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生活入手,课件出示凯旋门的图片,接着出示小胖的凯旋门的模型图片,让学生观察得出这是一个组合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到数学的美。这样设计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本课知识。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体产生感性认识,更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分析、解题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在知识内在魅力的吸引和恰当指导下,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自己悟出学习方法。
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能突破单一模式,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的方式。由于注重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信息网络成为了教育的中介,把原来教师和学生的单项面对面的交流,增加到多方面互动交流,这节课,我制作的课件,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循序渐进的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2》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2》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让学生求物体的容积。
2、会用量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难点:知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容积与容积单位,容积单位有: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填空
3升=( )毫升 2700毫升=( )升
2.57升=( )毫升640毫升=( )升
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500毫升=( )升 760毫升=( )立方厘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求一求一些物体的容积。
二、中心阶段
(一)求物体的容积。
提问:求装多少升汽油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这个油箱的容积怎样算?(板书列出算式)
说明:因为计算容积就是求油箱里面容纳物体的体积,所以要用里面的长、宽、高相乘。
1、长方体容器内部长3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
(1)在长方体容器内注水5厘米深,一共注入多少毫升的水?
解:V=abh
=30×15×5
=2250(cm3)
2250 cm3=2250ml
师: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求一共注入多少毫升的水,就是求水的体积,也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容积,所以要利用到容器内部的长和宽,由于水没有注满,水深就是所求长方体的高。因为1cm3=1ml,所以还要进行单位换算。)
(2)将长方体容器注满水,这时一共注入多少毫升的水?
(把容器注满水,这时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所以要运用到长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
解:V=abh
=30×10×15
=4500(cm3)
4500 cm3=4500ml
2、用厚1.5厘米的有机玻璃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容器,在容器内注满水,一共可装多少毫升水?
(把容器注满水,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所以要求长方体内部的长、宽、高,也就是长方体外部的长、宽、高减去有机玻璃的厚度。)
解:V=abh
=(15-1.5×2)×(9.5-1.5)×(13-1.5×2)
=12×8×10
=960(cm3)
960cm3=9600ml
(二)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师:展示规则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和不规则物体(石块、土豆、苹果等),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你发现了什么?
(一类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属于规则物体,另一类属于不规则物体)
师:哪些物体的体积我们会求了,这些物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会求,先测出它们长、宽、高,再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
师:那么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不能)我们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
2、师: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样不规则的物体,再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测测它们的体积。
生操作交流:
1、先在量杯中放入一定量的水,测量水深,记录下来。
2、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水的量杯中。
3、测量水面上升的高度,记录下来。
4、计算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师:为什么能通过这么方法测量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量杯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水面就升高,水面升高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这些物体的体积。)
师:通过量具来测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们可以知道物体排出水的体积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师:书上用这个“排水法”测量了一个苹果的体积,我们一起看一下。
苹果的体积:800-600=200mL=200cm3
师: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要畏惧,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例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等这些小故事都告诉我们要开动脑筋。
师:两只形状、大小相同的量杯盛有同样多的水,放入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头后,如果水面升到一样高,那么这两块石头的体积相同吗?
(相同,两个量杯中放入物体后,水面上升一样高,说明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是相同的。)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2、一种正方体铁皮水箱棱长0.8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升?(铁皮的厚度略去不计)
3、一个长方体水箱,长30厘米,宽20厘米,水深6厘米,把一个玻璃球沉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4厘米,那么玻璃球的体积是多少?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一个长方体仓库,从里面量长12米,宽80分米,高3米,这个仓库能容纳多少货物?
2、一个长方体油桶,底面积是0.16平方米,高是5米。如果1升汽油重0.74千克,这个油桶可以装多少千克汽油?
3、把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石块浸入一个长方体水箱里,这个水箱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水深2分米,石块浸没后,水面上升多少?
板书设计
长方体容器内部长3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在长方体容器内注水5厘米深,一共注入多少毫升的水?
解:V=abh
=30×15×5
=2250(cm3)
2250 cm3=2250ml
教学反思: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1》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升、毫升,学会容积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认识容积单位和体 积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难点: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单位换算:
5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78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6000立方米=( )立方分米 3立方米=( )立方厘米
二.探究新知.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计算细沙的体积也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3.质疑: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4、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像这个纸盒、纸箱、量杯等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 (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二)、揭示容积概念
1.提出问题。
液体、气体是否有体积呢?(比如水、空气等)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水杯:
师: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的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多。
2、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3、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师:比一比,它俩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
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小伙计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4、 小结:在小学阶段,一般我们忽略容器的厚度不计,所以物体的体积就可以看作是它的容积。
三、初步认识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1、计量容积一般可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饮料、酒、汽油)时,往往用容积单位(升、毫升)
把1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板书:1升=1立方分米
2.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板书:1毫升=1立方厘米
小结: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练一练:P65/1、2
三、巩固应用。
1、填空
看图:求这个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求长方体的( )
求这个长方体中可装多少水,是求水的( ),也就是求长方体的( )
2、练一练:P65/3厘米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3升=( )毫升 2700立方分米=( )升
640毫升=( )立方厘米 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2.57升= ( )立方厘米
500毫升=( )立方分米 760立方厘米=( )升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教学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运用适当的分割拼补的方法明 确图形的组合关系。
2、利用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将组合图形分割、拼补成几个基本图形,而这些基本图形是能用图形中标出的长度计算出面积的。
教学难点:
合理 利用图形中标出的长度找出简单合理 的分割拼补方法,以使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便捷。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 说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
3、 谁能用上面两个或三个拼成一个图形?
4、 揭题:组合图形的面 积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下面是一个组合图形,你会求它的面积吗?
1、 小组讨论
2、 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三、 巩固练习
1、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堂小结
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作业设计
练习册62页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解ax÷2= b a(x+b) ÷2= c 类型的方程
2、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解ax÷2= b a(x+b) ÷2= c 类型的方程
难点: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2x+8=16 (2)x÷5=10
(3)x+7x=8 (4)9x-3x=6
(5)6x-8=4 (6)5x+x=9
一 、探索新知,讨论探究,展示思维过程
出示例1
解方程: 8x÷2=28
1、学生尝试解答
师: 请观察方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化简?
生: 先将8x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生: 也可以先将8x÷2化简为4x来解.
2 、组织交流.
师: 请用这两种方法来解这个方程
板书: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简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3 、比较这两种解法的不同,并总结出第二种的好处是什么?
4.、小练习: 解下列方程
(1) 6x÷2=21 (2) 2x÷4=7
(3) 4x÷4=1 (4) 64x÷16=24.4 检验
小结:每做一题就要检验,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5、试解 x÷2+x÷4=6的方程
6、用第二种方法解下列方程:
4x÷2=16 7x÷2=49
三 、出示例2
7(x+3) ÷2=28
师: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请生按课本提示继续完成此题的分析内容
师: 把该题的解方程过程仔细看一看
如何检验呢?分几步进行呢?
师: 你还能怎么解呢?(如也可化简为 3.5(x+3)再来解
四 、练一练
解方程
5(x+3) ÷2=10 7x+44.45+4x=100
36x+44×3=240 48 +3x=9x 检验
五 、师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解方程
3(x+3) ÷2=12 6x+6×45=930
64x÷16=24.4 4 +7x=9x 检验
板书设计:
8x÷2=28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简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教学效果的反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进一步构建体积的空间观念 。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蛋糕盒和粉笔盒)
哪个物体体积大?
2.(课件出示:2组长方体)
哪个长方体体积大?
出示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 这一环节通过从生活中引入的蛋糕盒和粉笔盒这两个长方体的常见实物之间的比较,和两组长方体图形之间的比较,让学生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吗?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索欲,并引出学习内容。】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用桌上的12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新的长方体。
2.观察分析:小组合作,借助搭建的长方体,完成实验报告。(课件)
思考: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分组讨论,尝试归纳: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4.公式验证:一块长方体积木的长为6cm,宽为5cm,高为3cm,求出它的体积?
长方形的体积可以用字母V表示,长、宽、高分别可以用所a、b、h表示,字母表达式是什么?(课件)
出示板书:V=abh
5.实例应用:
学校需要在新校区新建一个长方体的司令台,要求长为8米,宽为5米,高为2米,需要多少立方米的建筑材料?
6.练习:(课件出示)
求长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7.尝试解题,迁移推导: (课件演示)
如果缩短长方体的高,它就变成了什么?它的体积是多少?怎样计算?
汇报: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出示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示体积,字母a表示棱长。字母表达式是?
出示板书:V= a3
练习:13 33 103 0.53 n3 (理解 “ a3 “ 的具体含义)
8.练习:
(3)求正方体体积?
(4)小巧有一个饼干盒,它是一个棱长15cm为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9.归纳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出示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分组讨论”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完善。结合课件的演示,运用知识迁移把计算长方体体积变成计算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体积,很自然地过渡到求正方体的体积。由具体计算感知长方体体积公式类推出正方体体积公式。形式上更多变,学生更感兴趣。】
三、巩固练习(课件)
【巩固练习的练习题设计成表格形式,是从直观转换成了抽象,力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同时利用多样的题形,把基础认知与创新能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
四、动脑拓展:(课件)
把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装入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5厘米的长方体盒子,装满整个盒子最多能装几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提升,让学生了解到知识是源于生活,并要回归于生活的,并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尝试创新意识。】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的单位》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从知识体系上分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体积计算及应用打好基础。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内容是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学习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这部分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学情分析:
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一只,鸡蛋一个,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
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3:因为石头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
师:体积和空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
2.实验演示,揭示概念。
老师做实验:拿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再把一个鸡蛋投入杯中,请同学观察水面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水与原来相比有没有增减?为什么水面会升高?
从上述情况说明:水面上升是因为鸡蛋占一定的空间。
像我们每个人都占一定的空间,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举生活中占空间的例子。……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板题:体积和体积单位),首先请看学习目标: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学习指导。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27至28边看边画出重点。思考:
1.什么叫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自主学习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生看书自学,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后进生说答案。(错了让其他同学更正)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怎么样?
四、检测反馈
(1)什么叫体积?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
课件出示电视机、影碟机、手机的图片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生:不好比较。)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样记住它?请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让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合用立方厘米用单位?
1立方分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1立方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举例说说生活中1立方米的物体。
(4)练一练(课件出示)
a.数一数,下面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b.下面的图形是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c.说一说1cm、1cm2、1cm3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先由后进生来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五、讨论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完成作业
课本第44页1-3题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cm3):棱长1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dm3):棱长1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dm3
立方米(m3):棱长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3
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面积估测》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面积估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难点: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5×4= 2.5×4 = 0.13× 4= 2.4-0.8=
5.4÷10= 4.2×1000= 0.45÷0.15= 3.6÷0.1=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复习各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二、新授
1、出示课题《面积的估测》
2、首先出示例1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不规则图形如何进行估测面积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数方格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是37平方厘米。
(1)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测 .
(2)方法: 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3)估测结果,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
22+15=37cm2
第二种方法先画一个三角形通过计算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约与
三角形的面积差不多。
(1)把这个图形近似地看作三角形来估测它的面积.
(2)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10×7÷2=35cm2
(3)估测结果: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35cm2.
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异同:
(1)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会不一样.
(2)第二种方法使用的是新的估测方法,所需要的条件: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
二.巩固深化,灵活应用
1. 练一练P5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解:4×3÷2=6m2 解:76×30=2280cm2
解:(20 + 50)×30÷2
=1050m2
1、 练习册第3页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2、 估测下图的面积:(组合图形)
作业布置:练习册P6
板书设计:
数格子的方法
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近似图形的估测;
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
教学效果的反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体积单位》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体积单位》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最后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阐明: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联想、表达,强化对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的感知,初步形成对体积单位大小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够进行比较,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 m3,1dm3,1cm3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
(2)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兴趣浓厚;
(3)学生小组协作的能力和数学语言概括的能力不强;
(4)学生对体积概念比较生疏。
教学策略:
(1)故事激趣策略: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2)自主学习策略:采用实验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策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教学资源与设计:
教具学具:玻璃杯,水,鹅卵石,三根1米长的木条,生活用品实物模型,4个1 cm3小正方体模型 , 1cm3的正方体模型,1dm3的正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体积概念
1、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
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1: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理念: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建立体积概念表象。】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下面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生:好!
教师演示: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设计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石头占据水的空间的道理。】
3、揭示体积。
师:对,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
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石头,问:这两个石头谁占的空间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个占的空间大些?
生:大石头占的空间大。
师:怎样用实验证明呢?
生:把两个石头放入装有同样多的杯子中,水面上升多的占的空间大,上升少的占的空间小。
师:那你做个实验给大家看好吗?
生做实验,其他学生观察。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大小两个石头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师出示下面的课件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生:电视机占的空间最大,手机占的空间最小。
师: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
师再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生:(一一判断)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建立体积的概念。】
二、创设矛盾情境,引出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出示课件: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
学生出现争论。(有的说能,有的说不好比较)
【设计理念: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到底谁大谁小?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出示课件),
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师:为什么分成小正方体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体后就能比较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请大家阅读书本,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生汇报: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可以分别写成cm3、dm3、m3。
三、体验感知,认识体积单位
师:请你们猜一猜1 cm3、1 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 cm3 到底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 cm3的正方体。
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 cm3。
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 cm3。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 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 cm3。
师:请找出1 dm3的正方体,与1 cm3的正方体比较一下,看它的体积大多少你能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 dm3吗?
生4: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 dm3。
生5: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 dm3。
师:1 m3有多大?
生:是棱长1 m的正方体。
师:你能想象出1 m3有多大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 m3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
师: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生猜:
几个同学用身体演示大小1 m3的物体。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和想象,联系生活中的物体,亲身体验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摆小正方体,摆后汇报。
生:4 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从粉笔盒的纸盒中拿出2盒粉笔)你能估计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
生:大约是2 dm3。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 dm3,2盒粉笔就是2 dm3。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书本第40第1题,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设计理念: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2、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展示)
牙膏盒的体积约120( ) 一部手机的体积约48( )
一堆煤的体积约250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1( )
3、完成课文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4、练习:完成课文第44页练习七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五、课堂总结,体验成功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最成功的是什么?
生1:我知道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要确定一种测量标准。
生2:我知道了什么是体积。
生3:我知道了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习。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
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本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通过测试题和作业来评价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的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发言,在小组活动中,体现了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有些后进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参与性比较强。通过测试,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得很好。
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学。它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巨大发展和飞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思维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注重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一开始,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让学生明确乌鸦从刚开始喝不到水到最后喝到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而导致杯子不能把水全部倒完的道理。并通过观察物体(电视机、影碟机、手机),让学生比较它们所占空间大小,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比较相近的两个长方体),较难观察出它们体积的大小,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把长方体分割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得出要想准确地表示出物体体积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几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理解和掌握简单方程的求解过程,并能正确 书写解题格式与检验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 系来求方程的解。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聪明的曹冲是怎么来称出大象的体重的呢?(生答)
师(归纳):由于大象的重量就相当于那堆石头的重量,因此,只要把那些石头的重量相加,我们就能得到大象的体重了。(媒体演示)
出示等量关系式: 石头的总重量 = 大象的体重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认识方程
1. 出示(课本45页的图1)
师:图上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生:平衡状态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天平左边物体的重量=天平右边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能否把图中的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呢?
生:2x=250
2. 出示(课本45页的图2)
师:小丁丁的身高和爸爸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如果他像图上那样站在木凳上呢?
生:那就一样高了。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等量关系是?
生:小丁丁的身高+木凳的高度=爸爸的身高
师:如果小丁丁的身高为ycm,凳子的高度为625px,爸爸的身高为4325px 。那么,把这些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我们可得到的式子为?
生:y+25=173
3. 出示(课本45页的图3)
师:你们能看图找到 等量关系式以及相对应的字母式吗?
同桌讨论完成
学生汇报:上排积木的长度=下排积木的长度
所以:x+7=12 3y=12
4. 师生互动,交流总结
出示一些算式请学生分类,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x=250 9 0=810÷ 9 x+7=12 3y=12
67-33=34 y+25=173 3×2=6 5+17=18+4
根据在算式是否有未知数(或字母)来进行分类。
⑴ 2x=250 y+25=173 x+7=12 3y=12
⑵ 3×2=6 5+17=18+4 67-33=34 90=810÷9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组算 式都有未知数(或字母),而第二组算式却没有未知数(或字母)。]
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 等式叫方程。
跟进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
5x-15 32+67=79 24+8=40 -8 7y=42
750÷15=50 4x+12=20
探究二 解方程
1. 出示例题:求出x+3=9中的未知数x
⑴ 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求x的方法。(生口述)现在我们把求x的过程用正确的格式表示出来:
x+3=9
解:
x=9-3, 思考: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x=6.
⑵ 师:(指例题)我们把使得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 = 6就是方程x + 3 = 9的解。而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⑶ 师:现在我们在回到前面来看看刚才我们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⑷ 学生对练习一进行口头验算。
跟进练习:
1、解方程
10+x=100 x-32=64 x÷11=12
3x=54 70-x=61 72÷x=3
(学生练习)
1. 练一练:对上面的方程进行检验。
(学生互查)
l 说说你是如何进行检验的。
1. 出示例2:解方程:6x=19.8
师:你们愿意再来试一试吗?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
汇报板书:
6x=19.8
解: x =19.8÷6, 思考:一个因数=积 ÷ 另一个因数
x=3.3.
2. 师:要想知道我们求出的解是否正确,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代入法”进行检验。(讲述方法和格式)
出示:
检验:
把x=3.3代入原方程6x=19.8
方程左边=6×3.3=19.8
方 程右边=19.8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x=3.3是原方程6x=19.8的解。
课堂练习:
解方程:
9x=72 51-x=23 624÷x=6 x-82=39
课堂小结
三、本课小结
1.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 使方程左右 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3.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 程”。
课后习题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P51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利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合理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准确判断分割后图形的尺寸。
教学准备:简单图形的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现在要求它们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呢?
生: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
2、标上相应尺寸。
师:求图形的面积必须要有相应的尺寸,请看!课件出示:
师:现在能算了吗?左右同学各口算一题。
生汇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0×5
=50(dm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4
=16(dm2)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作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求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相应的尺寸。]
二、新知探究
1、把引入部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合二为一
课件出示:
师:这个图形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出示部分课题:组合图形)
2、课件出示一些组合图形。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汇报。
图①
图②
图③
学生可能有其它想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后小结。
3.小结:①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和”(一般用“割”的方法)。也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差”(一般用“补”的方法)。②图形的组合关系,由于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关系。
[这一层次设计,让学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学会一般的“割”“补”方法,为后一层次找相应尺寸,计算面积作铺垫。]
4、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1)师:刚才,我们尝试着弄请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下面我们来探究求组合
图形的面积。(将课题补充完整)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
瞧!这是小胖家小区游乐场的平面图,它有多大呢?我们和小胖一起来算一算。你们桌上都有一张按比例缩小的游乐场平面图,想一想该怎么算,小组里可以讨论讨论。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汇报
师:(学生若出现第三种割法教师应予以肯定。)如果分割出的简单图形个数越多,计算时的步骤就越多,反而显得麻烦。因此在进行分割的时候,分成两个简单图形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分成三个简单图形去解决。
*第五种
移:S=长×宽 用移的方法,移过去边和边拼合部分必须数据
=(8+2)×3 相等。也就是说通过“移”的方法能将原来的
=10×3 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
=30(m2)
* 第六种
分割成5块长为3cm,宽为2cm的长方形。
3×2×5
=6×5
=30(m2)
(第五、第六种可视班级情况进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3)小结:
①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割”、“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来计算,先割后加,先补后减。
②分割的图形尽量要少。
③我们无论用“割”或“补”的方法,关键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此环节关键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割”或“补”,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计算各个简单图形的面积。]
三、及时练习
1、课件出示小胖家的平面图:
小胖想在他家客厅铺木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木料?(单位:米)选你喜欢的方法算。
2、课件出示花园放大图:小胖想把花园布置成一个阳光休闲区,请问需要铺多少面积的草地?(单位:米)
[除了常用的割、补方法,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分割成3个同样的长为6m,宽为2m的小长方形。]
[让学生体会到虽然3个被挖去的图形所占的位置不同,但最后剩余面积是相同的,从中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设计
求下面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教后反思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自然数》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自然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数,知道自然数的有关知识
2、了解自然数的六种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然数的认识
难点:自然数的含义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直接写得数:
0.29-0.17= 8.36÷0.1= 1.6+2.5= 0.3×0.3=
0.01×3.4= 8.3-4.7+1.7= 12.4×101-12.4=
一、引入阶段。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知识:自然数。
2、什么叫做自然数?课本P6
二、中心阶段。
1、最小的自然数是几?“0”是自然数的一个起点,它是最小的自然数,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呢?(学生自由讨论)
2、读一读:9,4608,0000,0000
九兆四千六百零八亿
这是小巧读到的最大的自然数,这是最大的自然数吗?
9460800000000+1比9460800000000大
小结: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呢?比如“3”这个数?
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有关知识 含义
0是自然数 序数:第几个
每一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 基数:几个
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 次数:多少次
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量数、大小:多长、多大、多重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计算结果
代码:电话号码、邮政编码、坐标等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数,哪些是自然数,请你将它们圈出来。
8、39、、1、0、72、0.06、4987、328
2、填空题:
1、2、3、······这些用来计数和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被称为( )
,后来人们又把表示“没有”的( )也归为自然数。自然数可以表示( )、( )、( )、( )、( )、( )、( )等很多不同的含义。
自然数n后一个自然数是( )。
3、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
(2)两个自然数的差一定是自然数。( )
(3)在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 )
(4)一个自然数不是单数,就是双数。( )
(5)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 )
三、总结。
检测目标达成的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数中( )是自然数。
A、1 B、1.1 C、 D、以上都不是
2、最小的自然数是( )
A、0 B、1 C、0.1 D、不存在
3、最大的自然数是( )
A、9 B、99 C、9999999999 D、不存在
4、如果一个自然数是a,那么接在它后面的一个自然数是( )
A、a-1 B、a C、a+1 D、a+2
二、练习册P7
教学反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数和负数》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数和负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温度,海拔等角度认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知道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的分界点。
3、会举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4、认识正数,负数,知道正号用“+”来表示,可以省略不写,负号用符号“-”来表示
5、会读写正数与负数。
6、会用正数与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正、负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难点: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能简便计算就简便计算:
120×0.4×0.9×0.25 9.36×6.4+4.6×9.36-10×0.936
一. 导入阶段
开门见山:生活中有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 结合实例,认识相反意义的量
1、出示实例:出示实例: “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
(1)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温度计,它们分别显示了海口和哈尔滨冬季某一天的最低温度.
(2) 提问: 你能读出这两个城市这一天的最低气温吗?
(从温度计上可以看出,海口的最低气温是零上12℃,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5℃.)
(3) 补充说明: ℃读作摄氏度.
(4) 进一步理解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含义:零上12℃比0℃高12℃,零下25℃比0℃低25℃.
(零上温度就是比0℃高,零下温度就是比0℃低.)
(5)总结:“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出示实例: “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
(1)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学生互相交流: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地表的最低点在北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据目前测到的深度,比海平面低11034米.
(3) 归纳: 海平面以上高度和海平面以下深度也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举例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收入 支出)(运进 运出 )(上升 下降 )(向左 向右)
4、尝试练习
用相反意义的量填空
1.小明骑车向东行200米,后来( )行200米,正好回到原来的出发地点。
2. 小王先向正北走80米,接着向正西走20米,然后向正南走80米,最后向( )走( )米,正好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三、认识正、负数
1、师:为了方便简洁地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行区分,我们常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例:课本 P9图
如人们规定在零上温度前添上“+”号,而在零下温度前添上“-”号。
这天海口的最低气温是零上12℃,就记作+12℃;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5℃,就记作-25℃。这样表示很方便。
正数前面的“+”号可以省略不写,如:+2,+10,可以写作2,10。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分界点。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册P4/2
2、填空
(1)零上21℃记作( ),零下14℃记作( )。
+18℃表示( ),-7℃表示( )。
(2)如果将高出地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那么,金茂大厦高出地面340.1米,记作( )米;静安寺下沉式广场低于地面8米,记作( )米。
(3)如果将温度上升用正数表示,那么,温度上升6℃,记作( ),那么温度上升-6℃,表示( )。
(4)小明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相西走30米,就记作( );如果他向正南走10米,记作+10米,那么向正南走-10米,表示( )。
四、实践阶段
1、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吗?(课本 P10 b)
2、用正负数表示相对位置。(课本 P10 c)
五、总结
六、作业布置:练习册P8
板书设计
相反意义的量。
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海平面以上的高度方向为上,海平面以下的高度为下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分界点。
教学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组合体的体积》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73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