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月度课件精选 《匆匆》课文教案之五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月度课件精选 《匆匆》课文教案之五》,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根据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朱自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朱自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朱自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朱自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作者朱自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朱自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朱自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朱自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朱自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朱自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朱自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根据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朱自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朱自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10、当作者朱自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11、其实,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我们的疑问理解。(痕迹,游丝,两个赤裸裸)生解答。

12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已?

(课件)(在逃去——做些什么呢?)

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二问自已?(课件)(在八千——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过去的日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已?(课件)(我——这呢?)

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已

(课件)(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难道像蛛丝一样的成就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已?

(课件)(我赤——回去罢?)

愤愤不平呀!他六问自已?

(课件)(但不平的——遭啊?)(课件)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朱自清不想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自已走这一遭。)

(作者朱自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朱自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13、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朱自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请你来读第三自然段。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14、作者朱自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生读文)

15、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生读文)

16、“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四、课内拓展,深化“匆匆”

1、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课件)。

2、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3、作者朱自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张老师的一万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鲁迅一样事事走在时间的前面,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与时间赛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课件)

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课件)

延伸阅读

月度课件精选 《正比例》教学设计之五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月度课件精选 《正比例》教学设计之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间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我们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

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想一想

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数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像例1、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样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

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

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小黑板)

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

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月度课件精选 《0》的教案之四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月度课件精选 《0》的教案之四”,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3—84页内容、

整体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利用IP课程资源中一个趣味性的动画引入新课教学,多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即对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同时也有趣的将本堂课的知识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景与趣味中学习。

课件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教学的引入、知识内容的讲解、拓展学习。力求创设一个自主、探究性学习和在情境中学习的教学环境,用学生进行操作的趣味性来进行探究实验。根据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练习,用学生自己来编写题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积极性。最后设置各种不同的练习,用学生的集体练习来加强口算能力。并及时帮助学生分析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农远IP资源视频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2)学生运用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书写规范、认真计算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导:同学们,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今天学习的知识需要同学们认真观看一段动画片,我们的新知识就隐藏在动画片中。同学们仔细看哦。

2、教师利用农远IP整合资源播放猴子吃香蕉的主题情境,学生观看动画情境。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各自发言,引导说出看到三只猴子在吃香蕉,把3个盘子里的香蕉都吃完了)

3、师再次引导提问:动画片给我们留下了数学问题了吗?(学生根据屏幕显示说出“还有多少根香蕉?”)

4、师:你知道怎么来解答这个数学问题吗?

二、合作探究

1、学生集体交流、汇报计算方法,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结果:

0+0+0=0

0×3=0

2、师质疑:为什么0×3=0?

3、学生探讨,得出结论:因为3个0相加,结果还是0。

4、课件展示思考题:0×7=?为什么?

5、学生合作探讨,并汇报:0×7=0,因为7个0还是0。

6、练习:利用IP资源出示一组一个数和0相乘的乘法算式,学生采取接火车方式进行口答。

7、师引导小结:从上面的练习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各自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8、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相当不错,可是老师昨晚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今天,我把它也带来了,希望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利用IP资源情境展示画面)

⑴学生相互讨论,理清图意。

⑵学生汇报题意,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

每头牛重605千克,大象的重量是牛的9倍。大象有多重?

⑶学生自由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

⑷学生汇报并板演:

605×9=5445(千克)

605×495445

答:大象的重量是5445千克。

⑸教师置疑:为什么十位上是“4”?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十位上0×9=0,0加上各位进来的4就等于4了。)

三、拓展运用,总结提升

1、利用IP资源完成下面练习:

207100610352408×4要求与操作:请四名同学上来板演,其他同学任意选一道进行练习,然后集体利用IP资源进行订正,并选择最后一题“2408×4”进行讲解。

2、完成教科书第85页1、2题。

要求:第1题笔算;第2题先理解图意再计算。

月度课件精选 影子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月度课件精选 影子教案精选》,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活动名称:

我神秘的朋友——影子(大班科学)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并认识影子,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感知影子变化的因素。

2、尝试用影子玩一些游戏,如手影、踩影子、“影子变形记”等。

3、激发对影子的好奇,培养自主探索以及和同伴共同探究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四、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他有一个神秘的外号,叫“黑衣人”,你们猜猜他可能是谁呢?

2、播放课件PPT,欣赏动画故事。原来这个黑衣人就是我们的影子。

3、播放到“手影”处,暂停,利用投影仪打到墙面上的光,请小朋友尝试“手影”。

4、播放课件PPT至结束。

5、提问:刚才看到故事里,我们的影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长短变化、位置变化、消失出现)

故事中提到的,哪些东西是没有影子的呢?(水、空气、风、玻璃……)你们觉得是因为什么呢?

6、一起到户外去实践证实一下,看看我们的影子会不会发生这些变化,试试那些东西到底有没有影子呢。

7、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或者合作将影子拼接起来让它发生变化。

课件精选: 《观潮》教案之五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作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课件精选: 《观潮》教案之五》,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掌握生字新词,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1.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2.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4.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重难点、关键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课前思考

思考钱塘江潮的地理位置和成因。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粗知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生字,理解“人声鼎沸”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给课文分段。

3.能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钱塘江大潮。

自由介绍钱塘江大潮。

二、理思路。

1、自学生字词,师抽查读,听写,用词造句。

2、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写有顺序的词句。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A:按时间顺序。

生B:按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启发:按时间顺序写的语句是: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自由读2-5自然段,说说每一段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

师生共论得出结果:4段都是写潮。

第2段写的是潮不之前的情况,是按照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写。

第3段写的是潮来之时的情况,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

第4段写的是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

第5段写的是潮去时的景象,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

三、讲读第1,2段。

自由读1,2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5分钟自由学习后生汇报。

师以提问代检测。

1、自古以来我们怎么评价“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2、“奇观”是什么意思?(奇异的景象)

3、观潮最佳时间,地点是?(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观镇)

4、我们来到这里后看到了什么?(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江面,大家在等着,盼着)

5、此时所看到的景物是美丽的,大家的心情是焦急的。

6、生读第2段,要读出景色的美丽,大家心情的焦急。

四,总结。

如此壮观的景象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1、观潮

潮来之前

观潮潮来之时天下奇观

潮来之后

作业设计:

补充词语

山()地()风()浪()人()鼎()

()头()进()天()地水()相()

若()若()()()东望

月度课件精选 《沙漠中的绿洲》说课稿之四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月度课件精选 《沙漠中的绿洲》说课稿之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课文图文并茂,展示出迪拜的美丽风光与沙漠绿洲的整体面貌,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使学生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好事例。学生对阿联酋并不了解,对阿联酋的城市绿化改造与保护很难有真切的体会。

上课伊始,我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字词,从而自然呈现出沙漠的样子,而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建造绿洲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这时我适时进行引导: “阿联酋人民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起绿洲的?”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最能概括阿联酋人民做法的的句子。学生不难发现第七节中那句话“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我相机出示这句话,启发学生读中质疑,我梳理为两个主要的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很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通过指名读、齐读,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呢?让学生感受这里的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可以通过朗读再现等等,来感受那“不毛之地”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再如:抓住“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中的“买来……买来……买来……挖去……填上……埋下……”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体会那巨大的困难,巨大的代价,大到培养一课树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时,再来回读这一段,学生能够更深地体会到阿联酋的人民不怕困难,改造环境,建设绿洲那坚定的决心。

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我重点安排了一个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公园里的小树,小草,小花, “呼呼呼——-”一阵狂风吹过,黄沙漫天飞舞,沙子迷住了眼睛,弄脏了脸和头发,这时觉得怎么样?想干什么?好,我就是园林工人,让我拉出大皮管,打开水龙头,“哗哗哗——”一阵雨雾洒下来,把你们淋得干干净净,感觉怎么样?这么一洒,树叶更绿了,小草更翠了,鲜花更艳了。你们就更漂亮了。你们想对园林工人说些什么?让学生交流后,通过朗读再现这一画面,学生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在总结课文时,让学生感受到这儿的人民对花草树木像孩子般的精心呵护,是为了有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保护我们周边的环境。

以上就是《月度课件精选 《匆匆》课文教案之五》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高中课文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985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