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从而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发展学生空间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一、 引入课题 学习新知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4、请同学们在展开图上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谁也来帮老师在黑板上标明。 生:上台演示、
5、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师:你怎样理解表面积?那怎样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生:测量、记录、计算。 (做完后,生汇报)
6、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 结合实际,灵活应用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三、 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 把一个长10m,宽3m,高2m的长方体木块分成3个小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课件演示)
2、 分组讨论人,交流汇报。
生:沿高的方向坚分(与左右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左右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3×2×4=24(m2)。
生:也可以沿长的方向横分(与上下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上下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10×3×4=12(m2)。
生:还可以沿宽的方向竖分(与前后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前后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10×2×4=80(m2)。
四、 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2、 结论及板书: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记号笔、磁铁、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纸12张。
学生准备:一把剪刀、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纸盒及课本第123页上的图形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我们课前先来欣赏一首古诗好吗?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一、激趣导学
1、出示中秋节商店的图片。
师:瞧,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商店里卖什么的特别多?(月饼)王老师也想买个月饼礼盒送给家里的老人。
(出示)从数学的角度看,漂亮的包装盒是什么形体的?(长方体、正方体)
2、师:它是怎么做出来的?你知道吗?(出示各种展开的盒子)
(出示课题)。
二、探究解决
(一)初步感知正方体展开图
1、学习例题,出示正方体,依次说出相对的面。
请一个同学上台来剪。
将剪好的展开图放在实物投影上。
问:观察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左右两个面有点像你头上的哪个部位?(两只耳朵)
2、师:这两只耳朵还可以长在哪儿?
师问:想象一下这两个图形沿虚线折叠能围成正方体吗?怎么想的?(出示不对称的图形。)
出不在同一边了,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下面,然后在脑海中想象,依次确定后面、上面、右面、下面、左面、前面。
师小结:今后我们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用边想象边标注的方法。(板书:想象、标注)
(二)、深入认识展开图的规律
1、师:刚才的正方体是按规定的棱展开的,你能沿着其他棱把正方体展开吗?请你用自己动手试试。
活动提示:1、沿棱剪开,不能剪散。2、如果你的展开图黑板上没有,请贴上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展开图有没有重复?将翻转后和旋转后重复的展开图去掉。
师:请同学们数数,一共发现了多少种展开图?
2、面对这些无序的展开图,让我们给它分分类好吗
学生汇报,板书共分四类的方法。
3、找规律记忆的方法。
4、火眼金睛试一试
5、判断(抢答)
(三)长方体展开图的学习
1、出示: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并与同学交流。
要求:展开后交流一下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总结。
长方体展开图也有11种,出示。
三、拓展延伸
1、"练一练"。
学生打开书独立完成。
2、练习题
(1)出示要求:先想象,后标注,再验证。
(2)学生独立完成。
(3)介绍看互相垂直的棱的方法。
3、思考题:小壁虎的难题
4、欣赏展开的美
其实,许多的立体图形都是可以展开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四、总结升华
出示全课总结让学生说一说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学习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教材26页第11~13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二、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脳[8脳6+(8脳3+6脳3)脳2-11.4]
=4脳[48+42脳2-11.4]
=4脳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脳(65-10)+40脳65+40脳40]脳2
=(2200+2600+1600)脳2=12800(cm2)
涂红油漆40脳65脳2+40脳40脳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长方体的表面积鈮。ǔっ椏?长脳高+宽脳高) 脳2
正方体的表面积鈮”叱っ棻叱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 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习题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习题2。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复习:
1、要焊接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一共需要几厘米铁丝?(焊接接头长度忽略不算)
2、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成了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创设情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认知和心理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
教学例3。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像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展开图的不唯一性,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在找相对面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充分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演示。(设计意图:把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先提取出来组织讨论,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于学生表达,三是较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感。把学生已确认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相机点拨1: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 相机点拨2: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寻找正方体的相对面。 [设计意图:部分学生的正确判断不能代替全班学生知识的掌握,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要求,在满足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2、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判断。
(2)小组交流。
(3)反馈、辨析。
①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在脑子里想象你是怎样围的。
(学生无疑义的,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
②引发争论:4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吗?
全班动手折叠验证,说明理由。
多媒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放在4号图形的争论上,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辨析、验证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空间观念。)
③哪些图形不能围成长方体?说明理由。
提升思维,深层探究。
四、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教学内容: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2.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正确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同学们,学校利用这个假期同学们休息的时间,要对我们的教室进行从新粉刷。
在粉刷之前,校方提前进行了资料收集,收集的资料如下:
1. 每个教室的长8米,宽5米,高3米;
2. 每个教室要对四壁和屋顶进行粉刷;
3. 每个教室门窗的面积共20平方米;
4. 每个教室要粉刷三次;
5. 第一次粉刷每平米用涂料0.5千克;第二次和第三次粉刷每平米只用去涂料0.2千克。
6. 我校共有 个教室需要粉刷。 你能根据校方收集的上述信息帮助校方计算出应该买多少涂料吗? (揭示课题)
二、师生交流,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叫表面积?
生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它们的表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3: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
[用与实际相联系的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学。这也正是符合了心理学中:教学过程始终是伴随着学生的情绪,并且智力活动也受其极大的影响的论点。在良好的情景创设下,学生学习十分容易地投入。]
三、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1. 学生操作,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请将这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 (学生操作) 我们将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就得到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出示学生得到的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2)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的正方体的展开图,思考: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什么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得到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由于沿着不同的棱剪开,就得到的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也不同,因此会有多种展开图,至于有哪几种展开图之一知识在二年级下的学习中已经解决,教师不需要展开。]
2. 组内交流,发表见解;
(1)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6个正方形的面组成。 (2)它们的形状都相同。
(3)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3. 教师引导,深入探究;
(1)想一想可以怎么求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先求出1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就是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2)请你试着求一求你手中的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
注意:先测量棱长的尺寸,再计算,取整厘米数。 (学生计算) 看书巩固,掌握方法; 刚才我们计算的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那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呢?书上有具体的介绍,请打开书,翻到P39,看书回答: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学生通过对自己手中的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的观察,自主探究,得出了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的结论。最后通过看书规范自己的结论。]
四、巧加点拨,学而致用
1.追随上知,质问质疑
拿出手中的长方体纸盒,指出它的表面积,说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知道它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吗?
2.迁移知识,灵活运用
学生利用所学方法推导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3.组际交流,发表见解
4.看书小结,掌握方法
请打开书,翻到P40,看书回答: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5.引用方法,灵活解答
算一算你同桌手中长方体的表面积。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取得共识。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再适时指导、点拨。]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三第6、7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几何图形,并且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还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这些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能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是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3、学生的认知能力,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水
教学过程:
一、猜猜想象,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前两节课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借助模型给大家再介绍一下?(指名学生说说,全班交流)
除了同学们介绍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
2、猜猜想想。
投影出示三幅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问:看图想一想,这些图形是怎么得来的,你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研究正方体展开图。
谈话:刚才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些图形是把正方体展开得来的,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出示例3的正方体展开图: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得到这个图形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1)各小组交流如何把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形成如图形状。
(2)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有困难的可寻求老师帮助。
(3)和组内同伴交流一下自己的剪法。
(4)全班交流:请学生实物投影展示,边剪边说:第一步,剪开3条棱,展开上底面;第二步,展开正方体的侧面,剪开4条棱;第三步,翻折下底面。
(5)把剪好的平面图形重新折叠起来,再慢慢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体会其剪的过程和方法,并在展开图上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观察这六个面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相对的两个面中间隔着一个面。)
(6)你还能沿着其他棱把正方体展开吗?请你用自己的小正方体试试。
学生自己尝试,成功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剪法和发现,再在全班交流。
小结:同一正方体,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图是不一样的。在正方体的展开图中,相对的面如果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一定只隔一个面,不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可以隔着一些面。
(7)练一练:
学生完成书上第12页"练一练"第2题。
先想象一下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然后再动手实践操作。
2、研究长方体展开图。
(1)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它的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先在四人小组里独立操作,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演示,说说自己是怎么剪的。
(2)看看长方体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学生在自己的展开图中标出3组相对的面,同桌交流。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练一练"第1。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思考过程。
2、练习三第6题。
(1)学生先观察图形,想一想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小组内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追问:为什么第二行中间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展开图?
(3)学生折叠课前剪好的课本第123页上的图,验证自己的想法。
3、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连线,展示部分学生答案,共同评议。
4、思考题。
学生先思考作出判断,然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这五种形状的纸片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3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长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4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长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中卫中心校浍史完小 常红艳
教学内容: 课本P1~2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师:(大屏幕出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认识这些图形吗?生答.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课件演示)
2..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课件把实物装换成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 .看课件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
2、小组内互说。
3、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 根据讨论提纲,小组合作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4、学生汇报结果,结合课件演示。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它的十二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么分? 学生交流汇报。 (师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师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2、练练手:(1)(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提问: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
(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课件)
(三)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并知道它的特征,那正方体又有什么特征呢?
(1)自主观察、探究
1.正方体的面有几个?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的棱有几条?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的顶点有几个?
(2)小组汇报交流。(师板书)
2.师:通过我们的学习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课件步步出示)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图。
三、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 ,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 一定是 正方体。 ( )
(5)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二十四条棱。 (6)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 ( ) (7) 相对的4条棱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
2、 如果用铁丝围成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铁丝?
3、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1、完成练习三第五题。
2、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
2、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
3、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好情感。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方法 : 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 )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2、小结: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讨论、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然后汇报: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2、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3、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1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4、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5、应用:出示例1 一块正方形的石料,棱长是 6 dm。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解答。
6、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7、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43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七的第5、6题。
3、补充练习:
①、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最小的合数(单位: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②、制作一个长15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不带盖),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四、课堂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常用体积单位及进率,并掌握简单的换算,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培养归纳的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和类推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与体积单位有关的实际问题时,能正确思考及换算。(隐藏在条件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自学探究
出示【自学提纲】,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中进行先学。
1.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说一说高级单位的数量怎样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低级单位的数量怎样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二、探究交流
1.交流自学提纲
(1)集体回答(师板书)
(2)组织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进率的?
2.交流自学提纲2
(1)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2)交流: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都要乘相应的进率。相反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都要除以相应的进率。
跟进练习: 3.8立方米=( )立方分米
4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6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12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3.5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58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3.尝试完成课本P21第13题。
引导学生思考: 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容积有什么关系? 知道一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能推算出它能盛多少毫升水吗?
跟进练习:
5.002升=( )毫升=( )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立方米=( )升
5立方米30立方分米=( ) 立方分米
2吨=( )千克 3500千克=( )吨
5.006吨=( )吨( )千克=( )千克
三、反馈完善
1.练习四的第1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并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计算结果的单位是否正确。
2.做练习四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16-17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4.练习四的第18题
花坛的占地面积是这个花坛的底面积;求填满这个花坛大约需要多少土,就是求这个花坛的容积;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花坛的侧面积。
5.练习四的第19题
学生先读题,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外面量的数据和从里面量的数据分别与什么有关。
6.阅读"你知道吗"
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四、回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注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面
棱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每小题,再交流反馈。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习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
2.练习三第4题。
(1)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2)每个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摆出的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棱长)。
3.练习三第5题。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40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