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运用适当的分割拼补的方法明 确图形的组合关系。

2、利用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将组合图形分割、拼补成几个基本图形,而这些基本图形是能用图形中标出的长度计算出面积的。

教学难点:

合理 利用图形中标出的长度找出简单合理 的分割拼补方法,以使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便捷。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 说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

3、 谁能用上面两个或三个拼成一个图形?

4、 揭题:组合图形的面 积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下面是一个组合图形,你会求它的面积吗?

1、 小组讨论

2、 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三、 巩固练习

1、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堂小结

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作业设计

练习册62页

小编推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7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

条件。

难 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并交流汇报。

汇报时学生可能对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组合方法,特别是对队旗的组成,在此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队旗是由两个梯形组成,或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还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

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

适时点拨: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2÷2

=25+5

=30( m2)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或者把队旗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它们的面积之和;或者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求队旗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五、作业: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利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合理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准确判断分割后图形的尺寸。

教学准备:简单图形的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现在要求它们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呢?

生: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

2、标上相应尺寸。

师:求图形的面积必须要有相应的尺寸,请看!课件出示:

师:现在能算了吗?左右同学各口算一题。

生汇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0×5

=50(dm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4

=16(dm2)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作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求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相应的尺寸。]

二、新知探究

1、把引入部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合二为一

课件出示:

师:这个图形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出示部分课题:组合图形)

2、课件出示一些组合图形。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汇报。

图①

图②

图③

学生可能有其它想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后小结。

3.小结:①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和”(一般用“割”的方法)。也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差”(一般用“补”的方法)。②图形的组合关系,由于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关系。

[这一层次设计,让学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学会一般的“割”“补”方法,为后一层次找相应尺寸,计算面积作铺垫。]

4、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1)师:刚才,我们尝试着弄请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下面我们来探究求组合

图形的面积。(将课题补充完整)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

瞧!这是小胖家小区游乐场的平面图,它有多大呢?我们和小胖一起来算一算。你们桌上都有一张按比例缩小的游乐场平面图,想一想该怎么算,小组里可以讨论讨论。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汇报

师:(学生若出现第三种割法教师应予以肯定。)如果分割出的简单图形个数越多,计算时的步骤就越多,反而显得麻烦。因此在进行分割的时候,分成两个简单图形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分成三个简单图形去解决。

*第五种

移:S=长×宽 用移的方法,移过去边和边拼合部分必须数据

=(8+2)×3 相等。也就是说通过“移”的方法能将原来的

=10×3 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

=30(m2)

* 第六种

分割成5块长为3cm,宽为2cm的长方形。

3×2×5

=6×5

=30(m2)

(第五、第六种可视班级情况进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3)小结:

①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割”、“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来计算,先割后加,先补后减。

②分割的图形尽量要少。

③我们无论用“割”或“补”的方法,关键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此环节关键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割”或“补”,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计算各个简单图形的面积。]

三、及时练习

1、课件出示小胖家的平面图:

小胖想在他家客厅铺木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木料?(单位:米)选你喜欢的方法算。

2、课件出示花园放大图:小胖想把花园布置成一个阳光休闲区,请问需要铺多少面积的草地?(单位:米)

[除了常用的割、补方法,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分割成3个同样的长为6m,宽为2m的小长方形。]

[让学生体会到虽然3个被挖去的图形所占的位置不同,但最后剩余面积是相同的,从中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设计

求下面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教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1)》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汁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判断

(1)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 ( )

(2)梯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 ( )

(3)一个面积是8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 ( )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复习前面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组合图形的分解:

(1)观察课本99页的四幅主题图,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

(2)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分割成已学过的几个图形,试着把下面的图形分一分。

(3)同一个图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也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基本图形。分一分,看看我们的队旗可以分成哪些不同的基本图形?

(4)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2.探究活动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1)出示例题,讨论交流:怎样计算这面墙的面积?

(2)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分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几个简单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和。

(3)尝试解答:

方法一:这面墙的形状可以分成一个( )和一个( )。

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2÷2

=25+5

=30( m2)

方法二:这面墙的形状可以分成两个相同的( )形。

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课堂达标

1.判断。

(1)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2.5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练习十八的第1题,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4.练习十八的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或者把队旗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它们的面积之和;或者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求队旗的面积。

(1)由中队旗引入 (2)算出它的面积。(单位:厘米)--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S总=S梯×2 S总=S长-S

5.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6.练习十八的第4、5题,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65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探究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等自主探究活动,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个体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喜 悦。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梯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出示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 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猜测:计算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 件?

【策略说明:学生之前已亲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对“转化”思想在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中的作用已有了 较深的感受,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创设出较大的探究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 小组合作,实验 探究。

探究:利用已有知识,计算梯形面积。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全班汇报交流

【策略说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并进行计算,初步感知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 归纳总结,推导公式

归纳: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指导看书

(2)反馈交流

【策略说明:再次合作,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统一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归纳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4.巩固新知:

求出以下梯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策略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 ,如果几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对应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不受形状的影响,也分别相等。】

三、拓展思维

介绍利用梯形面积的其他推导方法

【策略说明:通过媒体演示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统一起来,初步渗透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可对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加以拓展,延伸,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

四、综合练习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梯形。

【策略说明:利用方格图,画规定 面积的梯形,既可以巩固梯形的计算方法, 也可以再一次沟通梯形与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 的关系,达到灵活运 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面积练习课》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面积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组合及分解的多种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回顾。

导学要点:

引导说说什么是组合图形,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⑴分割法: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分别求出这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再求和。

⑵添补法: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看作是从一个简单图形中减去几个简单的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差。

2、明确学习目标。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练习)

二、分层练习,共同发展。

1、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1)小组合作将图形分一分、补一补,说说每个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指导小组合作准备将组合图形割补成怎样的图形?

(2)小组合作完成至少一种面积计算方法。

引导说说分成的每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多种方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指导运用多种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独立完成作业P23~24,集体交流。

(1)练习四第4题

点拨:

分: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

补:正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2)练习四第5题

辅导学生不规则图形分成的两个不同梯形的上下底分别是多少米?高是多少米?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练习四第6题

提示:平均没公顷收小麦的吨数=共受小麦的吨数÷组合图形的面积

(4)练习四第7题

提示:(1)门的油漆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

(2)要油漆的面积=10扇门的面积×每平方米的费用

三、实践活动,拓展提高

1、思考:计算中队旗的面积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在小组中讨论用“分”还是“补”的方法?每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什么?涉及到的数据是哪些?

2、思考:计算中队旗的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指导学生需要测量哪些重要的数据?哪些数据不需要测量?

3、实践:测量相关数据。

辅导动手测量的方法。

4、计算:小组合作计算中队旗的面积。

提示:数据保留整数。

5、交流:全班交流数据,总结成败的原因。

引导不同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组合体的体积》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组合体的体积》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组合体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将组合体切割成几个长方体与正方体。

2、会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将组合体切割成几个长方体与正方体并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

难点:合理切割,找准尺寸。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计算下列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

一、导入阶段:

1、介绍组合体的计量方法

(1)这个形体你能直接用公式来计算吗?

(2)介绍组合体,有几个规则形体组合在一起,我们称组合体,怎样来计算组合体的体积呢?

今天我们要继续讨论求组合体的体积。

出示课题:组合体的体积

一、中心阶段:

1. 出示例题。

下面是一个铸铁零件,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单位:厘米)

(1.先把这个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

2.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请你用这个方法试着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方法:(1)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a、b、c三块,其中a与b是相同的。长方体a的长是9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8厘米;长方体c的长是72厘米,宽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方法:(2)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a、b、c三块,其中a与b是相同的。长方体a的长是9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8厘米;长方体c的长是(72+9+9)厘米,宽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小结:

求组合体的体积可以怎么求?

在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要先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因为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注意找到正确的尺寸。

要注意什么?

合理切割,找准尺寸。

二、练习阶段:

求下面各组合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1)

方法:(1)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5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8-5)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4)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5×7×6

=35×6

=210(立方厘米)

V(2)=abh

=(8-5)×7×(6-4)

=3×7×2

=21×2

=42(立方厘米)

V组=V(1)+V(2)

=210+42

=252(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52立方厘米。

方法:(2)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8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4)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5厘米,宽是7厘米,高4是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8×7×(6-4)

=56×2

=112(立方厘米)

V(2)=abh

=5×7×4

=35×4

=21×2

=140(立方厘米)

V组=V(1)+V(2)

=112+140

=252(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52立方厘米。

(2)

方法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3厘米,宽是8厘米,高是3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9厘米,宽是8厘米,高3是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3×8×3

=24×3

=72(立方厘米)

V(2)=abh

=9×8×3

=72×3

=216(立方厘米)

V组=V(1)+V(2)

=72+216

=288(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88立方厘米。

总结:

在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要先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因为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注意找到正确的尺寸。

板书设计

方法一 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方法二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组合图形的面积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组合图形的面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教学对象是本校五(3)班59名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对课前教师布置的准备活动能积极准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比如要求用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展开想象拼图案,就能很好的准备。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学习数学经验,善于合作,勇于面对知识挑战,有自主探究知识的激情,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学得好坏无所谓,参与探究学习比较困难,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比如他们在探索活动中不去认真感知、猜测、实验和思考,把自己置于旁观者得位置,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总体看他们爱学数学,爱参与探究,希望有学习成功的快乐。

内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有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主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条件,割、补成学过的图形,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策略:

以学生利用基本图形拼的图案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以课件展示教师拼的图案引发学习问题,以课件中的图片欣赏让学生感受组合图形源于生活,以“剪——拼——议”实践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知识的方法,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强化知识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组合图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1、欣赏图片

2、动手拼

3、展示作品,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揭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米奇的妙妙屋正在装修但遇到了几个难题,需要同学帮助,你们愿意吗?难题一:米奇打算给客厅(如图)铺上瓷砖,至少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砖呢?

1、估计地板的面积,板书数据

2、采用不同的方法求客厅的面积。

那实际上我们铺地板的时候,买多了浪费,买少了还要再买太麻烦了,那怎么办呢?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图形,这是一个(组合图形),这样的图形的面积我们学过了吗?那么怎么办?

●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面积)

●同学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它的面积?(停顿)

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

●请把你的想法用虚线在客厅平面图中表示出来。再与小组成员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动手画图。

●汇报交流:同学们做好了吗?刚才看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能感觉到咱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动脑筋,现在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3、师生归纳方法并比较

观察找特点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三种基本方法(板书)(其实不管是用割还是补甚至是割补,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这个组合图形转化成以学过的平面图形。)

引导比较,找出最简单的方法(是啊,分成的图形越少,计算面积时就越简便,所以我们以后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现在你会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

汇报交流

引导比较(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计算出了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把计算出的正确答案与刚才同学们估计的数据比较一下,有的估计偏大了有的偏小了)

4、归纳算法

刚才我们帮米奇计算出了客厅的面积即组合图形的面积。现在一起来回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师生齐说:刚才我们先用割或补、割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找出计算每个小图形所需的条件,再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计算墙壁的面积

观察图形——选择方法——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老师知道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但你们的答案和这两位同学一样吗?

是啊,同一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但都不能改变答案的唯一性。

2、求门油漆的面积。[+_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_]

同学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帮米奇又解决了一个难题,可还得请你们再帮再一个忙,油漆6扇这样的门,(1)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单位:米)(2)如果油漆每平方米需要花费5元,那么花费需要多少元?

这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谁来给同学们提醒一下?

生独立算完后指名汇报。

和他方法一样的请举手?为什么你们都选择添补的方法呢?

是啊,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用的,咱们要学会根据条件选择合理的方法。

四、归纳小结、提升知识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经过同学们认真的思考研究讨论,我们总结了很多种方法,有分割法,添补法,割补法。

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设计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并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设计了“复习铺垫、激趣引入”的欣赏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欣赏组合图形的图案,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二是设计了“实践操作、探究新知”的新知探究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学具(图片)动手“画、剪、拼”把组合图形拼成已学过求面积的图形,在“比一比、说一说”活动中与同学交流,把学生手、口、脑都用起来,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三是设计了“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知识巩固环节,学生自己探索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于是我就安排学生完成教材76页第二题和第三题,学生不仅顺利完成,而且在汇报交流中明确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既要讲究方法,又要灵活处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四是设计了“交流小结、深化知识”的知识提升环节,安排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让学生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引导中感受转化数学思想的意义,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反思一,激发学习兴趣比过多要求学生更实际。上汇报展示课总想学生活跃起来,配合老师按课前设计的思路学习,课前交流中主要是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这样、要那样,可是在课的开始图片欣赏、拼图形中,学生就情绪低落,尽管是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上来,,根本就不能按课前要求的去做,这么有趣的环节,学生怎么没兴趣呢?于是,我借助学生拼图,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象什么,有的说象房子、有的说象大山、有的说象鸟、还有的对想象给予评价……,学生的兴趣来了,有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了,教师借势引入后面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反思二,用手操作解决问题比单凭思维解决问题更实用。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安排学生动手剪、拼图形,在学习小组中演示、全班交流中说思路,结合自己的拼图,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探索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而且还领悟了多种解题思路,既让优生在探索中发展了思维,又让学困生学到了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学法指导比面面俱到讲解更实惠。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数学教学也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给学生知识不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节课教学中,我没有教学生怎么样去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课件,自己去动手、去交流、去思考、去归纳,去提炼,从感受到理解,自主解决本节课中的问题,不仅学得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领悟了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还学得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面积估测》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面积估测》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面积估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难点: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5×4= 2.5×4 = 0.13× 4= 2.4-0.8=

5.4÷10= 4.2×1000= 0.45÷0.15= 3.6÷0.1=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复习各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二、新授

1、出示课题《面积的估测》

2、首先出示例1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不规则图形如何进行估测面积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数方格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是37平方厘米。

(1)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测 .

(2)方法: 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3)估测结果,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

22+15=37cm2

第二种方法先画一个三角形通过计算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约与

三角形的面积差不多。

(1)把这个图形近似地看作三角形来估测它的面积.

(2)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10×7÷2=35cm2

(3)估测结果: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35cm2.

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异同:

(1)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会不一样.

(2)第二种方法使用的是新的估测方法,所需要的条件: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

二.巩固深化,灵活应用

1. 练一练P5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解:4×3÷2=6m2 解:76×30=2280cm2

解:(20 + 50)×30÷2

=1050m2

1、 练习册第3页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2、 估测下图的面积:(组合图形)

作业布置:练习册P6

板书设计:

数格子的方法

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近似图形的估测;

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

教学效果的反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

2.能通过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理解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说理。

3.通过让学生亲历计算面积方法的获得过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判断图形的组合关系。

2.判断分割后图形 的数据的选择。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先量一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量出的长度都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厘米。

【注意:由于测量上存在误差,要求先将量出 的长度四舍五入到厘米再计算。】

二、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一)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 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独立完成。

2. 交流割、补法, 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如:

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35-14)×2 8+14×10÷2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28-10+28)×(35-14)÷2+35×10÷2

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5×28-(28-10+28)×14÷2

3. 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4. 哪种割补 法相对比较简单?

5. 小结 :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二)求下面 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 仔细观察组 合图形,思考:可以割补成哪些基本的组合图形?

2. 独立尝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画出示意图,然后计算。

如:

(1)大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2)小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汇报

说说割补的方法,数据的选取。

【这里的2道题是对新课的巩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做,再进行交流、反馈。基础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三)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三、练习

求下列组合图形面积:

1.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2.独立完成。

3.交流割、补法, 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4. 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5.哪种割补法相对比较简单?

6.小结: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四、拓展与探究:

求图形的面积 (单位:cm)

【拓展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1)这是一个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我们 已经研究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 (已有的知识)

3.独立尝试:仔细观察,画出分割的示意图。

(教师提示:怎样分割才能比较容易找到对应的数据?)

4.反馈交流:

可能:

(1)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割)

(2)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割)

(3)长方形的面积-三 角形的面积 (补)

问:你怎么会想到分割成三角形?或梯形?

【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操作、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归纳。】

5.小结:同样一个组合图形,可以采用不同的割、补 法,分成几个基本的组合图形。

【在组织交流时,要注意指导促使正确地选择数据,进行面积计算。由于图中的数据比较多,学生在选择数据时容易受到干扰。对于能 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选择数据前先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和高,降低选择数据的难度。】

(二)计算

1.分割后每一部分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能找到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吗?

2.学生 尝试计算。(可任选一 种割补法)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明确数据的由来。

3.交流:

注 意:

(1)为什么分割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样大 的?

(2)梯形的高是多少?(隐性条件)

(3)小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4)书写格式的规范、面积单位的运用。

【学生列式计算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要提醒学生正确地使用面积单位。】

三、练习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独立思考,寻找解题策略。

(1)这是一个怎样的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同桌讨论,选择合理的割补方法。

(4)根据割补好的图形寻找相应的数据进行计算。

2.小组交流。

【通过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条理的思 考问题,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 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 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通过操作,比 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 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

老师前两天去超市购物,发现同一种肥皂有两种不同的包装,你觉得哪种好些呢?如果从环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你们觉得哪种包装更省包装纸?说的是否正确呢?包装纸的大小其实就是要包装物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就来研究表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探究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接表面积变化规律

(一)、 探究正方体拼接表面积变化规律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同学们,这是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同学们桌上就有一些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

2、学生拼后反馈两种拼法。

3、提问: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不管是哪一种,观察一下,体积有没有变化?

4、提问:体积没有变化,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可能的发现:

(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5、出示表格。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课件出示数据:2、12、2

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正方体的个数2345……n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拼了几次……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

体积是否变化?表 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拼一拼,完成这张操作汇报单。

2、 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

谈话:用3个正方体拼,原来一共有几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4个呢?5个呢?课件相机把数据填入表格。

提问:用6个拼,是个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

提问:用8个拼又是什么情况呢?汇报后也请学生拼一拼。

4、谈话: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发现:

(1)原来正方体有一共有几个面,只要乘6就可以了。

(2)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3)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 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5、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

6、拓展、加深体验:8个是个什么情况?15个呢?谁能再来说一说这里蕴含 的规律?

(二)、探究长方体拼接表面 积变化规律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 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 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2、提问: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10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4厘米,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在小组里拼一拼。

3、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4、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联系刚才摆的过程,你发现 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追问:谁也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5、提问:课件出示观察在这拼成的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6、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 少了多少?学生计算、反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把两个长方体拼成大的立体图形,表面积都会减少,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也会不一样。

如果要把这样的三个长方体包装起来,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

沿着最大面拼接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

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这一原理。【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或实物】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1、过渡:1、 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现在老师就要检验哪个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问题?

2、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1)可以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2)不同的拼法减少的表面积是否一样?为什么?

(3)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生活中像这样物体的拼接问题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拼装火柴盒的实践活动。

(1)谈话:同学们桌上有10盒火柴,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装方法?

(2)学生小组操作。

(3)学生展示摆法。

(4)这几种摆法中,哪种最节省包装纸?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5)反馈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 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 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 给你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小呢?

板书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

拼接一次正方体表面积就减少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正方体的个数-1=拼接的次数

拼接的次数ⅹ2=减少正方形的面积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完全相同的三组(锐角、钝角、直角)不同的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代表你们是一名少先队员,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2)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3)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三、展示交流、点拨归纳

1、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图形

(1)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想一想: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

所以得出结论: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巩固训练、拓展提升

(1)这里有一条红领巾,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能估测一下这条底边有多长吗?(100厘米),高多少吗?(33厘米)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小结: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2)你认识下面的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交警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四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

学生试算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的设计,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自然地渗透了安全教育。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拼摆把三角形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运用剪拼或折叠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理解和掌握简单方程的求解过程,并能正确 书写解题格式与检验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 系来求方程的解。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聪明的曹冲是怎么来称出大象的体重的呢?(生答)

师(归纳):由于大象的重量就相当于那堆石头的重量,因此,只要把那些石头的重量相加,我们就能得到大象的体重了。(媒体演示)

出示等量关系式: 石头的总重量 = 大象的体重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认识方程

1. 出示(课本45页的图1)

师:图上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生:平衡状态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天平左边物体的重量=天平右边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能否把图中的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呢?

生:2x=250

2. 出示(课本45页的图2)

师:小丁丁的身高和爸爸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如果他像图上那样站在木凳上呢?

生:那就一样高了。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等量关系是?

生:小丁丁的身高+木凳的高度=爸爸的身高

师:如果小丁丁的身高为ycm,凳子的高度为625px,爸爸的身高为4325px 。那么,把这些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我们可得到的式子为?

生:y+25=173

3. 出示(课本45页的图3)

师:你们能看图找到 等量关系式以及相对应的字母式吗?

同桌讨论完成

学生汇报:上排积木的长度=下排积木的长度

所以:x+7=12 3y=12

4. 师生互动,交流总结

出示一些算式请学生分类,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x=250 9 0=810÷ 9 x+7=12 3y=12

67-33=34 y+25=173 3×2=6 5+17=18+4

根据在算式是否有未知数(或字母)来进行分类。

⑴ 2x=250 y+25=173 x+7=12 3y=12

⑵ 3×2=6 5+17=18+4 67-33=34 90=810÷9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组算 式都有未知数(或字母),而第二组算式却没有未知数(或字母)。]

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 等式叫方程。

跟进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

5x-15 32+67=79 24+8=40 -8 7y=42

750÷15=50 4x+12=20

探究二 解方程

1. 出示例题:求出x+3=9中的未知数x

⑴ 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求x的方法。(生口述)现在我们把求x的过程用正确的格式表示出来:

x+3=9

解:

x=9-3, 思考: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x=6.

⑵ 师:(指例题)我们把使得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 = 6就是方程x + 3 = 9的解。而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⑶ 师:现在我们在回到前面来看看刚才我们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⑷ 学生对练习一进行口头验算。

跟进练习:

1、解方程

10+x=100 x-32=64 x÷11=12

3x=54 70-x=61 72÷x=3

(学生练习)

1. 练一练:对上面的方程进行检验。

(学生互查)

l 说说你是如何进行检验的。

1. 出示例2:解方程:6x=19.8

师:你们愿意再来试一试吗?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

汇报板书:

6x=19.8

解: x =19.8÷6, 思考:一个因数=积 ÷ 另一个因数

x=3.3.

2. 师:要想知道我们求出的解是否正确,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代入法”进行检验。(讲述方法和格式)

出示:

检验:

把x=3.3代入原方程6x=19.8

方程左边=6×3.3=19.8

方 程右边=19.8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x=3.3是原方程6x=19.8的解。

课堂练习:

解方程:

9x=72 51-x=23 624÷x=6 x-82=39

课堂小结

三、本课小结

1.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 使方程左右 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3.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 程”。

课后习题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P51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19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