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简便运算教学反思1000字(通用5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简便运算教学反思1000字(通用5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简便运算教学反思(篇1)

设计这节课,基于两点:我们都知道,复习课很不好上,上不好就成了练习题的罗列。它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向练习课一样有成就感,没有复习课可操作的模式,上不好就成了练习题的展览课。公开课中,很少上复习课的,上这节课,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我们都知道,简便运算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而且容易出错,即便是到了六年级毕业班,错误也是层出不穷,学生对于运算定律都能倒背如流,但是一遇上具体题目,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基于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整理复习课。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整体上把握这样方向和原则:

1、以学生出的错题为抓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归类整理。

简单的题目一笔带过,乘法分配率的变式比较多,重点突破。允许学生出错,及时地发现他们在计算时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发现各种做题方法的不同之处,进行梳理,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详细分类。

2、尽可能多的把交流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归纳整理简便运算中的方法。

本着这一思想,这节课的设计,我分三个大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运算定律,做好知识准备。

一开始上课,就复习各种运算定律,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

第二个环节、在自主探索交流中复习简算。

复习完了运算定律后,按照以往的惯例,就是老师出题考查学生,学生在这里是被动学习。在这里,我以学生出的错题为抓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归类整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我这一节课的设计,还侧重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从方法和技巧上给这些简便计算的题目归类,小学常用的简算技巧基本就是五大类:

1、直接凑整

2、拆数凑整

3、带符号搬家

4、提取公因数

5、创造公因数

直接凑整是公式的简单套用,难度不大,不成问题。拆数凑整拆数分三类:之和,之差,之积。这样的题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拆开,拆开以后简便在哪里,怎么简便,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上。带符号搬家重在理解带着哪个符号搬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恒等变形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恒等变形常常利用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法的性质。做加法时候,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就要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和才不变。除法中式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做题。

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乘法分配律上,错题最多,类型最错。常见的就有五类,正向的,直接凑整,拆数凑整两类,反向的,就包括3类。直接提取的,省略×1的题目,积不变规律(主要是小数点的变化)这是很多学生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回顾简算方法。

不足之处:

1、在复习课中,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讲练结合。在本节课,例题还要精心设计,一些不是全班普遍的错例不出示,把时间留在相仿练习上,提高学习效果。形式可以是学生独立出题,出题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脑子中简算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只要他会出题,他一定就会做题。

备课中老师有的语言和提问备的不够细,应该再细,要精心设计教师的提问!

简便运算教学反思(篇2)

学好《简便计算》对学生今后的计算起至关重要的效果,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凡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方法教学中,学生都觉得课堂教学,都是与数字和符号打交道。具有挑战性,虽然对优等生有学习的趣味,但是学困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这些原因直接影响的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成了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思考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难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一、尝试鼓励教学,努力优差兼顾。

(1)教学四则混合运算简便方法时,不要急着让学生动去练习。比如做32×125时有没有简便的方法?我让四人小组自由讨论,让优生带动差生,提高差生学习的信心,并结合目标激励,对作业进步的进行古鼓励,提高差生做题目的信心。

二、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干预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对知识的预设,但更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既有效的,也有的是无效的和费效的。因此如让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拔乱反正,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的课题。我们常遇到一种简便的方法和一种原始的方法学生往往是喜欢原始的繁杂的方法去完成练习,而简便的方法却不用。课后的也作了调查,其一,是学生不习惯用简便方法做,被以前的方法框牢,而且计算练习时,教师也没有强制用简便方法;其二,少数学生对简便方法计算方法没有掌握。对于后一种方法我们只能是给这些学生再讲讲简便运算的方法。而对前一类学生,这可能与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语言有关。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会对学生说“你觉得那种方法好你就用那种算”。这样造成了很多学生都认为老办法好,更适应自己去练习。而对新的、简便的方法弃之不用。从而造成了这类学生对新知识不接受。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的做法是从学生的练习和教师的语言上进行干预。比如:学生在计算2656-637-3632656-637-363=20xx-363=2656-(637﹢363)=1656=1656(教学过程中总有些学生说原来列竖式计算更好,这种简便计算不习惯,也不喜欢。)有些人常以新课标的道理说“学生喜欢用什么方法去完成就用什么方法,在他心目中这种方法是最简便的,无需去干预。”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明明有直道,为什么要去走弯道呢。这不是吃饱的撑的吗!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使用这种简便的方法了,我安排了一场比赛,在计算能力相当的两组学生中,一组用老方法计算,一组用新方法计算。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结果是很明显,用新方法做的同学早就计算好了,且正确率很高。而用老方法做的同学还有一半以上没完成。孰优孰劣一比便知,学生都看到了其中的优越性。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运算中能使用这种计算方法,我还用语言进行了干预。我说“每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事时能化难为易。老师做计算时,都喜欢用简便方法去计算,我想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是有智慧的,不知你们喜欢用什么方法去计算。”学生们为了表现出自己是有智慧的人,都用上了简便运算。计算教学现在五花八门的东西很多,有单纯的让学生练习,也有的创设的一些学习情境,更有的弄出了智力闯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从而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我认为计算教学不易弄得太花俏。应从一个“实”字着眼,让学生每一分钟都不会虚度,真正学到计算的本领。

简便运算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我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这两个运算律,初步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运算,得出课题,让学生由课题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设计使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更浓一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留下了创新的空间 。

二、新授环节,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结合相关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都能准确提出问题,这为接下来探索规律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环节,我进行了创新处理,让学生开放思维,尽情提出问题,并将本节课探究活动必要的三个问题同步呈现出来,同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通过口算揭示等式,为下面的探究运算律做好有效的铺垫,促进后面探究活动更加紧凑流畅。在首次探索运算律,学生还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设计中,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按照“猜想——验证——总结”的模式深入探究规律,为今后探索数学规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

三、在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在初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特点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合作组中自主探索第二个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规律,学以致用。

四、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上完这节课的心里感受。学生对哦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两个定律,也会运用,效果还可以。

简便运算教学反思(篇4)

一、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数学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在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时,学生对于“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较难理解。但是,由于我给学生建立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分小木棒的活动,感悟出分的两种方法,然后再探索分小木棒,让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简便计算方法。

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从动手分小木棒,自主探索分小木棒,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方法计算12÷3÷2,和12÷(3×2),列出的算式不相同,我及时把握这个契机,对第1、2种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比较,得出简便计算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出现两种算法后,我让学生把分步式列成综合算式,从而建立起这堂课的数学模型:12÷3÷2=12÷(3×2)=2为后面的变式,灵活、合理地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当我提问,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学生出现争论的情况时,我出示例3题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做数学,体会到到底哪些方法比较简便。这个念头当时我被教材所束缚了,不敢打破导学设计,而是按原来的导学设计,出示测评训练题。这样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评判的机会,如果当时把后面简便计算的练习题提上来,通过计算,孰优孰劣,一感便知。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适时地调整导学案,更好地为课堂导学服务。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懂。

简便运算教学反思(篇5)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近两周时间我一直在教学运算定律和简算,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特别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的最多。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我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为此,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可以简算的对象,如:“25×4”、“125×8”、“5与任何偶数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同时使学生对简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课堂上,当简便运算的错误发生时,我试着把问题反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反抛,往往会给学生一种强刺激,他们会细致深入地思考,这个地方为什么会错了呢?有没有办法解决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考的质量最高,也就成了思维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机。如:①176—57+43②147×16+53×25③175÷25×4④75+25-75+25等,受“凑整”思想的干扰,第一小题抛出后,学生们一眼看出数字57和43能凑整,于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忽略了运算符号,违背了运算法则,纷纷列出176-57+43=176-(57+43)=176-100。看到学生们果真上当了,我马上让学生计算176—57—43,然后追问学生,这两道题都可以变成176-100吗?然后将两道题放在一起对比,找出算式的异同之处,并让学生按顺序算出两道题的结果进行验算。有了这一题的基础,学生在计算175÷25×4时就不容易出现类似的错误了。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乘法分配律的逆用是学生掌握的难点,老是容易出错。比如,第二道题,由于这道题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容易造成直觉上的错误,误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这说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而少数观察仔细的学生则认为这些算法不正确!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自己辩论,究竟能不能简便运算呢,有什么依据?各自说说理由,通过一番激烈的辩论,认为能简便运算的同学终于发现,原来两个乘法算式没有共同的因数,所以不能使用乘法分配律。有了这次简便运算的系统练习经验,学生们对定律和性质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了,在后来做简便运算习题时,学生们都表现出非常的小心和仔细,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以上就是《简便运算教学反思1000字(通用5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892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