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认真教书是每一个好老师心中的义务,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对顺利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积极促进作用,怎样规划一份合理的教案呢?也许下面的“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正合你意!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例如: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询问银行的叔叔阿姨当前存款的种类、好处、方式方法等,如果自己的爸爸妈妈是银行工作人员那可以直接询问或请他们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亲自给我们讲一讲,再准备几张空白存款单。第二天,我上课之前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发现同学们准备的非常充分,因此,这堂课同学们非常的活跃,积极性非常的高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2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直接的生活中。课始,通过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车轮、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时还不是很清楚。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是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数学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3

一、取得成绩

1、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2、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3、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课时是截取积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觉,主要是新理念,活课堂,多创新,多思维的作用,在此具体就不展开,因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过去,成就未来。

二、存在问题。

每次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师要慢半拍;平时作业有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乘法分配侓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加号改写成乘号;对于单位的换算这一单

元知识涉及较少,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百出的情况。

1、把一部分口算练习放在课堂加上对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此涉及本人觉得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样的竞赛性口算练习可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

3、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应使用多种形式)

4、作业一开始没有全部抓住,有松懈;

5、对于作业质量没有严抓,使学生感到作业对错无所谓,错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实行新的措施,改善作业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

三、改进措施。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总之,这单元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4

今天,我和小朋友们共同学习了6、7的分与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2-5各数的分与合,学生对于学习2-5分与合的时候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我在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索。在教学的时候,出示气球的图片以后,在提出“用两只手拿6个汽球,可以怎样拿”的问题后,要求学生用学具代替摆一摆,并在操作的基础上交流不同的分法。在交流的时候,我一直试图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表达,由一种分法想到另一种分法。例如,当学生说出“一只手里拿着5个汽球,另一只手里拿着1个汽球”,并表示出“6可以分成5和1”时,我及时提问:“还能想到什么呢?”启发学生由6分成5和1推想出6分成1和5。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根据填好的结果说一说,从而完整地掌握6的分与合。教学

完6的分与合后,在学习7的分与合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并完成书本上的填空,然后再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

本节课不足:在教学7的分与合时,我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填空,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做题的速度很快,做好了就无所事事,因此在那边乱说话,而一小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不出来,就不做了,在那边发呆。教师没有引导

好。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更好的发挥好生的作用:培养好生不仅自己会学,还要帮助身边的同学,让每个同学在有限的时间里,都有所提高。以保证做到“事半功倍”。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5

师:小明在钢铁厂看到一堆钢管堆成象下图的形状。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堆钢管摆放有什么规律?(图略)

生1:第一层9根,第二层10根……第八层16根。

生2:相邻的两层之间相差1根。

生3:我发现这几层的根数正好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能求出这堆钢管的总根数吗?

学生尝试计算后进行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求的?

生4:把每层的根数合起来,用9+10+11+12+13+14+15+16=100(根)。

生5:设每层都是9根,用9×8+1+2+3+4+5+6+7=100(根)

生6:9+6=25 10+15=25 11+14=25 12+13=25,每对25,这8层的根数正好配成4个25,用(9+16)×4=100(根)。

师:好一个配对法。

生7:老师,我还有一种更简捷的想法。

师:请说。

生7:这堆钢管的横截面呈梯形状,我尝试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算到的结果与他们一样。

师:真会联想,你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8:老师,这儿是求钢管的总根数,又不是求钢管的横截面的面积,我觉得这种方法不妥。

生9:我也这样认为,虽然他的计算结果和我们算到的一样,但这一定是巧合。

生7:这不是巧合,我还可以举些例子来验证。若最上层有11根,最下层有20根,有10层,则有11+12+13+14+15+16+17+18+19+20=155(根),用梯形面积计算方法计算(11+20)×10÷2也等于155根。

大家一下子怔住了,课堂上少有的寂静,都陷入了沉思。

师(启发道):既然这堆钢管的横截面呈梯形状,那你能与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联系起来想吗?

生8:老师,如果再堆一堆这样的钢管,可以与原来的一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一行的根数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25根),有8层就是有这样的8行,用一行的根数×8=两堆的根数,求一堆的根数再除以2。

生7:他刚才分析的过程不就象我这样列式吗?

师:那这儿上底加下底的和求到什么?(一行的根数),这里的8呢?(摆了这样的8行),后面为什么要除以2?(一堆的根数等于这样的两堆根数的一半。)

师:由于这堆钢管堆成的横截面是梯形,所以我们可以从其形状进行联想,没想到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运用又富于了这道算式(9+16)×8÷2新的生命。他不但想得深刻,说得也精彩,再此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你。

生9:如果这堆钢管堆成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是不是可以用底层根数×层数÷2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太有价值了,是象他猜测的这样吗?

生10:我觉得不对。比如第一层1根,第二层2根,第三层3根,第四层4根,若用4×4÷2=8(根),而我们一眼看出它是10根呀?

生9:怎不可以象上面一样类推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试着解释一下。

生10:再堆这样的一堆钢管与另一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一行有4+1=5(根),这样的4行就有4×5=20(根),那其中一堆的根数就用20÷2=10(根)。

生11:老师,这些图形的面积推导的方法还真管用。

生9:看来,这些钢管堆成的横截面无论是呈三角形状,还是梯形状,都可以用(上层根数+下层根数)×层数÷2。

师: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你们能从现象出发进行研究、规纳、总结,真了不起!

……

思考一:及时捕捉珍贵的契机。

没想到一道习题被孩子们演绎得如

此丰富,这完全在我的预设之外。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有许多自然袒露出来的感受和体验,尽管它可能是我们预设之外的,但其中可能隐藏着创造精彩的契机。所以,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大胆地展示这份意外,捕捉珍贵的契机。

思考二:适时进行思维的引领。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有关图形面积公式在不同生活中的运用,感受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计算钢管根数的本质是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而不是计算这个钢管堆的横截面的面积,为了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引导学生由钢管横截面的形状大胆地进行想象,尝试用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有效地对学生思维进行了引领,同时合理对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孩子们不仅仅体会到数学的奇妙与价值,而且又体验到了一种思维的快感。

思考三:积极评价意外的想法。

课堂中出现预料不到的想法,来自于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求异的勇气,但这种倾向性的形成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多,特别是课堂中教师对其评价的结果。本课教学中我放大了学生的想法并给予了积极性的评价,促进了教学“动态”朝优质化方向发展。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6

在本节课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复习形式引入组合图形,重点是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思考理解把简单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已经学过图形的方法,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路。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使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图形分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通过画辅助线表示出来,如果认为有几种分法,就分别在图形上表示出来。接着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做法,学生汇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展示。接着做了一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这节课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这堂课讲的太多,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推导归纳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公式,既加深学生印象,又锻炼了思维。

2、没有将割、补、割补的思想方法进行总结,练习反馈时,没有将结果进行优化;

3、练习设计上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给图形,条件,求解;给图形,不给条件,求解;可分却不可求解。层层递进,才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尽量让学生多说,多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7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合数与质数》的教学反思

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4

归纳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学习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分解质因数比较,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挖掘不足有待改进

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物件,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办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物件,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

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长、宽、高,然后思考相对的面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强化技能训练,练好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功:

由于表面积教学已不再死定计算公式,这也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必须。因而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作图能力的训练,从开始的看图说数据,到根据数据画草图,再由看数据想图形,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如要制作一个电视机罩需要多少布、制作一个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一个牛奶盒要包装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装纸等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到底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总和,然后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二不是死板的运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生活经验还有所欠缺:从一些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些同学很难与实际物件联系起来。比如房屋的通风管,由于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有的同学计算使用铁皮时计算了6个面的面积。还有些同学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特别是一些拓展创新题,更是让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

2、学生对词语表述的理解能力比较弱:例如横截面、占地面积、周围所蕴涵的数学内涵还不够理解,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9

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习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嫌急躁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所改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不管怎样,课还是上完了,有收获,也有遗憾,珍藏收获,吸取教训,期待以后的教学会更好。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时,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下面让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作一简单的说明:

1、创设情境,通过老师讲生活小故事的方式引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情景引入和猜测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这一情境是我在参考“猴王分饼”的基础上,刚好昨天真的是我小侄子过生日而引用过来的。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分析等式含有的规律.但在具体操作时我的引导不够到位,指向不够明确,学生显得有些拘谨,没放开。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我将例题“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作分母或指定分子作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进行整装,通过“希希想要吃到5块蛋糕,婷婷想要吃到6块蛋糕,我将龙龙的蛋糕平均分成了48块时,该怎么分才公平?”这一情境来进行教学。

课堂中出现的不足也有很多,如:我按照课前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对于预想之外的问题引导的不够到位;在最后环节“分数接力赛”中,预设不足,没有考虑到课堂纪律以及比赛的公平性和反馈的方式等;整堂课中老师还是有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多提宝贵意见,给我一个改正与提高的机会。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用圆纸片代替蛋糕,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几种分蛋糕的方案,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不可行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异质同组的两人搭配,也是平时我们最常用的合作方式,来达到一对一的互助和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目的。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丰富统一的、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同时,这种合作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就给不爱发言的学生留出了一定的表现空间,差异就不会被当作教育中令人头痛的问题,而是当作教育的一种财富和底蕴。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手,在他们争执不下时给予理性公正的评判,帮助他们反复建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展示学生的才华。同时,我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重视小组汇报交流、自由答辩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时,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

例如:在认识中位数、众数之后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举出一组数据互相找找中位数和众数的这次合作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本来老师出两道题也行,在这里为什么要让学生出题做呢?一方面在合作中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在活动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判断,并能有理有据的说明理由,把小问题解决在大组汇报之前,激发了学生说出问题并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巨大的潜力引发特殊情况的呈现在小组解决不了的同时反馈到大组来,能使学生产生高度重视,有利于特殊问题的解决。在学生说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也做了预先的准备,这又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补,这样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中位数和众数》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上没有的,它原本不是小学教材里的内容,不但对我,对所有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全新的。为了能驾驭教材,我反复阅读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领会教材,并且查看了很多资料,力争琢磨透彻,但是,遗憾的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很不到位,因此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在课堂教学13

中学生的汇报中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又是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由于自己经验欠缺,没能及时随机应变,则错过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总之,“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是我在一篇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把它作为我这个案例的结尾,是希望能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自己更好地捕捉课堂中的“意外”,让它成为亮点,给我的数学课堂创造精彩。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8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

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从两天的作业看,学生出错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错,不进位、看错数,7×7=46等。所以对这部分自己的评判是“过!”下周一上例3。

课后没事,写“教学反思”,感受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连乘、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首先出示两组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数乘除法之后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且已经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旨在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并且会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上课伊始,出示例7中的图表,并根据要求列出算式40÷60。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位的。知道学生遇到了困难,我故意问:“怎么都不算了,有结果了吗?”“没有,除不完。”“怎么可能呢?为什么除不完?”“老师,真的除不完,你看,总是余40,根本就除不完。”看来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候了。“想知道为什么吗?打开书,看看你能从书上找到答案吗?”话音刚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经打开了课本读了起来。一分钟过后,学生们都发现了问题,知道了这是循环小数。但对于循环小数的知识,书上只是提到了定义,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想知道的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问了:“老师,循环小数书上没有说怎么写,该怎样写横式呢?竖式要除到什么时候?”提的好,看来好奇心已经很浓了。于是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读一读101页的“你知道吗”,从中获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学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后,我顺势引导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保留三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等。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再加上浓厚的兴趣,学生很快探索出解决的方法,并用30分钟的时间,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课的任务。且在练习中也很少发现错误,让我高兴的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多么重要。

反思前几节课的教学,似乎除了灌输乘除法的法则外就是大量的练习,但效果并不是多好,补充习题中的错误层出不穷。想来,计算课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练习只能徒增学生的厌倦感,如果只是纯粹的计算,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所以,在今后的计算课中,首先要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时,主动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9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基础是整数乘法,整数乘法的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可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同”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使学生从整数乘法列竖式计算过渡到小数乘法的列竖式,理解好计算的算理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要帮助学生复习“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弄清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则积扩大10倍;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10倍,则积扩大100倍,依此类推……尽管教材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复习题,但是由于学生知识掌握上的不足或缺陷以及暑期两个月的长假对知识造成的遗忘,学生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变得肤浅了,因此对这一规律的复习应成为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算一算让学生加深理解很有必要,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可以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来计算的算理。明白了这一点,有利于学生正确进行计算。因此,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必须复习好“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

另外,《小数乘法》这一节的教学,还必须做好如“0.67×108”、“1.2×2.34”之类的习题的指导练习,要让学生能熟练的应用乘法定律。

解决的办法:

一、加强板演指导和作业辅导;

二、引导应用乘法交换率来计算。

延伸阅读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选


88教案网专题“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教师是祖国宏伟蓝图的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教学模式。编写教案能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写出一篇优秀的教案是一个难题吗?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诀的教学,属于学习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习法则的思维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目的能力。

3、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我创设了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来引出课题《数松果》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等的活动,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首先,第一个层次是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二个层次是编

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

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反思:

1、学生的计算水平不理想,加减运算、乘法口诀经常都会出现错误,因此要继续加强日常口算练习,提高口算的准确度。

2、最大的问题还是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在小数乘整数中时常会有学生将积的小数点点错位置;在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后,商的小数点总是不能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尤其是较小的整数除以较大的整数时,有的学生弄不清楚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

3、对于整数运算律的推广到小数的,并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学生对于乘法的分配律掌握不灵活;而在小数除法的简便运算中,对于一个数除以一个数再除以一个数可以转化成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乘积,学生总是写成除以第一个数而乘以第二个数。

4、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较为薄弱,应用和理解偏差,前后知识的联系不够紧密,对于知识的规律性的探索和应用上欠灵活,掌握得不够牢固。

5、个别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不足,还有待继续深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进生的人数还为数不少,需要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3

《密铺》一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密铺的含义,了解了可以密铺的图形形状,认识图形密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欣赏密铺图案的构成后,通过做一做,先让学生自己将一张白纸对折3次,在对折后的折纸上任意画一个平等四边形,并把这个平等四边形剪下来。这样就得到了8个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拼一拼,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密铺平面。接下来讨论让学生三角形和梯形能否密铺平面,小组讨论交流后很容易达成共识,即任意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或者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所以三角形和梯形也可以密铺平面。

在学生直观上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四边形都可以密铺平面以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可以密铺平面的图形的特点,即同一个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的角的和为360度。学生在归纳这一点时稍有困难,表明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在明确了密铺的条件后,学生便会自主地设计密铺的图案,并能以此为依据进行一些平面图形能否密铺平面的判定,比如说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根据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和圆的特征,先断定这几种图形不能密铺平面,对一些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从动手操作中得出结论。

在拓展性的学习中,多数学生还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平日的观察为原形,设计出了以一种或者几种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显示出一定的审美观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4

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设计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并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设计了“复习铺垫、激趣引入”的欣赏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欣赏组合图形的图案,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二是设计了“实践操作、探究新知”的新知探究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学具(图片)动手“画、剪、拼”把组合图形拼成已学过求面积的图形,在“比一比、说一说”活动中与同学交流,把学生手、口、脑都用起来,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三是设计了“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知识巩固环节,学生自己探索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于是我就安排学生完成教材76页第二题和第三题,学生不仅顺利完成,而且在汇报交流中明确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既要讲究方法,又要灵活处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四是设计了“交流小结、深化知识”的知识提升环节,安排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让学生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引导中感受转化数学思想的意义,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1、 激发学习兴趣比过多要求学生更实际。

上汇报展示课总想学生活跃起来,配合老师按课前设计的思路学习,课前交流中主要是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这样、要那样,可是在课的开始图片欣赏中,学生就情绪低落,尽管是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上来,根本就不能按课前要求的去做,这么有趣的环节,学生怎么没兴趣呢?于是,我借助学生拼图,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象什么。学生的兴趣来了,有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了,教师借势引入后面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用手操作解决问题比单凭思维解决问题更实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安排学生动手剪、拼图形,在学习小组中演示、全班交流中说思路,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探索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而且还领悟了多种解题思路,既让优生在探索中发展了思维,又让学困生学到了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法指导比面面俱到讲解更实惠。

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也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给学生知识不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节课教学中,我没有教学生怎么样去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课件,自己去动手、去交流、去思考、去归纳,去提炼,从感受到理解,自主解决本节课中的问题,不仅学得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领悟了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还学得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5

今天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虽然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但总朦朦胧胧地觉得我的目标定位有问题。就在铃响的一刹那间,一个念头一闪而过,我禁不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今天这堂课我到底要学生学什么?是教会学生做小数乘法吗?还是通过小数乘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学科的数学价值。抱定这样的目标之后,我那“精心”的教学设计也受到了彻底的颠覆。

在课的开始,提供了一组题:

(1) 125×3=375

(2) 12.5×3=37.5

(3) 1.25×3=3.75

(4) 0.125×3=0.375

请学生比较第(2)(3)(4)题与第(1)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旨在渗透积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沟通小数乘法时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谈话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本数学本的价格是0.52元,每位同学开学的时候都发到了4本数学本,请你算算每个人一共要多少钱?提出要求: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0.52+0.52+0.52+0.52 0.52×4 或 4×0.52)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而后,我提出挑战:你能算出0.52×4 或 4×0.52结果是多少吗?请你来动笔算一算。学生开始尝试计算,先做好的上来板演,下面的同学如果有与黑板上的不一致,也可以上来把你的过程展示出来。一个接着一个上来,看来情况真的很复杂,列举一下:

0.52×100=52(元)

52×4=208(元)

208÷100=2.08(元)

0. 5 2×42. 0 8

0. 5 2× 42. 0 8

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主要就是这三种做法。接下来就让学生陈述理由。

生1:我们刚刚学过的小数加减法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我就把4和0对齐,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

师:那积里面怎么会有一个小数点呢?

生1:我把0. 5 2看成了52,扩大了100倍,所以积要缩小100倍,这样才能保证积的大小不变。

生2:我把0. 5 2元扩大100倍后成了52分,52分×4=208分,再改写成用元作单位,就要缩小100倍,得到2.08元。

话音刚落。一生马上补充:她的单位名称错了,前两道的单位名称应该是分,不是元。其他同学根据学生的补充也发现了问题,对于她的发言,同学们露出了信任的神情。

生3:(大概是听了前面的同学说得振振有辞,显得很紧张,发言时含糊不清,极不肯定。)

我想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生1的口才很好,平时对数学总有自己的见解,想要驳倒他还真不容易;生2的问题好解决;生3的想法最符合意思,可偏偏又讲不清楚,真是不凑巧啊!我开始着急了,觉得要收不回来了,怎么办?我积极地寻找对策,先点评了生2的做法,肯定其想法,然后我就指着生1和生3的做法说,他们现在两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你准备支持哪一方的做法呢?请说出你的理由来。学生思考了片刻,陆陆续续开始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之后,学生开始明确,其实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了整数乘法,既然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就要遵守整数乘法的法则,4自然要和2对齐。课堂上生1带着他的部队开始主动向生3部队靠拢,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第三层次,我延续情境: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每个人需要2.08元钱,那你能算一算我们班50个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其实今天的败笔也在此,这一层次的练习应该将班级人数拟定为51人,这样的话更有利于今天的小数乘法学习,50最终还是归纳为一位数,不能很好地暴露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练习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全面性与合理性。

今天的课堂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根据“新基础教育”的思想,当课堂上我们把问题“放”下去之后,面对“收”时真有点不知所措,这里有很多的因素困扰着我们:该怎么“收”?收到什么样的度?资源怎样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所用?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专业素养不够,今后需要不断提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6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 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它将永远警示着我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7

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学生的身边处处都有负数,只不过是他们暂时缺乏认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辅以具体的直观情境,是可以促使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的。

在教学新课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从例1中的主题图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温度引入负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飞机上升500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500米则用-500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运用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例题和练习题中,选取的内容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如:海拔以地平面为准,上为正,下为负;气温以0摄氏度为准,零上为正,零下为负;收入以盈为正,亏为负。学生能解答这些约定俗成的问题,并不能说明是真正理解了正负数是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相反这些典型事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只有例题的学习是不够的。因此,在这题解答后,提问:如果张军向西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东走50米,记作()。(省略单位,可以养成学生仔细审题的好习惯。)如果张军向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鈥湥?0米鈥澅硎舅颍?)走了()米。另外练习中还有这样一题: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可以很快的得出结论。题后补充:小明家住10楼,小军家在他家楼下一层记作(),小红家在他家楼上3层记作()。这里蕴含了简单的有理数加减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8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顺利将加法(及减法的性质)的运算律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中来,使得计算简便,难点是知识延伸中,学生的再建构。本节课,我在引课中合理将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结合,并让学生感知简便计算的好处,以用来激发学生探索并使用简便运算的兴趣。教学中,牢牢抓住,这道题使你联想到整数计算中的相同情况吗?怎样算简便,及你是使用了什么运算律来计算进行提问,明确重难点,对知识有效进行延伸。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比如,板书受学生影响,没有列出更合理的,导致板书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得在教学中,对比教学部太好进行。教师的几处重要小结也显得不自然,没有做到水到渠成。最后,教师对简便计算的一些灵活性题目练习不到,学生真正进行计算的题量还是嫌少一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9

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里的一个实践活动课。由于密铺是个新的知识点,可能会有老师不是很熟悉,所以我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有关密铺的背景材料。

1、《密铺》的定义、起源及其数学价值

将图形拼砌在一个平面上。图形之间不会重叠、也没有空隙,这就是密铺平面。著名的画家埃舍尔绘画中发现许多图形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能够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而且里面蕴涵着深刻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所有的常规的多边形中,仅仅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能被用于密铺,埃舍尔在他的镶嵌图形中利用了这些基本的图案,他几何学中的反射、变化和旋转来获得更多的变化图案。这就为数学界打开了已和通向广阔领域的大门。

2、密铺知识的教学情况

新课程人教版在四年级下册安排了一页密铺知识,教材提供了一些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密铺并感受密铺创造的美。五年级上册来探究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并计算密铺图形的面积,到初中二年级再详细研究密铺图形与正多边形的角度关系。

基于这样的认识,又考虑到是五年级的学生,对很多图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所以我把四年级和五年级的两个内容进行了整合,设计以下两点教学目标:

(1)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实践活动,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这些图形的特点。

因为考虑到在初中还会进一步研究可以密铺的条件,所以本节课只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密铺的特点,操作直观感受哪些图形可以密铺。

(2)在设计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体会到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因为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初步具有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对美有了一定的渴望与追求,在被学生一向视为枯燥抽象的数学课上引进生活中美的事物,渗透一些数学文化,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爱生活,爱学习的美好情感,同时也给数学教学增添几分亲和力。

课的结构:

一是创设情境,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密铺,欣赏图片,了解图片里是由哪些图形密铺而成的,理解密铺概念。

二是联系生活中的密铺在交流中感知密铺图形,通过操作来探究哪些图形可以密铺。

三是自己创作密铺,并计算密铺图形的面积,巩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能力,增加数学味。最后是欣赏密铺,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美。

在整个上课思路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上课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出备课思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整节课中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动手创造、交流部分。学生的创造能力、想像潜力是无限的,他们设计的密铺作品让我很吃惊,特别是当我把他们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时,学生的欣赏能力以及评价能力又让我佩服。有学生说:我非常喜欢第2幅图,因为他的设计很有创意,把三角形不断地变化方向,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有的说:我觉得第4幅图也很有创意,他的颜色搭配非常巧妙。瞧,我们的学生多么会评价人!整个过程非常活跃。

但这一节课也留下了很多遗憾:由于这是一节活动课,所以我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备的不够全面,在学生设计作品时缺少了必要饿指导,比如对设计没有要求大方得体,结果有的同学很有创意地设计了图案,单由于画的小而没法展示.学具的处理和安排上还欠考虑。本节课让学生质疑的机会有点少,在课后如果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行后续学习,更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

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在设计通分这节课前,我考虑到通分这一知识比较简单,如果单纯以书上例题进行讲解,就显得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入设计时,大胆采用了新、奇、趣的方式、方法。通过学生对三个方案的理解引出学习的内容。当学生对于小红最喜欢什么花因意见不同发生争议时,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归纳总结打好了思想上的准备。新授教学时,我注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知识点的得出,都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合作或自己概括得出,使学生在学习时能不断感受成功的愉悦。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有效地组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努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2、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还十分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如在合作讨论小红最喜欢什么花时?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开放地学习,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时,我并没有搬书上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感受规律,再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以点到面,全面提高。

3、困惑与不足

尽管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数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引导他们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几。生怕他们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时,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各种比较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启他们智慧的闸门。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700字精选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准备好一份教案是教学工作计划中很重要的一步。教案可以帮助老师充分地准备好教学内容,你是否在寻找一篇具有指导意义的教案呢?下面由88教案网编辑帮大家编辑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1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五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我认真思考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字母表示数部分的目标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要求上,怎样注重、强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试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的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感受代数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在数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怎样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在什么情况下用字母表示数呢?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重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了由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先自己观察,解决问题,然后同学之间再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我选择了谈话引入,先让学生练习有趣的按规律排列数的题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由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具体的数,让学生体会、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再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讲练结合,增加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时,我采用讲授+自学方式,先引导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告诉学生字母间的乘号简写过程,再让学生自己试写其他的运算定律。因为有些数学概念,是约定俗成的,是前人所规定的,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所以,部分知识点以老师讲授还是必要的,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接受来巩固认知,节约了教学的时间资源,优化教学程序。而在课堂上,我没有不理睬或打断学生的发言,而是注意针对学生发言的情况,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鼓励和称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状态较好。

不足之处:

一、一个运算定律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举例子表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在教学这个环节时,设计得不够好,没有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会和理解用字母表示数,我有些按自己的意图执教,导致学生一味地听,将学生的思考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3

《小数除法》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相关运算,并且学习了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除法进行教学的。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教学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对于教材新问题产生独特的体验,以此为基础,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才会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也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对知识的迁移、分析、归纳、联想,从中发现新的方法。在让学生通过联想中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在开放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反思一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再加强一点,也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因为有第一单元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第二单元《小数除法》时,做好了充分的备战准备。果然,学生虽然有整数除法的计算基础,但是计算有小数参与进来,学生思维就开始打混,意料中的、意料外的问题倾巢出动。

1.小数点位数移动不同步。通过移动除数小数点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特别是当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补0的情况。或者移动的位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2.商的个位不够商1,商0打点的情况模糊不清,特别是被除数的个位右下角没打点,就写上0.(如:课本18面做一做的情况2415)

3.商的小数点没有与移动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强调算理,多进行点商小数点的练习,并对学生作业中错例进行分析评讲。

4.验算时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5.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如:课本18面做一做的情况1.261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4

“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中位数”能更合适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并且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我首先从例题4入手,让孩子们思考:用什么数据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既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又复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孩子们思考用平均数27.7表示孩子们的水平好不好?为什么?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由于较大数的影响,平均数偏高,这个时候是不适合用平均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了。这个时候再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跳绳成绩更合适呢?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这个“合适”的数正是——中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孩子们体会中位数在表示一般水平的合理性。

课堂上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出: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中等个),中位数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尝试找中位数,体验到如果数据是偶数个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总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不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88教案网内容专辑推荐:“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敬请浏览。

做教师应该要考虑课堂氛围的趣味,每位老师都应该致力于提升撰写教案的水平。教师的教案体现了很强的计划性,怎样编写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呢?下面的“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相关内容主题,是由栏目小编为您提供的,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1)

“认识小数”是新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小数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适度的讲解,这样的设计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小数这节课时,我把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链: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二、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我反思,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联系生活,调动认知。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商品价格。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并由此总结归纳小数的读法。

二、由易到难,充分体验。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我通过创设测量和购物的情境(课前让沈佳浩、孙静等分组进行测量和购物,把数据记录下来),把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外一种写法。在组织教学时,我注意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讲练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围绕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零点几),我设计测量书桌、认识尺上的小数、根据正方形中的涂色部分写小数、在正方形中表示出相应的小数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获得对小数的直观经验,丰富对小数的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表示成零点几,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围绕第二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几点几),我先是让学生认识0.3元,感知3角还可以写成0.3元。我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其次是认识1.2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之所以采用价格问题作为学习素材,正是基于学生对价格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从“先分再合”的角度感悟1.2元的含义。接着是认识3.5元,这是对形如几点几的一位小数的再次认知,强化了对小数的认识。

以上几个层次,由易到难,很好地突破了几点几是几和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这一教学难点。一堂课下来,即使像学困生王云、赵麟等也能认读小数,了解小数的意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2)

上这节课之前,说句实话,我对这个概念是陌生的,在自己的求学路上没学过,在之前执教的教材中没出现过,在阅读过的书籍中也没看到过,在备课过程中,我不折不扣的先当了一回学生,学习了对我来说全新的知识《密铺》,心里感慨着自己知识的匮乏。通过这节课,我才对密铺有了一定的认识。《密铺》是一节平面几何知识的综合应用课,这一节是新课标空间与图形中新增的内容,学生通过铺一铺的实践活动,探索密铺的奥秘。

这节课,我力求用一份尽量美丽的语言,和一份尽量美丽的心情,带学生进入一个美丽的密铺世界。教学中,我按照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美的欣赏自主创作的主线,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密铺的图形的条件:几个图形的内角拼接在一起时,其内角和等于360度,这一规律,我并没有深入展开,而是布置了课后的自学,因为据我了解,到七年级时,学生还将学习平面图形的密铺,那时,将深入学习密铺的条件。

课末对艺术家埃舍尔的密铺图案作品的欣赏,力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数学美的体验。同时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原先想让学生欣赏完以后再自主创作,但是担心如此会对学生造成知识层次上的混乱。因此,我就让学生先用简单的平面图形进行密铺创作,将更复杂图形的创作留给课后。

由于对该知识了解不深,又是初次执教此类知识,因此缺陷很多,敬请同仁不吝赐教。

谢谢!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3)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并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乐于教学。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今后的教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取得成绩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后小记。

2、加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情感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积极实施高效课堂管理,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好批改记录,分类总结,进行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

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二、改进措施

1、要狠抓学风,由于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差,上课的时候只有少部分学生比较认真,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大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态度不够认真。还有个别的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这样就影响了学习的信心。为此,找他们了解原因很重要,有些是不感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有些是存在某个知识的段层,跟不上就放弃了等等。这样的情况要跟他们多次交流,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找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也要及时地表扬他们,养成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风。

2、课堂上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

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4、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不断反思教学,将公开课、优质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着我们的许多问题,重新认识。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5、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更要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反思,总体来说,取得的成绩还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同时也相信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会做得更好。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4)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又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乘法口诀的熟练记忆也非常重要。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数数填写表格。没有引导孩子去观察表格,所以部分孩子不知道如何填写,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孩子重新观察表格,并且引导孩子一边数,一边填写。不能认为再活动要求中要求了学生就会做。今后上课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从理解图意出发,根据图意将具体的图抽象简化成用乘法算式表示,再根据有关5的乘法算式的规律,将5的乘法算式简化成5的乘法口诀,即看算式编口诀。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口诀是由生活实际中逐步抽象、简化成数学知识的,且能充分体会到口诀的作用,自觉产生记忆口诀的欲望。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这真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学生编出口诀后,教师可以提问每句口诀表示的是那些松果的数量,可以让学生重新指一指画一画。

为了让学生能数形结合记忆口诀,教师在乘法口诀结束后,可以通过课件演示,让孩子把几堆,几行和口诀对应,再次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口诀。

第三个环节找规律记口诀,孩子们找到了很多口诀中的规律。同时也运用找到的规律去解决下面的问题。今后的课堂上,要注重孩子思维的提升。

教学的困惑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已经知道5的乘法口诀,有的学生对乘法口诀一无所知,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协调好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呢?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5)

一、注重有关知识、方法的复习,为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复习引入环节,让学生会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梯形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为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做好认知准备,有利于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推动新知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自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尝试运用与练习反馈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出示梯形面积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通过情境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练习中,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出现了一些错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漏算、多算的现象。今后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6)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在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7)

《相遇》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中的第一课。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从中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分析如下。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项与实践,求路程。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想与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③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我一改教学情境,将本班的学生设为本堂课的主人公,利用学生常见的上学、放学的相遇情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的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去课堂学习这一重要途径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其它途径接受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同时,他们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一体化的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制定为:对相遇问题中速度不同、时间相同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如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法学法体现。

1.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同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模仿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再如:学生对相遇问题中路程、时间的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从线段图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这里并没有把线段图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把“指挥棒”交给学生,“如果我们用线段图来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你们说应该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鼓励探究,自主探索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画线段图之后,提出“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地从线段图上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从而引出出发后几分相遇。所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寻求解题的方法。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出事例—导入新课

(二)模拟情景—发现问题—探究新知

(三)巩固新知—课外延伸—总结深化

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我问学生:“在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一句简短的话释放了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从而引出班里一对好朋友也是这节课的主人公是中心小学五(3)班的“田晓斌和陈嘉彦”。课件出示“田晓斌从家里坐车出发,每时走40千米,走了0.5小时,到达陈嘉彦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说:“共走了多少千米?”实际上求的是什么?是路程,从而引出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然后出示“有一天,陈嘉彦放学回家打开书包发现不小心将同桌田晓斌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他赶紧打电话给田晓斌,两人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方法可以让陈嘉彦将作业本还给田晓斌呢?这一情景用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入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可能会想到:①陈嘉彦将作业本送到田晓斌家。②田晓斌到陈嘉彦家去取。③两人同时出发,约定地点,拿到作业本。经过商量,认为第三种方法最省时间。这时教师小结:陈嘉彦到田晓斌家的这一段路,可以一个人走完,也可以有两个人一起走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引出新课。(板书:相遇)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让陈嘉彦和田晓斌模仿相遇过程和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然后接着问:“刚才在陈嘉彦和田晓斌走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发现陈嘉彦的速度快,田晓斌的速度慢;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或者学生还能发现“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课件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因为陈嘉彦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离田晓斌家近的地方。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课件播放路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在学生观看路线图的过程中,分了三个小步骤。首先,播放一分钟陈嘉彦和田晓斌所走的路程,提问:陈嘉彦走了多少千米?田晓斌走了多少千米?用了多少时间?其次,继续行走了1时,用了多少时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但为什么相同呢?这又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这时再将课件重放一遍,学生就会发现她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从出发到相遇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难点在学生观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紧接着,我设计结合线段图讨论分析“如果老师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相遇的过程,你们想怎么画?”数学教学中,运用线段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并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构造线段图,增强学生运用线段图的自觉性。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老师的操作,完成线段图。“看见这个线段图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说一说你最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种情况。方案A:如果学生提出田晓斌走了多少千米?陈嘉彦走了多少千米?我还继续追问要知道他们所走的路程还要知道什么?引出要知道两人所走的时间。方案B:如果学生直接提出“两人走了几时”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及时地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此问题的探讨。这也正是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知道两人所走的路程和速度,还应知道走这段路所要用的时间,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来解决。因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要逆向思考,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首先寻找等量关系,陈嘉彦走的路程+田晓斌走的路程=50千米。基于学生在前面的环节已充分理解两人所用时间相同,设所走时间为“x”,列方程60x+40x=50从而求出时间。在学生发现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之后追问:“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时,学生有可能出现用方程(60+40)x=50来解决,或者用算术方法解决用算术方法解决要引导学生理解在两人相对行走的过程中,他们每时共行走60+40千米,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的和是50千米。求出几时走50千米,就是几时相遇,列式为:50÷(60+40)。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从而调动其他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本环节我注重营造一个认知、生活、情感等协调互动、共同融洽的多层次的大课堂,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相遇问题。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出发,由浅入深设计了两个题目。

题目一:在十一月份我们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咱们五(3)班里跑步最快的曾文康每秒跑6米,曾菲菲每秒跑4米,两人从50米跑道两端迎面同时起跑,几秒后相遇?这道题有意让学生通过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来独立解决,达到巩固的目的(效果已达)。

题目二:曾文康3秒跑18米,曾菲菲2秒跑8米,两人从50米跑道两端迎面同时起跑,几秒后相遇?本题在上一道习题的基础上讲速度作为隐含条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给条件先求出两人的速度,再求几秒后相遇。

两道习题在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巩固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全课总结时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这样可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的来说,本节课我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接受起来比较主动,消除了以往应用题给他们带来了“恐惧感”。学习气氛是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是开放的、生成的,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主人。课后之余,我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仅体现在行程问题上,而且在诸多如:两人同时打一篇稿件,几分后打完;两个工程队共修一条路,几天修完?等等,这些问题也可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针对这一点,我在下一节课设计了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8)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能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本课的重难点是:探索并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本课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课前预习时发现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课的难点,在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之后,我安排了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又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在当堂训练的反馈情况下我发现,学生对于小数乘法的对位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对位有混淆,因此如果课堂中进行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对比题目可能会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在整节课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教学重点放在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本节课也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让学生共同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9)

《密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当中的一堂综合应用课,密铺也称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本册教材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活动,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是欣赏密铺,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美。

本次吴坤玲老师利用协作建模学习的模式上课,按照这种模式设计后,他把目标定的更高一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拼一拼知道那些图形可以密铺,并且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知道,只要围绕一点拼起来的几个角能围成周角时,这个几何图形就可以密铺,这样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了,因为这个知识点是初中的知识,通过了试教后,发现只要老师组织好学生,所安排的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恰当,学生还是能够通过自主掌握该知识。采用这种模式上课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会了学习。

这节课上,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从一些基本图形开始,让学生猜测能否进行密铺?带着这样的猜想,学生再动手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互帮互助,共同探讨的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成就感,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一个自主、积极、有效的状态中。学生整个的操作过程,思维是层层递进的,将高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化解于无形中,达到了教与学双边思维活动有机的结合,整个过程都渗透着数学研究的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在拼图的过程中,表现了自己对图形美的感悟力和想象力,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把学生作品进行展览,老师适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性评论激起了孩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学生充满自信,学得兴趣盎然。最后,授课老师把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密铺的拓展内容介绍给学生,通过这一块拓展延伸,将数学与艺术紧密而自然的有机结合起来,展示了数学美,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美学教育。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老师在教学中起到的知识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老师将数学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欢快、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有所得、玩有所获。

五年级数学下《通分》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学习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公分母,通过复习3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并引出三个新名词: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公分母,分散了例1的难点。复习1帮助学生复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方法,为通分时准确快速地确定公分母作好了铺垫,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回头再看复习4,学生发现原来刚才那些同学所用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通分,而这些方法中,只有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的方法才是最简便的,再一次强调了通分的关键,学生也知道了通过通分可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自然而然地引出例2

通过复习4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

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较好地把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课题的引出水到渠成。

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性地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利用它来处理复习与例1、例2之间的关系,使这节课衔接恰当,自然流畅,让学生完全有能力解答例1、例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通分的概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学习通分时,先提示,再试算,在试算后设计了一组讨论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准确地掌握通分的方法,安排较多的学生试算、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借助图形直观形象的优势,加深学生对通分实质的理解。

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形象简洁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通分的概念、方法尽显其中,不但便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精选


不打无准备之战。老师会在正式上课前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更具有详细的、实用的、有创意的价值,教案如何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容易吸收?以下是88教案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1

《相遇》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中的第一课。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从中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分析如下。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项与实践,求路程。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想与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③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我一改教学情境,将本班的学生设为本堂课的主人公,利用学生常见的上学、放学的相遇情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的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去课堂学习这一重要途径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其它途径接受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同时,他们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一体化的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制定为:对相遇问题中速度不同、时间相同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如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法学法体现。

1.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同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模仿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再如:学生对相遇问题中路程、时间的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从线段图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这里并没有把线段图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把“指挥棒”交给学生,“如果我们用线段图来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你们说应该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鼓励探究,自主探索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画线段图之后,提出“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地从线段图上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从而引出出发后几分相遇。所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寻求解题的方法。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出事例—导入新课

(二)模拟情景—发现问题—探究新知

(三)巩固新知—课外延伸—总结深化

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我问学生:“在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一句简短的话释放了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从而引出班里一对好朋友也是这节课的主人公是中心小学五(3)班的“田晓斌和陈嘉彦”。课件出示“田晓斌从家里坐车出发,每时走40千米,走了0.5小时,到达陈嘉彦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说:“共走了多少千米?”实际上求的是什么?是路程,从而引出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然后出示“有一天,陈嘉彦放学回家打开书包发现不小心将同桌田晓斌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他赶紧打电话给田晓斌,两人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方法可以让陈嘉彦将作业本还给田晓斌呢?这一情景用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入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可能会想到:①陈嘉彦将作业本送到田晓斌家。②田晓斌到陈嘉彦家去取。③两人同时出发,约定地点,拿到作业本。经过商量,认为第三种方法最省时间。这时教师小结:陈嘉彦到田晓斌家的这一段路,可以一个人走完,也可以有两个人一起走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引出新课。(板书:相遇)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让陈嘉彦和田晓斌模仿相遇过程和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然后接着问:“刚才在陈嘉彦和田晓斌走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发现陈嘉彦的速度快,田晓斌的速度慢;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或者学生还能发现“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课件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因为陈嘉彦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离田晓斌家近的地方。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课件播放路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在学生观看路线图的过程中,分了三个小步骤。首先,播放一分钟陈嘉彦和田晓斌所走的路程,提问:陈嘉彦走了多少千米?田晓斌走了多少千米?用了多少时间?其次,继续行走了1时,用了多少时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但为什么相同呢?这又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这时再将课件重放一遍,学生就会发现她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从出发到相遇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难点在学生观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紧接着,我设计结合线段图讨论分析“如果老师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相遇的过程,你们想怎么画?”数学教学中,运用线段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并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构造线段图,增强学生运用线段图的自觉性。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老师的操作,完成线段图。“看见这个线段图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说一说你最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种情况。方案A:如果学生提出田晓斌走了多少千米?陈嘉彦走了多少千米?我还继续追问要知道他们所走的路程还要知道什么?引出要知道两人所走的时间。方案B:如果学生直接提出“两人走了几时”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及时地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此问题的探讨。这也正是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知道两人所走的路程和速度,还应知道走这段路所要用的时间,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来解决。因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要逆向思考,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首先寻找等量关系,陈嘉彦走的路程+田晓斌走的路程=50千米。基于学生在前面的环节已充分理解两人所用时间相同,设所走时间为“x”,列方程60x+40x=50从而求出时间。在学生发现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之后追问:“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时,学生有可能出现用方程(60+40)x=50来解决,或者用算术方法解决用算术方法解决要引导学生理解在两人相对行走的过程中,他们每时共行走60+40千米,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的和是50千米。求出几时走50千米,就是几时相遇,列式为:50÷(60+40)。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从而调动其他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本环节我注重营造一个认知、生活、情感等协调互动、共同融洽的多层次的大课堂,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相遇问题。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出发,由浅入深设计了两个题目。

题目一:在十一月份我们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咱们五(3)班里跑步最快的曾文康每秒跑6米,曾菲菲每秒跑4米,两人从50米跑道两端迎面同时起跑,几秒后相遇?这道题有意让学生通过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来独立解决,达到巩固的目的(效果已达)。

题目二:曾文康3秒跑18米,曾菲菲2秒跑8米,两人从50米跑道两端迎面同时起跑,几秒后相遇?本题在上一道习题的基础上讲速度作为隐含条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给条件先求出两人的速度,再求几秒后相遇。

两道习题在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巩固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全课总结时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这样可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的来说,本节课我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接受起来比较主动,消除了以往应用题给他们带来了“恐惧感”。学习气氛是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是开放的、生成的,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主人。课后之余,我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仅体现在行程问题上,而且在诸多如:两人同时打一篇稿件,几分后打完;两个工程队共修一条路,几天修完?等等,这些问题也可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针对这一点,我在下一节课设计了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2

《密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当中的一堂综合应用课,密铺也称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本册教材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活动,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是欣赏密铺,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美。

本次吴坤玲老师利用协作建模学习的模式上课,按照这种模式设计后,他把目标定的更高一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拼一拼知道那些图形可以密铺,并且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知道,只要围绕一点拼起来的几个角能围成周角时,这个几何图形就可以密铺,这样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了,因为这个知识点是初中的知识,通过了试教后,发现只要老师组织好学生,所安排的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恰当,学生还是能够通过自主掌握该知识。采用这种模式上课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会了学习。

这节课上,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从一些基本图形开始,让学生猜测能否进行密铺?带着这样的猜想,学生再动手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互帮互助,共同探讨的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成就感,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一个自主、积极、有效的状态中。学生整个的操作过程,思维是层层递进的,将高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化解于无形中,达到了教与学双边思维活动有机的结合,整个过程都渗透着数学研究的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在拼图的过程中,表现了自己对图形美的感悟力和想象力,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把学生作品进行展览,老师适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性评论激起了孩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学生充满自信,学得兴趣盎然。最后,授课老师把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密铺的拓展内容介绍给学生,通过这一块拓展延伸,将数学与艺术紧密而自然的有机结合起来,展示了数学美,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美学教育。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老师在教学中起到的知识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老师将数学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欢快、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有所得、玩有所获。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3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百花奖,让我感受颇深,对于本节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认识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这是面积知识的提升和发展。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针对本节课,我有一下反思:

同时,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更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做好铺垫。

一、联系生活,体会组合图形必要性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可以找到组合图形。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组合图形的必要性,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个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题。

二、探究方法,寻求解决问题最优化

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了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单的方法,实现方法的比较,同时也是反思自己的方法和学习别人方法的一个很好时机,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讨论、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学会了别人的方法;最后,从这些方法中,比较、反思、知道最简便的方法。

三、总结全课,学习解决问题方法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引导让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升,在知识方面,还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应该有收获的。

对于本节课,暴露出的问题:

1.各环节时间的分配。本节课在各环节的分配上有所欠缺,需要对各环节有个提前预设,需要适当的引导孩子们在有效的单位时间内进行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课堂进行中,给于人的印象为赶,这就不能照顾到后进生,导致他们对本节课失去学习欲望。

2.语言艺术。本节课的课堂评价过于单一,引导孩子们过渡环节以及布置任务的目的性上不明确。

3.组合图形方法优化上。虽然引导孩子们质疑可以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可以达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由于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时间相处更多的方法,从而忽略个后进生,也忽略了孩子们想表现自我的心理,导致出现个各个相同分割的方法。本节课没有在最后引导孩子们达到“分割的图形越简洁,计算起来越简便”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不足。

4.在课堂生成上,没有及时的进行快速思考,导致一些生成没有及时的解决,忽略后,孩子们的质疑没有解决,也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4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又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乘法口诀的熟练记忆也非常重要。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数数填写表格。没有引导孩子去观察表格,所以部分孩子不知道如何填写,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孩子重新观察表格,并且引导孩子一边数,一边填写。不能认为再活动要求中要求了学生就会做。今后上课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从理解图意出发,根据图意将具体的图抽象简化成用乘法算式表示,再根据有关5的乘法算式的规律,将5的乘法算式简化成5的乘法口诀,即看算式编口诀。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口诀是由生活实际中逐步抽象、简化成数学知识的,且能充分体会到口诀的作用,自觉产生记忆口诀的欲望。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这真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学生编出口诀后,教师可以提问每句口诀表示的是那些松果的数量,可以让学生重新指一指画一画。

为了让学生能数形结合记忆口诀,教师在乘法口诀结束后,可以通过课件演示,让孩子把几堆,几行和口诀对应,再次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口诀。

第三个环节找规律记口诀,孩子们找到了很多口诀中的规律。同时也运用找到的规律去解决下面的问题。今后的课堂上,要注重孩子思维的提升。

教学的困惑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已经知道5的乘法口诀,有的学生对乘法口诀一无所知,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协调好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5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旧引新,衔接自如。

充分体现“动手做数学”的理念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纵观本节课,处处都充满了“做”。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应该完全被动的吸收课本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做数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两个环节,时时处处体现了学生在“做数学”,而教师也真正起到了一个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索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意识。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应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6

一、注重有关知识、方法的复习,为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复习引入环节,让学生会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梯形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为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做好认知准备,有利于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推动新知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自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尝试运用与练习反馈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出示梯形面积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通过情境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练习中,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出现了一些错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漏算、多算的现象。今后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数字歌》是一首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谣。童谣以十个数字贯穿其中,九种小朋友们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成了小配角,读来琅琅上口。为了调动一年级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朗读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图文结合,数字相辅。

这首童谣的插图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而小朋友们也已学完了1到10的十个阿拉伯数字,有了这些基础,在出示挂图后,我让学生找出农场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数出业后用阿拉伯数字标在小动物的旁边。小朋友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很快就溶入到课文中的学习中来。有不少小朋友边数数还边读起《数字歌》来呢。

二、多形式变换朗读方法。

朗读小朋友们喜欢做的一件事。可是要让他们一遍遍地朗读同一首童谣直到会背,又不失去学习兴趣,那可就是件难事了。在指导小朋友朗读这首童谣时,我采用了跟录音轻声读,同桌练读,全班拍手读,做动作读,有表情地读,看提示背诵,看图背诵等形式,学生在读读、拍拍、比比、跳跳中快乐地完成了对这首童谣的背诵,特别是在做动作读这一环节,小朋友们觉得还不过瘾,争先恐后地想到台上来表演表演。

三、结合生活,寻找语文。

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我们的身边也随处可见许许多多能用数出来的物体。在学生学会背诵这首童谣后,我及时地提出了:小朋友们,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数字宝宝,你看,老师手中有一支粉笔,我们都有十个手指头。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数出来的,小朋友们也学着老师的样,认真地找一找,数一数,然后告诉大家。小朋友们纷纷拿出手指笔来认真地数起自己见到的物体的数量。这样,小朋友们在数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十个数字的认识,并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可以结合身边的一点一滴。

存在的困惑:面对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好动而又不懂事的一年级的小朋友,教学中,特别是在纪律方面,如何做到既让小朋友们适当的时候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又不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设想:

首先创设小明找工作时遇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调查学生的体重、年龄、鞋号,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1.师:老师想了解你们长大以后都想做什么呢?

生:军人。

师:多远大的志向啊!共和国的卫士。

生:教师。

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课件,指名读招聘启事。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家公司要招聘员工。

生:我还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2000元。

师:对啊,平均工资2000元,小明一看比较符合他的要求,于是就兴冲冲地来到了招聘处,经理对他进行了全面考核后对他说:根据你应聘的岗位我们给你的工资是1400元。(出示课件。)

师:如果你是小明,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想?

生:招聘启事上不是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吗?为什么给我的工资却是1400元?

生:这是一家骗人的公司,明明是2000元的基本工资,为什么只给我这些呢?

师:小明也有这些疑问,经理自然也有他的道理,这时他拿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表。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生:大多数员工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下。

生:我发现老板没有骗人,因为这些员工的工资有高有低,平均工资的确是2000元。

师:老板没有骗人,可是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又都在2000元以下?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生:因为两个经理的工资特别高,所以使得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都低。

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汇报。)

师:你认为应该是哪个数据更能表示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认为是1800元,因为它和2000元比较接近。

生:我们组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9个数据的最中间。

生:我认为是1300元,因为去掉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它在这组数据的中间。

师:现在大家意见不统一,比较一下这3个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更合理呢?可以在小组中再讨论一下,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我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工资表的最中间的位置。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师:通过第一次的交流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让我们达成了共识,现在大家都认为150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150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中间位置。

师:(板书:中间。)那它前面有几个比它大的数据?(4个。)后面有几个比它小的数据。(4个。)它处于9个数据的最中间的位置。

师:那我们看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啊?

生:从大到小。(板书:大小。)

师:(手势)这样呢?(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就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中位数的理解越来越全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出示中位数概念并指名读。)

师: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哪一个更能表现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中位数。

师:那么作为商店经理为什么要在招聘启事中打出平均数呢?

生:是因为在这里平均数比中位数要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

师:看来啊,这是商家的一种策略。我们分析一组数据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才会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师:我的朋友小明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的加入使工资表发生了变化,那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1500。

生:1400。

生:这组数据最中间是1500和1400,中位数就应该是它俩中间的数。

生:我认为它俩中间的数就是它们两个的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口算一下应该是多少?(电脑出示求法。)

师: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不但会分析问题,还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看来中位数只和数据的位置和排列有关系。

2.众数。

师:其实生活中中位数的应用很多,老师想调查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好不好?

师:你们发现老师在写这些数据时,是怎么写的?

生: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写的。

师:观察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你的体重和这组数据对照,处于什么水平?

生:中位数是80,它表示这一组同学的体重一般是80斤。

生:我的体重是62斤,和这组同学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生:我的体重是96斤,和他们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师:有和这几个同学的体重一样的吗?

生:我的体重是80斤。

生:我的体重也是80斤。

师:我们观察现在的这组数据,除了能找出中位数以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出示数据:62768083978080。)

生:我发现有3个同学的体重是一样的,是80斤。

师:说明8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生:我认为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

师:(电脑出示众数概念并指名读。)我们看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生:80。

师:说明在调查的这几个同学中,体重是80斤的最多。看来众数只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系。

师:王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今年多大了?(10、11、12。)10岁的举手我们看一下,11岁的举手,那12岁的呢?你们说咱班十几岁的同学最多?(11。)那么11就是我们班同学年龄(众数。)

3.新课小结。

师: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们3个统计量都有什么特点?

生:平均数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生:中位数是一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生:我知道了当一组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而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其实统计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三、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

师:老师还想做一个现场小调查。你们都知道自己穿多大号码的鞋吗?现在分别统计一下男女同学的鞋号。(生分男、女生组开始统计,记录员进行整理。)

师:我们来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穿37号鞋的同学最多,穿40号鞋的最少。

师:如果你是一家儿童鞋店的经理,针对这两组数据提供的信息,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生:多进37号的鞋,因为穿它的人多。

生:我想再多进一些38号的鞋,因为随着学生长大脚也会变大。

生:少进一些34号、40号的鞋,因为穿这些号的人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会分析数据,还能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呢,看来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四、全课小结

师:其实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到生活中去寻找吧!

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把握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或可能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3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过渡到二维空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要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感悟知识。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在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答案层出不穷。通过这样的比较、测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二、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强化感知。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测一测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1平方分米有多大,先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让学生初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剪出一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面积概念,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4

内容分析:

本课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温度和海拔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学习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类、归纳、概括,从数的理性高度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最后教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把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生活中,进一步丰富了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正负数和0的关系。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

1、从温度中相反量的表示方法了解正、负数。

(1)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平时看电视吗?请看屏幕(播放新闻联播片头)

-88.3+103012.4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

②观察这些数和黑板上的正负数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说明: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和外延有完整的认识,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目的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0除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拓展练习,活化理解。

1、猜温度。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2)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183)℃

【说明:让学生根据提示(冷了或热了)猜南极和月球表面的最低温度。这样安排充分挖掘习题功能,把静态的读、写转化成动态的生成,在答案步步逼近的过程中发展了数感,同时为以后学习负数的大小比较做了很好的渗透】

2、描述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

(1)电梯中的负数。(2)存折中的负数。

(3)人口信息

A、根据20xx年10月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

俄罗斯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2000人。

B、根据新华网最新统计的资料显示:

中国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40000人。

关于(3):在理解了这两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之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俄罗斯和中国这两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情况,哪个更好一些?进行适当的辨证思想和责任教育。

【说明:利用数学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是发展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上述练习不仅丰富了对负数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和眼光】

四、小结揭题,质疑延伸。

这节课要结束了,回头反思一下,感觉有收获吗?关于负数,你还想

了解些什么呢?

【说明:成功的教学在课尾时不应是问题的结束,而应是新问题的开始,学生在基本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强烈的求知欲!】

五、数学文化熏陶。

放短片:你知道吗?介绍负数的来源

谈感想,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反思】:

真实、扎实、有效是评判一节好课的标准。对照重难点,我认为本节课做到以下几点:

1、真实找准基础。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迅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负数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必要和需求,主动学习从这里开始了。

2、扎实整合教材。

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和认识层面,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具有共性背景的素材,并引导观察、讨论、比较、发现,使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形成了超越温度和海拔层面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3、有效丰富理解。

练习素材的开阔性、生活性、典型性、趣味性使学生的认识更丰厚,理解更深刻,参与更主动。

【顾老师点评】:

陶老师的这个案例在设计和教学时主要体现出了以下两个特色:

1、挖掘了课程资源。

老师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把教材的例1和例2只当作一种直观形象的背景,在清晰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描述之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并及时引导补充和拓展,在众多的具有共性的材料列举之后,最后学生发现总结:生活中还有很多意义相反的数量,而且他们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至此,学生对于正、负数的认识形成了超越了温度和海拔层面的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2、活化了教学内容。

教材编排的习题,主要想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训练学生读、写负数的能力。教师在使用练习时,充分挖掘出普通习题的教学价值,十分巧妙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数学活动资源。对于南极和月球表面的温度采取让学生根据提示猜数的活动,集游戏性、知识性和参与性为一体,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为以后学习负数的大小比较作了很好的渗透,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5

一、闪光点:

在集体教研的时候,我发现《做一做》第2题是一个难点。怎样指导孩子在数轴上标点?张校长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妙点子:

先找分数单位1/3和1/6,之后找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写出分数。

在课堂上,我这样展开我的学的过程:先让孩子读一读这些分数,然后认真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规律?当孩子们发现分数单位相同后,我继而启发他们,我们能不能利用分数单位快速找点呢?

现在,我已经比过去成熟多了。搁在过去的我,我会心急于揭示答案。现在我明白了,答案并不重要,即便孩子的答案是错误的,要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才是数学课的目的。知识目标只是实现能力目标的一个载体而已。学这个,学那个,对于孩子来说,那个没有什么分别,关键在于,在一节一节的数学课上,孩子们的思维水平获得了提升,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我不再急于直奔答案而去,而是细致地展开学的过程。感觉上,就好像一个魔术师,刷一抖,学习过程便展开了。真帅啊!我越来越能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力量的平衡点了。

像这样,通过观察找到规律,学童的困难便迎刃而解。“观察思考,寻找规律,归纳概括规律,运用规律”,这四部曲已经成为我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个圆环啦。就像元素周期表梦中的那个圆环一样。

我总在想:如果我的课堂,就是教会学童几个概念,就是教会学童做几道题,就是教会学童背几个公式,那就太肤浅了。我的目标是教会学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孩子自主学习,相较于我站在讲台前面,妙语如珠,喷珠溅玉,不知要费多少力,比我自己讲要来得辛苦。

但是,看一下日历吧,现在是公元20xx年,我不能再把持着课堂,我必须从我的神坛上走下来,把这个神坛让给我的学生,同时也让出了我的精彩。我在心里默想:当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走得不好,我们也莫可取代;当孩子学会咀嚼嚼不烂的时候,我们也概莫能助。歌中唱到:小呀么小儿郎啊,背着书包上学堂。别忘了,这里叫学堂,是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天堂。我们的祖先莫非早就了解了教育的真谛?否则,他们为什么不管这里叫“教堂” ?一个词便已经把师生关系的楚河汉界划分出来了。因此,我在每一节课上都致力于教会孩子思考,致力于提升他们数学思考的水平,致力于训练他们观察和思考,致力于引导他们发现规律、总结概括、归纳规律。我觉得,这才是数学课的真谛。而例题也罢,练习也好,都是实现这些的载体。过去,常听人说,跳出教材教。我反应比较慢,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才悟到这句话的含义。怀揣着这样的教育理想,每一天迎着朝阳走进我的数学课堂,向着我的目标迈进。从语文老师的角度教数学,我觉得教语文和教数学可以相长。教数学的语文老师我,越来越聪明啦!

二、遗憾点:

今天的课堂,“话筒”仍然在孩子们手里。根据预习,我们共同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小组交流完毕后,陈业辉的小组是第一个到讲台上发言的。他绕开了主题图,直接介绍了假分数和真分数的意义。他还出了一道题:真分数()假分数。让小朋友们在括号里面填>、<、=。课堂上的意见立刻分成了两派。魏天宇说,不一定真分数比假分数小。如果是13/7,那…….他还没有说完,孩子们立刻喊起来:13/7是假分数。平时,孩子们善于使用小数据举例法来判断一道选择或者判断题的真假,而这个命题,孩子们不能确定世界上所有的假分数都比真分数大。毕竟,他们并不了解不完全归纳法。这时,刘华清说,所有的真分数都小于假分数。请大家看书—于是,她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读了一遍,孩子们这才恍然大悟。最有意思的陈业辉的小组,他们嘴里喃喃着:呀,咱们做错了!一边“仓皇” 逃下讲台。看来,他们组原来的预设答案是—无法判断啊!

课堂上的一场思辨终于宣告结束了。但是却把---“真分数小于假分数”这个命题怎样带领学童开展学习------这个思考留在了课堂之外。

三、改讲点:

方法一: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清晰地呈现于黑板上,便于孩子们从概念出发比较;方法二:画出数轴,标出假分数和真分数,直观地观察;方法三:举例子;方法四:结合做一做的第2题,强化概念的理解。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6

北师大版《估计费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估计费用》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一个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购物这一具体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探索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现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进行反思。

一、学案设计要注意细节。

1、我的学案正反两面满满两张,的确,这是我根据这节的内容精心设计出来的,但学生看到后,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太难了吧,密密麻麻。怎么办?这里面的一些内容可以在教案里设计,学案里可以不设计。(学习要求,温馨提示,这些可以在课上由老师简单提出。)

2、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内展示五种估算方法后,应让学生比较几种估算方法的特点,这对后续的做题更有帮助。

3、学习目标表述不是很恰当,原为: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方法进行估算。应在此前加“能”。

二、课堂发言要积极、大声

我班的谷刘强、豆恭、王一豪三人,在课堂中总是不举手、不发言,即使发言,声音也小的可怜。尤其是在有人听课时,上述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思维停滞,对待一切无从下手的现象。怎么办?

这在以前不是没想办法,例如:将他们三个人作为课堂的焦点,提出问题后,只要他们三人中有举手的,那我挑的肯定是他们;还有,在每堂课的'展示环节,都由他们几个先展示,即使他们对问题不能透彻理解,也由他们读题,由其他同学帮他们回答。

这次听课,教委领导又提出了几点宝贵建议,听后,我决定这样做:

1、改口号,根据我们班级中现在较为严重的问题,14人,有占1/4多的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很大声。我决定改口号为:我敢说,我会说,我大声说。(敢说:首先,我不怕错,我敢举手,我敢站起来说;会说:不是会说才说,而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知道多少说多少;大声说:这是最终目标,从大声说中可以找到自信,可以越说越想说,越说越会说。)

2、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敢于发言:针对问题,可以让他们先说给组长听,组长要多给予肯定,鼓励他们举手说;若不会说,可以让组长教他们说,组长教后,让他们在组内展示,最终在班内自信展示。

3、多鼓励,多评价,这也是促进学生敢说,会说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那些不敢发言的学生,要在他们几人中树立榜样,一方面,他们不会感觉目标太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好胜心理也会促使他们加油。对于他们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大声发言都要给予评价,鼓励。(老师评,学生评,他们几人互相评)

我的课堂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课堂能真正变成:师生的乐园。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7981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地整理过程,通过自主性学习,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分析条形统计图,能从中获得简单的信息;

3、培养学生脱离老师的讲解、自主学习,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探索、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教学准备:自主性学习平台、课件、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统计表格、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些日子是你感到特别高兴的呢?

生:

师:生日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在哪个季度?(学生举手发言)这么多同学都想告诉老师,可老师记不住,老师还想了解我们班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情况,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8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这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站起来;”“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谁一次也没有站起来?为什么?” “谁的学号是最小的质数?”“谁的学号是最小的合数?”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知道了数学无处不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我觉得概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上,即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去揭示。这样不仅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能够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1、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有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学生在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利用学号这个资源,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目的在于把学生生活世界和数学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又感觉到学号这个数,会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仅如此,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游戏。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学生学会分类和归纳的思想。

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中,我呈现一组数据,要求学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完后先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按什么来分的?分成了哪几类?由于采用分的标准也必定不同,然后在让学生说标准的过程中,感悟到质数和合数的各自特征,一点点的提炼归纳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类、观察、分析、归纳和交流的数学能力,建立正确的分类思想。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而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适当点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归纳、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9

《包装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反思整个课堂,我努力创设情境,积极组织引导,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本节课,我创设了“帮助淘气包装送给舅妈、舅舅、外婆、外公的礼物”的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层层递进,提升探究深度

本课从包装1个长方体引入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到包装2个、3个、4个相同的长方体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整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叠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叠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从而减少包装面积,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自主参与,开放探究空间

“自由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为了保证探究的实效,而不是走过场;为了不把学生当“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去猜想,并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主动去获取、发现、巩固、深化知识。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包装4个芦笋茶盒子时,我更是大胆地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让持不同包装方案的同学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断形成共知,课堂达到了另一高潮。老师在此时只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或指导,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认知,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培养了乐趣。

当然,本节课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激励性评价单一等,有待今后继续改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10

我觉得本课设计最精彩之处在新授前“估一估”的环节。因为学生估计的结果都在25米左右,可实际计算出的平均值却与估计值有较大出入。正是因为这“出入”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去寻找其中的原因,并“创造”出新的统计量。

本课最灵活之处在于引入计算器。虽然许多教师认为在考试中学生是无法使用计算器的,而计算作为基本技能必须加以强化训练,因此绝大多数教师不愿让学生带计算器进校园。可本课我大胆引入计算器,大大提高了课堂练习效率。因为求平均数并非今天的新知,且计算也并非今天的重点,引入计算器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在有限时间内更富实效。

本课教学中学生最精彩的生成之处在于他们主动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当教学完例4,学生初步了解到中位数的含义及其求法时,立即就有几名学生举手质疑 “当有偶数个数据时如何求中位数”。这反映出学生考虑问题全面,也体现出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强烈。在稍后例5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启发研讨,自己寻找到了偶数个数据中位数的求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 篇11

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新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有效地展开。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 篇1

课堂提问:

两个同学看课外书的时间,一个用小数表示(板书:0.4时),一个用分数表示(板书:1/4时)。那怎样来比较他们看课外书时间的长短呢?

小组合作:

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我探究、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课时的各种环节中,安排学生间你一言、我一语的活动,有时甚至设置一些悬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我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从而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获得的过程。在比较方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比较的方法,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在学生探索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时,老师提供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在学生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有效训练:

1、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课时的各种环节中,安排学生间你一言、我一语的活动,有时甚至设置一些悬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

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比较分数与小数大小时,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从而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获得的过程。在比较方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比较的方法,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转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尽量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在巡视过程中,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意见,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 篇2

“迎新年”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会分数的再认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知识内容,教材以呈现淘气和笑笑调查全班所以同学在元旦上午10点的活动项目,并用统计表的形式记录下全班活动情况。备课时,我仔细钻研教材和教参,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应该很简单,知识点都是旧知,没有新授的知识内容,一节课足以结束本节知识。

教学时,我信心满满地。首先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师:开班会啦,班主任宣布了今天的班会主题——“你怎样过元旦节?”班上的同学乐开了花,顿时大家都商谈如何安排这一天短暂的假期。同学们,元旦那天你想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安排真是多姿多彩呀。淘气和笑笑班上呀也在讨论这件事情,而且活动还真不少呢。淘气和笑笑把他们班上同学元旦活动情况还列一个统计表呢。(请学生观看书本上的表)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吗?

学生在此次学习兴趣浓厚,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接下来,我乘胜追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你能把这张表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吗?(各项活动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请把它在书上填完整。看着学生很有默契的配合,感觉这部分导入还比较成功,顺利结束本节课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往往平静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波浪。当我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数据时,发现学生的数据都是填正确地。我追问他们:外出游玩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3/10,为什么?你是怎么得来这个数据的?学生一片茫然。我追问了几次,结果无人举手发言。我仍不死心,点了班上成绩拔尖的几个学生回答,可结果却令我更加灰心,他们也说不出。怎么办呢? 学生会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简单,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就是用部分的人数除以整体的人数,再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除式变成分数的形式,最后把这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几分之几。我再次引导了学生读这个问题,并找出了整体和部分,可是学生还是不理解用部分人数除以整体人数就是它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实在是身心疲惫,人都崩溃了。真理不会在人崩溃时蹦出来的。在这环节我只有搪塞,揭示真理。为了尽快结束本节课,后面我调整心情,继续引导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可是学生的心情和兴趣被我一扫而尽。为了再次巩固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概念,在学生提出分数数学问题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方式,调查本班同学在元旦节活动情况。8个小组长利用表调查本组同学意向,然后将情况统一汇总给班长,班长做最后的统计,最后汇报,在黑板上列出本表,结合表再次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于后来活动的组织有序,学生热情再次被调动了,但是这节课的知识却没有按计划上完。

本节课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堂课中的知识都不是新授,为什么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答复,出现卡壳的现象?难道是我引导学生理解方法有误,还是在学习理解分数的意义上没有讲清楚这个意义?还是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呢?或者是由于我初次教数学,没有教学经验,更甚至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而导致的?在本节课创设情境教学应该是不会存在很大问题的。可是,我无从找到解决方法,我想,此时我遇到了教学的另一个瓶颈:自己懂得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更简单、直接、深刻地理解其原理?只会做题目,而不知道来的缘由,长期以往,学生会被我们教成了类似于“石匠”或“木匠”的解题工人,而不是一个懂得思考的“工程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 篇3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这单元,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课时是截取商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觉,主要是新理念,活课堂,多创新,多思维的作用,在此具体就不展开,因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过去,成就未来。

每次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师要慢半拍;;平时作业有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除法分配率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减号改写成除号;对于单位的换算这一单元知识涉及较少,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百出的情况。

1、把一部分口算练习放在课堂加上对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此涉及本人觉得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样的竞赛性口算练习可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多些体验,少些灌输)

3、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应使用多种形式)

4、作业一开始没有全部抓住,有松懈;(正在改善中)

5、对于作业质量没有严抓,使学生感到作业对错无所谓,错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实行新的措施,改善作业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

第二单元《轴对称与平移》

本单元主要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和折纸撕纸,平移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

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主要采用的小组或同桌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而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有些知识就必须由教师来教学,很直白的告诉学生,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能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的,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在让学生去交流时一定要明确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很困难,因为很多学生都会无序的去找,这样就造成遗漏。

一、“自然数的定义”让我困惑。

老教材里只说像1,2,3,4,5,6......这样的数叫自然数,而新教材则把0也放进去了,接下去又说研究(零除外的)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让我有点搞不清楚.又如书上什么地方都没出现素数的说法了,试卷联系上却有了,要不是新老教材都教过,对什么是素数可要去大查一番了.

二、为什么本册书上在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我的头脑也许还受以前书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似乎只有谈到了整除,才有资格说到“倍数与因数”,但是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也没体会到书上在这里不提整除到底好处在哪儿。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应该说,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学生能够说出来的,作为老师尽量不要代替学生说出来。在课堂上也能从操作、比较到发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对于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探索的,教师尽量少干预,使学生通过动手剪拼、猜想面积公式、对比归纳转化前后的情况,最后抽象出面积公式。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

所谓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孩子对此了解很浅显,现在再学,基本上是从头再来。有个别孩

子连分子分母都混淆,做练习出错率很高。简单总结了一下,发现主要问题有:第一,分数的意义理解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很多孩子容易被题目里的具体数量所迷惑,比如:把2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到的苹果数量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如果孩子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应该知道苹果的总个数并不是必要条件,即使去掉题目里的25,也不影响题目的解答。第二,分数的出现使很多孩子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思维定势受到冲击。通过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很多孩子认为除法就是用一个"大数"除以一个"小数",在解决问题时不去分析数量关系,而是根据数的大小去猜测如何列式。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原有的思路不再适用,列式出错明显增多。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除了要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还要根据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尤其是要引导孩子多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帮助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避免单调、枯燥、生硬的知识灌输,真正让孩子学到"有用的数学"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1、引入复习。在一开始课的引入,老师创设了一个抽奖的情境,让学生猜一猜,礼盒里有什么。从而引出、复习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提问:这种图形叫什么图形,从而引出今节课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说出这些组合图形是有哪些基本图形构成的。这部分内容只是复习引入新课,所以时间控制在5分钟。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由学生合作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肯定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思考理解把简单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已经学过图形的方法,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路。本节课教学过程也说明,学生在理解发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时,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手段,分析探索组合图形,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找出隐含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七单元《可能性》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使用了尽可能自制的教具,在教学中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乐于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正确理解并会“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描述可能性,判断公平性,特别是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等方面仍有不少困难,这需要加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以及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 篇4

《密铺》一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密铺的含义,了解了可以密铺的图形形状,认识图形密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欣赏密铺图案的构成后,通过做一做,先让学生自己将一张白纸对折3次,在对折后的折纸上任意画一个平等四边形,并把这个平等四边形剪下来。这样就得到了8个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拼一拼,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密铺平面。接下来讨论让学生三角形和梯形能否密铺平面,小组讨论交流后很容易达成共识,即任意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或者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所以三角形和梯形也可以密铺平面。

在学生直观上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四边形都可以密铺平面以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可以密铺平面的图形的特点,即同一个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的角的和为360度。学生在归纳这一点时稍有困难,表明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在明确了密铺的条件后,学生便会自主地设计密铺的图案,并能以此为依据进行一些平面图形能否密铺平面的判定,比如说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根据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和圆的特征,先断定这几种图形不能密铺平面,对一些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从动手操作中得出结论。

在拓展性的学习中,多数学生还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平日的观察为原形,设计出了以一种或者几种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显示出一定的审美观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 篇5

我们在教学中一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专业思想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它是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为。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 篇6

人教版教材编写中在三年级上册中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进行了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并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 篇7

本节课是一节比较独立的活动课,是《课标》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的具体体现。我教学确定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图中的规律,难点是: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形之间的联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大胆交流为主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

课前引导:利用记忆电话号码,让孩子们大胆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并夸张的宣扬数学之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指导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的美,太多的享受,太多的乐趣。

新授:一共分为三个角度。

1.直接用正方形的点阵,让学生观察,并且计算。很容易就得出点阵的数量,在这样的基础上,拓展6个,7个,8个…100个,第N个?因为第二个角度的需要,我让学生画出第五个点阵,并计算其数量。

2.从另外的角度观察,将正方形的点阵,数着引导,看看又能找出什么规律。这算是本节课的难点的体现,如果在这一节课能有效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并能合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把其中的规律找出来,如果能很好的表达那已经是很难的了。通过以前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发现规律的时候:1+3+5+7时,孩子们总是认识到:每次增加2,而不是说增加3,增加5,这样连续奇数相加的认识。在这个角度我一直犯难,特别是去年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去引导,自己很紧张,在这里浪费的很长的时间,并且学生还没有掌握其中的规律。导致于后面内容不能完成教学。今天的课,我在学生讨论的时候,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感觉学生还是能很好的认识,我就让孩子停止交流,结果一位学生站起来还是说出了:“减2”的观点,我以为这会给其他学生一次思维的撞击,没有想到:全体同学都同意这位学生的观点,让我不知所措,我只有临时安排学生再次讨论。这次我就有意思的去引导个别小组: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这个时候需要充分与图形合理的结合起开,。仔细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

3.斜着观察图形的规律。我巡视过程中发现: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都能把每个点阵图形的规律找出来,并且写出算式:1+2+1,1+2+3+2+1,……

4.小结前面三维观察的结果。感受规律带来的结果。

最后我设计了5个练习,有独立思考的,有合作的,有动手的,学生参与率还比较高,达到的效果还比较明显。

总结: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们已经利用图形来研究数。由于图形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会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具体,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我们以后在研究数学问题时,要学会利用图形来帮助解决。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 篇8

《数松果》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 5 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 、情景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采松果的情景图里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数学问题的兴趣。

2 、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如在熟记口诀时采用了对口今、开火车、手指等游戏,使学生乐记且又记得牢。

[推荐]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800字精选


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授课前,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教学更有效率。教案有利于教学目标明确,可以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案的开头要怎么写?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 篇1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延伸。相信:丝绸之路会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 篇2

课本剧表演,让精彩个性飞扬

一、重兴趣激发,架设情感桥梁

本单元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情节生动精彩,故事内容丰富,适合同学们通过设身处地进入情境之中地去感受。课本剧表演就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教师就要激发他们表演的欲望,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二、重课文理解,发挥指导作用

课本剧表演为理解课文服务,课文内容理解又是表演的前提。课堂上,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熟悉情节,揣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三、重筹备过程,体现分工合作

同学们在充分熟悉课文后,教师要鼓励他们人人参与,自由组合,确定分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集思广益,相互合作,积极筹备,认真排练,这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契机。

四、重氛围创设,获得情感愉悦

教师要创设表演的课堂气氛,课前布置好教室,让学生化简妆。以小组之间的竞赛形式,组织评委会、助威团,现场打分,设置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和文明观众奖等奖项,让学生在表演或欣赏中良性互动,自然融入课文的情境。

五、重多元评价,提升审美能力

评价要多元化,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畅所欲言:可由演员谈“演后感”,也可由观众谈“观后感”。教师要适当点评,重点指出成功之处和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 篇3

《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在设计教案时,意在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

《梦想的力量》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梦想,由此引入话题,然后提出三个问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从中去体会梦想的力量”。在课堂上我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特别是第六小节,也就是描写瑞恩克服重重困难自己靠做家务活挣钱这一节中,小瑞恩做了那么多事花了那么多时间足见他的耐心、坚强的意志。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进而明白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付出艰苦的劳动。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肯定从小瑞恩的身上学到了很多。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 篇4

本单元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我在教学时做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我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在教学《再见了 亲人》中,我首先找到文本生命与学生生命的契合点——“亲人”这个主话题,步步深入。“亲人”指的是谁?朝鲜人民是什么样的亲人?“亲人”仅仅指朝鲜人民吗?如层层剥笋探寻文本的内涵。其间,运用反复诵读、情境渲染、想象体验等教学手法,引领学生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受到熏陶,进而升华自我情感。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表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写了老班长不顾自己生命钓鱼救革命小同志的感人故事,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回答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通过这些词句来分析、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

在教学《桥》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梦想的力量》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

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在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梦想,引入话题,然后提出三个问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瑞恩是怎样实现梦想的?”“梦想究竟有多大的力量?”。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略显仓促,有一种一直在赶的感觉,在引导理解主要内容时花时间较多,因此给学生读的时间不足,在以后我将加强探索,进行改进,在课外多给时间让学生读。如果我能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 篇5

拓展阅读课文内容易懂,文章比较浅显,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我在教《灯塔》时,选用了“谈话、引导”的教学方法,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语言,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勇于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琅琅的读书声贯彻整节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2.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把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落在实处。

3.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己。

4.让学生参与板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也暴露出以下问题:

1.学生在朗读时,我没有适时加以指导,应在重点之处加以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2.我认为还应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能驾驭教材,能驾驭课堂。

3.对学生的赏识不够。赏识是一种信任,赏识是一种沟通,赏识是一架桥梁,赏识可以使师生沟通无限。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探索与追求。作为一名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努力,深入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成为快乐课堂。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 篇6

学习“追寻李白”就像在听一首动听的'歌,像在朗读一首优美的诗。他时而把你带进欲仙欲神的境地;时而把你带进幽静的山谷;时而……总之,讲这部分内容语言要有说服力,情节要有吸引力,情景要有感染力。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

一、巧搭舞台,学生个个是演员。

课堂中创设情景剧,在古诗剧情的编导上,全班同学的每个学员随时随地都可以即兴充当角色,每个角色的表演都较恰如其分。不周到的地方教师要较巧妙的评价,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习兴趣高昂。

二、环节过渡,故事导引惟妙惟肖。

一节好的课在环节的设置上充满个人的智慧,使整堂课环环相扣,始终处于一个有机的整体。我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做引子,把几首不相联系的诗捆绑在一块,让学生时时处处处于集中精力的状态下。

三、激励评价,情真意切.

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让学生情趣飞扬,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不会因为老师的评价而一头雾水,愤愤不平.可见评价的艺术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88教案网主题栏目精选:“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敬请访问。

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是需要编写教案的,写教案是为了让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和开展。那么好的教案都包含哪些内容呢?考虑到你的需求,88教案网小编特意整理了“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1

本周教学《方向与路线》,通过教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活动中加深体验。因此在教学《认识践线》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1、介绍路线图。我创设了为一路车行车的路线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认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制作方向板

学生通过第一个活动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些新了解的方向,那抽象到平面上又是怎样的呢?为此,我以学生制作方向板为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八个方向和了解它们在平面中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后续学习中可以选择利用这个工具准确地辨认方向。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辨认教室里物体所在的方向,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让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创设游学校游戏,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从辨认平面示意图上的方向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过程,体验生活中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机会。增加学生探索、合作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2

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并画图表示一些特殊数学问题的过程。

2、能画图表示事物中的数量关系,能解决一些特殊的数学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着让学生在数学的乐园里遨游,体验用图描述事物的直观性,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画图来分析和解决。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现在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举:

1、给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学习联系密切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很快溶入探索、思考过程。

2、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如:蓝色部分表示那些同学?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等等

3、教学重点突出并注重学生表达的完整性、精确性。

4、注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使学生自然地得到一些性质、定理。如出示了条形统计图后呈现扇形统计图,学生很容易地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败笔之处:

1、评价机制不够。虽然整堂课气氛不错,但学生回答问题的闪亮点不出色。教师没有把握住学生的课堂生成。

2、小组活动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3、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虽然本节课同学们一反课改以前的静而是勇敢的动起来。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本节课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比较成功,体现了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兴趣,时效性更强。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在拓宽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方面还要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3

本学年新课教学完毕后,发现还有3个多星期进行总复习,时间还是挺充裕的。为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认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与教学用书,提炼总结出全册知识点,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特别是学生难点、易错点。为了更好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我仔细分析了几个单元测验卷以及平时作业情况,发现学生在分数意义(分数表示数量与表示关系存在混淆)、空间图形有关计算、分数的简便运算等存在最大问题。

3、在前面两个步骤完成后,我对学生以及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复习实施阶段,就应该提高针对性。

(1)因为学生掌握最差的是空间立体图形,所以我刚开始,就先复习这一章,并让学生从分析对比两个立体图形中,认清两个图形的特点;从实际操作中,回顾表面积、体积公式的由来,提高公式应用的熟悉度。

(2)学生对于分数加减法简便运算,特别是一些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存在不足。所以我决定,需要从整数加减法出发,教授学生,面对小括号前面是加法或减法的时候,去掉括号之后应该怎么班,同时对减法性质进行延伸,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运算思维,提高简便运算能力。

(3)学生对于分数表示量的大小与表示关系的区别不够清晰,为了认识它们的区别,我采取题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在审题中,学会思考一个分数究竟是表示量的大小,还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方法有:分数后面是否跟单位;是否说明单位鈥?鈥澋取?/p>

(4)除了这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外,基础差,理解能力低的学生,也应该重点关注。为了提高中下生的成绩,我会选用一些课后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我还从他们的复习册中,给他们分析总结出薄弱环节,这样就能提高复习针对性。

现在我发现,是不是应该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整册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对知识架构的联系呢?虽然这样做,会有难度,得出来的答案也值得商榷,但这样会提高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4

上课伊始,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因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入今天的新知,我马上组织了一次写因数的比赛,即让学生写出1_20以内任意选5个数写出它的所有的因数,由比赛的输赢引发学生对因数个数的关注,写得慢的同学不服输,因为因数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会有怎样的规律呢?由这个问题切入到新知的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与我的预设基本上是一致的,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堂气氛是活跃的,轻松的。

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到(1-20)因数的特点,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再组织一次比赛,你会选哪几个数字?学生异口同声说:鈥?。鈥澱饩屯幌粤?的特殊性,它只有一个因数。如果没有鈥?鈥潱慊嵫≡衲男┦帜兀垦追姿档?、3、5、7等等只有两个因数的数,也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突显出了质数的特征(只有两个因数)。接下来,我让孩子们按因数的个数给这些数进行分类,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对话中,逐步优化出了分成三类的分法。我用课件将这些数分类展现,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几类数的特点,由学生自己得出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以及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部分的教学自我感觉是水到渠成的。

接下来是教学判断质数和合数的方法。用找因数的办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们觉得很简单,于是,我出示了2-100各数,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质数,这时,如果学生再一个一个地找下去,就比较麻烦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讨论,孩子们想到了把合数淘汰的方法,依次去掉2、3、5、7的倍数(2、3、5、7本身不划掉),这样剩下的就是质数了,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很欣慰,思维的碰撞擦出的火花是美丽的,生生、师生之间积极的对话交流让我们的课堂真实而生动。

但2.3.5这三个数的倍数学生找的很容易.因为学生在书上接触了这方面的知识,而7的倍数书中没有介绍,因此学生把91给忽略了,于是我又用争当"小发明家"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终于又发现了91这个7的倍数,从而划去91这个合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5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计各省的面积,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平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习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当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1)当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操场面积时,站着观察的同学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纪律确实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绝大多数同学仍没有参与,他们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习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6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先复习梯形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中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出示梯形请学生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然后请学生想一想: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带领学生回顾以前知识,(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然后教师启发:我们能否也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探讨。本环节的设计,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类比迁移,用循序渐进的启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为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研讨,促进知识方法的有效迁移创造条件。

2、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我先课件显示操作提纲:1、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2、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3、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防止出现学生不知道做什么的现象。然后学生示范拼图,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学生操作的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因此未出现异常现象,学生都兴奋地说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了加深学生对书本图示的理解,我故意剪了两个完全相等的任意梯形,结果问题就出现了,一名学生没有按照书本上的拼法,结果自然没有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都感到惊讶。我见时机成熟,叫学生再打开书本,仔细观察书上的拼法,使学生明确拼的步骤:即先要重合,再向左旋转,最后沿着梯形的一条边向上平移,直至两条底成一条直线,才能拼成。学生这才明白过来。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都明确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接下来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请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找关系,先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底之间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是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再找出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然后得出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即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本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填空题,使研究的要求清楚,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效、有序地进行思维。

(二)学以致用。

在例题的教学中,由于有前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我没有花很多的精力,而是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练习的设计中,我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中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列式,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从而杜绝错误现象。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得饱,我又布置了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梯形面积的推导公式。(用一个梯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本堂课能以全体学生为本,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更新。通过让学生操作、思考、观察、讨论、说理、计算、看书和概括等多种形式,注意了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变灌输为引导,较好地处理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良好素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7

《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从图入手。通过直观、形象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通过教学,让我更加明白:要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理念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内驱动力之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这节课学生能够想出那么多种方法,要以前几节课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得到训练,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这节课还经过研究提炼,让我认识到:在学生探究各种方法的时候,不必马上让学生统一到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规则公式中来。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后让大家一起观察,把各种方法进行沟通,理解,在统一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8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前我曾有幸听过几个老教师的分数除法的课,他们对于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是特别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解决此类应用题:

1、找单位1.

2、画线段图。

3、列等量关系式。

4、列方程或数学算式解决。

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9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学生对各种解题方法的探索和理解,还是让学生感受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都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交流、讨论等活动,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2、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需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办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通过画示意图来理解题意。学生才会更加积极地思考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本节课中呈现的画线段图、画示意图、抓关键字或词来理解和分析应用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感悟、理解、掌握新知识。

3、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本节课的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一是巩固练习,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促进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掌握;二是开放性练习,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学生学习兴趣高,主动性强。三是通过独立作业,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00字系列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也许以下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00字系列”合你胃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

本学年新课教学完毕后,发现还有3个多星期进行总复习,时间还是挺充裕的。为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认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与教学用书,提炼总结出全册知识点,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特别是学生难点、易错点。为了更好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我仔细分析了几个单元测验卷以及平时作业情况,发现学生在分数意义(分数表示数量与表示关系存在混淆)、空间图形有关计算、分数的简便运算等存在最大问题。

3、在前面两个步骤完成后,我对学生以及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复习实施阶段,就应该提高针对性。

(1)因为学生掌握最差的是空间立体图形,所以我刚开始,就先复习这一章,并让学生从分析对比两个立体图形中,认清两个图形的特点;从实际操作中,回顾表面积、体积公式的由来,提高公式应用的熟悉度。

(2)学生对于分数加减法简便运算,特别是一些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存在不足。所以我决定,需要从整数加减法出发,教授学生,面对小括号前面是加法或减法的时候,去掉括号之后应该怎么班,同时对减法性质进行延伸,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运算思维,提高简便运算能力。

(3)学生对于分数表示量的大小与表示关系的区别不够清晰,为了认识它们的区别,我采取题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在审题中,学会思考一个分数究竟是表示量的大小,还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方法有:分数后面是否跟单位;是否说明单位鈥?鈥澋取?/p>

(4)除了这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外,基础差,理解能力低的学生,也应该重点关注。为了提高中下生的成绩,我会选用一些课后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我还从他们的复习册中,给他们分析总结出薄弱环节,这样就能提高复习针对性。

现在我发现,是不是应该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整册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对知识架构的联系呢?虽然这样做,会有难度,得出来的答案也值得商榷,但这样会提高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2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先复习梯形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中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出示梯形请学生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然后请学生想一想: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带领学生回顾以前知识,(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然后教师启发:我们能否也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探讨。本环节的设计,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类比迁移,用循序渐进的启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为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研讨,促进知识方法的有效迁移创造条件。

2、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我先课件显示操作提纲:1、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2、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3、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防止出现学生不知道做什么的现象。然后学生示范拼图,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学生操作的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因此未出现异常现象,学生都兴奋地说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了加深学生对书本图示的理解,我故意剪了两个完全相等的任意梯形,结果问题就出现了,一名学生没有按照书本上的拼法,结果自然没有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都感到惊讶。我见时机成熟,叫学生再打开书本,仔细观察书上的拼法,使学生明确拼的步骤:即先要重合,再向左旋转,最后沿着梯形的一条边向上平移,直至两条底成一条直线,才能拼成。学生这才明白过来。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都明确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接下来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请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找关系,先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底之间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是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再找出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然后得出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即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本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填空题,使研究的要求清楚,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效、有序地进行思维。

(二)学以致用。

在例题的教学中,由于有前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我没有花很多的精力,而是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练习的设计中,我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中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列式,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从而杜绝错误现象。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得饱,我又布置了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梯形面积的推导公式。(用一个梯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本堂课能以全体学生为本,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更新。通过让学生操作、思考、观察、讨论、说理、计算、看书和概括等多种形式,注意了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变灌输为引导,较好地处理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良好素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3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平移等知识与能力之后学习的。为了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是这样构思的:

一、运用跃进式提问引入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在复习这一部分我出示两个一大一小的三角形让学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谁大谁小,这是一目了然的,每个学生都能回答。然后进行跳跃性提问:大多少?这种简捷的跃进式提问,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很快便产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去引导学生探究新课。此时,所面临的问题的实质,就是求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由此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以动激趣,揭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前已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基础,直接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全等三角形来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思路,比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思路来得简捷、明快,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我改变了教材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而是先在复习部分利用手中已有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使学生回顾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教师边说边画对角线进行演示,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并将其重叠在一起,说明得到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应该等于底乘高除以2。这样,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揭示了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具体形象且具有直观的特点,使知觉和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多方验证,创设探索性问题的情景。情景教学的一个长处是设障布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我接着引导学生深入验证活动。用沿着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得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这一方法对用底高2计算三角形面积是否可*?我顺势引导,进行深入质疑。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用底高2这个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时,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各种学具进行摆弄、操作,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动手操作的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感染,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综观整节课的课堂教学,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但是,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由于比较紧张而导致教态不自然或教学中间环节有遗漏等现象。虽然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但我现在就会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教学反思《《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一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4

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并画图表示一些特殊数学问题的过程。

2、能画图表示事物中的数量关系,能解决一些特殊的数学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着让学生在数学的乐园里遨游,体验用图描述事物的直观性,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画图来分析和解决。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现在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举:

1、给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学习联系密切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很快溶入探索、思考过程。

2、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如:蓝色部分表示那些同学?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等等

3、教学重点突出并注重学生表达的完整性、精确性。

4、注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使学生自然地得到一些性质、定理。如出示了条形统计图后呈现扇形统计图,学生很容易地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败笔之处:

1、评价机制不够。虽然整堂课气氛不错,但学生回答问题的闪亮点不出色。教师没有把握住学生的课堂生成。

2、小组活动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3、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虽然本节课同学们一反课改以前的静而是勇敢的动起来。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本节课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比较成功,体现了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兴趣,时效性更强。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在拓宽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方面还要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5

第一课时刚刚上完,感觉难度不大,学生兴趣很高,特别是我在课堂上把例题的内容临时用班上的座位代替,讲解了列、行的界定后,在班上找一找列、行,然后我说几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学生猜是哪个同学,学生更是兴趣高涨,紧接着就揭示数对的写法和表示意义,学生领会很好。

对于数对的读法有些疑问,是不是读列、行?还是就读数字加逗号?不过为了不引起异议还是让学生读列、行了。

这里的教学主要是为了中学的教学服务,特别是中学的函数、坐标等方面的内容都以此为基础,所以千万不能在这里让学生产生歧义。

第二篇:

本单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能够明确列行的概念,能够用正确的格式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做题的正确率在90%以上。

个别学生摘书写格式上出现错误,有的没写小括号,有的在列和行之间没有用逗号隔开,目前还没有发现列和行颠倒位置的现象。

在处理练习三的题目时,第1~5题学生可以轻松解决,第6题灵活性较大,答案多样,有的学生不仅按要求完成了鲜花和绿色植物的摆放,而且做到了美观、合理,这就体现出了一个学生智力的多元化,对这一题的要求,我就没有仅仅局限在对上,我还要求学生要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都大有好处。在这方面狄雨柔、周苗、孔祥梦等几名细心的女同学表现比较好,设计比较美观,新颖。体现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但也有几名学生敷衍了事,没有体现出设计的要求,这样学生普遍是缺少学习数学的热情,缺乏主动性,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主要从学生自身的自主意识入手,一旦他自己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愿意去学了,相信他一定会表现的很出色。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6

教学中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与本节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要把把情境的创设、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引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显得自然朴实,真实有效。

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站在新的课程标准的高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同时,把课件的演示、学具的观察与摆一摆,数一数紧密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注重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入,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构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课件的使用简洁明了,体现了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做好充分的教案准备,能很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能够更简单轻松的上课教学,经过严格的筛选小编为您精心准备了“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1】

北师大版《估计费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估计费用》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一个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购物这一具体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探索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现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进行反思。

一、学案设计要注意细节。

1、我的学案正反两面满满两张,的确,这是我根据这节的内容精心设计出来的,但学生看到后,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太难了吧,密密麻麻。怎么办?这里面的一些内容可以在教案里设计,学案里可以不设计。(学习要求,温馨提示,这些可以在课上由老师简单提出。)

2、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内展示五种估算方法后,应让学生比较几种估算方法的特点,这对后续的做题更有帮助。

3、学习目标表述不是很恰当,原为: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方法进行估算。应在此前加“能”。

二、课堂发言要积极、大声

我班的谷刘强、豆恭、王一豪三人,在课堂中总是不举手、不发言,即使发言,声音也小的可怜。尤其是在有人听课时,上述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思维停滞,对待一切无从下手的现象。怎么办?

这在以前不是没想办法,例如:将他们三个人作为课堂的焦点,提出问题后,只要他们三人中有举手的,那我挑的肯定是他们;还有,在每堂课的'展示环节,都由他们几个先展示,即使他们对问题不能透彻理解,也由他们读题,由其他同学帮他们回答。

这次听课,教委领导又提出了几点宝贵建议,听后,我决定这样做:

1、改口号,根据我们班级中现在较为严重的问题,14人,有占1/4多的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很大声。我决定改口号为:我敢说,我会说,我大声说。(敢说:首先,我不怕错,我敢举手,我敢站起来说;会说:不是会说才说,而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知道多少说多少;大声说:这是最终目标,从大声说中可以找到自信,可以越说越想说,越说越会说。)

2、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敢于发言:针对问题,可以让他们先说给组长听,组长要多给予肯定,鼓励他们举手说;若不会说,可以让组长教他们说,组长教后,让他们在组内展示,最终在班内自信展示。

3、多鼓励,多评价,这也是促进学生敢说,会说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那些不敢发言的学生,要在他们几人中树立榜样,一方面,他们不会感觉目标太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好胜心理也会促使他们加油。对于他们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大声发言都要给予评价,鼓励。(老师评,学生评,他们几人互相评)

我的课堂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课堂能真正变成:师生的乐园。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2】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必须具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上《循环小数》这节课时,以一个小朋友们都很熟悉的简短诙谐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同时,我提出了问题: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通过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循环现象的例子,不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这样,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二、大胆尝试、自主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于是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前置性研究:你能对下面的小数进行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①8.4666……②0.55……

③3.1415926……④1.5353……

⑤8.41616……⑥0.9375

⑦5.314162……⑧5.646646……

⑨0.19292

这样不仅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也能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学生通过课前研究,初步了解所要学的知识的基础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课堂上在小组里面交流、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造能力,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探索后汇报、展示不同思维方式后,又以此为出发点,顺势研讨,怎样来判断循环小数,为什么要加省略号?能不能省略不写?对于循环小数的写法,则让学生比较两种写法有什么区别?哪种写法更简便?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获得科学的认识方法。经历主动建构过程,得到正确结论,使认识不断深化。

三、 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时,我从学生功能的思维特点出发,先让学生进行课前研究,知道有关循环小数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环小数的概念——判断——循环节——写法——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而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新知”,但是它们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动的模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规律上,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十分自然的状态下逐步进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

四、练习的突破

练习时,我采用各个击破,在循环小数一课的练习时,我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一题:32.7272是循环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一改题目:要使 32.7272 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在教写法时,则让学生把研究题中3道有代表性的循环小数用循环节表示,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资料,又使学生牢牢记住,只有那些小数部分有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才是循环小数。

练习设计中,我多次采用设疑的方法。如问32.7272是循环小数吗?这样设疑:

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

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设想:

首先创设小明找工作时遇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调查学生的体重、年龄、鞋号,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1.师:老师想了解你们长大以后都想做什么呢?

生:军人。

师:多远大的志向啊!共和国的卫士。

生:教师。

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课件,指名读招聘启事。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家公司要招聘员工。

生:我还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2000元。

师:对啊,平均工资2000元,小明一看比较符合他的要求,于是就兴冲冲地来到了招聘处,经理对他进行了全面考核后对他说:根据你应聘的岗位我们给你的工资是1400元。(出示课件。)

师:如果你是小明,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想?

生:招聘启事上不是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吗?为什么给我的工资却是1400元?

生:这是一家骗人的公司,明明是2000元的基本工资,为什么只给我这些呢?

师:小明也有这些疑问,经理自然也有他的道理,这时他拿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表。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生:大多数员工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下。

生:我发现老板没有骗人,因为这些员工的工资有高有低,平均工资的确是2000元。

师:老板没有骗人,可是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又都在2000元以下?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生:因为两个经理的工资特别高,所以使得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都低。

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汇报。)

师:你认为应该是哪个数据更能表示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认为是1800元,因为它和2000元比较接近。

生:我们组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9个数据的最中间。

生:我认为是1300元,因为去掉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它在这组数据的中间。

师:现在大家意见不统一,比较一下这3个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更合理呢?可以在小组中再讨论一下,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我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工资表的最中间的位置。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师:通过第一次的交流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让我们达成了共识,现在大家都认为150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150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中间位置。

师:(板书:中间。)那它前面有几个比它大的数据?(4个。)后面有几个比它小的数据。(4个。)它处于9个数据的最中间的位置。

师:那我们看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啊?

生:从大到小。(板书:大小。)

师:(手势)这样呢?(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就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中位数的理解越来越全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出示中位数概念并指名读。)

师: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哪一个更能表现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中位数。

师:那么作为商店经理为什么要在招聘启事中打出平均数呢?

生:是因为在这里平均数比中位数要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

师:看来啊,这是商家的一种策略。我们分析一组数据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才会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师:我的朋友小明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的加入使工资表发生了变化,那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1500。

生:1400。

生:这组数据最中间是1500和1400,中位数就应该是它俩中间的数。

生:我认为它俩中间的数就是它们两个的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口算一下应该是多少?(电脑出示求法。)

师: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不但会分析问题,还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看来中位数只和数据的位置和排列有关系。

2.众数。

师:其实生活中中位数的应用很多,老师想调查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好不好?

师:你们发现老师在写这些数据时,是怎么写的?

生: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写的。

师:观察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你的体重和这组数据对照,处于什么水平?

生:中位数是80,它表示这一组同学的体重一般是80斤。

生:我的体重是62斤,和这组同学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生:我的体重是96斤,和他们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师:有和这几个同学的体重一样的吗?

生:我的体重是80斤。

生:我的体重也是80斤。

师:我们观察现在的这组数据,除了能找出中位数以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出示数据:62768083978080。)

生:我发现有3个同学的体重是一样的,是80斤。

师:说明8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生:我认为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

师:(电脑出示众数概念并指名读。)我们看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生:80。

师:说明在调查的这几个同学中,体重是80斤的最多。看来众数只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系。

师:王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今年多大了?(10、11、12。)10岁的举手我们看一下,11岁的举手,那12岁的呢?你们说咱班十几岁的同学最多?(11。)那么11就是我们班同学年龄(众数。)

3.新课小结。

师: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们3个统计量都有什么特点?

生:平均数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生:中位数是一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生:我知道了当一组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而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其实统计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三、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

师:老师还想做一个现场小调查。你们都知道自己穿多大号码的鞋吗?现在分别统计一下男女同学的鞋号。(生分男、女生组开始统计,记录员进行整理。)

师:我们来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穿37号鞋的同学最多,穿40号鞋的最少。

师:如果你是一家儿童鞋店的经理,针对这两组数据提供的信息,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生:多进37号的鞋,因为穿它的人多。

生:我想再多进一些38号的鞋,因为随着学生长大脚也会变大。

生:少进一些34号、40号的鞋,因为穿这些号的人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会分析数据,还能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呢,看来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四、全课小结

师:其实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到生活中去寻找吧!

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把握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或可能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过渡到二维空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要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感悟知识。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在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答案层出不穷。通过这样的比较、测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二、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强化感知。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测一测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1平方分米有多大,先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让学生初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剪出一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面积概念,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5】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 8÷9= 4÷7= 。

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单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比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第二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

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节课,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没有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6】

《包装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反思整个课堂,我努力创设情境,积极组织引导,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本节课,我创设了“帮助淘气包装送给舅妈、舅舅、外婆、外公的礼物”的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层层递进,提升探究深度

本课从包装1个长方体引入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到包装2个、3个、4个相同的长方体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整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叠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叠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从而减少包装面积,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自主参与,开放探究空间

“自由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为了保证探究的实效,而不是走过场;为了不把学生当“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去猜想,并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主动去获取、发现、巩固、深化知识。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包装4个芦笋茶盒子时,我更是大胆地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让持不同包装方案的同学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断形成共知,课堂达到了另一高潮。老师在此时只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或指导,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认知,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培养了乐趣。

当然,本节课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激励性评价单一等,有待今后继续改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7】

一、创设情境,动手实践

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谈话导入

师:大家能用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吗?

师:如果用两个正方形有几种拼法?

师:如果用3个正方形有几种拼法?

师:如果用4个正方形有几种拼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动手操作拼图、汇报。

师:是呀!所以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就有两种拼法了。如果继续用5个、6个、7个、你能拼下去吗?生:(能)

师:大家试试看!请各个小组按照课前的分工合作并做好记录。(见记录表)(附后)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这个片段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的异质合作来收集数据,不仅复习巩固了已学习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实践、合作的能力。)

二、启发讨论,形成表象

小组汇报。(请各个小组的代表到投影前展示收集的数据,其他小组进行核对并相互评价修正收集的数据)

师:我们来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你能发现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此问让学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的个数的积就是我们所用的小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的种数有的只有一种,有的有两种,有的有三种,如果继续拼下去可能还有四种、五种甚至更多。

组织学生检验。

启发学生按照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来分类。(小组讨论)

可能有:分成两类的,一类是能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是奇数的,另一类是能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是偶数的;分成三类,只能拼成一种的分一类,能拼成两种的分一类,能拼成三种的分一类;分成两类,只能拼成一种的分一类,能拼成两种和两种以上的分一类。

教师肯定学生的分类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分法,哪种更合理一些?更能便于我们研究?

学生通过争辩得出研究的方向。分成两类,只能拼成一种的分一类,能拼成两种和两种以上的分一类。这样至少分清了一类,就可以进行研究这一类的特点了。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在学生收集的数据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整理、分析自己的劳动成果,讨论、争辩,从而发现数据的规律,初步感知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同时也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三、探索发现,抽象本质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同意)好!(课件出示分类好的研究记录表)那下面我们再来研究,用哪些数目的小正方形时,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

生(齐):2、3、5、7、11

师:为什么当小正方形个数是这些数目的时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

生(1):我发现长乘宽的积就是正方形的个数,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这些数目时,只有一种长乘宽的办法。

生(2):我发现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目是小正方形的个数的约数。

师: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

生(1):我认为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的叫做质数。

生(2):我认为一个数,如果只含有两个约数,就把它叫做质数。

师:大家概括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定义。(多媒体出示概念)

师: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

生: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师:想一想,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生: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而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以外还有别的约数,也就是合数至少有三个约数。

师:商议一下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讨论。

学生汇报辩论,相互补充得出了结论。

师:课件出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探索从而发现了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得出了概念。这时候,教师并没有停止质疑的脚步,而是接着引导学生去比较、辨析发现新的规律:关于指使和合数的区别及1的分类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为教学自然数的分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评:

概念的教学往往是枯燥的,一般不是有教师和学生的重复不断语言就是有很多的练习题训练。这一节课大教学使感到特别兴奋。首先、在概念教学中,师生的这种融洽的、和谐的,而又不失激情的课堂氛围感染了我。它一改概念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让学生在做中学,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学生用本册刚刚学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知识,来动手操作研究这一节课,使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探究、合作、讨论、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理念是这一节课的特色,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精心设计了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索、总结发现规律。学生通过异质的组合来讨论、探究知识,促进相互的学习,提高合作的能力,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的有用的。

第三、大数学观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这一片段的教学中不仅体现了小学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强的特点,而且真正的把数学知识的教学、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异质组合讨论、动手拼一拼、相互商议、个别争论等都无不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8】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这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站起来;”“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谁一次也没有站起来?为什么?” “谁的学号是最小的质数?”“谁的学号是最小的合数?”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知道了数学无处不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我觉得概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上,即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去揭示。这样不仅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能够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1、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有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学生在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利用学号这个资源,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目的在于把学生生活世界和数学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又感觉到学号这个数,会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仅如此,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游戏。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学生学会分类和归纳的思想。

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中,我呈现一组数据,要求学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完后先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按什么来分的?分成了哪几类?由于采用分的标准也必定不同,然后在让学生说标准的过程中,感悟到质数和合数的各自特征,一点点的提炼归纳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类、观察、分析、归纳和交流的数学能力,建立正确的分类思想。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而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适当点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归纳、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9】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排突出在比较与活动中体会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然后,教材围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这样,通过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揭示出体积的概念。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大小的基础上,再揭示的容积概念。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实验贯穿整个课堂,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处处有猜想,处处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由于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单一,但却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及其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

1、导入部分我紧紧抓住学生生活中有比较物体大小的习惯,出示两个大小对比鲜明的正方体,自然导入到物体大小的比较之中,使课的导入自然而顺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暗藏了物体的大小,是指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扣。

2、教学过程中由几个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组成的,紧紧围绕着 “土豆和石块哪个占的空间大?”等问题来组织和展开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让学生充分感受“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体会体积与容积的含义。

3、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

4、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实验活动与科学学科的操作实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该课的学生操作是为学生充分理解“体积”与容积概念服务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感悟,通过对比思考,经过思维提升,才能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以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这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概念。

5、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最后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学生最初对物体大小的比较并不一定准确,有的在比较物体的表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占地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重量,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学生已有知识对本课教学的影响,说明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并没有纳入到学生的概念体系当中,只有充分理解了体积与容积的真正意义,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正确建立这些概念,而且要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这些概念,从而建立起概念网络体系。

本课亮点: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尊重学生,教学中顺势而导;学生在不断操作、比较、思考与交流中学习,学生思维提升过程得到彰显;静与动结合,学习与练结合,充分尝试了“30+10”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精神体现较充分。

通用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合集


爱生如爱己,教生如教子。在教学前提前准备好教案是每个老师应该做的。教案帮助老师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从哪几个要素来写一份精美的教案呢?88教案网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通用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通用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

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从两天的作业看,学生出错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错,不进位、看错数,7×7=46等。所以对这部分自己的评判是“过!”下周一上例3。

课后没事,写“教学反思”,感受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连乘、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首先出示两组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数乘除法之后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且已经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旨在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并且会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上课伊始,出示例7中的图表,并根据要求列出算式40÷60。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位的。知道学生遇到了困难,我故意问:“怎么都不算了,有结果了吗?”“没有,除不完。”“怎么可能呢?为什么除不完?”“老师,真的除不完,你看,总是余40,根本就除不完。”看来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候了。“想知道为什么吗?打开书,看看你能从书上找到答案吗?”话音刚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经打开了课本读了起来。一分钟过后,学生们都发现了问题,知道了这是循环小数。但对于循环小数的知识,书上只是提到了定义,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想知道的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问了:“老师,循环小数书上没有说怎么写,该怎样写横式呢?竖式要除到什么时候?”提的好,看来好奇心已经很浓了。于是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读一读101页的“你知道吗”,从中获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学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后,我顺势引导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保留三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等。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再加上浓厚的兴趣,学生很快探索出解决的方法,并用30分钟的时间,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课的任务。且在练习中也很少发现错误,让我高兴的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多么重要。

反思前几节课的教学,似乎除了灌输乘除法的法则外就是大量的练习,但效果并不是多好,补充习题中的错误层出不穷。想来,计算课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练习只能徒增学生的厌倦感,如果只是纯粹的计算,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所以,在今后的计算课中,首先要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时,主动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用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2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是: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复习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让学生小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如2.05*4的计算方法,把它们看成整数的乘法计算,然后看2.05有两位小数,积就要点上两位小数。

接着出示两道计算6.7*0.3和0.56*0.04,让学生利用整数乘法的方法先算出积,再看6.7*0.3中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也有两位小数,0.56*0.04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积也有四位小数,从而在这些例子当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积的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进而学生很自然的就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

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

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突出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在计算时简要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如计算0.29*0.07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按书写格式书写,而且要求学生说出 0.29*0.07,先29*7计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点上四位小数,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

通用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3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直接的生活中。课始,通过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车轮、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时还不是很清楚。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是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数学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

通用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有一下几个亮点。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教材中创设的情景目的是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要求;其次,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有计划的动手操作,教材中安排折纸活动,是为了学生直观地理解两个不同分数相加在图形上所呈现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两部分的相加并不是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简单的相加。因此,对于如何相加则可以作为计算的重点,当学生初步理解先通分,后相加的算理后,教师仍应结合直观图形,请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以进一步让学生加深理解其算理;再次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教师直接出示相应的减法,供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当学生在尝试后开展交流时,请学生用直观的图形来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以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能形象的理解。

2、练习题的设计,注意知识的阶梯性。我先简单的看图填一填,目的是让学生将数图结合起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先通分的道理。其次还设计了填空,目的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通分的过程。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搜集了一些学生经常出错的题,让学生当数学小医生进行辨析改错,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一道拓展提高题,这道题虽然比较难,但是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比较也能正确解答出来,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小组学习有效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老师组织的多次活动,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呈现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最后修正自己的观点,形成小组集体结论,代表后发言,可以补充完善,显示集体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足学生说的机会、听的机会、辩论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建立自信。

4、教师还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师评、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形式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长处,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自主评价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这节课的不足。

1、学生折纸以及交流用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练习时间有点紧张。

2、有些学生没有熟练掌握约分的方法,导致算出结果后不能正确地写出得数的最简分数形式。

通用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5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让学生复习如何求两数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这都是为约分的教学打基础的。

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在自己的“变”分数过程中,感受约分的过程,从中发现约分的概念,并尝试着进行概括。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展开来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经过这一轮激烈的辩论,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只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愉快教学吧。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654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