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理性之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二)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理论含量很高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人文精神是世界文化领域的瑰宝,在东西方的思想文化领域都是一笔不可计量的精神财富。这些进步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今天,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西方主要是通过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复兴到发展成熟。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讲述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此,本课在整个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重点难点
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尤其是康德的主张。
依据: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主张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而康德的主张是学生相对陌生,但也是这一课的精髓。
难点:梳理各种主张的内在联系,理解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的发扬。
依据:教材的编排可以重新整合,厘清各种主张内在联系、逻辑顺序,更有利于加深对启蒙运动的认知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班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创新思维的主动性和有意识性强。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及其内在联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启蒙思想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人文意识,增强民主法治观念。
关注社会进步,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
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基本脉络。
启发式教学法:利用文字资料、多媒体技术等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并辅之以比较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学习
活动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上的照片。你们应该知道这是发生在哪一天什么地方的事情吧?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图片上挥舞着的红色国旗,似乎表达着某种爱国热情。但是,我们接下来再看几幅图片。那么同学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爱国吗?真正的爱国应该以理性为前提。那么什么是理性?让我们一起走进17-18世纪的欧洲,感受那个时代的理性之光。
二新课:
请大家阅读课本,回答理性之光的“光”是指什么呢?
那用什么方式将人们引向光明?何谓理性呢?
(17、18世纪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而理性就是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不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不再信奉传统的偶像和教条。在实践中,启蒙学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既不唯上帝,也不唯权威,更不唯经书、古书。一切唯理性是从。)
第一篇光之源
人们为什么需要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当时有什么黑暗?(提出这个问题,展示材料——17、18世纪欧洲国家的政治状况、人们的政治追求以及科学方面的发展。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提升认识,得出“光”之源所在,也就是启蒙运动的原因。)
材料1:詹姆士一世:“人民的全部义务就是无抵抗的服从。”
路易十四:“朕即国家”路易十六:“因为我想这样做,这就合法。”
问题:这个材料表明当时有什么黑暗?
材料2:在17世纪晚期,伦敦中间阶层在任何时候至少拥有三套套装,以便定时更换,还配有成套的带扣、纽扣、帽子、假发、丝带、花边和其他饰品。18世纪笛福提到,当时的时髦男人穿着10—20先令一码的
随着讲述,观看图片。
学生回答
学生看书
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分析材料
回答问题
教学步骤
学生学习
活动设计
教
学
过
程
亚麻布做成的衬衫,每天换两次内衣。而过去人们穿用价钱便宜一半的平纹荷兰亚麻布制成的衬衫已感到心满意足,而且一周最多换两次衣服。据报道,在1728年沃里克赛马会上,“剑桥郡的阿彻太太和布罗姆利太太浑身珠光宝气”。
提问:在17-18世纪的欧洲有什么人想冲破黑暗追求光明呢?他们又有没有这个实力?
材料3: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提问:他们有了经济实力,那有没有具备解放思想的市场?能不能做到一呼百应呢?
材料4:牛顿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既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这样一来,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这一架装置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
提问:他们为什么要高举理性的旗帜、选择了理性的方式呢?
第二篇光之芒
(关于启蒙思想的代表及其主张,我认为教材的编排可以重新整合。在仔细思考这一课的内容之后,我觉得可以从各种主张的内在联系入手,找出各种主张的逻辑推理顺序,使得这一节的知识更加清晰与系统。)
学生阅读分析材料
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分析材料
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分析材料
回答问题
教学步骤
学生学习
活动设计
教
学
过
程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就是上帝爱每一个人,无论美丑强弱、高贵卑微,在上帝眼中都至为宝贵。因此,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人认为人生来平等,在国家没有形成的自然状态下,生命、追求幸福是人的固有权利。但自然状态下没有国家也有不少弊端,例如发生地震、洪水、火灾、战争之时,没有强有力的力量来保护人民的这些权利。所以,自由的人们以平等的资格订立契约,去寻找一种形式使之能够保护每个人的人身与财富,而这个形式就是国家。也就是说,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
以上所出现的主张各属于哪些启蒙思想家呢?
在启蒙时代,明确倡导自由平等观念的是谁?
材料1: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轭,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材料2:1778年2月,84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8年的巴黎。消息一传开,全城都轰动起来。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到他的下榻处,使周围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妇女们趁他经过时,偷偷地从他的皮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做圣物保存。
材料3:播放视频(并引出下一个人物:卢梭)
材料4:“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阅读课本
思考回答
阅读材料
感受思想
阅读材料
感受思想
教学步骤
学生学习
活动设计
教
学
过
程
提问:卢梭的主张带来了什么影响呢?(播放视频)
国家是由于自由的人们以平等的资格订立契约而产生的,人们只是把自然状态下的权力转让给整个社会而不是奉献给了个人,因此人民在国家中是自由的,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如果人民遇到了暴君,就应当推翻他,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也是众多革命的理论来源,如法国大革命。然而,我们对卢梭的这个观点可以更进一步思考。
材料5:“法律是什么?”人民问。“法律就是人民的意志。”罗伯斯庇尔回答说。“我们就是人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人民回答说。罗伯斯庇尔满意的点头微笑。
材料6: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为我们如临其境般地描绘了一个难忘的情景——坐在断头台前的妇女们一边打毛线一边数着掉下的头颅:“二十二、二十三……”当断头台的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他们恢复了绞刑,还不足以填饱狼妖的血盆大口时他们就用排枪射杀、用大炮轰击,甚至发明了底舱可以活动的船将“罪犯”们集体溺毙!
提问:同学们暴力革命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暴力革命有可能带来的依然是恐怖的独裁。那怎么办呢?当时启蒙时代还有另外一位思想家为了将统治者关在笼子里,而想出了分化当政者权力的办法。他是谁?(孟德斯鸠)
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孟德斯鸠的小档案。
而且孟德斯鸠的主张在哪些地方变成了现实呢?
上述思想是人们发扬理性的精神,构建出了一套政治体系,提出了
观看视频并思考
阅读材料
思考回答
看书回答
填写档案
回答问题
教学步骤
学生学习
活动设计
教
学
过
程
民主政治的社会制度。可是,理性是万能的吗?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那么人们通过理性搭建出来的任何制度哪怕是民主制度也应该是有问题的。如果制度是不完美的,那生活在制度下的每一个人的公平尊严如何去保证呢?与我们一样,当时对理性提出这样疑问的是康德。
材料: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的一个马鞍匠家庭。1755年康德任教哥尼斯堡大学,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任教自然地理学、数学、力学、工程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物理学、雄辩学等。
提问:我们有了疑问,如何去寻求解决方案呢?在追寻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先看一个历史真实案例。
材料:1884年7月5日,杜德利船长、斯蒂芬斯助手、布鲁克斯船员和17岁男孩见习船员帕克因为暴风雨导致乘坐的船失事,逃到救生艇上,离陆地超过1000英里。而在船上的男孩帕克,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身边也没有什么朋友。相反船上的其余三个人都是在英国拥有自己家庭的人。救生艇上没有水,除了一点点大头菜,头三天没有任何吃的,第四天吃了一个海龟,又坚持了几天。到了20日,他们已经7天没有食物,5天没有水了。
这时那个男孩帕克因为不听劝告,喝了海水,以至于身体变得非常虚弱。这时,杜德利船长找来了所有的人,商量是否要以抽签的形式,杀死那个抽中的人,用他的血肉来充饥,好让其他人能活下去。
24日这三个成年人(男孩因为虚弱不能参与了)再次商量应该所有人应该投票,杀死一个人好让其他人活下去。但事实上只是商量,并没有投票。
当话题谈到了自己的家庭时,他们又都想活下去了。杜德利和斯蒂芬斯建议不要投票了,就杀死那个男孩吧,布鲁克斯还是反对。杜德利
学生思考回答
阅读材料
了解康德
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
教学步骤
学生学习
活动设计
教
学
过
程
和斯蒂芬斯提议如果明天还没有救援船出现在视线之内就杀死那个男孩吧。
第二天,杜德利做了祈祷,乞求神的原谅,然后,杀死了那个已经没有抵抗力男孩。四天之后,他们获救。
讨论:如果你在那条船上,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你认为杜德利等人是否应该被判罪呢?
那让康德来回答的话,他会给出什么答案呢?(人非工具)
人的生命不能成为他人幸福、或者生存下去的手段。
生命无论高贵与卑贱、愚钝与智慧,都是平等的;身体无论健全与残疾、有用与无用,都是不可侵犯的。
也正是如此,康德这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思想照亮了欧洲。其仙逝时,哥尼斯堡全市居民陷入巨大的悲恸中。人们连续十六天自发前往瞻仰这位不足一米六的巨人、伟大哲学家的遗容。直到现在,加里宁格勒的年轻人结婚时,也不忘带上一束花放到康德的墓前。
总结: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启蒙运动主要是为了传播光明,消除过去普遍的黑暗……大百科全书在某些方面堪称18世纪启蒙运动的象征,它强调冷静而理性的探讨,旨在为人类开辟更幸福的新前景。”那么更幸福的新前景实现了吗?理性之光芒照耀到了2012年的中国西安了吗?让我们留待课后自主思考吧。
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回答
阅读材料
了解康德
思考升华情感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与时俱进”、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这些内容比较枯燥,又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
学生在文化史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提高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讲述法。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生平介绍:
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理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明道德之善,
不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陆九渊
王阳明
心
“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
4: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其中,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荆公和二苏的“道”、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的新发展
2,隋朝的三教合一
3,唐朝的三教并行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形成
2,二程的思想主张
3,朱熹的思想主张
4,程朱理学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2,王阳明心学产生背景与思想主张
3,宋明理学的影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506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