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

(3)教师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继续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布贴人像》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布贴画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布贴人像的工艺技法知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布料人像的裁剪、粘贴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布贴画的工艺技法知识,并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布贴人像的制作。

作业要求:

有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粘贴一幅同学、老师或家长的像。

课业类别:

工艺设计制作课。

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图画纸、彩色布(要颜色不同、质地不同的布料)及人像图片、胶水。

教师教具准备:

范画、步骤图、彩色布、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踊跃回答问题。

2.检查学生带图画纸、布料、人像图片的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什么是布贴画?

小结:运用布料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进行组织、粘贴,以表现形象的方法。

三、总结上次作业

(出示6幅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业讲评)

优点:裁剪、粘贴技巧有提高,注意了巧用布料。

不足:画面的组织、疏密、遮挡处理不好。

四、讲授新课:

(出示范画。书16页上三幅学生作品教师课前制成大幅范画)

1.分析范画内容。(意图: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并引发美感,提高兴趣。)

设问(1)三幅范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小结:作品表现的是人像。有男、有女,有短发、梳辫子的,还有戴头巾和戴眼镜的。还表现了不同的相貌特征,有的人脸形是椭圆的,扁圆的。眼睛有大有小,鼻子有窄有宽,嘴也有大有小。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设问(2)三幅范画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表现的?

小结:是用布贴的方法表现人像的。

2.出示课题:布贴人像(板书)。

3.向学生讲清本课及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本课将在前面布贴《一篮水果》、《瓶花》作业的基础上学习用布贴制作人像的方法。本课时进行设计,并根据画面需要确定所需的布料。本课学习用布贴为同学、家长或老师制作一幅肖像。

4.分析范画的表现形式特点:

设问(1)选择布料应注意什么?

小结:比如对颜色的选择,根据表现的人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色彩及图案来确定布料的颜色,并且可以进行夸张。在选择布料质地时,根据人体各部位的特点进行质地选择。比如头发、眼睛适合选用较厚而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去表现头发、眼睛的厚重感。皮肤则应选择薄料去表现皮肤的细嫩、光滑。甚至巧用布料质地与颜色。(出示范图:书上下面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用了一块小白花的花布做衣服,给人感觉穿了一件蓝底印花的衣服,又用了一块花布做蝴蝶结,与红头发的颜色形成对比,花布与一种色的布又是一个对比,使要表现的各部位又清楚、又有变化地表现了出来。

5.分析作业步骤:

(1)构思:确定表现的对象(举起教师已准备好的人像图片)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通过认真观察人像图片,找出人物最明显的形象特征。

(2)画草图:用较大的作业纸8开或16开都可以。

按以下步骤草图:(示范)定头的位置,画头的基本形,画出脖子的位置,画领口及衣服上半部,刻画头发及五官的特点。她是一名活泼可爱、关心同学、帮助别人、尊敬老师、家长的优秀少先队员。

(3)根据表现的人物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颜色和样式确定选择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

五、课堂练习:

构思、画草图、选择和确定布料。

六、课堂小结:

选择设计人物形象特点突出的作业讲评。布置下次课准备的学习用具:草图、选择好的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剪刀、胶水。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草图、布料、剪刀、胶水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布贴画怎样来选择布料?

小结:要根据表现对象的各部分结构特点来决定。如人的皮肤适合用薄一点的布料,毛发则需要厚而有毛茸茸感觉的布料。

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1.分析布贴人物画的结构层次。

用布粘贴人像时,一般是头发、五官粘在脸的上层,脖子在脸的下层,衣服领口压在脖子上层,红领巾在衣服上层,领子下层。

2.向学生讲清本课的任务。

3.分析作业步骤并示范

(1)按粘贴的顺序进行裁剪。

A.用已选定的适合表现人物肤色的薄布料,按草图的位置、大小、脸的基本形状剪下来,放在一边。【M.J458.cOM 励志的句子】

B.用已选定的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按照头发的样式剪下来。用适合表现衣服的布料,剪出上衣的上半部分形状。放在一边。

C.用已选定的花布剪出蝴蝶结,用较厚,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剪出眼睛,选出比肤色略深的布料剪出鼻子的形状。用红布剪出上下嘴唇、红领巾放在一边。

(2)将剪好的的布料,按粘贴的顺序放在草图上,检查裁剪是否合适,可以进行修改。

(3)按层次、顺序粘贴。

A.将脸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恰当位置上用手抚平贴好。

B.将头发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脸的上层位置。将上衣的背面涂上胶水,粘在头下部衣服的位置上,高领还可压住脸的一部分。

C.将蝴蝶结粘贴在头发一侧上层,使其压在头发上面。将眼睛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鼻子,上、下嘴唇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红领巾粘贴在领口位置上。

(4)一幅完整的人像制作完成了。

四、课堂练习:

剪贴脸、头发、上衣、剪贴五官、蝴蝶结、红领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1)选择人像特点突出、巧用布料、有层次的作业讲评。

(2)也可把全班作业排列在一起,搞一次小型观摩会形式的总结。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1)乘法应用题和物价、产量数量关系

教学目的:

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

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在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已经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总结。今天我们来学习常见的几种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揭示课题:来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题略)

(1)分别出示例1的3道题。

①分别出示每道题。用幻灯投影每道题的题意图。

②要求全班学生默读并想一想各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求什么?

(2)学生默读题目后,把3道题独立地解答出来。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①铅笔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篮球2个用:28×2=56(元)

③鱼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问:

①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所说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3道题中的要求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3道题都是说购买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钱。教师进而指着3道题的第一个条件。告诉学生“每件商品的价钱”。我们叫它单价。(板书:单价)接着指第二个条件,告诉学生“买了多少”,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我们叫它总价。(板书:总价)

④再问:单价是什么意思?总价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这3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单价×数量=总价

⑤再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每道题中的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总价是多少?

指名学生回答。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遇到买商品的事,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这种数量关系后,买东西时只要看商品的单价和我们买的数量,就可以用单价乘以数量求出要付的总价了。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

①读题。理解题意:符合例1所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已知条件是单价和数量,去求总价的实际计算的问题。

②指名学生口述例举的问题,并解答。

(2)讲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①每个保温瓶20元,买3个用:

②每千克猪肝16元,买5千克用:

③每千克大葱2元,买12千克用:

④每套同样的童装50元,买4套用:

(2)乘法应用题和物价、产量数量关系

教学目的:

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

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1、教学例2。(题略)

(1)教学例2的第一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一道题。

幻灯投影:第一道题的图,在每筐苹果边加画苹果树一棵。教师讲解每筐苹果是从相对应的苹果树上采摘下来的,平均每棵采摘25千克。

②全班学生看题、图后独立解答。

(2)教学例2的第二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二道题。幻灯投影出菜园的一排菜畦、教师讲述菜畦的意思,每畦可收菠菜150千克。

②学生独立解答。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板书算式。

2、棵苹果收。25×3=75(千克)

3、畦产菠菜:150×4=600(千克)

答:(略)

(4)提问:

①刚才例2的两道题中的第一个已知条件都是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都是讲平均产量。即单产量。

②两道题中的问题都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都是求总产量。

教师归纳、例2的两道题中的“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和“每哇收菠菜的重量”,我们叫它单产量。(板书:单产量)

“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

“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莱的重量”,我们叫它总产量。(板书:总产量)

(5)再问: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指名学生回答后总结出: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6)小结:我们掌握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个

关系式,平常在解答求总产量的应用题时只要找出单产量和数量,然后用单产量乘以数量就求出总产量了。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

问:谁能举出已知条件是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实际计算问题呢?

指名学生口述实例,并解答。

(2)试练。解答下列各题后,再分别指出每道题的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各是什么?

①每吨甘蔗可以产糖120千克,5吨甘蔗可以产糖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马铃薯收140千克,4畦收马铃薯多少千克?

③每吨海水可晒盐2千克,1000吨海水可晒盐多少千克?

二、课堂综合练习。

请指出下面各题分别属于哪一种数量关系?每道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分别是什么量?问题是什么量?(学生回答后,再解答出来。)

1、每双童袜2元,买同样的6双应付多少元?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5只母鸡每月共下蛋多少个?

3、蔬菜小组每平方米平均收大白菜25千克,一畦8平方米的菜地能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4、排球每个25元,学校买回4个用了多少钱?

三、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的第1—4题。

(3)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上的内容,练习六的策5—9题。

教学目的:

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中,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805×50300×20xx×50

15×424×30150×8320÷2

2、先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每个熊猫玩具15元钱,幼儿园买回5个要用多少钱?

(2)每棵柑树平均收柑75千克,8棵柑树共收柑多少千克?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的两道题。要求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学生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750×4=3000(米)

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66×5=330(米)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呢?这两题都是知道每分走的米数和走了多少分,求一共走多少米路。像这两道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那样,都是每小时(或每分。每天)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板书:速度);像第二个条件那样,都是知道小时数(或分数、天数),我们叫它时间(板书:时间);算出一共行多少路,我们叫它路程(板书:路程)。

(3)再问:速度是什么意思呢?时间是什么意思呢?路程是什么意思呢?

(4)再问:根据例3中两道题,看出已知速度、时间怎样求路程呢?

引导学生回答之后,根据例3中两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速度×时间=路程

(5)谁能说一说上面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小结:我们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这种数量关系,只要知道了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了。

2、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每题中的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①小华每分走60米,6分能走多少米?

②轮船每小时行驶35千米,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③声音在空间每秒传播400米,7秒能传到多少米远的地方?

(2)完成教科书第27页的”做一做“题目。

问: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3所说的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启发学生可以编出:步行、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速度、时间和所行路程的实际计算问题。

(4)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上的内容,练习六的策5—9题。

教学目的:

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中,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3、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两道题。要求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学生解答完后指名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

3×8=24(米)

编篮小组每天编竹篮16个,5天编:

16×5=80(个)

(2)教师讲述上面的两道题中,每一小时、每一天完成的产品的多少,我们叫它工效[工效的意思是工作效率,简写为工效,是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如一分、或一小时、或一天、或一星期、或一个月)做的工作量。一个单位时间里做的工作量多,就是工效高。](板书:工效);所用的小时数、天数,我们叫它时间(板书:时间);一共完成的产品数量,我们叫它工作总量。(板书:工作总量)

(3)提问:上面的每道题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工作量?知道了工效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总量呢?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例4的两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4)小结:我们掌握了速度×时间=工作总量这种数量关系后,只要知道了工效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求出工作总量了。

4、巩固练习。

(1)说出下面每题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工作总量?

①一台碾米机每小时碾米500千克,3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②一架磨粉机每分磨粉15千克,5分磨粉多少千克?

③李师傅每天生产熊猫玩具7个,8天生产多少个?

(2)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题目。

问: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4所说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启发学生说出已知工效和时间,求工作总量的题目。

三、作业。做练习六的第5—9题。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到83页内容,练习十八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师生收集不同年份的年历。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答:(课件出示)

2时=()分60秒=()分60分=()时

1星期=()天4星期=()天3分=()秒

二、引导探索,认识年、月、日

1、让学生妄自尊大说自己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还有认识哪些呢?引出年、月、日后,揭示课题:年、月、日。

2、让学生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电脑出示三球(太阳、地球、月亮)并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圈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

3、认识年历

(1)师生一起拿出课前收集到的20xx年的年历,电脑出示20xx年的年历,引导学生带着下面问题分组学习

A、一年有几个月?

B、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C、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4、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

30天:四、六、九、十一各月

28天:二月

引导学生在今年的年历上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并让学生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星期几。

5、认识平年、闰年

引导思考:是不是每年的二月份都是28天?课件出示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并让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2页中间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

6、学会记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习惯上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引导思考: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引导学生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小月(30天)有:四、六、九、十一月,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并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电脑出示)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整;

平年2月28、闰年再把一日加

说明:腊,就是腊月,这里指十二月。冬,这里指十一月。

7、计算全年的天数

激趣计算?1997年我们国家有什么大事?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

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算法:

(1)平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闰年: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217天(7个大月)

304=120天(4个小月)

平年:217+120+28=365(天)

闰年:217+120+29=365(天)

(3)平年:3012+7-2=365(天)

闰年:3012+7-1=366(天)

让学生观察3种算法,哪种算简便,并引导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全课小结

1、引导学生小结通过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

2、让学生质疑

四、深化练习(电脑出示)

1、填空:

(1)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2、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

1990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xx年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教科书第36至37页例1、例2及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2、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用尺各一把,一分硬币一枚,纸条若干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一、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两种长度单位?

(2)一米=()厘米

(3)13厘米-7厘米=()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毫米、铁钉长()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毫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三、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6页上的例6、例7.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计算、验证,使学生明确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理解除法验算的算理,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利用乘法进行除法验算的道理,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1.列三组题.

426=728=724=

76=89=18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问: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

板书:

2.设疑引出课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

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做什么?(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师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正好等于被除数呢?(小组讨论)

用等分除说明:因为4417=63,是把441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63.每份是63,7份就是637,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用包含除说明:4417=63是441里面有63个7,63个7就是763正好等于441,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2.教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长度单位间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认识。

2、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通过解答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做练习三十的第11题。让学生做在书上。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2题。

这题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对比练习,做题前,让学生分清面积单位还是长度单位。

㈠500厘米=()分米是怎样推想的?

㈡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是怎样推想的?

㈢为什么500厘米=50分米,500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

2、做练习三十的第13题。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让学生想一想: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应该怎样计算?

3、做练习三十的第14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有关计算面积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粉刷这面墙壁,实际上粉刷的是哪一部分?

②这部分的面积怎样计算?

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十的第15题。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画,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不同画法板书出来。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在把所得的积相加。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主题图(实物投影仪)

他们都在干什么?

(他们都在画画)

看图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老师给他们准备了三盒彩笔,一盒彩笔是12枝,三盒一共有多少枝?

你会算吗?

怎样列算式?

123=

等于几?试着算一算。

你会算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算。

12+12+12=36(枝)

123=36(枝)

2、学生汇报: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学生的算法。

123=36,你是怎样算得?

1、103=30(枝)

23=6(枝)

30+6=36(枝)

2、

12

3

36

学生说过程。

3、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笔算乘法。

5、

12

3

36

先算3乘2的6,在个位上写6,再算3乘1的3在十位上写3。

用小棒演示计算过程。

指名说计算过程。

6、在乘法算式中,12和3都叫做因数,36叫做积。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

你是怎样算得?

2、练习十六/2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练习十六/1、3、4

独立做。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疑诱趣.

1.出示【图片参观农业展览】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2.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导入:已知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还能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应用题)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索.

1.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自由提问,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简记: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汇报结果,共同探索.

①教师提问:谁能回答第①个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②教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

结合学生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第一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多少人?(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人,又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板书:

每队多少人?综合算式:9023

902=45(人)=453

每组有多少人?=15(人)

453=15(人)

第二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一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6组对应90人,要求出每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

一共多少组?综合算式:90(23)

32=6(组)=906

每组多少人?=15(人)

906=15(人)

2.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一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一样,第一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样.

3.引发思考,掌握检验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互相检验,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用题?(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目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1532

=452

=90(人)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

1.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口头检验.

(1)图书馆买来新书240本,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上放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订正:

答:平均每层放20本.

(2)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

2.说出分析过程,列综合算式不计算.

(1)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43个学生,一共做纸花258朵,平均每个学生做纸花多少朵?

(2)奶牛场有5个牛棚,每个牛棚里有12头奶牛,一天喂1200千克饲料,平均每头每天喂多少千克饲料?

3.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对比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每条21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一共卖了1260元,每条多少元?

(引导学生发现:连除应用题与连乘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正好相反.)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板书:连除应用题)

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了连除应用题的不同解答方法及验算,与上两节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是有一定联系的.同学们今后解答应用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运用合适的方法正确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6题

电池厂生产了7200节电池,每12节装一盒,6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练习二十三的第9题

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2盒钢笔,每盒10枝,一共用去160元.每枝钢笔多少元?

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两个缝纫组做同样的衣服,第一组做34件,第二组做42件,一共用布228米.平均每件衣服用多少米布?

板书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比较数大小的现实意义。

2、用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事件,联系实际恰当的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3、通过探索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数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课前搜集。

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生活当中的物品的价格在班级中交流、展示出来。(老师可以用实物投影打出来)

二、观察物品价格,进行数的比较。

同学们这些物品的价格,有的贵有的便宜,你们能说一说,它们之中哪一件物品的价格最昂贵,哪些物品的价格比较便宜。教师板书:<或>,表示最后的结果。只要是学生对比较方法解释合理,就要肯定他们的想法。

1、讲解2530和3680的大小比较。

因为2530比3000小,3680比3000大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1949年10月1日)

(2)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19xx年7月1日)

(3)你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

2.导入:这些都是时间单位中的一些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时间单位中的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年、月、日.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请学生说一说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个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教师补充说明:(如:从去年春节到今年的春节就是一年,从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也是一年.从这个月妈妈发工资的日子到下个月再发工资的日子就是一个月.从今天早晨8点到明天早晨8点就是1日.)

(2)教师提问:我们要知道现在是几点几分,应该看什么?(钟表)

要想知道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应该查看什么?(年历)

教师指出: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

(3)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900年、1999年、2000年和今年的年历卡.

分组观察并讨论:①一年有几个月?

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

④二月份有多少天?

⑤这几张年历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相同点:一年都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都是31天;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都是30天.

教师指出: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教师提问:这几张年历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2000年的二月有29天,而20xx、1999年和1900年的二月都只有28天.

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年份二月有29天,有的年份二月有28天呢?

学生汇报:请知道有关平年、闰年知识的学生简单介绍.

教师补充介绍:讲述扩展资料为什么平年二月只有28天.或播放音频年、月、日计算方法的传说.

(4)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全年天数.

学生计算:当二月份是28天时,全年共有多少大?当二月份是29天时,全年又是多少天?

教师订正:当二月份是28天时,一年的天数为:

317+304+28=365(天)

当二月份是29天时,一年的天数为:

317+304+29=366(天)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133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