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案(四)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案(四),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表面涂有颜色的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表面涂有颜色的小正方体的各种情况以及其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结构美,获得成功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 探索并发现几何体表面涂色情况的变化规律。

2、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表面涂色且棱长被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方体(出示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模型图,)看,这是一个正方体,我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来展开!揭题。

二、经历过程,探究规律。

(一)探究1: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如果照下图的样子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的的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

(1)想一想:能切成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

(2)看一看:每个小正方体都有3个面涂色。

(3)得出结论: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分成了8个小正方体,8个小正方体都是3面涂色。

2、过渡:猜一猜,如果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4份……结果会不会也这样?

(二)探究2: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再把正方体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像这样切开后,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一共有几种?分别是哪几种?

(学生看课件说后,教师板书:3?=27,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

2、自主探究:

(1)观察猜想:切成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把猜测写在实验单上表格1)

师:根据学生猜测板书,这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猜的对不对呢,打上?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个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来实验验证一下。

(2)实验设计:你认为可以怎样来实验?

(3)动手实验:

①提出实验要求:

A、找一找: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

B、数一数:每种小正方体各有几个?(如果需要可以拆一拆)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指导让数的小组先汇报,再让算的小组汇报。)

②汇报演示:(按上面的顺序,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达成共识。③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像这样把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3份, 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顶点,有8个(板书:8);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中间,有12个(板书:12);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中间,有6个(板书:6)。

3、回顾过程:

刚才我们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3份,知道了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和个数,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知道的?板书: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板书:找、数)、得出结论

过渡:刚刚我们研究了把棱平均分成3份时,分成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如果把棱平均分成4份呢。

(三)开放探究3:每条棱都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如果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再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3面、2面、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个?(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个模型)

2、自主探究:

(1)提出实验要求:

请你按前面的方法

A、猜一猜: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每种各有几个?

B、找一找。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可以用算的方法)

(2)汇报演示:

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没有,可以提示:除了一个一个数出个数,还有什么快速的方法知道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达成共识。

后比较方法: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有的小组是根据位置的特点算出来的,你更喜欢谁的方法?喜欢的理由?)

(3)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顶点,有8个;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中间,每条棱上有2个,12条棱共24个,为了更清楚地表示24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写成(板书:12×2=24);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中间,每个面有4个,6个面共24个(板书:6×4=24)

(四)每条棱都平均分成5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棱平均分成3份、4份时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那把棱平均分成5份呢,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填一填实验单。

汇报演示:找好了吗?达成共识。(很快)

得出结论并板书。

4、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棱平均分成3份、4份、5份时,分成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和板书),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讨论一下)

三、观察比较、归纳规律。

1、观察课件和板书,学生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分2个层次)

引导学生对比三次探究的过程,小组讨论后得出规律:

第1层次:不管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几份,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顶点,都有8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棱中间;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面中间。(板书:顶点、棱中间、面中间)

第2层次:怎样确定一条棱上有几个小正方体2面涂色;怎样确定一个面上有几个小正方体1面涂色。(说清楚归纳和发现规律的思考过程)

2、师:如果把棱平均分成6份、7份、9份、10份你能知道每种小正方体的位置和个数了吗?还需要一个一个来研究吗?有什么好办法让人一下子看出其中的规律呢?如果用n表示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用a、b分别表示2面涂色和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你能用式子分别表示n和a、b的关系吗?

a= 12(n-2) b=6(n-2)?

3、(修改完板书成:把6×9、6×4、6×1改写成平方的形式。

12×1=12,6×1=6)

4、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除了知道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提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1) 先猜一猜

(2) 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展示汇报,从而总结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n-2)3个

四、回顾过程,反思得失。

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1、找各种小正方体时,要注意它们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

(各种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正方体顶点、面和棱有关。)

2、把找、数、算等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思考。

3、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发现这些规律的?(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扩展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4课时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

课本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验。

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

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规律。

课前准备:

27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课前,我们通过魔方认识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 面涂色的相关情况,谁能说说在魔方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件分别处在魔方的什么位置? 能不能通过旋转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部分移到两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

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

板书:分类计数。

课件出示问题:

把一个表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 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二、探究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棱长为4的正方体

提问: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才会是三面涂色的? (课件显示)闭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提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 (课件显示)

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提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 (课件显示)这个数据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追问: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这样的小正方体处在什么位置? 它的个数该如何计算?

引导: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指出: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

两种算法 :64-8-24-24=8(个),2×2X 2= 8(个)。

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

(1)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见证“三面涂色”。

(2)将处在非底层的8条棱上的16个小正方体取下,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两面涂色”。同时追问:还有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面涂色”。

(4)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

(5)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 ,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

要求:将正方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表。

引导: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二)棱长为3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三)棱长分别为 5、6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

(四)棱长为a的正方体

提问:如果棱长为 n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 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怎样表示?

(五)延伸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将一个长 7 厘米、宽 5 厘米、高 4 厘米的长方体木块表面涂色后,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块各有几个?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四)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三第6、7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几何图形,并且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还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这些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能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是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3、学生的认知能力,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水

教学过程:

一、猜猜想象,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前两节课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借助模型给大家再介绍一下?(指名学生说说,全班交流)

除了同学们介绍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

2、猜猜想想。

投影出示三幅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问:看图想一想,这些图形是怎么得来的,你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研究正方体展开图。

谈话:刚才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些图形是把正方体展开得来的,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出示例3的正方体展开图: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得到这个图形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1)各小组交流如何把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形成如图形状。

(2)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有困难的可寻求老师帮助。

(3)和组内同伴交流一下自己的剪法。

(4)全班交流:请学生实物投影展示,边剪边说:第一步,剪开3条棱,展开上底面;第二步,展开正方体的侧面,剪开4条棱;第三步,翻折下底面。

(5)把剪好的平面图形重新折叠起来,再慢慢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体会其剪的过程和方法,并在展开图上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观察这六个面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相对的两个面中间隔着一个面。)

(6)你还能沿着其他棱把正方体展开吗?请你用自己的小正方体试试。

学生自己尝试,成功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剪法和发现,再在全班交流。

小结:同一正方体,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图是不一样的。在正方体的展开图中,相对的面如果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一定只隔一个面,不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可以隔着一些面。

(7)练一练:

学生完成书上第12页"练一练"第2题。

先想象一下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然后再动手实践操作。

2、研究长方体展开图。

(1)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它的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先在四人小组里独立操作,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演示,说说自己是怎么剪的。

(2)看看长方体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学生在自己的展开图中标出3组相对的面,同桌交流。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练一练"第1。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思考过程。

2、练习三第6题。

(1)学生先观察图形,想一想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小组内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追问:为什么第二行中间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展开图?

(3)学生折叠课前剪好的课本第123页上的图,验证自己的想法。

3、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连线,展示部分学生答案,共同评议。

4、思考题。

学生先思考作出判断,然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这五种形状的纸片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五)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 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习题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习题2。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一)


《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复习:

1、要焊接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一共需要几厘米铁丝?(焊接接头长度忽略不算)

2、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成了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创设情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认知和心理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

教学例3。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像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展开图的不唯一性,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在找相对面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充分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演示。(设计意图:把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先提取出来组织讨论,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于学生表达,三是较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感。把学生已确认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相机点拨1: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 相机点拨2: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寻找正方体的相对面。 [设计意图:部分学生的正确判断不能代替全班学生知识的掌握,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要求,在满足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2、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判断。

(2)小组交流。

(3)反馈、辨析。

①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在脑子里想象你是怎样围的。

(学生无疑义的,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

②引发争论:4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吗?

全班动手折叠验证,说明理由。

多媒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放在4号图形的争论上,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辨析、验证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空间观念。)

③哪些图形不能围成长方体?说明理由。

提升思维,深层探究。

四、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八)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从而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发展学生空间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一、 引入课题 学习新知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4、请同学们在展开图上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谁也来帮老师在黑板上标明。 生:上台演示、

5、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师:你怎样理解表面积?那怎样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生:测量、记录、计算。 (做完后,生汇报)

6、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 结合实际,灵活应用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三、 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 把一个长10m,宽3m,高2m的长方体木块分成3个小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课件演示)

2、 分组讨论人,交流汇报。

生:沿高的方向坚分(与左右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左右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3×2×4=24(m2)。

生:也可以沿长的方向横分(与上下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上下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10×3×4=12(m2)。

生:还可以沿宽的方向竖分(与前后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前后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10×2×4=80(m2)。

四、 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2、 结论及板书: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二)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记号笔、磁铁、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纸12张。

学生准备:一把剪刀、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纸盒及课本第123页上的图形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我们课前先来欣赏一首古诗好吗?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一、激趣导学

1、出示中秋节商店的图片。

师:瞧,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商店里卖什么的特别多?(月饼)王老师也想买个月饼礼盒送给家里的老人。

(出示)从数学的角度看,漂亮的包装盒是什么形体的?(长方体、正方体)

2、师:它是怎么做出来的?你知道吗?(出示各种展开的盒子)

(出示课题)。

二、探究解决

(一)初步感知正方体展开图

1、学习例题,出示正方体,依次说出相对的面。

请一个同学上台来剪。

将剪好的展开图放在实物投影上。

问:观察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左右两个面有点像你头上的哪个部位?(两只耳朵)

2、师:这两只耳朵还可以长在哪儿?

师问:想象一下这两个图形沿虚线折叠能围成正方体吗?怎么想的?(出示不对称的图形。)

出不在同一边了,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下面,然后在脑海中想象,依次确定后面、上面、右面、下面、左面、前面。

师小结:今后我们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用边想象边标注的方法。(板书:想象、标注)

(二)、深入认识展开图的规律

1、师:刚才的正方体是按规定的棱展开的,你能沿着其他棱把正方体展开吗?请你用自己动手试试。

活动提示:1、沿棱剪开,不能剪散。2、如果你的展开图黑板上没有,请贴上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展开图有没有重复?将翻转后和旋转后重复的展开图去掉。

师:请同学们数数,一共发现了多少种展开图?

2、面对这些无序的展开图,让我们给它分分类好吗

学生汇报,板书共分四类的方法。

3、找规律记忆的方法。

4、火眼金睛试一试

5、判断(抢答)

(三)长方体展开图的学习

1、出示: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并与同学交流。

要求:展开后交流一下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总结。

长方体展开图也有11种,出示。

三、拓展延伸

1、"练一练"。

学生打开书独立完成。

2、练习题

(1)出示要求:先想象,后标注,再验证。

(2)学生独立完成。

(3)介绍看互相垂直的棱的方法。

3、思考题:小壁虎的难题

4、欣赏展开的美

其实,许多的立体图形都是可以展开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四、总结升华

出示全课总结让学生说一说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教案

庐江晨光小学 吴晓胜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页,第八页第一题~第五题

教学目标:

1、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问题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3、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的习惯。

4、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表面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具: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学具: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你知道正方体的那些知识的呢?

2、长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3、看图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6个面可以分成三组:上下、左右、前后,分别怎样求其中一个面的面积。(上下面的面积=长×宽,左右面的面积=宽×高。前后面的面积=长×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谈话:我们经常说资源再利用,今天老师手上有些硬纸板,想要同学们帮我制作一个长方体的纸盒。

例4: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1)题问: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实际就是求什么?(通过交流获得实际就是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2)一起回忆:这6个面我们分成3组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

上、下面面积=长×宽

左、右面面积=宽×高

前、后面面积=长×高

(3)提问:想办法列式计算出这样的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请生回答,师板书在黑板)

(4)列式计算:

解法一: 解法二:

6×4×2+6×5×2+5×4×2 (6×4+6×5+5×4)×2

=48+60+40 =(24+30+20)×2

=148(平方厘米) =74×2

=148(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148 平方厘米硬纸板。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归纳:长×宽×2+长×高×2+宽×高×2

或(长×宽+长×高+宽×高)×2

(5)比较总结:这两种方法公式都很长,且在计算时长×宽与宽×长的意义是一样的,那变式就非常多,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能快速地记住这个公式呢?

(6)做一做

2、探究正方体的面积计算

谈话:方才同学们帮老师算了算做一个长方体的硬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现在还想要同学帮我算算做一个正方体的硬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试一试:做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

(1)提问: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实际就是求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

(2)谈话: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有什么特点?

(3)提问:独立试一试并列式计算。

生:3×3×6=54(平方厘米)

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归纳:棱长×棱长×6

(4)师要提醒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完整单位和答的好习惯。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有什么相同点

师生总: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或(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谈话: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并探讨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三、拓展练习

1、选择题

(1)做一个不带盖的长方体铁盒,长5分米,宽3分米,高1分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 )

A.5×1+(5×3+1×3)×2=41(平方分米)

B.1×3+(5×1+5×3)×2=43(平方分米)

C.5×3+(5×1+3×1)×2=31(平方分米)

(2)棱长之和是24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

A.36  B.24  C.18

(3)一个棱长的总和是60厘米的正方体,求它的表面积算式是 ( )

A.(60÷8)×(60÷8)×60

B.(60÷4)×(60÷4)×6

C.(60÷12)×(60÷12)×6

D.60×60×60

(4)把一个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分割成两个长方体,再在表面涂上漆,这两个长方体涂漆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 )

A.125  B.150C.175  D.200

2、 油漆长、宽、高分别为2米、1.5 米、1.2米长方体木箱表面,至少要漆多少平方米?

(2×1.5 +2×1.2 + 1.2×1.5 )×2=14.4(平方米)

答:至少要漆多14.4平方米。

5、给棱长为8米的立方体房间粉刷四周和屋顶,至少要刷多少平方米?

8×8×5=320(平方米)

答:至少要刷320平方米。

四、作业

练习二第2-4题。

五、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2、让学生掌握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出应该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哪几个面之和。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面积,谁还记得?

2、计算下面物体的表面积。

(1)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6厘米、高12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5分米。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探索领悟,总结方法:

谈话:在实际生产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和。

出示例5 一个长方体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1、 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鱼缸的样子。

提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这个鱼缸的表面积。

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其中哪两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

学生交流,指名口答。

明确:分别求出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积,再相加。也可以先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

2、列式解答:

请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你能说说你列式的根据吗?让学生明确算式的含义。

相机出示:

5×3.5+5×3+3×3.5+3×3.5+5×3

(5×3+5×3.5+3×3.5)×2-5×3

3、谈话: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再互相交流。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明确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和,也就是长方体的侧面积。

第2题,做让学生先弄清楚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列式根据。

三、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6 题,思考问题是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作业:

1. 练习四第7题 要学明确木板是上、下、左、右四个面,沙网是前后两个面。

2. 练习四第8题 明确教室的地面(也就是相应长方体的下面),不需要粉刷;算出顶面和四面墙壁的总面积后,还应该扣除门窗及黑板的面积。

3. 练习四第9题 帮助学生理解台阶占地面积应为各级台阶的上面的面积之和,即0.3×6×5=9(平方米)。铺地砖的面积则是各级台阶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积总和,即9+0.2×6×5=15(平方米)。

4. 练习四第10题 要提醒学生以厘米作单位测量有关数据。测量结果可保留一位小数。

五、思考题:

提示学生:这个物体中的每一组相对的面的面积都相等。由此,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7+7+6)×2=40(平方厘米)。按要求补成的最小正方体棱长是3厘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五)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中卫中心校浍史完小 常红艳

教学内容: 课本P1~2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师:(大屏幕出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认识这些图形吗?生答.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课件演示)

2..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课件把实物装换成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 .看课件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

2、小组内互说。

3、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 根据讨论提纲,小组合作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4、学生汇报结果,结合课件演示。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它的十二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么分? 学生交流汇报。 (师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师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2、练练手:(1)(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提问: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

(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课件)

(三)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并知道它的特征,那正方体又有什么特征呢?

(1)自主观察、探究

1.正方体的面有几个?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的棱有几条?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的顶点有几个?

(2)小组汇报交流。(师板书)

2.师:通过我们的学习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课件步步出示)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图。

三、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 ,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 一定是 正方体。 ( )

(5)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二十四条棱。 (6)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 ( ) (7) 相对的4条棱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

2、 如果用铁丝围成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铁丝?

3、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1、完成练习三第五题。

2、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教案(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

2、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

3、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好情感。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方法 : 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 )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2、小结: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讨论、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然后汇报: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2、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3、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1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4、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5、应用:出示例1 一块正方形的石料,棱长是 6 dm。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解答。

6、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7、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43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七的第5、6题。

3、补充练习:

①、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最小的合数(单位: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②、制作一个长15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不带盖),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四、课堂小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教案(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常用体积单位及进率,并掌握简单的换算,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培养归纳的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和类推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与体积单位有关的实际问题时,能正确思考及换算。(隐藏在条件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自学探究

出示【自学提纲】,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中进行先学。

1.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说一说高级单位的数量怎样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低级单位的数量怎样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二、探究交流

1.交流自学提纲

(1)集体回答(师板书)

(2)组织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进率的?

2.交流自学提纲2

(1)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2)交流: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都要乘相应的进率。相反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都要除以相应的进率。

跟进练习: 3.8立方米=( )立方分米

4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6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12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3.5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58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3.尝试完成课本P21第13题。

引导学生思考: 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容积有什么关系? 知道一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能推算出它能盛多少毫升水吗?

跟进练习:

5.002升=( )毫升=( )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立方米=( )升

5立方米30立方分米=( ) 立方分米

2吨=( )千克 3500千克=( )吨

5.006吨=( )吨( )千克=( )千克

三、反馈完善

1.练习四的第1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并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计算结果的单位是否正确。

2.做练习四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16-17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4.练习四的第18题

花坛的占地面积是这个花坛的底面积;求填满这个花坛大约需要多少土,就是求这个花坛的容积;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花坛的侧面积。

5.练习四的第19题

学生先读题,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外面量的数据和从里面量的数据分别与什么有关。

6.阅读"你知道吗"

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四、回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注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每小题,再交流反馈。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习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

2.练习三第4题。

(1)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2)每个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摆出的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棱长)。

3.练习三第5题。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案(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

黄娅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能正确进行体积单位的互化,在实际应用中能合理地运用好单位。

3.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理解本单元知识,能够理解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规律与方法,从而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复习重难点

1.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如何正确用好棱长、表面积或体积方面的知识。

2.掌握应用棱、表面积、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与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棱,面,点基本知识,并展示长方体拆开成平面图的过程。

二. 回顾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高×长)×2

S表= (a · b + b · h + a · h) ×2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底面积×高 V= Sh

正方体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 ×6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2×6 S=a2×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 a × a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3 V=a3

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对比,

三. 体积与容积

立方米(m3)

立方分米(dm3)----升(l)

立方厘米(cm3)----毫升(ml)

体积(容积)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

四. 巩固练级

练习分为基础篇,提高篇,填空,判断。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案(四)》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42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