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狐狸分奶酪》教学设计(经典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酪、捡”等12个生字,会写“奶、始”等8个字,会写“开始、过来”等5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能对狐狸的说法做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3.拓展积累“开始、起始”等词语。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揣摩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想法,对狐狸的说法做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熊哥哥、熊弟弟、狐狸的头饰,教具“奶酪”和相关课件。
2.搜集有关狐狸的资料和故事《狐狸和乌鸦》。
学生准备:
1.自学生字,自主朗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
2.搜集有关狐狸的资料和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活动1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尖尖嘴,细细腿,狡猾多疑拖大尾。”(打一动物)(根据学生揭示的谜底板书“狐狸”)
2.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狡猾)谁能介绍一下狐狸?(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
3.导入:今天,狐狸做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匈牙利的民间故事《狐狸分奶酪》。(补充课题:分奶酪)
活动2结合图片,理解奶酪
1.教师出示奶酪的图片,指名说说自己吃过的奶酪的味道,随机介绍:“奶酪”又名干酪,是用牛、羊等的奶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营养价值丰富。
2.指导读准“酪”,强调“酪”的读音是lào,不要读成nào。
操作指导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教师可利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入新课,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教学中,结合课前的准备介绍狐狸,让孩子对狐狸有更宽泛的了解,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活动1读题质疑
1.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预设:狐狸给谁分奶酪?他是怎么分的?奶酪分得公平吗?)
活动2了解课文大意
1.同桌合作,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圈出难读的字,画出难理解的句子。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操作指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给孩子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再范读引导,在听读中感受语气,各自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助力。初读中通过“读、画、思”的方式引领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自主概括文章内容,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板块三精读感悟,识字学文
活动1探究故事的起因
1.鼓励学生自由读第1~4自然段,思考:狐狸为什么会分奶酪?
2.引导学生交流,找到故事的起因。
(1)一开始,两只小熊捡到奶酪时是怎样的心情?(高兴极了)
(2)后来,他们为什么拌起嘴来了?(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
(3)本来捡到奶酪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为什么小哥儿俩会拌起嘴来?
3.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分这块奶酪?(学生自由回答)
4.用“____”画出狐狸说的第一句话,并圈出狐狸的动作。
语言:“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
“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
动作:跑、问、笑、拿、掰。
(1)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狐狸是“跑”过来“问”的?他心里会想什么?
(2)学习“吵”字。引导学生理解“吵”字的部首为什么是“口”,再交流识记字形。
活动2指导朗读,随文识字
1.指导读好长句子。
(1)课件出示长句子:“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高兴极了。”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停顿。
2.指导读出小哥儿俩捡到奶酪时高兴的语气,为了怎么分奶酪而拌嘴时生气的语气。
3.指导朗读狐狸说的第一句话,要读出狐狸假装好奇和热情的语气。
4.随机识记“捡”“拌”“始”“俩”。
(1)“捡”“拌”本义都与手有关,所以部首是“扌”,可以与“脸”“胖”换偏旁识记。理解“拌嘴”是吵嘴的意思。
(2)强调“始”是翘舌音;鼓励学生通过组词加强认知,再读一读,记一记。
(3)“俩”的读音是liǎ,表示两个,要与“两”区分开。
操作指导
低年级学生识字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本环节,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的起因的过程中,随文指导识字,将阅读与识字结合在一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帮助学生在规范语言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便于运用。
板块四认真观察,规范书写
活动1示范书写,重点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奶、吵”。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字形的共同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3.教师一边示范书写,一边重点指导重要笔画的占格位置。
奶:左右宽窄相当,女字旁靠近竖中线;“乃”的横折折折钩的第二折刚好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撇稍短,收笔在竖中线上。
吵:左窄右宽,“口”要写得小而高,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上;右边“少”的第一点在竖中线左侧,最后一撇要舒展,延伸到左半格。
活动2练习书写,展示评价
1.提醒坐姿。
2.学生试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时指导。
3.展示学生点评,学生修改后再次练写,不断完善。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狐狸知道小熊兄弟俩为分奶酪拌嘴,主动来帮助他们分奶酪。那么,狐狸把奶酪分得公平吗?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操作指导
通过引领学生观察两个字的特点,找到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示范书写,再尝试书写,最后师生间相互点评,直观发现他人写字的优点及不足,及时纠正,扬长避短,把字写得更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板块一读字词,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随机点名认读并组词。
2.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奶酪捡到小哥儿俩始终拌嘴争吵帮忙
3.导入:狐狸把小熊兄弟俩捡到的奶酪分好了吗?他分得公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狐狸分奶酪》这篇课文。
操作指导
上课前,可通过认读生字,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还要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抓主线,合作交流
活动1借助活动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活动卡,学生了解活动任务。
活动内容
细读课文,想一想:狐狸是怎样分奶酪的?狐狸和小熊兄弟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是一只( )的狐狸;这是两只( )的小熊。
次数
狐狸分奶酪的方法
小熊兄弟俩的态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读:自由读第5~11自然段,边读边想狐狸一共分了几次奶酪?
画:画出狐狸分奶酪时相关的句子。用“____”标出狐狸说的话,用“ ”标出写狐狸做法的语句。
写:围绕狐狸分奶酪的动作和小熊兄弟俩的表现,填写上表。
议: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2学习狐狸第一次分奶酪部分
1.指名读狐狸说的第二句话,思考:说这句话时,狐狸为什么“笑”?
2.交流汇报:
(1)指导学生做“笑了笑”的表情,体会狐狸的“笑”有什么不一样。
(2)猜一猜:此时狐狸是怎么想的?(狐狸心生诡计,用笑来掩饰)
(3)根据狐狸的心思,指导朗读句子。(加上动作和表情读)
3.认读“帮”字,组词后,读一读,记一记,并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4.四人小组合作练一练,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
5.分角色朗读展示,学生互评。
活动3学习狐狸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奶酪部分
1.自由读第7~11自然段,思考:第二次、第三次,狐狸帮小熊兄弟俩分好奶酪了吗?小哥儿俩最后得到奶酪了吗?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知道?
2.思考后交流。
(1)教师出示课件。
预设:没有。是从“咬着咬着,奶酪全被他吃光了,一点儿也没剩下”这句话看出来的。
没有。是从“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这句话知道的。
(2)相机认读生字“剩”“整”,理解“一点儿也没剩下”和“整块”。
(3)学生交流汇报:狐狸故意把两块奶酪分得不均匀。(半块大、半块小)
(4)相机学习“匀、嚷”。“匀”可与“均”比较,“嚷”可与“喊、叫”比较。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
3.指导朗读小熊兄弟俩的话。读出小熊兄弟俩无奈和生气的语气。想一想:小哥儿俩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1)引导学生思考:听了小熊兄弟俩的嚷叫,狐狸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2)组织学生汇报,相机理解“仔细”“不停”这两个词语,识记“仔”“剩”这两个字。
4.读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狐狸把奶酪分得公平吗?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
(1)组织学生汇报,体会狐狸的第二次“笑”,相机引导学生深思:从这次“笑”中体会到了什么?(这里的“笑”是狐狸得逞后暗自得意的笑,但他还要理直气壮地狡辩)
(2)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狐狸得逞后暗自得意的笑,要读出假装无辜的语气。
活动4角色朗读,情境表演
1.进入角色,入情入境地练习朗读。
2.分角色朗读全文。
3.小组内先练习,再请几组学生戴头饰,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操作指导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借助活动卡抓住描写狐狸和小熊兄弟俩的心理、表情、动作的语句,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狐狸的狡猾,小熊兄弟俩着急、生气的心情,从而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他们之间的对话。然后,利用教具,通过角色转换,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朗读、表演,突出文章的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块三抓重点,指导书写
活动1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书写动漫,学生跟着书空。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及占格位置。重点讲解“急”“第”两个字。
急:部首在下面,是“心”,书写时上长下短,上半部分紧凑,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心字底扁一些。
第:上短下长,第八笔写在横中线上,第九笔竖折折钩要比第七笔横折写得宽大,末笔撇起笔于竖中线。
始:左窄右宽,女字旁要靠近竖中线;“台”的撇折的折段在横中线上,“口”要写得扁一点儿。
仔:左窄右宽,“子”最后一横要从竖中线的左侧起笔,写在横中线上。
咬:左窄右宽,“交”比单独成字时要窄瘦,长撇从横中线起笔,撇尖伸到“口”下,捺的捺脚低于撇尖。
公:上宽下窄,第三笔撇折起笔在田字格中心点上,撇段的运笔方向同第一笔撇平行。
活动2练习书写
1.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描红,试写。
3.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操作指导
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指导观察,教师要注重示范书写和评价,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板块四善总结,拓展延伸
活动1梳理故事脉络
1.课件出示填空:( )捡到一块( ),( )趁他们拌嘴时提议帮他们分( )。在分( )的过程中,( )故意分得不均,而( )都不愿意吃亏,让( )一次又一次有机会吃( )。最后,一整块的( )都被( )吃光了。
2.学生汇报,共同评价。
活动2正确评价狐狸
1.组织学生讨论:通过狐狸分奶酪这件事,可以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为什么?
2.引导学生明确:狐狸的行为是损人利己的行为,所以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3.如果自己是其中一只小熊,应该怎么做?
预设:
(1)不让狐狸分,自己分,大一点儿,小一点儿都没关系。
(2)兄弟间要学会礼让,哥哥让着弟弟。
(3)两只小熊不该分捡来的奶酪,他们应该把奶酪归还失主。
4.结合学生的答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不团结就会给坏人可乘之机。
活动3拓展延伸
1.出示《狐狸和乌鸦》,学生自由读,指名说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对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话要说。
2.你对狐狸有哪些了解?(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狐狸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操作指导
此环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结合实际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要通过拓展阅读《狐狸和乌鸦》,以及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狐狸的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阅读有提升,拓展有指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虽富有较深的哲理,但不乏趣味性。因此,导入部分,教师从谜语入手,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让其以最好的状态进行学习。教师再以问题“狐狸给谁分奶酪?他是怎么分的?奶酪分得公平吗?”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将学生带入课文中。
本课难点之一是感受狐狸的狡猾,因此,通过表演、朗读感受狐狸说话时的语气与动作,通过情景扩充想象狐狸的心理活动,比如:从狐狸的两次“笑”中体会到了什么?在跑过来前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学生带上头饰扮演狐狸,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说出感受。语气、动作和心理三大要素的结合让学生深刻感知到了狐狸的狡猾之处。
低学段语文教学离不开识字与写字,根据低学段儿童的特点,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设计上紧紧围绕“趣味性”和“形象性”,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轻松识字,写字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老师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心有成竹。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滥竽充数教学设计(经典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上语文课。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想看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动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滥竽充数的故事。
板书:滥竽充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目的意思
结合我们刚才看到的动画片,谁能说说你理解了这个词语中的哪个字?哪个字还不懂?你来说一说。我知道了充数就是凑数的意思。老师告诉你们竽是一种簧管乐器,上面有小孔。谁知道滥是什么意思?看来同学们不知道,那我们就利用手中的字典查一查。谁能说一说?滥是与实际不符,在本课引申为蒙混。谁能把整个词语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你来说一说。不会吹竽还冒充会吹在队伍里凑数。
三、初读课文
1.师范读
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整个词语的意思,那你们想不想走进课文看一看南郭先生到底是怎样滥竽充数的。下面钱同学们把书打开听老师读课文,注意一定要挺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然后圈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
3.检查生字
好,同学们都读完了。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竽,它是一个形声字,吹竽。出示“腮”和“腔”。谁认识这两个字? “月”字旁加“思”字念“腮”,“腮帮”。“月”字旁加“空”字念“腔”,“口腔”。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部首啊?对,“月”字旁。以前我们也学习过许多“月”字旁的字,知道“月”字旁的字都和人体的器官有关,像“肝”、“胆”、“脾”、“胰”、“肾”等,都是“月”字旁。这个字念什么?“混”你是怎么记住它的?三点水加“昆”字念“混”,“蒙混”好,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理解课文
同学们对生字掌握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并想想课文里写了哪几个人物?谁能说一说?有齐宣王、齐湣王、南郭先生。
板书:齐宣王、齐湣王、南郭先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宣王和齐湣王都爱听吹竽,他们在听吹竽时的方式有所不同,那齐宣王在听吹竽时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找同学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谁能回答,齐宣王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板书:三百人齐吹。从“三百人”这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对,人很多。“常常”又怎么理解呢?常常是经常这样,很少改变。齐宣王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他是一个爱讲排场的人,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就要把齐宣王讲排场的气势读出来。谁能试着读一下。正是由于齐宣王爱讲排场,又很少改变听竽方式,才给了南郭先生参加吹竽队的机会。但他根本不会吹竽,他又是怎样蒙混过去的呢?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谁能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南郭先生看到这个机会就请求参加吹竽队,这个机会指的是什么?指的是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吹竽,吹不吹听不出来。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目的是什么呢?因为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谁知道待遇是什么?指钱或金银珠宝。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一幅插图,你能不能看出那个是南郭先生?这个是,为什么呢?因为他鼓着腮帮在那装腔作势。出示重点句子,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同学们把这句话齐读一下。看看这句话里有哪些动词,有“吹”、“鼓”、“捂”、“混”。那鼓着腮帮是什么样的,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下。很好,谁知道“竽眼儿”是什么?竽上面的小孔。“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故意做样子给别人看。谁能到前边来表演一下南郭先生吹竽时的样子?其他同学给他配上朗读。下面男生齐读一遍,女生齐读一遍,全体齐读一遍,再一次体会一下南郭先生吹竽时的样子,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南郭先生的表现吗?“混”。
3.学习第一自然段
但是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还能不能再混下去了呢?我们来看第三自然段,谁能读一下这一段,好,齐湣王和齐宣王相比有什么不同,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的吹给他听。
板书:一一吹
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他该怎么办呢?
4.学习最好一段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他最后怎么了?偷偷地逃走了。
板书:逃
那他为什么要逃走呢?因为齐湣王叫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吹给他听,而他又根本不会吹竽,所以才逃走的,所以我们在读时应该把这种灰溜溜的感觉读出来。
五、拓展
1.此时此刻,你想对南郭先生说点什么?(南郭先生,你不要再骗人了,这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南郭先生,你还是早点学些真本领吧)
2.假如南郭先生在逃跑时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说些什么?老师请同学们到前边来表演一下。(哎,南郭,你上哪呀?哎!我得赶紧走,齐湣王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实话告诉你我根本不会吹竽,再不走就没命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六、总结寓意
这两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同学们想一下,南郭先生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呢?因为他没有真才实学,没有真才实学行不行啊?不行。谁能说说这个寓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
板书: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
七、想象
南郭先生逃跑以后,他会怎样呢?
1.南郭先生从吹竽队走了以后,靠着自己平时积攒的一些钱做起了买卖,赚了很多钱。他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上学,让他能学到真本领。
2.他回到家后整天好吃懒做,最后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离他而去了。
3.南郭先生回家后,请了一位老师教他吹竽,不久他就学会了,又到吹竽队里去学习,并且他还是吹竽队里吹的最好的呢。
4.南郭先生逃跑后被齐湣王发现,齐湣王很生气,就下令抓捕他。
八、通读全文
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下面老师找同学把整篇课文读一遍。
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我觉得我以后再学习中应该扎扎实实的,我以前在认字时有一个两个字认不下来,我就不认了,我以后不会那样了。)(老师让我们写作文,我写不出来,也不动脑去想,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认真思考。
九、全课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我们要认真辨别,千万不要上当受骗。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扎扎实实,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学会真本领,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十、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回到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月度教案精选 科学教学设计(经典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
3、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解释与结论。
二、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道理。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宇宙间的众多星体,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居呢?
(二)猜想假设: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四)实施探究:
1、分组讨论人类生存需要的条件
2、交流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具备的条件
有大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能源。
3、猜想除了地球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讨论:人类能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根据搜集的资料确定自己的观点举行辩论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设计我们的“未来的家园”
1、交流地球污染程度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影响,引发设计未来家园的欲望。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想象的未来家园的样子
(五)展示交流:展示学生设计的未来家园,进行评比。
(六)拓展活动:根据自己的设计写一篇科幻故事。
教学反思:
教学来源于生活,同时还要融入生活中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在探讨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后,接着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到其他星球上去居住?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说出了许多在实际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及环保问题。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实用教案:《合欢树》教学设计(经典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合欢树》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摘要】本课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以及过渡的处理;2.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理解文章蕴含的哲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欢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以及过渡的处理。
2.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理解文章蕴含的哲思。
二、教学重点
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三、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文章蕴含的哲思。
四、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品读,探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文章是作者生命的转化,是一个生命体的某种欲望、情趣、意志等的表达,它带着作者可感可触的体温,响着作者或舒缓或急促的呼吸与心跳,展现着作者个性化的爱好与趣味。
阅读则是一颗心灵与另一颗心灵的碰撞与交流。今天我们共同用纯真的心灵来感触一篇用至情写成的美文,试着去感知那静若止水的语言下蕴藏着的深厚情感与深沉的思考。让我们静静地走进史铁生的《合欢树》。
(二)作家介绍
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文章了,能谈一谈你印象中的史铁生吗?
ppT展示史铁生简介及代表作品(略)。
(三)整体感知,感受文章真挚的情感
1.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发现,文中记录的也只是生活中看似平淡的许多细节,建议同学们把课文中似乎写得平淡、但是你读了却感觉不平淡的地方找一找,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感情,只要放进你自己的感受就好。
请同学来谈,你读出来了什么?(不预设答案,随机点评补充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体悟看似平淡琐碎的叙述与描写中所蕴含的真情。)
2.以上是直接写母亲对儿子的感情,后文就开始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以及通过反复写合欢树来追忆母亲。那么在这个环节,还有没有能够体现母亲对儿子的感情的地方?
请大家聚焦文章第八段关于合欢树的由来。
母亲对于合欢树的态度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对于“我”的态度何其相似,无论是对于残疾的儿子,还是不发芽的合欢树,母亲都是永远饱含期望,总是执着坚定。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情到深处是执着”。
本段中母亲对合欢树的态度其实正是母亲对儿子的态度,合欢树是儿子的化身。回到课题,这篇文章题目“合欢树”,就有了它的深一层意蕴了——合欢树象征着作者自己。
3.在第三部分写合欢树时,作者对于看合欢树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问题:(1)为什么作者对于去不去看合欢树这个问题这么矛盾、纠结?(2)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
明确:(1)想看是因为合欢树是母亲的象征,总希望自己可以睹物思人,借合欢树来回忆母亲,可正是因为思念太浓,愧疚太深,害怕自己难以承受,害怕自己无法控制,所以总不敢去看,也最终没有去看。这是一种遗憾,未尝不是一种美。
(2)这里的悲伤,是因为失去母亲,怀念母亲,回忆与母亲共处的点点滴滴,在那时,作者是孤独的,是寂寞的,却也是甜蜜的。因为他在享受那些曾经拥有的美好。有人说:“独处时的悲伤,也不失为一种享受。”我想說:“思到浓处成孤单。”
过渡:无论是母亲还是儿子,情感是那样的深沉与厚重,可是作家却用了看似极为平淡的语言,选取了一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我们同学写散文时要明白,对于情感的表达,一切的技法都敌不过一个“真”字,“至情之文自然悲恻动人”。
在文学创作上,有这样的一个美学主张——“文风去巧,结构尚巧”。前面我们通过朴素自然的文字感受了真情,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文章的结构,作者有没有悉心安排呢?
(四)再读文章:认识文章精巧的构思
1.文章记录了不少件生活琐事,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那么作者根据时间顺序记录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记录了母亲活着时与自己相处的点点滴滴,反映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关心;记录了母亲去世后自己通过合欢树来追忆母亲的点点滴滴,反映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2.我们常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对于这篇文章而言,“神”究竟是什么?材料又是如何围绕“神”来写的呢?
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歌颂母亲,歌颂母爱。
追问:文章的“神”就应该是母爱,这样看来,后面写母亲去世后自己做的许多事是不是就偏离主题了?你如何理解的呢?
明确:后文写追忆母亲时最主要是通过写与合欢树有关的若干小事来完成的,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风筝》教学思考(经典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这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两个作业练习的方式,1.表现一个风筝,可以临摹或是设计。2.想象画:表现放风筝的场景。喜欢看书照着画的,就让他们照着画,喜欢想象创造的,就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我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从两个作业中人选一个。学生对这样的做作业形式似乎比较感兴趣,因为,相对自由开放,所以能够更加轻松的创作。创造力产就生于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当中,过于拘束和严谨的环境不利于创造力的提升。据说,比较乱的房间布置,反而会滋生创造力,这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过于干净整洁的环境会让人产生拘束感吧,觉得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就无法自由思考了。所以啊,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教室里感觉到轻松和自在。
美术课程中也有很多文化知识的内容,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老师习惯于自己抱着讲,让学生坐着听。这种情况要想改变,就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懂得,讲的再多再好,不代表学生学的就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实效。
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表现在学生的作品上,更表现在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上。美术教师要在课前深入挖掘课程的文化资源,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风筝》这一课,我们可以深入探索的不仅有风筝的历史,风筝的种类,放风筝的习俗,还有与风筝有关的美学知识等等。
教学无小事,深入探究,美术学科也有很深的道理和学识在里面。我们要借助美术学科的教学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千万不能去培养那些只精通考试的机器人,而要培养有修养,有文化的完整的人。今天的学生,我们期望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能够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在买衣服的时候能够知道怎么搭配色彩,在博物馆里能够懂得欣赏那些艺术作品,在家里能够动手将家庭环境布置的温馨优雅、富有情趣,拥有一个高品质的人生。
以上就是《燕子教学设计(经典版)》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燕子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212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