娘也特别的开心,她想邀请你们一起唱着歌去海滩捡贝壳、海螺,好不好?

生:好……

2、发声练习

师:嗯,咱们先来跟着录音用“哩”轻声的唱一唱,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小姑娘的快乐情绪,身体坐直,小胸脯抬起来,声音要柔和,用上气。(提示学生像吹螺号发出的声音一样,并出示螺号让学生观看)

生:随音乐用“哩”轻声的唱一唱

师:同学们的声音很美,好像让老师看到了大海一样,大家感情再投入一些,声音再轻柔一些,再用 “哩”跟着老师的琴唱一唱,行不行?注意,我们一边唱还要一边听,你的声音要跟钢琴的声音一样高。小胸脯抬起来,小嘴要拢起来,气息均匀一些。

生:用“哩”跟琴演唱……

3、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唱得真不错,我们用刚才歌唱的状态有感情地读一读歌词好吗?(要求学生咬字要清楚,声音要集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生:按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读得真是太感人了,老师也特想把这首歌曲给大家唱一唱,行吗?同学们可以跟着老师轻轻的唱一唱。(自弹自唱)

生:行,仔细聆听,哼唱……

师:好听吗,特想唱了吧?下面跟着老师的琴我们轻声唱一唱,同学们要注意,我们一边唱还要一边听,你的声音要跟钢琴的声音一样高。(老师以稍慢的速度弹琴,请学生轻声跟唱。先让学生们完整的唱一遍第一段歌词,如果出现问题就及时解决,如果问题不是很大,就让他们把第一段完整唱完后再次唱时再提要求、纠正音准、节奏、咬字、吐字、情绪等。)

生:好听,跟琴轻声演唱……

5、解决难点

师:这第三、第四乐句表现了小姑娘欢活泼、俏皮可爱的性格以及在海边赶海时高兴的情绪,我们在演唱时一定要用轻巧、活拨的声音来演唱,尤其这句“珊瑚礁上捡起了一枚海螺”你们听一听老师是怎么唱的?(用肢体语言把八分休止符表示出来)

生:聆听、模仿,用轻巧、活拨的声音来演唱……

师:后三乐句节奏舒展,表现小姑娘从小就生活在大海边,对大海充满了热爱之情,因此演唱时要用很深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你们听听老师这两句“找呀找呀找呀找呀找,挖呀挖呀挖呀挖呀挖。”是怎么唱的,(示范:力度上第一句强,第二句弱,用手势给学生们表现出来)

生:聆听、模唱……

师:最后一句“哎……啰啰哎……”(激发学生联想,小姑娘越走越远,声音也越来越小,用手势或肢体引导学生去演唱)

生:看老师手势用轻轻的的声音来演唱……

6、完整演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我们再完整的跟琴唱一唱,注意老师刚才提到的要求,弹琴伴奏。

生:按照教师的不同要求来完整演唱《赶海的小姑娘》,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

师:同学们进步真快,多好听的声音啊,我们用什么样的速度更能体现出小姑娘赶海时的快乐、高兴的心情呢?(提示学生稍快还是稍慢的速度)

生:稍快的速度

师:那我们再用稍快的速度由感情的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吧(教师指导演唱)

生:用稍快的速度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7、歌表演

师:同学们的声音又有进步了(及时表扬)。请大家想象一下在海边捡贝壳、见海螺的情景,能不能把我们赶海时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来。(跟录音演唱,老师用手势提醒学生们演唱))

生:用高兴的心情、轻巧欢快的声音演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来,跨上咱们的小篮子,我们唱着歌和小姑娘一起去赶海喽。(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表演)

生: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师:同学们做的真美,下面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随着音乐动一动,去捡更多的海螺和贝壳吧。(播放音乐)

生:随音乐自由表演演唱。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做的真美,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今天我们和海边的小姑娘玩开心吗?我们不光观看了大海边的美丽景色而且还学习了一首好听的什么歌曲?天色已晚,我们和在座的老师们说声再见一起坐着小火车回家吧!(播放歌曲)

生:开心,——《赶海的小姑娘》

随音乐一边唱歌一边表演高兴的走出音乐教室。

五、课后反思

《赶海的小姑娘》歌曲通过对一个小姑娘“赶海”的描写,表现了赶海小姑娘欢快的心情和一颗纯真的童心。歌曲的音乐形象鲜明,非常优美。一开始我以谈话的方式首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通过随音乐律动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用四个不同的动作来划分歌曲的乐曲,为学习歌曲打下基础。此环节可以看得出来学生们很喜欢。

在教唱部分,我进入了误区,把歌曲的整体性破环了,讲的太琐碎了,音乐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们体验到美,感受到美,可是通过我支离破碎的讲解,孩子们反而不知该怎们去唱了,加上没有及时的鼓励评价学生,使孩子们觉得很枯燥,怎么会感受到歌曲的美呢?音乐课不是要培养出出色的音乐家,而我在教唱过程中特别想让孩子们把每一句都唱的那么完美,要求太高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因此这一环节有些耽误时间而没有把下一环节的高潮部分歌表演进行完。没有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还要注意不要用过多的说教,要加强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

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后多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查找资料的方法,与自身相结合方法、阅读、讨论、谈话等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写程、咬等6个字,认识8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词语意思。

2.检查预习情况。

3.能在预习的基础上,说出文章具体讲了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4.学习1~3自然段,体会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教学重点:

1.检查预习。

2.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难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会我爱上读《水浒传》的?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调动学生的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什么了解。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b)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c)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传》里的故事:程咬金三板斧、秦叔宝卖马、武松打虎等等故事。

2.自由读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读词语)

3.反馈交流。

声音响亮地读一读(出示)

程咬金秦叔宝猛烈圈套烧煤

赤手空拳打猎智力提纲提供

分小组读--------齐读

师:谁能把你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跟同学们说说?(指名说)

师:老师知道还有不少同学都有疑问,我想请你们做上符号,看看等我们这篇课文学完了以后,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三)新授:

师:下面我们就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作者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激励]同学们把握机会,积极参与讨论吧!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具体的看看我读《水浒传》有哪几个过程?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看看我是如何经历这几个过程。

A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思考: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指导学生体会:

a)小时侯听邻居老大爷讲故事,初次接触水浒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对于武松打虎更是百听不厌。

b)写在家里找到一套《水浒传》,虽然看不懂,却盼望能读像《水浒传》这样有趣的书。

c)写当心爱的书被大火吞没了后,哭着要《水浒传》,直到妈妈答应了才破涕为笑,更表明了我想看《水浒传》的心情。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相关的部分。

师:通过这几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我爱上了读《水浒传》。

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了,现在请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一读1~3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

2.齐读1~3自然段。

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1~3自然段。

3.师小结:还有两个过程,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写字

1.师重点讲解叔、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

2.写字时注意书写规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写剩下的6个生字。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述课文。

3.你从哪些部分可以体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重点:

1.精学课文4~5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情朗读。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全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我们知道了我是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过程,还有两个过程: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

(三)新授

A、学习第二部分(4、5自然段)爱看《水浒传》

1.从这4、5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我爱看《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指名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a)师: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谁能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我是怎么迫不及待地读的?(早上晚上放学路上)

b)师:我还怎么读呢?(还读了武松打虎)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a)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

b)请小组合作排演武松打虎的小短剧。可以加上对话,看看哪个小组最精彩?

c)再次朗读。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和喜爱,感受我阅读《水浒传》的喜悦。

带上自己的感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B、学习第三部分(6自然段)读了《水浒传》后的收获

师:自由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又说了什么?

师:你们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象文中的我这样,有自己的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文中我的收获。

C、复述课文。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经历了三个过程: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结合老师的板书,复述课文。

(四)拓展

说《水浒》,论《水浒》

师:你想对小萝卜头说些什么呢?

(五)写字

完成没有写完的生字。注意囚、愤的书写

板书:

15童年读《水浒传》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后记:

刚上完这课,课中学生的回答与我设想的不一样,当读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就读完了水浒传时我以为学生会说:从中读出了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喜欢才会抓紧时间,很快读完。但没想到的时,学生居然说:老师,他看书不认真,那么厚一本书,他一个星期就看完了,肯定是敷衍了事。无论其他同学怎么打比方,他就是不相信。怎么办,我说: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说说看到底我是认真读完的,还是敷衍了事,口说无凭,从课文中找证据。于是学生纷纷读书,接下来的课堂进行的非常顺利,其实作者认真看书的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他爱这本书。有学生说:老师他很认真,如果不认真看,他怎么把老虎的动作记那么清楚。还有的说:他很认真,还把自己喜欢的多读了几遍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读书时很认真。..........学生读着,读着,说着,说着,那个同学也终于说了,是自己错了。看来,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才是最好的办法。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同桌互查。订正。

4、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

2、集体交流。

3、独立填表。

4、交流表格内容,并说出依据。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读句子,理解语意。

(3)选词填空。

(4)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交流反馈。(可是表示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尤其表示进一步。)

3、质疑问难。

四、指导完成第4题

1、读题,明要求。

2、找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3、比较哪个更确切。

4、说说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用词的准确。

五、作业:《作业本》第1-4题。

第2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2)这位共产党员是谁?他是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作业本》第5题。

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案 篇8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精选11篇)


在众多文章中栏目小编发现“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是非常优秀的一篇文章,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制作科学规范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观察物体是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以观察物体为载体,不断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整套教材在不同年级分层次的安排了观察物体的内容,一年级观察物体要求学生从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二年级观察物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三年级时要求学生能够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四年级时学生要掌握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五年级没有安排相关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观察物体或由3个、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和立体图形的形状,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本课的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搭一搭(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是在前面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对5个小立方体组合进行观察,数目上虽然只增加1个小正方体,但形式上是更加多样的变化,各种拼摆组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会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水平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要求也由原来的观察、辨别提高到动手画出草图和能根据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其中还包括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出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教学时要着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材设置了“搭一搭”的情景,包括两项比赛,第一项比赛是由观察到的5个小正方体组合,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能够独立完成画图任务,以比赛的方式呈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项比赛是根据从两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搭一个用5个小立方块组成的立体图形。评判那个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观察、对照的基础上找出正确的立体图形。并通过试一试中的题目让学生进体会根据从两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只能确定达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练一练安排了巩固画图和确定搭立体图形范围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平面图形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四、说学情

1、动机和兴趣:儿童随着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观察物体或由3个、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和立体图形的形状,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经过课前了解发现学生掌握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比较扎实,对新知接受能力较强并且学习热情高涨。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再创造活动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适合开展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课

2、知识障碍:

⑴记忆障碍: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在四年级学习的,有的已遗忘。

⑵知识障碍: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五:说设计理念

本课时在教材体系中属于《图形与几何》中的空间观念,课程标准对空间观念提出的课程内容要求如下: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因此,本课时作为该内容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总结版块,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非常重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我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内容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五年级并没安排观察物体的教学内容,那么学生的记忆可能会有所模糊,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从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开始教学,逐渐牵引入5个小正方体的教学,唤起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记忆,而这个过程在这里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它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从恢复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在以旧引新的层次性教学中,给学生的思考形成了一种坡度,降低了在恢复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真正的让学生经历了结论的形成过程。有了之前的蕴伏,我在进行第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时,就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集中突破难点,将练一练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1个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恢复原图形到从2个面、3个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恢复原形状的过程,逐渐发现其中的奥妙,感受从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对教材进行补充和重组。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角度出发,我预设了较多方案,但并不一一由教师出示,而是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条件进行操作,而其他的方案则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既有动手操作,又有适度的理解和想象,相辅相成,让学生能凭借一定量的形象物体形成表象,再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抽象出相应的规律。

六: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导语,引发思考:喜欢搭积木吗?老师这里有几幅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看出什么了?

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面观察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

师:从老师给你的几幅平面图形中,你能想象出老师搭出的是一个怎样的立体图形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出示原立体图形。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2、动手操作,以旧引新

《搭一搭》说课稿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老师搭了一个立体图形,它从上面看是这样的,请你用手中的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就给出的条件无法恢复原图形,能搭出的图形太多了。

师:那怎么办?

生:再加一个条件。

师:允许你再选择一个条件,商量一下要什么条件?

根据学生的要求任意出示某一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引发思考:现在你能搭出立体图形吗?

引导学生发现还是不能恢复原图形,但是却知道了要搭出这个图形最少要几个正方体、最多可以是几个正方体。

师:看来还得增加条件呢?(再出示一个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生搭出立体图形。

3、师生小结,加深认识

有两个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就能帮助我们知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所需的正方体个数范围,有三个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我们就可以恢复原形状。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用4个正方体引导学生探究,即唤起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回忆,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理性思考,搭建了思维坡度,为后面学习5个正方体奠定基础。)

活动二:

1、观察图形,画出草图。

师:现在增加一点难度,我这里有一个由5个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请大家在作业纸的方格图上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选择几幅作品展示交流。

师:每个同学运用手中的5个正方体任意搭出一个立体图形,然后请你的同桌画出这个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教师在巡视中选择画得完全一样的平面图形张贴在黑板上。

2、逐层深入,探究规律。

(1)师:看这几幅作业是完全一样的,估计他们的同桌搭出的也一定是完全一样的立体图形,你们也来搭一搭好吗?学生搭出不同作品。

引发思考:怎么会搭得不一样呢?一定要用5个正方体才能搭出从XX面看是这样的平面图形吗?

引导学生交流后小结:只给一个面不仅无法恢复原立体图形,甚至无法确定小正方体的个数,因为在立体图形中从一个面看会有很多小正方体是被遮挡住的。

(2)师:如果给你两个条件会是怎样的?再选择一个条件吧。由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情况进行探究。

引导小结:从两个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虽然不能让我们确定是哪一种立体图形,但我们可以确定搭出这个立体图形所需的正方体个数的范围。

(3)、反馈练习:练一练第2题。

(4)、师:如果可以选择3个面会是怎样的?(学生再选择增加一种情况试一试)

师生小结:限制条件越多搭出的立体图形越少,当有了3个面的平面图形时完全可以准确的搭出一个立体图形来。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要想恢复一个立体图形的原形状,我们需要从几个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在这一环节虽然只增加了一个小正方体,但可能出现的情况就要多很多,通过增加这样的难度,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并引导学生从感性的发现到理性的小结,在逐层递进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提升。)

活动三:

游戏(视时间情况,可课后完成)

游戏规则:

1、四人一组。

2、其中一人想出一个图形,其他3人通过提问搭出这个图形。

3、提一个问题即搭出图形的加5分,多提一个问题递减1分。

4、得分多者为胜。

(设计意图:本课时是小学阶段观察物体教学内容的总结版块,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理性的观察物体,并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安排这样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游戏、比赛中巩固所学。)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 篇2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老师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回答,师出示例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集体练习订正。

(3)为了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习。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亿以上数的认识例2、例3。

2、教材分析:例2教学写亿以上的数,教材呈现了3个数,其中一个整亿数对照数位表直接示范写出,其余两个数由学生对照完成,同时说一说亿以上数该怎样写:例3教学将整亿数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近似数。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

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基本练习:

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并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九千一百零三

二万五千零四七十八万三千

2、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尝试写出下列的数,学生写数后交流。

五亿七千八百四十万二十六亿零五千

(2)、自学例2。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学生写数后交流,这些数怎样写?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讨论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3、尝试写数:完成P25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4、尝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万1400000()

5、自学例3。

6、学生尝试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完成后交流,不是整亿的数用什么方法该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7、完成31页第十六题。

五、课堂小结。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 篇4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开始入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 教学目标:

(1) 双基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抽象知识的数学思维品质。

(3) 非智力目标(思想目标):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4.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二、 教法(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五点"教学法。具体如下:

1. 以"问题"为学生学习?"起点";

2. 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三、 学法(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四、 教学程序(说过程)。

1.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起点):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设计一问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 诱导思维,以诱达思(焦点):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 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教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

3. 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

4. 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观分析、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所有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5. 反馈补缺,消除"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消除"难点"的目的。

6. 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教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别是对"两头"的学生予以表扬,告诉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应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从边看;

(2)从角看;

(3)从对角线看;

4、平行线间的距离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 篇5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主要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学习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在四年级认识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经验,教材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下棋时怎么决定谁先走的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层层深入地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提出决定谁先走的办法,第二个问题是讨论是否对双方公平,第三个问题是再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能正确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游戏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

为了上好这节课,根据课堂的需要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硬币、骰子、纸牌、小纸签、乒乓球、奖品等。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学生演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能力,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说学法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在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说教学流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学校体育课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乒乓球比赛前抛硬币决定发球和场地的情景,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活动中知道公平对一个游戏的重要性,并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在这里我是通过三个活动来实际的。

活动一:探索公平的游戏方法

通过引用课中图例,引导学生解决三个问题:

1、提出决定谁先走的办法。

2、讨论方法对双方是否公平。

3、修改笑笑的方案。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渐把学生引向游戏公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是: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可能性不相等,游戏不公平。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合作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

活动二:放球游戏

在这里我要求学生用我提供的黄白两种球,放入罐子里,并说出自己的规则 。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操作,并把学生的操作与语言、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就不仅仅是操作,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源泉,让学生凸现真实的个性,他们在操作中求新、求异,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紧接着我出示了相关的练习,在这我利用了课后练一练,让学生先从设计好的转盘描述公平规则,再独立设计转盘和规则的过程,[设计意图: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活动三:砸金蛋

在这里由于只有8个金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自然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从每一组中选出一名学生来参加,当然我还从中选两名同学说了出是用了什么方法从组里被选出来的?以此检查每一组的公平性。上来的的同学我还要求他们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定“谁先砸”的顺序,这样我就等于用了两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活动。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操作,运用不同的学具,制定公平规则,学生从玩中学到了知识,真正体验到快乐数学的真正含义。] 五、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总结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要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最重要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学习的触角向外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谁先走

——游戏公平

可能性{相等 游戏公平不相等 游戏不公平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清晰,能够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呈现

于学生面前,用结构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 篇7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95—96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从而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的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分数的含义是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小数的基础,所以认识分数是本单元的重点。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没有接触过分数,没有“分数”的概念,因此认识分数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物、图形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在借助图形的情况下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并且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听取他人的长处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并体会。

(3)情感目标:

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一定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实物来认识几分之一,从而感受到什么是分数。

(2)教学难点:认识分数。

二、教法与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生活中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始,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课运用电教手段,重点采用……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幼儿园的阿姨要给小朋友们发水果了,如果有40个水果分给40个小朋友,那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多少?但是阿姨只买到了20个,40个小朋友怎么分呢?请同学慢来帮帮这未阿姨。该怎么分呢?谁能够帮助这位阿姨?

(1)并用电脑演示怎么平均分二分之一。

(2)板书1/2读数。

(3)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情景和氛围中,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新知的动机,从而引出“两个人要平均分一个,结果应该如何表示”,在问题的召唤下,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兴趣被升。从而在生动的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二分之一。

2、中午吃点心的时候,幼儿园的阿姨又要给小朋友们分发点心了,今天阿姨没的是大饼,把10张大饼分给30个小班的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呢?才能使小班的小朋友觉得合理呢?

(1)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分,一份是其中的三分之一。

(2)板书1/3读数。

(3)使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并使学生了解要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是三分之一。

3、午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要做手工了,这时老师需要把一张纸分给5位小朋友,那她应该怎么分呢?

(1)电脑演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五分之一。

(2)板书1/5读数。

(3)使学生认识五分之一,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平均分。

4、手工上还需要绳子,每一根绳子需要分给10分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

(1)电脑演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0分之1。

(2)板书1/10读数。

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来组织,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这样的一个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接触分数,认识分数,了解平均分,对本课是一个铺垫,使学生很快的融入本节课中,自觉主动作为学习的主人来参与其中,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为接下去的新知作铺垫。

(二)观察总结,动脑动口。

1、请学生观察板书,问他们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分析,概括,总结。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讲解分子,分数线,分母的名称和意义。

4、结合板书请学生来讲一讲。

(三)注重合作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拿三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1/2,1/4,1/8,并分别涂上颜色。老师说出几分之几,他们就把知好展示出来。

2、小组合作,制造分数。

(1)利用准备好的材料来制造分数。(如线,纸等)

1/2,1/4,1/8,1/10。

(2)交流怎么制造出这样的分数的,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个环节中,尽量是学生多做多说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到要“平均分”,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别人的长处。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评比。

1、比较分数的大小。

用电脑演示1/2和1/3的多少来使学生从直观中感知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用电脑演示1/4和1/3的多少来使学生从直观中感知谁大谁小。

2、板书1/2大于1/31/4小于1/3。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分数的例子?”“相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些提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

3、小结:请学生结合板书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良好氛围中,让每一位学生学有多得,都能体会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生能够意会,能够认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删除了这个练习。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找立体图形中找平行线,从立体图形上寻找平行线比在平面上找平行线要困难得多,这里有从面上找的,比较容易,也有隐藏在面的对角线上的平行线,学生找这样的平行线就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因此本节课不利用这个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5、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活动1: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活动2:折一折创造平行线,拓宽、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不管是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不管是斜的,还是正的。只要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活动3: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找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

移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行线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教师进行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 篇9

在进行了充分的教材分析以及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情况调查后,我设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知道数和字母相乘的简单写法。

学体会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培养符号意识和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块:

1.情景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猜猜这是哪里?”这时大屏幕会出示FC,M,CCTV这三个带有字母的地方的图片。学生会非常快速的回答出这些地方的名称。

“你们怎么这么快就说出了这些地点的名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告诉他们。看到这些特定的标志——字母的组合。就会认出这些地方。

“是啊,生活中这些特定的字母代表着特定的地方。其实字母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有关字母的数学课堂,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词“字母”的情境中,同时最后又从生活中回到数学课堂,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新的小朋友——丫丫和妞妞,仔细阅读她们的对话内容,你能解答妞妞提出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回答出4岁,“你是如何列式求出这时丫丫年龄的?”顺着这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开始一问一答的形式,黑板上会板书:

板书:

妞妞(岁) 丫丫(岁)

1 1+3

2 2+3

3 3+3

┆ ┆

8 8+3

┆ ┆

18 18+3

┆ ┆

“照这样列举下去,还要写多少?”学生一定会认识到还要写很多很多,“那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明、概括的方式表示出妞妞和丫丫的年龄呢?请大家先讨论讨论,然后再试着写一写。”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试着写出表达方式后,我会有意挑选几份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

(1)妞妞(岁) 丫丫(岁) (2)妞妞(岁) 丫丫(岁)

(20) (20+3) (年龄) (年龄+3) 或( ) (妞妞的年龄+3)

(3)妞妞(岁) 丫丫(岁) (4)妞妞(岁) 丫丫(岁)

() (+3) (a) (a+3)

这四种表示方式我会逐一出示,因为这些表示方式实际上是有层次性的,出示一种我会让学生分析一种,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意识到第四种方式既简明又概括。“今天我们就用a表示妞妞的年龄,a+3表示丫丫的年龄。”

“a表示妞妞年龄时,可以是哪些数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是1、2、3等等很多很多,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这里可能没有将a的取值与实际情况相联系,“a=200可以吗?”相信这时有部分学生一定会意识到现在人还不能活到200岁,“据了解,人的最长寿命也就是100多岁,所以这里的字母a能表示的数是有范围的。”

“a+3除了可以表示丫丫的年龄,还能表示什么?”有了前面自主书写表示方式的和后边分析的过程,学生应当能看出a+3可以表示丫丫比妞妞大三岁。“也就是说,a+3还表示丫丫和妞妞年龄上的关系。”

接下来是代入求值的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的过程。

“现在根据丫丫和妞妞年龄的关系,只要知道妞妞的年龄,就能算出谁的年龄?”

这时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妞妞23岁时,丫丫多少岁呢?

当a=23时,a+3=23+3=26(板书)

“经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用字母不仅能表示数,而且含有字母的式子还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至此,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讲授完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采取一种比较开放式的问题导向,让学生经历自主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优越性。]

下面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运算的简写方式。

先出示一个铅笔盒及其单价,再出示3个铅笔盒,“列式表示出这3个铅笔盒的总价钱。”学生可能会列式9×3或3×9。接着出示5个铅笔盒,15个铅笔盒,让学生列式表示出铅笔盒的总价钱。这时出示密密麻麻的一堆铅笔盒,,“买这么多铅笔盒需要多少元?”如何列式?学生自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列式。“你知道买x个铅笔盒需要( )元吗?”,“9×x或x×9”“ 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

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例1对于a的取值的考虑,学生应该会说出x可以表示很多数。“x=5.2可以吗?”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x的取值也是受限的,只能是自然数。

“像9×X、X×9这些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数学上还有更简洁的写法”。这时大屏幕会出示阅读材料:9×x或x×9可以写成9·x或x·9,也可以简写成9x。1×x或x×1可以简写成x。随即会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完成下面3个小题:×6=,s×1=,t+t+t=。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采取了自行阅读的方式,锻炼了学生提取重要数学信息的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习

1.首先是一系列关于存钱罐的问题,通过不同情境的出现,让学生练习了关于含有字母的简单的四则运算。本练习的最后一题将两种运算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练习的梯度性的目的。

2.这道练习题是“神奇的盒子”,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输入与输出的数的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道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题的设计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爬坡”的感觉,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其实有挑战性的才是真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妞妞(岁) 丫丫(岁) 9×3

1 1+3 9×5

2 2+3 9×15

3 3+3 9×x=9x

┆ ┆ 2n+2b=2(n+b)

8 8+3 3b-n

┆ ┆

18 18+3

┆ ┆

a a+3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为学生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说学生

学生已有的能力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学生提供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判断这些画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基本技能。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能说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想象、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位置的变化导致的图形或物体的变化,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想象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由于这是让学生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讨论,实际操作等活动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突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是教学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升华、拓展应用达标等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出示一个汽车玩具,教师展示从教室的门口平移到对面窗前。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以前学习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另一方面是借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小组探究讨论、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58页的上半部分。

1. 师:你发现了什么?

2. 你能提出那些与观察有关的问题?

3. 让学闭上眼想象从正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天安门广场的样子。

教师出示58页下面的四副图片。

4. 让学生讨论分别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5.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6. 评价学生的回答,生评或教师评。

7. 验证猜想;和你前面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8.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中应用,通过猜测、想象、判断推理建立空间想象的意识,培养想象能力,正真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三、总结概括升华

1.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到过或感受到的因位置不同而画面不同的现象。

2.谈谈你的收获。

四、拓展应用达标

1.课本59页的第一题。

2.课本60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是如何判断的。

3.游戏: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动手画出草图,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交到教师的手里,让学生判断大概是那位同学的作品。

说板书

1.板书上课题。2.板书“位置”二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线与角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篇


如果您正在寻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内容请看看下面的推荐,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万事提前准备是一个好习惯,每个老师都会为了能顺利开展课堂而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结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我讲授的《统计》一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资料,本节教学我精心设计,并认真备课,虽数我讲授的《统计》一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资料,本节教学我精心设计,并认真备课,虽然如此,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积累经验。

一、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很多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24届─28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我校近年来学生总人数的变化,沙尘暴天数的变化,两厂的产品销售情景等,供给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进取的情感。这样不仅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本事。

三、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一是基本题,经过看我校近

几年来学生人数变化统计图,发现数学信息。二是变式题,比较出示两个统计表,提问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选择折线统计图。三是拔高题,经过观察两厂的生产情景统计图,提问应选择哪厂投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经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本事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导入的时间过长,导致练习时间有些仓促,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

二、对于有争执的问题,如第2、3题,应让学生争辩起来,这样才更能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使学生进取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应当是仅有的几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收场。

以上说是教学反思,倒不如说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几点拙见,它将指引我以后的教学学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2

1.以时效为课堂本色,立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曾一度迷失在热闹的情境教学中。轻易抛弃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花上大力气为学生组织新材料,当然必要的整合是需要的,但新材料就真的适合学生的学习?新颖材料就更有学习价值?本案例中我就以书本中的情境为学习材料,简单呈现,直接入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于节省时间以投入到有效学习中。

现代教育更重视“因人施教”关注“人的发展”,即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落实在课堂就是注重学生情感与能力层面的培养。这一点在本案例中体现在:

(1)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计算12*3的方法,允许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小棒法、画图法、口算法和竖式计算法;通过多样算法的展示构建丰富学习的平台为思维碰撞提供机会,即有说的机会。

(2)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创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即有说的氛围。

(3)让学生自主归纳算理、优化算法、总结计算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学生的集体智慧更符合学生自己的口味,较教师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即有用的方法。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其实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针对问题主动加以分析和思考,然后产生迁移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本章内容中知识点并不需要教师过多地指导,教师只要提供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适时小结,其他的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主要体现在:

(1)竖式计算时允许从高位算起和从低位算起并存,等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进位)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

(2)学习竖式计算法的目的。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数据简单,学生的解决策略是多样化的,而竖式计算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计算表达方式。为了学生的后续学习除了要指导学生书写竖式的规范,还要沟通它与其他算法的相通之处,尽显它的优越性,这也是案例中彰现的重要教学思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此外,近阶段本人教学收获是:在上常态课时,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4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反思范文

秋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下面是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本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本单元是将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因为,我觉得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我在教学中,就先突出了读法的认识,新的数位表的认识与了解也放在了前面。在读大数的时候,因为学生已有了万以内的数的读法的经验了。所以,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读大数,对于有的学生来说这并不难,但对于有的学生(大部分)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这时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了铺垫。

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得了较大的计数单位,更为重要的是对“说一说10个1是一十、10个100是一千、10个1000是一万”“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让学生对大数有了更直观地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但我更注重方法的指导。读数时先分级再读,万级是多少就读几万。这样学生读起来就会又对又快了。

在写大数时学生在读写中间有零的大数的时候,碰到的困难比较多,我就紧紧抓住这一难点,反复练习,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会借助以前学习的经验和基础,进行迁移性的学习,这种滚雪球式的学习对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常重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6

二、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于有笔算加减法的铺垫,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这样的竖式,所以我设置学习的过程由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整堂课都由学生自己来介绍笔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师主要是把学生说的方法进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并为笔算的计算方法、算理所服务。

计算12×3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的学生用的是连加的方法:12+12+12=36(元),还有的是用笔算的方法。组织学生一一介绍前两种方法后,最后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同时在理解算理时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说出你有什么发现,最终得出第一种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同时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1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1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的学生准备了一定数量的稿纸、有的学生准备米粒、或一定数量的1元硬币……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准备的东西自由结合成活动小组,各组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等,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

事实说明,学生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通过实验他们推算出了:1亿张纸有6000多米高;1亿本数学书的面积约315公顷;1亿粒大米约1吨重……,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些结果比较抽象,很难想象出来,我适时出示了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学生不禁唏嘘一片。一亿张纸摞起来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1亿本数学书有74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学生直观的感受了1亿的大小。整节课,我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去探究,切实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切实感受到了1亿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8

反思整节课,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交流评价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准确数和近似数,理解了生活中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去尾法”和 “进一法”也经常被使用。商场大减价联系“去尾法”,选择适合自己身材尺寸的服装则联系了“进一法”,让学生自然地将生活中的知识运用于数学之中,并且通过讨论概括出两种凑整的法则。这样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帮助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达到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目标。

在初步掌握“去尾法”、“进一法”的凑整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比较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三种凑整方法。使学生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形成了一个“再探究”的学习氛围,也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三种凑整方法。

练习中我还特意让学生和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超市收银条、水电煤发票等),让学生在灵活运用合理的凑整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留意我们身边的事物,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感悟了数学对生活的实际意义。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线与角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线与角
线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直线、线段和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学习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你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线?把你知道的写在下面

2.请你测量出你的铅笔的长度。我得铅笔的长度是厘米。
3.找一个手电筒,打开手电,观察手电射出的光线,你能测量出这束光线的长度吗?为什么?

4.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你能测量出它的长度吗?为什么?
二、自主学习
1.活动一
观察课本16页上方“看一看”三幅图,从左往右依次是、和
。能够测量出长度的是。
2.活动二
观测课本16页“想一想认一认”三幅图,我们可以知道,斑马线可以看做是一条,光线可以看做是一条,如果铁轨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可以看做是一条。
三、合作交流
仔细阅读课本16页“讨论”三个方框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类型端点数延伸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直线0

4.观察课本16页下面:“读一读”后完成下面练习
(1)读作:线段或
(2)读作:
(3)读作:
(4)读作:

5.动手操作
(1)经过下面B点画直线,你可以画几条?

(2)同时经过下面A点B点和画直线,你可以画几条?
像斑马线这样有一定长度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

四、巩固提高
1.你知道吗?
(1)()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2)()只有一个端点,一端可以无限延长。
(3)()可以量出长度,()、()不可量出长度。
(4)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5)两点之间()最短。
2.对号入座
①下面只有一个端点的线是()
A.直线B.射线C.线段
②一条()长5cm。
A.直线B.射线C.线段
3.判断
①直线比射线长。()
②一条直线长80cm。()
③在一条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之间的部分就是一条线段。()
4.我会画
①画一条长3cm的线段。

②过A点画一条直线。

2.平移与平行

学习目标
1.借助生活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3.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难点: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①线段有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线段是的一部分。
②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能得到一条。
③画一条2厘米的线段。()
2、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①射线可以量出长度。()
②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只可以向一方无限延长,所以射线没有直线长。()
③过A点只能画一条射线。()
3.选择题。(把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①直线有()个端点。
A.1B.2C.0
②直线()测量其长度。
A.不可以B.可以C.不确定
4.画一画。
①画一条射线。②经过A、B两点画直线。
B
二、自主学习
1观察课本页上面“看一看”的情境图,像双杠的两根杆就是(),铅笔平移前和平移后的线条是()。
2.请把“双杠”下面方框内的两条直线向两方无限延长,发现这两条直线永远不会()。同样,把“铅笔”图下面方框内的两条直线向两方无限延长,发现这两条直线也永远不会()。
三、合作交流
什么是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注意:平行线是指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1.观察下面图形,说说有什么特点?
①②③④
通过认真观察可得出图①和图④两条直线。
思考:图②中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还是不相交的?
明确:这两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经过延长,最终会相交。
思考:图③中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用铅笔把图③两端无限延长,再观察会相交吗?;这两条直线是。
2.下面图形中是平行线的画“√”,不是平行线的画“×”

()()()()()()

3.请仔细观察课本第20页上方“画一画”第1题,模仿课本试着过直线外一点画出下面直线的平行线。

四、巩固练习
1.填一填
①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②黑板的上、下两条边是互相()的。
③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条。
2.下列几组线中,哪组是平行线,在序号后面画“√”。
(1)()(2)()(3)()
3.经过B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相交与垂直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一、复习准备
1.回答每组中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
2.过点A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1)(2)
3.判断对错
(1)不相交得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所以直线比射线长。()
(3)两点连线,线段最短。()
二、自主学习
1.摆小棒,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
2.观察课本21页上方的图,像剪刀的两柄就可以看做是两条相交的直线。“红十字”也是两条()的直线,请你说一说,“剪刀”图和“红十字”图下面的两个方框中的两组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三、合作交流
什么是互相垂直?
交流归纳。
像图中“红十字”那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根据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线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4.小明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就一定垂直”,小刚说“如果两条直线垂直,就一定相交”,你认为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5.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把你的折叠方法试着画出来。(至少画出两种)

6.生活中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请你把教室里或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试着写两组。

6.自学课本23页上方“画一画”第1题“用三角尺画垂线。”试这在下面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
四、巩固练习
1.我会填
①两条直线相交成()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②黑板的上下两条边互相(),长边和短边互相()。
③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条垂线。
2.画一组平行线。3.画一组垂线。
4.过点O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4.旋转与角
学习目标
1.认识平角和周角,学生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过点O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各一条。
2.我们学过的角有、、。
二、自主学习
1.观察课本24页上方的图,仿照课本一起做实验。
2.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角可以看做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一个端点()而成的图形。也可以看做由一个顶点引出的()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3.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90°角叫做锐角,()90°的角叫做直角,()的角叫做钝角。请试着在下面用铅笔画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标出名称。

锐角直角钝角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在上面的实验中,当两条边没有旋转,重合时角是()度。
2.在上面的实验中,当角的两条边分开在一条直线上,形成的角叫做()角。
3.在上面的实验中,当一条边旋转一周与另一条边重合后形成的角叫做()角。
4.你认为0°角和周角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5.自已动手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平角=直角1周角=平角1周角=直角。
6.把我们学过的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7.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哪些地方有周角?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25页的“练一练”。(做在书上)
2.写出下面各角的名称。
3、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各一个。

5.角的度量

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学习重难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学过的角有、、、、。
2.()的角叫做锐角。()的叫做直角。()的角叫做钝角。等于()度的角叫做平角。等于()度的叫做周角
3.把以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二、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26页上面的内容。
2.请你在硬纸板任意画一个角,记作∠A,并把它剪下来,用它量一下下面的∠B,∠B中有()∠A。(把剪下来的∠A做完上面的题目后粘贴在下面)

3.自学课本26页下面“想一想”。度量线段的长短用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有(),度量面积的大小用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有()。
4.自学课本27页“认一认”。人们将()平均分成()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记作(),通常,用()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三、合作探究
1.与同学交流一下上面的题目,看一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吗?为什么?

2.如果大家都用相同的角去度量,结果一样吗?当不能得到整数个“度量单位”的时候怎么办呢?

度量角的大小要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3.请在下面的量角器上标出中心点和零刻度线。
4.自学课本27页下面“试一试”学会度量一个角的方法。在量角时,要注意角的顶点一量角器的()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重合。
5.自己练习:先估计一下下面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并把它写出来。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28页的“练一练”。(做在书上)
2.量一量三角尺上各角的度数并写出来。

3.把下面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92179348916058100
4.填一填
①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记作()。
②1周角=()平角=()直角
③度量角的大小,用(),角的计量单位是()。
④用量角器量角时,使()的中心点与()重合,零刻度线与()重合,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7.判断
①周角是一条射线,它只有一条边。()
②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③纸上的40度的角比黑板上的40度的角小。()
④两个锐角合起来一定大于钝角。()
6.画角

学习目标
1.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学习重难点:掌握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说一副三角板上的角各是多少度?

24013518091360901274
锐角、钝角、直角、
平角、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二、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29页上面“画一个60°的角”的过程。在图中,笑笑是用()画出来的。而淘气则是用()量角器画出来的。
2.如果像笑笑那样用一副三角尺画角,我们只能画出哪些角,试一试,把能画出的角的度数写在下面。
三、合作交流
1.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明确: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若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找点时则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2.仔细观察淘气用量角器画角的过程,发现在画角时,需要三个步骤①两重合(点点重合,线线重合),②找点,③连线。请你试着在下面画出一个70°的角。

3.按照角的画法在下面用量角器画55、140的角。

三、基本练习
1.我会填
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直角。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的大小,()的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没关系。
③40度的角比直角小(),平角加上()是240度。
2.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

3.用一副三角板画一个15的角。(保留作图痕迹)

第二单元测试
一、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端点。
2.周角=()度直角=()度
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3.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4.3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度,是()角;
6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度,是()角;
10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度,是()角。
二、判断
1.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一个20度的角,透过放大5倍的放大镜看是100度。()
3.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105度的角。()
4.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是平行线。()
5.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三、选择题
1.可以量出长度的是()。
A.直线B.射线C.线段
2.图中有()个锐角。
A.1B.2C.3
3.角的大小与()有关。
A.两边张开的大小B.两边的长短C.顶点的位置
4.下列几个角用一副三角尺就可以拼出的是()
A.80度B.120度C.170度
5.下图中()是周角
A.B.C.

四、操作题
1.过c点分别画直线L的垂线、平行线。2.过a点画直线L的平行线。
.Ca.
——————L___________
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4.画一条直线AB,画一条射线OA,画一条线段CD。

四、解决问题
1.小明家住在A处,小丽家住在B处,共有两条路连接两家,走哪条路最短,为什么?请你用彩笔描出最短的路线。

2.交通安全在我心中,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
(1)请你用彩笔在下面人行横道区域内画人行横道线(要求画2条以上)

(2)小明如果从A点过马路,怎样走最近?为什么?请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1000字汇总


一个人不教育好自己,就不可能去教育别人。认真备好课,才能有长足的进步。教案有助于教学的逻辑思维清晰,符合认知规律。写教案一定要严谨吗?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编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篇1

第一课时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课本112页,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学生自由汇报

观察理解情境图的内容

找出题中的信息

总共要烙3张饼。

学生讨论汇报:可以一张一张的烙;

烙一张饼要6分钟,烙3张饼要18分钟。

可以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这样只用12分钟,节省6分钟。

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的反面,有9分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动手实验,并记录。

讨论交流,说自己的发现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2、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并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事还可以这样安排?

三、巩固新知

书后做一做第2题

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

用过程图表示出自己的方案。

学生选出最佳方案。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理由。

独立完成,全班订购。

第二课时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课本113页例2和114页做一做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统筹方法总的指导思想

想让学生回顾,在指名说。

二、教学例2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14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再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并说说理由。

2、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可以这样安排?并自己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方案,在小组内交流。

第三课时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课本1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即怎样才能做到等候的时间最少?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如果先卸船1的货,那么3艘船都要等候8小时;而如果先卸船3的货,那么每艘船只等候1小时。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船开始卸货,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学生自由汇报

观察情境图,找出题中的信息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方案,算出每种方案等候的时间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结果

第四课时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课本1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田忌本场胜者

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

第二场中等马上等马田忌

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说明游戏规则

思考问题

学生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分组讨论学玩游戏

学生通过对照表找到答案

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乓球团体比赛等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结果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篇4

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是对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商的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第1、2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用于回顾整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笔算方法。教材用情境图、统计表、文字表述三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小丽家居民楼3个单元的住户十月份用水情况的信息和数学问题。在问题下面,由小精灵聪聪提出:“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教材的设计,把计算方法的回顾整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改革的理念。

课前,把第1题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呈现第1题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并互相说一说题意。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接着,请学生独立把统计表填完整,并解决第(2)题的实际问题。然后,请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注意借助学生展示方法中的笔算、口算,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相应的计算方法。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笔算、口算式题,让学生完成计算,并讨论总结计算方法,提升学生对除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注意,不要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总结成法则,学生表达的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第2题,完成竖式计算。用于复习商的变化规律。教材给出两个不完整的除法竖式,请学生“接着往下算”。竖式旁边小精灵明明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呈现方式新颖,思考性强。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回顾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学时,可以先请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竖式计算,再思考回答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请学生先观察2个不完整的竖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第一个竖式除数、被除数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第二个竖式除数、被除数末尾同时去掉2个0),再思考回答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然后,完成竖式计算。总之,由“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的问题,再现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运用规律完成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商不变的规律的作用。

接着,请学生回忆:商的变化还有哪些规律?待学生想好后,组织交流。如果学生表达困难,就请学生举实例说明。通过回忆、交流,让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水平。

2.练习十八中的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口算练习,用于练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材呈现小学生抽数卡、说算式的画面,显示了用游戏形式进行口算练习的意图。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教学时,把数字卡片发给每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做抽卡游戏进行口算练习。这样,既可以做到全员参与,又易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在组织口算练习抽卡游戏时,还可以提出“比一比”的要求,看谁算对的题最多,看哪组算对的题最多。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口算,提高口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2题,笔算练习,用于练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教材用统计表给出陈寨村1995年、20xx年拥有家用电器的情况,请学生分别算出20xx年与1995年拥有三种家用电器台数比较的结果。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填一填”的任务,熟悉除法的笔算方法。在填写计算结果后,请学生读一读填写的结果,可以每个人小声读,也可以请两、三名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通过“读”加深学生对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第4题,口答题。用于巩固商不变的规律。教材呈现了3道口答题。第(1)、(2)两题,让学生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确定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第(3)题,让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确定商。教学时,可依据(1)、(2)两题适当补充同类题,给学生增加练习机会。

第5题,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用于练习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教材用购物情境图提供了几种体育用品的单价,用文字显示了刘老师带的钱数,以及两个实际问题。在问题下面提出:“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显示了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图。教学时,先请学生解决教材上给出的问题。检查、交流后,请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一开始只呈现给学生购物画面和“刘老师带了280元钱”的信息。让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再解决所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认真观察事物、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篇5

一、情景引入

1、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

2、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内容。

2、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3、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

4、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

5、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6、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 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巩固应用

1、说说小数点搬家会怎样?

2、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全课总结

1、 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2、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篇6

一、童话激趣,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的中间(25.6),再跳到2和5的中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

师:(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数点为什么要搬家?它怎么搬家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观看动画:

1.(动画)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它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师: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填书本上40页的试一试 )。

试一试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 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实践应用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综合应用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85 2850 0.0285 0.00285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扩大__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 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___移动___ 位。

3、小山羊要去进货,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河,你能帮它过河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

六、教学反思

1、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由拓展的平台。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乐意继续探索下去。

3、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如: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搭建了学生联想的舞台,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提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

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

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 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 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 、宽、高分别为 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篇8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课时

第一环节 平行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汇总。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6、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讨论第3幅图,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

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

7、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是平行的关系。)

8、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

第二环节 垂直

1、师黑板上把毛线拉,表示直一条直线,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并与第一条相交。想一想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如第4幅图)

2、如果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1变成直角,那么这其余三个角会变成什么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

4、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垂直的位置关系吗?

(三)巩固发散

1、教材P57 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在同一平面内)

平行:a∥b 垂直:a⊥b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8篇)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篇1】

1、 从生活中找数学: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在教授可能性大小这一课,教师始终从生活出发,举生活中的例子,将数学知识巧妙的引入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不陌生,并且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中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进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一些是我们过于习惯了,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了,它是那样的自然,以至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去把它挖掘出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

2、游戏——学生的至爱

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一提到游戏,他们总有说不完的乐趣,并且说得头头是道,由此可见,玩游戏是每一个小学生的至爱。片段二中就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来进行,既满足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摸奖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参与过,并且感触颇深。通过此游戏使学生从玩中找到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玩得开心,同时学得自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教得轻松,又让学生通过游戏喜欢上了数学。

3、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学习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在新知的教学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篇2】

一、学情分析

本期我班有 39 名同学,大部分同学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同学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还有个别同学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内容简介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和加意义减法、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小数乘法、观察物体、认识方程、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同学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同学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同学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通过实践活动,是同学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同时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

三、教学目的

(1)认识小数意义,会比较小数大小,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

(2)认识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边的关系。

(3)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方法,会计算小数乘法,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方程,会解方程,能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学会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2)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4)解方程及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同学的潜能,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2、增强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同学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结合“一帮一”结对子,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同学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5、进一步培养同学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4页至75页。

教材分析:

这个教材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有趣的算式、乘法的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学习过程后,教材再次以探索与发现为主题,其宗旨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及对应的商的关系,从而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学习过程,感受探索与发现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掌握探索与发现的方法;并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计算中和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课件演示故事内容)请看大屏幕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大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不行,太少了!太少了!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小猴子喊道:还少,还少。还少呀?那就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吧。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猴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80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0只小猴子,这下你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我看大家也笑了)

师:为什么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让更多的小猴都吃到了桃子。师:你心地真好!真善良!)

生1:因为猴子吃到了更多的桃子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2:因为无论怎样分,每个猴子吃到的个数都一样,都是4个。

师:是这样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8020=4800200=480002000=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每只猴子每次分到的桃子都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规律,概括性质。

(一)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2)观察讨论

A、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后,代表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数,商不变。)

B、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个别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数,商不变。)

C、再看第二个例子,是不是也这样呢?

D、你能举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中写出一个例子(师巡视,收上展示)

被除数除数商

E、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0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生可同桌讨论,再汇报,举例说明)

师:真棒,能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说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尝试归纳发现的规律,师板书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二)教师小结,揭示课题: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板书课题)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填数。

205=4

(206)(5□)=4

(20□)(55)=4

(20□)(58)=4

2、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⑴(485)(125)=4()

⑵(483)(124)=4()

⑶(486)(126)=4()

⑷(484)(124)=4()

3、抢答。

⑴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⑵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⑶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观察与思考

下面是淘气计算40025的过程,仔细观察计算的每一步,你受到什么启发?

40025=(4004)(254)=1600100=16

请你说说这样做的好处:看到25想到4,把除数变成100,除以100就是把被除数去掉两个0,这样便于简便计算。

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1502580025

20001259000125

四、课堂总结。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的感受或收获。(思考半分钟后作答)

五、作业布置。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363=804=72090=36030=80040=720xx00=3600300=8000400=

2、填空(在□中填数,在○中填运算符号)

20xx0=5

(20xx)(40□)=5(20xx)(40□)=5

(20xx)(40○□)=5(20xx)(40○□)=5

(200□)(40○□)=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篇4】

根据学生基本情况以及数学教材要求,提炼出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详细教学计划如下:

一、本册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

二、本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与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较大的数,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探索并发现简单的规律。

①能正确口算几十或几十几百除以几十(商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②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和调商的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③能正确判断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估计商的最高位上可能是几。

④初步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式题,能清晰地表达混合运算的步骤。

⑤初步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⑥能认、读、写亿以内的数和整亿的数,感受这些大数目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作单位表示较大的数。认识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运用认识的数进行简单的交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⑦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并初步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⑧认识计算器,能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有趣的数学规律。

⑨能应用学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数量关系。

(2)经历研究有关物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有关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①认识射线和直线,能区分射线、直线和线段。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②进一步认识角,认识角的符号。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和画指定度数的角。知道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会用三角尺画30o、45o、60o和90o的角。

③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知道平角和周角,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④知道相交和平行是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感受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位置关系。能辨认图形中的平行线和垂线,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并能进行度量。

⑤学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五个或六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辨认相应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学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能辨认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体会观察者与相应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

①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初步技能,能对统计的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②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图上一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或说明,能根据要求完成条形统计图。

③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能辨别简单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能修改不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按要求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理解大数目的意义、利用大数目进行表达和交流、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估算和估计实际问题的结果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数感。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运算顺序、运算律,以及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活动过程,发展初步的符号感。

(3)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进行几何体与平面视图的相互转换,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周角并研究它们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简单的数据统计和体验可能性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并能对简单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作出合理的说明或解释。

(5)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教学结论、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地开展观 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等数学活动,有条理地思考、比较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⑴能在教科书提供的现实情景中看到数学内容,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或规律解决这些问题。

⑵能通过两步计算或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先计算后回答问题的习惯。

⑶能找到生活中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以及应用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例子;能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⑷知道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获得有用的数据信息,能读懂媒体呈现的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其中的数据与他人简单交流自己的想法。

⑸能设计具有公平性的简单游戏规则,能通过修改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

⑹能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的学习活动,初步具有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以及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能力,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

⑺在老师的组织下反思自己的学习,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作用。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好奇心。

(2)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具有质疑问难的意识,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3)能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4)从教科书“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中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和常识性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实,拓宽知识视野,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初步体会数学是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进一步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篇5】

一、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

每一节课都是经过认真构思和计划的。作为一名育人工作者,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所以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适当的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有些书本没有提及到但是又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某些以前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稳固就适当及时进行补充复习,让学生重新回忆已学知识同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拓展学习。考虑教法,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把已掌握的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为了更形象的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比赛的形式来上课。

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出结论,在教学里让学生思考发现规律和引出结论。为了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我常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他们喜欢比赛,我就抓住这个特点,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一起比赛,上新课时比赛看看哪个组最快发现规律和结论,练习课就比赛看看哪组的同学最快全部做完而且是又快又准确。平时上课都尽量能穿插和该节学习内容有关的小活动。比如该班学生的反应比较慢,口算能力比较差,为此本人专门制作了大量的口算卡片,每天上课之前都抽几分钟抢答。而这些小活动也使学生热情高涨,不知不觉的喜欢上数学了。

二、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如我们讲授画角时,让他们亲自动手,同桌结合掌握画角的过程,注意事项;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按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力求知识传授的完美。

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会进行自我检讨,力求不断的提高自我教学质量。比如上几何知识的课我总要准备很多资料,制作相关的图片,以让学生能形象的理解几何概念,但是还是发现我们班的学生对几何的知识非常的不敏感,本人也经常给他们补习几何知识,可是还是发现有部分学生连低年级学过的“直角等于多少度”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也想,这方面除了学生本身的问题之外,我觉得我也该找更好的方法去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使学生获得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

二、学情分析:

1、认知情况

经过三年级多来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除法和两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角的认识,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列综合算式和用表格整理信息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等),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少数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后进生与年段班级相比偏多,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要通过课外辅导才能使这部分学生得以进步。

2、情感、态度

多数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三、教材分析(涵盖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习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活新教材,深入开发例题资源,充分挖掘问题资源,合理利用习题资源。

2、紧密结合现实环境,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认真组织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3、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愿意并学会合作。

4、优化教学策略,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5、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6、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尊重学生,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9、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0、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11、 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学生切实周围,也可以采取适当分散、多举事例等办法。

12、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法则,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

13、要揭示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从前面所学的知识中掌握新的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六、全册课时安排与教学进度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的规定,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共计60课时):

(一)、四则运算(6课时)

(二)、位置与方向(4课时)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0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3.简便计算……4课时左右

营养午餐 ……1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与性质(14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 …… 3课时左右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4课时左右

5.整理和复习 ……1课时

期中复习、测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篇7】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6人。其中,优等生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平时学习比较认真、努力、主动,他们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学习新知识较快,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这些学生平时作业认真,每次完成的质量也很好,测验成绩稳定,并且成绩也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后进生,他们对学习数学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学习不主动,数学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都不强,加之对学习马虎的态度,平时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贪玩,老师留的作业不认真完成,这些学生在各种测验中成绩不尽人意,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因数与倍数;认识正负数;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对称、平移和旋转;统计。

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本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假分数及带分数,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分解质因数。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5、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6、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或者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经历观察、操作、类比、验证、归纳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感受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教学重点:简易方程,分数的意义,多边形的面积,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简易方程,分数加减法,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难点教学内容.

五、主要教改措施及思路: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品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练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品教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通过计算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及题后验算的良好习惯。

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通过“5+35”模式启迪学生的思维,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和优等生的培养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6、认真备课,精细分层设计练习及作业,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7、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8、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9、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六、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一、珍稀动物――简易方程9课时

二、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11课时

三、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5课时

四、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3课时

五、校园科技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8课时

六、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5课时

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10课时

八、获“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统计4课时

九、下跳棋――可能性2课时

数学与生活3课时

综合应用2课时

回顾整理――总复习 5课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篇8】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42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2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教具准备:

活动角、量角器、三角尺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人: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小黑板出示)

(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

提问:哪个角大?怎样比较出来的?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有多大吗?

3、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量角器。

(1)出示并介绍这是我们通常用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封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教师讲解。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就记作1‘。(板书:度:)

②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标上一个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我们要把角的顶点跟量角器的中心对齐。

③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在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而在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它们都是从0°-180°。

教师指出: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按方向从0°-180°。

④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0刻度线,再找出20°、90 °、135°、180°的刻度线。

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右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从左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

(1)看教科书第80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因为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点叫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边。在量角时:

①两重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一看数: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提问: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例如书上这个角的一条边既对着50°,同时也对着130°,这时我们应该看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3)指出,在量角时,如右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内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数;如果左边的0度刻度线与角的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外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度数。

(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都应注意点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5、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集锦


88教案网专题“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1

平角和周角是两种特殊的角,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利用旋转这一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首先借助学具活动角, 让学生先固定角的一边,旋转角的另一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中的各种角,让学生在玩学具中建立角的`概念。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联系。

具体设计如下:

1、同学们,你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的要求,用你手中的教具,你能摆出几种角,它们有什么关系。

2、如果我们把这条边继续旋转,就得到这样一个新角,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它是平角,老师画出来)

3、看着这个新朋友平角,你有什么感觉?说一说平角和一条直线有什么区别?

4、想一想:一个平角中包含几个直角?你是怎样知道的?

5、平角和钝角相比,哪个角更大,为什么?

6、如果我们把平角的一边再旋转,旋转到与另一边重合,我们就得到了周角。(标示周角)周角和其他角相比,有什么不同?(周角转一圈,像一条射线。)周角与射线有什么不同?

7、你们想想,周角和平角相比,哪个更大一些,为什么?

8、你能说出一个平角或周角的例子吗?(打开的扇面、打开的书;表盘上时、分、秒针的轨迹等)动手摆一个平角、周角,和你的同桌互相展示一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2

7月3号,我给市级骨干上了一节数学课。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教材(北师大版)第七单第一节课的内容《温度》。下面,我就这节课,我想说一说自已的感想。这节课我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温度。

让学生感受到温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上,我创设了“两瓶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冷和热——感知温度,从而导入本题。

二、了解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找温度。

这个环节,我也是从生活中的温度出发,以“冰箱窗口上的温度数据”引入,让学生会读温度,知道零上、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写法。进而介绍温度计、0度的教学。在这环节上,我第一次上课时,并不是这样设计的。经过教研员们的指导,让我体会到,温度来自于生活,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去寻找温度。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温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处处存在。

三、比较温度,感受学习负数的必要性

这个环节,是最让我头疼的。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不是特别的好。由于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还不要过高。必竞还差半年多呢?所以,我就先出示两组温度,一组零上,一组零下,通过标温度,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比较零下和零下的温度。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们都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学会了怎样比较温度。能够掌握了比较温度的一些规律。其实,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还给了我一些建议。出示:两个零上的温度,两个零下的温度,0度,大胆放开,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发现温度之间存在的规律。但是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一点。所以,没有大胆的去尝试。最后我选择了放弃。有机会真想尝试一下。

四、观察地图,总结南北、东西的温度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上,让学生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了解我国的天气情况,渗透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3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习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设计学校买书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套故事书45元,一套科技书35元,各买3套书。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5+35)×3=80×3=240(元)、45×3+35×3=135+105=24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可通过练习发现孩子们掌握得并不如意,在下节课我将继续加强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二年级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角的知识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介入一种新的数学学习工具“量角器”,所以要求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给定的一个角的度数的大小,要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学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来。本单元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还渗透了两个新的`知识点:平角(180°)和周角(360°),借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密切联系生活当中的实物及图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

本单元要求学生应用自己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学会拼出特殊的角度数来,比如:90°、135°、120°、180°等。

学情分析:

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角的分类,都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折叠、演示较好的完成本单元所学内容。还有少数学困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学习工具也能基本完成这单元的学习任务,具体表现在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所画出的角的边不直,度量角的方法不准确,造成量出角的度数有较大误差,画角的时候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和一条边不能完全重合,画出角的大小有误差。还有个别学生对量角器上的两排数字理解混淆,一排数字是的角度是有0刻度起到180°,一排数字是由180°起到0刻度线。需要教师指导强调射线在端点的哪一边,或者说角的开口在角的顶点的哪一边而定。

组织教法:

本单元内容是借助学具“量角器”和三角板等直观的学习工具,将数学中的角度引入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物上的角的特点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强。

指导与实践给本单元学生学习内容带来了方便。教师在课堂上编出一些学生容易记忆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比如“量角画角都一样,中心顶点要重合,边线射线是一条,角的开口方向不一定,角的度数是唯一,平角原本一条线,不过顶点在中心,周角一圈很特殊,角的两边一条又重合”。通过这些使学生易于理解的口诀引导学生对五类角的种类加强记忆,从而掌握。

不足及改进:

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动手操作的较多,个别学生浮躁,在度量角度数和画角时,由于粗心,使较容易的画图常常出现错误,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这些学习较粗心的学生,逐步转化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具较为单一,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这些课堂演示的内容较少,给学生的直观接受知识的能力变弱,内化知识的能力变弱。需要教师多制作教具,制作出较为优质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直观性较强的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5

大数的认识,其实就是对数值万以上数的认识,小学阶段,最大数也即千亿位数。在新授此课之前,本课有这样的学情分析:

首先,数的认识对于四年级学生有相当的基础。如千以内的数的读写,千以内数的加减乘除,千以内数的数位、进率等概念的认识。基于此,本节课所谓的大数的认识,无非就是对数的认识的拓展,许多的概念可以由前迁移。

其次,学生对于数的认识,有了许多的经验,从数的运算,到数的概念,因而,对于大数的认识,学生终究有基础。只不过,数位增多了,数级延伸了。此之故,必要的旧知复习,不仅练习量的必要,而且更是新知探究的依据,可为学生的新知探究准备了梯度的设定。

因此学情分析,故得此课之轻松教学。然而,轻松教学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新知的容易掌握,教学之中,许多的问题,仍然值得教师去反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之考虑,到教学方法之创新,再到教学细节之把握,都值得我去作自我反思,以鉴后用。

首先,从教材内容安排进行分析。大数的认识,毕竟源于生活,无所生活价值,何求大数认识?教材首先是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呈现,学生感官到,数据很大。整万、整千的数据,表明凑整之必要,也为之后的四舍五入凑整法准备了生活依据。此时,教学之放手,学生可能会读,则让优等生尝试。然大部分学生对大数几无接触,更别说认识了。所以,有教学跟进的需要。而后,以全国人口、上海人口数据作例题,进行新课的探究。也许,依据之前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经验,优等生能读出这些数,然大部分学生不能读。于是,有读数工具方法的跟进,教材安排了数位顺序表和数位、进率的概念认识,以及我国传统的“四位分级”读数法。依据数位顺序表,能够表达出各数位的单位意义,然而读数却依然有困难。这就跟进了读书的一般方法“从高位读起”,从最高级读起。之后,对于读数的难点——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级首有零的读数,教材也给予了“试一试”的示范关注。在数位认清,读书熟练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写数。这里,后世经验也许与先验探究正好相反。人类之初,也许先能表示,结绳记事等,然而哑口无言,心知肚明,也就不存在读数问题了。然而,如今我们先得学会读书,然后才写数。

依据数位顺序表,写数也就成为可能了。教材安排了依据数位顺序来写数,而后才是脱离数位顺序表的写数练习。在读数、写数、数位熟练之后,方能比较大数的大小。所以,教材安排了许多的练习。不过,我觉得教材在重难点上的示范例子太少,要求老师的领悟参透教材的细度太高,稍不注意可能连老师都会失误。这完全没有必要,要知道教材其实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榜样,这就要求在重难点方面的示例,需要典型。像本课的“万级全部为零”就示范缺失。

其次,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先是旧知的复习,即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概念等,这为大数的认识准备了基础迁移。无疑,学生新知学习有经验基础。接着,学生感悟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感觉数据大,不会读。这就引出了大数的读。读之前,得先认识数位意义,进率关系,这样为读数提供了理解方面的助益。比如,知道大数里有多少个万,知道大数里的数位意义,就向读数提出了要求——读数从最高为读起,读大数时要注意数级单位等等。

教授读大数时,“四位分级法”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方法。四位分级,也符合之前的千以内数的认识学情。结合数位顺序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级表示什么意思,每一个数级里有几个数位,数位指什么,计算单位又是什么意思。这里,我让学生充分理解,不能着急,因为工具方法的掌握是知识技能习得的助手。充分理解了数位顺序表,也就不仅能读大数,还能清楚概念。

在读大数时,我非常强调“四位分级”的学生主动过程,再加上之前学过的“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读书经验迁移。初学时的示范,学生练习时的时刻提醒,可谓苦口婆心。所以,班上学生对大叔的读,基本不存在问题。至于万级

没有单位、级首有零的读书难点,当然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然而,这样的引导也得建立在学生的数理理解之上,否则效果只是看上去的暂时美。正因为这样的难点教学细究,学生对于大数的读,也就不存在理解方面的死结。

大数能熟练读了,在学生经历了读数所返现出的“读作”文字表述过程,之后的写数也就活水源头了。当然了,初学写数,仍然不离开数位顺序表,毕竟数位的文字表达,需要反映在数位顺序表中,方可容易理解。于是,我也是先让学生依据数位顺序表来写数。只是,学生自己也能感觉到,若是总依数位顺序表来写数,岂不麻烦不断?于是,我自认为的写数创新法就顺其自然地介绍给学生了。我要求学生在理解“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先写最高级写起”的基础上,对于我介绍的方法进行理解建构。我的方法是,“找数级单位法”,与之前读数的“四位分级法”相呼应。

找数级单位法,要求学生能找到文字读数中的“亿、万”字样,然后再其底下作以标记。这样可以提醒自己,此数最高级在哪一级,一共有几级。有了认知,然后才能从最高级写起,从最高位写起。否则,写数方法完全停留在口诀表面之上而已,学生对于从最高位是无从把握的。当然,学习还是离不开好习惯。于是,写数之时,让要求学生,写完高级位,就想它的低级位,写完上数级,就想下数级。同时,写完一级,就自觉画上数级分级虚线。然后,再读一读自己的写数,看能否与原来的文字读数相同。而这所有的过程,我都在黑板上示范了,取得了学生们的认同理解。因为,写数时已然分好记级了,所以读书也就简洁了。这样的要求示范下来,经过学生的几次训练,也就变得自觉了。效果看来,学生对于写数也高效了。即便有些学困生的不自觉,反复地提醒,他们还是能够做到自查的,这于他们而言,当然也就是进步了,于我而言,相比总是无所方法地死规定,也要省力不少。

当然,大数的认识,其实读写也有难点,这就是数位上的数字干扰,或者中间、末尾、级首有零的大数读写,乃至数位概念的认知,这些需要反复地训练,典型错题、易混淆题得不断反馈。练得次数多了,学生也就引起注意了,这对于学困生而言,尤其重要。

为激励他们的创造个性,也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更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在大数的读、大数的写新课之后,布置了学生的“出题自做”课后练习。不要求同一难度,不作同一题目的训练,只要他们依据基本的“大数读写”规则,自己编写“写大数,然后写出读法”、“写出读法,再写出大数”这样的练习题,岂不是分层作业?虽然,学困生也许基础大数的读写(容易简单题目),优等生难点方面的挑战,但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进步,我也会因此而给每个学生以鼓励。当然了,这样的“出题自做”,对我而言,也是提出了挑战——设计时的用心,评价时的同心,披阅时的细心。毕竟,没有统一的答案可供参阅。

大数的认识,学困生依然认识不清,不能说以上的教学就很成功。但我尽量做到教学方法的人性,迎合他们的心理认知,这样以求教学的共进共生,岂非教学相长之必然意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6

我出示教材第19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再如,人们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例如,巴比伦数字就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符号来表示1,两个这样的符号表示2,三个这样的符号并排表示3……九个这样的符号表示9,10就将这个符号横放来表示(板书出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用一竖表示1,两竖表示2……五竖表示5,6就用一横加一竖来表示,依此类推7就用一横加两竖来表示……9就用一横加四竖来表示(在巴比伦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中国数字).除此之外,还有罗马数字、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这些数字).

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人阿拉伯,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人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做“阿拉伯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各个地区数字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以后就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对应着上面,板书:1、2……9).后来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如果每一个数都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很不方便,也没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有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7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和学生谈话:关于学校的特色教育是什么,学生很高兴,因为他们对这个非常了解,然后出示一些美丽的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读一读图片上的信息,读到最后一张图片上的信息,很多学生不敢读,因为数很大是(700000),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评价,从而进入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认识整万数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培养学生数学感和发现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索整万数的读写方法,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发现整万数的特征。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这一环节中,我收集了大量的来自生活中有关整万数的信息:南京和北京的建筑物的面积,有关自然界中的信息和关于航天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学生通过看图片,阅读信息,不仅会读了大数而且从中还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美,数学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信息和惊喜。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合作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8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比如在例3的教中,计算140÷26,学生多数采用了把26看作30的试商办法,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把26看作25来试商,学生在计算中也发现这样可以减少试商的次数,使计算速度加快,但是这种算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也较高,所以教学中不应强加给学生,而应顺其自然,随着学生计算熟练程度的增加,学生会在自我感悟中掌握不同的试商方法。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后,学生试商时困难较大,在教给学生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点试商的小窍门。比如当除数的末尾数是1或9时,用四舍五入法一次试商即可成功。而当除数的末尾数是2、3、6、7、8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当除数末尾数是4或5时,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在这种情况下,四舍五入法就显得不适应了,因为所取的近似数与原除数误差较大。尽管教学时已给学生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针对这种情况,练习课中,在学生应用“四舍五入”法和口算方法试商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灵活试商的方法,如:4512÷47 136÷26首先让学生确定商是几位数,初商在哪位,然后让学生讨论: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试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①同头试商法:如4512÷47这道题,因为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可以直接商9,比较简便。②折半商五法:如136÷26这道题,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的一般,所以直接商5,比较简便。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试商的速度。

总之,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教学中,“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头试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视其情况挑选应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4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加深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认识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度数的角。

2、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度数的角。

教具准备:

直尺、量角器、钟面、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说一说量角的方法有哪几步?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2、任意画一个角。

3、我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角也可以按照大小分类;到底可以分成哪几类?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画角,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角的分类。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活动角。

2、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了角可分为:直角、锐角和钝角。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活动角做出我们认识的这些角。(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角的样画在本上。

4、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角的大小范围。

(1)提问:大家觉得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锐角?

(板书:锐角:小于90度)

(2)提问: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钝角呢?(板书:直角:90度)

5、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变成一条直线。

(板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并写上角的符号。

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像这样的角,它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板书:平角)

启发思考:一个平角是多少度?

学生量出平角的度数。(板书:180度)

提问:想一想:一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呢?为什么?

让学生看一个平角,变换方向和位置。

6、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重合。

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小结:周角的定义,周角是360°。(板书:周角:360度)

提问:周角和平角、直角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7、我们刚刚认识了哪几类角?这些类别是根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吗?

(锐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8、练习。

“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角的画法。

1、我们已经知道角的分类,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尝试着去画一个50°的角。

(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

说明:像这样画指定度数的角,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

(3)教师小结画角方法,并演示:

①画一条射线。

②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对准50°的刻度线点一点。

③从射线的端点起,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注意:画角时要弄清,看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

2、“练一练”第2题。

(1)请同学们试着用量角器画出书上的角。

(2)请一名学生演示画角的过程。

(3)画好后同桌交换,用量角器量一量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四第1、2、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角教案(西师版)


第四单元:角
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0~63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线段、直线和射线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并在生活中举出线段、射线、直线的实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准备学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图形?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学生:我看到图中有很多线,如电线、钓鱼线;还有很多角,如量衣架上的角、房屋顶上的角、大雁排成的队形是角、小山的形状也是角……
教师:(教师介绍同时,课件同步闪烁图中相应图形)图中的确有很多数学图形,比如:①砖块、门、木板……的形状是长方形;②桌面……的形状是正方形;③篱笆……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④窗户、木桩横截面……是圆形;⑤还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线。(板书:线。)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研究线段
(1)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抽象出线段的过程),我们把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画下来就得到一条线段。请仔细观察这条线段,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汇报:我发现线段是直直的,它的两边有两个点。(课件显示:线段:直直的,两个点)
教师:这两个点叫什么知道吗?
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点叫做端点(课件显示:线段从一点起到另一点止。),即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2)指端点,测长度
教师:(拿起数学书,同时课件出示数学书封面)实际上数学书封面的四条边都是线段。同桌指一指这四条线段的端点分别在哪儿?再摸一摸这四条线段有什么感觉?最后量一量这四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并记录相关数据。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展示:①指一指端点(边指边说);②摸一摸,说感觉(感觉线段是直直的);③量一量,说长度(教师用课件闪烁相应的边,学生说出长度)。
教师补充强调:看来啊,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它的长度可以测量,这是线段的又一个特点。(课件显示:长度有限,可以测量。)
(3)举例子,估长度
教师: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这样的线段?(课件显示)
学生自由举例,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教师和全班同学判断。重点看学生所举实例是否是直直的,有没有两个端点,能否估计出大约的长度。
(4)画一画,作比较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项活动。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先在练习本上画两个点,再在两个点之间画线。看你能画出什么样的线?(课件显示画线要求)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我在两个点之间画了曲线、弧线、折线、线段……
教师:(课件同步显示)对了两点之间可以画出很多线,比如说曲线、弧线、折线、线段……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些线,你觉得什么线最短?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线段最短。
教师:(课件显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请同学们量一量你画的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多少?
学生测量以后汇报,再次感受线段的长度可以度量。
(5)按要求,画线段
教师:请在练习本上再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完成后指名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研究射线
(1)观察思考
课件显示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线段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我发现线段向一端延长了。
教师:如果一直这样延长下去,会得到一条怎样的线?(课件显示再次延长线段)
学生:会得到一条直直的,很长很长的线。
教师:有多长呢?能量出它的长度吗?这条线有端点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不知道有多长,不能量出它的长度,它有一个端点。
(2)揭示概念
教师:其实啊,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射线(课件显示:射线。)。想一想射线有什么特点?
学生:射线是直直的,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往没有端点的一端无限延长,长度不可以测量。(课件依次显示射线的三个特点。)
(3)举出实例
教师: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射线吗?
引导学生回答:手电筒、探照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射线。
3.研究直线
(1)观察思考,小组交流
教师:刚才我们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了一条射线。如果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一条怎样的线呢?它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小组讨论。
课件演示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学生观察并小组交流。
学生:会得到一条直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的线,它的长度不可以测量。(课件依次显示直线的三个特点)
(2)揭示概念,举出实例
教师:对了,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课件显示:直线。)。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线是直线?
引导学生说出:地平线、海平面线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
(3)按照要求,画出直线
教师:现在我们来画直线。请在练习本上先画一个点,再过这个点画直线,看你能画多少条直线?(课件显示画线要求)
学生画好后汇报:能画无数条直线。(课件演示能画无数条直线)
教师: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课件显示),过两点呢?试试看。(课件显示画线要求)
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画两个点,再过这两条点画直线,画好汇报:只能画一条。(课件演示只能画一条直线)
教师:看来啊,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课件显示)。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教师:线段、射线、直线都是线,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大家用列表法比较一下,并小组交流。(课件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以下表格提示分组比较交流,汇报后完成如下(课件随学生汇报显示相应内容):
名称相同点不同点
端点长度
线段直直的两个端点长度有限,可以测量。
射线一个端点长度无限,不可以测量。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不可以测量。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数学书63页练习十二1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教师:弄清楚了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下面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
汇报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2.数学书63页练习十二2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判断后说明理由。
3.数学书63页练习十二3题(2)小题。(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画了线段,画了直线,就是没有画射线。现在我们来画一画射线。
学生按要求画射线。画完后指名上台展示。
教师用课件展示两种画法:①往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问学生组成了一条什么线?(直线)②往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问学生组成了什么图形?(角)
四、拓展延伸
1.完成思考题。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老师这儿有一组线段,谁能数得清有多少条?
学生尝试数线段,数完后指名汇报:多少条?怎样数的?学生相互补充得出正确答案:10条。
2.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①角的概念及组成;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重点】
①量角时读数的方法;②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组学生准备两根硬纸条,一颗钉子或图钉;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准备学习
教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初步认识了角。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数学书64页图1的角),这些图形都是角。角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画一画角。
教师口述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先画一个点,再以这个点为端点画出两条射线,画好后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
学生画好后,展示优秀作品,并范画一个角在黑板上。
二、引导探究、主动学习
1.再次认识角
(1)角的形成
教师:请仔细观察你所画的角,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引导学生说出:由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
教师:谁来指一指。
学生上台指认角的各个部分,指认后教师在相应位置板书角各部分名称。
教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角?
引导学生说: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角的边。(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角的概念)
(2)角的判断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一起来看看哪些是角?
课件出示数学书69页1题,学生独立判断后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特别强调,图形5也是一个角,它是一个周角,它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课件显示)。)
(3)角的举例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角,谁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角?
学生自由举例,教师和其余同学判断。
(4)角的符号
教师:生活中的角还真不少!为了书写的简便,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如黑板上的这个角我们可以记作∠1,读作“角一”。请你在你所画的角上标一标、读一读。
学生标注并读。
(5)角的大小
教师:同桌比较一下你们所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比较后发现:不一样。
教师:看来啊,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度量(同时出示量角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2.认识量角器
(1)小组学习
教师: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量角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并按屏幕的提示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学生按要求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
②我们知道整个圆表示360°,那么量角器最大能表示多少度?为什么?
③在量角器上是怎样表示1°的?
④在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线,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0°、30°、60°、90°、180°的刻度线吗?
⑤有的量角器上有内外两圈刻度线,你知道这有什么作用吗?
⑥量角器上除了刻度线以外还有一个中心点,也就是量角器所在圆的圆心,你能找到这个中心点吗?
(2)汇报交流
学生完成后,指名结合课件逐一汇报,其余小组补充,通过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
①量角器是半圆形。
②量角器最大能表示180°,因为整圆是360°,半圆是整圆的一半,所以用360°÷2=180°。
③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
④略(有两种找法:左起和右起)。
⑤表示量角的时候既可以从左边量起,也可以从右边量起。
⑥略。
3.用量角器量角
(1)尝试量角
教师:认识了量角器就可以用量角器来量角了。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量角器量一量数学书65页例1的角,看一看你能想出几种量法?量好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量角,并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
完成后,指名不同的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最后课件显示怎样量角(两种方法),可让学生边说教师边操作。
(3)总结方法
教师:看来啊,量角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请同学们分组议一议,用量角器量角要注意什么?(课件显示议一议的要求)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要注意两重合,再读数。也就是先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再读出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学生汇报,课件显示量角时的注意事项)
4.尝试量角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说出每个角的度数。(课件分步出示数学书70页3题)
学生完成汇报,汇报时补充提问:读数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读数时要注意把哪边看作0刻度线,就从哪边读起。
(2)用量角器量下面角的度数。(课件出示数学书70页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不台展示汇报,说一说自己的操作步骤。
教师:看看老师是怎样量的?(课件展示量以上角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加深理解
1.数学书65页课堂活动1题。(课件出示)
(1)做活动角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量角了,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角,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条和图钉。仿照数学书65页课堂活动1题的方法做一个活动的角,看看做好的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尝试做角,做好让部分同学上台汇报展示,说说这个活动的角的特点,使学生明确:拉动角的两条边,就可以把这个角变大变小。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拉一拉屏幕上的角,边看边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课件显示拉动角的两条边,使角变大、变小。)
引导学生说出: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师:与两条边的长短有关吗?边越长角越大吗?
学生大胆猜测,教师不必急于公布答案。
教师: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将一个角的边延长,角的大小不变)
教师:看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生补充:无关)(课件显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数学书65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独立练习(提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量一量)后校对答案。(课件展示不同的测量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关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想提醒大家些什么?

平角、周角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6、67页,第70~71页练习十三第5~8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周角的形成。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准备学习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量角,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和三角板,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几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把每个角的度数记录在练习本上。再想一想这些角都是些什么角?(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动手操作,并记录数字,同时判断各自是什么角。
学生完成后结合课件汇报测量结果及说出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平角
(1)拼钝角
教师:等于90°的角是直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那比直角大的是什么角呢?
学生:钝角。
教师:三角板上有没有钝角?
学生:没有。
教师:那你能用两个三角板想办法拼出一个钝角吗?试试看。(课件显示活动要求)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拼钝角,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汇报,让不同的学生说说不同的拼法。最后课件展示用三角板拼成钝角的四种方法。
(2)拼平角
教师:如果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在一起将会得到一个怎样的角呢?(课件显示拼角要求,并闪烁两个三角板的直角)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显示两上直角拼在一起,并闪烁拼在一起的角)
教师: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角?
学生:平角。(如若学生不知,则由教师告知)(课件显示:两个直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
(板书:平角)
(3)认识平角
教师:想一想平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平角是180°,因为它是由两个直角拼成的,就是90°×2=180°。(课件显示)
教师:真聪明。哪位同学上台来指一指,拼成的这个平角的顶点在哪里,它的两条边又在哪里?(课件显示要求)
学生上台指认拼成平角的顶点和边,教师及全班同学判断。(学生指认后课件展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画平角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拼成的这个平角的两条边,你有什么发现?(课件显示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它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课件显示)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办法把这个平角画下来吗?谁来说说方法。
生1:先画一条直线,再在中间打一个点作顶点。
生2:先画一个点作顶点,再往相反的方向引出两条射线。
教师:其实啊前两天认识射线的时候,我们就画过平角。我比较赞同第二个同学的画法。先画一个点作顶点,再……(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范画平角)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平角。
教师:1个平角等于180°,是指从哪里到哪里的夹角是180°呢?
指导学生标注好角两边之间的弧线。(注意说明有两种标注方法)
(5)归纳总结
教师:下面我们来量一量数学书66页下面三个角的度数。量完以后再比较一下左右两个角与中间的角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完成后小组交流。
指名学生结合课件汇报展示,并让学生说说三个有分别是什么角。
教师:你们能分别用一句来说一说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吗?
学生:等于90°的角是直角,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的角是钝角。(课件显示)
教师:大于90°的一定是钝角吗?怎样说更合理?
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不一定,平角也大于90°。所以大于90°小于180°的角是钝角,这样说才合理。(课件显示)
教师:那等于180°的角是?(学生补充:平角)(课件显示)
2.认识周角
(1)初识周角
教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在不同的时刻也会组成不同的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依次出示以下画面)1点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夹角是什么角?2点呢?3点呢?5点呢?6点呢?如果分针从12出发走一周,又回到12的位置所成的角是什么角呢?一起看一看。
引导学生说出(课件同步显示):1点是锐角,2点是锐角,3点是直角,5点是钝角,6点是平角,分针转一周是周角(如若学生不知,由教师告知)。(板书:周角)
(2)自学周角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67页,在67页的上半页找一找什么是周角,并读一读。
学生按要求自学。
教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周角?周角是多少度?1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又等于几个直角?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汇报。(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答案)
教师:(课件出示一周角)谁上来指一指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在哪儿?
学生上台指认(学生汇报后,课件用不同的颜色展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强调:周角并非只有一条边,而是两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课件显示)
教师:周角360°是指从哪里到哪里是360°呢?
学生上台指认。
(3)尝试练习
①想一想,填一填:
1周角=()平角=()直角。(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②给角排队:
教师:(课件同步显示)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角?你能给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排排队吗?
学生: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钝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课件分步显示答案)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1.课堂活动
(1)剪一剪,拼一拼。
课件出示:数学书67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分组完成后汇报,教师小结:三角形三个角度数的和是180°。(课件分步显示结语)
(2)课件出示:数学书67页课堂活动3题。
同桌活动后指名全班汇报展示。
2.再次练习
数学书70-71页5-8题。(课件依次出示题目及答案)
独立完成后,校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新的角?你有哪些收获?

画角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时怎样确定角的度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教师:上节课我们用量角器测量了三角板上角的度数,一起来回顾一下。
学生结合课件回顾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用三角板画角。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用三角板画角
(1)画30°、45°、60°和90°的角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课件显示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课件显示)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课件出示讨论要求)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和老师一样,先来看看老师怎样用三角板画30度的角。
课件演示用三角板画30度的角。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简要板书在黑板上:一找、二定、三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2)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2.用量角器画角。
(1)引入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40°的角、140°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那用什么工具可以画出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量角器来画。
(2)讨论
教师: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40°的角?(课件出示思考要求)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用量角器画角的四个步骤。)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课件闪烁第3步)
(3)示范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教师用课件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课件显示)
(4)练习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量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5°、140°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课堂活动第1~3题。(课件依次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如此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11、12题可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0-72页角的相关知识,完成教科书第72页第13-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有关角的初步知识,提高学生画角、量角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梳理角的初步知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几个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1.教师:同学们,请翻翻数学书第60-72页,看看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学生分小组汇报本单元的所学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同步整理板书:
二、夯实基础,巩固提高(课件依次出示下面各题及答案)
1.在下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请将图形番号填到相应的括号里。
直线有(),射线有(),线段有()。
2.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我画了一条长5cm的直线。()
(2)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
(3)下午3时整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是90°()
(4)角的大小与它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5)大于90°的角一定是钝角。()
3.把下面角的度数分别填在合适的圈里。
124°,10°,100°,178°,99°,64°,3°,29°

锐角钝角
4.请用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并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分别说一说它们是什么角。
135°75°120°180°
课件出示以上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三、拓展提高,促进发展(课件依次出示下面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3题。
教师:请同学们先在数学书上量出下面各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在表中。
学生自主动手测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教师: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2.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4题。
学生审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分针刚好走一个平角,那分针后来指着哪个数字?那小玲是什么时候完成作业的?
3.课件出示第72页第15题。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两条边张得越开角越大,两条边合得越拢角越小。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练习课)》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练习课)》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6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88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角的分类和画角,巩固对锐角、直角、钝角,以及平角和周角的认识。

2、进一步掌握画角的方法,能根据角的度数合理选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角。

教学重难点:

角的分类和画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再比较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角的分类和画角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照样子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打开后找到并表示出题中的三个角。

说说它们各是什么角,分别是多少度,完成书上填空。

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2、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自己分一分、填一填。

展示分类整理的结果,说说各类角的特征及其大小关系。

3、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读题。

指导:根据图中已知角和未知角的关系以及平角是180度来进行思考。

学生思考、填写。

反馈。说说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先看第一个钟面,想一想分针从12走到1旋转了多少度,并说说是怎样推算的。

出示其他三个钟面图,让学生进行判断。

5、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教师关注学生的画角过程,个别指导。

三、思考题

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四、动手做

学生操作、比较和交流,找出所有能用一副三角尺拼成的角。

五、学习“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地读一读。

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说说通过查找资料,还知道哪些有关的知识,以及是在什么地方获得这些资料的。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篇


您知道教案具体应该怎么编写吗?教师只要心中有梦,工作也就有了目标,针对教案,每位老师编写的方式各不一样。写教案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经过88教案网小编的精制“通用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必将让您受益终身,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1)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比如在例3的教中,计算140÷26,学生多数采用了把26看作30的试商办法,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把26看作25来试商,学生在计算中也发现这样可以减少试商的次数,使计算速度加快,但是这种算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也较高,所以教学中不应强加给学生,而应顺其自然,随着学生计算熟练程度的增加,学生会在自我感悟中掌握不同的试商方法。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后,学生试商时困难较大,在教给学生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点试商的小窍门。比如当除数的末尾数是1或9时,用四舍五入法一次试商即可成功。而当除数的末尾数是2、3、6、7、8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当除数末尾数是4或5时,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在这种情况下,四舍五入法就显得不适应了,因为所取的近似数与原除数误差较大。尽管教学时已给学生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针对这种情况,练习课中,在学生应用“四舍五入”法和口算方法试商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灵活试商的方法,如:4512÷47 136÷26首先让学生确定商是几位数,初商在哪位,然后让学生讨论: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试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①同头试商法:如4512÷47这道题,因为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可以直接商9,比较简便。②折半商五法:如136÷26这道题,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的一般,所以直接商5,比较简便。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试商的速度。

总之,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教学中,“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头试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视其情况挑选应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2)

1.以时效为课堂本色,立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曾一度迷失在热闹的情境教学中。轻易抛弃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花上大力气为学生组织新材料,当然必要的整合是需要的,但新材料就真的适合学生的学习?新颖材料就更有学习价值?本案例中我就以书本中的情境为学习材料,简单呈现,直接入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于节省时间以投入到有效学习中。

现代教育更重视“因人施教”关注“人的发展”,即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落实在课堂就是注重学生情感与能力层面的培养。这一点在本案例中体现在:

(1)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计算12*3的方法,允许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小棒法、画图法、口算法和竖式计算法;通过多样算法的展示构建丰富学习的平台为思维碰撞提供机会,即有说的机会。

(2)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创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即有说的氛围。

(3)让学生自主归纳算理、优化算法、总结计算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学生的集体智慧更符合学生自己的口味,较教师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即有用的方法。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其实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针对问题主动加以分析和思考,然后产生迁移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本章内容中知识点并不需要教师过多地指导,教师只要提供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适时小结,其他的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主要体现在:

(1)竖式计算时允许从高位算起和从低位算起并存,等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进位)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

(2)学习竖式计算法的目的。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数据简单,学生的解决策略是多样化的,而竖式计算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计算表达方式。为了学生的后续学习除了要指导学生书写竖式的规范,还要沟通它与其他算法的相通之处,尽显它的优越性,这也是案例中彰现的重要教学思想。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3)

二、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于有笔算加减法的铺垫,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这样的竖式,所以我设置学习的过程由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整堂课都由学生自己来介绍笔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师主要是把学生说的方法进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并为笔算的计算方法、算理所服务。

计算12×3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的学生用的是连加的方法:12+12+12=36(元),还有的是用笔算的方法。组织学生一一介绍前两种方法后,最后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同时在理解算理时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说出你有什么发现,最终得出第一种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同时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4)

1、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设计学生熟悉并喜欢的情景,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将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学生在闯关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找出它们的规律。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

“观察分析、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在每个环节里始终贯穿“观察——发现——讨论——再发现”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的过程中,不断说出自己的看法,不断的进行小组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突破了教材中的重、难点。并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以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课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中应更多的让学生讨论并交流算式和得数之间的联系,这样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以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2、语言应更加具有儿童化。教学的整个环节是设置在一个闯关游戏当中。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更加具有儿童化才能激起学生更多的兴趣。

3、在小组活动中没有放手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至于学生自己没有及时的总结、归纳出算式的规律。

4、时间把握不够好,前面用时太多,在第四关中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

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逐一进行改正,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5)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好,错题的类型很多。我仔细地分析了学生的错题,发现,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负迁移的干扰比较大。

1、商的位置写错,因为,试商的时候是将80除以20看成8除以2来看的,所以就将商写在十位上了。这是试商带来的负影响。

2、除的时候不该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出现在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上商的时候,除数的个位上本来不需要落下来,也就错误的落下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学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响。

3、基础问题也是运算错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同学不会退位减法,尤其是连续退位减法;乘法口诀也不熟练。

4、还有部分同学,计算竖式完全正确,但在横式后写结果的时候,抄写错误,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验算习惯,完全是任务观点。计算错误,验算却是正确的。

总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不好,原因很多,总觉得学生在低年级学得很不扎实。也许是训练不到位;也许是本来计算就枯燥,且有一定难度,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一些家长也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6)

《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新知识,在这一节中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还要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能够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的条数。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需要生活化,靠生活来理解数学。学校和课堂是教学的第一生活资源库,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线的认识,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如果不让学生利用生活去理解,那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中,教师敏锐地抓住排队这一生活情境,感触线段、射线、直线是笔直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示生活。

(二)充分让学生自主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线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时时能看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真实。有了排队的这一形象的感观情境,学生思维的匣子就打开了,一个个“我发现了”应运而生,我发现了问题,我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发现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的,当测量队伍的长度时,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令老师惊叹。就是那一个近乎平常的解决测量排列队伍的长度——线段的长度——只要拿尺测量两端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就可以测量出队伍的长度。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的一系列特征就形象化、具体化了。

(三)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在综合运用上我考虑了新教材忽视的内容是在同一直线上点上几点数一数这里面有多少条直线,多少条射线,多少条线段?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设计进去,因为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做这类题很容易做错,而且通过这一联系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新知,加深学生对三种线的认识。在看一看中学生很容易把线段看错。搞一个小游戏,从而把本课气氛推向一个精美的结局。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7)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1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1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的学生准备了一定数量的稿纸、有的学生准备米粒、或一定数量的1元硬币……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准备的东西自由结合成活动小组,各组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等,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

事实说明,学生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通过实验他们推算出了:1亿张纸有6000多米高;1亿本数学书的面积约315公顷;1亿粒大米约1吨重……,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些结果比较抽象,很难想象出来,我适时出示了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学生不禁唏嘘一片。一亿张纸摞起来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1亿本数学书有74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学生直观的感受了1亿的大小。整节课,我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去探究,切实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切实感受到了1亿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数。

通用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8)

7月3号,我给市级骨干上了一节数学课。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教材(北师大版)第七单第一节课的内容《温度》。下面,我就这节课,我想说一说自已的感想。这节课我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温度。

让学生感受到温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上,我创设了“两瓶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冷和热——感知温度,从而导入本题。

二、了解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找温度。

这个环节,我也是从生活中的温度出发,以“冰箱窗口上的温度数据”引入,让学生会读温度,知道零上、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写法。进而介绍温度计、0度的教学。在这环节上,我第一次上课时,并不是这样设计的。经过教研员们的指导,让我体会到,温度来自于生活,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去寻找温度。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温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处处存在。

三、比较温度,感受学习负数的必要性

这个环节,是最让我头疼的。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不是特别的好。由于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还不要过高。必竞还差半年多呢?所以,我就先出示两组温度,一组零上,一组零下,通过标温度,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比较零下和零下的温度。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们都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学会了怎样比较温度。能够掌握了比较温度的一些规律。其实,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还给了我一些建议。出示:两个零上的温度,两个零下的温度,0度,大胆放开,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发现温度之间存在的规律。但是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一点。所以,没有大胆的去尝试。最后我选择了放弃。有机会真想尝试一下。

四、观察地图,总结南北、东西的温度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上,让学生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了解我国的天气情况,渗透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教案1000字8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324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