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最新教案: 《好饿的小蛇》教学设计(篇一)”,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感知物和形的匹配。
2. 感受夸张滑稽的情境氛围。
3. 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4 理解散文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散文。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蛇教具;苹果、香蕉、麻花、棒棒糖活动过程:
一、 引出课题
教师演示小蛇教具:小蛇觉得肚子好饿好饿,扭呀扭呀去找吃的了。
二、 观察讲述
1.播放PPT1
(1)好饿好饿的小蛇找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苹果?
(2)你猜猜,好饿好饿的小蛇它会怎么做?
(3)好饿好饿的小蛇一口吞下苹果后会怎样呢?
2. 播放PPT2
(1)小蛇还是觉得好饿好饿,它又找到了什么?这是一根怎样的香蕉?
(2)好饿的小蛇一口吞下香蕉,你猜他的肚子会是怎样的?
三、猜测游戏
好饿的小蛇还是没吃饱,它扭啊扭到另外的地方去找吃的了。他又一口吞下了什么东西,你来猜猜它吞下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
四、观察讲述
1. 播放PPT3吃了那么多东西,小蛇有没有吃饱呢?最后由吞下了什么?结果小蛇怎样了?
2.教师:小蛇还会到别的地方去找吃的吗?我们跟着小蛇
教学反思:
1、《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故事,适合小班幼儿的听赏与模仿。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幽默与诙谐,我用极其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作表现小蛇吞东西的样子,并且鼓励幼儿学习模仿小蛇有趣的吞咽动作,通过拟声词"啊呜--咕嘟"的重复表演,让孩子感受到小蛇吃东西的有趣与特别,激发孩子情境性表演的兴趣,满足小班幼儿"能听懂、愿意想、喜欢说、爱表现"的活动积极性。
2、在教学重点环节处,让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发散思维大胆猜测小蛇的肚子里到底吃了什么东西?这个环节也是调动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在孩子认真观察"身体变样了的小蛇"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猜测,鼓励每个孩子都能投入到猜测活动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小蛇肚子的变化,而不单单只是引导宝宝猜对了没有。最后,教师出示图片揭晓答案,形象地归纳出变样后的小蛇为:苹果蛇、香蕉蛇、葡萄蛇、菠萝蛇、小树蛇……让孩子直接关注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幽默与滑稽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39—40“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体实物和平面图形的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周长的含义,引入面积
1、复习“周长”含义
师出示一本数学课本,问:数学封面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摸出它的周长来吗?
师请一名学生上来摸一摸,其余评价。
2、引入“面积”
师: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周包含里面的这些地方吗?
那么这些地方又叫什么呢?
3、师摸着数学书封面的表面,说明:数学封面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板书: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面积”(再板书:什么是)
二、 认识面积的含义
1、感性认识
(1) 课件逐一出示硬币、树叶、湖面的图片。
问:它的面积在哪里?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请学生上台边摸边说,其余评价。
(2)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
(3) 举生活中的例子。
问:你能举一个其它物体的面积吗?
2、抽象出图形
(1) 在上述的图形中抽象出图形。
问:其实,我们沿着湖边描一圈,就可以得到这个图形。树叶、硬币的表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得到这些图形。你知道它们都叫做什么图形吗?
(学生说不出来时,师就说明这些图形都统称为“封闭图形”。)
(2)理解“封闭图形”。
问:你怎么理解“封闭”二字的?
你能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个是封闭图形?哪个不是?
课件出示,请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3)归纳总结出“面积的含义”。
问:上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指着黑板的含义。)
让学生先交流,再请学生回答。
师最后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4)指出长/正方形的面积
师拿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问:这两个还是封闭图形吗?
又问:你知道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请1名学生回答。
再问: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再与同学交流,最后汇报。
(5)师课件展示学生未提及的课本的方法。
师注意强调:标准要大小统一。
问:你认为那种比较方法最好?为什么?
师强调:用数方格的方法是我们以后重点要用的。
三、数一数,画一画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课件出示P41“练一练”的第2题。)
请学生独立数一数再回答,其余评价。
2、画一画(课件出示P40的“画一画”。)。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请几名学生投影汇报,其余评价。
强调面积要是7个方格。
四、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五、练一练
1、P41“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请学生回答,师最后课件演示重叠对比的比较方法。
2、 P41“练一练”的第3、4题。
先让学生交流,再请学生回答,师最后课件演示不足一个方格的数法。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22课件] 步入青春地带教案(一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内容:标准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教材地位:本册教材的生活主题安排线索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的,其内容是很重要的,起到一种开篇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能力目标: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知识目标: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
教学资源:教材、音乐、学生收集的相片、漫画、本人收集的材料、小黑板、课堂现场学生的资源。
教学重点:青春期各种生理变化及所带来的烦恼。
教学难点:学会用正确的心态看待烦恼,用恰当的方法调适烦恼。
解读方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自主探究教学法。
学习方法:体验感悟、自主学习
教学手段:常规教学借助录音机、小黑板补助手段
教学准备
1、收集班级学生成长照片(幼年、现在各一张),选取其中使用。
2、收集初中生生理发育相关知识,制作成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师生互动过程
畅想青春
集体合作
温故知新听一听,想一想:播放歌曲《童年》,引起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展示部分学生的照片
小组讨论
展示漫画最近比较烦
同桌合作讨论
以《青春感悟》为题,写感受。
朗诵P6页的《青春没有回程票》
练习题---略提问:1、歌曲的曲名是什么?2、听完后有什么感受?3回忆你小时侯一件美好故事?
让学生猜猜他/她是谁。
问题:1、看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2、与童年相比,我们在那些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问题:1、长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漫画中的学生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3、你又遇到了什么类似的烦心事呢?是否正为此而苦恼不已呢?
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青春期的烦恼,我们该怎样做才是明智的`呢?
范围:我的理想;我的行动方案学生欣赏完歌曲后回答老师的相关问题
欣赏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小组组长负责记录,做最后总结发言。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相互交流畅谈。
有感情的朗诵
做练习导入主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抓住学生好奇,引起学生的兴趣。
合作讨论,有利于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
回忆童年,培养学生自主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同桌间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情感提升
情感提升
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1、整课内容基本上能够按照原来设想的思路进行。
2、课堂的效果比较好的地方是小组讨论,都能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胆子小,单独回答问题总是不另人感到理想,这可能是学生基础差的原因。
4、这让我明确了下面的上课思路,立足基础,鼓励教学,耐心引导,逐步提高。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22最新:北京教案篇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解决,让学生初步感受记时法产生的必要性,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记时法。
2.通过对比,树立学生辩证看待两种记时法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化。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
教学难点: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的时间到了,对吗?那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来确定时间的呢?请看大屏幕。
伴随课件画面的呈现,教师介绍: 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外出打猎,晚上回到自己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发现一天中太阳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就学会了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再后来,人们还发现,容器中的水或沙子,从一个小孔中流出的时间是固定的,就想到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
提问:那么,如果今天我们需要知道时间,要看什么呢?(看钟表) (屏幕出现钟面,显示时刻10时)
提问:你能读出现在钟面上的时刻吗?一般这个时刻你可能在干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上课 10时 睡觉 10时)
提问:一天之中怎么会有两个10时呢?你觉得这两个10时是同一个时间吗?请看大屏幕: 夜里12时是一天结束的时刻,也是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刻,这个时刻我们一般在做什么?(睡觉)就让我们从这个时刻开始,时针和分针转动起来了,这时我们应该还在睡梦中,渐渐地天亮了,该起床了,来到学校上课,现在来到了第一个10时,就是我们同学们所说的在上课的10时,太阳越爬越高,当它爬到一天中最高的那个位置的时候,就来到了中午12时,这时时针已经在钟面上走了整整一圈,一天结束了吗?吃过午饭我们又来到了学校进行下午的课程,很快放学了,回家了,吃过晚饭我们洗洗漱漱可能又要上床睡觉了,这时时针再次指向了10,就是我们同学所说的在睡觉的10时,时间继续在走,又回到了我们一开始开始的那个时刻,夜里的12时,完整的一天结束了。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22范文:《陋室铭》教案(篇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以上就是《2022教案:《好饿的小蛇》教案一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好饿的小蛇》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825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