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发现”新课的教案和学案设计
教案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还通过课堂上学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但明显加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A.引入课题
导言1、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窗台盆景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B.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
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 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之后,及时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上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设计相关问题
(二)温特实验
老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是什么物质?
问题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这个探究活动安排是先让全班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提示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结论之后,再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用图像来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温特实验单因子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个琼脂块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对照实验?
(三)郭葛实验: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C.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生长素发现过程两个经典实验,要领会到设计实验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并且要在实验步骤中从语言上、逻辑思维上体现这三个基本原则。还特别要注意描述的实验结论要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即有什么样的现象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D.练习巩固:全班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演练
学案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
课时:1课时
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概念:植物体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
(二)实例:、等
(三)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外界条件为。
2.取材:四个长势胚芽鞘
3.实验步骤:
⑴取,分别标号为A、B、C、D
⑵A组不作处理,B组切掉胚芽鞘,C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D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
⑶四组都用照射,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⑷观察四组胚芽鞘生长状况
4.实验现象:
5.实验结论:
(二)温特实验:
1.取材:几个生长状况胚芽鞘及琼脂块。
2.实验步骤:
⑴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作为实验组A
⑵另取
,作为对照组B。
⑶将A、B两组放在同样且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三)郭葛实验:他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其化学本质是,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故取名为。
1、这堂课的重点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特别要注意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相应的结论要与实验出现的现象相符合。
2、这堂课的难点为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分析,关键要抓住实验设计的两大原则: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
1.植物的向性运动从根本上取决于()
A.应激性B.适应性C.反射D.遗传性
2.图Ⅰ图Ⅱ是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相关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Ⅰ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Ⅱ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探究胚芽鞘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②图Ⅰ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③图Ⅱ实验说明能够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④根据图Ⅱ实验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可能和促进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⑤D.①③④
图Ⅰ图Ⅱ
3.给你两个黑纸箱,两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一盏台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⑴实验步骤:
⑵.实验现象:
⑶实验结论:
1.胚芽鞘的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哪里?作用的部位在哪里?
2.植物受单侧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向光性?
生物学案体例说明
杜友珠
1.提出与这堂课重点知识相关的某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把这堂课某个重要的结论性知识可演变为探究性设计实验让学生去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现象,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推出实验的结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标探究性学习重要理念
把这堂课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展现出来,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
主要是对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法指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选做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题目,并且要突出重点知识和难度的梯度,题目的量不要出得太多。这是学生对知识巩故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一些这堂课趣味性的问题或与下堂课内容相关的质疑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使学生对当日的学习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也为学生学习下一堂课内容做好铺垫
页眉:全校统一格式。
页脚:指总页数。
撰稿、审稿:每期必须填写。
参考答案:另设页面附在学案之后。
参考答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单一方向、定向
(二)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三)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单侧光2.一样
3.⑴四个长势一样胚芽鞘⑵尖端、尖端、下端⑶单侧光
4.A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C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D的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5.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二)温特实验:
1.一样
2.⑵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与A组一样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⑶适宜
3.A组的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4.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三)吲哚乙酸、生长素
1、D2.A
3.⑴取两个黑纸箱标号甲、乙,甲黑纸箱在侧面挖一个洞,用这两个黑纸箱分别罩到一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再用台灯照射甲黑纸箱有洞一侧,将甲、乙两组放在同样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⑵.甲组的胚芽鞘会向光生长乙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⑶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生物教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导入】:以“问题探讨”导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过渡】:向光性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许多科学家就是通过对植物生长向光性的研究发现了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激素——生长素,它也是第一种被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下面我们就重温科学家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所做的一些实验。
【讲授】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学生阅读课本P46-47达尔文的实验过程
请思考:
(1)达尔文用的实验材料
(2)实验现象和结论
2、【PowerPoint】演示胚芽鞘说明实验材料
3、[演示]用Flash动画演示达尔文实验一
思考并分组讨论:
(1)这组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2)两个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实验结论是?
【学生比较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实验变量:有无单侧光的照射——单一变量
现象:对照组直立生长;实验组向光生长
结论: 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4、【提问】胚芽鞘的向光弯曲与哪个部位有关?
5、【演示】用Flash动画演示达尔文实验二。
思考并分组讨论:
(1)这是组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2)两个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实验结论是?
【学生比较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实验变量:有无胚芽鞘尖端——单一变量
现象:对照组不生长;实验组向光生长
结论:胚芽鞘的向光性弯曲与尖端有关。
6、【提问】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哪?是尖端还是尖端以下?
7、【演示】用Flash动画演示达尔文实验三。
【学生比较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实验变量:锡箔片罩住胚芽鞘尖端或下部。
现象:实验组1直立生长;实验组2向光生长
结论: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而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部。
8、【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到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学生小组思考交流】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在达尔文之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通过进一步实验继续探索:
9、【演示】用PowerPoint演示詹森设计。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10、【演示】用 PowerPoint演示拜尔设计的实验。
学生观察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提问】通过达尔文、詹森、拜尔的这些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可以初步证明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11、【演示】用PowerPoint演示温特设计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提问】生长素究竟是什么物质呢?温特有没有提取出这种物质?
学生阅读课本P47-48相关内容后回答: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2、【提问】通过对上面实验的分析你是如何解释植物向光性的?
【叙述】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1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学生阅读课本P48相关内容后回答下面问题: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分布部位分别在哪儿?又怎样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分布部位?
【PowerPoint】演示完整的实验过程
(三)小结(让2~3个学生来作总结):
1、向光性及其机理
2、科学家们发现生长素的过程
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活动】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技能训练〗P49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1.提示: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提示: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提示: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课后习题
1、在胚芽鞘实验中,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 。
2、向光弯曲部位在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4、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相对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
7、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 ,具有生长素效应_________________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优秀教学设计(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属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个体生命系统的调节。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对环境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生物体作为环境中的一员,生存是首要任务。环境是多变的,要生存就需要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的反应,而外在反应的内在因素就是生物体本身具有的调节能力。这样生物体才能在自然选择中表现出“适者生存”。这同时也为后面由个体到生物圈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由此可见本章节内容在全书的地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课文首先介绍了达尔文,詹森等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然后阐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让学生理解生长素发挥作用有关的许多植物生理现象的基础。学生通过体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加深概念的理解,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Ⅰ、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向光性的原因;
3、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Ⅱ、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实验过程,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通过观察和解释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通过亲手探究活动,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Ⅲ、情感目标:
1、通过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感悟科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真相的。培养学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解释分析,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魅力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是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弯曲部分的内部变化,以及生长素分布不均的原因。本节课文的技能训练,侧重训练的是实验设计和得出结论时逻辑上的严密性,这是学生的难点。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
学具准备:可弯曲的塑料吸管、flash动画。
教学方法:探究、观察、分析、讨论等。
课前探究:
1、学生自主探究《植物幼苗的向光性》(详见附录二)。
2、学生阅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见附阅读材料一);预习有关向光性的实验,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目的、材料处理、实验装置、现象和结论。填写预习报告(见附录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播放《萝卜幼苗向光性实验》录象。
学生观察实验;
描述现象;(萝卜幼苗弯向光源)
提出问题。(为什么萝卜幼苗弯向光源?)
出示向日葵图片。(向光性)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资料,思考图中揭示的生物学现象。
引言:“葵花朵朵向太阳”——向光性
葵花和萝卜幼苗实验都给我们揭示出植物有向光的习性。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的曹植就注意到葵花的向光性。他在《求通亲亲表》中写道:“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但向日葵究竟为何向日?却没有人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其中的奥秘。直到十九世纪末,达尔文最先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今天,我们将沿着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亲身揭密植物向光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出示学习目标
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2、生长素是什么物质?
3、什么是植物激素?
4、生长素的运输?
观察图片
思考
明确目标。
实
验
材
料
的
选
择
引导提问: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设:植物具有向光的特性。
植物为什么有向光的特性。
我们如何研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呢?
探究实验。
你会选择什么材料来做实验呢?
出示材料:第一种是一棵大树(雪松),第二种一盆刚萌发牙的幼苗,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材料中,你会选择哪一种?谁最适合做向光性的研究?为什么?
(肯定学生回答,并进一步提问)对,刚萌发的种子细嫩,容易弯曲,实验现象明显,周期短。
科学家选用的是刚萌发的胚芽鞘来进行实验的。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你选那种?
简单的——单子叶植物。
我们选择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是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看到更明显的实验效果。对于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选材要求,而选取最合适的实验材料一直是一项实验成功与否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出示小麦胚芽鞘图。
简要介绍胚芽鞘的结构。
思考并回答
了解胚芽鞘的结构。
明白实验中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和选材的技巧性。
分析达尔文实验
出示达尔文实验装置图。
播放动画后。
出示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对照图片。
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和推测:
1、感知光刺激的部位是哪一部分?
2、发生弯曲的是哪一部分?
3、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是怎样的?这说明什么问题?
4、用锡纸帽罩住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是怎样的?这说明什么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植物向光弯曲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单侧光和尖端)
分析、讨论达尔文实验。
作出推测:单侧光和具有尖端是向光性产生的两个条件。
分析詹森和拜尔的实验
教师让学生根据预习报告,结合教师刚才的分析过程,展示预习成果,分析詹森和拜尔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教师指导补充。(播放实验动画)
推测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能传导到尖端下部。
胚芽鞘的弯曲是由于这种物质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学生展示
思考推测
介绍温特的实验
播放动画,介绍温特实验。思考:
琼脂块的作用是什么?(强调介质转移方法。)
这个实验的实验结果说明什么呢?
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可以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尖端下部弯向对侧。
观察思考
领会方法
思考、分析
分析向光弯曲的内部变化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验证了植物确实会发生向光弯曲,那为什么呢?
思考:这种物质的作用是什么?
提问:首先,从外部形态上看,弯曲的外侧和内侧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门用可弯曲的一次性吸管模拟弯曲过程。比较弯曲两侧的长度变化。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
进一步提问:一侧长度变长,意味着这一侧细胞有什么变化?(变大或变多——生长现象)提出生长素概念。
温特把这种能引起生长效应的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介绍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和含量。
思考并回答:背光侧比向光侧长。
思考并回答:外侧的细胞生长得较快或其它。
明白弯曲时胚芽鞘内部细胞形态的变化。
小结向光性原因
回顾生长素发现50年的历史。
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到向光性的原因是:
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向光侧多。
小结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分析植物向光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比较思考:
1、胚芽鞘有尖端,能生长弯曲;无尖端则不生长弯曲?说明尖端有什么作用?
这和光有关系吗?
2、没有单侧光胚芽鞘直立生长;有单侧光则弯向光源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条件下有什么变化?
3、尖端产生生长素,而弯曲的是尖端下部,说明生长素向什么方向运输了?
通过分析得知: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与光无关。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一侧——横向运输。胚芽鞘向光弯曲是由于生长素发生了横向运输使得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增大,细胞生长较快引起的。生长素还能由尖端运输到尖端下部——极向运输。
横向运输的条件是单侧光。
横向运输的方向是由向光一侧到背光一侧
极向运输的方向由尖端到下部。
极向运输的条件是重力和光。
播放动画,演示生长素的运输。加深理解。
实验说明生长素产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其实生长素产生的具体部位是在根尖和茎尖的生长点、叶原基、嫩叶、发育的种子等分生组织。都可以产生生长素。
思考并回答。
回忆
思考并作答
思考并总结
技能训练
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
提出任务:如何用实验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段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组织学生阅读P49页内容后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介绍植物激素
出示图片。思考:
1、向日葵会跟随太阳转动
2、窗台的盆花会弯向光源
3、深秋叶片变黄脱落
4、果园的园丁对果树进行修剪,
果树挂果……
简要介绍其他植物激素,点明植物激素的概念。
观察、思考
阅读、领会
练习巩固
见附录一
思考、回答
课后探究
见附录二
课后探究
青春寄语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无数科学家成功的一小步才成就了科学前进的一大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向向日葵一样,矢志不逾,在漫漫人生道路上走好每一小步,才能成就理想人生这一大步!
感悟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优秀教学设计(一)”,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3.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
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让学生回答“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
2.老师设问:
(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3)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
“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
(过渡语)让我们一起探索“生长素的发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
(1)观察图片,认识胚芽鞘结构
材料:金丝雀虉草
展示胚芽鞘图片:尖端和尖端下部
教师做背景介绍: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装物叫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2)分析达尔文实验
首先,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其次,教师解释锡箔纸,不透光。
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第四,教师描述各组的实验处理(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归纳实验现象。
第五,教师逐步设出问,引导学生分析和推测,教师归纳: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弯曲的是尖端下部。②植物弯向光源生长需要尖端和单侧光。
第六,教师设问:为什么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而弯曲的却是尖端下部?尖端和下部可能的联系是什么?
第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出推测: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像动物的神经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光生长。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传到了下部呢?让学生思考,以此来引出詹森 拜尔 温特实验。
2.詹森的实验
教师展示实验示意图。
学生观察实验示意图,并描述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
教师设问:
①观察示意图,能得出什么结论?
(是尖端通过产生的刺激影响下部生长,这种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
②詹森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们认为在哪里?怎样改进?
(过渡语)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下拜尔的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
3.拜尔的实验
教师展示实验示意图。
教师设问:
①拜尔为什么要选择黑暗的环境?
②拜尔为什么要将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讲师让学生思考,作出合理推测。
教师总结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对达尔文的假说进行评价和修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教师设问:如果想要证明这种“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这种化学物质加在胚芽鞘的上方,然后观察现象。但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还是离不开胚芽鞘的尖端。那么结合之前的几个实验,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从而引出温特的实验?
4.温特的实验
教师介绍实验中用到的介质转移方法。
学生思考并讨论实验设计,并注意对照组的设置。
教师说明温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前面的推测: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的确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介绍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提取、结构和在植物体中的含量,以及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其他物质(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总结向光性的原因
师生共同表述: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教师强调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像生长素的发现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关于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往往在这样的争议中发展。
教师鼓励学生就前面的实验及推理,结合教材P48中科学家对向光性原因争议的介绍,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教师结合前面的实验及教材,引导学生概述: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单方向)、横向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举例说明形态学上端和下端,板图、动画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分布部位(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
(三)介绍植物激素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48对植物激素概念的描述,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名称。
教师说明继发现生长素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相似,对植物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把它们统称为植物激素。
教师总结植物激素的概念。
全体学生朗读。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生长不生长看有没有生长素;向(单侧)光不向光(弯曲)看有没有尖端;弯曲不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
收获1:游戏:选出四名同学分别代表达尔文、詹森、拜耳和温特,假设他们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设计一个片段,都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自己”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贡献。(要求:语言要生动、准确)
收获2:作业:多媒体展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429.html
更多