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数学说课的优秀教案汇总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88教案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数学说课的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课后反思总结

在教完这节课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教师自己来说也是要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对应的教学。

小学数学说课的优秀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

(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

(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小学数学说课的优秀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复习铺垫法 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具准备: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结: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四、拓思创新

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

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据 路程÷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

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

(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还可能研究哪些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小学数学说课的优秀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5~9。

教学目标:

1、 通过加减口算,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2、 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条件计算所求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练习四5。

1) 先估计一下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口算出结果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2 、练习四4。

1)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 补充六道题,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再计算。

6+(6+4) 89(2620)

87105 9+(487)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7。

1)出示第7题的统计表,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3)如果要求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题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四8。

1)出示第8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学加入少先队,有54条红领巾够不够?)

2)有50位同学加入少先队,54条红领巾够不够为什么?

3)你知道红领巾多多少条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练习四9。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题。

2)一共拿来40个鼠标,有46台电脑,这些鼠标够不够?为什么?(4046,所以不够)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集体交流。)

三、 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通过赛一赛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说课的优秀教案(篇五)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延伸阅读

《静夜思》优秀教案汇总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静夜思》优秀教案汇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静夜思》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会认读生字,会书写“目、耳”。

2、会通过看图帮助理解诗句,体会当时的思乡意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3、初步学会由看到而联想到,进行想像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

会通过看图帮助理解诗句,体会当时的思乡意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都说会背)

2、齐读。

3、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事吗?举手表示。想不想每个人都会背这首诗,会讲这首诗的故事?

二、分层教学。

1、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2、分层次交流: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

三、知景、悟情、吟诵。

1、播放课件。

(1)观察并说说当时诗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2)那么古诗当中哪一句是描写我们看到的环境的。联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图理解。

(3)诗人李白看着眼前的月光,他想起了什么?

(4)把李白的思乡之情用诗句表达出来,就是哪一句?联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图理解。

(5)看,诗人多了不起,用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就把自己远在异地他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古诗。

2、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那当时你为什么会想起他?(触景生情)

3、当时大诗人李白远在他乡异地,低头凝视屋内银白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播放课件,吟诵古诗。

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生字卡片认读,请生观察“光、霜、乡”的拼音有什么特别?渗透古诗押韵的特点。

2、分句认读诗句,指名四生读好拿着诗句排顺序。

3、齐读古诗,指导读好停顿。(板书)

4、大家学得这么好,靠的是你们认真看,认真听,认真想,对吗?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的“目和耳”。(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2)、说说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学生练写。

(3)、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1、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静夜思》教案【2】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会背诵古诗。

2、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别人听。

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学重点:

写字。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中一张照片让小朋友想起了自己远在异国他乡的妈妈……大诗人李白看到皎洁的月光,也想起了自己的亲人。小朋友,让我们再来和李白一起,做一回思乡之人。朗诵古诗。

2、拓展说话:

那小朋友来看看这副夜景,(播放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很凄凉、很伤感的感觉)

3、看书中插图,也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

(很美好、很美丽的感觉)

小组内说――指名说。

(从说中,孩子们学会了即使是同样的夜晚,只要景物不同,所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

二、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2、复习四个生字,选择生字,找朋友扩词。

三、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闯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读。

(领读生字。)

第二关:我会背。

(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关:我知道。

(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小组内比赛,选出获胜者,再由各获胜者进行比赛。)

四、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小学语文《春的消息》优秀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春的消息》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的消息》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运用了拟人化写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赋予春色的大自然以生命和灵性。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2.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准确认读,规范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朗读cd。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5)

1.畅谈关于冬去春来的情况。

冬去春来,你眼中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

2.导入新课。

有一位著名诗人叫金波,他发现了一些春天的足迹,并且写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春的消息》(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15)

1.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⑴边读边标出新词,多读几遍。

⑵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正音、齐读、开火车。

⑶“聆”“雏”“唤”“搔”等字要注意笔顺、笔画。

2.利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

“漂白”、“牵引”、“爱怜”、“雀跃”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意(10)

1.学生自由读,抽读,学生、师生互评;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相互交流,老师点评。

四、课堂作业设计(10)

1.读下面的词语,在文中找出它们的近义词。

希望——倾听——爱惜——

欢喜——明亮——翠绿——

2.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

3.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一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爱春天,找春天的情感。

重点难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8)

会读、会写、会释义。

二、品读诗歌,深入感悟(22)

1.引导感悟第一节。

诗人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

2.自读自悟第二节。

你喜欢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3.合作学习第三至六节。

⑴这四节诗中,诗人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勾画出来,议一议。体会春景给“我”带来的快乐。

⑵质疑问难,合作释疑。

4.配乐朗诵诗歌,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和赞美春天。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0)

1.抄写、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看谁还能捕捉到更多更新春的消息。

板书设计

春风、春水、树枝、水鸭——盼望春天

换上春装“飞过”、“飞上”——寻找春天

蝴蝶飞舞聆听春天

雏菊开放的声音,

叶出绿苞,溪水唱歌追寻春天

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面颊的足迹

特殊教育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锦(5篇)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88教案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特殊教育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P24—25页)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创设了“青蛙吃害虫”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然后,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加减的直观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这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有助于对加减法的理解。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内容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3、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积极的主动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前准备

(1) 填一填

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50里面有( )个十,30里面有( )个十,合起来是( )个十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生铺垫了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2)小竞赛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猜谜语,揭示课题

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打一动物----青蛙)

青蛙现在在什么地方?它们在田里做什么呢?(吃害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青蛙吃害虫”(出示课题)

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农民就不用把农药喷撒在庄稼上,这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净化的作用,我们就能吃上绿色食品。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不能捉它,要保护它)

【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加入小孩子喜欢的元素,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过度:

有一只小青蛙知道同学保护它们的决心后,给我们班发来了一封邀请信,邀请我们去参加青蛙王国举行的捉虫比赛。你们去不去呀?

【邀请信的形式,可以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和动物小青蛙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把学生带进一个轻松的童话世界,有效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比赛的现场可真热闹呀!看,有两只青蛙正抢着吃害虫呢!它们都说什么话呢?

生1: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

生2: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害虫”。

2、青蛙很细心,随时收集身边的数学信息,我们能不能根据它们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特殊教育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 下南 北

左西 右东

特殊教育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利用表格整理知识

名称

相互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倍数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你是怎样想的。

*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四、多样练习,应用比。

*说一说(基本练习)

*辩一辩(判断对错)

五、回顾梳理,总结比。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对于比,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特殊教育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 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反思:采用游戏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摸一摸的游戏中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学要求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观察实物,使知识得到整合。]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反思: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圆柱的上下底面之间画了4条线段,这4条线段是否都是圆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说出你

特殊教育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苏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

2、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考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胜利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请了一位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看,它是谁?

小叮当有着一个充溢智慧的大脑袋,和它一起上课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思维热身操共有8节:

12×30 60×50 20×13 50×70

6×8+2 5×9+6 2×8+8 4×7+3

真不错!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高了,很多小朋友家都订了牛奶。老师这也有一张订单,瞧,小叮当正盯着它在研究呢!

一份牛奶(每天一瓶)每月28元

订一个月 送文具盒一个

订一个季度 送文具一套

订半年 送书包一个

订一年 送四驱车一辆

你猜小叮当会选择哪种定奶的方式呢?

四驱车的诱惑太大了,小叮当决定订一年。不过订之前,得先摸摸口袋里有多少钱。

要求需要多少钱,得先来列一个算式?(板书:28×12)为什么乘12呢?那大概要多少钱?

你是怎样估算的?(28×10=280,28×12比280多一点,可能是300元。)

那究竟需要几元呢?你们能帮小叮当来算算吗?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看你们有哪些好方法?

(1)先算一季度再乘4。 28×3=84 84×4=336

(2)先算半年再乘2。 28×6=168 168×2=336

(3)先算十个月再加上2个月。 28×10=280 28×2=56 280+56=336

(4)用竖式计算。

好,那我们先把竖式列好,注意数位要对齐。这和我们以前学得乘法竖式有什么不同?以前是一个数乘一位数,现在是乘一个两位数。第一步算什么?用个位上的2去乘28,2乘8得16,对齐个位写6,向十位进1,2乘2得4,加上进上来的1得5,对齐十位写5。好,2乘28得56,表示的是56个1,所以6要对齐个位写。做到这结束了吗?第二步再算什么?用十位上的1乘28,得28个十,也就是280,对齐个位写0,对齐十位写8,对齐百位写2。然后怎样做?相加,为什么加呢?第一步2乘28求出的是2个月需要多少钱,第二步1乘28求出的是10个月需要多少钱,那么把两次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12个月也就是1年需要多少钱,所以我们用加法。

那么,在书写时呢,这里280的0可以省略不写,下面仔细看老师完整的再算一遍。第一步用个位上的2去乘28,2乘8得16,对齐个位写6,向十位进1,2乘2得4,加上进上来的1得5,对齐十位写5。第二步用十位上的1乘28,1乘8得8,对齐十位写8,1乘2得2,对齐百位写2。然后56加280,6加0得6,5加8得13,写3进1,2加1得3,所以是336。

谁也会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计算过程呢?都会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们知道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吗?

板书 2 8 2 8

× 1 2 × 1 2

2个月 5 6 ……56个一 5 6

10个月 2 8 0 ……28个十 2 8

3 3 6 3 3 6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练习,你能说出下面各道题目的下一步该怎样计算吗?

21 24 53 54

×25 ×32 ×23 ×46

5 48 159 324

6 6

假如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结果会怎样呢?打开书31页,试一试,在书上完成!(一人板演)

1 2

× 2 8

9 6

2 4

3 3 6

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后,计算的过程不同,结果却是一样的。)那么乘法可以怎样来验算呢?(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啊?(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那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那能不能根据刚才说的来完成这几道题目呢?

(打开书P31页第1题)(3人小黑板,逐一讲解,反馈并纠错)

2 4 6 2 1 3

× 2 3 × 4 1 × 7 2

7 2 6 2 2 6

4 8 2 4 8 9 1

5 5 2 2 5 4 2 9 3 6

我同桌也做了两题,她做的对吗?(P31页第2题)

1 4 3 4

× 2 5 × 2 3

7 0 7 2

2 8 6 8

9 8 7 5 2

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你会把它改正过来吗?

1 4 3 4

× 2 5 × 2 3

7 0 1 0 2

2 8 6 8

3 5 0 7 8 2

所以说,我们做题一定要细心啊!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竞赛,请组长拿出作业纸,上面一共有四道题,一人做一题,不允许一个人全做完,假如出现取消竞赛资格,不过当一个人在做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可以在旁边监督,发现错误可以提醒,但是不能报答案给他听,比比哪组做的'又对又快!(P31页第4题,实物投影校对)

1 4 2 6 6 3 7 3

× 5 2 × 2 4 × 3 2 × 2 3

2 8 1 0 4 1 2 6 2 1 9

7 0 5 2 1 8 9 1 4 6

7 2 8 6 2 4 2 0 1 6 1 6 7 9

经过这么激烈的竞赛,我们放松一下,春天已经不知不觉的来到了我们身边,看,公园里景色多美呀!(P31页第5题)你从这幅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成人票24元,儿童票12元)我买32张儿童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一共需要多少钱?)可以怎样列式?(32×12)打开书31页,独立完成。(一人口答)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31页想想做做2。

小学教案:小学体育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导语】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小学体育教案优秀范文

教学目标:

1、掌握健康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2、知道健康四大基石及含义。

3、列出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4、认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选择并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健康的概念,知道怎样获得健康。

难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范晓萱主唱的一段健康歌。

2、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歌?歌词中都唱了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导出学习内容(生活方式与健康)。

(二)提问讲解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小学阶段学习的健康知识,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什么是健康。

2、学生举手回答。

3、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讲解健康概念及组成部分。

4、教师小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人的一切都以健康作为载体,健康不仅承载着我们的智慧和品格,还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部分。那么我们怎么获得健康呢?

(三)活动一

怎样才能获得健康

1、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明确获得健康要树立“健康四大基石”的信念,知道“健康四大基石”的含义。

2、活动形式。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学生按要求自学教科书中“健康四大基石”内容,并进行分组讨论。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进行指导。

(3)小组推代表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4、教师小结。获得健康是每位同学的权利,也是责任,更是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学会判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呢

(四)提问讲解

1、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林军一天生活方式表现图;要求学生判断林军的生活方式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说出理由。

2、学生按要求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

3、教师及时补充讲解与学生互动。

4、教师结合事例(如不注意睡眠、运动,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5、教师小结。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要获得与保持健康,就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

(五)活动二

思考为什么林军觉得“说来容易做来难”?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是什么?

1、活动目的。让学生知道改正不良习惯,需要健康知识指导,需要坚定信念支撑,需要辅助正确的行动和意志努力,懂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进而知道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是“知”、“信”、“行”的统一。

2、活动形式。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班上交流,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教师布置活动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体会。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推出代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

4、教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像林军这样的事例是客观存在的。反思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是否也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希望同学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如果存在问题,那么就要对自己提出改正的要求,用健康的知识、坚强的毅力、积极的行动,去战胜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这样才能收获与保持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师总结

生活方式与健康密不可分,如果拥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将拥有健康。今天学习了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相信它们将成我们今后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同时,我们要关注家人及周围人的健康,成为健康的使者。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告别愚昧,选择文明,在学习、生活中成为现代健康观念的实践中。

【篇二】小学体育教案优秀范文

学习目标

1、在活动中学习足球动作技术,灵活地在游戏过程中运用,发展兴趣、自信。

2、在练习中关爱同伴、严守安全常规和游戏规则。合作学习与竞争能力有提高。

3、了解球类运动和体操运动动作,初步掌握足球基本技能。

4、发展灵敏性和速度体能。

学情分析

1、学生从没上过足球课,(但是经常在电视上看)对足球游戏非常感兴趣跟喜爱,有很浓的学习兴趣。

2、绝大多数学生不懂足球,不会足球的技术动作。

3、学生足球运动水平区别不是很明显。

教学内容

足球运球、足球游戏、追逐足球、颠球、软式足球5对5比赛。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游戏:手运球、脚运球

1、师导问:我们班是,有些学生喜爱篮球,有些同学喜爱足球?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试验,看看篮球用手运球快还是足球用脚运球快?想不想试一下呀?

2、游戏分组游戏

3、师小结:踢得比好是因为我们现在脚运球还不熟,这说明我们的足球基本功还不到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足球基本功,好不好呢?

二、游戏:停球---传球—停球

1、师:我们首先学习传球或停球技术,请同学们尝试。

2、分小组进行地滚球和空中球停球方法的.尝试。

3、小组展示停球方法。(轻踩、减力等)

4、分组传球尝试练习。

5、游戏:传停球接力

三、追逐足球、颠球、软式足球5对5比赛。

1、师:光学会传球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习和运球颠球的方法。

2、教师讲解运球和颠球的方法,提示要点

3、学生分小组自主尝试几次,体验动作要领。

4、优生表演,师鼓励。

5、师问:在比赛场上,往往会受到阻截,我们进行5对5分组比赛。

6、学生分组。

7、分组对抗。

四、放松活动:推球入洞

1、学生分组进行放松游戏。

2、教师小结,师生交流体会,教师进行鼓励与表扬,师生再见。

【篇三】小学体育教案优秀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玩球激发孩子对球的兴趣,发展奔跑能力及协调性,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2、让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自觉地体验运动的乐趣。

3、培养孩子的爱心,形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成自然队形站立于教师周围,在音乐声中自由地做出各项运动的模仿练习。

2、抽学生做

3、孩子们在另一侧场地上拿球。

4、自由玩球

5、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把球放回原处。

6、教师随意牵上一个孩子的手,带领大家走成圆圈。

7、分好小组后,学生拿球。

8、游戏:“抱球接力”

9、分组让孩子们设计球的各种玩法。

10、展示成果。

11、教师播放希望小学的感谢信录音,让孩子们在愉快感受和体验中结束游戏。

组织教法

1、教师以“你们看过奥运会的比赛吗?……”引导孩子们做出各项运动的模仿动作。

2、出示“卡通牌”使其相应的孩子快速反应。

3、教师发出指令:“可爱的孩子们,做好准备了吗”把孩子们带入“给希望小学送球”的情境。

4、以“叫数抱团”的游戏来分组,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选择抱两个球或一个球。

5、开始给“希望小学送球”

6、采用“组长负责制”,教师可启发提示

7、教师表扬鼓励。

作业布置

课后同学们要复习今天学习过的动作和内容

《给予树》优秀教学设计汇总


《给予树》教学设计一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给予、分享、宽裕、试探、猜测、沉默不语”等词语,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二、教学重点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给予树》,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西方也有一个跟我们中国春节一样的节日,是什么节日?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庆祝的吗?

2、每到圣诞节,人们都会穿着节日的盛装,尽情欢乐。在这个充满快乐、温馨的节日里,我们课文中的金吉娅不仅给家人送去了祝福和礼物,还让一个陌生小女孩的梦想如愿以偿。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金吉娅帮助小女孩做了什么呢?

(二)品读沉默不语,感受妈妈的担心

1、同学们,你们帮助别人心情是怎样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也许还会兴奋、开心地告诉妈妈哥哥姐姐),金吉娅帮助了陌生小女孩后,又是怎样的?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你在什么时候会沉默不语呢?

金吉娅帮助了小女孩应该很高兴,她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她在想什么呢?

默读1-3段(担心哥哥、姐姐的责备、担心妈妈会生气)

练习朗读,读出金吉娅的担心。

3、我觉得大可不必担心,她可以叫妈妈再给她二十美元,然后再去买些漂亮的礼物呀?

出示句子: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拿起笔边划边想: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金吉娅家里并不宽裕?

(只——看出妈妈的不容易;读出妈妈的不容易

却要——看出五个人分这钱就少了;

怎么可能——钱少了,想买好礼物是不可能的事)

出示句子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他们买不到很多很好的礼物。

读这两个句子,哪句更能表现出妈妈的担心?

练习朗读,读出妈妈的担心。

事情果然不出金吉娅所料,当看到金吉娅买的礼物时,妈妈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练习朗读,读出妈妈的生气

4、难道金吉娅不想给妈妈、哥哥和姐姐买漂亮的礼物吗?

金吉娅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读四自然段。

思考:是什么改变了她的想法?

(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

今天,这个孩子的卡片被老师带到了课堂里,谁来给大家读读这张牵动人心的卡片?

圣诞老人啊,您在哪儿呢?又到圣诞节了,我还是什么也没有。6岁的我没有见过爸爸和妈妈,更没有得到过圣诞礼物。我多么盼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妈妈,不要让她像我一样成为孤儿。

爱您的小爱丽莎

5、同学们,此时此刻在得知这个小女孩的心愿之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交流

三、品读想法,体会金吉娅的可贵品质

1、过渡:是的,金吉娅和你们想的一样,所以,在自己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在担心妈妈会生气、哥哥姐姐会责备的情况下,她还是为小女孩买下了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她是这样告诉妈妈的。

出示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有没有。

自由读读,看看你从金吉娅的想法中能体会到什么?

得到许多礼物——什么也没有

哥哥姐姐也只有二十美元,也要准备四份礼物,她们会送哪些礼物给金吉娅呢?

这些礼物虽然很便宜,但它寄托着家人对她的关爱和祝福,而那个小女孩呢?

展开想象:她却什么也没有?

可怜的小女孩呀,她没有亲人的关怀,没有礼物,甚至连一句温暖的祝福都没有,更不会有圣诞节的快乐。她让我们想起了另外一个小女孩,在圣诞前夜,又冷又饿,没有亲人的关怀,靠着一次又一次划着的火柴,她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幻象,最后,被冻死在街头。她是谁呢?(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她们比起来,金吉娅一家是多么幸福!

金吉娅有太多的理由帮助小女孩了,谁愿意帮金吉娅把这个理由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理由太充分了。请大声地告诉妈妈吧,妈妈一定会谅解的,指名读。

来,和金吉娅一样善良,一样懂事的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告诉她的妈妈吧!

齐读

2、金吉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小女孩着想,让我们一起来想象这样的画面:金吉娅取下了给予树上卡片,买来了洋娃娃,她兴高采烈地抱着洋娃娃把它交给了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金吉娅的举动鼓鼓掌吧!你们的掌声如此热烈而持久,一定还有很多话想说吧!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三)品读妈妈的想法,进一步感受金吉娅的品质

1、金吉娅不仅送给陌生女孩一个洋娃娃,也送给全家人一份更珍贵的礼物。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

2、出示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3、此时此刻,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你能用一个词描述妈妈现在的心情吗?(激动、开心)

是啊,妈妈()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因为这个圣诞节——教师引读出示的句子。

4、圣诞节的晚上,妈妈还开心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吃着金吉娅送的甜蜜的棒棒糖,又会想什么呢?

是啊,哥哥姐姐()极了,因为这个圣诞节——教师引读句子。

5、读了这个故事,你们的心情如何呢?是啊,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们心里()极了,因为这节课——教师引读句子

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6、升华感情

A、这棵给予树让让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如愿以偿,也我们了解了一个美丽善良的金吉娅,在你心中,你觉得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是啊,给予,是炎炎夏日中一缕清凉的风,

给予,是寒冷严冬里一杯温热的茶,

给予,是你写错字时同桌递来的一块橡皮,

给予,是你摔倒时将你扶起的温暖的手

……………………………

在你心里,给予还是什么?

B、圣诞节那天,陌生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娅的礼物,她会怎样呢?

C、如果人人都懂得给予,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同学们,给予树已经在金吉娅心中生根,让我们也把它栽到我们的心里去,用我们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装扮这棵给予树,装点我们美好的世界。

(四)板书设计

《给予树》教学设计二篇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有关圣诞节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圣诞资料,导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理解给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学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圣诞有关的资料,创设西方孩子过圣诞节装饰圣诞树、制圣诞卡片,送圣诞礼物的快乐氛围,导入金吉娅一家购买圣诞礼物这一新课内容。

二、细读感悟,体会感情

1.金吉娅和哥哥姐姐高高兴兴去商场采购礼物,回来的路上他们有什么表现呢?

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

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呢?

3.当妈妈看到金吉娅知买了一些很便宜的棒棒糖时,心情怎样?

4.为什么妈妈很生气?

5.想象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心里怎么想的?

6.课件出示:

“……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孩却什么都没有……”

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7.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妈妈的心情是怎么的?

出示“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尝的笑脸”。

为什么说吉娅还送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理解这一段话。

8、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她的愿望是怎么得到实现的?她的愿望实现后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9、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对金吉娅说什么?

三、课堂练笔,升华感情。

播放背景音乐,替小女孩写下感谢的话。

四、拓展活动,表达感情。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分组制作礼物,奉献爱心。

五、板书设计

给予树

哥哥姐姐金吉娅妈妈

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

激动

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好汉查理》优秀教学设计汇总


《好汉查理》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读质疑,以学定教,读中感悟,使三维目标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真正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理解、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好汉歌》、课文朗读、重点词句及拓展阅读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读题生疑

1、(课前播放《好汉歌》)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好汉歌》,在你心目中,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好汉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如行侠仗义、济助危难等。)

2、读题:

“好汉查理”,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⑴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同伴互读,互相纠错。

4、讨论交流: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感人的故事?

5、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感知课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转变了学生阅读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再读质疑,读中感悟

1、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感兴趣的地方。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3、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再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深入学习的两个问题:

⑴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查理是个好汉?

⑵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帮助教师把握学情,然后以学生的自主提问组织教学程序,以学定教,增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自主性。

4、读悟交流: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

⑴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①“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②“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③“当然可以。”

④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⑤“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

⑥“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查理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变得诚实、守信、有爱心了。

⑵指导朗读:

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查理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呢?”“你能想象出查理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吗?”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一下对话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方式可以是男女生分别读,也可以是指名读,要尽量读出说话人的语气。

5、文章开头说查理是个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你能联系你所知道的来谈一谈,他会做什么吗?

6、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你觉得查理的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重点谈谈杰西对查理的影响:杰西热情乐观,虽然残废了,但对生活充满希望,尊重、理解、信任查理,她的友谊像雨露阳光,是查理改正缺点的主要原因。

7、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8、练习有感情地读,读中悟情。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查理发生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再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小故事(以“关爱”为主题的材料),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想。

设计意图:围绕“关爱”这个主题,通过拓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爱”的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学会关爱他人,实行知与情、情与行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板书设计】

有礼貌守信用

尊重理解信任

调皮爱搞恶作剧设计意图:用线条和简洁的词语来反映查理发生变化的过程,从“调皮、爱搞恶作剧”到“有礼貌、守信用”,这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杰西的尊重、理解、信任,板书中的箭头则反映了查理成了一个真正的好汉,这样的板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深深思考。

《好汉查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理解、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读题质疑

1、导语:

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2、读题:

“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⑴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同伴互读,互相纠错。

4、讨论交流: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感人的故事?

5、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

三、再读质疑,读中感悟

1、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感兴趣的地方。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3、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再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深入学习的两个问题:

⑴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查理是个好汉?

⑵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读悟交流: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

⑴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①“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②“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③“当然可以。”

④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⑤“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

⑥“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查理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变得诚实、守信、有爱心了。

⑵指导朗读:

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查理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呢?”“你能想象出查理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吗?”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一下对话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方式可以是男女生分别读,也可以是指名读,要尽量读出说话人的语气。

5、文章开头说查理是个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你能联系你所知道的来谈一谈,他会做什么吗?

6、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你觉得查理的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重点谈谈杰西对查理的影响:杰西热情乐观,虽然残废了,但对生活充满希望,尊重、理解、信任查理,她的友谊像雨露阳光,是查理改正缺点的主要原因。

7、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8、练习有感情地读,读中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小故事(以“关爱”为主题的材料),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想。

小学课文《顶碗少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少年两次失误后的表现有何不同,反映了少年怎样的心情?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学习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语境来为人物设计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美国费城的小男孩。这位体弱多病的男孩在父亲的鼓励下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勇敢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故事感人,又发人深省,让我们获益非浅。

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男孩。不过,他不是外国小孩,而是一位英俊的中国少年。

明确要求:认真倾听,听完故事后,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备注:对课文内容作一些处理,选择文中主要情节讲述故事)

二、倾听故事,概括内容

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要求: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说明:不让学生接触文本,采用听故事这种形式,是为了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为概括打基础。

三、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故事中的这位英俊少年是散文《顶碗少年》中的主人公,作者是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人,是我们的同乡。

板书:顶碗少年

赵丽宏

四、沉浸文本,理解课文

1、思考:结合课文内容,请谈谈你对这位少年的印象。

①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有关内容,并简记自己的观点。

②朗读感悟,交流。

说明:引导学生抓住少年三次表演的动作、神态进行分析

2、训练:根据上下文,揣摩少年在两次失败以及在老者的鼓励后,可能会产生的心理活动

①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少年的心理活动,任选一处形成文字

②组织交流活动

3、小结:探究少年成功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老者的鼓励

②主观原因:自身的努力

五、拓展思维,提升感悟

1、主要写了顶碗少年,为何文中多处提到观众的反映?

2、读完,你得到了什么启迪?

六、作业:(2、3选做)

1、抄写词语:优雅惊羡颓废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2、选择以上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3、第五段中有一处省略号,请试着补出其省略的内容

课后感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位少年的印象。这个环节我在上节课的处理上是有欠缺的。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字、词、句去分析。在下午的课上,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学生对少年高超的顶碗技术啧啧称奇,对他面对失误镇定从容的风采赞赏有加,特别是对于他面对两次失误依然坚持,最终获得成功的勇气欣羡不已。最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注意到了文中的两个词,“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句中的“急忙”,“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句中的“轻轻”,这两个词是我在备课时没注意到的,上午的课,有学生提到后一句,但我没引导他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去思考。下午的课上,巧在学生也提到了后一句,我就引导他联系前一句,学生马上体会到了少年的聪明。因为这一动作上的细微变化,正是少年成功的原因,也许正是老者对少年传授的经验。这个问题的思考,带出了另一个话题。老者到底对少年说了一句什么话。这一处的答案就丰富多了,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了。可以从调节少年的心态上去考虑,可以从鼓励少年的角度去思考,更可以从老者传授经验上去考虑……这时我又引导他们把冗长的想法压缩成一句话,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却更浓了。

虽然这个教材我去年上过,但是今年上下来还是有新的收获,所以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四年级《计算器》优秀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计算器》优秀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四年级《计算器》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2.在利用计算工具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体验转化思想方法。

3.在探索知识过程中,激发探索数学奥妙的情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

1.课件出示:

2.师:这是计算器,还记得这些是什么键吗?说一说。

(二)引入

师:你会用计算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一)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1.用计算器的方法

(1)课件出示:

386+179=825-138=26×39=312÷8=

(2)师:这道题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3)师:说说你是怎么用计算器计算这道题的。(学生边说边到前面演示)

(4)课件出示:

师:依次按数字键3、8、6,然后按“+”,再依次按数字键1、7、9,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出结果了。

2.试一试

(1)课件出示:825-138=26×39=312÷8=

师:自己用计算器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

(2)订正答案。

(3)学生质疑

①师: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有问题吗?(如:按错了怎么办?)

②师:对呀,万一按错一键怎么办?(学生可能会想出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按退格键“←”,清除输错的数字,然后输入正确的。

方法二:按“CE”键,清除然后再重新输入。

【设计意图: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这节课之间就用过。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并采用学生间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解决用计算器计算时会遇到的按错键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方法。】

(二)用“M+”“MR”进行四则计算

1.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2034-1368÷9

师:你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了吗?那试试这道题。

(2)师:这道题等于多少?(1882、74)

师:哪个结果是对的?怎么做的。(先算1368÷9=152,再用2034-152=1882)

(3)师:实际上是这样的(课件出示:2034-1368÷9=2034-152=1882)。这道两步计算的题目,用一般的计算器计算,就必须先记住这个除法的结果,有没有好办法?

2.用“M+”“MR”和“MC”键

(1)师:一般的计算器上都有“M+”和“MR”这两个键,有的计算器上“MR”和“MC”合用一个键“MRC”。有了“M+”和“MR”这两个键我们就不用记住中间的结果了。怎么用呢?

(2)师:先按“1368÷9=”,屏幕上会显示出计算结果1882,然后按下“M+”,计算器就会把“1882”这个结果存储下来,然后输入“2034-”,再按“MR”或“MRC”,就把刚才存在计算器中的结果提取出来了,最后按“=”,就能显示出最终结果。

(3)师:自己试一下。(学生用这种方法尝试)

(4)练习:672÷(139-115)37×12+46×9

师:计算新题前,先按“MC”清除存储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用计算器计算也要注意运算顺序。通过介绍“M+”和“MR”的用法,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计算。】(三)计算比赛,合理使用计算器

1.课件出示:128+28445×7728÷42345514-0

师:大家会用计算器了吗?我们进行比赛,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

2.订正结果。

3.师:有的同学还在按计算器呢,你就算完了,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后两道题不用按计算器,口算就可以了)

师:大家同意吗?看来,不是我们学习用计算器,所有的题就都用计算器,而是要用到改用的时候。

【设计意图:采用计算比赛的形式,并在题目中设计了两道口算就能得出结果的题目,使学生感悟什么时候用计算器计算,学会合理使用计算器。】

三、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一)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师:算算这道题等于几?

2.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计算器没有显示出完整的结果

3.师:结果是多少?(1.234567898765432e+16,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出的会不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答案?(屏幕显示不下了)

4.师:计算器帮我了我们了,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怎么办?

(二)化繁为简,探寻规律

1.化繁为简

(1)师:这道题中,两个因数位数太多了,数太大,怎么办?(把数变小)(2)师:真好,我们可以把数变小,算一算,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可以从几开始?

2.探寻规律

(1)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师:可以从1×1开始,自己算一算

(2)订正答案。1×1用计算器吗?(课件出示答案)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3)师:回头看一看,发现什么规律?(从1开始,因数有几位就写到几,再倒过来写到1)

(4)师:这道题等于几?(12345678987654321)

3.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算不出结果,为什么?(数太大了,位数太多)我们怎么解决的?(把数变小了,找规律)

师:数太大,我们先把它变小,变容易了,发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难题。

4.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9999×1=9999

9999×2=9999×5=

9999×3=9999×7=

9999×4=9999×9=

【设计意图:当计算的数目很大时,计算器也显示不出结果,此时,可以把大数转化成较小的数,找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并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28页第3题

3.做一做第2题

4.教材第28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优秀教案


《乘加乘减》小学二年级优秀教案

(一)、课标分析: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上,会解决乘加乘减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章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学习乘法口诀的延续。让学生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明确乘加、乘减试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说乘法,学生会不由得想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在这节课里,既要让孩子明确,通过苹果图,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结合图,能理解先算乘法。关键的是如何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乘加乘减的式题体现,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多媒体的帮助理解。(四)、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3.学会用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先算乘法的道理。

5、教学难点:如何列出乘加、乘减算式

(五)教学策略、

教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的教学重和难点,我采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利用苹果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横看竖看,理解几个几加减几,从而引出新知,并解决。

2、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往学习内容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并且明确计算过程。

3、运用迁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学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六)、教学用具: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题卡

2×2=3×4=4×4=

3×2=3×3=2×4=

3+3+3=2+2+2+2=

让学生选择一道题目说说表示什么意义。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课件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5

(1)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

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

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

列式:3×4-1=11(个)

(3)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2、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计算练习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一共做了多少人?)

3+3+3+23×3+2=11(个)

3+3+3+3-14×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写作借鉴: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优秀范文范文4篇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写作借鉴: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优秀范文范文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优秀范文【篇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364287

+72+88+49

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接着框出或用颜色显示下面的部分。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

列出算式:376+284

2.教师: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教师: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

让学生看教材或在屏幕上出现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估算方法可使用画外音)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归纳: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写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4.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五第1、2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优秀范文【篇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遵循规律,给学生充分感知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搭配衣服这个环节,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学具,发现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让学生在摆的基础上在练习本上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上装和下装,用连线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创新搭配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发展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具体事物的能力的体现。

2.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

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越是跟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过生日”的情境,把探究新知与巩固练习都贯穿在这一情境中,一气呵成,使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上装和下装的小卡片圆形小卡片正方形小卡片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是聪聪的生日,让我们一起唱一首《生日快乐》歌来祝福他吧!

(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唱歌)

师:(课件出示一个女孩子和她的衣柜)茵茵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生日聚会,可是她却不知道怎样搭配,你们能帮帮她吗?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动画配上耳熟能详的歌曲,这样的开场会让同学们在兴奋与快乐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102页例2中的上装和下装图。

师:你们觉得茵茵怎样搭配最漂亮?为什么?(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各种搭配图)

师: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小卡片摆一摆,并记录下你们的几种搭配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的搭配成果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除了摆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为了更加准确地知道有多少种穿法,我们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字母A表示上装,字母B表示下装,或者用○表示上装,□表示下装,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连一连。

(指名汇报连线的结果,教师用课件演示连线的结果)

预设

生1:我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上装,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下装,每件上装可以与3件下装搭配,这样就有3种搭配方法,一共有3+3=6(种)或2×3=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

生2:我和他的思路基本相同,只是用A1、A2分别表示上装,B1、B2、B3分别表示下装,也得出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

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指名回答)

师小结: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连一连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地掌握新知识。

⊙巩固练习,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102页2题。

师:茵茵来到了聪聪的家里,快看,聪聪拿出什么来招待朋友?

(学生回答点心和饮料)

师:你们喜欢什么点心和饮料?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如果只能选择一种点心和一种饮料,你们有几种不同的选择?

(指名汇报结果)

2.课件出示教材104页4题。

师:小伙伴们来到了数学乐园,大家都想在这里合影留念,如果他们每个人都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演示一下,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以聪聪过生日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优秀范文【篇三】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的活动较多,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做好引导,在活动后及时总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际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途径,是用任何语言也无法取代的宝贵经历。所以在教学中,当需要学生操作的时候,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的过程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重视操作中的适当引导。

学生的操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不加以引导,难免会流于形式,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操作切中要害,教师加强了对学生操作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每一次操作的目的,从而让操作真正成为学习新知的助推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剪刀正方形或长方形纸。

学生准备剪刀正方形或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组剪纸图片)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漂亮的剪纸是怎样做出来的吗?这些剪纸中藏着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这节课就可以学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精美的剪纸图案不仅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还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唤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实践,学习新知

1、学做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一起剪一剪。

(课件出示教材25页主题图)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看看剪纸的步骤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剪纸的步骤是:将纸对折—→画图案—→剪一剪—→打开。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和纸,一起来做漂亮的剪纸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展示作品,发现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①组织展示。

师:请大家把做好的剪纸放到黑板上,咱们来办一个剪纸展览吧。

学生将剪好的作品粘到黑板上。

②观察交流。

师:说一说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你们是怎样做出这些图形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总结出要得到轴对称图形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先把纸对折,第二是对折后只画出图形的一半。

2、想象完整的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教材第二个例题中的两幅图)

师:这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们能猜测整个图形是什么吗?

(学生进行观察、猜测)

(2)组织交流。

师:你们猜测的结果是什么?说说自己猜测的依据。

引导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3)操作验证。

让学生剪下附页1中的图4,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左图打开后是花瓶图案,右图打开后是短袖上衣图案。

3、猜测展开后的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第三个例题。

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和观察画面明确题意:问题中上面两幅图是对折前后的长方形纸,在对折后的纸上剪出了两个圆形的洞;下面四幅图是展开后的备选图形,要选出一幅正确的。

(2)猜测结果。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思考,猜想出结果,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师:先观察一下这两个圆分别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再想象与它对称的那个圆应该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

引导学生在交流时说出: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与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贴近对称轴一边的,同样道理上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远,与其对称的圆也应该是在远离对称轴一边的,因此图(3)是正确的。

(3)操作验证。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一下,照着第三个问题中的样子剪出两个圆,然后打开,看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作品,验证猜测的结果。

(4)回顾反思。

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猜测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猜测的结果,更能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优秀范文(篇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优秀教案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的散文文字清丽流畅,善于将叙事与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的情节中回荡,虚实相间,挥洒自如。他的散文不追求外在的精雕细作,而能在娓娓道来的朴实的语言中,传达出强烈的激情,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和艺术上的享受,具有一种内在的魅力和光彩。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亩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

巴金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特别是通过联想写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可以让学生继续学习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实写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提高辨别事实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和文中的佳句。

2、继续学习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实写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提高辨别事实与联想的能力。

3、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和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细腻、生动的描写的表达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一、激情导入。

1、在我们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有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有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一碧千里的草原美色,有一望无际的林海风光,更有那奇特美丽的“鸟的天堂”。(屏依次显示画面)

今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一起去游览鸟的天堂,欣赏那美丽的南国风光吧!

2、板书课题,读。

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语,交流检查自学情况,巩固难写生字和难读词语。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了什么?

三、品读大榕树之美。

1、出示题目,思考讨论:

屏显:①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他看到了什么?

②大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或段落中体会到的?

2、交流汇报:

显示大榕树形态画面,重点引导感悟重点句子。

①“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②“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③“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④“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⑤“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⑥“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⑦“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株美丽的大榕树,枝繁叶茂,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勃勃的生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学习中尝试着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家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暖和,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教师引入:(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小蝴蝶躲到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出示第一组词语: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指名读。齐读。『puxuEwang.com』

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3.出示第二组词语:轻盈、素洁、沾污、柔弱。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读了这几个描写蝴蝶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4.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学生自由提出解答。(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儿)

5.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提出问题

1.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下节课学习。

3.整理问题,每小组保留三个问题。

四、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理解了词语,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提高,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读一读1、2自然段。

2.请同学们谈谈你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有强烈的对比效果:雨很大,而蝴蝶却很弱。这让作者为蝴蝶捏了一把汗,产生了着急的情绪。就让我们下节课接着去探索蝴蝶的家。

板书设计:

蝴蝶的家

我的问题: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特别在意这个问题?

它们的家为什么是美丽香甜的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课文,依据问题,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紧扣上节我们提出的问题读中解决问题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谁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是啊!此时,天低、云黑、电闪、雷鸣、风狂、雨骤,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这真是难为蝴蝶呀?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①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从“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②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③作者刚才想到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由作者想到的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是啊!这样轻盈、素洁、柔弱的蝴蝶怎么能不惹人喜爱?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④如果再想下去,作者会想到什么?这样美丽柔弱的蝴蝶要经受这样的打击,想到这里,这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

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3)“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我”因为什么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

①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

②通过对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了。

③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还从哪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5)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②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③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小结: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三、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3.认识生字“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美人鱼的铜像)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但铜像既不是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是丹麦某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在沉思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原来她是人鱼——“海的女儿”,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丹麦人民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安徒生的崇敬。说起安徒生,同学们的话比我还多,说说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3.过渡:安徒生一生中共写了170多篇童话故事,读过的每个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童话世界。(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丰富、共享资源。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下面的阅读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浏览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读书后汇报交流,教师相机与学生共同梳理:课文主要写了小人鱼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为了不伤害别人的生命,不仅放弃了爱情,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感人故事。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这样几部分:

(1)故事的序幕: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憧憬人间幸福生活的小人鱼;

(2)故事的开端:小人鱼救出王子,并爱上王子;

(3)故事的发展:小人鱼为获得王子的爱情而忍痛服药,变成人形;

(4)故事的高潮:小人鱼的爱情失败,但又不愿加害王子;

(5)故事的结局:小人鱼化成泡沫;

(6)故事的尾声:小人鱼超生到精灵的世界。

三、再读感悟,加深体会

1.指名读文前提示,明确阅读任务。

(1)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承受了哪些痛苦?最后她成功了吗?

(2)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在相关的段落旁可以做适当的标注。

3.学生交流读书收获。

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人鱼矛盾而复杂的内心活动,感受小人鱼的善良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重点语段的预设:

(1)“小人鱼知道了这个消息,觉得她的心在碎裂。她知道王子结婚后,自己就会变成泡沫。为了王子,她离开了她的家庭,她交出了她美丽的声音,她每天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然而王子却一点儿也不知道。”

“心在碎裂”,极言小人鱼的伤心和委屈。为了王子,离开了家庭,她承受着离家之痛;为了王子,被贪心的巫婆要去了美丽的声音,她承受变哑无声之痛;为了王子,鱼变人,她承受着肉体之痛;她所做的一切王子却一点也不知道,她承受着感情之痛;用王子的血可以复活自己,要么自己死去变成泡沫,她承受着生命抉择之痛。

(2)“小人鱼掀开紫色的帷帐,看到那位美丽的新娘把头枕在王子的怀里睡着了。她向尖刀看了一眼,然后又把目光转向王子。刀尖在小人鱼的手里抖动着。忽然,小人鱼把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小人鱼最后模糊地看了一眼王子,然后跳到了海里,她觉得她的身体在一点点融化成为泡沫……”

看新娘,这是夺走她幸福的女人;看尖刀,把目光转向王子,要么用王子的血让自己复活,要么自己死去变成泡沫;“刀子在小人鱼的手里抖动着”,具体的描写,细致地刻画出小人鱼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在这生命抉择的时刻,善良、崇高的小人鱼选择了自己化成泡沫。“最后模糊地看了一眼王子”,她是在向自己深爱的人诀别,向自己的生命诀别。

在讨论“最后小人鱼成功了吗”这个问题时,要允许学生个性的理解:可以说她没有成功,因为她没有得到王子的爱情,王子与别人结婚了,而她自己变成了海上的泡沫;也可以理解为她是成功的,尽管最后小人鱼变成了海上的泡沫,但是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过程中,因为她的勇敢、善良,被超生到了精灵的世界,她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永存。

四、读写结合、感情升华

1.选择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练笔:小人鱼变成了透明的小天使在天空飞翔着,在世界的上空撒播着快乐微笑和爱心……小人鱼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试着写一写。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选文《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在阅读欣赏课上再交流读童话的心得。

《小学数学说课的优秀教案汇总》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871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