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三生物教案:《人体稳态和免疫》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三生物教案:《人体稳态和免疫》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人体稳态和免疫

人体稳态和免疫

高频考点 考题例证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2011江苏卷T1、安徽卷T30,2010安徽卷T5等。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011北京卷T29、新课标全国卷T30等。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

1.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 [重点]

(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2.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 [易混点]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3.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 [难点]

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1. (2011?上海高考改编)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解析: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和脊髓。

答案:C

1.血糖平衡调节

注:浙科版把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别称做胰岛α细胞、胰岛β细胞。

2.体温调节过程

3.水盐调节过程

1.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 [重点]

(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

2.体温调节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难点]

(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3.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 [易混点]

(1)平衡本质:吸收量等于排出量。

(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2.某同学感冒发热39℃,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原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解析:感冒发烧与病前正常生理状况比较:呼吸、心跳加快,但ATP在细胞中的含量维持相对稳定;汗液分泌增多,加之轻度腹泻,导致渗透压升高,血浆中Na+浓度升高,尿量减少;感冒发烧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糖原、脂肪分解加快,产热量增加。

答案:C

3.(2011?福建高考)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水平降低。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因此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那么胰岛素的作用将受到影响,会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使血糖水平过高。

答案:A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重点]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区别 作用物质 特异性抗体 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的各类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作用过程

关系 ①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②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2.二次免疫 [难点]

结构基础 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过程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特点 快而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与初次免疫的比较

4.(2011?上海高考改编)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

体的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浆(效应B)细胞

解析: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效应B)细胞。

答案:D

5.(2011?新课标全国卷)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

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

(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1)蛋白A为分泌蛋白,首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然后在内质网中进行初步加工,最后,在高尔基体中加工成熟。同一人体的肝细胞和胰岛细胞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故遗传物质相同,都含有蛋白A基因。(2)在免疫反应中,大肠杆菌AKP是抗原,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同时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在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抗体。有抗体参与的免疫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相关推荐

高三生物《免疫调节》教案


高三生物《免疫调节》教案

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能力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难点: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是一种合作活动也是一种体验。因此,教师教学方法选择如何?是否有利于创设一种有趣、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主动还是被动。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资料搜集法、成果展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三、教具准备

1.幻灯片: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

2.视频1:温家宝总理看望阜阳艾滋病孤儿和患者。

3.多媒体CAI:动态演示细胞免疫的过程。

4.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前准备

1.制作教具。

2.学习本节内容前一周,教师就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准备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活动时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搜集有关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等方面的资料,第二组搜集有关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资料,第三组搜集有关世界艾滋病日的资料。教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做成幻灯片,便于展示和教学。

(二)导入新课

教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

学生:免疫调节。

板书: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

(三)交流与讨论

播放视频1:温家宝总理看望阜阳艾滋病孤儿和患者。

教师:这是中国防治艾滋病历程中又一个历史镜头——在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温家宝总理专程前往阜阳,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交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艾滋病也许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艾滋病正在对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发出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而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呢?

学生:根据艾滋病资料的搜集情况,从以下几方面交流讨论: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学习。

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四)师生互动

教师:大家自主学习教材P35-P36这一部分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

(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

(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

(4)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阅读教材P35-P36有关内容,并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

通过这些问题引入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的学习。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师:在初中的时候关于免疫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我们知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几道防线?

学生:有三道防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及特点。

教师:板书归纳:

组成

类型

第一道

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P37。以艾滋病为例,认识到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T细胞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第三道防线的重要性,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教师: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我们先来学习体液免疫。

板书:1.体液免疫

教师:先请学生阅读教材P37关于体液免疫的内容和图2-15,课件展示阅读提纲:

(1)什么是抗原?大多数抗原进入内环境后首先被什么细胞处理?

(2)抗体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的反应速度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时候更迅速、高效?

学生:阅读、分析相应内容并针对阅读提纲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讲解抗体的特点,用“5月11日上午,长沙市世界之窗园林工作人员何楚恒在给草地拔草时被毒蛇咬伤”的事例,说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用母乳喂养的孩子不易生病说明抗体的分布。

教师:根据教材“图2-15体液免疫示意图”,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在示意图的箭头上标注过程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

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小组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构建较好的图片进行投影展示,相应代表进行解说。

教师: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从而进入细胞免疫的教学。

板书:2.细胞免疫

教师:下面我们来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学习,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点。

教师:提示:

(1)吞噬细胞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2)效应T细胞有没有接触抗原?

(3)你能说出记忆细胞的作用吗?

(4)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什么?最后抗原是如何消灭的?

教师:根据教材“图2-16细胞免疫示意图”,对细胞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把相应过程补充完整。

教师: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细胞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

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小组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构建较好的图片进行投影展示,相应代表进行解说。

教师强调:通过细胞免疫,使侵入细胞内的抗原失去藏身之处,暴露在体液中,然后抗原还是与抗体结合成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由此可见,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相互协助,共同抵抗侵入机体的病原体。

(五)教师精讲

对外毒素——细菌(产毒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称为外毒素,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细胞内寄生物,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病毒,先由体液免疫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传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从靶细胞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若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丧失。另外,对外来病原体进行免疫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起作用,而是两者结合起来起作用,只不过在起作用的时候分主次关系罢了。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画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概念图

教师将学生绘画的概念图进行展示。

(七)课堂小结

教师依据板书,对本堂课内容进行小结。

并提出: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细胞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HIV病毒攻击T细胞后,会破坏人体的整个特异性免疫,使人的免疫系统全面失去功能。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就会长驱直入,使人发生严重的感染或癌症,甚至死亡。这就是艾滋病的直接死亡原因。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共用注射器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因此我们要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教师:今天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我们知道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必不可少的保障。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

五、板书设计

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组成

类型

第一道

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高三生物教案:《育种》教学设计


育种

考点归纳:

考点一:不同育种方法的比较

例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A.人工诱变育种B.细胞工程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杂交育种

变式训练1、1.以下各项是产生新个体的几种方法,图中涉及小麦的两对相对性状均独立遗传。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A组的①处育种工作者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B组a代表的个体叫做________。B组的育种方法与A组的育种方法比较,最大优点是________。经过③处理后的个体基因型按理论计算共有________种。

(3)若⑤是转录的模板链,则⑦代表的氨基酸是________。

(4)E组中丙个体的性状多数与________相似。

(5)D组的辐射引起组成生物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________。

考点二:基因工程

例2.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

B.所有的限制酶都只能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选用细菌作为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是因为细菌繁殖快

D.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实现表达

变式训练2.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④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出克隆牛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例3.例 某育种学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控制麦穗大与小的基因分别用D、d表示,控制不抗病与抗病的基因分别用T、t表示)自花传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为大穗抗病,有x(x≠0)株为小穗抗病,其余都不抗病。分析回答下列的问题:

(1)30株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其中从理论上推测能稳定遗传的约为________株。

(2)将选出的大穗抗病小麦种子晒干后放在容器内,采用什么措施可延长贮存期(答案不得少于三种措施,否则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育种方法是________。利用该株大穗不抗病小麦选育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还经常采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其具体步骤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用________方法可以鉴定出抗病植株。

达标训练

1.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烟草新品种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B.将人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的技术属于基因工程

C.利用兰花的离体组织大规模培育兰花属于诱变育种

D.无子西瓜的培育方法是多倍体育种

2.下列各育种方法中,要求两个亲本一定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的是

A.杂交育种 B.基因工程育种 C.诱变育种 D.多倍体育种

3.生物工程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探索生命活动的奥秘到按照人们的愿望改造生物的巨大飞跃。下列有关生物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

B.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C.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重要的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

D.人工诱变、基因工程等都能对微生物进行定向改造

4.已知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右图为用基因型为RrHH的番茄花粉进行有关操作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A操作称为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幼苗的基因型有2种

B.秋水仙素通常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

C.基因型为RrHH的番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为红果高茎的植株的基因型为RRHH和RrHH,比例为1∶2

D.图中所示方法产生的植株是纯合子的几率为1/2

5.某育种学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控制麦穗大与小的基因分别用D、d表示,控制不抗病与抗病的基因分别用T、t表示)自花传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为大穗抗病,有一些株为小穗抗病,其余都不抗病。选一株大穗抗病的连续自花传粉获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植株或采集该株小麦的花药(或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从中选出大穗抗病个体。以上育种涉及的原理是

A.杂交育种原理与花药离体培养原理 B.杂交育种原理与单倍体育种原理

C.基因重组原理与单倍体育种原理 D.基因重组原理与染色体数目变异原理

6.(高考题)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体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________幼苗。

(2)用γ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________,获得纯合________,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进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________杂交,如果________,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F1自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一旦禽流感病毒与人类病毒重组,从理论上讲,就有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该疾病。届时,这种病毒就会成为人类病毒。这里所说的重组与下列哪项本质相同

A.基因工程B.太空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2.下列各种育种措施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A.高秆抗锈病小麦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获矮秆抗锈病优良品种

B.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无子西瓜

C.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株

D.用离体花药培育小麦植株

3.人体的糖蛋白必须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合成。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人的糖蛋白基因得以表达的受体细胞是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噬菌体 D.质粒DNA

4.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除哪项外,其余都是正确的

A.A组、B组和C组所运用的育种方法分别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B.A组和B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

C.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D.C组r射线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5.下列方法中,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的是

①鉴定一只白兔是否是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6.作物育种是生物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方法手段也日益先进和多样化。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现在要将它转变为基因型为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的生物,可以采取的相关技术及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诱变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

D.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

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

第九讲 生物的进化

一 现代生物进化论

命题热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较

命题角度 此类问题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二是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适应性和新物种形成的分析

[例1] (2011?苏、锡、常、镇四市模拟)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解析]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答案] D

[例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

23

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从根本上解释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进化的原因,①⑤⑥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及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②正确。

[答案] C

(1)达尔文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生

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无论是环境的选择还是种群内部

发生突变、迁移等,一切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必将引起生物的进化。

二 进化与基因频率

命题热点 (1)基因频率与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关系

(2)基因频率的计算

命题角度 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通过进化与基因频率的关系考查进化的实质;二是结合遗传规律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

[例3] (2011?江苏高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特点。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

[答案] C

[例4] (2011?广东高考)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____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基因频率等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获得转基因动物,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如果转基因成功,目的基因(S基因)能进行复制和表达,所以在蚊子体内可检测出S基因、S蛋白以及S基因转录的mRNA。(2)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F1中A基因的频率为50%,F1随机交配,F2中有致死现象,即基因型为A-bb(3/16)和aaB-(3/16)的个体死亡,则F2存活个体中AA∶Aa∶aa=3∶6∶1,故F2中A基因的频率为60%。(3)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使蚊子体内的病毒平均数逐代减少。

[答案] (1)受精卵 S基因 S基因的RNA S蛋白 (2)50% 60% (3)下降 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1)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A%=AA%+1/2×Aa%

a%=aa%+1/2×Aa%

(2)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

若A%=p,a%=q,

则:AA%=p2,aa%=q2,Aa%=2pq

2011年夏季,发生在德国的耐药性大肠杆菌疫情已导致数千人感染。这再一次警示我们,细菌耐药性问题空前严峻,要高度重视抗生素滥用问题。

据以上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命题:

(1)从进化角度考查细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2)细菌致病与免疫的关系。

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导致了许多药物无法治疗的“超级感染”。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超级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________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2)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超级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画出这种病菌侵染人体后,在人体内迅速增殖的曲线。

(4)试画出这种病菌多年来侵染人体,在一种抗生素选择下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1)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通过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出来,进而被相应的抗体消灭。(2)根据达尔文观点,病菌中存在抗药性个体差异,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对病菌起到选择作用,使病菌中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延续后代,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选择,病菌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3)、(4)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

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作用。这种病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有抗性,因此在人体内呈“S”型曲线增长。该病菌存在变异现象,抗生素对病菌变异起选择作用,结果是病菌的数量随着抗生素的浓度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多。

[答案] (1)效应T (2)抗生素对病菌进行选择,生存下来的都是抗药能力强的病菌 (3)如图1 (4)如图2 文 章

高三生物教案:《基因表达》教学设计


基因表达学案

课标解读

概述转录和翻译过程

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说出中心法则过程

基础知识梳理(见日照本P89,回顾填写后,对照课本检查矫正)

用最简单的模型表示:

DNA复制 DNA转录

翻译 中心法则

基因控制性状

的两种方式:

探究点一 基因表达过程

1.DNA和RNA的异同:

项目

DNA

RNA

基本单位

核糖核苷酸(4种)

五碳糖

脱氧核糖

碱基

A、G、C、T

结构

通常是单链结构

产生途径

DNA复制、逆转录

转录、RNA复制

分布

主要位于细胞核中上,极少数位于细胞质中的

主要位于中,细胞核中也少量存在

种类和功能

储存传递和表达

①mRNA:翻译的

②tRNA:运输特定;

③rRNA:的组成成分

对点检测:如图是DNA和RNA组成的结构

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中都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硝化细菌的遗传物质由5种碱基构成

C.蓝藻的线粒体中也有上述两种核酸

D.DNA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中有脱氧核糖而

没有核糖

思考:若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DNA、RNA在合成情况,如何选择被标记的碱基?

若某生物的核酸中,都符合:嘌呤≠嘧啶,讨论其含有的核酸类型

2.有关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

DNA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细胞核(主要)

细胞核(主要)

核糖体

模板

原料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产物

碱基配对

A=TT=AG=CC=G

特点

意义

对点检测:日照本P89第4题 第8题

思考:若在试管中实现翻译过程,在试管内需要添加哪些物质?

3.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的比较

遗传信息

密码子

反密码子

概念

基因中的

排列顺序

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

酸的个相邻的碱基

与mRNA分子中密码子互补配对的

上的碱基

位置

作用

从根本上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间接作用)

直接控制蛋白质的

排列顺序

识别并搬运特定的氨酸

对点检测:(2010·天津)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

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

A.TGU

B.UGA

C.ACU

D.UCU

归纳密码子、反密码子与氨基酸间的数量及对应关系

探究点二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间接控制:实例:白化病、皱豌豆的蔗糖含量。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直接控制:实例: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

来直接控制性状

探究点三 中心法则

对点检测:(日照本P93第20题)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所表示的四个过程依次分别是、、

和。

(2)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3)a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的 期。

(4)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5)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6)R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有(用类似本题图中的形式表述):

① ;

② 。

探究点四 碱基计算

对点检测:由n个碱基组成的基因,控制合成由1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最大为()

A.na/6 B.na/3-18(n/3-1)

C.na-18(n-1) D.na/6-18(n/6-1)

小结:完成知识网络

当堂检测

1.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要确定核酸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应该()

A.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率? B.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碱基类型

C.分析碱基类型,分析核糖类型? D.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核糖类型?

2.DNA复制和转录的共同点是()

A.需要的酶相同  B.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C.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完全相同D.在细胞核内进行

3.下图为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标出的碱基符号,包括了8种核苷酸

B.DNA双链中①、②均为模板链

C.密码子位于③和④链上?

D.②→③的转录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

4.下列对mRNA的描述,正确的是()

A. mRNA可作为合成蛋白质的间接模板?

B.mRNA上的每三个相邻的碱基都能决定一个氨基酸?

C.mRNA上有四种脱氧核苷酸、64种密码子、代表20种氨基酸?

D.mRNA只有与核糖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5.通常正常动物细胞中不具有的酶是

A.复制DNA所需的酶 B.转录合成RNA所需的酶

C.翻译合成蛋白质所需的酶 D.逆转录合成DNA所需的酶

6.已知某信使RNA的碱基中,U占20%,A占10%,则模板基因中胞嘧啶所占的比例

A.25%B.30%C.35%D.70%

7. 已知某物种的细胞中含有26个 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各有24 000个碱基,由这2个DNA所控制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种类最多有

A.8 000种 B.4 000种 C.16 000种 D.20种

8.已知鸡的成熟红细胞能产生β珠蛋白,鸡的胰岛B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为研究上述两种细胞中是否存在上述两种基因和基因能否表达,现分别对从两种细胞中提取的总DNA片段和总RNA片段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

实验一(细胞总DNA)

实验二(细胞总RNA)

β珠蛋白基因

胰岛素基因

β珠蛋白mRNA

胰岛素mRNA

成熟红细胞

胰岛B细胞

注:“+”为检测到相应物质,“-”为未检测到相应物质

(1)合成β珠蛋白的直接模板是________,合成的场所是________。

(2)实验一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NA探针________(能、不能)与对应的mRNA分子杂交,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483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